本週屬靈操練 (8-16-2009)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美德。

 

詩歌欣賞

 

 

 

 

 

 

 

 

 

 

 

 

 

 

 

 

 

 

 

 

【玉漏沙殘】

〈一〉玉漏沙殘時將盡,天國即將破曉,所慕晨曦即降臨,甘甜加上奇妙。

  雖經黑暗四圍繞,晨光今已四照;榮耀榮耀今充滿 以馬內利之境。

 

〈二〉哦,基督你是泉源,源深甘愛充滿;既淺嘗此泉於地,定必暢飲於天。

 那裏主愛直擴展,猶如海洋湧溢;榮耀榮耀今充滿 以馬內利之境。

 

〈三〉祂以憐憫和審判,織成我的年代;我的憂傷的淚斑,也帶愛的光彩。

 領我手段何巧妙,祂計劃何純正;榮耀榮耀今充滿 以馬內利之境。

 

〈四〉哦,我是屬我良人,我良人也屬我;祂帶我這卑賤身,進入祂的快樂。

 那時,無他靠山,只靠救主功豐;前來榮耀今充滿 以馬內利之境。

 

〈五〉新婦不看她衣裳,只看所愛新郎;我也不看我榮耀,只是瞻仰我王。

 不只祂賜的冠冕,只看祂手創傷;羔羊榮耀今充滿 以馬內利之境。

 【詩人介紹】

這首詩歌又名「玉漏沙殘」(The Sands of Time Are Sinking)是十九世紀女詩人古霑安在1857年所作。 這首詩是根據十七世紀,基督徒殉道者羅得福的書信和臨終遺言而寫。 原詩共有十九節(請參考詩人与詩歌(二) ),今日聖徒詩歌(五三二首)乃採用其中五節。這首詩的曲調是一位法國的音樂家杜罕(Chretien Urhan, 1790-1845)所譜。

古霑安(Anne Ross Cousin, 1824-1906)一八二四年生於蘇格蘭美如斯(Melrose)。 她的父親大衛康斗(David Ross Cundell)是位醫生 。 她嫁給一位傳道人威廉可貞(William Cousin),他是蘇格蘭自由教會中頗被主使用的仆人。 古霑安有很高的詩歌才華,詩境有如在天。她的這首詩最遲當寫于一八五七年,那年,這詩發表在The Christian Treasury上。她一生共寫了一百六十首詩,一八七六年有人替她出版了她的詩集——Immanuel’s Land and Other Pieces。詩評者說,她的詩最适于聖徒唱頌或默想,而這詩集中最好的作品,當然就是作為詩集全 名的“玉漏沙殘”了。它在所有的詩歌中,就像光輝熾烈的日頭,無論就詩的境界、詩的感覺或文學技巧而言,都是佼佼者。所有在二十世紀出版的詩歌集,都選錄了這一首。

羅得福(Samuel Rutherford, 1600-1661),蘇格蘭人,是一位博學的傳道人,他堅守所信的道。1630年時,他因與當時的國教不能相容,在最高權力法庭受審,被解職放逐,他的著作也被焚燬。 羅得福被禁講道後,就以書信勉勵其教友和友人,一共寫了二百二十多封勸勉的書信,其中一信有句:「玉漏沙盡,應即把握時間,及時尋求你的主。」即本詩第一節的主題。 八年後,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執政,獨立教會獲宗教自由。 羅得福繼續領導反英國國教的運動。 1660年,英國王政復辟後,國會以叛國罪傳訊羅得福,但此時他已病重垂危,無法應訊。 臨終時,他說:「我即將去很少君王和顯要們能去的地方,願榮耀歸與我的創造主與救贖主。榮耀在以馬內利之地明亮照耀。」古霑安就將「在以馬內利樂境,滿榮耀光明。」作為每節詩的末句。

學習禱告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全能恩慈的父,我們的生活存留都在於你,因為你溫柔的慈憐。我們過去有安全,現在享安樂,對將來也滿懷諸般的盼望。神我們的創造主,我們讚美你,我們感謝你,因你日日將祝福傾注在我們身上,你是我們至高的喜樂。求你成形在我們裏面,以生命與榮耀的盼望促進我們謙卑、溫和、忍耐、知足與順服,使我身心絕對依從你聖潔的旨意。父啊,求你不要離棄我們,引導我們安然度過一切的變遷,對你有不變的愛,更有明澈的心領受你的愛,直到我們到你面前,永遠 靠你喜樂。阿們。(柏德克1626~1707年)

主啊,我們求你的恩慈看顧我們,使萬族萬民在和平的屋簷下相聚,以你的忍耐遮蓋包容。求主再忍耐寬容,因為在我們向善的目的上半途而廢,拒絕的努力上怠惰不前。求你再忍耐片時,幫助我們行為進步。求主以格外的憐憫賜恩給我們,如果這些恩慈離開我們,我們就落在苦難之下,雖然如此,仍求你抓住我們。求主引導我們休息,若有人醒來,堅強他們,以便能在幽暗的時刻中儆醒。當白日來到,求主也來到,作我們的太陽與安慰者。求主將我們喚起,有清晨的面貌、清晨的心靈,殷勤地作工,真切地歡欣;歡樂是我們的。如果日子有苦難,求主使我們有堅強的力量忍受。阿們。(施頓生1850~1894年)

神啊,我們的力量在於你,求主恩慈賜下聖靈的引導,使我們內心得蒙管理,凡事都有指示,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加里森聖書)

摘自──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聖經知多少?

福音書時期的歷史和宗教背景

第一世紀時的世界

福音書時期的巴勒斯坦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約翰福音

使徒行傳

羅馬書

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後書

加拉太書

以弗所書

歌羅西書

腓立比書

帖撒羅尼迦前書

帖撒羅尼迦後書

提摩太前書

提摩太後書

提多書

腓利門書

 

 

 

 

 

 

 

 

 

 

 

 

 

 

 

 

 

 

 

 

 

 

 

 

 

 

 

 

 

 

 

 

 

 

 

 

 

 

 

 

【腓利門書】

 

一、作者與對象:保羅和提摩太,寫給腓利門、亞腓亞、亞基布,以及在腓利門家裏的教會(1-2),但主要是寫給腓利門。從本書看出腓利門為保羅帶領歸主(10),是保羅密友與同工,在他家中設有教會(12),家道殷富,對於患難弟兄樂施好善、愛心可嘉,他有奴僕阿尼西母。根據門:10和西四:9,因此推斷腓利門是住在歌羅西的人(據傳說他後來成為該地教會的監督,因尼祿皇的事件發生,為主殉道)。一般公認亞腓亞乃腓利門的妻子,亞基布是他的兒子,保羅稱腓利門為‘同工’,稱亞基布為‘同當兵的’(西四:17)。可見他們二人都是在福音的事工上有份。

 

二、寫作時地:時間:主後61~63年,與歌羅西書同時(西四:9)地點:羅馬監獄。按本書第23節說:「為基督耶穌與我同坐監的以巴弗問你安」。比較西4:10──「與我一同坐監的亞里達古問你們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可見本書一如歌羅西書,都是保羅在羅馬坐監之時寫的,大約是在主後六一至六三年左右。

又按西4:79,17的記載,可知本書大概是由推基古作送信人,本書中所提的阿尼西母,也是歌羅西地方的人,而本書中的亞基布(門2),大概就是歌羅西教會傳道人之一。

 

三、背景:本書是因阿尼西母這人寫的,‘阿尼西母’意為‘有益處’,原本是腓利門家中的奴僕(16,參西四:9),可能因偷了主人的財物(11,19)而潛逃到遙遠的羅馬,在神主宰的安排下遇見了保羅,蒙他帶領信了主,有了奇妙的改變,忠誠伺候在捆鎖中的保羅,成了保羅心上的人(10-13)。保羅本有意將他留下,但覺得應該打發他回腓利門那裡。只是按照當時羅馬的法律,奴僕若因犯事出走,必受嚴刑處罰,生死權全操在主人手中,即或犯了小過失,也可能被鞭打,或切斷手腳,甚至釘死十字架或被野獸喫掉。所以保羅寫了此信,請求腓利門收納他,好像收納保羅自己一樣(15-17)。

 

四、主題:神超越的生命和神聖的愛,使所有在基督身體裡的肢體都被接納為親愛的弟兄,能在平等的地位上彼此相交,超越一切的虧缺和區別。

 

五、特點:

(一)本書是保羅書信中最短的一封,希臘原文只有335字,中文譯本連帶標點符號一共679字。也是新約中唯一的私人信,是寫給個人,又是為著個人的私事,有關家中逃奴的事,卻在聖經中佔了一席之地,只因其中原則可應用到教會的生活中。因本書表現的愛心、智慧、豐富靈命、主僕之間、朋友之間、神僕與信徒之間種種關係的真理,實在是最具體而實用的教訓。聖靈藉著保羅寫了這卷簡短的書信,不是要用高深的理論造就信徒,而是要作為一種具體的實例,使眾教會可以從其中得著造就和啟示。

(二)本書雖短,卻有它獨特的地方。它充分流露保羅的溫柔、謙卑和慈愛。他沒有以使徒的身分自居,或以這地位來吩咐腓利門,反而在愛中請求:‘然而像我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著愛心求你’(8-9)。難怪這本書被許多人所寶愛,對它的評價很高。正如芬尼所說:‘這小書的每一行每一句,都表現出保羅的個性,再沒有一本書是這樣的’。加爾文說:‘很少有其他的書,能更活生生的描述保羅溫和的靈’。馬丁路德更是說:‘這封書信顯示了基督徒公義、高貴和愛的榜樣’。

(三)本書信的文筆和結構也很優美。保羅先稱讚腓利門的長處,後說出自己對阿尼西母的看重,再帶出直接請求,最後肯定自己對腓利門的信心和盼望。所以有人說它是保羅用‘最精巧的機智、最溫文的禮貌、最情感的聰敏’寫成的傑作。

 

六、重點:

(一)腓利門書是排列在三提書之後。三提書論到在末世危險的日子中,如何持守耶穌基督的見證,其中最要緊的元素就是愛:‘命令的總歸就是愛’(提前一:5);末世的一大危機就是失去了純正的愛:‘因為那時人要專愛自己、貪愛錢財……愛宴樂不愛神’(提後三:2,4原文)。人在愛心上墮落了,就落到不敬虔和混亂的光景中,所以愛是在末世維持主見證的關鍵要素。腓利門書就是給我們看見肢體間那份捨己、接納的愛,這愛能勾消彼此間一切的虧欠,並超越人間所有的區別。保羅本可用權柄吩咐腓利門行合宜的事。然而他卻以一顆溫柔的心,來請求他寬恕且接納偷了東西而又逃走的奴僕阿尼西母,這樣的態度就是那份奇妙之愛的明證!

(二)本書也可說是神恩典福音的縮影,根據當時羅馬的法律,奴隸是沒有被收進收容所的權利,倘若有逃走而被捉回的奴僕,主人有權毀他的容,斷他的四肢,甚至處死他。但奴隸還有一小小的權利,就是求助於主人的朋友,得著庇護而替他求情,原主為朋友情分的緣故,會接受他的請求,或得赦免,或得自由。我們都是神所造的,原是神的產業,然而我們都犯了罪又遠離神,等於偷了神的東西走了,按著神的律法是該受刑罰,是該死的,但我們可逃到耶穌那裏,祂是罪人的朋友,祂為我們還了罪債,在神面前為我們求和好。正如阿尼西母逃到保羅那裏,保羅為他向腓利門求情,並且說:‘他若虧負你,或欠你什麼,都歸在我的帳上,我必償還’(18-19)。

(三)腓利門書與歌羅西書是保羅在同一時間寫的,也是同時託同樣的人送去的,兩書的內容也很有關連;因此有人說:腓利門書是歌羅西的註腳,歌羅西書是理論,腓利門書是實行。歌羅西書啟示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新人,在此並不分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一切,又在一切之內;倘若肢體間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饒恕(西三:10-14)。本書給我們看見,腓利門需為基督的緣故饒恕、接納曾虧欠他的阿尼西母,而且不再看他為奴僕,乃視他為親愛的弟兄(6,16)。可見歌羅西書所擺出的原則,本書將之應用。

(四)本卷書信處理了奴隸制度的弟兄關係,在一個新創造中的平等地位(林前一26~30)。十字架把全人類拉到零點,都是弟兄(太廿三8),彼此相愛,寬容,並不處死逃跑的奴隸。也不因為是弟兄而不作奴隸,乃順服肉身的主人(林前七20~24)。

(五)本書充滿了基督徒之間交通和友愛――保羅稱呼他們為:所親愛的同工(1),同當兵的(2),同有的信心(6),同伴(17),同坐監的(23);這些稱呼滿可以表現出基督徒間的交通和共同的生活,不但同有信心、同工、同伴,甚至也同坐監。

 

七、鑰字/鑰節:

鑰字:(1)「心腸,」用過三次:『聖徒的心腸從你得到暢快』(7),『他是我心腸上的人』(12),『並望你使我的心腸在基督裏暢快』(20新譯)。(2)「愛心,」用過三次:『你的愛心』(5),『為你的愛心大有快樂』(7),『憑愛心求你』(9)。(3) 收納:「收納他如同收納我一樣」(17):

鑰節: 9節, 20節

 

八、鑰義/分段:本書主要信息,在論到對於一個逃奴代求之事,而得釋放自由,是以顯示神對罪人赦免之恩,表明在基督裡得到拯救,享受偉大之愛,作祂兒女平等之地位。本書僅一章共25節,為保羅十四卷書信中最短的一卷,根據內容要義,可分為四段如下:

(1)引言 (1~3節)

(2)保羅的讚賞 (4~7節)

(3)保羅的請求與盼望 (8~22節)

 

(4)問安與祝福 (23~25節

 

九、話中之光:

阿尼西母的改變──由無益變為有益

阿尼西母先前對腓利門是無益的。他雖然是腓利門的奴僕,卻不是忠心的僕人,他偷了主人的財物而逃走,可見他有貪心、不誠實,是不可信託的人;但這是他以往沒歸信基督之前的情形,現今他已經改變了。使他改變的是基督的救恩,見證他確已大大改變了的是使徒保羅。一個人的以往無論怎樣敗壞,但若已經悔改信主,重生得救,別人就不該存著成見還把他看作是壞人。既然阿尼西母確已悔改信主,有使徒保羅可以作見證,判定他的信主是真誠的。這樣,難道主已經收納、饒恕了的人,腓利門還不肯收納、不肯饒恕嗎?所以保羅以阿尼西母的改變為理由,實在使腓利門無法拒絕他的代求。注意11節中的「從前」和「如今」,是一個明顯的比較,表現出阿尼西母的改變。未信主之前的阿尼西母,是與人無益的人。每一個活在罪中的人,也都是對別人沒有益處的,所到之處都增加人的負累,令人煩惱,因為沒有基督生命的人,常常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結果總是使人受損。但阿尼西母重生得救之後,保羅稱讚他說:「如今與你我都有益處」,不但對他原來的主人有益,必定會忠心盡他作僕人的本分,而且對在監獄中的保羅也有益;這不但是因他敬愛伺候保羅,也因他生命的改變,和信主以後的長進,使保羅在捆鎖中大得安慰。有基督在心中作主的人,不論以往怎樣敗壞,現今卻都能成為人的益處。今日信徒應當自問是否像阿尼西母那樣,「從前」與「如今」有明顯的改變?是否能使人感覺到你是他所需要的,不是他所避忌的?基督徒應當使周圍的人感到我們是他們有益的、有用的。

 

阿尼西母的下文

約在第一世紀轉入第二性紀之間,殉道者中有一位偉大的教父伊格那丟(Ignatius);他由安提阿被押往羅馬受刑。他在旅途中曾分別寫信給小亞西亞諸教會──其中有些至今仍然存留。他停在士每拿的時候,寫信給以弗所教會。他在第一章寫許多關於他們的一位頗具美名的監督。那麼,這位監督是誰呢?他就是阿尼西母;伊格那丟像保羅一模一樣,在信中用了雙關的諧語──他是名實相符的阿尼西母(有益的人);而他的本性也是,因他對基督有用。一個逃跑的奴隸,經過一段年日,成了教會中受人尊敬的監督。雖然簡短並屬於私人性質,很可能由於他堅持要將這封信列入書信彙集。阿尼西母用這封信告訴世人他曾是逃跑的奴隸,而他得以保全生命要感激耶穌基基督和保羅。

 

「我們所有人都是主的阿尼西母。」~馬丁路德

 

拾穗

第一章  引導的秘訣

第二章  錯在何處

 

 

 

 

 

 

 

 

 

 

 

 

 

 

 

 

 

 

 

 

 

 

 

 

 

 

 

 

 

 

 

 

 

 

 

 

 

 

 

 

 

 

 

 

 

 

 

 

 

 

 

 

 

 

 

 

 

 

 

 

 

 

 

 

 

 

 

 

 

 

 

 

 

 

 

 

 

 

 

 

 

 

 

 

 

 

 

 

 

【神引導的秘訣】

第二章  錯在何處

 

       這是你迫切想知道的問題。哦!基督徒阿!這也是你辛酸埋怨的話語。從你認識的朋友的面孔上,從他們的生命裏,你感受到他們的輕鬆、喜樂和能力。你好羡慕,你好想得著這一些。但是你應為他們擁有的喜樂和能力而虔敬的感謝主。我們不滿於自己所慣處的屬靈低潮,便開始向神求那引往更可愛、更高貴、和更得勝之生命的秘訣,這是件好事。睡覺的人開始輾轉反側時,就是快要醒了。他會發現清晨和煦的陽光早已灑滿那戀睡過久的臥塌。「你這睡著的人,當醒過來,從死裏復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可是我們應記得各人的性情有別。有些人似乎生於灰色中,一生就生活在陰沉氣氛裏。他們的本性就是一首憂鬱的小調,很容易陷入低潮中。他們總是看見事情黑暗的一面。在最晴朗蔚藍的天空中,他們所看到的只是那一片比手掌還要小的浮雲。他們的路徑是陰暗的,因為太陽閃耀的光芒,難以穿過路徑上面稠密的枝葉。


  也許你的性情就是這樣,那麼你就永遠不要期望得著別人所享有的那種飛揚橫溢的喜樂。你不該為此埋怨。這是你的救主親手為你塑造的負擔,你應為祂的緣故背起這負擔--不埋怨,不在別人眼前彰揚,也不讓它影響你靈的穩定和堅決,而是要靜靜地背負它,在凡事上榮耀神。雖然,這樣作也許不能為你贏得被人所享有的那種喜樂,然而,至少你可以得享安息、得勝和寧靜--這些乃是上天所賜給人類最佳的禮物。


  我們也應該記住,情緒不是試驗我們屬靈光景的正確方法。固然心裏的正直常常表現在心裏的喜樂上,好像身體的健康通常表現在愉悅的精神上。但事實並非絕對如此。換句話來說,缺少喜樂,並不一定是心靈出了問題。它有時確是如此,但不是次次如此。也許是因神經系統過度疲勞,就像當年以利亞經過迦密山上之役的長時間緊張和長途馳走逃命之後,他極度勞累,便躺在曠野沙地上求死--當時神不但未曾加以責備,反而以食物和睡眠供應他(見王上十九3)。主從環境中撤去亮光,或許是為了要試試看我們所愛的,是祂自己,還是祂所賜的美物。人生最高的試煉大概要算「客西馬尼」。在那裏我們所看到的雖指示猶大一人,事實上卻是天父親手把那苦杯送到我們的唇邊,那時要放棄自己的意志,必須經歷一陣痛苦。我們最多只能大聲哭號流淚,讓晚風把這痛苦帶給神。在這種情況下,就毫無喜樂而言了。這個受過苦難和試煉的人之心靈,罩上了一層肅穆的色彩。喜氣洋溢在這裏,顯得格格不入,就像死亡籠罩下的家庭不適合於狂歡一樣。在這樣的時刻,最恰當的是表現忍耐、勇敢和信心的風度。


  雖然有上述的情況叫人無法喜樂,但是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沒有發出樂園喜樂的光輝,卻是不可原諒的。我們之缺少喜樂,要歸咎於我們性格上的缺點。我們應該找出這些缺點,並加以改正。

〖 1. 地位與經驗的混淆 〗

  我們的經驗如四月時分的天氣,變幻無常--驟而陽光普照,驟而烏雲密佈,光與暗彼此追逐於萬里荒澤之上;或在浪花點點的洋海之間。但是,我們在基督耶穌裏的地位是永遠不改變的,正如主自己一樣--昨日,今日,直到永遠都不改變。這地位並非源於我們,乃是處於主耶穌永遠的大愛。祂早已預知我們的各樣軟弱,但仍然愛我們。這地位並非我們自己買來的,而是用祂的寶血買來的。無論我們信心最高昂時,或是根本不可能為自己求的時候,祂的寶血都強而有力地,並且成功地為我們代求。這地位更非憑藉我們來維持,乃是藉著聖靈自己維持的。雖然我們有許多的依據,若我們肯求耶穌的救贖、藏身在祂下麵、倚靠祂、信賴祂,便可與祂永遠合而為一。我們既與祂同埋葬、同復活、同坐在神的右邊,現在我們也與祂同站在父笑臉的光中。好像游泳者一樣,雖然四肢都沒在水中,只有頭部浸潤在太陽溫暖的光輝中,但它們都是相聯成一體的。任何疑惑、任何沮喪都不能片刻影響或改變我們靠主耶穌的寶血,得蒙神接納的這個永恆的事實。

  也許你還不明白這點,以為自己在主裏的地位,會受自己善變的情緒所影響。好像父母給小孩子的零用錢,會因小孩的行為而增減。我們在耶穌裏的地位,是我們的本金。我們的情感至多不過是零用錢,是在口袋或錢包進進出出的零錢,金額常有改變。不要管你的情緒如何感覺,只要紮根在耶穌這永不動搖的磐石上,以及祂過去為你所作的,現在和未來還要為你作的那些事上。

〖 2. 重感覺輕意志 〗

  我們不能直接控制自己的感覺,但卻能控制自己的意志。『求父把我們的意念,變為你的意志。』神不要求我們為自己的感覺負什麼責任,卻要我們為自己立志去作的事負責任。祂眼中所看到的不是我們的感覺,而是我們的意志。為此,我們不要生活在情感的別墅裏,乃是生活在意志的城堡中,完全降服並獻身於神的旨意。

  在主的桌前,信徒的心靈常常充滿了聖潔的情感,像潮水高漲,喜樂像洪流猛烈衝擊著閘門,像要把它推倒一樣,天地萬物都同聲應和唱這讚美詩。可是,第二天又得重新面對那現實的生活,辦公室中形形色色的,商場中的各樣貿易往來。當信徒把昨天的喜樂,跟今天謙卑與神同行所經歷到的艱難比較時,不免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如此敬虔、虔誠。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能說自己的意志未曾有絲毫的改變,而可以舉目仰望神,並作下面的禱告,那該時何等美好的事啊!

  「我的神阿!感情的高潮已如夏日的溪澗逝去,但是你知道,在我心靈的深處,在我意志之內,對你的敬虔、忠心和單單切慕你,仍如以前在你腳前安息時,那蒙福的時刻一樣。」

  這乃是神所喜悅的祭。這樣,我們纔可以過著恬甯與平安的生活。

〖 3. 不順從明顯的命令 〗

  有時信徒來見屬靈的導師,這麼說:「我最近感覺不到自己有喜樂,近年來少有喜樂的感覺。」

  「你是否曾經有過喜樂?」

  「有的,就在我剛悔改歸主後的那一段日子。」

  「你是否知道自己曾經拒絕順服神明顯的命令?就是神的命令臨到你,而你退縮不遵從?」

  那時,他滿臉沮喪,眼睛閃著淚光,極艱難才把回答說出來:「是的,多年前我一度認為神命令我去作某件事情;可是,我覺得自己沒辦法照祂的旨意去作。我曾經為此不安了好些日子。但是,過了一陣子,這感覺似乎慢慢從我腦海中消失了,現在也不常困擾我。」

  「哦!這就是你出差錯的地方。除非你立刻回轉,從你跌倒的地方再爬起來,完成神多年前要你作的那事。你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這不就是許多基督徒沮喪的原因嗎?他們是神的兒女,但卻是不順服的兒女,聖經一貫的要求就是順服。申命記的鑰字是「遵行」。基督告別講章的主旨是:「那麼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我們不要懷疑、不要申辯,也不要為自己找理由。我們不要定自己的道路。我們不可單單順服某些命令,而拒絕其他的。更不要認為,在某些命令上順服,就可以彌補對某一個命令的不順服。神每次只下一個命令,而且並不只用一種方法,乃是用許多方法傳給我們的。祂藉此試驗我們,我們若順服這命令,祂就必以福祉澆灌充滿我們的心,領我們向前進入新的路程,進入新的青草地。我們若不順服,就必如停滯的死水,不但在基督徒的經歷上沒有進展,在能力與喜樂上也必被阻塞住。

〖 4. 容許已知的惡 〗

  當水停留不流動時,水中的雜質就一顆一顆的沉澱到水底,被顯露出來。因此,你若安靜默想,細細思想聖靈向你所顯示的各種邪惡。它們可能多年潛伏在你裏面的隱密處,你雖曾懷疑過它們的存在,但卻沒有仔細的對付過。不論這是什麼罪惡,不論它的歷史如何,你要知道它們已為你的生命帶來陰影,造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憂傷。

  你是否不肯放棄那些跟神旨意相違的行為或習慣?

  你是否容讓某些隱密的罪惡,在你生命的屋子內任意橫行?

  你的感情是否毫不約束地,徘徊於神所禁止的事物之間?

  你是否不肯跟對敵和好,不肯放棄對他的怨恨與憎惡?

  你是否不肯原諒別人的不公平,不肯接納別人的指責,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

  是否有某些事物,倘若發生在別人身上的話,你會第一個發難指責他,可是發生在你自己身上時,你會找理由狡辯,以安撫自己良心的責備?

  有時人感受不到蒙神賜福,並不是因為罪惡,而是因為心靈上的纏累。罪惡是那些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錯誤的事物;而纏累卻是任何可能傷害和攔阻基督徒生命的事物,它本身未必絕對是罪。因此,一件事情對某人來說可能是纏累,但對另外一人來說,卻未必如此。所以各人要靠自己作判斷。為此,人若發現有任何事物妨礙了自己的靈命,不管那事物本身如何無害,不管他人如何容讓它的存在,他在神面前卻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必須把他撇在一邊,好像年輕人在草地上摔角或賽跑時,為求得勝,而把衣服脫掉一樣。

〖 5. 過分內省,少仰望主 〗

  身體最健康的人往往不會想到自己的健康,而那些身體虛弱的人,反而因為過分的自憐而招致疾病。數算心跳的次數,就會擾亂心跳的韻律。若你不斷的幻想自己身體某處疼痛,結果那個部位就會真的疼痛起來。有不少神真實的兒女,因不健全的自我反省,給自己惹來沉鬱的情緒。他們常常回顧自己的過去,分析自己的動機,重新查究往日奉獻的行動,把現在的自己跟過去的自己相比。於是乎,不論以何種形式出現,它們生命的軸心都是自我。雖然他們的生活無可置疑是虔敬的。但是,這樣的情行,只會帶來陰鬱。在我們的一生中,固然有某些時刻是應該反省,檢討自己,以免被定罪。這樣作只為使自己更全心全意歸向神,既檢討過,就用不著再重複。「忘記背後」是惟一安全的座右銘。因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乎能作到什麼,乃是在乎是否盡力而為。

  我們不應該用一輩子的時光揩抹窗子,或檢查窗子是否清潔。我們應該把自己置於神的恩光之中。這光立刻就會照明那些地方必須打掃一下,並且幫助我們正確無誤地打掃乾淨。我們主耶穌是信徒過聖潔蒙福生活,所需各物的美善之源頭。所以,心靈健康的惟一條件是多思念祂、住在祂裏面,支取祂,從祂豐盛中領受每時每刻的生活。過分關心自我,而不關心主,就好比花費過多時間思想身體的感觀,而從不讓感官去感覺外界的事物。當仰望主耶穌,讓你自己在主裏喜樂,單單等候神。

〖 6. 疏於讀經與神交通 〗

  冗長的禱告並非絕對必要,但是常常單獨與神親近卻是必不可少的。在祂門前等候,聽祂的聲音,在黎明或涼爽的傍晚,流連於祂的話語中,等待祂的來臨。無論赴多少次聚會,和信徒有多少團契,從事多少基督徒活動,都不能彌補對安靜靈修的忽視。

  當你最不想靈修時候,正是你最需要進入自己的密室,關上門的時候。為了盡責任而如此去作,起初也許沒有什麼樂趣而言,至終,你必會發現它是件極愉快的事情。沒有與神相交,卻想要自己的基督徒生命有喜樂和強壯,遠比不吃東西而期望身體健壯更加困難。

  你若不能為自己禱告,就為他人代禱吧!若你禱告的願望衰弱時,就拿起聖經,把每段經文變為祈求。或是,把往日蒙神憐憫的事,一一變為讚美吧!讀經若成為厭煩時,要查看是否吃了甜食而壞了胃口。若是,就必須完全把甜食丟棄。要相信聖經把神的聲音傳與我們的管道。我們的心靈若全然寂靜,注意力集中的話,就必可以聽見。「我要側耳傾聽主耶和華所說的一切話。」

  基督徒因缺乏禱告和讀經而受損的數字,遠超過我們所能估計的。因此,我們所需要的復興,乃是個人有系統讀經的復興。敬虔的生活,除了個人有系統的讀經以外,沒有別的捷徑或輕省的方法。

〖 7. 未降服耶穌的主權 〗

  從各種關係看,從一切權利看,我們都是屬於主的。可是,承認祂主權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很願意接受祂為救主;但要讓祂作王,我們卻躊躇了。我們忘記神已經把祂高舉為君王,也高舉為救主。同時,神的命令一旦發出,絕不徒然返回的。那些忽視主耶穌之主權的,斷不能建立起強壯喜樂的生命。

  太陽被放在中央的位置時,各行星的轉動就井然有序。讓主坐在生命的寶座上時,一切事情也會變得和諧平安。那麼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獻上自己是蒙福不可或缺的條件。

  願祂的光照亮你的路徑,就是那多日未蒙光照的路徑。是的:「你的日頭不再下落,你的月亮也不退縮,因為耶和華必作你永遠的光,你悲哀的日子也完畢了。」

摘自──邁爾神引導的秘訣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前言

第一章 五歲時向神許愿

第二章 奉獻的心意堅定不移

 

 

 

 

 

 

 

 

 

 

 

 

 

 

 

 

 

 

 

 

 

 

 

 

 

 

 

【邁爾 (Frederick Brotherton Meyer,1847~1929)】  

第二章 奉獻的心意堅定不移

  邁爾自小就向神許愿,要終身傳道事奉神,這個獻身的心意,堅定不移。有一個主日早上,當邁爾做完禮拜,走出布倫斯貝里教堂的門口時,威廉布魯克牧師把手按在邁爾的肩頭上,大膽地預言說:“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牧師,也站在教堂的走廊的盡頭,跟散會的會眾一一握手,正像我現在所做的一樣。”

  威廉布魯克牧師的預言,在邁爾的心靈上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邁爾在十六歲時,曾作這樣的敘述:“在我的心中深藏著一個秘密,一個非常嚴重的、不斷困擾著我的秘密,就是我需要神給我說話的恩賜。我祈求神給我講道的恩賜,作為他呼召我出來作傳道的證据。我流著眼淚祈求,我大聲呼求,求神向我彰顯他的旨意。當我翻閱圣經時,我的眼睛留意到《耶利米書》第一章七節:'耶和華對我說,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里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什么話,你都要說。'我以前沒有讀過這節圣經。那天這些神的話打動了我的心,我以無法形容的心情把這些神的話,一遍又一遍地再讀過。直至今日,我每讀這些話語,心靈仍顫動不能自己。這些話解答了我心中所有的疑問和困惑。是的,我是年幼的,我要到神所差遣我去的地方,神吩咐我說什么話,我都要說,這正像《耶利米書》第一章九節所說:'于是耶和華伸手按我的口,對我說,我已將當說的話傳給你。'

  感謝主,耶和華是可信靠的,他的應許永不落空。就在邁爾十六歲時,到親戚家里訪問時,講了一生中的第一篇道:那天他引用的經文是《詩篇》第八十四篇十一節:“耶和華要賜下恩惠和榮耀。”

  一八六四年三月十四日,他以筆墨肯定地表現了他對神的依靠,并列出了他渴望作神的仆人的几項理由。同年四月四日,邁爾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中作見證說,他事奉神的決心因著神所給的證据得著加強。邁爾又說他曾向神要求征兆,正如基甸求神,讓露水降在羊毛上和地面上,神在人信心軟弱的時候,仍以他的作為來顯明他的旨意,賜給人信心的憑据。

  一八六四年四月八日,正是邁爾滿十七歲的生日,邁爾和母親外出,在途中,邁爾向他母親坦承自己出來事奉神的決心,并說自己愿意放棄一切屬世的前途。邁爾的母親同意邁爾的選擇,但提議邁爾先在頭几年試一試,或者日后他會改變心意。對母親的勸諭,邁爾以非常堅決的態度反對說:“絕對行不通,手扶著犁向后看的,不配進神的國。”

  邁爾的雙親非常有智慧,他們認為,邁爾是否將來全時間出來事奉神,總要讓年輕的邁爾有些處事的人生經驗。這樣,邁爾有兩年的時間在亞蘭慕烈(Allan Murray)茶行當學徒。于是他對城市生活有第一手的認識,并對茶葉的買入賣出保持正确無誤的記錄,同時又訓練自己如何有效地運用寶貴的時間。后來邁爾建議讀神學的學生先要有企業經驗,首先從人生的大學畢業,多讀有關人性的書。邁爾又說,除非你充分了解少年人,掌握他們的危机和試探的心理,否則,你不可能傳福音給他們听。難怪邁爾的每星期六下午所帶領的青年聚會非常成功,在他服事的教會,他吸引各階層的人來信主。這些人生經驗都是邁爾在茶行實習了兩年才有的。

  一八六六年十月,邁爾考入倫敦大學的攝政公園學院(Regent's Park College)。該學院的院長安格斯博士(Dr. Augus)曾任浸信會差傳會(BaPti Missionary Society)的秘書。邁爾越來越敬愛安格斯博士,說安格斯博士即是他的老師,也是他的朋友。

  邁爾在大學讀書期間,曾在英國東南部薩里郡(Surrey)利次蒙(Richmond)的公爵街浸信會教堂(Duke Street Baptist Chapel)負責帶領一小群浸信會信徒。一八六七年六月,透過安格斯博士的安排,身為學生的邁爾每周可以支取十二先令的酬金。

  一八六八年十一月十四日,邁爾在利次蒙地區浸信會教堂的牧養工作轉為長期性質,他的酬金改為每年五十英鎊。

  一八六九年,仍在大學讀書的邁爾寫信給倫敦浸信會聯會主席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陳述利次蒙地區的浸信會教堂基礎薄弱,信徒靈性不強,需要多加扶持。

  一八六九年十二月一日,邁爾取得了倫敦大學學士的學位。一個月后,一八七0年元旦,邁爾接受聘請,出任利物浦(Livepool)平布洛克教堂(Pembroke Chapel)畢瑞爾牧師(Rev.C.M.Birrell)的助理。邁爾給予畢瑞爾牧師十分高的評价,邁爾寫道:“在畢瑞爾的時代,能認識畢瑞爾,等于認識那一時代最甜美、最圣洁、最偉大,最有文化素養的人物。畢瑞爾的講道,是非常深和非常屬靈的,他的信息充滿著亮光,表達的方式也非常优雅。”邁爾從畢瑞爾得益最大的,是与和畢瑞爾在一起的交通和談話。哦,畢瑞爾确是一位罕有的、榮耀的神的仆人。

  當然,這是年輕的邁爾對英雄人物的過度崇拜,反映出邁爾當時在屬靈上還未成熟,還沒有以基督為中心,才把畢瑞爾視為偶像。邁爾有一段時期講道也效法畢瑞爾,每一句話都經過修飾,每一篇講章都講得典雅和优美。結果,邁爾把講道的焦點集中在講章,而不是集中在聆听的會眾;而他所講的道,大半是出自頭腦,而不是出乎靈。過了一段日子,邁爾不知不覺地陷入靈性的危机,直至有一天,他的眼睛被主打開,被帶到主面前,讓基督在一切的事物上居首位。

  一八七一年二月二十日,邁爾在利物浦和鐘斯姐妹(J. E. Jones)結婚。他們婚后共度過五十八個美滿和諧的歲月,是一對模范的夫妻。

  摘自──邁爾小傳  

珠璣語錄

 

 

 

 

  • 當軟弱的信徒屈膝,撒但見了都要驚懼。—William Cowper
  • 禱告是寄往天堂的書信,尋求主的,絕不落空。—Robert Burns
  • 願以禱告作為早晨的開門之鑰,夜晚的關門之閂。—Matthew Henry
  • 神仍然向那些肯花時間聆聽的人說話。—-Daily Walk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