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5-17-2009)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美德。

 

詩歌欣賞

 

 

 

 

 

 

 

 

 

 

 

 

 

 

【恩典夠我用】

一 恩典—美妙聲音!悅耳,又慰人心; 天上充滿祂的回音,地上也都聽聞。

(副)恩典夠我用!永不感力窮; 基督活在我心中,在我卑微心中。

二 恩典代罪而興,在我心中執政; 使我脫離罪的權能,脫離敗壞天性。

三 恩典使我腳步行在屬天路途; 祂的供拾,應時、豐富,從未將我遲誤。

四 何能大於恩典!祂是神來人間, 祂是神在肉身顯現,是神在我裏面。

這首詩歌(《聖徒詩歌》96首)是是一首關於得救的證實與快樂的詩歌。作者道立基(Philip Doddridge,1702-1751)生於倫敦一個愛主的家庭裏,祖先三代都是清心愛主的人。父親是位油商,也是一位熱心的信徒;由於外祖父是信義會的牧師。他是父母親第二十個出生孩子,也是在眾多兄弟姊妹中唯一存活而長大成人。母親非常重視他幼時的教育,曾用彩色瓷磚在牆上砌成聖經故事,帶領他認識主。因此從小就受薰陶,並且也有將來準備獻身為主的打算。他自幼聰明過人,得到一位女公爵的賞識,願意全額資助他進入牛津大學或劍橋大學(早期是神學院)接受裝備,以便將來能擔任聖公會(英國國教)聖職,然而他卻婉謝好意,並進入一所獨立會所辦的小神學院(Nonconformist Seminary)進修。由於成績優異,畢業後便留校任教,後來他於1729年封牧,不但擔任牧職,服務貧民相當盡忠,還兼任神學院教務,推動改革不遺餘力。據說他善用時間飽讀詩書,且分秒必爭書不離手,因此頗受學生及老師們的讚賞,後因積勞成疾,享年五十,除了留下美好的口碑,更留下許多優美的詩歌作品。他和偉大的詩人以撒華茲等是同一時代的人,受以撒華滋影響很大,是最早追隨他以寫作詩歌來頌揚恩主。 這首詩歌是倪弟兄翻譯的,其中第二節和第四節倪弟兄翻得比原文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

這句話不知幫助了歷代多少的聖徒,很多人都從這句話裏得安慰和鼓勵。直到今天,這句話向我們還是可以兌現的;無論我們環境多艱難,遭遇多痛苦,主的恩典都是夠我們用的。但願我們在這句話裏,多有實際的經歷。英國著名傳道人維白布魯先生,求主給他經歷一下夠用的恩典,但主卻給他看見,主的恩典不是『要』夠我用,也不是『將』會夠我用,乃是『是』夠我用。我們不必求主叫祂的恩典夠我用,主的恩典已經是夠我用的。

學習禱告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引導之光:全能的神,昨日、今日以及明日你都同樣施恩,你是眾人永遠的家鄉、困乏者的避難所、軟弱者的力量。求你賜給我們恩慈,使我們在你良善之靈的引導下,存謙和的心到你面前,認識你的真理,感受你的亮光,汲飲你的活水,領受你的天糧,最後經過死亡之們,進入永生。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杜森)

主我的神啊!你對我都是好的。求你紀念我,因為我一無所是,一無所有,一無所能。唯有有你是良善、正直、聖潔。你能作成一切,充滿一切。求你紀念你的慈愛,以恩典充滿我心,因你決不願你的工作歸於徒然。求你不要向我轉離你的面,不要將你的安慰挪去,恐怕我的心靈成為乾旱之地。求主教導我遵行你的旨意,教導我謙卑而有價值地活在你面前。阿們。(甘畢士1379~1471年)

主啊,我們從你領受了生命與一切世上的福份。求你保守我們,每日賜我們所需用的一切,也賜我們力量忠心作成我們受託的工作,賜福我們手與心所做的工。求你使我們始終如一地事奉你,無論疾病或健康、缺乏或豐富。我們的喜樂或試煉都蒙你化為聖潔,使我們得恩惠先求你的國和你的義,並且確信其他一切都必加給我們。阿們。(白森1816~1861年)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聖經知多少?

福音書時期的歷史和宗教背景

第一世紀時的世界

福音書時期的巴勒斯坦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約翰福音

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

 

、作者: 本書作者一般聖經學者都公認是路加。因本書一開始的敘述和路加福音的開頭十分相似,又是寫給同一個人的,路加福音是前書,本書是後書(路一:1-3,徒一:1)。

二、寫作時地: 時間:大約主後63年 地點:羅馬

三、主題: 本書主要的信息是復活升天的主耶穌基督藉著聖靈,透過使徒們繼續祂「所行所教訓的」。祂所行的就是藉著福音的傳揚,來建立祂的教會以開展神的國度;祂所教訓的就是神已叫祂復活,並高舉為萬有的主和基督。

四、特點

(一)本書被視為「第五卷福音書」,因為:本書和其他四卷福音書相同,記載主耶穌在地上的事蹟。前四卷福音書是記載道成肉身的基督,本書是記載復活升天的基督;前者記祂在地上的所行,後者是記祂藉著聖靈通過使徒們在地上的所行。 本書也是四福音的延續。馬太福音的末了題到主的復活(二十八:1-10);馬可福音結束於主的升天(十六:19);路加的末了題到等候聖靈;約翰末了則說到主的再來(二十一:22)。本書一開始就直接接上這四條線(一:3-5,9-11)。以福音來說,四福音是基礎,本書是發展;前者是傳揚的囑咐,後者則是傳揚的事實;前者是栽種--「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本書是結果--「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也有人稱之為「復活主的行傳」,因本書所記的就是復活的主在榮耀裡藉著聖靈在地上的工作。本書是前四卷福音和各卷書信中間的橋樑,是承先啟後的一卷書。它承接了福音書所記載的,進一步交待福音如何廣傳、教會如何產生、真理如何闡明等。以性質來說,福音是記述,行傳是補充,書信則是解釋。

(二)本書被視為「路加後書」,因為:由於作者路加聲稱他「已經作了前書」(徒一1),顯然他看本書是《路加福音》的『後書』或是『續書』。《路加福音》是寫主從起頭到升天為止,「一切所行教訓的」(徒一1~2);《使徒行傳》是寫復活的主在升天以後『所行所教訓的』。

(三)本書是一本還沒有結束的書,因為復活的主藉著聖靈通過使徒們在地上的工作還沒有結束,還有千萬個使徒要添補進去。全部的「使徒行傳」猶待在國度期間方始能夠編寫完全。

五、重點

(一)主在升天之前給了使徒們一項帶應許的大使命:「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原文是作我的見證人)」(一:8)。見證基督或作基督的見證人是本書的中心,全書就是圍繞著這個中心主題來記述,包括以下各方面:

1. 見證的中心--基督的復活。本書所記使徒們的講論、行事、生活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見證基督的復活。(一:21-22;二:23-24、31-32;三:15;四:10、33;五:30;十:40-41;十三:30、34、37;十七:3、18、31;二十四:21;二十五:19;二十六:8、23)。

2. 見證的能力--聖靈。使徒們見證主的能力來自聖靈。當日反對的勢力非常強大,不是那些既無學問又是膽小的門徒所能應付的,但藉著聖靈降在他們身上,他們便得能力有膽量作主的見證(四:8、13、31;九:17、21-29;十三:45-46)。

3. 見證的發展--從近至遠,從中心到外圍:耶路撒冷(第一至七章)→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第八至十二章)→地極(第十三章至二十八章)。

4. 見證的推動--禱告→聖靈→神的道。整卷使徒行傳給我們看見主見證擴展的階段,但每一階段都循著相同的推動模式,都是先有禱告,接著被聖靈充滿,然後是放膽講論神的道(一:12-15,二:1-42,十:1-43,十三:1-5)。

5. 見證的果效--千萬靈魂得救、產生教會、建立國度(二:37-42;四:4;九:31;二十八:30-31)。復活的主是不能被死拘禁的,因此祂的見證,藉著福音的傳揚,更是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被傳講和被接受。在耶路撒冷,先有三千,五千人信從,甚至全城都被這道理充滿(五:28);到了撒瑪利亞,那裡的人就同心合意聽從(八:6);到了該撒利亞,人已經預備好要聽主的話(十:33);到了彼西底的安提阿,幾乎合城的人都來要聽神的道(十三:44);後來福音傳到馬其頓,是因有馬其頓人在異象中求幫助(十六:9);最後在羅馬保羅放膽傳講神國的道,並沒有人禁止(二十八:31)。

(二)本書乃是記載主復活升天之後,在聖靈裡透過使徒們,繼續在地上行事和教訓人的事蹟,所以稱為「使徒行傳」、事實上乃是「聖靈行傳」。本書用各種不同的說法,詳述聖靈在人身上不同的作為,例如:聖靈的吩咐和說話(徒一2;四25;六10;八29;十19;十一12;十三2;廿一11;廿八25)、聖靈的洗(徒一5;十一16)、聖靈的降臨(徒一8;八16;十44;十一15;十九6)、聖靈的豫言(徒一16;十一28)、聖靈的充滿(徒二4;四8,31;六3,5;七55;九17;十一24;十三9,52)、聖靈的恩賜(徒二4;十45)、聖靈的澆灌(徒二17~18,23;十45)、聖靈的喜樂(徒二26)、聖靈的賜與(徒二38;八15,17;十47;十五8;十九2)、聖靈的見證(徒五32;廿23) 、聖靈的提去(徒八39)、聖靈的安慰(徒九31)、聖靈的膏抹(徒十38)、聖靈的差遣(徒十三2)、聖靈的定意(徒十五28)、聖靈的禁止和不許(徒十六6~7)、聖靈的設立(徒廿28)和聖靈的感動(徒廿一4)等。本書也描述人們對聖靈的幾種不同的態度,如:順從聖靈(徒五32)、欺哄聖靈(徒五9)、試探聖靈(徒五9)、抗拒聖靈(徒七51)等。整卷使徒行傳都不是由人作主導,乃是聖靈作主導。是祂開啟工作的門,並供應所需要的恩典和能力;是祂在教會中運行管理。有人說舊約是聖父的時代;福音書是聖子的時代;行傳、書信至啟示錄是聖靈的時代。在新約裡聖靈與人發生關係有兩方面:(1)聖靈住在人裡面;(2)聖靈降在人身上;前者是指聖靈在人裡面的工作,後者是指聖靈在人外面的工作。前者可稱為「內住的聖靈」或「生命的聖靈」,重在生命的一面;後者稱為「穿上的聖靈」或「能力的聖靈」,重在工作的一面。本書前段一至十二章給我們看見能力的聖靈,後段十三至二十八章給我們看見生命的聖靈。本書用了几個詞來描述聖靈的工作:

1. 聖靈的洗(原文是「在聖靈裡受浸」)。全書聖經中只用過兩次(一:5,十一:16)。第一次是在耶路撒冷五旬節發生的事,是為著猶太人;第二次是在哥尼流的家,那是為著外邦人。那是歷史上很重要的事實,將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浸在聖靈裡,都浸成一個身體了(林前十二:13)。這兩次實際是指一件事的兩個步驟,聖靈的浸在歷史上只那麼一次,一次永遠的將祂的整個身體浸入聖靈裡,後世的基督徒都有份於(聯於)這個事實。

2. 聖靈的澆灌(原文是「聖靈的倒出」,二:17-18,33;十:45)。這是指被高舉後,就將父所領受的聖靈澆灌下來,使人得能力,為主作工。

3. 聖靈的充滿(二:4,四:8、31,九:17,十三:9)或是「滿了聖靈」(六:3,5,七:55,十一:24)這重在裡面的生命和外面的生活,當然也包涵事奉的活力。

(三)主藉聖靈透過使徒的工作,乃是為著建造祂的教會。本書可以見到教會如何在聖靈的主權下得以設立,被建造和擴展。本書也是教會初期的歷史,更是教會的榜樣,所以其中記載了教會得建造的光景和蒙恩的因素:(1)同心合意(一:14,二:46,四:24,五:12,八:6,十五:25);(2)充滿禱告(一:14,二:42,三:1,四:23-24,六:4-6,七:59-60,八:15,九:11,十:9,十二:5、12,十三:2-3,十四:23,二十:36,二十一:5);(3)聖靈掌權(十三:2、4,十五:28,十六:6-7);(4)高舉主名(二:36,四:10-12,十:42-43等);(5)傳講神道(四:30-31,六:4、7,八:25,十二:24,十三:49,十九:20);(6)彼此相愛(二:44-45,四:32-35,二十:34-38,二十一:17,二十八:15);(7)滿了喜泉(二:46,五:41,八:8、39,十一:23,十三:48、52,十五:3、31,十六:34,二十一:17);(8)人數加增(二:47,五:14,六:7,九:31,十一:21,十六:5,二十一:20)。當日教會的光景實在蒙福,因著信徒的同心,教會的禱告,聖靈如炸力般的工作,結果許多人從黑暗轉向光明,脫離撒但的權勢而遷到神愛子的國裡。我們今日若羨慕有當初教會的光景和祝福,就必須活出他們當日生活的情形。

(四)本書是一本講彼得和保羅『職事』的書:本書用絕大部分篇幅記載主所特別大用的兩位使徒,一至十二章乃是記載彼得的職事——『見證的起首和教會的建立』,十三至二十八章是保羅的職事——『見證的廣傳和教會的擴展』。如果我們把他們兩人的事工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主用他們很有相同之處。茲舉數例如下:

(1)兩個人的第一篇信息都是見證『耶穌是基督,從死裏復活』(徒二14~36;十三16~41)。

(2)彼得斥責行邪術的西門(徒八9~24);保羅則懲戒行法術的以呂馬(徒十三6~11)。

(3)彼得的影兒醫治了疾病(徒五15);保羅的手巾或圍裙也醫治了疾病(徒十九12)。

(4)兩個人都使一個生來瘸腿的跳起來行走(徒三8;十四10)。

(5)彼得使大比大復活(徒九40);保羅使猶推古復活(徒廿7~12)。

(6)彼得和保羅都拒絕接受別人的敬拜(徒十25~26;十四14)。

(7)兩個人在給人按手時,有聖靈降下(徒八17;十九6)。

六、鑰字/鑰節: 鑰字: (一)聖靈(一:1約55次),(二)見證(一:8約24次),(三)復活(一:2約25次)鑰節: (一)一:8 (二)二:32

七、鑰義/分段:本書的信息也可總結的說:復活升天的主耶穌基督,藉著聖靈,通過使徒們(在教會裏),「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為祂作見證(徒一8),而得著豐滿的彰顯。本書共廿八章,根據內容要義,可分為三大段如下:

1. 在耶路撒冷的見證 (一至七章)

2. 在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的見證(八至十二章)

3. 從安提阿起直到地極的見證(十三至廿八章)

拾穗

 

 

 

 

 

 

 

 

 

 

 

 

 

 

 

 

 

 

 

 

 

 

 

 

 

 

 

 

 

 

 

 

 

 

 

 

 

 

 

 

 

 

 

 

 

 

 

 

 

 

 

 

 

 

 

 

 

 

 

 

 

 

 

 

 

 

 

【負擔與禱告】

讀經:耶利米書三十三章二至三節:『成就的是耶和華,造作為要建立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是祂的名;祂如此說,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並將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難的事,指示你。』
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十九節:『不要銷滅聖靈的感動。』

凡是神的兒女,應當有從神那裏得著的負擔,神的兒女誰也不能說神從來不給他負擔。不過問題在這裏:必須我們的靈向主開起來,主纔將負擔加在我們身上。我們信,靈向神開起來是得著負擔的條件。我們得著了負擔,就要學習忠心禱告,卸去這個負擔。第一個負擔卸去了,神就給你第二個;第二個卸去了,神再給你第三個。所以最要緊的是把我們的靈開起來。我們要對神說,我把自己敞開在你面前為著禱告。許多時候,我們因為不忠心的緣故,很容易落到一個地步,沒有負擔。你在神面前如果要有負擔,你就要忠心於每一個感覺,不要推卻。你裏面感覺要為著某一件事情禱告,就禱告。起頭的時候也許這種感覺小得很,以後就漸漸大起來。我們如果銷滅聖靈的感動,沒有藉著禱告把負擔卸在神面前,就要失去負擔。要恢復就得認罪,並且以後要忠心於每一次的感覺。一有感覺就禱告,一次過一次,你要看見神不斷的給你負擔。你所以沒有負擔,是因為有一個負擔留在你身上,到一個地步把你壓死了。你必須卸去第一次的負擔,第二次的負擔就會繼續來。起頭的時候負擔也許細微得很,但是要忠心。當你在神面前忠心的作一次,作兩次,一直忠心的作下去,你就看見神也要一次兩次的把負擔給你。哦,弟兄姊妹,你如果盼望在神的手中有用處,就需要恢復這一個負擔。

負擔特別是與神的工作發生關係的。我們在凡事上要尋求神的旨意,我們在神的工作上要等候神給我們負擔。神所給我們的負擔,就是神向我們顯明的旨意。我們所得著的負擔就是神的旨意,負擔也是神顯明祂旨意的一條路。

比方:神給你負擔要你去傳福音,這一個負擔在你身上是清楚的,是有能力的;你如果動身去作,按著神的旨意去作,你越作,負擔越輕;本來負擔壓在你裏面重得很,你越作,就越輕。如果你有了負擔而沒有去作,這一個負擔就重重的壓在你的靈裏,你就一直覺得這一個負擔的重,越過越重,一直到一個地步,你的感覺麻木了,不再覺得那一個負擔了,你裏面的生命好像是死了,(不是永生永死的死,是你的生命好像是死了,)你的生命與神有隔膜了,神好像是摸不著的了,你就被負擔壓死了。所有屬靈的工作都是有這樣的負擔的。沒有負擔而去作工,總沒有好果子。你有負擔,你作了之後,你這個人好像輕鬆起來了,好像本來挑著一個重擔,現在重擔放下,人輕鬆起來了。工作的價值,都是在你有沒有負擔;沒有負擔,就沒有屬靈的價值;有負擔,就有屬靈的價值。每一次有負擔,你作了之後,你就覺得輕鬆,你自己在那裏也得著造就;從重作到輕,自己也得著造就。如果沒有負擔,你去作,作了之後,你的裏面感覺虛空,甚至受責備。所以我們在所有屬靈的工作上,要等候神給我們負擔,也要好好卸去我們所得著的負擔。


但這不是說,我們要一直往自己裏面看,一直注意有沒有負擔。在神的兒女身上,沒有一件事比往自己裏面看更害自己。盼望我們記得這個。沒有一件事比往裏面看更害自己,好像連犯罪都比不上這一個厲害,因為犯罪你知道,你找得出來,這一個往裏面看,你不大容易找得出來。最大的毛病,最厲害的毛病,就是找不出的那個病。如果問你驕傲對不對,你知道驕傲是不對的,問任何人都知道驕傲是不對的。如果問你嫉妒對不對,你也知道嫉妒是不對的。這些毛病一找就找出來。可是回頭往裏面看,你一天看了二十次,你還不覺得。你和別人爭吵一次,你很容易知道這是不對的,你很快就發現這個毛病;但是你回頭往裏面看,你不知道。所以這一個回頭往裏面看是最傷害基督徒的生命的。有許多基督徒,就是一直在那裏回頭往裏面看,一直在那裏過一種假的屬靈的生活。當他要工作的時候,就往裏面看:我有沒有負擔呢?這算不算負擔呢?這就叫作負擔麼?到底甚麼是負擔呢?如果有人一直問這些,他就必定不知道甚麼是負擔。

比方:有人請你幫他把一張桌子從這個房間抬到另外一個房間去,你抬著這一張桌子,是不是在那裏問說,到底這是負擔呢,或者這不是負擔呢?比這一個重一點是負擔呢,或者比這一個輕一點是負擔呢?不,壓在你身上的就是負擔。我們要記得,負擔都是我們知道的,不是我們找到的。你有負擔你知道,你回頭去問有沒有負擔就錯了。我們有沒有負擔,是憑著我們所知道的,不是憑著我們所找到的。這一點很要緊。往裏面看沒有益處。基督徒最大的害處就是往裏面找,這要上頂大的當。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裏找負擔。你感覺要向人傳福音,你卻問這是不是負擔呢?到底我有沒有負擔呢?你這樣多問幾下,機會已經過去了。弟兄姊妹,回頭看裏面,絕對沒有用處。你有沒有負擔,是憑著你自己所知道的。換句話說,你知道有就有,你知道沒有就沒有,不必去找。你回頭去找這是不是負擔,你就必定沒有負擔。你不必問。你有,你就知道;你被壓在那裏,你就知道有。

你裏面覺得重的就是負擔,你去作了,就越作越輕,然後你纔可以接受另外的負擔,同時你自己也得造就。一切神的工作是如此,禱告也是如此,並且工作和禱告是分不開的。我們信,沒有禱告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要學習在禱告上得著負擔,卸去負擔。主在你裏面題起一件事,你覺得重,你如果找一個地方去禱告,你自己就像吐了一口氣一樣,舒服得很;你如果不禱告,你就壓死在那個負擔之下。你今天不為著這件事禱告,你明天不為著這件事禱告,你後天仍舊不為著這件事禱告,你一想到牠就不好過,你覺得重,越過越重,這一個負擔壓在你裏面叫你覺得重。你所應當作的沒有作,你一次把牠放在一邊,你兩次把牠放在一邊,結果到一天,你就不覺得了。有一個感覺壓在你心裏,你如果一直違背牠,到了一個時候,你就不覺得了;因此,你就失去和神的交通,就失去和神的接觸。你和神中間有了隔膜,就是因你對於負擔悖逆了,你沒有按著神所要你作的去作。所以,所有的工作,不管是向人說的也好,是向神說的也好,都得有負擔纔能作,同時有了負擔就要按著那一個負擔去作,你如果不去作,結果就叫你死了,因為你違背了神的旨意。負擔,是神在工作上的要求。所以我們一有負擔就得去作。

負擔是神給我們的,負擔就是神的旨意。同時我們還要題起一點,就是知識支配負擔的起點。神在我們身上,有的時候有例外的工作;有一次祂忽然叫你記念著某件事,叫你覺得要為這件事禱告;或者有一次叫你半夜起來為著一個在遠方的弟兄禱告;在我們的經歷中有這樣的事,可是這不是經常的,不是神每天所作的事。許多時候,神在近處找不著一個人,神就在遠處抓一個人,但這是例外的。在平常的時候,神是用知識來叫人作祂的事。所以我們信,知識支配負擔的起點。不過有了知識,卻不一定有負擔。有的弟兄姊妹,他們的情形我們知道,他們有甚麼事我們也知道,但是,我們聽了沒有事,我們裏面沒有事。知識是有,卻沒有負擔。所以負擔並不是從知識來的,可是許多時候,知識支配了負擔的起點。比方:神叫你知道某一件事,神就在那裏給你負擔,要你禱告,要你盡力去幫助,這樣,負擔就來了。所以說,負擔是以知識作起點的。可以說,大多數的負擔都是以知識作起點的。神很少不用知識作負擔的起點,可以說是例外。有的時候,神給你一個負擔,要你為著一個弟兄禱告,或者他是有病,或者他是有事情,你一點都不知道,你沒有從甚麼地方得著甚麼消息,但是神給你一個負擔要為他禱告。結果也許過了幾週、幾個月,你接到他的信,果然他有病,或者遭遇了甚麼事情。這樣的事是有,不過是例外,也許在千百次之中只有一次。一般的負擔都是以知識作起點的。可是這並不是說,知識就是負擔。

禱告是基督徒的職事,是要緊的職事。現在有一個問題是說,裏面有負擔,壓得很重,要禱告,在那一個時候,是用有聲音的話來發表牠好呢,或者安靜不出聲,在神面前默默的來背起這一個負擔好呢?

我們信,你如果有負擔,就是要你發表。神的要求是發表。你在神面前如果只有零零碎碎的幾句話,就用零零碎碎的幾句話把牠說出來。所有的負擔,只有用發表來解決。你如果光是在神面前安靜,你看見這個負擔不能離開你,並且越過越重。弟兄姊妹,你要看見一件奇妙的事,就是在屬靈的世界裏有一個原則,那一個原則就是說話是頂有價值的。神不只管我們所信的,神也管我們所說的;神不只管我們心中的意念,神也管我們口裏的說話。主耶穌對那個婦人說,『因這句話,你回去罷;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可七29。)主是因著那婦人的一句話而作了事。固然我們在心裏也可以求,可是說出來就更有益處。好像神要求我們說出來。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裏的禱告是一個大的禱告,這一個禱告,主是大聲禱告出來的。我們不是勸人必須大聲禱告,有時用不著大聲。但是如果你裏面的負擔彀重,你禱告的聲音就要與裏面的負擔相稱纔行。裏面負擔沒有那麼大,而外面聲音那麼大,就不過是聲音。如果裏面負擔彀重,你的聲音就要彀把牠發表出來。如果在你所住的地方不宜於大聲,你可以找一個能出聲的地方把牠發表出來。像我們的主,有時是到曠野去禱告,(可一35,)有時是到山上去禱告。(路六12。)如果不能到曠野,也不能到山上,那就在你所在的地方輕輕的禱告也可以,要緊的是要說出來。如果你的負擔是那麼大的,你總可以找一個合式的地方去禱告。神要我們將祂所給我們的負擔說出來。你如果沒有把那一個負擔說出來,那一個擔子就還在那裏。也許有人說,我已經默默的禱告了,擔子是不是卸去沒有關係。這沒有用處。一個人如果他手裏的事情沒有作了,他就不能再作別的事情;照樣,如果你有了負擔而沒有卸去,神也不能給你另外的負擔。所以我們要用話發表出來,叫神能給我們新的負擔。

但是難處在這裏,許多時候覺得有擔子要禱告,跪下去又不知道怎樣禱告。裏面有負擔,但是不知道怎樣禱告。靈裏有負擔,但是不知道禱告甚麼。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負擔是靈裏的事,知道這是甚麼東西是頭腦的事。當我們的靈和我們的頭腦有接觸的時候,我們就能領會靈裏的負擔是甚麼事。靈和頭腦接觸的時候,兩邊都清楚,靈裏有負擔,頭腦裏知道是甚麼東西。有人所以覺得有負擔而又不知道是甚麼事,這就因為他的靈和他的頭腦沒有接觸,所以靈裏有負擔,頭腦卻不知道是甚麼負擔。怎樣叫靈和頭腦有接觸呢?這很簡單。比方:你要去找一件遺失的東西,怎樣去找?如果這一件東西在西邊,你卻往東走,甚麼時候你纔能找得著牠?你要繞地球一周纔找得著牠。也許牠只離開你一里路,你卻要繞地球一周纔碰得見牠。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你自己的地方當作中心點,你一圈一圈的走,從中心走向圓周,一圈一圈擴大的走,這樣,四面八方都走到,就最容易找到這件東西。照樣,當你的靈和頭腦失去接觸的時候,你也要這樣作:你跪下去禱告,不要先抓住一件事情禱告,那是朝一個方向走,那不容易找到。起頭的時候,要禱告許多事,要從多方面禱告。你為著一件事禱告兩三句,覺得不對,就把牠放下,再摸第二個題目,再摸第三個題目,再摸第四個題目;也許到第二個題目,你就知道了;也許你題起五六件事,到末了一件,你裏面好像透一口氣似的,覺得就是這一個,你的頭腦和靈就連起來了。然後你專一的在這件事上禱告,把你裏面的負擔說出來。你禱告了,你這一個人覺得輕鬆了。你卸去了第一個負擔,你就能再接受第二個負擔。

有許多弟兄姊妹在禱告的事上神不能用他,就是因為他全身都是負擔,因為那些負擔他從來沒有發表過。神給他一個負擔要他禱告,他也許知道是為著甚麼事,他的心思和靈是接起來的,可是他不禱告,讓這個負擔越過越重,壓得他背都背不動了,背到後來沒有負擔的感覺了,不能禱告了。哦,弟兄姊妹,神如果得不著自由的靈作器皿,神的工作就受限制。好像你要請一個人幫你作一件事,他的手裏卻滿了東西,你的事情就沒有法子請他幫忙作。如果你把負擔壓在身上,神就沒有法子再託你作別的事。所以我們的負擔要卸掉。卸去負擔的結果,叫我們作一個輕鬆的人,然後神可以再給我們負擔。如果不是這樣,你就不能在神面前盡禱告的職事。禱告的職事要求一個自由的靈。靈裏一有負擔,你若不為著那一個負擔禱告,你就沒有法子作第二件事。如果在我們身上有一個負擔,而我們不忠心,不禱告,不在神面前負起禱告的職事,於是第一天覺得重,第二天覺得很重,第三天覺得更重,過幾天反而不覺得重了,到了那一個時候,禱告的力量就失去了。所以,有了負擔而不禱告,結果就失去禱告的職事。所以我們應當劃出時間來盡我們禱告的職事。最好是兩個人以上一同禱告,纔叫你不會變作一個『個人』的人。有許多人還沒有學會和別人一同禱告。和別人一同禱告,不只需要用口禱告,並且需要用耳朵聽別人禱告。當我們學習禱告的時候,上面所說的那一種『螺旋式』的禱告,從中心到圓周的禱告就有用處。在禱告上,你能彀卸去神所給你的負擔,叫你有一個自由的靈,作一個輕鬆的人,叫神能再給你新的負擔。今天,神總得在地上得著祂的教會與祂同工。禱告就是與祂同工。但願神的旨意有出路。

摘自── 『倪柝聲十二籃』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第一篇 先鋒

第二篇 怕羞的孩子

第三篇 青年宣教士

 

 

 

 

 

 

 

 

 

 

 

 

 

 

 

 

 

 

 

 

 

 

 

 

 

 

 

 

 

 

 

 

 

 

 

 

 

 

 

 

 

 

 

 

 

 

 

 

 

 

 

 

 

 

 

 

 

【拓荒先鋒─大衛 布萊納 (David Brainerd, 1718-1747 )】  

第三篇 青年宣教士

大衛在耶魯大學的學籍被開除以後,便到立頓(Ripton)去,與米爾斯牧師(Mills)住在一起,在他的指導下繼續進修。雖然他未來的希望已被破碎,但後來他曉得,在屬主耶穌基督的人的生命中,沒有偶然的事件。

當他在立頓時,常常思想應該怎樣使用他的生命 ,因為他仍舊想把生命用以事奉神。後來他漸漸明白,即或他不能做牧師,或許可以做個海外宣教士,最後他深信這是神為他所安排的計劃。

他不再沮喪,滿心火熱地提筆寫著說:「那時我開始發覺祈禱的甘甜,也能夠想到為基督的緣故,快樂地忍受最大的痛苦,假如神要我離開故鄉,到異教徒中為他們的得救問題效力,那麼,無論遭遇任何痛苦和死亡,我都願意。」這種自白,表明他並非尋求一個容易或愉快的工作;他唯一關心的事乃是遵行神的旨意。

當他二十四歲時,接受一個牧師協會的試驗,得著一紙證明書准他講道。關於這一期他寫著說:「考試以後,我覺得摯愛神;與其中一位牧師一同禱告,然後就寢,決意畢生忠誠為神而活。」

這時,他的弟弟約翰也考進了耶魯大學,準備將來做牧師。一天,當大衛為約翰禱告時,求神使他合神使用,為神做大事。幾年以後,那次的禱告竟得著奇妙的應允。

如今大衛到各處旅行,應邀講道,看來好像這就是他度過餘生的方法了。成為一個海外傳教士的希望漸趨黯淡,他思疑從前認為神呼召他要做那種工作,是否一種錯覺。這想法使他失望。他寫著說:「我大大失去了神差遣我到遠方異教徒中傳福音,看他們成群歸向基督的希望。」他的眼睛注視遙遠的異教徒的地方--非洲、印度、中國。他還不曉得離家不遠的地方也有異教徒,不久以後他要奉差遣到他們中。那時發生了兩件事情,指引他踏上神一步一步的引領他去擔負的工作。

有一個主日,他在某教會講道。他所揀選的經文是約伯記第十四章十四節:「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說來希奇,有幾個紅番印第安人進到那個禮拜堂內,而且顯然懂得英語,因為當天聚會的人中沒有比他們更留心聽道的。當他說到未曾準備好便死去的結果時,大衛注意到他們越聽越不平安,越聽越困惱。他所引的經文好像利箭,剌透他們的心,使他們認識他們還沒有預備好去見神。最後他們在極度不安中呼喊出來,要求大衛說明他們怎能得救。這是大衛第一次與印第安人的接觸。神所安排的時間是最適合的,因為這事預備了他去應付生命中另一重要的事件。

不久以後,大衛收到一封信,請他立即到紐約去,為要出席一個會議,會中將要討論在北美洲的紅番印第安人中開始一種傳福音的事工的可能性。大衛猜想人們可能請他參與其中部分的工作,因此在動程到紐約去以前,邀請幾位朋友到他家中,把信讀給他們聽,請求他們在他離開以後為他禱告,特別要求神向他顯示該怎樣行。

那些寫信給他的人乃是蘇格蘭一個傳道會的代表們,他們籌備在紅番印第安人中展開新的工作。大衛是一位熱心的傳道人,又是一位誠實事奉神的人,這種名聲已經傳至各地,這個傳道會認為他可能就是適合做這種工作的人。他必須回答許多問題,並作一次講道試驗,那些試驗他的人都非常滿意,於是聘請他作他們的宣教士,派遣他到住在紐約、新澤西,和賓夕法尼亞各州邊界的紅番印第安人做傳福音的工作。

這是大衛生命的轉捩點,以往所有的事情都是導向這方面。他對此深信不疑,存著快樂和感激的心情接受這委任,看它是從神的手中領受的。

前途的問題已經決定,於是他想擺脫一切屬世產業的牽纏,免得分散他的時間和注意力。所以他把從父親承受的產業賣去,用那筆款項投資,以使用以資助一位有節受訓練作牧師的青年。

辦完了這件事以後,在一七四三年春他便向親友們告別,離開家庭和安舒,前去面對艱辛和危險。然而在他心裏充滿了一首快樂之歌,因為他有責任向那些從未聽過有一位愛他們的救主的人傳福音,告訴他們這位愛他們的救主曾為他們捨命,好叫他們能夠與神和好。

在一年中最冷的季節,而且是一個特別寒冷的冬天開始這種新工作,實在是忍耐力的極大考驗。他最先到的地方是考努密克(Kaunaumeek),位於濃密的森林中間。他描述那裏第一次的經歷時說:「我住宿在一束麥桿中,我的工作艱辛而且極端困難,毫無成功的跡象可以安慰我。」

處於這種悲慘的情況中,無怪乎大衛在最初的幾個禮拜中感到極其沮喪。雖然他曾計算過要付的代價,但是完全沒有料想到情形竟是如此淒涼。不過,他的最大失望乃是印第安人對福音的漠不關心。他不是曾經有過樂觀的想法,以為他們會「成群的歸向基督」嗎?對一位青年宣教土這是多麼使人灰心的開始阿!許多人在此失望的情景中,都可能放棄初衷,然而大衛沒有這樣做。神已呼召他了;他也曾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雖然他的身體軟弱,但他有一顆巨人的心,於是他以嚴肅的決心繼續他的工作。

一位宣教士最先必須做的事,乃是學習當地人民的語言。大衛顯然沒有很大的學習語言的恩賜,他實在十分費力去學習紅番的語言,特別是他們的土話那麼多。另一主要的困難是,印第安人語包涵很多音節頗長的字。比方:其中有一部落相等於英語「Question」(問題)一字的拼音是:Kremmogkodonaltootiteavreganumeouash。多麼長的一個字!它包涵三十六個字母,但是還有比這更長的字呢!有些竟多至四十三個字母。要記憶這些字,說出這些字需要多麼大的耐心阿!大衛進步得很慢,所以他不時騎馬到大約二十英哩外一位在印第安人中間工作的宣教士那裏求助。然而他一直都不能說流利的印第安人語。所以多數時間他都需依賴能說英語的印第安人替他傳譯。有一段時間,他唯一能與之交談的人乃是他的翻譯員,那人是一個聰明的印第安青年,名叫約翰John,Wauwaumpequunnaunt)。

大衛很快便發覺,紅番所以那麼懷疑,漠視他所傳的信息,乃是因為他們曾在白種人手中受過許多的苦。所以他們自然懷疑這位突然出現的青年白種人後面有甚麼詭計。只有當他在為自己所蓋的小茅屋--用木頭和草皮蓋成的屋子中與印第安人同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才開始信任他,聽他要說些甚麼。在天氣寒冷時,他會試行進入印第安人的草屋中與他們交談。但是從室內地板中央的火盆所冒出來的濃煙使他咳嗆,所以即使他們准他進去,他也只能稍作停留。然而他並未口出怨言,而他常常禱告,藉著與他們共同生活,他可以得著他們的信任。

在那些日子中,大衛極其孤單。有一次他與一個新近從蘇格蘭高原搬來的家庭同住,但他不能與他們交談,因為他們只懂得說蘇格蘭高原的土語(Gaelic)。他們的房子乃是一座木屋,毫無舒服可言,大衛則睡在地板上。

要達到散居各處的部落,大衛必須常作辛苦跋涉的旅行,有時騎馬、有時步行。他常常要經過曠野、涉過沼澤、攀山越嶺、披荊斬棘、穿過稠密的森林、葡匐爬過懸崖峭壁。有時,他必須走十五英里去得到麵包。假如要節省時間,減少麻煩,他只好把麵包儲存起來,到他取用時,早已堅硬起霉了。

大衛教導這些「可憐的印第安人」(大衛常常這樣稱呼他們)的工作,需要無限度的忍耐。當他們對他的疑慮稍減時,他便嘗試溫和地一步步引導他們得著基督的知識。他們是那麼無知,即連最簡單的真理,也必須一再重述才能領會。

大衛在考努密克居留一年,年終時,有一些印第安人捨棄了他們的野蠻宗教成為基督徒,同時整個團體的風氣也比從前好了許多。但是這位熱心的青年宣教士對他工作的結果並不滿意。當那年末了,這些印第安人移居別處,於是大衛來見傳道會的委員們,告訴他們,他願意在另外的部落中發動新的工作。他們立即表示贊同。於是安排大衛到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的三角洲之印第安人的所在傳福音。

但是,在他遷到新的工作範圍以前,有一些事情發生,使大衛慎重考慮下一個步驟。當他在家中準備動程到德拉瓦河去時,忽然收到好幾個教會的來信,請他做他們教會的牧師。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乃是由東咸普頓(East Hampton)教會的來信。那個教會位於美麗的風景區中心。大衛在那裏可以享受那些富有而熱誠的教友給他一切的愛護。假如他繼續在紅番中間工作,前面必有艱辛和貧困等候著他。兩相對照,他必然遭遇強烈的試探,想要接納他們的聘約,特別是因為恰在那時,他的健康情況很壞。他在那天所寫的日記中透露,他曾經過一度劇烈的內在爭戰,才能拒絕他們的邀請。下面是他日記中的摘錄:「假如神准許,決意繼續在印第安人中作工。雖然以前我有一些意思要到東赫當去,那是我受教育時想要去的地方。」這是他生命中一個危機,因為那時他所下的抉擇,決定了他以後全部的路程。從此他決定主意,永不因著一些可能比較容易或比較舒服的任務,而放棄他相信是由神而來的工作。

決定了這件大事以後,大衛在大雨滂沱中踏上到德拉瓦河三角洲去的長長的羊腸小徑。首先他要渡過戴得遜河(Hudson River),然後走過約一百英哩森林密佈,寂無人煙的曠野;直到最後,遠遠地看見印第安人的草屋。那是一個艱辛的旅程,當他抵達目的地時已經精疲力竭寸步難移了。

在此他必須從頭開始,再次面對印第安人反對白種人和他所傳的宗教的成見。因為正如在考努密克的印第安人一樣,他們想像他存著不良的動機來到他們中間。他們也以為凡是白種人便是基督徒,然而他們曾經遇見那麼多的白種人做出極其邪惡的事,使他們毫不尊重基督教。所以當大衛試行教導他們時,他們會告訴他白種人如何偷竊、說謊、欺騙,最壞的是他們給印第安人帶來可怕的烈酒,他們稱它為「白人的火水」。他們說:在英國人來到美洲以前,他們並不曉得這種烈性飲品,使他們彼此爭吵、同室操戈,因此他們不能不下結論說,白種人的神不是可憐的紅番的朋友。

而且他們心中戒懼。他們說:白種人那麼強壯,也許大衛是受英國人的指使,前來把他們聚集在一起,在仁慈的幌子下,想要奴役他們,或把他們偷偷地拉上大船,替英國人打仗,充炮灰!當他們彼此談話時,他們會說:「你決不會那麼好心,為我們的好處忍受這一切的艱辛;你必然存著一種邪惡的詭計,想用某種方法害我們。」所以大衛必須負起責任,用他自己極不相同的行為使印第安人相信,那些行為卑鄙的白種人並不是基督徒。

 ――本文摘自「拾珍季刊」

珠璣語錄

 

 

祈禱尚未發出,神所啟發的祈禱,也就是在祂所簽署的應許上,祂早就預備給他們成就。—P. E. Billheimer

 

藉著禱告,神邀請我們進入宇宙寶座的密室。—P. E. Billheimer

 

禱告蒙應允的先決條件,就是信徒的合一與相愛。—G. A. Getz

 

當信徒的心與神的話語結合時,就能真正地「在聖靈裏禱告」(猶20),並「照祂的旨意求」(約壹五14)。—G. A. Getz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