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7-19-2009)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美德。
詩歌欣賞
|
【我如困鹿切慕溪水 】 一 我如困鹿切慕溪水,裏面乾渴難言;哦,神,我心惟你是追,並你復甦恩典。 二 我的救主,我無安息,我心饑渴要你;你來相親,歎息逃避,充滿無限歡喜。 三 你是我的生命力量,也是我的光亮;你是糧食使我飽嘗你的恩典無量。 四 你的笑臉是我拯救,向你,我久仰望;你的同在是我所求,願你多加恩賞。 五 我如困鹿切慕溪水,我心乾渴難言;哦,神,除你我還有誰?惟你滿我所願。 這首詩歌(《聖徒詩歌 572首》)作者是泰德(Nahum Tate, 1652-1715)和布雷迪(Nicholas Brady, 1659-1726)。他們都是愛爾蘭人,泰特為一牧師之子,畢業於三一大學,著有詩集多卷,備英皇封為桂冠詩人;布雷迪是英國基督教聖公會牧師和詩人。他與泰特(Nahum Tate)合作,將《聖經‧詩篇》改寫為韻文譯本。從這首詩歌,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是渴慕主的人。 這首詩歌主要是根据詩篇第42篇所寫的。第一節源自舊約詩篇第42篇第一節中詩人所說: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第二節是源自詩篇第42篇第二節「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第四節是根据詩篇第42篇第五節「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 而第三節是根据詩篇第27篇第一節「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或譯:力量〕我還懼誰呢?」這首詩歌歌詞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是否如困鹿一樣,被紛亂不安的生活所吞噬?對於乾渴的鹿,水成了牠們生命中必須擁有的。這種「切慕」的心情,使牠們迫切的尋找救命的甘泉。盼望我們的心對主都能有這樣的「切慕」,因為只有祂才能解我們心靈裏的乾渴,使我們能得著真正的滿足,有如鹿喝足了水那樣的快樂。若我們心裏憂悶、煩躁、不安,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將我們的心完全徹底的轉向祂,仰望祂的笑臉,使我們得著拯救。 |
||||||||||||||||
學習禱告
|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全能的神,求按你的豐盛賜我們智慧與力量,因為我們需要很多,缺乏很大。求將我們的心意歸向你,將我們的悟性提昇你屬天的光中,我們就能 看得正確,你愛的吸引,使我們的心思意念都為事奉,直到最後身心靈也都歸你,你是我們的天父,我們永遠的朋友。阿們。(杜森) 全能的神,求你憐憫我們,因為我們受過去的事困擾,失去信心、勇氣與盼望。求你憐憫我們,保抱我們,使我們有真實的信心得扶持,深信你 是滿有恩慈與憐憫,我們就勇往直前,遵守你的誡命,支取你的豐盛,倚靠你的憐憫,盼望永生。求主使我們無論遭遇什麼都記得有你的引導,在你的愛顧之下, 受你旨意支配,以致我們在最幽暗日子中,仍能仰望,再次勇敢上進,有信心能以堅持,有盼望而生忍耐,可以始終如一。阿們。(杜森) 神,我們的天父,求你在我們裡面,更新我們的意念,能體會你恩典的同在,使我們裡面始終有一股推動力,追求人生道上的和平、忠信與勇氣。 讓我們以敬愛與仰慕的心抓住你,讓我們的情愛集中於,以致與你相戀不分,或生或死,無論做什麼,這種相交經歷都長伴到底。求你教導我們切心禱告,靜聽你 在我內裡的聲音,不致輕忽你的警戒。看哪,我們將心當作活祭獻給你,求你降臨並充滿你的聖所,不容不潔之物侵入。你就是愛,求 你的靈好似江河湧溢我整 個心靈,引導我行走正路,直到我們安然經過死亡,到達應許的美地。阿們。(德司根1697~1769年) |
||||||||||||||||
聖經知多少?
|
【帖撒羅尼迦後書】
一、作者與對象:保羅、西拉、提摩太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第二封信。
二、寫作時地時間:約在51年,與前書相隔約半年。地點:哥林多
三、背景:帖撒羅尼迦后書是在前書寫成之后几個月之內寫的,那時保羅還在哥林多,寫書的目的已經十分清楚的記在書信的內容里面。大致上因為前書所提及的几件坏事,到了寫后書的時候又進一步惡化了,同時,我們還看到,在他們中又興起一些人,對保羅所教訓的主再來的道理有了誤解。他們不明白前書的勸勉,竟起來傳說:「主的日子現在到了」;書信又顯示出,當時有人冒保羅的名傳遞一些話,或寫一些書信,使他們「惊慌」。這是因為他們中間有些人特別容易「動心」。以為主耶穌立刻就回來了,于是連職業工作都丟棄,使教會受到負累。這些對主的再來存誤解思想的人,會變成「專管閑事」的人(三:11),同時教會的生活會因他們而受到虧損(三6、12、16),是不足為怪的。為此,前書那些比較溫和的責備,現在在這里就變得嚴厲得多了。但是我們不能只著重這一邊的事,而忽略另外一邊更重要,而且是充滿感謝和贊美的事。大體上來說,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心「格外增長」,彼此相愛的心也「充足」,并且他們在一切逼迫患難之中的「忍耐和信心」,是可作各教會的榜樣的(一1~3)。所以,這卷后書有稱贊,有解釋,也有勸勉。本書的主要思想就是基督有大能力,在荣耀中的再来。这与前書的着重点不同,前書是着重在聖徒的被提。帖撒羅尼迦前書為著鼓勵和安慰,後書是為著改正和平衡。
四、主題:主耶穌同祂有能力的天使從天上顯現,要報應那不認識神,和不聽從主耶穌福音的人,他們要受永遠沉淪的刑罰;同時,在祂再臨時,卻要在聖徒身上得榮耀,故蒙召的聖徒當過配得神國的生活(一:3-12)。
五、特點: 1. 本書為繼前書而寫,與前書所論中心思想一致,且與約翰壹書(二章),啟示錄(十三章),以及但以理書(七、九、十一章),互相參考,對於不法的隱意,如何發動,顯露,如何進行與結局,都有清楚的表明。 2. 帖撒羅尼迦的信徒雖因幼稚而在真理和生活上有了偏差,但卻在信、望、愛這三方面繼續有長進,保羅因此為他們謝恩,在神的各教會裏為他們誇口(一:3-4)。 3. 對於大罪人、沉淪之子、不法的人、攔阻的,這些名稱是其他書信未提到,且對牠的顯露,行動結局,都有很清楚的說明,書中的詞句、語氣,雖有些與前書迥異,但中心思想則為一致。 4. 「正如在第一封信一樣,使徒保羅并不立即致力于解決犯錯之處,卻按部就班的,從各方面預備圣徒的心,從而使他們抓緊真理,并摒棄那些曾經揭露出來的錯處。這就是神的恩典和智慧的方法,校正他們的心,并不是純粹指出要對付的錯處和邪惡。」~凱理(W. Kelly) 5. 本書的主要思想就是基督有大能力,在荣耀中的再来。这与前書的着重点不同,前書是着重在聖徒的被提。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比較:
六、重點: 1. 從羅馬書至帖撒羅尼迦後書,保羅寫了九封教會書信,可分為三組:第一組是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和加拉太書(四卷);第二組是以弗所、腓立比和歌羅西書(三卷);第三組則是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兩卷)。第一組特別著重論及基督和祂的十字架;第二組著重基督和祂的教會;最後一組是論到基督和祂的再來。頭四卷論我們信心是建基於十字架的工作上;中間三卷論愛心因投身在教會生活中而增長;最後兩卷論及盼望因基督再來而得以堅定。‘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林前十三:13)。信、望、愛是這些書信在結構上所含的因素,也涵蓋了信徒在世歷程所需的認識和經歷。 2. 主的‘降臨’一詞在希臘文是Parousia,意即‘同在’。它的字義不是指一霎時,乃指一段日子。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怎樣往天上去,也要怎樣回來(徒一:9-11)。主升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橄欖山到雲端,是人能看見的;第二階段從雲端到寶座,則是人看不見的;同樣,祂再來時也是分兩個階段,不過次序是倒過來。第一階段,從寶座到雲中(帖前四:17),人看不見,所以是隱密的,祂來像賊一樣,是預料不到的(帖前五:4);第二階段,從雲中到橄欖山(亞十四:4),是人看得見,所以是公開的,祂的來臨是有先兆的(帖後二:3)。帖撒羅尼迦前書是講主再臨隱密的一段,而後書則論到主再臨公開的一段。主再臨的前段,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太二十四:36);但後段的再臨是有先兆的,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且有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抵擋主、高抬自己…甚至坐在神的殿裏自稱是神(帖後二:3-4),這就是先知但以理所預言,也是主親口所証實,那行毀壞可憎,站在聖地的一位(太二十四:15)。聖經預言當他一出現,距離主再來的時間就只剩下三年半了(但九:27)。主再來先要提接信徒(帖前四:17),然後要審判不信的(帖後一:7-9)。 3.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中心信息均是主的再來,前書說到主的再來是信徒的拯救,也是在苦難中的盼望;後書則論及主的再來是信徒的榮耀,又是世界的審判。兩書都同樣著重信徒對主的再來該有的預備,前書勸勉信徒要活出屬靈聖別的生活,切望主的再來;後書則勸信徒冷靜,不因錯誤而驚慌和懈怠,該活出配得過蒙召的生活。在前書,患難是重要的背景,所以重在勸勉、安慰;在後書,錯誤是重要的背景,所以重在改正。
七、鑰字/鑰節 鑰字(1)信(一:3等6次);(2)愛(一:3等5次);(3)望(二:16) 鑰節(1)一:3-4; (2)16-17; (3)三:3
八、鑰義/分段:帖撒羅尼迦后書為專論工作与等候的書卷,信徒在等候主的再臨時,應一邊工作,一邊等候。帖撒羅尼迦教會在患難中仍舊存忍耐和信心(1:4)(應譯作忍耐的信心(Patient Faith)),這信心是 真誠的,是活的,不怕環境与遭遇,是堅忍不動搖的。在他們受苦的境遇中仍能如此堅守相信,這些人都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据(來11:39),叫我們主耶穌的名在他們身上得榮耀(1:12),而我們在信心相形之下委實不如他們。但愿主不斷挑旺我們對主再來的信心,專心作工,行善不喪志,這正是主降臨要在他圣徒的身上得的榮耀(1:10)。 這卷書信是十分有層次的。第一章論及主再來的大盼望,使那些在大患難中的帖撒羅尼迦信徒得到安慰,并勇敢為主受苦。第二章論及保羅糾正他們對主再來的思想,使他們明白主再來的時間和方式是怎樣的。最后第三章是保羅針對他們一些錯誤的做法,指出他們在這等候主回來的期間應該做些什么。本書共三章,根據內容要義,可分為三大段如下: · 第一章主再來的安慰--闡明事實。 · 第二章主再來的先兆--矯正觀念。 · 第三章主再來的勸勉--重申囑咐。
九、話中之光: 在這等候主回來的期間,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第一章:信徒受患難,配得神的國。所以,在一切逼迫患難中仍存忍耐和信心。基督降臨之時,要報應刑罰不信的人,這亦正是主在聖徒身上得榮耀,在信者身上顯為希奇的那日子(一4,5,7~10)。 第二章:盼望主再來的信徒,堅定相信是神揀選了我們永不改變,信從真道下功夫讀聖經,認識聖經,順從聖靈的引導,成為聖潔,生命豐富,屬於神,能靈魂體全然得救。在主未再來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提到不法的隱意怎樣發動、顯露,異端的興起是出於撒但的運動行事,必被定罪。所以,所以我們應該「站立得穩,凡所領受的教訓…都要堅守」二:15。 第三章:祈求神使我們脫離惡者,相信主是信實的,堅固我們,保護我們,引導我們,愛神,學習基督的忍耐,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十22)。我們要把主的道快快傳開,要愛神學習基督的忍耐,按規矩行遵守所領受的教訓,要安靜作工(三:12),行善不可喪志(三:13)。 |
||||||||||||||||
拾穗
|
【祂的大愛】 第六篇 愛是教會至高的試煉 「愛我們的大愛。」(弗二4) 我們現在來看新約的末尾,就是啟示錄所揭示的那個一切都趨於完滿的階段。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不能讀太多的經文。現在請打開啟示錄,讓我們很快地瀏覽一下第一、二、三章,這是這卷書的第一個主要部分。在我們接下去的講解中,請大家盡可能注意有關的細節。 剛才說到,這裏給我們看見一個完成、完滿的階段。我想你們都會同意我的這個看法,就是在讀到啟示錄的時候,我們的的確確是看到神所有的話語在這裏有了一個最高、最完滿的總結,也就是說,這卷書最終總結了一切,並且做出最後的定論,我們至少可以從啟示錄中看到的一點。雖然我們可以對這卷書中的許多東西,做出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有一點是眾所周知的,就是萬物在此已經接近了尾聲,所有的一切都被歸納起來,有了最後的定論。現在只要再問一個問題:我們難道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說明,萬事萬物已接近它們最後的定論,時代已到了最終的時刻?還有必要到處收集各種證據、例證和蹟象來証明這一點嗎?對於這件事,我想我們的觀點是一致的:我們的確是到末世了。 如果確實是這樣,那麼至關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應當認識到,對神而言,最首要的、終極的事情到底是甚麼?如果我們在這裏能一起來思考這些事情,那麼這種思考的意義一定超乎我們自身的認識;這必然是非常嚴肅、非常重要的,所以也就要求我們排除所有其它的思想和顧慮,實實在在地敞開我們的心來尋求主,不帶任何偏見、猜疑或好奇,不存任何隨便或兩可的心態。我們的心必須是專一的,我們的態度必須是認真的;如果神要將祂認為是首要的,具有終極決定意義的事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凝神諦聽,全心接受。 現在讓我們稍作暫停,來談談另一件事。我必須再次強調一點,大家不要忙於單單記住大量的聖經知識。我們現在不只是在討論一個主題,談論許多相關的話題。不是這樣的,斷乎不是!假如我們在這裏所交通的,並不是神給我們的信息,我們最好就此打住,回去忙別的事吧。 好的,現在讓我們來看啟示錄第一至三章。曾經有許多次,我花了很多功夫,努力要把這三章理出一個清晰的意思來,但總是帶著失敗感而告休。雖然也有過一些真實正確的得著,但在我所特別尋求的那一點上,卻總是有一種失敗感、挫折感。在給眾教會的書信中,有一些很細節的東西,比如耶洗別、巴蘭、尼哥拉一黨的人,看到這些,我們覺得碰到的似乎都是一串串的名詞術語。對我來說,這些術語沒法形成一個具體、明確、清晰的信息,相反,總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當然,我是知道這些內容原則上的意義,但是我一直渴望能夠找到一個總結性的東西,把它們全面地匯總起來,使它們從整體上,成為給神百姓的一個專一的信息。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到目前為止,我沒有一次能以如願,這許多年來都是如此。到現在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明白了。讓我們一起來看吧。 愛--開啟整部聖經的萬能鑰匙 當我們看到這部分聖經節時,我終於感到,開啟整部聖經的萬能鑰匙,已經在我們手上了。這把萬能鑰匙就是愛。如果你仔細看,我可以肯定你將會看到,這裏的一切都可以歸結為一件事,即神聖之愛。在啟示錄這卷書中,我們看到了愛最完全的表達:它始於教會,也終於教會。 愛--開啟啟示錄第一章異象的鑰匙 現在來看第一章。這一章的關鍵是甚麼呢?這第一章也是整卷啟示錄的關鍵,我們可以從下面的話中找出來:「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祂父神的祭司。」這真是一句非同尋常的話,你幾乎可以從其中的每一個字上看到愛。 在緊接下去的那段描述中,這位升天榮耀的主,仍然帶著那奇妙的名稱--「人子」出現了。這是一個代表親屬關係的稱呼,意思是作為救贖者的同族人。「祂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這表明祂體察我們的軟弱,並知道我們心裏深處的需要。這是愛的主題。阿!這位人子,祂是這樣尊貴偉大,這樣的包容萬有,祂是我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為要拯救我們歸向祂的父!在那一段關於祂的描繪中,每一節、每一步都是無與倫比的。當你把它讀透之後,並認真注意每一件論到祂的事,每一個有關祂自己、祂的榮美的細節,你會發現,這一切就是愛最終的要旨。 「胸間束著金帶。」(一13)「胸間」、「金」和「帶」,這裏的每一個詞都在述說神聖之愛。束著「帶」,代表著力量、活力、意願和目的。你給自己束上腰帶,就意味你要認認真真地大幹一場,外袍不能再像休閑時那樣隨意飄飛、鬆鬆垮垮。束腰帶是金色的,代表神最本質的性情,就是愛。除此之外,我覺得這條束腰帶還代表了其他所有特點,為其他的一切都賦上了意義。 但我並不打算詳細描述我們面前的這位人子的這一切特點。我想要傳達給你們的是,這段對升天榮耀的基督的全面描述,就是關於愛的最透徹完全的描述。「但是」,你也許會問說:「真是這樣嗎?」--因為這裏用的一些詞是很可怕,很讓人畏懼的呀。當約翰看到祂的時候,他仆倒在祂腳前,如死人一般。愛所帶來的是這樣的結果嗎?如果說這是一位全然可畏的主,可能比說這是一位全然慈愛的主,要來的更貼切?請大家再想一想,這是愛,但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愛,我們必須重新建立對神聖之愛的觀念。這位人子在這裏被稱作是「信實」、「真實的」,你曾否在神的手中受過管教?如果你有過被掰開、被破碎、如水般地倒在地上的經歷之後,你就要說:「主阿!你是對的;這是惟一的辦法。我的經歷雖然可怕,但你對我是信實的,你的信實是一切最高最深的屬天原則。你做這些不是出於憤怒和審判,乃是出於對我靈裏的信實和憐憫。」所以我們必須重建對於愛的觀念。約翰在這裏說:「我一看見,就仆倒在祂腳前,像死了一樣。祂用右手按著我說:『不要懼怕。』」這不是審判,不是毀滅,不是死亡和刑罰。右手表示榮耀和喜愛。「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每一件事都在我的手中,終究都要發生益處;我起首的事,我要把它完成。不要懼怕。」 我剛才說到約翰仆倒在祂腳前,像死了一樣,還有另外一個人也是這樣。他正存著一個自以為正確的願望,行在路上,要盡其所能從這地上抹去拿撒勒人耶穌的每一點痕跡。突然,他被這一位榮耀的主遇上了。是全然可畏嗎?的確,大數的掃羅伏下了,他被掰開了。這次相遇征服了人,在他的肉身上就留下一個終生難忘的印記:有三天時間,他不能看見,得由別人領著他進到城裏。你能對我說這是一位全然可怕的神嗎?聽聽這段對話!「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這是一種甚麼樣的語氣?我確信,決不是憤怒的語氣,這是一個請求的語氣、哀傷的語氣,極為關切的語氣。「主阿!你是誰?」「我是全然可畏的神,現在我要嚴辭審問你。」--是這樣的回答嗎?不!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主阿!我當作甚麼呢?……起來,進城去,你所當做的事,必有人告訴你。」主行在他前面,為他預備了道路(徒九1-9;二十二4-11)。難道你會說那個可怕的啟示不是愛?問問保羅本人好了,問問他對這件事是怎麼想的,看看他在其後的歲月中,又是怎麼想的。他沒有說:「祂遇見了我,擊打了我,摧毀了我,把我帶入了如此可怕的審判中,以至我斷了一切指望。」他是說:「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那一次相遇,盡管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十分可怕駭人的,但那卻是一次與他靈魂的愛人相遇。 我再說一遍:我們必須重新建樹對於神聖之愛的觀念。那種病態的、多愁善感的東西不叫愛。愛是一個巨大的東西,我們必須重樹關於神聖之愛的觀念,好使我們得以知道,為著整個永世的最高利益,要求我們從神接受非常信實的對付。我們越是真認識神的心,我們就越能樂意地對神說:「主阿!你是對的,即使在你對我嚴厲管教的事情上,你也是對的。」 神在祂的愛中,已經將最終的結局都看在眼裏了;祂不是只拿一片浸上牛奶的面包,暫時安撫一下煩燥不安的孩子。我們是被呼召進入那永遠的榮耀,而且「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四17) 然而,當我們正在經歷苦楚的時候,並不是總能相信這一點的,更不能稱其為「輕」。但祂知道那榮耀是如何超越一切,無限量地重於所受的苦楚,因為祂看到了那最終結局是何等重大,所以祂對我們一直信實。任何會從那榮耀的獎賞中,把祂的榮耀奪去的東西,或者任何與祂的榮耀相悖的東西,祂都不會讓它過去。祂十分清楚地知道,將來我們與祂面對面的時候,如果我們身上還有未受過祂管教對付的地方,而這是因為祂怕我們受苦、會有傷痛,那恐怕我們可能會在心裏犯嘀咕,發怨言說:「主阿!你當時為甚麼不撇開我自己的喜惡,而做你想做的事?」因此,祂是按照祂所知道的結局來對付我們。這是忠貞、真實的愛,全然不同於我們對於愛的那點可憐的、病態的理解。在我們的想法中,愛通常都只意味著不斷的妥協,以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或給出別人想要的一切。神對付我們,不是把我們當作嬰孩,而是把我們當作兒子(來十二7)。你們看到,這一章就是對愛的完滿光景,作出的一個全面而又具體的描述。 愛--眾教會面臨的挑戰 現在再看下面兩章。這裏談到了教會,主是在前一章論述的基礎上,來對待這幾個教會。我們看到祂在致七個教會的七封書信中,每一篇信息都有提到基督在第一章中所顯出來的特徵。這一點請大家特別注意。在第一章描述中所使用的詞句,在給這幾個教會的信息中也分別用到了。所以,祂在前面是如何完全地彰顯出來,祂也就在這個基礎上,來如此地對待那幾個教會。所以說:祂前面所作的如果是愛的完全彰顯,那麼祂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來對待所有這些教會的。 請你們再注意一件事,這幾個信息和這幾個教會,都與「以弗所」和「老底嘉」兩個教會有關,因為這兩個教會包含連接了所有七個教會。在以弗所和老底嘉教會中,難處都是不完全的愛。對於以弗所,主說:「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對於老底嘉,主說:「你也不冷也不熱。」所以對於這些教會來說,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愛。讓我們把這幾個教會盡快分別地看一看。 包容一切的起初的愛 這裏有一件奇妙的事:在標記著所有屬靈事物起頭的以弗所教會中,一切都是取決於愛。「你把起初的愛離棄了。」是甚麼「起初的愛」呢?「起初的愛」,在性質上是無所不包的。如果在起初的愛中,而找不到愛的特點,那麼以後不可能再找到了。起初的愛包含了愛的一切根基。我們無法制一張表,羅列出起初的愛所有的含義,它是一切的一切,包含了你所能談到的一切愛,它是完全無私、全然忘我、沒有算計。這愛非常激烈、熊熊地燃燒,是絕對地熾烈、堅強、信實。主的工作就是從這裏開始。起初的愛是主著手祂整個使命的基礎,綜合了愛所有的特點。所以,論到有關的最終光景,我們可以透過以弗所教會,看到主在祂的教會中所要得到的,就是包容一切的愛,這是帶著愛的一切特點的愛。特別是在末後,祂要回到起初,把教會帶回到那個同樣的根基上。當然,在首先就一定要有起初的愛;從未曾有過的東西也談不上離開。這個愛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對於以色列,神透過一位先知,帶著失望和痛楚的感嘆說:「你幼年的恩愛,婚姻的愛情,你怎樣在曠野,在未曾耕種之地跟隨我,我都記得。」(耶二2)這就是愛所能成就的事。愛會追隨它的愛侶,直到曠野之地,即便在這裏,賴以生存的東西一無所有。 如果必要的話,愛寧願餓死,也要與它的愛人同在。「你婚姻的愛情……我都記得。」主是以這包容萬有的愛為基礎,來起首祂的作為。事實上,祂是說:「夠不上這一點的,都不能讓我滿意。」在以弗所教會中,確實有愛,這一點沒有疑問。「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還有這一點,那一點等等;他們不是沒有愛心,但是他們缺乏了那起初的愛,那種絕對的、包容萬有的、面面周全的愛。難處就是在這裏。 讓我們好好留心這一點。我們都愛主,我相信我們說出的這句話是真實的。我們愛主,並且願意為祂做許多事,但是我們的愛是這種起初的愛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受愛的激勵嗎?還是說其中有許多是靠著一種責任感來過的?是覺得有本分、有必要、不得不去做的,或者是某些別的意圖、別的興趣和目的,把我們作為基督徒而一直留在神的事工中?或者是因為害怕,認為我們不能半途而廢,以免我們身上發生甚麼意外?所有這一切都是基於很低的生命標準。包容萬有的愛是以神為起點。祂說:「所有夠不上這個的,都不能讓我滿意;即使你勞苦了、忍耐了,有了這個、又有了那個,甚至還有別的許多,這些都是很值得稱讚的;但是你失去了起初的愛,所以我不能讓燈台留在你那裏。」當起初的愛失去時,無論還留下多少別的東西,見證其實早已經失去了。 起初的愛的性質 一.甘受患難的愛 現在我們來看「示每拿」教會。我們知道這個教會受了很大的患難,在這段極度痛苦的時間裏,至死忠心是他們必需的品質。由此我們看到主說,憑著那全備豐滿的起初的愛,確實地說,起初的愛就是甘受患難的愛。這個愛體現在你為主的緣故,出於對主的愛,甘願經歷、甘願忍耐和忍受的一切。能檢驗你這顆愛心的,不只是要你到這世界的某個地方,去服事外邦人,去為你的主捨下性命,真正的測驗是,你在自己的家中,能忍受些甚麼,在別的基督徒中間能忍受些甚麼。在對主的愛中,每天能忍受多少殉道者一般的經歷,而不帶任何伸冤的心情,不會想看那些使你遭遇為難的人,如何自食其果。甘受苦難的愛,就是起初的愛。你是否不得已而受苦,且是無辜地受苦?彼得說:「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或作『這在神看是恩典』--根據 R.V.版本聖經的旁註另譯)。」(彼前二20) 我們說過:恩典是愛的惟一的另一種說法。甘受患難的愛--這就是起初的愛。 這一點容我再做些說明。你們都很清楚,如果一個人有了目標,在他第一次為之全身心的投入之後,他就準備好了要為它付上任何的代價。此時,別人怎麼說都無關緊要了,愛能勝過路途中一切的攔阻。 二.明察是非的愛 下面再來看「別迦摩」教會。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很可怕的光景:混雜、玷污、妥協,以及與罪惡之事的種種糾葛。如果我們究其原因,就會發現別迦摩教會沒有把不同的事物分別開來,沒有把屬於主的和不屬於主的分別出來。她的妥協是由於屬靈的分辨力不完全造成的。由此我們知道,起初的愛是一種明察是非的愛,關於這一點,聖經談了很多。保羅就有很豐滿的看見:「……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到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一18)「心中的眼睛被照明」,才有明辨是非的愛。愛離盲目性有多遠,就如同天離地有多遠。「愛是盲目的」嗎?不,--真實的愛不是盲目的。 其實,真正的愛洞察一切,並且超越在一切之上。基督對門徒們的愛不是盲目的愛,祂並非不知道屬祂的人,祂對他們的愛並未被愚弄、欺騙或誤導,祂並非到最後才發現他們不是祂所料想的人。不,「祂知道人心裏所存的。」(約二25)祂的愛透視每一事物,會準確地預告他們將來的所做所為,但是面對這一切,愛依然不改變。愛是一個偉大的、能夠明察秋毫的東西。如果你的心完全被對主火熱的愛所充滿,就會十分敏感甚麼是可疑的、可推敲的。當一件事情不對的時候,不必有人不斷地、沒完沒了地對你說;對主的愛會帶領你很快地看到、感覺到有甚麼需要得到糾正。也許你當時還不知道是甚麼事,但你總感覺到有那裏不對勁。愛就會這樣。而世界上的教導,即使窮盡了,也不可能帶領你到這個地步。也許遇到這類事情時,你是要等別人來告訴你神的話是怎樣說的,即使你可能會說:「好吧!因為你這麼說了,因為這事在聖經上寫著了,我就順服,照著去做吧。」但你覺得這就夠了嗎?如果你是使用靈裏的眼睛來認識主,就永遠不會說這樣的話。我告訴你:只要這份愛,這份辨明一切的愛,帶著內住聖靈的一切智慧,真正地充滿了你的心,你就無需別人告訴你,也能有這個感覺;即使還必須有人藉著神的話來告訴你,在你裏面的那個聲音也會對你說:「是的,我知道那是對的,主告訴我那是對的。」難道你不認為我們今天缺乏的正是這樣的基督徒嗎?主在這末世需要的也正是這樣的兒女,這是從起初就存在祂心意中的事,祂把這稱為起初的愛。起初的愛是能十分敏感地知道,該減去甚麼,加添甚麼,該做甚麼樣的調整,並且如實地按照這個看見去行事。你不必隨時隨處地說:「請這樣做,你沒注意到這樣做可能會更有益嗎?」如果一個人有絕對奉獻的心志,那麼你不必對他作這樣的教導。愛是時刻儆醒的,它無需人告訴它甚麼,但它能活潑、敏銳地帶著它洞察事物的能力,心甘情願地作它當做的事。對主真正的熱心,遠超任何律法的規條。起初的愛,是明察一切是非的愛。 我真想花上所有的時間,來談這個明察一切的愛,因為可談的實在太多了。我們的成長不是靠教訓和知識,不是靠滿滿地裝進聖經中的許多教義、真理,不管它們有多麼美妙、多麼真實、多麼高超。我們成長的惟一倚靠就是愛,是具有屬靈分辨力的愛。「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八1)愛能造就人,是因為愛給我們屬靈的分辨力。一個最單純的神的孩子,雖然從未受過高深的造就,也未曾接受大量的屬靈教訓,但是因為他愛主,他在屬靈的成長上,要比那些單有頭腦和悟性上的知識,而不知道倚靠靈裏眼睛的人,有更大的長進。這是千真萬確的。如果愛是完全的,就不會與錯誤妥協,不容許有疑問的事情繼續存在,不讓任何一件雖然不是錯誤,但有問題的事,拖拖沓沓地留在那裏,而不干脆利落地除去。聖靈就是這樣工作的。我們難道不曾見過嗎?我們不是見過,當一個人在聖靈裏成長時,雖然根本沒有人對他們說過甚麼話,但是因著對主強烈的愛,他們在習慣上,儀表上,乃至個人喜好、言談舉止,都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嗎?也有相反的光景,有些人(我最好不具體提及)面對某些事情時,總愛指教別人,於是人家也可能會說:「好的,他說我們不可以這樣做,我就不做好了。」難道這就夠好了嗎?不!我們也看到另一些人,雖然從未有人向他們提起這些事,但因著他們被神的愛抓住了,在他們的基督徒生活起步後的幾個月中,其外面就開始平穩地改變著,不久變成了與從前完全不同的人。愛是這一切的關鍵。現在你們可以明白,主為甚麼對別迦摩的教會說那些話,因為明察是非的性質是起初之愛的標記。當時教會所需要的,今天在愛的豐滿中仍然需要。 三.不容妥協的愛 在「推雅推喇」教會中,我們又看到一個敗壞的、使人悲哀的光景,一個屬靈的悲劇。我們從這段經文中使用的語言、名字,以及在名字背後的歷史中看到,那是以色列受誘惑的歷史。他們被誘惑,並且也在這誘惑中墮落了;這就是這一段的要點。那麼這個教會到底需要甚麼呢?愛是如何彰顯出來呢?對於別迦摩教會妥協的光景,主是要求她具備明辨是非的愛,而對於推雅推喇教會的受引誘而墮落的光景,則是要求她具備不容妥協的愛,要與巴蘭和他的同類徹底決裂;不能妥協、不能被誘入混亂、不能有摻雜、不能企圖去把任何對立的東西融合在一起,不能穿亞麻和羊毛織在一起的衣服,不能把牛和驢放在一起耕地--你們知道,這些都是預表兩個不同的範疇、兩種不同的性質--不能把屬肉體的和屬靈的帶到一起來,這是行不通的。屬肉體的和屬靈的之間,世界和基督之間,不可能建立甚麼調和的關係。在這裏要恢復起初的愛,就意味著不能有妥協、不能有混雜、不能把不同性質的事物混為一談。 四.立場鮮明的愛 「撒狄」教會--論到這個教會的重點是甚麼呢?「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如果用一個詞來歸納給撒狄教會的評語,這個詞就是「模棱兩可」。所以從一個總的標準來看,起初的愛、終極的愛、基督的愛、祂所尋找的愛,就是一個立場鮮明的愛,它能把你和一切屬於主的,清清楚楚地分別出來歸給主。如果一個人是以這個愛為他的特點,他的生命是由這個愛來掌管,他的生活就會與前大不一樣,祂的目標明確、突出,立場鮮明、清晰,毫不含混。這個偉大的愛,使我們與周圍其他的一切有分別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確定性。一旦你的全人被這個愛掌握,你就不會模棱兩可。起初的愛不會計較別人會怎麼想、怎麼說。是的,即使大家都對一個陷入痴情的初戀者說這說那,可能還會加上各種各樣的言語--他是個傻瓜、痴子!--但這些都無關緊要,這個愛能使他立場鮮明、專心注意於一個目標、一個憧憬、一個夢想、一個意念。在他們身上,只有這一件事,而沒有第二件事會影響他們,這一點絕不容置疑。對於處在這種光景中的人,有些很幽默的說法,我們說他墜入愛河、身不由己、渾然不知身外的世界了!在他們的生活中,只有一件事,也只存在那一件事。當然,這是初戀所該有的狀態。你們年輕,在每一種關係剛開始的時候,總是這樣的。起初的愛也是這樣。主說:「我要你在你起初所在的位置。」「我要你在我始終所在的位置。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嘎;我是初,我是終;自始至終我都是如此。你要帶著立場鮮明的愛回到那裏。」 五.堅定不移的愛 「非拉鐵非」教會的光景比較容易總結。它名字本身的意思就是「弟兄之愛」。用一個詞來總結這裏的信息就是「忍耐」,「我忍耐的道」。起初的愛就是忍耐的愛。新約每次談到忍耐的時候,在旁邊都註有另一詞,意思是歷久長存、堅定不移的愛,那就是起初的愛,是基督的愛。「祂愛他們到底」(到了極點);「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哦!這個愛昨日是如何的得勝,今日也是如何的得勝!這個愛一直不斷面對挑戰,雖遭受逼迫,但仍然忍耐地對待這一切。這需要何等的堅定,何等的剛強,這是堅定不移的愛,是神愛的品質。 六.赤誠火熱的愛 最後,我們來看「老底嘉」教會,可以用甚麼字眼來總結這個教會呢?它的難處是平平庸庸,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沒有任何地方是突出的,沒有任何一件事是明確的。你沒法說他們不是基督徒,但你也不能說,他們這樣作基督徒的光景是好的。他們十分平常。在這世界上,起初的愛不是平平常常的愛,你有起初的愛,就成為一個十分不平常的人。那麼,起初的愛是甚麼樣的光景呢?與老底嘉教會的光景剛好相反,起初的愛是赤誠火熱的,那是一種火一般的愛、極熱烈的愛、火熱的愛。 總而言之:起初之愛的性質概括起來就是--恒久忍耐、明察是非、不容妥協、立場鮮明、堅定不移、赤誠火熱。現在我們得到解釋這幾篇信息的鑰匙,也得到了解釋末世光景的鑰匙。不是嗎?也許關於它們還有別的解釋,但我還未找到。這是我找到的最後一個解釋。我想我們這回對了。因為主在這末世還要對祂的教會說話,對祂的百姓說話,對我們說話;祂所要說的就是關於愛的問題。祂對這件事的關注,要強於其他任何一件事。關於真理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向著神的事奉,是有關教會的永遠呼召和使命的真理,還是十字架工作的偉大意義--這些都是那一個完整的真理的各個方面,都是重要的,它們為愛提供了前進的方向,然而,那托起萬有、貫穿萬有的根基和源頭,必須是這個神聖的愛。因為即使你擁有了一切的真理,但沒有愛,它們就都還是無有。願主將這個寫在我們的心裏! 摘自──史百克 《祂的大愛》 |
||||||||||||||||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
【一個被異象所塑造的人 ─史百克(T. Austin-Sparks)】 第二篇 貴橡基督徒交通中心 那些離開貴橡浸信會的一小群聖徒,藉著信心開始了他們的旅程。沒有一個人知道主要帶領他們往哪裡去,也不知道主到底盼望他們如何成為豐滿的榜樣。他們只知道,從一開始,他們站在新的立場,使他們覺得像是在家中一樣的自在。他們尤其享受與所有身體上的肢體那敞開、包容、自由的交通。他們在聚會裡非常豐富的享受主真實的同在。有一位祕書在與會記錄中記載,「會眾對於滿了真摰和膏油的禱告,以及主豐富的同在,有著許多的讚美,甚至他們並沒有特意要實化祂的同在。他們宣告說,「這就是以馬內利,神與人同在!」他們舉辦的第一次特會,包括了他們第一次敞開的擘餅聚會,聚會中氣氛相當激勵人,滿了主的同在和喜樂。」 離開了貴橡浸信會以後,這一群會眾同時也離開了許多其它的事物。他們丟棄了會員的名單,以及所有協助會眾運作的組織架構。他們也離棄了想要成為一個有嚴格教條和運作組織之架構的念頭。但他們也領會到,若是要真正在會眾中有所行動,組織還是必須存在的。所不同的是,這種組織的源頭是在於團體的禱告生活,並且有不斷被聖靈調整的自由。接下來的幾年,他們見證,聖靈親自藉著許多平凡的信徒,盡了許多不同的功用,滿足了所有會眾的需要。 自然的擴展 要描述貴橡的職事在全地的擴展,「自然的擴展」(spontaneous expansion)似乎是一個頂合適的詞。短短幾年內,這一小群會眾,因著主帶領他們離開宗派,就在倫敦東南角一個不知名的郊區開始一個小的見證,他們幾乎與全地上每一個國家的信徒們都有交通。這個見證並沒有經過任何的廣告或宣傳,也不是來自對工人的呼召;這都是根據聖靈自己的行動。這幾乎應驗了史百克弟兄在1928年所釋放的信息:「主的釋放」。在信息中,史百克把使徒行傳時代以及當時福音的傳揚作了比較。在使徒行傳中,從來沒有一處記載,有一位信徒告訴另一位信徒該去傳福音。那時福音的傳揚是自然且滿有大能的。當時沒有傳道會,沒有工人的組織,沒有福音的運動,一切都是因著高舉基督作元首、被聖靈充滿而自然流露的結果,正如同貴橡的擴展一樣。許多傳道士來到貴橡交通中心修養,也有許多從世界其它各地前來的信徒參加特會、訪問、交通。他們把這一個豐富的職事,以及他們在屬靈上所領受的幫助帶回去。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原本就要傳給全地基督徒的信息與見證,就因此傳到了世界各處許多尋求的人當中。 史百克職事的擴展,乃是來自當地基督教領袖不斷加深的誤解與反對。「反對」成了貴橡這一班信徒每走一步的標記。貴橡所持守的立場,乃是要成為一個為著全基督身體的職事,好藉著盡職,使人在認知裡完滿的領略神心意中的教會。然而,因著他們不願站在傳統基督教的「圈子」內,其它神的兒女們對他們的懷疑與偏見就逐漸增加。主後1933年,史百克寫到,「我們從來不曾想過,也從不願意讓這裡成為一個新的組織運動,或是成為一個新的派別。直到今日,我們仍然十分的持守這一點,並且一直會持守下去。我們有許多敵人,大多是從主的子民中出來反對我們的。他們似乎覺得,若是持守與我們相反的論調,就能有力來傷害我們。」其實,帶領人離棄宗派,決不是貴橡的這一群信徒的意願,即使有許多人是這樣錯誤的認為。他們真正的目的,乃是要與所有神的子民有交通,並且鼓勵他們,不論出任何代價,都要將基督與聖靈的帶領放在第一位。若是主帶領他們離開宗派,那就應該如此;若沒有這樣的帶領,只是為著尋求靈糧而在一起交通,也是非常甜美而不該受限制的。 在1930年這十年間,史百克傳講了許多基本的真理。他在那段時間裡所寫的書,有許多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今天仍然向我們清楚的傳輸許多緊要真理的啟示。光是簡要的看書名,就可知道史百克這十年中如何在啟示與亮光上有所進步。他所強調的,是在基督豐富的層面裡對祂的啟示與經歷。他所描繪的基督,不僅是一位個人的救贖主,或僅僅是身體的元首;更是那團體的基督,就是哥林多前書十二章十三節所啟示出來的。他在這十年中所出版的書,揭示出身體的基督(the Body Christ)(The Body of Christ, 1932)、信徒禱告生活的剖析(In Touch with the Throne, 1934)、對約翰福音屬天的闡述(We Beheld His Glory, 1935)、耶穌基督那宇宙中一切的中心(The Centrality of Jesus Christ, 1936)、神永遠的目的 ── 祂兒子的團體彰顯(The Stewardship of the Mystery,Volume 1, 1937)、團體新人的彰顯與顯出的憑藉 ── 地方教會(The Stewardship of the Mystery, Volume 2, 1938)、以及神對人三部份的構成 ── 靈、魂、體完整的救恩(What is Man,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人的工作或許會被外在的境況所阻攔或攪擾,但是神的工作卻一直在繼續著,這正是史百克與那些在貴橡的信徒,在二次大戰中度過德軍空襲倫敦的日子時所經歷的。這一次戰爭大大的限制了史百克的行動,以及他和其他信徒面對面交通的機會。但是他反而更有時間來思考、閱讀、提出疑問。他寫到,在主後1940十一月至1944年十一月這幾年,「是我這一生中最掙扎的幾年,似乎有好多次我落到最谷底之處。」因著被圍困,對未來不清楚,對他職事的繼續不清楚,對他在世的年日也不清楚,史百克正在被神製作,好成為一個更能被他的主人所使用的器皿。 在這限制之中,史百克於主後1944年的主編專欄中寫到,「我們從來不是一個已經製作好的器皿,被匠人從轉輪上拿下來;而似乎是主在我們身上結合了塑造與使用這兩段步驟。」其實,在某些方面,神並沒有在大戰中停止使用史百克,像是他未被停刊的「見證人與見證」,以及他在貴橡有限的職事。在整個大戰中,神似乎並沒有停止塑造史百克以及在貴橡的信徒們。他在主後1941年寫的書(The School of Christ),是他對自己的經歷最好的描述。他寫到,「一個對基督新的啟示,總是和主為我們所預備的環境綁在一起。你我絕不能在一些必要的條件以外得著啟示……我們必須進入新約的立場中,才能得著對基督的啟示,來應付目前的環境。所以聖靈帶領我們的路,乃是帶我們進入生活中真實的光景、環境、與需求裡。只有主耶穌新鮮的啟示,才能成為我們的釋放、我們的拯救、我們的生命;卻又不是賜給我們真理上的啟示,而是對祂人位的啟示和智慧,使我們能看見基督的某些方面,好應付我們的需要。」無疑的,這次戰爭把史百克帶進許多的環境中,使他必須對基督的人位有新的啟示,好應付他當時的需要。 他在行動與職事上的限制,反而將隱藏的基督顯露出來,成為他接下來幾十年的糧食與亮光。這樣的經歷改變且加深了他的職事。若是將史百克在戰前與戰後的職事相比較,可以看見這位執事的成長與進步。他的信息並沒有改變,神永遠的定旨依然一樣;但是戰爭的這段時間卻將一個更大的能力做到史百克裡面,使他有更清楚的發表,來描述進入神永遠定旨的入口,以及關於一個有心「學習基督」之信徒的經歷。他的信息不只是清楚、廣闊的描繪神在基督裡的計劃,更像一位傳講的執事,在他與神一同經過了危急和深谷之後,清楚的說到他在神所帶領的過程中與神的互動。他在「The School of Christ」這本書中的信息,就是最清楚的例證,說出史百克呼召讀者進入他的範圍裡,他也指引他們一條入門的道路。這些發表的思路也出現在他之後許多其它的信息中。 主後1944年七月,貴橡的特會中心、住家、連同緊連著的房屋,都被希特勒的炸彈所摧毀。但沒有一個人在這次的攻擊中傷亡,貴橡的弟兄姊妹覺得這是主奇妙、保護的手。當史百克檢視毀壞現場時,他發現,許多弟兄姊妹一點不失望,反而滿了得勝與靈中的振奮。之後的幾天,他們一致在殘跡中尋找沒有被毀壞的東西。在這一切之中,主給他們豐富的恩典,沒有讓他們落到絕望裡去。這一次的攻擊損毀了他們聚會的場地,卻留下了所有印刷的配備、書籍、以及大多數的辦公物品。他們很快的搬到另一處,繼續出版「見證人與見證」(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在這個中心所舉辦的特會被無限期的延期了,但是當地的聖徒仍然持續在原中心的地下室聚會。 在這之後,史百克搬到了蘇格蘭的克里奎根市(Kilcreggan, Scotland)的一個靜修中心,這是弟兄姊妹在1931年買下的。他在那裡度過了大戰的末了幾年。在這靜修中心,史百克寫作、思考、並且為著主當時在信徒中的行動禱告,也反覆思想主所給他的託付,以及主要如何完成這託付的心意。 大戰後的進步與1950年代中的擴展 在大戰的限制與教訓之後,主給了貴橡的弟兄們十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在貴橡本地與外地,因著他們的職事而得著益處的聖徒不斷的繁增。在同一時期,史百克這一位執事,因著跟從基督有許多學習,就達到了一個非常成熟的階段。那些參加過貴橡在戰後所舉辦之特會的人,都見證這個職事是極其豐富的,使他們覺得好像在一個敞開的天空之下。另外,大戰也預備了新一代渴慕基督實際的人,特別在英國,這帶進了戰後人數的增加,以及對真理更深、更強的追求。 從1950年代開始,史百克接受醫療,至終治癒了在他身上限制他二十幾年的慢性疾病。在這手術之前,他經常因著疾病的發作,需要縮短他的旅程,或減緩他預定的計劃。現在他能更自由的各處旅行,可以到更遠之處,對全地上各處的團體傳講。 我們可以將史百克在50年代的職事大約分成兩個時期。在第一個時期裡,他訪問了比從前更遠的地方,使他對其它國家基督徒的情形有更貼切的認識。他很憂傷的說到,「他所看見基督徒中間的短缺,就是在基督的彰顯上達不到神見證的標準。」這些行程叫他更深切的體會,神需要興起一個工作,好成就祂在信徒身上的旨意,帶進基督的豐滿。 在50年代史百克職事的第二個時期中,他極其認真的考慮教會屬天的性質和實際上的彰顯。這一個時期的特點,是他訪問臺灣兩次,其間史百克見證了神在教會這個基礎上工作的景象。這一個看見鼓勵了史百克,並且堅定了他的託付 ── 教會是神獨一的憑藉。他在他職事的早期,就已經看見關於教會的事,他甚至在貴橡搬到在山上的交通中心之前,在貴橡浸信會最後的一次聚會中傳講這事。現在他親眼看見一個實例,也深深的受感動。 史百克對教會看重,開始於他在主編專欄中的描寫,「他職事的推動力,乃是十字架更豐滿的意義、在靈裡的生命、以及教會的屬天性情、使命、與命定。」當時,他另一篇主編專欄更強調的說,「新約聖經清楚寫到,神將自己與教會完滿、絕對的綁在一起。神已經將這樣的事說的很清楚,就是祂要完成關於祂兒子永遠計劃的作法和方式,乃是藉著教會(Churchwise)。」最後,這一個時期結束於他在主編專欄中發表的長篇連載,說到教會的內在素質與功用。這一切事件和著作,都說出史百克在第二個時期中非常關心教會這一面,並且以教會作為他的負擔。 我們若是回顧史百克在訪問臺灣這個小島時所看見的,會帶給我們啟發的作用。他在主後1957年的訪問之後寫到:
「我們剛從遠東返回。在這一次長達三個月、更深入的訪問中,我們再一次看見神奇妙的作為。在一天又一天不停的聚會中,我們有機會對超過五百位特別經過挑選的(中國)基督徒工人傳講,每天晚上又有超過兩千多位的信徒與工人們來聽信息。除此之外,我們也花了一整個禮拜訪問各處的會眾,有時甚至一天去三、四個地方。那裡的基督徒個個都在基督裡發光,熱切的等候我們到來,並且渴慕這一份職事。他們的會眾,人數從一百到一千六百人不等,都是「自發的」興起來,並且「自發的」擴增。在神的工作開始之時,即使這個工作正在非常快速的擴增,對於神的僕人來說,作為神所使用的工具,他的原則與準則乃是,「盡量維持小的工作,決不試著想要把這個工作做大。若這是出於神的,它必定會突破萬難而成長。我們必須要澆灌,但若不是出於神的,我們也不要。」這個原則是他們所持守的,今日也闡明了出來。我避免把這個工作的細節更多寫出來,或者對它有總括的陳述,因為宣傳是危險的。我們職事的範圍是在菲律賓、臺灣、與香港,但這個工作所接觸的範圍比這些更廣。
沒有一個工作或信徒,比他們為了這工作遭受更多的反對和苦難。從政治上、屬靈上、以及 ── 我很心痛的說 ── 從基督徒團體上,這個工作幾乎受了無法置信的苦難,但是卻在這些環境上,藉著生命之靈的能力,以及內在屬靈生命的動力,不斷往前去。 若是要尋求其中的祕訣,我們會毫無疑問、深切領會的說出四點: 一、 在信徒(個人與團體的)生活中,有十字架頂深且內裡的工作。 二、 聖靈在所有的方向與治理上,有祂的主權與治理。 三、 對於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在屬天地位上的屬靈生機體,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與彰顯。 四、 有分於祂患難的交通,將萬事看作虧損,以認識基督耶穌為至寶,向著祂的權益與榮耀而過著犧牲、捨棄的生活。 若有人問到,「難道在這麼大的工作中,他們全然沒有組織嗎?」我們會一致的說,「是的,是有組織,而且是我們所知道最完全的組織。」但是有一點不同,這個「組織」(若是一定要用這詞)從來沒有產生工作或生命,或是走在這兩者前面。它僅僅是一個「秩序」,好叫生命不致於混亂,而在其中得著必要的指引。一個充滿且洋溢活潑生機體的花園,是需要方向和管理的,好使它美麗。你不能用自己的管理手段來得著生命。當有人提到他們工作的秩序,而用到「組織」這個詞的時候,一位帶領的負責弟兄平靜的說,「我們對於組織沒有自覺,我們只是對那些使組織有必要的事有感覺。」 總之,何等的喜樂,我們能在這段時間置身其中,這一直是我們的異象和禱告。縱然伴隨這個工作的是一個極大的代價,但它是神的靈所負責的工作。願它被保守,不受玷污,不被破壞。」 ――本文摘自Clevelandonline 中文網站 |
||||||||||||||||
珠璣語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