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7-12-2009)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美德。

 

詩歌欣賞

 

 

 

 

 

 

 

 

 

 

 

 

 

 

 

 

 

 

 

 

 

 

 

 

 

 

 

 

 

 

 

【我神乃是大能堡壘 】

  我神乃是大能堡壘,永不失敗永堅固;致命危難密佈四圍,祂是我們的幫助。

我們素來仇敵,仍然害我不息,詭計能力都大,又配狠心毒辣;世界無人可對手。

 

  我們若信自己力量,我們鬥爭必失敗;我們這邊有一適當合神心意的人在。

如問此人名字,基督耶穌就是,就是萬軍之王,萬世萬代一樣,只有祂能得全勝。

 

  世界雖然充滿鬼魅,想以驚嚇來敗壞;我也不怕,因神定規真理藉我來奏凱。

黑暗君王猙獰,我們並不戰兢,我忍受牠怒氣,因牠結局已急,一言就使牠傾倒。

 

  主言超越世界全權,神旨成功不延遲;藉主與我同在一邊,我有聖靈和恩賜。

財物以及親友,任其損失無有,就是殺害身體,真理仍然屹立,神的國度永遠存。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四十六 1)

『我神乃是大能堡壘』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他那極不平凡的時代背景中完成的傑作。他融會了詩篇四十六篇的感覺,而將之發抒於詩歌中。這首詩歌(《聖徒詩歌 654首》;《選本詩歌》246首) 賦予聖徒無比的力量,鼓舞得勝的信心,尤其歌頌時,它那雄厚有力,聲勢宏偉的氣魄,足以震撼人心,更引起聖徒們的共鳴。

路德於一四八三年十一月十日誕生於德國撒克遜省的埃斯勒本(Eisleben)小鎮上,翌日雙親將他奉獻給神。父親為一礦工,母親賢慧敬愛,家境雖然貧寒,但路德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神賜與他一付好歌喉,有時和同學遊行賣唱,藉資添補學費,後來路德對於詩歌興趣漸濃,他說:「我希望能創作一些詩歌,使神的話可以藉著詩歌繫在人們心中。」

一五○五年,路德大學畢業,以成績優異得以留校擔任哲學教授,聞風而來就教者甚眾,但是赫赫功名不能滿足他心靈深處的渴慕。為了尋求得救的確據,他獨自進入奧古斯丁堡修道院,矢志終身事主,後來作羅馬之遊,目睹當時教會的腐敗,教廷代表在德國濫發贖罪券,惟利是圖。路德針對時弊,發表一篇宣言,臚列弊端九十五條張貼於威登堡(Wittenburg)門牆上,路德希望教會能藉此力謀革路改造,但卻引起羅馬教廷的不諒解,竟下令逮捕路德,想燒死他。

一五二一年路德冒著生命危險親赴沃木斯(Worms)接受公審,友人紛紛勸阻,他卻堅定的回答說:「即使沃木斯的魔鬼多如房上的瓦片,我也要去。」就這樣,勇敢的路德為了真理、正義,昂然站在君王、諸侯面前,接受一切的審判。他回答他們說:「…我不能在信心上服從教皇,也不能服從議會,因為他們顯然常犯錯誤,而且自相矛盾。所以除非有人能用聖經的見證,或最清晰的論據使我信服…我便不能,也不願撤回…我的主張就是這樣,別無可說!願神幫助我,阿們。」當時,他所倚靠的只有這位全能的神,而非自己的力量。他在禱告中說:「神阿!牠們張口要把我吞噬,而我對你的信心又是那麼微小…肉體何等軟弱,撒但何等強橫!假如我所靠的只是這世界的力量,一切都完了!神阿!求你幫助我,只有你才能幫助我!因為這不是我的工作,乃是你的。唯你是我的避難所,我的堅固保障。」

神果然聽了他的禱告,藉喬治公爵說:「德國的公侯不會容許一道生命安全狀受侵犯,我們的新皇所召集的第一次國會不能作出如此卑鄙的行動。」最後,他們准許路德回威登堡,相傳「我神是我大能堡壘」這首詩歌即係作於此時。他是神真理的戰士,高舉「因信稱義」的火炬,帶給人得救的把握與安慰。這首詩歌足以證之,「我神定規藉我使祂真理得奏凱,名利都可遠離,生死我也不計,即使殺我身體,真理仍然屹立,神的國度永無已。」

每逢遭遇困難失望時,路德總是轉過臉來向他的同工墨蘭敦(Melanchthon)說:「來罷!和我同唱詩篇四十六篇吧!」路得去世後不久,威登堡城陷落,墨蘭敦偕其同工逃避。當他們踏進威馬爾城時,恰好聽見一女孩歌唱此詩,心中大得鼓舞,墨氏於感奮之餘對她說:「親愛的女兒唱罷!妳不知道我們是怎樣得著妳的安慰,許多殉道者都在臨難前,勇敢的唱著這首詩歌啊!」這首詩歌簡直成了聖從行走的「雲柱、火柱」,人們稱之為教會的馬賽曲(Marseilles),宛如德國的國歌。四百年來已有五十三種語言翻譯,八十種譯。現在德國古老的威丁堡城裡,路德的紀念坊上仍刻著:「我神乃是大能堡壘」。

莫法特(Dr. James Moffatt)在他所編教會聖歌手冊(Handbook to Church Hymnary)中鄭重介紹說:「這是德國歷史最偉大的時期,最偉大的人,所寫的最偉大的詩。」它的偉大實在是由於我們這位大能堡壘的神。讚美神,因為只有祂才是最偉大的詩歌題目。哦!讓我們一起投入這大能堡壘,渡過此黑暗罪世,得勝入國度。──摘自「詩歌簡介」

學習禱告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天父啊,我們願忠實的信靠你,熱且切的彼此相愛,常活在敬畏你的信心中,遵守你聖潔的律法,行你有福的旨意。我們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在這短暫的世界裡生活卻只求你的喜悅,以致當這簡短而脆弱的人生過去之後,有真實又不朽的生命,在你的居所與殿宇之中,世世無窮。阿們。(畢根1511~1570年)

全能的神,求你賜下聖善的靈,使我內心寧靜,忍耐而謙卑,向你順從,與人相愛,心中有意外的平安,以致生命的風暴都無法傷害我們,生活的憂慮也不能困擾我們。在生命的各種境況中,死亡已失去毒鉤,墳墓也了無恐懼。我們就在安寧的喜樂中,度完我們所有的年日,坦然面對那即將到來的大改變。阿們。(杜森)

我的父神,求你幫助我隨從基督說:「願你的旨意成全。」你不要我接受你的旨意當作一種本份,你要我以樂意的心隨行。你要我的態度不消極,而是歡悅;不是一味順從,而是一直歌頌。我要懷像詩人一樣的感受,以歡欣的心走向正直人之地。求你教導我,你的旨意就是愛,這愛是有智慧的。求你引領我,使我有張開的眼,可以回顧背後,展望面前,緊緊跟隨你恩慈的靈。求你使我喜愛你的律法,樂意愛慕你的典章,成為蒙福的人。我願以完全的自由遵守你的旨意,感受到你的靈實在恩慈。阿們。(馬得勝)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聖經知多少?

福音書時期的歷史和宗教背景

第一世紀時的世界

福音書時期的巴勒斯坦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約翰福音

使徒行傳

羅馬書

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後書

加拉太書

以弗所書

歌羅西書

腓立比書

帖撒羅尼迦前書

 

 

 

 

 

 

 

 

 

 

 

 

 

 

 

 

 

 

 

 

 

 

 

 

 

 

 

 

 

 

 

 

 

 

 

 

 

 

【帖撒羅尼迦前書】

一、作者與對象:保羅與西拉、提摩太聯名寫信給在帖撒羅尼迦的教會。

 

二、寫作時地:時間:約主後51~52年之間;地點:哥林多。那時保羅离開帖撒羅尼迦為時不久(參徒17:10、15,18:1~3),就寫了這封信。本書在保羅書信中是最早的一封。約寫在他歸主后十六年,當時他年約四十六歲,离主釘十字架的時間不過二十年左右。

 

三、背景:帖撒羅尼迦位於希臘東北,現在稱為撒羅力加(Salonica)。在保羅時代為馬其頓省會,又是靠海的良港,所以就成為當時商業与交通的樞紐。其中居民除希腊、羅馬、小亞西亞人之外,尚有不少猶太人。本書三章六節說明保羅寫書的原因。保羅那次在帖撒羅尼迦短短時間的布道,帶來非常可觀的成果,只可惜突然來了不信的猶太人大大反對,迫使這次布道中斷。那些猶太人招了些「市井匪類」,聳動全城的人起來,控告保羅和他的同人煽動群眾,傳講「另有一個王耶穌」(徒十七7)。保羅被迫逃走到了庇哩亞,但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又追到那里,使他又不能不繼續向前走,結果到了雅典。在雅典时,保羅對這新建立的教會心中懸念不已。雖然有兩次想再回去,卻未能實現(帖前2:18)。但另一方面,在保羅去後,這新建立的教會還在受逼迫中(帖前2:14),因此保羅更覺掛心,很想知道他們的情形。於是保羅打發提摩太回帖撒羅尼迦去(帖前3:1~2),探望信徒的情形,並堅固他們(西拉亦被打發到馬其頓的別處去),而他自己則去哥林多(徒18:1),後來三人同在哥林多會晤(徒18:5)。保羅在哥林多聽到提摩太報告有關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情形之後,知道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不但未因逼迫和試煉退後跌倒,反而還能在逼迫中熱心傳福音,心中大感快慰(帖前3:6~10)。但另一方面,那些反對保羅的人,在逼使保羅離開帖撒羅尼迦之後,卻又譏笑保羅沒有勇氣,並利用這件事作為攻擊的把柄,說保羅傳福音另有詭詐(參帖前2:3)。此外,帖撒羅尼迦信徒對主耶穌再來的真理,似乎有些誤解。例如:已去世的人在主再來時是否能夠被提?主既要快來是否還要照常作工?(參帖前4:13~18;帖後3:6~16)。保羅針對這些情形寫信給他們,一方面稱許他們的信心和工作,一方面解除他們心中的疑難;同時鼓勵、指導他們怎樣在聖潔生活中,等候主的再來。

 

四、主題:主耶穌要在榮耀中再來,這是信徒在患難中的盼望。信徒當儆醒等候並預備,過聖別的生活,靈、魂、體得蒙保守,在主再臨之時,得以完全,無可指摘。

 

五、特點:

(一)保羅書信中其一最親切的,充滿簡單溫柔和愛慕的說話。帖撒羅尼迦教會是在患難中建立的,是一新生的教會,建立後雖一直受本地人的逼迫,但卻蒙了聖靈的喜樂,在信心和愛心上都有長進,而且成了馬其頓和亞該亞人的榜樣(一:2,6-7;二:2),保羅心中快慰,為他們謝恩,所以寫了一封特別的親切、滿帶溫柔和愛意的信,一面表揚他們,另一面安慰他們。因為他們信主不到一年如初生的嬰孩,所以不需要深奧而有系統的道理,保羅以父母餵養和教導兒女的心情,給他們生命的供應、安慰和囑咐,他疼愛他們,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他們(二:7-8,11)。

(二)本書關乎基督徒一切主要信仰的的基本真理,與新約其他書卷所見證的都是一致的,例如:

1.  信、望、愛的關係(1:3-4;參林前13:13;西1:4-5)。

2.  主的受死與復活(1:10;4:14;5:10;參羅1:3-4;10:9,13;弗2:5-6;徒2:24 ...... )。

3.  基督的再臨(1:10;2:19;3:13;4:15~17;5:1~3;林前15:23;腓3:20~21;彼後3:3~13;約一2:28;3:2)。

(三)本書每章皆以主再來為結束(1:10;2:19;3:13;4:16-17;5:23)。關于耶穌基督再來的事,在新約二百六十章聖經中,大約提到三百十八次之多,平均每二十節就有一節講論此事。由此可見主的再來在新約聖經中是多么重要的信息。

(四)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里面那三個特別的現象:「呼叫」、「聲音」、「號筒」,每一個都有特別的意義的。「呼叫」是主發出來的,「聲音」是天使長的聲音,「號筒」是稱為神的號筒。主呼叫是為叫信徒复活(在約翰福音第十一章主也曾呼叫過另外一次,就是叫拉撒路复活)。「天使長」是指以色列人有特殊的關系(但十21,十二1)。「號筒」是為審判用的,是指列國的審判(啟十二),這樣,我們看見「呼叫」、「聲音」、「號筒」,三樣分別与教會、以色列民,和列國有關。這樣戲劇性、規模龐大的神的作為,當然是超過我們所能想象的。經給我們何等寶貴的盼望!為此,主耶穌啊!愿你快來!

 

六、重點

(一)本書指明得救的人該如何在教會中過正常的基督徒生活。簡要的指出一種三層的生活:信心是開端、根基;愛心是過程、構成;盼望是總結、完成。信心是向著神(一:8),愛心是向著聖徒(三:12,四:9-10),盼望是在於主的再來(二:9)。

(二)本書啟示神全備的福音-靈、魂、體完全的救恩。「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五:23);而且信實的主必親自作成,「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祂必成就這事」(五:24)。

·    靈的救恩--是已過的事,當我們相信接受主耶穌作救主時,聖靈便重生我們,使我們的靈活過來。

·    魂的得救--是現在的事,藉著與主同釘十字架,得以脫離舊人和罪的轄制,活出聖別的生活。

·    身體的得贖--是將來的事,當主再來時,我們的身體就要得贖,被變化同形於基督榮耀的身體。

(三)保羅在本書中一再題到主的再來,一面勉勵在苦難中的信徒(一:6,14,19),和安慰因有信徒離世而憂傷的人(四:13-18);另一面囑咐他們為等候主的再來而在生活上該有的預備--聖潔自守(四:1-8,五:23-24);親手作工(四:11);儆醒謹守(五:1-10);彼此勸慰、相互建立(五:11);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五:16-18)。

 

七、鑰字/鑰節:

鑰字:(1)來/降臨(一:10,二:19等),(2)聖潔(二:10,三:13等)。

鑰節:(1)一:3,9,10; (2)五:16-18,23-24。

 

八、鑰義/分段: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一封仰望、儆醒、等候的書信;因主再來的日子是隨時隨地的,我們的儆醒与等候也是每時每辰的,在這極悖謬的世代中,信徒唯一的盼望乃是被提,只有被提的盼望,才能催促我們在這末后的日子中努力作工。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在大患難中仍有信心的工夫,愛心的勞苦,盼望的忍耐,這樣的見證是何等動人,然而我們處在太平盛世,丰足享受的日子中,卻反將信心擱在一邊,只愛世界,放縱私欲,沾染污穢,不愛主的再來,糊里糊涂過日子,使主何等的傷痛。但愿我們這些离棄了偶像,歸向真神的人,在信望愛方面都蒙主悅納。本書共五章,根據內容要義,可分為五大段如下:

1.     帖前一章指出主的再來是信徒的盼望和拯救(一1~10)。

2.     帖前二章指出主的再來是信徒的賞賜(二1~20)。

3.     帖前三章關乎信徒的成聖(三1~四12)。

4.     帖前四章論到復活與被提(三1~四12)。

5.     帖前五章關乎信徒今天的預備和將來的成全(五1~28)。

 

九、話中之光:

(一)基督徒生活應具備的三大素質:

1.     「因信心所作的工夫」(1:3)。具體的行動就是「离棄偶像歸向神」(1:9)。,這就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礎。約翰福音六章二十八至二十九節說: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作神的工。」”帖前一章五節提到「充足的信心」。一章八節又說「你們向神的信心不但在馬其頓和亞該亞,就是在各處也都傳開了」。

2.     「因愛心所受的勞苦」(1:3)。具體的行動就是「事奉那又真又活的神」(1:9)。因為已經与神和好,就會對神產生愛心;因為有愛心就會甘心情愿忍受苦難;不但對神有愛心,而且對人也滿有愛心。事奉神必須發自內心的真愛,不但有其名,也得有其實。但也必須注意,真誠愛神的心,也必須在看得見的人身上體現出來。

3.     「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1:3)。具體的行動就是「等候他儿子從天降臨,就是他從死里复活的,那位救我們脫离將來忿怒的耶穌」(1:10)。這就是我們對耶穌基督再來應有的態度。從來沒有一個滿心貪愛世界的基督徒會熱烈地盼望主早日再來;也從來沒有一個熱切盼望主再來的人卻仍然貪愛世界的(太24:43,25:18;路12:36—48;腓3:20—21)。

(二)關乎基督徒事奉應具備的十大要點:

1.     離棄偶像服事真神(1:9)。

2.     等候主來(1:10;3:13)。

3.     求神喜悅(2:4;4:1)。

4.     勞苦傳道不叫別人受累(2:8-9)。

5.     生活聖潔(2:10;4:3-4,7)。

6.     勝過苦難(2:14-16)。

7.     對肢體互相關切(3:5-6)。

8.     儆醒不沉睡,作光明之子(5:5-7)。

9.     尊敬主僕,彼此和睦(5:12-13)。

10.  常常喜樂、禱告、謝恩(5:16-18)。

 

拾穗

第一篇 神的愛是創造的動機

第二篇 神的至愛

第三篇 愛的服事

第四篇 愛的挑戰

第五篇 神永不改變的愛

 

 

 

 

 

 

 

 

 

 

 

 

 

 

 

 

 

 

 

 

 

 

 

 

 

 

 

 

 

 

 

 

 

 

 

 

 

 

 

 

 

 

 

 

 

 

 

 

 

 

 

 

 

 

 

 

 

 

 

 

 

 

 

 

 

 

 

 

 

 

 

 

 

 

 

 

 

 

 

 

 

 

 

 

 

 

【祂的大愛】

第五篇 神永不改變的愛

在前面的交通中,我們一直圍繞著一個中心,並且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各個相關的方面來查,這一個中心就是以弗所書第二章四節告訴我們的--「……祂愛我們的大愛。」

偉大的宣告

接著我們再來看一節經文:「古時耶和華向我顯現,說:『我已經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三十一3原文)後半句欽定本聖經旁注上有另一種譯法:「因此我向你持守我的慈愛。」這一句真是前所未有、最令人驚異的宣告。

我再說一遍,那是一句前所未有、最使人驚異的宣告。為了證實這一點,認識這一事實,我們需要把與這一句相關的經文,前前後後地通讀一遍,就是說,把耶利米的預言從頭到尾地讀過去,還要再讀一讀其他一些先知的預言書,因為先知書的絕大部分都是對那些受話的人指出,他們是何等可悲、何等可怕地離開了神的心意、神的思想、神的旨意、神的道路,而且離得是何等地遙遠,存心是何等地剛硬,背逆是何等地深重--更為惡劣的是,他們是向著神剛硬背逆。所有這一切--這是一段多麼可怕幽暗的歷史--都是圍繞著這句宣告:「我已經……愛你。」雖然那時他們在靈性上和道德上,都處在最為敗壞的光景中,那是空前的敗壞,恐怕也是絕後的敗壞;然而在這樣的一個時候,神說:「我已經以永遠的愛愛你。」透過這個背景,我們不得不要承認,那是一句前所未有的,最為驚人的宣告。

「祂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試圖要來測度、理解「恩典」這個詞時,我們往往會像面對「神的愛」一樣,感到不知所措,甚至無言以對。神的愛究竟有多大?縱然我們窮盡一生來嘗試,我們也永遠不能說出這愛有多深,它的內涵有多廣。然而,在這裏有一句話要認真對待、認真思想,因為若能從中得到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領會,都是在領會那超過我們所思所想的神的愛。所以我現在採取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這一句宣告分成幾個組合詞,試著來思考這句話,看能不能領會其中的奧秘。

這位宣言者

我們先來看這個詞:「我」。請注意:這句宣告事實上是由「耶和華如此說。」(2節)帶出來的,這位說話者是誰呢?就是那位名為耶和華者。祂的這個名字,最初是通過摩西的口告訴給希伯來人,藉此就將祂自己顯明給他們。但是到了後來,這個名字對以色列人來說,變得如此神聖,以至他們不可隨意使用,而只是在每年一次的祭祀節日中,由大祭司來提及。當大祭司進入至聖所時,才大聲地宣告這個名字。對希伯來人而言,這名字是何等偉大、何等威嚴,但那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耶和華」,這位不改變的、永遠的、自有的獨一真神,不以任何人的行為、力量或支持作為存在的憑藉,全然自有永有--這就是耶和華,就是這位說:「我已經以永遠的愛愛你。」

請再看:這也是一位無限聖潔者的名字。祂的眼睛何等純潔,以至於不容看到邪惡;祂的性情何等純潔、神聖、全然公正,以至於不容與罪孽有任何沾染。現在你們該知道,當我們想要對「神」做出解釋和定義的時候,我們是怎樣無可奈何。這些還只是說說而已,但是,如果你和我沒有接受神給我們的那個偉大的預備來遮蓋我們的罪,憑著自己就想進到那無限聖潔的神面前,那肯定要被粉碎得片甲不留。這是一位無限聖潔的神,就是祂說出:「我已經以永遠的愛愛你。」

這一名字代表著無限的尊貴、榮耀、能力和權柄。在祂的尊貴、榮耀和權柄中,祂是何等使人畏懼;但也正是這一位說:「我已經以永遠的愛愛你。」

我們還要進一步來思想這個名字,這個名字代表著無限的自足。祂知道祂需要從多方面來重申這一點,「我若是飢餓,我不用告訴你。」(詩五十12)古時祂對他們說:「……百獸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詩五十10)「我造地,又造人在地上;我親手鋪張諸天。」(賽四十五12)「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賽四十五15)「我還需要甚麼東西或甚麼人嗎?我,宇宙的創造者,還有甚麼需要,還會遭受甚麼匱乏嗎?我不是完全絕對地自有自足嗎?我不是宇宙間唯一的一位自有者嗎?」正是這一位,帶著祂一切的聖潔、尊貴、自足,說:「我已經以永遠的愛愛你。」這是一個奧秘,你能解釋的了嗎?你能明白的了嗎?

一、「我已經愛了

「我已經愛了」。愛最根本的實質是「我必須愛,我沒法不愛。」在這裏,「愛」只是一個普通的詞,可以用來表達人與人之間任何真摯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丈夫與妻子的關係,妻子與丈夫的關係;也可用在朋友與朋友的關係上,大衛與約拿單之間的愛就是一個經典的事例:「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撒上十八1)「你向我發的愛情,」在約拿單悲慘地死去之後,大衛論到他時說:「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過於婦女的愛情。」(撒上一26)此處的「愛情」就是我們上面探討的那個「愛」字。

耶和華,這位無限自有者,論到以色列時用的就是這個詞。正如朋友之愛,需要有朋友做為愛的對象;正如任何一種真實的關係,真實的愛都需要被愛的一方,有伙伴,有彼此的相交、相近;同樣,耶和華也是這樣論到以色列:『我已經愛了你。』哦!超奇的愛!

二、「我已經愛了你」

再看更深一層的涵義--「我已經愛了你。」現在我們真要感到萬分驚訝了,在開頭我就指出了這些百姓當時的狀況,他們不只是在道德上、靈性上處於可悲的光景中,深深陷在罪惡裏;他們不只是處境悲慘,同時他們還公然地反對、背道、抵擋、殺害耶和華的先知,因為先知會指出百姓的過犯。「我已經愛了你。」

即使在我們這一方沒有那麼肆意的敵對、背道或頑梗,可是神竟然還是愛我們,這也是個極大的奧秘和奇蹟。想想這個詞--「你」!再想想看,這裏所談的是誰,這個「你」字是用在誰身上。「我已經愛了你」,神稱這個「你」是在一個怎樣的情形,怎樣的時刻!

三、「永遠的愛」

「我已經以永遠的愛愛你。」「永遠」(everlasting)這個詞實在難以確切地翻譯出來。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進入了一個無邊無際的、具有無限空間的領域;一個超越時間,一個時間不再存在的神秘之境。在那裏,一切都是不可捉摸、超越你自身之外,超越你的把握計算;你沒有能力去應付它,無法把它帶到某種具體可測量的空間中。這就是這個「永遠」的含義:超越你的自身,超越時間,超越世界,超越一切的思維和行事方式。「我以永遠的,超越時間、空間的愛來愛你。」

「古時耶和華向我顯現。」你是否注意到這句話在旁注上有另一種譯法:「從遠方向我顯現」--完全在我們的世界之外。祂說:「我以完全在你們的時空維度之外的愛來愛你。」

「我已經以永遠的愛愛你。」更為希奇的是,這個反複出現的「愛」字還有另外一個特徵或曰因素--在這裏這個詞是陰性的,意思是指母性之愛,「我以永遠的母親般的愛來愛你。」我們知道,人類日常生活中,母愛是一種最常見但又最為神奇的東西。我們並不是總能理解到甚麼叫做「母愛」。或許當你看到一個幼兒時,會發現他有許多不可愛的地方,但那個孩子的母親就是十分地愛他。母愛就是這樣。主在這裏用的就是這個詞。也許世界是以另一種相反的眼光來看待每一件事,但是我們的主說:「我已經以永遠的母親般的愛來愛你。」

神對於新約百姓的愛

我們現在只接觸到問題的表面,或許你要問說:「這件事對以色列人來說是真實的,但是與我們也有這樣恰如其分的關係嗎?我們也能踏進這個應許,並且說這是我們的嗎?這位宇宙的至尊者也會同樣地對我們說出這一番話嗎?」只要讀一讀這第一章的三十一節,你就能找到答案。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做她們的丈夫,她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 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耶三十一31-33)

現在你看到了嗎?這一切繼續體現在新約裏,它出現在希伯來書上,說出了今天教會的性質。神的這一個應許不是實現在猶太人身上,而是體現在新約的性質上。凡接受神恩典的福音,就是新約的人,就能彰顯這個應許的實際。這就是新約,不是靠著公牛和山羊的血,而是靠著神羔羊的血,神兒子的血。在被賣的那晚,祂舉起杯--「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二十六28)看到這點了嗎?是的,那是為著我們的,是為著我們這些在耶穌基督寶血裏的新約子民的。哦!祂如果曾經對以色列民說過這樣的話,那麼祂在這裏就把這一切的意義表達得更充分、更有力。祂也是如此對我們說的。

這一點我們在新約中可以找到許多的證實。「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這裏有那一個奇妙的詞--永生(eternal)--那個永永遠遠、跨越時間的生命。「祂以永遠的愛愛我們」-- 「我們」這個詞不只是對猶太人說,也是對外邦人說:並且出現在以弗所書中,這封書信是寫給包括猶太人、外邦人在內的所有人。再看:「祂救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裏。」(西一13)我們還可以繼續列舉出許多經文來說明,同樣都是耶利米書第三十一章三節所談的那個愛。是同一位神、是同一種愛,超越出以色列民族的範疇,延伸到我們身上,擁抱了我們。

請大家再聽清楚,是這同一位神,在聖潔、尊貴、自足上沒有任何欠缺的這一位神,對你對我說:「我已經愛了你,我已經以永遠的愛愛你。」「祂愛我們的大愛。」你的心有為之觸動嗎?你相信了嗎?

持久不變的慈愛

接下來是這句宣告的另一半--「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或者「因此我向你持守我的慈愛。」「我一直忍耐寬容你,因為我愛你;任何一種變化在你身上都有可能發生,但我並不隨之改變,我向你彰顯我不止息的包容、忍耐。我對關乎你的永遠福分有著真切的關注,因為我愛你;我保守你的生命,並帶領你到這一時刻,這一位置,我沒有任憑你去。」哦!願我們能明白這一切!我們可能是在不知不覺之間,聽到這麼一個信息,但那正是因為神無限的愛使然,是這愛一直保守我們到此時,並且讓我們得知這信息。

或許你會認為聽到它是一件很偶然的事--不過是生活中眾多偶發事件中的一個。但是你如果認識真理,你就會知道是神無限的愛把你持守到這個時候,是由於祂那個愛在你身上有無限的旨意,你才得知這信息。在此,沒有任何一件事是隨意的,這是一個至尊至高的愛。「雖然我是自足的,但是因著我是如此地愛你,所以我仍然不能沒有你。」--哦!這個神聖之愛真是奧妙!--「因為我是這樣地需要你,於是我創造了你,並且此時此刻我要吸引你。」這件事我們真是領會不來,只有神的話才能教導我們明白。

在這篇信息的起頭,我們指出,在這宇宙的背後,在那個思想、悟性、計劃、藍圖的背後,有一顆心;宇宙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回應那顆心。今天,那一顆心在愛中滴血,因為它遭受了太多的失望和剝奪,它的對象被搶走了--妻子不忠了。然而,即使面對這一切,主還來了,祂說:「我曾愛你,現在仍然愛你;我的愛是一個永遠的愛,因此我一直地保守你、保護你,把你一直帶領到這個時候,現在我要告訴你,這就是你當在的位置。在我這一邊,我沒有違背愛的約定。」

愛雖遭踐踏仍忠貞不渝

然而,以色列人卻經歷了許許多多的痛苦和磨難,因為他們對於神如此表達出來的愛竟然無動於衷,因此這個持守到永遠的愛看起來好像不再持守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這個愛從來沒有改變過。要知道,有的時候愛需要改變其表達方式,雖然其本身並未有任何改變。在這裏我們就看到,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這一面的啟示給我們看到,祂是如何對付背逆頑梗、偏行己意的人。無論個人、或民族,乃至整個世界遭受痛苦、愁煩、不幸,這並不與神愛世人這一宣告相矛盾;這是愛惟一可採取的方式,為使它能夠得到神所要的回應。神不要那種其實完全不是愛的愛,因為這種虛假的愛得到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他自己的慾望,那不是愛。神的愛必須使我們得以像這愛的本身,這個愛必須效法它的本體。

正因為如此,有一點讓人很感到奇怪,就是有許多人是通過黑暗痛苦的道路,才得以找到神的愛--正當他們以為神要尋索他們的命,摧毀他們的時候,才發現神原來是他們的朋友,而不是他們的敵人。但這一點我們現在暫且不討論。

現在我們繼續思想開頭所說的那個宣告,讓我盡量把這一點向你們解釋明白--說話者是誰?說話的內容是甚麼?說話的對象是誰?我們心裏確實知道,對神來說,除了愛之外,祂決不會採取另一種態度,即使這個愛常遭失望,即使我們自身有可能失去這個愛對我們所意味的一切。如果真的失去了這個愛,並且知道是失去了,那對我們來說可謂是地獄中的地獄。

若我們發現了無限之愛對我們所意味的一切,同時又認識到因著自己的愚拙和頑梗,這一切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你,沒有任何一個地獄比這一個地獄更深了!你還能再想像出一個比這更深的地獄嗎?我想這是我們應當認真思想的一個問題,盡管還不知道它全部的真實意義到底是甚麼。若是有人醒悟過來,他只得說:「哦!要是、要是我當時就這樣做就好了!要是我當時抓住了那個機會,情況會有怎樣的變化!但是現在太遲了!」--這就是靈裏的痛楚,這就叫「悲傷」,這就叫「絕望」!你看到了嗎?這也是愛的果效,是神聖之愛恢宏的旨意。

可是我們發現,現在這一切都已經不可能了,因為我們愚拙地拋棄了、拒絕了、否定了神的旨意,偏行己路,硬著頸項對神的愛說「不」!這是這件事情黑暗的一面。我就談到這裏。現在,請再聽我說一遍,不管你是誰都得聽:要是你對自己稍微有一點的認識,你就一定會驚異於這個宣告;但是,假若你並不認為那是一個自古至今最奇妙的事件,那麼你身上一定出了極嚴重的問題;因為是如此的一位聖者對我們這樣的一個人說:「我愛你,以永遠的愛愛你。」

但願神親自帶領我們明白這句話的內涵、意義和價值,領會它的榮耀和奇妙。祂若出於恩典,給了我們這樣的帶領,我們在餘下的一生中,都必要成為一個敬拜的人;在我們身上,將會發生某種使人敬畏、訝異的事,而我們也要柔順地前行。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的驕傲就要被碾成塵土,我們就再沒有任何驕傲的餘地了。這一點會除去所有這些可怕的東西--驕傲、貪婪、痴妄、自私、屬世界的野心--使我們成為一個十分謙卑、十分感恩的人,我們會充滿一種強烈的渴望,想如何來報答這份愛,如何來為這一位聖者贏回屬於祂的權利。正是這樣的動機,這樣的光景,使得許多人把他們自己奉獻給這地球上最僻遠的地區,為著他們的主而日夜受苦。愛--這是對祂愛我們的大愛的一點小小的報償。

摘自──史百克 祂的大愛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第一篇

 

 

 

 

 

 

 

 

 

 

 

 

 

 

 

 

 

 

 

 

 

 

 

 

 

 

 

 

 

 

 

 

 

 

 

 

 

 

 

 

 

 

 

 

 

 

 

 

 

 

 

 

 

 

 

 

 

 

 

 

 

 

 

 

 

 

 

 

 

 

 

 

 

 

【一個被異象所塑造的人 ─史百克(T. Austin-Sparks)】  

引 言

  史百克(Theodore Austin-Sparks),人稱內裡生命派(Inner life)最後的大教師。他早年相當受到開西運動(Keswick movement)及許多屬靈人的影響,包括梅爾博士(F. B. Meyer)及賓路易師母(Jessie Penn-Lewis)。主後1926年,他創辦並開始在英國倫敦東南區「貴橡基督徒交通中心」(Honor Oak Christian Fellowship Center)的職事。主所賜給他的職事,帶領他發展在貴橡的聚會生活,也帶領他到世界各地訪問神的子民,並且出版文字,在全地流傳。他的定期刊物「見證人與見證」(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將他從1926年到1971年逝世之前的講說與文字傳達給眾人。從貴橡的交通中心那一小群聖徒開始,他的職事很快的廣傳到世界各地有心追求的基督徒中間。

  在啟示的一面,史百克的職事豐富的啟示出基督、神永遠的目的 ── 叫萬有在基督裡歸一於一個元首之下、屬天的教會、以及十字架的中心。他說到,「主的心意是要恢復祂的子民回到神旨意的線上,這條線從已過的永遠一直延伸到將來的永遠。」在個人的經歷的一面,他的職事給予基督的十字架那頂深且內裡的工作、對聖靈的內裡認識、以及對神聖生命的內裡工作,開了一扇門。他以地方上聚集的會眾,作為描繪這個經歷的範圍,強調教會不只是單個的信徒們,而是神為著得著祂永遠的目的而使用的獨特器皿。

出生、童年、與得救

  史百克於主後1888年九月三十日生於英國倫敦。他的父母於當時1880年代的末期,在這繁忙的城市中,只有平凡收入,是不太為人所知的平常人。他的父親管理好幾個樂團,進入了當時盛行的小型娛樂圈。他的母親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她虔誠的基督徒生活,以及她許多代的家族,從英國東部沙福克郡(Suffolk County)的農業鄉鎮所承襲的浸信會信仰。他們夫婦在十九世紀,在當時相當現代化的英國,養育了史百克和他的兄弟姊妹們。

  或許史百克的父親想要他的孩子有一天參與那優雅之音樂家的文化,因為他自己就活在這個文化裡。為了達成這個願望,他極力想要防止史百克被他的基督徒妻子在思想和信仰上所影響。於是他將史百克送到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城(Glasgow, Scotland),與他的親戚同住。史百克就在這個沒有基督徒母親勸化的環境中學習、成長。許多年以後,史百克時常親切的提到他童年這遠離倫敦的家,並且說到他是如何想往能偶爾回去看看。不過,他在格拉斯哥城的這段時間裡,大部份是非常寂寞的,他求學的時光基本上也並非都是快樂的。在他十七歲的那年,大約是在主後1905年的春天,有一個主日下午,他垂頭喪氣的走在格拉斯哥城中街道上,經過一群在露天傳福音的青少年。他停下來聽他們傳講,回家以後,他當天晚上獨自在房間裡,把自己的一生交託給主耶穌基督。隔週,他加入了這一群戶外傳教士。不久,他也開始把他的見證加入他們的見證中,於是他開始了長達六十多年之久傳揚福音的一生。

開頭的幾年

  史百克結束了他求學的生涯,在格拉斯哥城找到了工作。在工作以外的時間裡,他勤奮的專心尋找關於基督的事,並且把自己擺進許多對主的事奉裡。他也投身在兒童工作裡,常常到城中的貧民區,在物質與屬靈上給予與那些不幸的人許多幫助。不只如此,他也聚集了一些青年信徒到他家中讀聖經。在這一種服事的氣氛中,史百克開始在格拉斯哥和倫敦附近的一些小教堂傳揚基督。他專心的服事主,他也感覺到,似乎他有從主而來話語上的恩賜。所以他開始努力尋找更多發展他恩賜的路。由於經濟上的短缺,他無法到神學院或聖經學校就讀,於是他開始「狼吞虎咽」似的研讀聖經,並且暢讀許多屬靈人的著作。在他晚年的時候,他對於所讀過的書,像是哥頓(A. J. Gordon)、皮爾生(A. T. Pierson)、和宣信(A. B. Simpson)等人的著作,表示了他的感謝,因為他從其中得著許多屬靈的益處。他也利用空閒的時間去一些大傳道家傳道的地方。他拜訪了梅爾博士(F. B. Meyer)傳道的會堂,也常常到韋斯敏教堂(Westminster Chapel)去聆聽摩根(G. Campbell Morgan)解釋聖經。

  在主後1912年,史百克對主的虔誠以及服事的成長得到了眾人的肯定。在他二十五歲的那年,他被邀請到倫敦北部離市中心約三英哩一個純樸社區 ── 司托克‧紐英頓(Stoke Newington)作公理會(Congregational Church)的牧師。當他被請去作牧師的時候,正是這一班會眾在屬靈上經歷後退的光景,他們希望藉著他的服事,能帶領會眾在生命與活力上往前。許多年以後,他回憶他所傳講的第一篇信息,就是使徒行傳二十六章十七至十八節,「……我要拯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轉入光中,從撒但權下轉向神,又因信入我,得蒙赦罪,並在一切聖別的人中得著基業。」史百克開頭盡職的心願,就是盼望主能興起一些人來,有屬靈的眼光,有從主而來的託付和膏油的塗抹。五十年之後,當他再提到這件事的時候,他說,「他在這第一篇信息裡起初的心願一直沒有減少,反而主導、決定了他這一生的職事。」

  在這段時間內,史百克開始從另一位公理會的牧師,也就是當時的聖經大教師 ── 摩根(G. Campbell Morgan)身上學習。他自己見證說,「有好幾年,我與摩根博士相當熟悉。他是聖經教師聯合會的一員,他的方法就是分析式的教導聖經。」史百克在司托克‧紐英頓盡職的期間,有許多機會仔細研讀查考聖經,這對於他將來在神話語上的職事提供了穩固的根基。

  主後1915年,當史百克仍在司托克‧紐英頓作牧師的時候,他娶了佛蘿倫絲‧羅蘭(Florence Rowland)為妻。佛蘿倫絲出生於一個敬虔的家庭,他是史百克一生之久的良伴與扶持。據說她是一位安靜的姊妹,在她丈夫扮演極重要角色的會眾中,她只是一個平凡的肢體。但眾所皆知的是,她對許多與史百克接觸的傳道人有極大的負擔,不斷的與他們通信,信中滿了鼓勵與恩典的話。她也是四個孩子的母親,更是史百克一生中所信賴的伴侶。

  有將近十年之久,史百克忠信的服事他所牧養的會眾,以及廣大的基督徒團體。之後他離開了司托克‧紐英頓公理會,轉到倫敦東南區的貴橡浸信會任職牧師。從外面來看,史百克搬到貴橡浸信會,似乎是他牧師生涯中更往前成功的一步,但史百克向來就不是一個單單因著外面的成就而滿足的人。搬到貴橡之後,在他裡面興起了一個更強烈的心願 ── 得著內裡的實際。這促使他尋求主,好叫主在他身上的工作能更往前。

  這個態度說明了史百克這一生的特性:他不因著外在的進步而滿足;他乃是不斷的尋求主,不斷的在神內在啟示的光中調整自己。他在晚年的時候,以他自己是一個成功的青年基督徒作見證,以此作為對照,來突顯對於「神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我裡面」這內裡經歷的絕對需要性。他後來描述這一個過程,他說到,「每一位基督徒都必須有一段他個人與神之間深刻的歷史(personal history),而這樣深刻的經歷的得著,只能藉著在危難中領略基督,認識基督是全豐全足的一位。」舉例來說,他對於聖經中所解開的真理有這樣的話:

  「有一個很大的區別,一個是宣揚關於主耶穌的真理,甚至是廣泛的、豐滿的真理,因為祂就是真理,而且是不能否認的真理;另一個是奇特的、深刻的、又不能缺少的素質,就是我們 ── 我們就是那真理,而這一個真理滿有大能和力量,它來自於一個事實,就是我們這些人是基督活的彰顯。我們曾經經過深谷、被試驗過、被試煉過、從這地被帶到那地、有過極其艱難的經歷、在烈火中領略了基督,所以,在對基督的認識上,我們這個人成了具體的化身。」

  史百克在他1946年發表的一篇主編專欄中,描述了他在貴橡浸信會的內裡經歷。他說:

  「若干年前,我乃是全然為著神的上好(我深信現在仍是),在對主的虔誠上是毫無疑問的。我全人浸透在各樣福音活動的浪潮中,特別是在各處所舉行,為著加深屬靈生命的特會。我也是許多傳教士委員會的會員。許多人認為我是一個能傳講信息的人,所以我到處受人邀請。這幾句話描述了我對於所參與的虔誠活動,以及對於主的權益,有著極大的關切。作為一個禱告的人,我相信我對主的旨意是完全敞開的。然而,在一件事上我有很深的偏見,那就是最初「開西」(Keswick)教訓中的主要內容,我不願意接受,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我與那些教導這事的人爭戰。長話短說,主認真的牽著我的手,帶我走上另外一條路,並且帶我走進了一個極大的屬靈貧乏。到最後,唯一能使我從其中得解脫的,就是那從前我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接受的事。事實證明了,這是達到更豐滿的生命,以及達到「世界性」之職事的鑰匙。我至終看見,我從前的判斷全然錯誤,我被自己的偏見所蒙蔽了。我相信自己是誠實且正直的,我也似乎如此的確證;但是,不,我其實是在我的愚昧中,排斥那些對主和對我自己都有極大價值的事物。感謝神,當這個偏見的事實被帶到我心中的時候,我有神的恩典來誠實的面對它……沒有人是不會犯錯的,也沒有人是已經完全領略了,也沒有人是完全的。許多敬虔的人需要在更豐滿的光中調整自己,尤其當他的心裡有這種需要的感覺時。」

  史百克的調整,使得開西的內裡生命經歷向他打開,也使他在服事和職事上有一種內裡、屬靈的豐富,以及更深入的真摯。這同時帶領他在主後1923年,當他還是貴橡浸信會的牧師時,正式與賓路易師母有交通。史百克在賓路易師母的「得勝者見證會」(Overcomer Testimony)中作「國際祕書長」,並且到各處旅行,照樣傳講她多年所活出、所教導的十字架信息。

離開貴橡浸信會

  主後1926年,主的光開始照亮史百克以及他會眾中的一些信徒,特別在他們與浸信會聯會的關係上。一位祕書寫到,「我們請會眾在要來的幾個月,為著我們與宗派組織之間的關係禱告。監督與牧師們有同樣的想法和心志,認識我們現今的立場和他們並不一致。我們所站的地位,是在一個身體裡,藉著一位靈的交通,而彼此作肢體;但實際上我們今天與宗派的關聯,幾乎全然是名義上的而已。我們覺得時候已到,我們應該誠實的面對我們的立場,以及我們見證的基礎。」就在那個月底,在經過禱告與考量之後,貴橡的基督徒們決定除去所有與浸信會宗派之間任何的關係。

  在八月份,在貴橡浸信會所舉辦的一次特會中,很明顯的有一個宗派所遺留下來的傳統,這使得那些會眾對於他們所要遠離的事物有著極深的印象。整個特會與禱告都是對所有重生、基督身體上的肢體打開的,而這些聚會也是滿了喜樂與豐富的聚集。然而,在一次合一的禱告之後,有一個所謂的「教會聚會」開始了,而只有那些貴橡浸信會的「會員」才能留下來參加。這一個諷刺性的景象,使得會眾更嚮往將來有一日,他們的交通能夠真正向著所有神的兒女敞開。

  這一次的遷移並不僅僅是為著渴望離開一個負面的光景,更是為了完成主在史百克和貴橡的信徒們身上積極正面的旨意。史百克在地方教會的論點上描繪出他們的意願 ── 要成為神在他們身上工作的正面見證。

  「我們覺得,主為著祂所有的子民,將一個職事賜給了我們,這職事多少與主在末世恢復祂豐滿的見證有關。我們覺得主的路乃是以會眾作為地方的代表和全「身體」的彰顯。我們不能、也不會否認,主的確祝福、也使用其它的途徑,像是宣教團體和差會等等,我們也因著這些為著祂的途徑而歡喜快樂。但我們看見,新約的路乃是在於會眾 ── 根據神所啟示的樣式而井然有序 ── 作為訓練的學校、試驗的場所、以及管道和工具,為著打發人出去,到萬國中把那些屬於祂名的子民招聚出來。然而,將這些會眾聚集起來乃是聖靈的工作,不是我們的。所以,我們並沒有起頭的計劃,而是在每一件事上讓「生命」和「自發」作主導,這正是聖靈行動的特性。」

  因著聖靈在史百克裡面極大的工作和裝備,他被聖靈所指示的方向所充滿,在1926年十二月離開了浸信會聯會,同時辭退了他在「得勝者的見證」(Overcomer Testimony)裡的職位。他被主內裡的光照所引導,斷去了所有過去的關係,為著能在「會眾」的基礎上站住,向著神在他們中間工作的世界裡作為一個標記。

 ――本文摘自Clevelandonline 中文網站

珠璣語錄

 

 

 

  • 當軟弱的信徒屈膝,撒但見了都要驚懼。——William Cowper
  • 禱告是寄往天堂的書信,尋求主的絕不落空 。——Robert Burns
  • 願以禱告作為早晨的開門之鑰,夜晚關門之閂。——Matthew Henry
  • 神仍然向那些肯花時間聆聽的人說話。——Daily Walk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