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9-13-2009)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美德。
|
【速興起傳福音】
詩人介紹
本詩為上一世紀芬尼克罗斯比姊妹(Fanny Crosby1820-1915)所作。她曾在紐約受邀講道,雖然她眼盲,看不見聽眾,但聖靈向她指出,聽眾中有一位青年人,不久前離棄信仰,偏離真道。所以在講完道之 後,就順著裏面的感動說:「今夜眾人之中,若有位青年,背棄他母親的信仰,走上滅亡之路,我希望散會後,能和他有點交通。」果然有位青年人哭著前來,承認 自己就是她所說的那人。芬尼擁著他,和他一起跪著禱告,直到他確信罪已得赦免。這位青年人充滿主的愛,最後滿心歡喜回去。當晚,她也大大受感,覺得及時要救靈魂的重要,立時寫下這首詩歌。
詩歌感想
這首詩歌只有一節,目的是激勵人「速興起傳福音﹗速搶救靈魂﹗」盼望弟兄姊妹受此詩歌感動,而積極採取行動,帶領更多人歸主。 在北美,許多人為著工作及家庭的重擔,每天都忙得疲於奔命,甚至忙到忙到精神和體力都處于透支,而過一種「三飽一倒」的生活。他們無奈地像一片落葉,漂浮在水流中,隨波逐流。但我們不應漠視此現象,而應「莫塞住憐憫心,莫看重金銀,鬆開手,傳福音,趁著現今。」 亨利登姆特講了一個故事:一條船在大洋海上遇險沉沒,有一群人乘坐一隻小艇脫險,但在洶湧的波濤的海上飄了幾天。在一個夜晚,他們遠遠看見一條船上的桅桿上有發光,漸漸移近他們,他們發出歡呼的聲音,以為得救在望了。但是在這漆黑的夜晚,怎能叫那船知道,他們正在等待拯救呢?他們有一盞燈,可以是只有一根火柴,而且這根火柴還有一點濕。其中有一個人接受劃火柴的任務。他拿著火柴,站在眾人中間,恐懼戰兢,因為這一群人的命運,全在於他的劃火柴,將燈點亮,以作信號。他禱告神之後,才把火柴一劃,頃刻之間火花發出。他很緊張的用手掌遮蓋,打開油燈的門,把火點在蠟燭上,即刻關上燈的門。那船守望的人,看見他們的燈光,即去報告船長。船長命令停船,於是他們都獲救了。根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死亡人數約十五萬人。所以我們都該像這一個接受劃火柴任務的人。許多人靈魂的得救,全在於我們劃火柴,將燈點亮。 |
|
學習禱告
|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主阿,求你保護我們,因為我們遭遇試探。但願我們不受任何攪擾而懷疑你的眷顧,也不用你的恩賜來否定賜恩的主。幫助我們不自以為有你的保護就隨意離棄你的道路,這樣無疑是試探你。求你使我們不因稍有成就感就自認已「更上一層樓」而消滅聖靈的感動,在事奉上不忠。求你使我在一切試探中仍有你的扶持,以致安然經過試煉,得著生命的冠冕,就是你為愛你的人所預備的。阿們。(甌爾福) 神啊,仁愛和平的主,求你使我們在你的愛中被建造堅立,以致任何試煉都不能使我們與你隔絕。阿們。(羅馬聖書) 我的父神,求你幫助我隨從基督說:「願你的旨意成全。」你不要我接受你的旨意當作一種本份,你要我以樂意的心遵行。你要我的態度不消極,而是歡悅;不是一味順從,而是一直歌頌。我要懷像詩人一樣的感受,以歡欣的心走向正直人之地。求你教導我,你的旨意就是愛,這愛是有智慧的。求你引領我,使我有張開的眼,可以回顧背後,展望面前,緊緊跟隨你恩慈的靈。求你使我喜愛你的律法,樂意愛慕你的典章,成為蒙福的人。我願意以完全的自由遵守你的旨意,感受到你的靈實在的恩慈。阿們。(馬得勝) 摘自───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
|
聖經知多少?
|
【約翰貳書】
一、作者與對象:本書未指明作者名字,但以「長老」自稱。學者多認為是使徒約翰所寫,因根據歷史,約翰晚年在以弗所照顧亞西亞的眾教會,所以擔負了以弗所教會的長老的職分。從本書與壹書及叁書之密切關係看來,同是約在主後九十年以後,寫於以弗所或其附近之地方,其對象是蒙揀選的太太(希臘文「Kuria」可利亞,意為女主人),未有記名,不知是誰,在中文和合譯本聖經中,有小字「太太或作教會」(約貳1),所以有人認為這太太乃是代表教會的象徵,因為教會在聖經中有基督新婦之稱(參林後十一2;啟廿一2)。此外根據遺傳的說法,這蒙揀選的太太是指伯大尼的馬大(十38;約十二1~2),則書中13節說的姊妹,那就是馬利亞了(參路十39;約十二3)。至於解經家仍主張本書信是寫給一個高貴的女信徒,因為約翰叁書是寫給弟兄該猶(約叄1),則約翰貳書是寫給姊妹,同時在本書中,有四次用單數字說到她及你(1,5,13),可見是給一位姊妹寫的,這是自然令人相信的。
二、寫作時地:時間:在約翰壹書之後,約主後90-95年之間。地點:應是以弗所。 三、背景:在最早的兩個世紀裏,福音是藉著旅行的傳福者和教師逐處傳開的,信徒習慣接待這些神的工人到自己家中,並供應他們旅途的需要。由於異端教師也循這種方式傳道,因此約翰就寫這書信,題醒信徒要小心,要分辨,以免無意中接待傳異端者而在他們的惡行上有分(8-11)。
四、主題:信徒當在真理和愛中行事,不應有分於異端者和他的工作。
五、特點: (一)本書短短只有十三節,但卻七次題到「愛」,五次題到「真理」,兩次題到「起初」。這顯明使徒的負擔是要把蒙神揀選的信徒帶回起初那真實(「真理」可譯成「真實」或「實際」)的愛裏,不至偏差,不走極端。 (二)約翰一、二、三書自成一書集,就內容來看,壹書是主体,其餘兩卷可視為註腳。
六、重點: (一)真理和愛是本書信的基本結構。使徒表達對受信者的愛,而這愛是建基在真理之上,有人以為有愛就可以不必顧到真理,「愛你們是為真理的緣故」(2),而且使徒用一句很不平常的話為這蒙愛的姊妹祝福:「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祂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與我們同在」(3)。這也就是約翰壹書所指生命的交通(流出)。 (二)「你們要小心」(8),這是全書的焦點。這是使徒的警告!那些迷惑人的正向你們招手;這是危險的訊號,你們當留心!「因為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這就是那迷惑人,敵基督的」(7)。接著又說:「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神……,若有人到你們那裡,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上有分」(10-11)。誰是那些迷惑人的呢?就是不承認耶穌基督成了肉身,當日是諾斯底派及克林妥派不承認基督以肉身來臨,否認神聖的成孕和基督的神格。今天也有不少所謂的基督教團體(即新神學的摩登派),不承認基督曾道成肉身,且有日將以榮耀的身體再來。約翰囑咐說:「不要接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這是出自滿了愛心,而勸信徒彼此相愛者的口,有人認為約翰這話太過沒有愛心,與他的教訓不符。這正是本書的中心,愛與真理必須並重,相輔相承。約翰一面勸勉信徒要彼此相愛,同時也要拒絕錯誤的教訓,不應接待傳講這些教訓的人,不能有分他們的惡行(異端);這種異端對神是褻瀆的,並且像瘟疫一樣會傳染人。 (三)「我還有許多事要寫給你們,卻不願意用紙墨寫出來,但盼望到你們那裡,與你們當面談論,使我們(原文)的喜樂滿足」(12)。這是年邁的使徒約翰對受信者愛的關懷,渴望有更親密的交通,好使彼此有更多、更滿足的喜樂。 (四)本卷書信講出聖徒的交通是在愛與真理的根基上。基督就是愛,祂就是真理;基督的身量越增加,愛與真理越加強。本書的重點在「為真理的緣故」,一切都要在真理的亮光下作,連「愛」人也要在真理的管治下,不然這愛便成為溺愛或誤愛了。原則上,真理与愛是分不開的,兩者缺一不可。光有愛沒有真理,是糊塗的愛;光有真理沒有愛,顯出冷酷。二者必須結合起來,愛在真理的根基上,因著真理而愛。一切的愛心均須符合真理,不能因愛而犧牲真理;否則,真理的价值何在!若要以真理來管束愛心,信徒必須多在真理上下工夫:但也須注意,多少時候,很多情形不是真理問題,而是愛心問題,這也不可不慎;不要整個腦袋裝滿真理,而心中卻沒有愛的存在。
七、鑰字/鑰節: 鑰字:(一)愛(一:1)出現七次, (二)真理(一:1)出現五次。 鑰節:(一)一:2節; (二)4-5節。
八、鑰義/分段: 本書主要信息是在注重愛與真理兩方面之關係。教導信徒如何在真理和愛中行事和接待主的仆人;為遵行真理,不應有分於異端者和他的工作。本書篇幅很短僅十三節,根據內容要義,可分為三段如下: (一)愛的表示 (1-3節) (二)愛的囑咐 (4-11節) (三)愛的關懷 (12-13節)
|
拾穗
|
【神引導的秘訣】
第六章 在祂同在的隱密處
在某方面來說,神常與我們同在。神並不是一個缺席者,要我們把祂從高天請下來,或從深淵找上來。祂時常在我們身旁。祂的本體充滿著所有受造之物。太空中每一個星體都是祂同在的記號,好像你朋友的家到處都有他所留下的痕跡。雖然沒有親眼見到他的面,但你由這些痕跡就知道那是他居住的地方。泥土裏長出來的小花,樹林裏的螢火蟲、從巢中跳出來的小鳥,樣樣都充滿了神的同在,好像那被火焚燒的荊棘,使得摩西必須在它面前脫鞋,承認神的同在一樣。
摘自──邁爾《神引導的秘訣》 |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
【邁爾 (Frederick Brotherton Meyer,1847~1929)】 第六章 在倫敦的日子一八八七年底,倫敦的攝政公園 (Regent's Park Church)邀請邁爾為該教堂牧師。對于邁爾來說,离開自己一手創辦的列斯特的墨爾本教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一方面,邁爾心里清楚他的負擔,到倫敦去服事神的儿女。一八八八年初,墨爾本堂的信徒為邁爾舉行歡送會,列斯特的市長多馬烏來特爵士 (Sir Thomas Wright)也列席參加,歡送會上淚光閃閃,离情別緒十分感人,弟兄姐妹十分怀念邁爾這些年的牧養和服事。邁爾來到倫敦的攝政公園教堂時,信徒們知道他是《基督徒報》 (The Christian)的撰稿人邁爾時,還多于知道他是墨爾本堂的牧師。邁爾在《基督徒報》連載了兩個圣經人物,第一篇是《雅各故事新編》(The Story of Jacob Retold);第二篇是《約瑟的故事--從深坑直至寶座》 (From the Pit to the Throne)。邁爾把這些圣經人物靈程生活予以介紹,每周在《基督徒報》上發表,逐漸引起廣泛的注意,邁爾從此成為圣經人物系列的專門作家,并以擅長抒寫圣經人物而揚名全世界。當邁爾甫踏入攝政公園教堂時,該教堂的屬靈光景陷于低潮。邁爾在他的第一篇講道中指出,雖然前面的路充滿困難,但我深信這教堂將煥發青春的活力,成為成千上百的人的培靈中心。我們具備了四個蒙神祝福的因素:一群同心合一的信徒;一座适當的聚會場所;一個榮耀的福音,以及与我們同在的圣靈。 經過了邁爾四年的牧養工作,攝政公園教堂成為一個充滿生机和圣靈同在的教堂。 邁爾身為開西聚會的主持人,深受基督教各宗派的敬重,他又是《基督徒報》的撰稿人,其著作也為各教會信徒所閱讀。他覺得他的事工不應該只局限于浸信會,他必須突破宗派的藩篱。上述這些只是邁爾個人的感覺,并不是邁爾离開浸信會的攝政公園教堂的原因。邁爾一直与浸信會同工們的關系良好,這可從邁爾后來重返攝政公園教堂得到證實。 一八九二年七月,邁爾突然向同工們宣布,他將轉任倫敦威斯敏斯特橋路 (Westminster Bridge Road)的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的牧師,成為豪爾牧師(Rev.Newman Hall)的繼任人。邁爾解釋說,他轉任基督教堂的牧師,不單單是因著豪爾牧師的好意和愿望,而是看到基督教堂的全體執長們都一致同意邀請他,并對他表現出高度的愛心和親切。邁爾接著又說,他接受這份職事,并不會為已往堅持的原則做出犧牲和讓步,因為基督教堂愿意提供一個受浸池,同時絕不干預我遵循的信仰的原則。邁爾离開攝政公園教堂時,該教堂正好大大蒙福,會眾擠得水泄不通,邁爾的离開确實令許多人惊异不已。 基督教堂名義上是圣公會的,但在行政上卻是獨立的,所以才會遷就出身浸信會的邁爾,特地添設了一個浸禮池。邁爾開始主持該教堂時,每次主日只有約一百人來做禮拜,但在兩年后,兩千三百個座位的教堂,座無虛席。邁爾組織儿童團契、婦女團契、青少年團契、弟兄團契等。弟兄團契 (The Men's Brotherhood)成為推動基督教堂成長的主力。一八九三年十二月第一個主日的下午,邁爾召集成年的男士們參加第一個弟兄團契。參加聚會的人陸續到達,到聚會開始時已達二百人;內中有六十名簽名將長期參加。參加弟兄團契聚會的人非常投入,沒有多久,他們認為這是他們自己專一的聚會。這些弟兄團契視邁爾為他們當中的一員,他們不再稱呼他邁爾牧師,而改稱他邁爾弟兄。 弟兄會 (The Plymouth Brethren)常稱呼他們的領袖為達秘弟兄,基督徒聚會處常稱呼他們的年長弟兄為倪柝聲弟兄,而倫敦基督徒團契中心則稱呼史百克(Theodore Austin Sparks)為弟兄。但是一位浸信會的牧師邁爾贏得弟兄這樣的稱呼,竟然毫不在意自己牧師的身份和稱呼,就是邁爾与眾不同之處了。有一次,有一個剛從監獄出來的酒徒,參加了主日下午的弟兄團契聚會,并在聚會中蒙恩得救。自此生活上有了重大的改變。在人生的航海中,邁爾不啻是一個領航人和船長 (The Skipper)。許多釋囚都做同樣的證人,說邁爾如何帶領他們歸向基督。邁爾的船長的稱號,在倫敦的低下層的市民中,相當普遍地被采用,因這些人無家可歸、失去指望、寂寞孤獨的時候,得到了船長邁爾的愛心的照顧。邁爾在弟兄團契的成就,使他成為英國弟兄團契運動 (The Brotherhood Movement)公認的領袖,后來更被推選為英國的全國弟兄團契協會(National P.S.A.Brotherhood Council)的主席。當弟兄團契的事工進一步擴展的時候,邁爾在教堂的馬路對面開設了咖啡店和俱樂部。有些信徒對于邁爾的作法不敢認同,但是邁爾解釋說:“我只是神的仆役,奉差遣作他所付托的差事。”摘自──邁爾小傳 |
珠璣語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