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篇短文(Ⅱ)

诗篇一○七篇廿三至四十三节

        23在海上坐船,

        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

        24他们看见耶和华的作为,

        并他在深水中的奇事。

        25因他一吩咐,狂风就起来,

        海中的波浪也扬起。

        26他们上到天空,下到海底;

        他们的心因患难便消化。

        27他们摇摇幌幌,东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

        他们的智慧无法可施。

        28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

        他从他们的祸患中领出他们来。

        29他使狂风止息,

        波浪就平静。

        30风息浪静,他们便欢喜;

        他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

        31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

        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32愿他们在民的会中尊崇他,

        在长老的位上赞美他!

        33他使江河变为旷野,

        叫水泉变为干渴之地,

        34使肥地变为碱地;

        这都因其间居民的罪恶。

        35他使旷野变为水潭,

        叫旱地变为水泉。

        36他使饥饿的人住在那里,

        好建造可住的城邑,

        37又种田地,栽葡萄园,

        得享所出的土产。

        38他又赐福给他们,叫他们生养众多,

        也不叫他们的牲畜减少。

        39他们又因暴虐、患难、愁苦,

        就减少且卑下。

        40他使君王蒙羞被辱,

        使他们在荒废无路之地漂流。

        41他却将穷乏人安置在高处,脱离苦难,

        使他的家属多如羊群。

        42正直人看见就欢喜;

        罪孽之辈必塞口无言。

        43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

        也必思想耶和华的慈爱。

    第廿三至卅二节,第四篇短文。一些被掳的人显然已成了成功的商人。他们可能现正前往红海,或在希腊的岛屿之间经商。但在这处,他们正返回家乡耶路撒冷。他们渡过大海时,所遇到的危险,与回归者横越沙漠所遇到的危险是不同的。在最初的四篇短文中,我们看到的图画是:上帝用苦难和损失来达到试炼的目的。在这处,我们看见的是一幅描写海上风暴极生动的图画。这个次序如下:(一)他们的智慧无法可施。上帝等待,直至他们最终发现他们不能拯救自己。(二)正如第六、十三和十九节一样,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三)上帝首先采取的消极行动,他从他们的祸患中领出他们来。(四)当他拯救他们离开以后,随着而来的是上帝积极的行动,他使狂风止息。(五)他就引他们到所愿的海口(比较7、14、20节)。这幅图画最后的部分,向我们指出,这些商人抵达了耶路撒冷,他们登上圣殿去敬拜,他们在民的会中尊崇上帝。

    让我们再一次留意:(甲)正如我们在创一2和可四37所看到的,必有风浪在前,然后才会平静。(乙)因此,上帝有能力的作为,用“风浪”来惩罚以色列,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他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丙)旧约圣经没有在“教会”和“国家”中间划分界线。在第卅二节所提及的长老,是在人民中“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他们经常坐在公会中,可能也经常坐在圣殿的外院里。其中一些长老看来是代表一些乡村的群体,他们和他们的朝拜者每年三次来到耶路撒冷过大节。在乡村里,长老好像是“地方执政官”。因此,他可以将他乡村里人民的思想和观点带到首都来。在被掳之前,这些长老的公会聚在一起,是要给予君王意见——假若他乐意接纳他们的意见的话!他们也一同央定有关圣殿的事宜。在被掳之后,这些长老的公会成为了国家的管理体制,从属于省内波斯总督的权力之下。从一个真实的意义来说,我们有的是一个“神治的公会”,而不是一个“民主的公会”。然而,我们西方政治体系的先祖,是从这个以色列人的政体而来,远超过那所谓希腊古代的民主体系。在雅典,只有自由的男人(非女人或是劳工或是外人)有投票权,只有自由的男人才能成为那城市的市民,而不是那国家的公民。雅典式的民主,是南非种族隔离政体的先祖,而不是其他西方模式的先祖。

    在创一,我们看到上帝创造每一件事物,他看着是好的;然而,在海上的风浪怎可能是“好”的呢?它是好的,只因为上帝看它是好的。因他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一群受惊的海员显出他的爱顾。这个场合有丰富的意义,他看它不是惊恐的时刻,而是一个机会,让一群受惊的子民经历他爱的保护。

    第卅三至卅八节,第五篇短文。直至现在,我们已看过四个比喻性的图像,谈及有关上帝为他立约的子民所做的事情。第五幅图画很不同,在其中,我们看到大自然的一切都在受苦,而且是在上帝的命令下受苦。我们发现这可怕的事实,这苦难是由人的罪恶所引起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大自然本身的邪恶。举例来说,人要到几时才知道侵蚀并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罪恶?在很多个世纪中,人实在创造了世界的沙漠。但是上帝能胜过人类基本的“邪恶”本质(这是34节罪恶这词语的意思),并将人类误用自由所带来的过程倒转过来。上帝能使沙漠再一次变成沃土,可以生产食物,可以使人再次定居下来,再次在他赐福之下生活,这是他们曾失去的土地。上帝的创造是不能想像为死的物件,直到近年,科学家才向我们显示出,物质的最小的单泣不是静止的,它继续与其他单位接合起来,用新的形式和在新的位置上繁殖和创造出新生命来。诗人说:他又赐福给他们,叫他们生养众多。然而,人不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不只是“光滑的猿猴”。上帝把人安排在大自然之上和在他之下(创一),因此,人的管理与上帝的管理必定是相类似的。所以很明显,当中必定有爱的动力。

    上帝爱我们人类,好像他的儿女一样。蚊子能够繁殖,然后死亡。但是上帝所关心的,是另一种创造物——人类,是否在饥饿之中?布洛诺夫斯基教授(Professor J.Bronowski)如此写下:“人类必定有独特之处,假若不是这样,鸭有定会教人怎样生活,而老鼠也能写有关教授怎样用它做实验的文章。”

    第卅九至四十二节,第六篇短文。上帝面对大自然,能从沙漠地生产出新生命来(我们记得,沙漠是“起初”之时那邪恶的混沌的象征)。以同样的方法,他也这样面对人类的本性。假若人,甚至是那些在高位的重要人物,选择要行走错误的道路(把它与耕地变成沙漠的观念作一比较),他使他们在荒废无路之地漂流;那即是说,他让他们走上他们自己选择的错误道路,因此他们会下到世界中“地狱般”的沙漠里。他却将穷乏人安置在高处,可与他在死亡之地喂养饥饿者互相对照(36节)。所以第四十一节出现了整本旧约圣经所作的伟大的认信:上帝不单照顾这么多的个体“灵魂”,他也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灵魂”。事实上,在这亮光下,我们明白基督来临的意义,就是要组成第一个神圣的家庭。

    这篇短文的结语,向我们显明正直人的欢喜,而罪孽之辈,好像在扮演魔鬼的角色,在惊讶和羞耻之中,塞口无言。

    第四十三节。最后,诗人说:假若你有智慧,请思想这些文字图画的意义,也请注意,它们如何显出耶和华的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