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序言 〗
按文法结构言,3:19与4:1之间没有隔隙(注1),但在主题上则可将本段分成另一独立辩证。作者在此(4:1)承接上文的警告,再接再厉,给读者额外一击,冀望读者不要硬心,而失去进入「安息地」的机会,故按主题思路言,本段实是一篇精警的劝世言。
上文论以色列人在摩西带领下,因不信之故遂不能进入安息地。本段却论以色列人在约书亚带领下,虽然进入安息地,人仍不能得到应许的安息,因为那真正的安息只在基督里才有(参太11:28-30)。
「安息」一词在圣经内有三方面之含义:(1)一周中的一日划分为安息日;(2)抵达应许之地是为得看「安息」;(3)永久性的安息,即永生(注2),亦即属灵之安息。本段共十次提到安息,可见「安息」是全章的中心。
「安息」虽指工作止息,在属灵的领域上却意义深长,在救恩方面,安息消极上是指不需工作,白白领受(如太11:28),安躺在神之恩典内,这领域只有基督才能带进去(注3)。安息从积极角度言,是进取,是与神交通,享受神的同在。神设立安息日,目的是使人在工作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神,反而积极地去享受神。
〖 II. 第一回合的劝勉:安息的意义(4:1-10)
A.安息的应许(4:1) 〗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
4:1的原文次序为第二个字为「所以」连接上文的警世良言,因为进入安息的应许不只给当时的以色列人,亦给读者时代的人,表示应许之门仍然开启(「我们既有留下进入他安息的应许」,自译;中译似有点不清楚),既有这「应许」(此字在本书出现共十四次;远超新约其它书卷)就当畏惧,免得有人「以为」(,可译作「似乎」或「认为」)落后而赶不及进入安息。作者以古鉴今,过去以色列人因不信而不得进入安息(应许)地,与读者现今的处境相若。若不更进一步靠信进入安息,他们便流离在安息地之外了。但既有能进入安息的应许就当借着信进入,免得在「你们(小字)中间或有人似乎不能进入了」(中译「赶不上」。原文,意「落伍」,「落第」,「不及」,「亏缺」;在宗教用途上指不能进入圣会内(注4),英文hysteria即「歇斯底里亚」由此而来)。因如F.F. Bruce言:进入迦南地的应许,就是进入属灵应许的一面镜(注5)。
〖 B.安息的条件(4:2,3) 〗
「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象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安息获得的条件或因素在乎信心,故作者在此强调信心与行动的配合,才能产生蒙恩得救的后果。
得着安息最首要的条件就是信心,作者自说虽然福音曾传给「我们」如先前传给以色列人(「他们」)般,这「福音」可称为「安息的福音」(注6),只是他们对福音没有相信的心,结果与之无益。道已听了,可惜他们没有信心「调和」之意「将两件事绑在一起」(注7),吕振中意译「打成一片」),所以生不出果效来。
作者在此处暗示,读者若只有犹太教却无进一步的信心,结果无济于事。犹太教见证基督(参约5:39),但他们没有信心,终不能得安息,只有「相信」(过去式,指决定性的经验)的人才能「进入」(现在式,指现在不断的过程(注8),非说待将来才能进入(注9))「那安息」(4:3a),正如神在怒中起誓时所说的:不信的不得进入「我的安息」(4:3b)(「我的安息」即上节的「那安息」),指属灵的安息,此安息只归给称耶稣是弥赛亚的人。
〖 C.安息的种类(4:4,5) 〗
「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又有一处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论到安息,作者提出有二类:(1)工作的安息,即创造后的安息(「歇息」)(4:4);神不再创造了,故他正在安息中;(2)属灵的安息,即救赎的安息(参「我的安息」及「那安息」;4:4,5),亦即下文「安息日的安息」(4:9);第一类安息,人人可享之;第二类的安息只有信者才有分,正如作者引用诗95:11为诫,以佐证信者才有真安息。
〖 D.安息的盼望(4:6,7) 〗
「既有必进安息的人,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所以过了多年,就在大卫的书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
作者强调,既有进入安息的人(得救的人,基督徒,非读者中犹太教徒),那末在旷野时代,那些不能进入安息地享安息者是因不信之故了(4:6)。但神恩浩瀚,多年后神透过大卫(诗95:7)向人宣告有一日,即「今日」(中译本漏译;全句应是:「又限定一日,今日,如以上所引」),人还可得安息,蒙悦纳。「限定」
,意「规定」,「指定」, 英文 horizon
从这字而出)一字表示给人得安息是神一直以来的定规,这是他心意所在。既然大卫在摩西后四百多年写上「今日」,这表示约书亚时代的人没有得著作者所指的安息(注10),但「今日」这应许仍存留在读者当中(参4:1),作者渴望读者不要错过这机会便好了。
〖 E.安息的性质(4:8-10) 〗
「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题别的日子了。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
作者为防读者中可能有人反驳,摩西的时代虽然几乎全族不得进入迦南地,然而约书亚却能带领新的一代进入,这样岂不是显出约书亚犹胜摩西。既有约书亚,又何需要基督,因约书亚已成功地率领其百姓进入安息。因此作者遂要解释清楚神立安息的真意,而只有基督才能真正成功地给人这种安息。
1.安息是属灵的(4:8,9a)
约书亚所带进的安息是属地的,非属灵的,故约书亚的成就是有限的,此点旧约多处明载(书21:44;22:4;23:1),亦未能完成诗95:11的含义,「所以」(,即中译的「这样看来」)神在后来才题别的日子(如诗95:11)。三一神学院旧约教授W.C. Kaiser据自诗95篇的末世意义解释本节之安息是属灵的安息,亦预告将来以色列及全地的信徒在千禧年内享受属灵的安息(注11)。
2.安息在古时是为以色列的(4:9b)
作者所顾虑的对象是犹太人,故他以「神的子民」(旧约一贯指以色列人)一词指出,神特别为他们存留一个永远的安息,称为「安息的安息」此字在全新约只有本处出现,是作者自创的字汇,为要表达这种安息的意义,使读者不会误会他的解释),叫读者注意神特殊之恩是优先地为他们存留(参太10:5,6;15:24;约4:22;罗1:16)。在教会时代,「神的子民」一词却包括任何属神的人(参彼前1:20)。
3.安息是靠相信,非靠行为而得的(4:10)
关于「那进入安息的」是谁,经学家的意见有三:
(1)指基督徒得着属灵的安息(即得救),不需靠行为蒙恩(歇了他的工)(注12);
(2)指信徒的离世(注13);
(3)指基督在地上工作完毕,回到天上去(注14)。
既然上文(4:9)所论的安息应许已为人存留,那么接续在下文内这位为人存留的必是约书亚的后表(单数名词),就是在十架完成救赎给人永远安息的耶稣基督,故第三说较为合理,可是在原则上言,真正得安息的人就不需要工作(安息是享受,是满足,如神歇了其创造之工般),暗示犹太教所强调的靠行为称义不能带给人真正的安息。安息是歇工的,是靠信心,非行为的(参罗9:31-33),这是安息的真义,亦是摩西的「安息日」所遥望的,这「安息的日子」乃靠基督带给以色列民了。
〖 III. 第二回合的劝勉:安息的急需(4:11-13) 〗
「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这次劝勉积极方面鼓舞读者务必得安息,消极方面劝诫勿效法不信者的榜样而灭亡。全段劝告可分二点:
1.急需进安息的劝告(4:11)
「所以我们」是4:11的首语字,回应第一回合的启语格式(4:1)。因为作者在上文早已解释安息的意义及获得安息的条件,如今他再接再厉,极力劝告当时读者「务必竭力」(带迫切性的含义,罗12:11同字译作「殷勤」)进入那安息(指在谈论中那「真安息」,亦代表「救恩」),免得有人象以前不信的以色列人的样子就跌倒了(「跌倒」喻「审判」)。
2.急需进安息的警告(4:12,13)
此节表面看来似乎与上文脱节,其实这正因上文而引出来的警告(启语字是「因为」,中漏译)。作者谓读者若已接近安息而不多行一步去获得之(如在应许之地边缘的人退后转回旷野漂流),那不但太可借,反将遭受神的审判。
谈到审判,作者以神的道为审判的准则(信之真伪在神的话前立即判明)。他在三方面描述神的道是「活泼」(意译「有生命」),「有功效」的(意译「有活力」),拥有「辨明」
,此字在古希腊文用作形容农夫簸麦子的动作(注15))人的心思意念的力量,如两刃利剑,甚至「魂灵骨髓」(喻最隐密的意念)都能分割(「刺入」与「剖开」皆喻神的道带透彻性的功用;4:12)。作者继续指出,人的意念在神面前没有「不显然」的(,意「不显明」或「不显露」),毫无隐藏的余地。再者,因为万物在神面前亦是「赤露敞开」(由二字并成;前者意「赤身露体」;启3:17同字译成「赤身」,英文「体育」、「体操」gymnastics由此字来;后者由字根变出,意「颈项」,英文tracheotomy来自此字,
全字意「将颈项往后扳」,如在摔跤时的状态,至面孔朝天,无所遁形及毫无能力反抗)。Chrysostom以此字形容将动物之皮割脱(注16),所以万物向神负上交帐的责任(「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面前」一句原文意「向神负上责任」(注17),是全句的末句,以示重点在此)。作者说读者无论如何也要向神负责,那么在「今日」的机会下趁早接受神所赐的安息是为上策了。
〖 * 书目注明: 〗
(注1)Marcus Dods, "Hebrews,"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IV, Eerdmans, 1974r, p.278.
(注2)S.D.Toussaint, "The Eschatology of the Warning Passages in the Book of Hebrews," Grace Theological Journal, vol.3, no.1, Spring, 1982, p.71.
(注3)J.F.MacArthur, Hebrews, Moody, 1983, p.96.
(注4)G.W.Buchanan, "Hebrews," Anchor Bible, Doubleday, 1972(, 1985(8th), p.68.
(注5)F.F.Bruce, "Hebrews,"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Eerdmans, 1964(, 1972, p.72.
(注6)J.F.MacArthur, p.99.
(注7)K.S.Wuest, "Hebrews," Word Studies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Eerdmans, 1947(, 1978r, p.84.
(注8)如B. F. Westcott, Spicq, Montefiore, Hewitt等不赘书名页数。
(注9)如F.F.Bruce, Delitzsch, Hughes 等不赘书名页数。
(注10)G.W.Buchanan, p.73表同感。
(注11)W.C.Kaiser, "The Promise Theme and the Theology of Rest," Bibliotheca Sacra, 130:1973, pp.138-150.
(注12)代表人有G.L.Arche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Baker, 1957, p.32; L.Morris, "Hebrews," Bible Study Commentary, Zondervan, 1983, pp.45-46。
(注13)代表人有F.F.Bruce, pp.77-78; T.Hewitt, "Hebrew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IVP, 1960(, 1978, pp.88-89; R.C.H.Lenski, "Hebrews,"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ugsburg, 1946, pp.137-138。
(注14)代表人有H.Alford,Alford Greek Testament, IV, Guardian Press, 1976r, p.1480; H.A.Hoyt, Christ, God 's Final Word to Man: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BMH, 1974, pp.26-27; A.W.Pink,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Baker, 1954(, 1971, pp.210-211; J.Owens, An Exposition to the Hebrews, AP&A, n.d., pp.800-804。
(注15)F.F.Bruce, p.83.
(注16)M.Dods, p.282.
(注17)H.A.Kent,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Baker, 1972(, 1974, p.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