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课 福音与中华/林安国

  本课先讨论最早期来华的宣教团体,及其差传工作的成败,然后分享普世华人如何负起宣教广传福音的责任。
福音入中华
  远在主后七世纪,基督教的涅斯多留派,已有宣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以景教为名,工作了二百一十年,可惜只是昙花一现,便在中国宗教历史舞台上失去踪迹。传教事业在中国停顿了六个世纪,天主教才派宣教士东来,经数百年的辛苦耕耘,终显成果。他们的策略及方针,颇值得参考。
  一般来说,基督教(改革宗)在中国的宣教工作,始于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当十九世纪初,满清政府闭关自守,马礼逊历尽艰苦,打开中国福音的门户,下面我们会将这三个时期的差传情况分别讨论。
一、景教宣教的历史
  主后一六二五年,中国明朝时代,在长安发掘出一块石碑,高三公尺、宽一公尺、厚三十厘米、重二千公斤。碑上写满中外文字,是为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碑深具历史价值,将基督教来华的年月推早了一千一百七十二年。换句话说,主后六三五年,涅斯多留的传教士已踏足中国。
  景教,意即光明灿烂的宗教,可能取义自“耶稣是世界的光”,景教另名大秦(波斯)景教、波斯经教、弥赛亚教等。景教乃初期教会之异端,起源于涅斯多留主教(Nestorius)因此称涅斯多留派。主后四三一年,以弗所大会定涅氏的信仰为异端,禁其传教,并将之放逐埃及(Egypt)。他的信徒逃到波斯发展;后来他的教徒再向东移,进入中国。
  景教乃由其教士(当时称僧侣)阿罗本等六十八人,先后传入长安及十数城市,时为主后六三五年(唐太宗时代)。主后八四五年(唐武宗时代)景教被禁,一共流行了二百一十年。
  景教碑的建立,乃志颂景教之兴旺。按碑文记载,景教流传快速广速,为唐太宗、高宗赏识,于两朝五十年间,准许建寺(教堂)于诸州及翻译基督教经典。阿罗本宣教士又被朝廷封为“镇国大法主”(佛教用语)。
  主后八四五年(唐武宗时代),皇帝崇尚道教,定为国教,罢黜其余一切中外宗教,拆毁佛寺四千六百余所,没收一切宗教的田地及财物,把铜铁佛像熔化作钱币及耕具,又下令二十六万五千僧尼还俗,驱逐所有外国传教士。景教经这逼迫退出后,一蹶不振,日趋衰微,终而销声匿迹。
  总括景教宣教的方法如下几点:
  (一)从上而下的路线:与皇帝官员往来,藉此而得宣教之使。
  (二)本色化:
  1.教名本色化:景教名字起源于景星,有光明之宗教及端祥之兆的含义。
  2.教堂本土化:有帝王、将领的肖像及皇帝大官的题字等。
  3.教义本色化:为亡灵祷告,以示孝道。
  4.用词本色化:借用道佛词语,称真神为真主,天国为帝山,教堂为寺院,教士为僧侣。
  (三)救济工作:着重救灾救难的社会工作。
  (四)参政活动:与帝王及官吏过从密切,因而没有与政治分离,需靠当权者支持。
  景教的失败,相信是神伸手禁止这异端在中国流传。从其政策方面来看,景教失败的原因如下:
  (一)政教混合乃不当之策:单靠取悦于皇室、官宦,没有人民普遍的接受支持,教会兴衰,全系于王朝,可谓不智。
  (二)由于景教太重本色化,失去了基督教的独特性,圣经真理是绝不能更改,也不能因本色化而降低标准。
  (三)宣教士为讨好当地人,助译佛经,造成宗教混乱。
  (四)信徒多因救济而来,禁令一下,逼迫一到,便消踪灭迹,鸟兽四散。
二、天主教的宣教史
  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天主教宣教士是方济各会(Franciscan)的孟德高维纳的约翰(John of Monte Corvino)。他于元朝时代(1292年),被教皇尼古拉斯九世(Nicholas Ⅸ)派往中国传道。初时倍受中国各教攻击,但因元朝采宗教自由政策,而且他得皇帝信任,经过十一年的努力,终于在北京建立了两座教堂,会友六千。他又收留了一百五十个孩童,训练他们事奉,协助传教。一三三〇年他去世时,中国已有十万天主教教徒。五十年后,元亡明兴,汉族重建天下,驱逐外国宣教士,天主教宣教事工遂停顿下来。
  一五〇〇至一七五〇年间,天主教再度东来。最成功的天主教宣教机构要算是罗育拉(Loyola)创立的耶稣会。短短两百多年间,他们在中国设立了四十二个宣教站及一百五十九座教堂。一六一七至一六五〇年,信徒由一万三千增至十五万,一六六四年更增至二十三万七千人。
  耶稣会最著名的宣教士有以下几位:
  一、沙勿略(Francis of Xavior)
  沙氏在印度(India)很成功地工作了七年,无数的人因他受了洗。他本打算转去日本,但日本人问他:“若你的信仰是真的,为什么中国人不信你所传的道?他们是一切智慧之源啊!”这一刺激,遂使沙氏决意向中国进军。
  他想尽千方百计,拟循正途或旁路进入广州,继而想偈见皇帝。可是他在广东海外的上川小岛等了一年,仍不得其门进入中国,失望之余,于一五五二年终,患高热病,孤独死于上川岛一块大石上,遗下的简陋衣具给人窃去。他的死讯激起了信徒很大的悲哀,但也挑起了无数宣教士的心,继其遗志,进军中国。
  二、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
  利氏的上司华利兰利(Valignani)很有负担向中国传福音,曾在澳门,面向大陆,含泪向大陆呼喊:“顽石啊!顽石啊!你何时开启?”
  利氏进入中国,是先以西文珍贵的礼物,买得两广总督的人情,得以在广州、肇庆、韶州一带居住,传教建堂。工作初时遇到极多的困难,然而利氏有无限毅力忍耐,不断奋勇工作,慢慢把工作进展到南雄、南昌、南京,最后到达北京。
  利氏的传教方式乃是以学者之身分出现于上层社会,以学术及教义讲解吸引信徒。最著名的信徒有中国学者徐光启、李之藻及杨廷筠等,这三人被称为早期天主教三台柱。
  一六〇一年,他抓到机会将钟表及风琴等呈献给明帝万历,虽然他不得观见皇帝,但仍获准居留北京。后来他在历法及天文方面对朝廷有功,皇帝封他及同工为钦天监,是最早担任官职于朝廷的外国人,由是开了先例,以后任官职者继有汤若望(J.A.Schall)及南怀仁(F. Verbiest),都是天文学者,又是天主教的传教士。这样的身分给利氏等人开了传道的门及影响力,使耶稣会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传道通行无阻。在短短的几年间,领了约二十五万人归入天主教。
  天主教在华宣教所以成功,最重要之因素在于宣教士之委身。他们彻底奉献,把自己全身、全心和毕生交给主,直到死在异乡,没有一点保留,没有一刻回顾。
  此外他们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团结,再加上熟悉和尊重当地文化,着重造就本地人才等,都可做为日后宣教士的借鉴。
  当然他们有些手段不合理,如送礼贿赂、偷渡入境、讨好大官学者、过分宽容习俗等。但整体而论,他们的宣教事业是有果效的。
三、马礼逊:第一位来华的改革宗宣教士
  家庭及教会的宗教教育,能培植一个伟大的宣教士。马礼逊生于基督化家庭,自小背诵圣经,十二岁时能将《诗篇》第一一九篇背诵无误。他一度生活放纵,但很快就醒觉过来,生命起了改变,发奋读经祷告,辛勤工作。每当工作的时候,常把圣经放在一旁,边看边做,此后还有奉献心志,愿意受训往海外宣教。神在他受训期间,把中国的异象给了他,他接受这个巨大的挑战,说了一句感人的话“我们此去,必须先有视死如归的决心。”这种决死的心成为他后来在中国克服困难的力量。
  马礼逊于一八〇七年自英经美到达广州,当时满清政府闭关自守,严拒“洋”人入境,只准东印度公司属下的商人进入广州,而且甚多禁令,政府更下令,凡教外人中文者,需处死刑。马礼逊千方百计进入广州后,节省开支,租了一货仓的下层,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伟大宣教事业。
  他入乡随俗,穿戴中国服饰,蓄长辫子,吃中国菜,秘密用功学中文。一位天主教教徒不顾性命,教他中文,助他译经。但是因为他是宣教士,东印度公司为了维护贸易,不愿承担他居留广州的风险。为免被驱出境,他不得已加入东印度公司为译员。这决定与他宣教的心志相远,差会也不谅解。他在给差会的信中,有以下的解释:
1. 工作可使他安全居留。
2. 有助中文进步。
3. 有薪金。
4. 消除东印度公司对传教士的仇视。
  马氏受聘印度公司同一天,与玛利莫顿小姐(Mary Morton)结婚。但因清廷规定,妻子必须留在澳门,而公司却要他至少半年居留广州。夫妻长久两地相隔,是早期宣教士须付出之代价。马夫人体弱,长子出生即告夭折,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一八一五年离澳返英。此去一别六年,直到一八二一年才返澳门团聚。可是返澳不久,马夫人便因病死亡,葬于澳门,留下一双儿女,马氏经此打击心灵创伤极大。次年,同工威廉士·米怜(William Milne)又死于马六甲(Malacca),使他更是伤痛。但重重的打击,使马氏在悲病中操练得更坚强忍耐,一生没有退缩,至死忠心。
  马礼逊研究中文,翻译圣经,颇有成就。可是当时购买中文书,学习中文及印刷中文,都为清廷严禁。马氏不理禁令,一八〇八年写完《华语初阶》,译成《使徒行传》,以木版刻字印成。次年他又出版《路加福音》,一八一二年出版《真道问答》,一八一三年译完全本新约,一八一九年完成全本圣经,一八二二年他又编印六卷《华英字典》等。他与同工米怜博士于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训练宣教人才,协助传福音,并在当地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是我国第一份报纸。起初此报每月只印五百份,后增至两千,由梁发负责把福音小册子按时一同分送。从以上的成果,可以看到马氏的恩赐,他是一位多产的译作家。
  马氏一生带领信主的人不多,第一个是蔡高,马氏为他洗礼,不断为他祷告,望他成为将来大收成的初熟果子。第二个名梁发,后来献身做了中国第一位牧师。马氏因体弱多病,一八三四年死于澳门,离世时只得著中国信徒三四位,但他却在中国打开了一条福音的大道,是中国基督教宣教运动的先锋及鼻祖。
问题研讨
  一、请针对以上几项华人差传的弱点提出补救的方法。
  二、华人在超越文化差传工作上有什么便利之处?
福音出中华
  神在圣经中多次清楚指示我们:教会不能满足于接受福音与享用神丰盛的恩典。一棵果树若只是肥壮茂盛,没有果子,便失去存在的价值,不能满足主人的要求。华人教会领受了福音,若只是满足于灵命扎根、组织完善,与建教堂、训练传道人等,仍未能达到主的要求。
  安提阿人接受了福音后(参徒十一19-23),教会建立,渐渐成长(参徒十一24-26),不久便起来差传(参徒十三1-3)。腓立比人接受福音后(参徒十六13-15),在吕底亚的家成立教会(参徒十六40),渐渐有了组织,设立了监督及执事(腓—1)。但他们不停在这个阶段,更差派了以巴弗提出外作宣教士(参腓二25,四18)。
  感谢主,神在过去的年日中,已把华人教会推向海外福音工作,其实早在华人教会还没正式成立差会以前,神已差派很多信徒往海外去建立教会。以下我要告诉大家几个故事。
一、分散各地的华人成了宣教先锋
  印度洋某岛上有这样的故事:一个新娘从广东梅县嫁往毛里求斯(Mauritius),这女子是基督徒,嫁入未信主的夫家,多方受压,可是仍勇敢向人见证,努力传扬福音,带领儿女亲友信主爱主。后来时机成熟,便与当地信徒成立教会,发展圣工,聘请传道人,继而把异象扩大,到别的城市开拓新的福音站……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Sumatra, Indonesia):一李姓卖布匹的山东信徒,因经商关系返往印尼。起初他趁沿途逐户兜售之便,打探当地信徒踪迹,找机会散发单张和传福音。过了一段日子,他与数位信徒举行聚会,建立了教会。
  第三个故事发生于美国(U.S.A);一学生到美国留学,离港前曾祷告求主保守,免在异地失去信心,并使用他作施福的器皿。到了美国,他先到白人教会聚会,后来又参加西国同学的校园团契,只是看到学校里中国同学和唐人街的中国人甚多,心想为何不向他们传福音呢?于是他接受短期个人布道训练,在校园中向中国同学传起福音来,继而又组织查经班。毕业后他获准在美居留,因为看见查经班接触的对象有限制,便在家中开设家庭聚会,向不同年龄阶层的华人传讲福音。后来有点发展,又在华人聚集的地方租了一所学校,成立教会,查经班的同学也来参加,合成了一个很有活力的教会。
  以上的信徒并非宣教士,他们因环境而分散,把福音带到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工作与宣教士相似,可说是宣教工作的先锋。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腓利下撒马利亚城去,宣讲基督。”(徒八4、5)“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但内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徒十一19、20)
  这两节经文,说到门徒因分散而广传福音,是否也可用来形容我们华人的差传方式?华人教会向外差传,并不是出于牧师或布道家的倡导,也不是出于领袖或差传学者的高见。从华人分散的历史大局来看,情况正像初期教会一样,在背后计划及推动的是神自己,目的是为广传福音。
  王永信牧师认为,华人信徒向内陆迁徙或向海外分散,都是神的旨意。他说:“沿海大都市的生活程度较内地为高,所以沿海的基督徒很少愿意到内地生活或传道。但是内地广大的人口需要福音,教会需要建立得更深更广;于是神允许战争来临……这些基督徒因着分散,将教会建立在内地很多地方,华人教会于是因分散而广传。”
  关于华人散居海外,王永信牧师说:“今日神把一个双重的责任交托给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教会。第一方面的责任是带领普世华人归主,但我们也相信神同时给我们第二个责任,叫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就向当地人传福音。”
  现在海外约有八千多家华人教会,成立的因素多如上述,这岂不是神的手在计划推动吗?
二、正式成立差会差派工人
  上文提及神分散华人信徒出去传福音,是为非正式的差传。华人教会最早期的正式差派,要算中国圣公会。早在一八八四年,中国圣公会首次派遣一位宣教士赴韩国,翌年在韩国成立教会。由此可见,华人差传较许多西差会之成立为早,可惜这些工作后继无人,也没有多大影响。到了数十年前,华人差传事工才略有成绩,差会一家接一家成立,连同作差传的教会在内,差会已近两千多家;宣教士也从数个跃升为目前约一千人了。
  华人差会的重点,现在仍集中于同文化及近文化,这是个必须的步骤,但决不可永远停留在“耶路撒冷及犹太全地”,应该也顾及“撒马利亚及地极”。因为这是庄稼主人的目标,也是神在大使命中给我们的疆界。
  目前已有很多华人宣教士加入西差会,往异文化的地方工作,有些加入非洲内地会(African Inland Mission),在非洲工作;有些加入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在未有文字的部落传福音。这是华人教会在差传上向前踏进一步的明证。
三、华人差会的类别
(一)向中国内地传福音的差会
  这些差会以中国沿岸大城市为据点,向中国内地传福音。例子有一九一八年蔡苏娟女士发起的中华国内布道会,往云南、黑龙江一带传福音。
(二)向华侨传福音的差会
1.一九五一年王又得牧师在伦敦(London)创立欧洲华侨布道会,专向欧洲华侨及学生传福音。
2.一九六二年金新宇博士等成立香港海外传道会,此会现已停止活动。
3.一九七三年郭诚弟兄等成立中华福音使命团,专在泰北华侨间工作,后延伸向泰人传福音。自总部移北美后,中福的工作扩展到欧、非等地。
4.一九七八年郑果牧师等在美国中信设差传部,联合北美教会,向海外华人宣教。该会尝试与其他各地中信联手差传,至今仍在协调中。
5.一九九0年毕玉书牧师与一位德国(Germany)宣教士创立国际华人宣教协会(Chinese International Mission(CIM)),先后到过巴西(Brazil)及非洲华人中宣教。
(三)教会自组的差会
  1.一九六一年郑果牧师在菲律宾灵惠堂成立灵惠差会,主要工场是菲律宾(Philippines),此外也略作别的亚洲国家和越文化的本土人工作。
  2.一九七二年香港希伯仑堂成立希伯仑差会,派遣宣教士到东南亚及北美等地传福音及建立教会。
(四)向华侨及当地人传福音的差会
1. 一九二八年西教士翟辅民(Robert Jaffray)发起中华海外布道团,由王载博士为团长,派人到越南(Vietnam)、柬埔寨(Cambodia)、老挝(Laos)、印尼(Indonesia)等地开荒,建立华侨教会。宣教士林证耶、练光临等更深入山区,向达雅人传道。一九四七年他们离开时,已有三千人信主。这是华侨差会的一页光荣史,可惜该差会因人事解散,好些宣教士被逼落地生根,有些至今尚未重回故国。
2. 香港宣道会联合起来,成立中华宣道会海外布道会,后与希伯仑差会联合成宣道差会,不单派宣教士到东南亚向各地的华侨工作,还进一步派宣教士向非洲华侨及本地人传福音。还有其他的宗派如播道会、浸信会、生命堂等也仿效自组或差派宣教士的组织。
3. 一九六八年吴勇长老等成立中华海外宣道协会,尝试跨文化的差传。
4. 一九九五年,郑果牧师、黄存望牧师、林安国牧师等在美国(U.S.A)成立“华人福音传会”,在九年间发展成一国际信心差会,目前共有八个办事处及在十二个国家宣教。
(五)西差会征召华人宣教士
  西差会如海外基督使团(OMF,前身为内地会)、国际事工差会(SIM)、非洲内地会(AIM)、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等都有不少人宣教士加入,也着意在亚洲设立办事处及设立华人征召部门。特别是海外基督使团,因过去戴德生(Hudson Taylor)宣教士及内地会的关系,他对中国的爱,感动了不少华人回馈西文宣教士的爱。
(六)支持差传事工的教会
  我们切不可忽略这一环差传的力量,虽然华人教会多未组织差会,但却多设立差传委员会和差传基金,支持差会及海外宣教有些也透过西文差会,支持中西方宣教士。
  综观华人差会成立及工作的简史,便可知道华人的差传事工仍在起步阶段,因为:
1. 华人差传在教会中还未普及:海外八千多家华人教会,直接或间接参与差传的只约一千家,按比例只有八分之一。
2. 差会组织既不完善又不稳定:好些差传事工只依赖某一领袖,若领袖改变,整个组织便都倒垮。有些华人差会仍没有完善的经济系统,也没有好好安排和关心宣教士的福利。
3. 差会负责人缺乏宣教经验:差会负责人不单应有热心爱心,也应有宣教的训练及经验,这样工场一旦发生什么问题,负责人方能提供明智指导。
4. 人、财资源不足:华人教会对差传奉献的教导仍不足够,很多教会一鼓吹差传奉献,常费及建堂费便出现赤字。华人信徒仍不晓得凭信心作超过十一之奉献和为福音大业投资,中国信徒献身的人不多,献身宣教行列的更少,很多工场人力奇缺,多年等候人前往帮忙。
5. 教会与差会缺乏合作:很多教会不知道差会作些什么;很多差会只依靠几家大教会支持,少与其他教会联系,即或同一宗派,也有同样情况。
6. 缺少超越文化的事工:华人教会的对象通常只集中大陆及普世华人,这并没有不对,但若太民族化,单顾华人,恐怕会变成狭窄的民族主义。华人差传的工作应以当地华人为桥梁,把福音传给当地的人,也应不断跨越往普世很多未得之群体。
问题研讨
(一)做宣教士要有哪方面的预备?
(二)马礼逊一生最感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三)天主教的宣教方法有哪几方面值得我们学效?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