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欣賞 |
【與你更親,我神】
詩歌介紹
本詩歌(《聖徒詩歌》第584首)的作者撒拉亚当斯(Sarah Adams, 1805~1849)。僅有四十四歲的年日,但在她短暫的日子當中,所有遇到她的人都感受到她身上所發射的光和熱。她因對信仰的熱誠和她自己對文學方面深厚的根基,而寫過一本兒童教育問答書,這本書最主要的用意是用詩歌的方式加以點綴的,後來因為她姐姐的死,健康受了影響而寫了這首〈與祢更親,我神〉,等於是她個人的禱告,而這個禱告得到了答應,直到她臨終的時候,她得勝的光景正如她最後一節所說:“……日月星辰俱遺,仍然上沖;我的歌唱聲音,仍是與祢更親……”。在她寫了這詩之後八年她去世了,葬在英國。
這首詩歌的故事是這樣的:當她的父親去世以後同她姐姐住在倫敦郊外參加一個宗教社圈,教授是William Thoms,Johnson Fox,他有一本詩歌是為著他自己會中用的,因著他的請求,Mrs Adams寫了這首詩歌,卻沒有想到這首詩歌發表之後引起了空前的反對和批評,原因是這位作者是位——神論者,而且這位作者沒有直接提到基督。我們非常遺憾批評這首詩歌的人忽略了這詩歌中的靈感和從上面實在是從主耶穌直接來的,而整首詩歌沒有一點真理錯誤,並且在許多非常好的詩歌中,這並不是唯—一首沒有提到基督名字的詩歌。
後來他們很多人試著想修改這首詩歌,但實質上沒有一本詩集願意採用被改過的詩歌。
起初也有幾個有名望的人想試著在這首詩的最後再加一節,特別講到救恩單單由基督而來,但始終沒有成功,因為這首詩是那樣的完全,使他們幾乎無處著手再有一點更改。
這首詩的內容是根據雅各在伯特利在創世記第二十八章十至二十二節的經歷所寫,而樂曲是由Lowell Mason在一八五六年所作的。不僅這首詩歌是從上面來的,就是它的音樂也是主賜給的,作曲者見證說:有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不能入睡,在一片黑暗中他的眼睛睜的很明亮,穿破屋中的寂靜,正在那時候就從他裡面湧出這個調子。第二天清晨,他就把它寫了下來作為〈與祢更親,我神〉的聲音,因著這首詩歌而引起感人極深的故事非常多。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四日英國世界最大的游輪鐵達尼號沉入海中的時候,一千六百五十三位乘客在甲板上正是忙亂於眼見即將臨到他們的可怕命運呼喊時,忽然有一位牧者開始唱這首詩,眾人的心都安靜下來,隨後他們都淹沒在海中。船上的樂隊依然在奏這首詩歌,以後給人極深的激勵,而在海面那些漂流的人很多都是三三兩兩拉著手,到處都是〈與祢更親,我神〉的音樂,直到他們安度了最後的時刻而進入主的懷裡。
另有一位Marvin主教在美國內戰末期的時候被聯軍趕離了家鄉,感覺到非常沮喪。他到了一個田野,聽到田邊的破屋裡面有人在唱〈與祢更親,我神〉。他就在非常消沉的心情裡面進了這個屋子,發現一個貧窮可憐的老寡婦正在唱著這首詩,正在很甜美的唱著這首詩歌,而這首詩歌的力量使他沮喪的心情忽然消失了。喜樂和信心充滿了他的裡面,使他能繼續在主的道路上往前。
在英國北方有一位婦人去找一位基督教傳教士,盼望得著屬靈的幫助。她很想得著救恩,有人告訴她去的時候要帶一本舊約聖經。她去了,她惟一會唱的詩歌就是〈與祢更親,我神〉。傳道人要她讀約翰福音,同時禱告神顯明她的道路。但她心中不能想念別的,一直重複著這首她僅僅會唱的詩歌。當這位傳道人再去探望她的時候,她已經由約翰而認識了主耶穌,因著耶穌基督與父神和好了。
在一次戰爭中有一個小鼓手被炮彈炸掉了一隻手臂。戰爭完了之後有人訪問在戰場那個少年人,他仍舊甜美的唱出:“與祢更親,我神,與祢更親”,最後終因失血過多而去世了。
這首詩在普遍基督徒的喪禮中是被使用最多的一首詩歌。今天有人說如果一本詩本中缺少了〈與祢更親,我神〉就不夠完全。各種不同的基督徒都喜愛這首詩歌,不僅是講英文的人,它也翻成了很多國的文字。得勝的福音遍傳外邦各地。它的節拍也是最好的,對任何一個願意親近神深厚恩典的人實在是一首最美的詩歌。
沒有一個人不寶貴這首詩歌。有一位母親在極大病痛中要求他的兒子唱這首詩歌來減輕她的痛苦,唱完這首詩歌後,她說:“你沒有唱完這首詩歌。”兒子說有一節他忘記了,於是這位母親想起了其中的一句:“……我的所有艱辛,使我與祢更親……”,然後他們唱完了整節。這位老母親唱完她最後詩歌之後就安樂地回到天家去唱她的天上音樂。
我們每逢唱這首詩的時候不能不想起已故世的總統Mckinney,他臨終的時候唱這首詩成了Dr.Matthew經常的禱告:“與祢更親,我神,雖然十架壓身,不易前進;我的歌唱聲音,仍是與祢更親,仍是與祢更親,與祢更親。”當事人永不會忘記這位偉大的使者。當那一天所有的教堂都唱此詩歌。安葬的當日,有五分鐘世界所有各行各業的人都放下手中的工作,車船都停駛,工廠都停工,一切聲音都禁止下來,全國的人都低下頭來懷念他們的領袖最愛唱的詩歌。這是一件動人心懷的事,就在那一天,這首詩歌充滿了全國人的心中——〈與祢更親,我神〉。這也證明這首詩歌空前的價值並為人所喜愛的情形。―──摘自《詩人與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