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希臘時期(The
Greek Period)
第一節 希臘的興起與波斯帝國的滅亡
波斯帝國大利烏一世(西元前521~485年)時就開始發動對希臘的戰爭,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史稱希波戰爭。最後波斯戰敗,宣告波斯時期的結束,進入了希臘時期。
一、亞歷山大帝與軍事帝國的建立
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社會經濟發展較晚,以農民為主體。腓力二世(西元前359~336)統治年間,加強王權,逐漸發展軍隊和艦隊,在希臘北部稱雄。西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開泛希臘會議,各城邦承認馬其頓的領導地位,並宣佈向波斯進軍。西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宮庭陰謀中被刺死,兒子亞歷山大(Alexander
Ⅲ The
Great西元前356~323)繼位。
亞歷山大帝是世界歷史上一個突出的人物,他雖然只活到33歲,但在他的武力征戰下,建立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亞歷山大13歲拜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為師,學習倫理學、哲學、地理學、醫學等等,但亞歷山大更醉心於兵法,致力於向父親腓力二世學習戰略、戰術。西元前338年,腓力已成為希臘城邦的霸主,但二年後,腓力二世遇刺身死,亞歷山大年20歲繼位為王,並開始進攻波斯。西元前334年5月亞歷山大擊敗4倍于己的波斯大軍。之後他沿腓尼基海岸南下,佔領所有海港,使波斯海軍盡失所有基地。西元前332年下半年,亞歷山大佔領埃及,埃及人擁他為法老,把亞歷山大尊為是一顆解除波斯暴政的救星。亞歷山大在埃及尼羅河口建立一個大城,命名為亞歷山大城,即今日埃及的第二大港亞歷山大裡亞(Alexandria)。
西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徹底擊潰大利烏三世的波斯殘軍,佔領波斯首都蘇薩,大利烏三世在亡命中被部下所殺,波斯帝國從此宣告滅亡。
西元前330年3月,亞歷山大繼續東進,聲言要進軍到世界東方的盡頭。西元前327年夏,進軍印度,印度河之役遭到強烈的抵抗,亞歷山大疲憊不堪的軍隊又受到印度酷暑、暴雨及熱帶病的襲擊,死亡枕藉。亞歷山大的遠征行程至此已達一萬七千六百公里,只得開始從印度河撤退。西元前324年春回到蘇薩,第二年回到新都巴比倫,同一年六月(即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豪飲得急病,十天后死去。亞歷山大死後,屍體被置於金棺中,運至埃及亞歷山大城埋葬。
二、亞歷山大帝的希臘化運動
亞歷山大少年時就讀于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 元前384~322年),除學習各科學科目外,特別醉心於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他深受了亞里斯多德的影響,雄心勃勃地要向整個東方世界傳播希臘的文化,首先要使地中海以東地區都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當然也包括巴勒斯坦的地區在內。亞歷山大對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宗教寬容政策贏得猶太人的擁護,樂意接受希臘的文化,如講希臘語、穿希臘服裝、採用希臘式建築等,甚至不少猶太人加入亞歷山大的軍隊,充當亞歷山大向外征討的雇傭軍。猶太人的希臘化首先表現在生活、物質方面,以後逐漸發展到精神方面,如欣賞希臘的藝術,研究希臘的哲學等,並以熟諳希臘語作為有文化素養的標誌。亞歷山大帝在其佔領區建立數十座以亞歷山大為名字的希臘化城市。在埃及尼羅河口三角洲建立的亞歷山大城,不僅移居希臘人,也移居埃及人和猶太人,各占城市的一區,享受民族自治的權利,但以希臘語作為此城市的通用語言。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波斯時期,已逐漸使用阿拉米語(Aramaic聖經譯“亞蘭文”),因阿拉米語是波斯帝國的通用語言。至希臘時期,希臘語取代阿拉米語成為帝國內的官方語言。在亞歷山大帝希臘化運動的影響下,猶太人竟相學習希臘語。因此到西元前300年時,流亡在外地的猶太人多數已不熟悉古希伯來語而湧現了一些猶太人的希臘語作家。至於阿拉米語仍一直存在和應用到羅馬時期(耶穌也使用阿拉米語),七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才徹底被阿拉伯語所取代。
第二節 托勒密王朝與塞琉古王朝
一、托勒密王朝的統治
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帝死,這個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軍事帝國迅速分裂。亞歷山大帝的部將互相爭奪權勢,以後形成了三個各自獨立的王國,即:安提柯王朝統治下的希臘、馬其頓;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塞琉古王朝統治下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這三個王朝以塞琉古王朝疆域最廣,建都于敘利亞的安提阿城。
亞歷山大帝死後引起帝國的內部戰爭,部將各據一方,陷入長達數十年的爭奪混戰。西元前305年,托勒密首先控制埃及,正式稱王,以尼羅河口的亞歷山大城為首都,建立了埃及歷史上的托勒密王朝。這個王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多年(元前305~30年),由托勒密一世傳至托勒密十五世,最後被羅馬屋大維所佔領併入羅馬版圖為止。
托勒密一世原是亞歷山大帝的一員將軍。具有傑出的軍事、外交與組織才能。他亦作為亞歷山大帝的貼身侍衛,參加亞歷山大帝的軍事遠征,後擔任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艦隊司令。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後,在一連串爭奪王位的鬥爭中,他取得了勝利,西元前305年正式稱王,被稱為埃及“救星”。西元前285年立兒子托勒密二世為共同攝政和繼承人。
二、托勒密二世與舊約聖經《七十子譯本》
托勒密二世(ptolemy
Ⅱ 元前285~247年)是埃及托勒密王朝一個出色的王,他為鞏固王權大肆進行清洗。當安提柯王朝和塞琉古王朝衰頹時,他將自己的版圖擴展到敘利亞、小亞細亞和愛琴海。在第二次敘利亞戰爭中(元前260~253年)他戰爭失利,他以外交手段挽回敗局:先與安提柯二世單獨媾和,接著將女兒嫁給塞琉古王朝國王安條克一世以結束戰爭。托勒密二世建設首都,亞歷山大裡亞,發展藝術與科學事業。埃及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是當時世界有名的文化學術中心,藏書豐富,包括所有希臘古典著作和東方典籍。當時地中海一帶科學文化界的有名人士都與這所圖書館發生了關係,如數學家歐幾裡德(Euclid
元前330~275年),物理學家、發現浮力定律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
元前287~212年)等名流都曾來到亞歷山大城學習和進行學術交流。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藏書基本上都是希臘文。這時在埃及亞歷山大的猶太人基本上已都不會希伯來語了。據傳托勒密二世接受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底米丟的建議,邀請熟悉兩種文字的專家把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翻譯成希臘文,放在圖書館內,好讓只懂希臘文的讀者閱讀聖經。參加這次翻譯的專家共有七十二人,他們在亞歷山大港外的一個名為“法魯斯”(Pharos)島上進行翻譯,經歷了七十二天的緊張工作,翻譯大功宣告完成。於是這部第一次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的舊約聖經譯本就名為“七十子譯本”(Septuagint),這譯本一直通用存在到今天。這部《七十子希臘文聖經譯本》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曾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因為基督教初期傳播的對象是猶太人之外廣大世界講希臘語的人。當時如沒有這部希臘文的舊約聖經問世,就很難使講希臘語的異教徒皈依基督教,可以想見,基督教因此也難以發展成為今日的世界性宗教。
托勒密二世時代興建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存在了幾個世紀,後來毀於西元三世紀末葉發生的一場戰爭中。時至現代,曾有消息報導,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曾有人倡議重建這所曾在世界文化史上發揮過重大影響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以鉅資和現代最新設備來使亞歷山大圖書館重現於世。
三、托勒密王朝與塞琉古王朝的爭奪霸權
亞歷山大帝死後建立起的三個王朝中,首先是托勒密王朝控制巴勒斯坦。這個時期內,托勒密政權基本上沿襲波斯管理屬地的政策,巴勒斯坦仍由宗教大祭司管理政教、民事,並按期收集賦稅繳納王朝當局,托勒密政府的官吏不干預猶太人內部事務,給予一定的自由權利。在托勒密王朝統治下,大量巴勒斯坦猶太人移居埃及,亞歷山大城成為猶太人的聚居中心。據有資料統計,西元一世紀時,全埃及有猶太人一百萬人,遠超過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這些猶太人都操希臘語,用作與外族人交往的日常用語。
托勒密王朝與塞琉古王朝爭霸引起長達80年的戰爭,史稱“敘利亞戰爭”。從托勒密二世的時代(元前276年)持續到托勒密五世的時代(元前195年)止,戰爭共進行了5次。西元前201~195年間,塞琉古王朝的安條克三世(元前223~187年)利用埃及國內局勢動盪不安的機會,於元前198年從埃及托勒密五世(元前210~180年)手中奪取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從此猶太人轉而歸屬塞琉古王朝統治。
第三節 瑪喀比起義和瑪喀比(哈斯摩尼)王朝的建立
一、塞琉古王朝安條克四世迫害猶太教
塞琉古王朝的安條克三世在西元前198年從埃及托勒密五世的手中奪取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權,雙方訂立和約。作為安撫與補償,安條克三世把女兒克莉奧佩特拉一世嫁給托勒密五世為妻。
安條克三世死,兒子塞琉古四世繼位,阿尼亞(Onias)任耶路撒冷大祭司。據說這期間,聖城耶路撒冷得到平安繁榮,眾民遵守律法,聖殿金庫存款一百二十萬銀市與六十萬金幣。塞琉古四世曾遣人去搜刮這些財富,名義為存入王宮府庫,遭到猶太人強烈的抵制,沒有成功(《次經·瑪喀比傳下卷》第3章)。塞琉古四世死後,兒子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斯(Antiochus
Ⅳ Epiphanes元前175~163年)繼承王位。就是這個安條克四世在其統治期間,瘋狂鎮壓猶太人的宗教,導致了一場震動巴勒斯坦的瑪喀比大起義的爆發。
原來安條克四世在位時,阿尼亞的兄弟耶孫(Jason)以十二噸銀子的代價從安條克四世購來大祭司的職位。耶孫是一個希臘化生活方式的鼓吹者,在耶路撒冷建希臘式運動場,鼓勵猶太青年接受希臘風俗,參加體育比賽專案等。耶孫的行徑遭到猶太人的強烈反對。耶孫當了三年大祭司後,另一個名叫買納拉斯(Menelaus)的,他以二十二噸的銀子也從安條克四世手裡拿到大祭司的任命書。買納拉斯兇惡殘暴,驅走了耶孫。西元前169年,安條克四世第二次遠征埃及,戰況激烈,耶路撒冷謠傳安條克四世在埃及戰死,於是耶孫從東邊亞捫流亡之地糾眾趕回,驅走買納拉斯。但安條克四世並未戰死,從埃及回來後,立即採取嚴厲手段,鎮壓耶孫及其支持者,耶孫再次外逃,死於異地(《次經·瑪喀比傳下》4:23~38)。
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斯被猶太人的反抗行徑所激怒,決心要以希臘宗教來取代猶太教。西元前168年,安條克四世公然宣佈猶太教為非法,並採取各種嚴厲的措施來消滅猶太教。如下令廢止一切猶太教的節期、禁止行割禮、禁守安息日、大肆焚燒聖書、悍然在耶路撒冷聖殿裡豎起希臘神祗奧林匹亞宙斯的祭壇,並在其上用猶太人視為不潔的豬進行獻祭,並強令猶太人吃食豬肉等等。安條克四世以上的倒行逆施引起猶太人的極端痛恨,一場武裝的反抗起義就此爆發。
二、祭司馬提亞領導的瑪喀比起義爆發
安條克四世褻瀆猶太宗教的行動,並不能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在迫害中虔誠的猶太人以寧死不屈的氣慨回答兇殘的敵人:如猶太德高望重的文士以利亞撒,安條克四世的官員要他放棄猶太人的信仰,強迫他吃豬肉,人撬開他的嘴,把豬肉塞了進去,以利亞撒忿怒地把豬肉吐了出來,表示寧死也不屈服。在場同情以利亞撒的老朋友,私下做了手腳,只要以利亞撒把豬肉帶走,裝作已吃下的樣子,這樣就可以逃避被處死的命運。以利亞撒義正詞嚴拒絕了,說這種欺騙手段和我這麼大的年歲的人毫不相配,反使青年人誤認為九十多高齡的老人還放棄了信仰。他認為,即使我吃了豬肉也不過貪生多活上幾個年頭,卻將給自己的終生帶來永遠的屈辱和羞愧,還會導致許多青年人誤人歧途。他表示,我現在英勇就義了,表明我沒有白活這麼大的年歲,我為青年人們今後所應遵循的道路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以利亞撒就這樣勇敢地走向了刑場。(《瑪喀比傳下》7:18~31)。
以利亞撒為了信仰犧牲的榜樣,鼓勵了更多的年青人為了堅持猶太律法而視死如歸:一個猶太母親和她的七個兒子為堅持信仰被仇敵的官員逮捕拘禁,如表示願意吃食豬肉就可以免於一死。第一個兒子的回答是“寧可死也不拋棄祖先的傳統”。他因此被割下舌頭,被砍斷手腳,最後被扔進燒紅的大鍋裡去。第二個兒子同樣受到折磨,被拔掉頭髮和剝下頭皮,他還是堅持不吃豬肉而死。接著士兵又開始轉向第三個兒子,他勇敢地伸出舌頭,攤開雙手接受酷刑至死。第四個兒子在受酷刑時臨死怒斥敵人說:上帝會救我脫離死亡,你們劊子手將永遠沉淪。接著第五、第六兒子也同樣受刑而死。這時仇敵的首領眼看只還有一個小兒子,就讓被悲痛折磨要死的母親去勸告最後的一個兒子。這位母親緊緊貼住小兒子的耳朵,用本國的語言對兒子說:“不要懼怕這些劊子手,你要證明自己配得上你的哥哥們,復活之日,我要把你和他們一起接回來。”兒子在怒斥安條克王說:“你用盡各種殘酷刑罰對待我們的人民,但你終究也逃不出上帝為你預備的懲罰!”之後,就英勇犧牲了。最後,這位可敬的母親也被處死了(《瑪喀比傳下》7章)。
安條克四世一系列褻瀆、迫害猶太人信仰的措施,激起猶太人無比的憤恨和反抗。西元前168年,掀起瑪喀比正式起義的領袖是耶路撒冷西北莫頂(Modein)城的老年祭司馬提亞(Mattathias)。當安條克四世的官員在莫頂城設希臘祭壇,強迫猶太人在祭壇前按異教禮儀獻祭時,馬提亞和他的兒子們以及猶太族人堅決不從。在官員利誘和恐嚇下,有一懦弱的猶太人屈服了,他走出來怯生生地上去獻祭了。馬提亞祭司見狀怒不可遏,當場上去把這人殺在祭壇上,同時一舉殺了希臘官員,拆毀祭壇。事情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祭司馬提亞號召全城居民說:“所有忠於上帝的聖約、服從上帝律法的人們,跟我來罷!”於是他舉起義旗,率領猶太群眾避入山林,進行抗擊塞琉古軍隊的英勇鬥爭。瑪喀比起義運動正式展開。
起義的隊伍不斷壯大,鬥爭不斷取得勝利。起義軍嚴守摩西律法,為男孩補行割禮、遵守安息日等。正因如此,塞琉古開來鎮壓的軍隊一次利用了起義軍和百姓守安息日的時候,竟然於安息日發動進攻。起義軍束手待斃,不加還擊,甚至也不去堵塞藏身的洞口,這一次的突然襲擊,猶太起義者和男女、兒童,殉難者達一千人。血的慘痛教訓叫他們醒悟過來,馬提亞和其他領導人決定:此後即使遇到安息日,敵人膽敢進攻,也必須毅然進行反擊,決不能重蹈覆轍。
西元前166年,即起義後的第二年,馬提亞死。馬提亞有五個兒子,分別是1.約翰(John),又名迦地(Gaddi);2.西門(Simon),又名太西(Thassi);3.猶大(Judas),又名瑪喀比(Maccabeus);4.以利亞撒(Eleazar),又名阿弗倫(Araran);5. 約拿單(Jonathan),又名亞腓斯(Apphus)。
馬提亞死後,由他的第三兒子猶大瑪喀比接任領袖(元前166~161年),繼續領導群眾抗擊塞琉古前來圍剿的軍隊,不斷取得勝利。馬提亞臨終前對猶太群眾曾有如下的囑咐:“猶大瑪喀比終生強健,他將成為你們的統帥,率領你們衝鋒陷陣。要把所有遵守上帝律法的人都召集到你們周圍,為自己的人民報仇雪恨,向異教徒討還血債,永遠服從上帝的律法和誡命。”猶大瑪喀比是馬提亞死後,起義軍處於困難時期勇於承擔責任、打擊敵人挽救危境的英雄。“瑪喀比”原為猶大的綽號,含義為“錘子”,猶大正如一把有力的鐵錘狠狠地擊打敵人的頭顱。這場偉大的反宗教迫害與反政治迫害的起義,歷來就被稱為瑪喀比起義。
安條克四世為鎮壓瑪喀比起義,任命呂西亞統率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侵入猶太地,準備徹底蕩平起義軍。猶大瑪喀比整頓應戰隊伍,遣回新婚軍士和其他有牽累者以及弱者,激勵戰士奮死投入戰鬥,宣稱“戰死疆場強如坐視國家和聖殿的被毀,上帝的幫助將是取得勝利的保證。”第二天的戰鬥,猶大瑪喀比的精兵,勢如破竹,擊殺敵軍三千多人,繳獲大量戰利品。第二年,呂西亞又拼湊六萬名步兵和五千騎兵,再次企圖征服猶太人,這次戰鬥非常激烈,兩軍肉搏鏖戰,呂西亞軍隊五千名被殺,潰退安提阿。
西元前165年,猶大瑪喀比在歡呼勝利的慶祝聲中進入耶路撒冷,莊嚴地進行清潔聖殿的盛禮,按摩西律法的定例,以未經雕鑿的石頭,砌築新聖壇,整修聖殿,製作新香壇、聖桌等。他們選定三年前安條克四世褻瀆聖殿的基斯流月(Chisley
《尼希記米》1:1,相當西曆11月)二十五日作為紀念日來舉行為期八天的獻殿節。眾民俯伏在地,頂禮膜拜,讚美感激上帝給他們贏得了戰鬥的勝利,以後猶太人把每年基斯流月二十五日的連續八天作為慶祝聖殿重新奉獻的快樂慶祝的節期。新約《約翰福音》10:22記:“在耶路撒冷有修殿節,是冬天的時候…”,這裡的修殿節即獻殿節(Feast
of Dedication),它即起源於瑪喀比時代起義的勝利與重修聖殿。
安條克四世在征途中穿越美索不達米亞,曾企圖搶劫埃利麥斯神廟珍藏的亞歷山大帝遺留的金盾牌、盔甲和武器,但遭到抵抗而未得逞。回到巴比倫後,獲知呂西亞及其軍隊又大敗於猶大瑪喀比手下,不禁大驚失色,目瞪口呆。以後他就長期臥病不起,西元前163年,這個迫害猶太人的魔王死去。
安條克五世(元前163~162年)繼承父親安條克四世的王位,在呂西亞的輔佐下,曾與猶大瑪喀比的起義軍有一次激烈的戰鬥。安條克五世擁有步兵、騎兵外,還有32頭經過特殊訓練的大象,每頭大象周圍簇擁披青銅盔甲的武士和武裝的騎兵,大象背上用特殊輓具固定著一個帶護甲的木台,上面是馭手和武士。這場特殊的戰鬥打得異常猛烈,猶大馬喀比的四弟以利亞撒阿弗倫看見一頭特別高大、身上披掛王室甲胄的大象,安條克五世騎在象身上,以利亞撒奮不顧身沖上前去,左右衝刺,因夠不著刺殺安條克五世,於是鑽進大象肚子底下,由下到上以利刃將大象刺死,大象頹然僕下,以利亞撒躲閃不及,竟被壓死於大象之下,英勇犧牲。但安條克五世終不能攻佔猶大瑪喀比堅固的防禦據點,又因缺少糧食,遂與猶大瑪喀比簽訂和約後撤離。元前162年,安條克五世和呂西亞被叛變的武士捕殺。底米丟一世(Demetrius
西元前162~150年)篡奪王位。
底米丟一世於元前161年派遣尼迦拿(Nicanor)將軍率大軍進攻耶路撒冷,揚言如猶大瑪喀比不立即投降,將焚毀聖殿。猶大瑪喀比在迎戰前禱告上帝幫助,祈求上帝猶如希西家王時,差遣天使擊殺亞述西拿基立王的圍城軍隊十八萬五千人一樣。這一年的亞達月十三日,兩軍戰鬥開始,尼迦拿軍隊潰敗,尼迦拿被殺於戰場,猶大瑪喀比繳獲大量戰利品,並且砍下尼迦拿的頭和右臂。因為尼迦拿曾趾高氣揚,昂頭、揮臂要殺滅猶大瑪喀比的起義勇士,現在他的頭和右臂被砍下,拿到耶路撒冷懸掛示眾。猶太人勝利的亞達月十三日,以後也被定為是慶祝勝利的節日,稱為尼迦拿日或極樂日。
據舊約《以斯帖記》,猶太人在波斯王亞哈隨魯(即薛西斯一世,元前485~465)年間,王后以斯帖不避艱險拯救猶太民族免於遭受滅族屠殺的災難,以後成為一個慶祝的節日,稱為“普珥節”,意為“抽籤”(見《以斯帖記》9:19,哈曼抽籤決定殺滅猶太人的日子)。普珥節的日子是每年亞達月十四、十五日,由於尼迦拿日和普珥節相挨一起,所以後來就歸併入普珥節。今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仍保持這個歷史上歡樂的節日,甚至成為一個國家的狂歡節,孩子們化裝嬉戲,燃放爆竹,互贈糖果禮物;成人大擺筵席,開懷痛飲,甚至醉得不省人事。“不省人事”的希伯來語讀作“羅雅達”(Lo
Yada),“普珥節”今日另一名稱變為“羅雅達”節了。
西元前161年底米丟一世糾合敘利亞大軍兩萬和兩千騎兵,步步進逼耶路撒冷,猶大瑪喀比面對數倍的敵人仍拼力死戰,他鼓勵疲憊殘餘的起義戰士說:“我永不讓人說我是從戰場逃跑的,讓我們為猶大同胞英勇戰死吧!不要在我們的榮耀裡留下任何污點。”這場戰鬥從早晨一直廝殺到晚上,猶大瑪喀比腹背受敵,最後英勇犧牲。約拿單和西門搶回兄弟的屍體,抬回葬于莫頂家鄉的墓地。
三、瑪喀比王朝的獨立時期
猶大瑪喀比英勇戰死後,弟弟約拿單·亞腓斯(Jonathan
Apphus)繼任為領袖(元前161~143)。約拿單利用塞琉古王朝的內部矛盾,巧妙地進行多種鬥爭策略,保全猶太人取得的自由權利。如底米丟二世(元前145~139)爭取上臺,約拿單派出三千名訓練有素的士兵去支持他,以築固底米丟二世的統治地位。近20年時間,約拿單是猶太人軍事、政治和宗教的實際領袖。西元前143年,約拿單被塞琉古王朝派系鬥爭中另一派政治力量的陰謀家特利弗(Trypho)所誘捕,被作為人質。兄弟西門為求得約拿單獲釋,付給三十萬銀幣和約拿單的兩個兒子代替父親作為人質,但特利弗違背諾言,約拿單仍被殺。西門把約拿單的屍體運到莫頂家鄉安葬,並在父親和兄弟們的墳上豎立一座高高的紀念碑。約拿單死後,西門·太西(Simon Thassi)起來繼任領袖(元前143~135),他仍充份利用塞琉古王朝的內部矛盾,爭取到底米丟二世給予猶太人完全獨立自由的權利。西門重建耶路撒冷城堡與塔樓,西元前142年二月二十三日,西門為耶路撒冷解除了外來威脅而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並規定每年這一天都舉行歡樂的慶祝。西門還任命兒子約翰·胡肯奴為全軍元帥,加固耶路撒冷聖殿山的防禦工事。西門治理期間,猶太地人民過安定和平的生活,遵行摩西的律法,清除社會邪惡。西門為聖殿提供嶄新的器皿與設備,為百姓恢復正常的宗教生活創造了條件。
從西元前168年,祭司馬提亞掀起反抗安條克四世的宗教與政治的迫害,爆發了震動巴勒斯坦全地的瑪喀比起義,經過長達歷年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終於在元前143年,在西門治理時代,獲得了擺脫塞琉古王朝統治的勝利。從西元前143年到西元前63年,羅馬佔領巴勒斯坦為止,這段時期是為瑪喀比王朝的獨立時期。
四、約翰·胡肯奴三十年統治與希臘時期的結束
西門·太西八年的統治是猶太和平安定的時期,西門不登位稱王,名義仍是大祭司,但卻集政治、軍事、宗教大權於一身。西門任命自己的女婿多利買任耶利哥總管,但卻沒有料到自己在日後卻喪命于他的女婿手中。多利買野心勃勃,陰謀取西門權位而代之。西元前135年,西門和兩個兒子視察耶利哥平原諸城,多利買裝作殷勤,迎接岳父到一座特別建立的多克(Dok)小城堡裡,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當酒酣耳熱之際,多利買事先佈置的伏兵沖出,一舉殺死西門和兩個兒子以及隨從等人。多利買將其兇殺篡權的行為上報于安條克七世,並請求此國王的支持。安條克七世在塞琉古王朝中的爭奪時期,未登位之前曾尋求西門的武力支援,以後登基後,反目與西門為仇,加重對猶太地的勒索要求,並發生過武裝衝突。此次安條克七世任命的辛蒂比烏斯(Cendebeus)將軍被西門的兒子約翰·胡肯奴的軍隊所擊敗,被殺兩千人而撤退回去。
多利買刺殺西門和兩個兒子之後,又秘密派人去刺殺西門另一個兒子約翰·胡肯奴,以根絕後患。但因走漏消息,派去的軍士全部被約翰·胡肯奴所消滅。
英勇善戰的約翰·胡肯奴接替父親西門掌握權力(John
Hyrcanus西元前135~105年),他統治猶太地長達30年。在位期間,大力擴張領域,北侵撒瑪利亞,東占河東地區,建設耶路撒冷,使之更雄偉美麗。在國內發行胡肯奴的鑄幣,作為瑪喀比王朝獨立的象徵。胡肯奴統治期間,代表不同宗教派別集團的政治勢力的紛爭加劇,主要是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胡肯奴支持當權的宗教貴族撒都該派。這兩派勢力的衝突和鬥爭,大大削弱瑪喀比王朝的內部力量,至終在以後羅馬人入侵時,喪失了獨立,結束了持續八十年的瑪喀比王朝的生命。
這兩派的鬥爭是持續反復的,先是約翰·胡肯奴死後,兒子亞裡士多布魯一世(Aristobulus I西元前105~104)繼位,他繼承父親支持傾向希臘化的撒都該派。亞裡士多布魯一世在位只一年病死,他沒有兒子,由同父異母的兄弟亞歷山大·詹尼亞斯(Alexander
Jannaeus西元前104~78年)繼位,並同時娶這位死去的兄弟的妻子(即他的哥嫂)為妻。詹尼亞斯在位時,大力鎮壓法利賽派的反抗。詹尼亞斯西元前78年死去,這位曾先後嫁給兩個兄弟的亞歷山大拉·撒羅米(Alexandra Salome西元前78~69年)竟上臺當女王,時年已64歲,她成為猶太歷史上的第二個女王當政。亞歷山大拉·撒羅米是一個法利賽派的熱烈支持者,在這“第二女王”統治期間,成為法利賽派猶太教的黃金時代。亞歷山大拉·撒羅米和第二個丈大生有兩個兒子,分別名胡肯奴二世和亞裡士多布魯二世。前者為法利賽派,後者為撒都該派。西元前69年,女王亞歷山大拉·撒羅米死,亞裡士多布魯二世奪取王位,胡肯奴二世逃至河東,借助外力攻打耶路撒冷。正在危急之際,在敘利亞境內的羅馬將軍龐培(Pompey)派兵南下,進行“調解”,實則借詞佔領,亞裡士多布魯二世獻出大量財寶,耶路撒冷元前64年暫時解圍。第二年春(元前63年),龐培來到,又借詞亞裡士多布魯二世弟奪兄權,加以拘捕,連同兩個兒子解往羅馬。龐培將巴勒斯坦、敘利亞設為羅馬行省。至此,瑪喀比家族從馬提亞開始掀起長達百年的獨立戰爭宣告結束,希伯來民族的歷史進入羅馬時期。
第四節 希臘時期猶太人的宗教派別與社會分化
西元前六世紀三十年代,猶太人在波斯統治時期裡回歸耶路撒冷,重新建造第二聖殿,恢復猶太教的發展。以後歷經希臘時期異族的統治與磨難,瑪喀比起義百年的鬥爭曾贏得數十年的獨立時期。在這漫長的時期裡,由於猶太人內部經濟地位的分化和對各時期異族統治者不同的政治態度,猶太教內部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別,這些派別體現了人民內部政治與經濟的社會分化。一般的劃分,主要有下列四派:
一、撒都該派(Sadducees):源起自所羅門工建造聖殿以後逐漸形成的祭司貴族集團。從歷史淵源上講,所羅門立撒督(Zadok)為祭司(《列上紀上》2:35),於是撒督子孫世世代代為祭司(《以內結書》44:15),後來稱為撒都該派。這一派是由聖殿當權的祭司、貴族、富商等一批上層人士所組成,是猶太教中的元老當權派。此派主張只需尊奉摩西律法,不接受後來發展的“口傳律法”,此派不信靈魂與復活,不信天使與鬼魔(《馬太福音》22:23;《使徒行傳》23:8)。瑪喀比王朝獨立時期,此派掌握並控制聖殿特權,到羅馬時期又屈從羅馬統治者。西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摧毀。從此這一附依于聖殿為生的特權教派,逐漸銷聲匿跡,終於消滅無蹤。新約聖經記載在西元70年之前,撒都該黨人仍橫行社會,飛揚跋扈,施洗約翰斥責他們是“毒蛇的種類”,耶穌告誡人們要警惕、防備這批教閥的“教訓”(《馬太福音》3:7;16:1~12)。
二、法利賽派(Pharisees):“法利賽派”的希伯來語動詞詞根意為“分離”,讀作“法列德”(Phred),希臘文由此演變為Pharisaios,意為“分離者”。因此法利賽的成員是指一批與他人不同的“分離者”。此派是猶太教的中層人物,主要由文士與律法師組成。他們篤信律法,並遵守後來發展的口傳律法,相信靈魂不死與肉身復活,注重維護猶太教的傳統與猶太生活規範,盼望“彌賽亞”降臨。法利賽派的前驅是“哈西德”黨(Hasideans),“哈西德”原文為“聖潔”,“虔誠”,虔信律法,爭取宗教信仰自由,並非政治團體。但瑪喀比起義時,哈西德黨也熱烈參加,奮不顧身,成為起義軍中的主要力量,因為他們認為是為信仰而戰,反對安條克四世施行的宗教迫害。到了取得起義的勝利之後,他們就退出了政治的舞臺,回到虔誠的宗教生活中去。此派持排外態度,反對希臘化、世俗化。瑪喀比王朝獨立時,法利賽派反對當權的撒都該派,因撒都該派代表世俗當權者,信仰又不純正,是謀求權勢享樂的貪官貴族。法利賽派代表在野的、嚴謹保守的、盼望彌賽亞國度的宗教集團。這兩派在瑪喀比王朝獨立時期裡的矛盾和鬥爭,大大削弱了抵抗外侵勢力的力量,以至西元前63年,猶太在羅馬人入侵後,就被歸併於羅馬統治之下。西元第一世紀基督教產生的前後年代裡,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既有分歧又有合作。新約聖經記載,這兩派黨徒曾聯合起來向耶穌尋釁,出難題要抓耶穌的把柄,並逼迫耶穌的門徒(《馬太福音》22:23~33,《使徒行傳》4:1~4,5:17~18)。使徒保羅被猶太人公會逮捕時,曾利用撒都該派不相信復活,法利賽派相信復活的矛盾,使這兩個黨派互相爭鬧,發生了糾紛(《使徒行傳》23:1~11)。法利賽派本來是持守律法,注重虔誠的宗派,但到了新約時代,蛻化為只求外表、追求形式、追逐名利的黨徒,贏得“假冒為善”之“桂冠”。
三、艾賽尼派(Essenes):此派名稱來源不詳,根據希臘文Essenoi可能指“虔誠者”。這一派的成員主要為下層群眾,包括農牧民階層,他們的經濟地位低下,信仰虔誠,所以是瑪喀比起義的主要力量。在起義勝利以後的年代裡,他們的經濟地位並沒有得到改善,反受到當權者的迫害。他們因而悲觀失望,成群避居於偏僻山村和死海沿岸,建立互助集體社團,過樸素的集體勞動生活,注重虔修祈禱,殷切盼望救世主“彌賽亞”的來臨,實行比法利賽派更嚴格的禁欲生活。法利賽人不離開社會,不離開聖殿,而艾賽尼派兩者都脫離了,他們認為聖殿崇拜已經形式化甚至腐化了,完全世俗化了。艾賽尼派反對世俗的奢華安樂,主張過淡泊清貧的生活,嚴守安息日,安息日不做一點工作,全部時間用作禱告、默想與讀經。宗教虜誠與對政治社會的態度,決定了艾賽尼派對猶太宗教特權者和希臘、羅馬政權的統治者懷有強烈的反抗情緒。1947年在死海沿岸一些洞穴中發現一批古代文獻(即《死海古卷》)以及後來在鄰近的庫蘭(Qumran)地區發現古代社團聚居村落的遺址,可能就是艾賽尼派當年活動留下來的蹤跡。
艾賽尼派生活于僻村荒野,不與現實社會接觸,因此新約中對他們毫無記載。只是記載曠野之中出現了一個施洗約翰,他“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馬太福音》3:4)。這個施洗約翰倒有點具備了艾賽尼派生活風度的特點。但沒有證據可以斷定施洗約翰就是一個艾賽尼派。
四、
奮銳黨人(Zeaiots):也稱狂熱派,拉丁文稱“西卡尼”(sicarii)意為“持匕首的人”(daggers),故西卡尼派也稱短刀黨。此等短刀黨徒以暗殺、暴力為手段來對付敵人,他們屬奮銳黨中的左翼激進分子,奮銳黨人包括社會下層的猶太無產者、貧苦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等,他們在宗教的觀點上與法利賽派一致,強烈盼望並宣傳救世主“彌賽亞”的來臨,但在政治鬥爭上卻和法利賽人走截然不同的路線,在羅馬統治時期,以狂熱派為首的猶太人不斷進行武裝的反抗鬥爭,狂熱的奮銳黨人認為忍受羅馬統治是不忠於上帝,在聖殿中也可以殺死羅馬人。他們反對納稅給羅馬皇帝該撒、反對羅馬的人口普查、主張革除親羅馬的祭司和聖職人員。奮銳黨人是西元66~70年那次猶太戰爭的中堅力量,號稱這是光與暗、善與惡的殊死戰鬥。西元132~135年的巴·柯克巴起義的領袖,也是奮銳党的後代。耶穌所挑選的十二個門徒中有一個是奮銳党的黨員,名“奮銳黨的西門”,他區別於另一個西門彼得(《馬太福音》10:4)。
第五節 死海古卷與庫蘭社團
艾賽尼派的出現和猶太社會的撒都該派、法利賽派一樣都起源於希臘時期瑪喀比起義時期或更早些的時期。1947年死海古卷的發現,經考古學家與聖經學者的研究,證明抄寫與使用這些古卷的至少有一部分是屬於猶太教的艾賽尼派的一支,他們以庫蘭為總部,過著一種退隱式的集體生活,今稱之為“庫蘭社團”。死海古卷與庫蘭社團遺址的發現,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世界歷史、文化與聖經考證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事件。據說,1947年夏天,一個阿拉伯的牧人為尋找迷失的羊,偶然在巴勒斯坦死海的西北角庫蘭(Qumran)附近的峭壁洞穴裡發現了一批古代書卷,都是羊皮古卷,裝在瓷缽之中。這些古皮卷起初本地人不知其為何物,經轉折兜售多次,最後為耶路撒冷東正教馬可修院大主教撒母耳和希伯來大學教授蘇格聶(Sukenik)所購去。它們主要包括七種文獻,即:
①以賽亞書古希伯來文抄本,約抄於西元前200~100年間,保存完好,段落分明,清晰可讀;②哈巴穀書注釋,從字體看,是遲於以賽亞書,約抄於西元前150~30年之間;③教規手冊,由五幅羊皮合成;④亞蘭文的創世記注釋;⑤以賽亞書第二手抄本,殘缺不全,僅包括38~66章和一些殘片,為西元前第二世紀的抄本;⑥
感恩詩歌,共有二十篇詩,筆調與舊約《詩篇》相仿;⑦
《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的戰爭》,全卷保存完整。
此外尚有七十多種關於聖經、次經、崇拜禮文的碎片。以上都是在第一個洞穴中發現的。1952年,又在庫蘭鄰近地區,繼續有五個洞穴被發現出來,其中有的古卷與聖經無關。第三號洞穴中發現一卷銅卷,由於銅片嚴重氧化無法打開,後來不得不鋸開成條,內容竟是記載聖殿財寶的名稱、數量與埋藏的地點。這卷銅卷被認為是西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前,為疏散聖殿財寶而設計製作的。第四號洞發現的聖經抄本雖較不完整,但屬西元前三世紀的抄本,如有撒母耳記的兩種抄本,出埃及記殘篇,耶利米書殘卷,傳道書碎篇,小先知書殘篇,申命記第32章摩西之歌(此段經文不同于希伯來文馬所拉本,而與《七十士譯本》一致),約伯記殘篇,但以理書碎篇,民數記殘篇,歷代志碎篇等。屬於注釋的有何西阿書注釋,以賽亞書注釋,那鴻書注釋。此外尚有次經與外傳的一些殘缺書卷;如多比傳、禧年書、以諾書等。1955年又發現第七到第十的四個洞穴。1956年1月發現的第十一洞穴,關於聖經的古卷,有大希律時代的詩篇抄本共33篇,特別包括有詩篇第151篇,和瑪喀比時代晚期希伯來文體抄寫的利未記,和亞蘭文的約伯記。另外,在庫蘭以南十八公里的穆拉巴赫河谷的洞穴裡發現了猶太人最後一次反羅馬大起義(即西元135年的巴·柯克巴起義)時期的文獻和文物,如起義的文書、信件、銅幣、箭頭、箭杆等。
庫蘭地區發現的幾個古代遺址,就是在庫蘭一號洞東南一公里處,遺址約六千多平方米,由其形體與佈局看,顯然是一個宗教社團集會和集體生活活動的場所,遺址東邊的幾個小丘上有一片古代的墓葬地。這個宗教社團是很類似艾賽尼教派,他們在庫蘭地區過著一種隱修的集體生活,據專家估計,這個庫蘭社團大概建於西門·瑪喀比或稍後的約翰·胡肯奴時期(約西元前130年間)。到了西元70年,第一次猶太人大起義時,為逃避羅馬軍隊的鎮壓,他們把珍貴的聖經抄本密存於懸崖峭壁的洞穴之中。西元135年,猶太人最後一次反抗羅馬的巴·柯克巴起義時,這地區一度又成為起義者的據點,起義失敗後,庫蘭社團遭到徹底的破壞,從此成為廢墟,歲月流逝,就如此湮沒十死海荒漠沙石之中。約過了一千年之久,《死海古卷》終於又重見天日。
死海古卷和其它文獻、物件,以及庫蘭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猶太教的分支教派,特別是艾賽尼派的活動蹤跡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同時也為西元135年猶太人反抗羅馬的巴·柯克巴起義戰爭提供了確實可靠的證物,對於探索原始基督教的起源也提供重要的線索。
死海古卷的發現對於舊約聖經的校訂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因舊約經文在長期口傳和傳抄過程中,難免發生一些人為的謬誤、錯漏和後人抄寫者添加的文句。現在從發現的死海古卷抄本,就可以用來和現行的版本相對照,以此作為校訂的參考和根據。現存的舊約希伯來文抄本,是西元六一七世紀左右的馬所拉文本的抄寫本。最古的全舊約抄本的年代是西元1010年,而今死海古卷中發現的《以賽亞書》抄本是抄寫於西元前200~100年,所以比現存於世界各大博物館裡的最古的《以賽亞書》抄本足足還要早一千年左右。它未經後世修改、刪添,保留了最古老原來的樣式,因此當然具有更高的準確性。現在《以賽亞書》的英文新譯本(如1952年的《修訂標準本》)中已採納死海古卷抄本,至少作了十數處合理的修正。從全《以賽業書》的整體來看,這些訂正並不算是重要的、足以改變重要經句原義的修正。但作為今日的正典聖經,每一個字或某個單詞的改動,都是學習、研究聖經的人值得注意和重視的。
第六節 希臘時期的猶太宗教經卷
希臘時期裡,特別在西元前二百年之後,在巴勒斯坦和埃及亞歷山大出現了一些用希伯來文、阿拉米文(即亞蘭文)和希臘文寫成的宗教經卷,這些類似聖經語言的書卷在巴勒斯坦、埃及和流散各地的猶太人中誦讀流傳。西元90年,希伯來經典三部份,即《律法書》五卷、《先知書》八卷(小先知書十二卷作為一卷看待)、《聖文集》十一卷的正典完成之後。這些書卷被排斥在外。但流散外地的猶太人仍把它們與聖文集的書卷同等看待,照常使用,並被收入希臘文舊約(即希臘文《七十子譯本》)之中。初期的基督徒接受希臘文七十子譯本為聖經,希臘文譯本譯為拉丁文後,這些經卷也都包括在內。從此天主教把這些經卷的大部份視為舊約的一部份,稱之為“第二正典書卷”。基督教新教不接受這些書卷,稱為《次經》(Apocrypha)。次經一詞源自希臘文apokryphos,原意為隱藏,指隱藏而不公開的經卷,即指不包括在希伯來正典中,但包括在七十子希臘文譯本和拉丁文譯本之內的書卷。這一時期還有若干不在希臘文七十子譯本內的書卷,被稱為《外傳》(Pseudepigrapha),其希臘詞源有“偽經”的意思。
次經包括哪些類書卷己如上述。一般的書目共有下列十五卷:《瑪喀比傳上卷》(I Maccabees亦譯馬加比)、《瑪喀比下卷》(Ⅱ
Maccabees)、《多比傳》(Tobit)、《猶滴傳》(Judith)、《以斯帖補篇》(The
Additions of Esther)、《所羅門智訓》(The
Wisdon of Solomon)、《便西拉智訓》(Sirach
or Ecclesiasticus)、《巴錄書》(Baruch)、《耶利米書信》(The
Letter of Jeremiah)、《三童歌》(Son
of the Three Young Men)、《蘇撒拿渤》(Susanna)、《彼勒與大龍》(Bel
and the Dragon)、《以斯拉續篇上卷》(The
First Book of Esdras)、《以斯拉續篇下卷》(The Second Book of Esdras)、《瑪拿西禱言》(The
Prayer of Manasseh)。上列十五卷書目除《以斯拉續篇上卷》、《以斯拉續篇下卷》、和《瑪拿西禱言》這三卷外,天主教對其它12卷與聖經正典同等看待。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次經》在新教中沒有地位。馬丁路德在其新譯德文聖經中,把主要的次經書卷附於舊約正典書卷之後作為附錄,並加上如下按語:“這些次經書卷不能與聖經同等看待,但仍是有教益的讀物。”英國聖公會(Anglican安立甘教會)認為次經可作為生活典範和行為指南,但不應作為教義的根據。
次經各卷的主要內容:
《瑪喀比傳上卷》記載瑪喀比起義時期,從西元前175年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斯到西元前135年瑪喀比王朝約翰·胡肯奴掌權40年間的猶太簡要歷史,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全書共16章,分別記述安條克四世的迫害、馬提亞起義、猶大·瑪喀比的事蹟、約拿單為領袖、西門的戰跡。約寫於西元前105年約翰·胡肯奴死後不久。原文為希伯來文。
《瑪喀比傳下卷》重述瑪喀比起義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安條克四世的迫害、猶大·瑪喀比戰勝安條克五世的將軍尼迦拿的事蹟等。與《瑪喀比傳上卷》比較,本卷更重視神跡的描述。本書作者不同于上卷,可能寫於埃及亞歷山大,年代約西元前100~50年間,原文為希臘文。
《多比傳》為一勸善故事。主人公多比是個虔誠的義人。亞述滅亡以色列國後,多比全家被擄去尼尼微城。多比廣行善事,反而眼睛致瞎,其子多比亞歷經困難曲折,終於取得靈藥,治好父親瞎眼,還帶了銀錢和一個新婚妻子回來,闔家歡慶義人終有善報。約西元前200年寫於埃及亞歷山大,原文為希伯來文或阿拉米文(即亞蘭文)。
《猶滴傳》描繪一個虔誠的猶太寡婦猶滴的英雄事蹟。猶太城市被敵人圍困,危在旦夕,猶滴毅然換下寡婦服飾,盛裝打扮。以其美色與敵酋周旋4日,在不得不接受敵酋酒宴的夜晚,灌醉敵酋,割下其首級,使敵軍惶恐敗退,城市轉危為安。本書可能寫於西元前150年左右瑪喀比起義時期,以一個猶太女子猶滴的虔誠、機智和勇敢的英雄事蹟,用以鼓舞猶太人的鬥爭精神。原文是希伯來文。
《以斯帖補篇》為6段《以斯帖記》希伯來文本所沒有的段落,希臘文七十子譯文將這6段分別嵌入《以斯帖記》的適當部份,使其內容上下銜接。拉丁文和英文譯本則將此6段作為補篇,附錄于書後,原《以斯帖記》為10章,此6段成為第11到第16章。此6段內容包括以斯帖的禱告、亞哈隨魯王恩待猶太人的詔書等,豐富了《以斯帖記》的內容並增加了虔敬的宗教色彩。原《以斯帖記》中沒有一次提到上帝,也無以斯帖信託禱告的內容。約寫於西元前150~50年間,原文為希臘文。
《所羅門智訓》共19章,內容為讚頌智慧與正義,批駁義人滅亡,惡人卻享長壽的論點,諷刺拜偶象的愚昧等。作者顯然並非所羅門王,猶太晚代作品每冠以君王、先聖的名字以提高其價值,而所羅門也素以有智慧聞名。從書的內容看,作者是位元具有正統信仰的猶太人,但也熟悉希臘哲學,所以書中常有兩種思想相互融合的跡象。約寫於西元前100~50年間,原文為希臘文。
《便西拉智訓》共51章。內容類別似舊約的《箴言》,包括對日常生活多方面的勸勉、教訓和警戒等。原文為希伯來文,以後由作者的孫子把原書帶到埃及譯成希臘文,並在書前加上譯者序言。由這段序言的內容可無誤地推算出本書寫作的年代與翻譯的年代,同時也證明本書翻譯時希伯來經典已確分為律法書、先知書和其它的書(即聖文集)三大部份。本書於西元前190~170年間以希伯來文寫於巴勒斯坦,西元前132年由作者的孫子帶到埃及譯為希臘文。
《巴錄書》為一封假託先知耶利米的書記巴錄之名,寫給被擄去巴比倫眾民的公開信。內容包括為民族痛悔的禱文,一篇歌頌智慧的詩歌和哀歎當前災難、預示將來拯救的預言。原文為希伯來文,約寫於西元前100~50年間。
《耶利米書信》為一反對偶象崇拜為主題的短文。作者仿照先知耶利米寫信勸勉被擄去巴比倫眾民的方式,勸戒他們戒除外族敬拜偶象的惡習。約寫於西元前150年左右。
《三童歌》、《蘇撒拿傳》、《彼勒與大龍》是《但以理書》的三個附錄。
《三童歌》記三個但以理的同伴因拒絕跪拜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造的金像而被投入火窯後,稱頌上帝公義、祈求拯救的禱文和稱謝的詩歌,插於《但以理書》第3章23節之後,原文為希伯來文。
《蘇撒拿傳)記載美貌敬虔的猶太女子蘇撒拿被兩個邪惡好色的猶太長老誣告通姦罪,在臨被處死之前,但以理挺身而出,以機智的詢訊揭穿兩猶太長老的誣告,拯救了無辜的蘇撒拿。在《七十子譯本》中列於《但以理書》之前。
《彼勒與大龍》記載但以理機智地破除巴比倫的彼勒神象和大龍(即大蛇)崇拜的故事。在《七十子譯本》中列於《但以理書》之後。 以上三段《但以理書》附錄,約寫於西元前二世紀。西元前100年間被插入《但以理書》中。
《以斯拉續篇上卷》在拉丁文譯本為《以斯拉三書》,本書共9章,記述猶大約西亞王的事蹟和耶路撒冷陷落、眾民被擄、歸回、重建聖殿、以斯拉改革等等,這些內容相當於舊約《列王紀》、《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中的相應段落。第34章記載波斯大利烏王宮庭中三侍衛少年關於什麼是世界上最強者的討論,是本書特有的部份,約寫於西元前200~100年間。
《以斯拉續篇下卷》在拉丁文譯本為《以斯拉四書》,其排列順序為:舊約《以斯拉記》為以斯拉一書,《尼希米記》為以斯拉二書,次經的《以斯拉續篇上卷》為以斯拉三書,《以斯拉續篇下卷》為以斯拉四書。
本書為西元一世紀末的作品,可能寫于羅馬皇帝圖密善在位之時(西元81~96年),按時期本不應歸入希臘時期的宗教經卷,而應列入《舊約外傳》部份,但在拉丁文、德文譯本均列入次經中。本書共16章,包括有七個異象,反映猶太人在西元70年後羅馬統治時期所遭受的苦難,與關於末世的啟示。書中的巴比倫毀滅耶路撒冷實際是影射羅馬帝國西元70年毀滅耶路撒冷的事件,書中的三頭大鷹指的是羅馬維斯帕先之後的三個皇帝(《以斯拉續篇下卷》第11章),書的主體部份(第3章~14章)寫於西元90年左右。
《瑪拿西禱言》記猶大王瑪拿西被亞述王擄去巴比倫(《歷代志下》33:10~20),他一貫作惡,故受此懲罰,在急難之中他悔悟認罪,向上帝祈禱,後得以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並且國運長久。此為後世一虔誠猶太人根據其事代書的一篇長僅15節的禱文,約寫於西元前100年。
二、 外傳(偽經)
舊約外傳是一些寫成於西元前200年至西元100年間的猶太宗教書卷,這些書卷不在聖經希伯來文正典、也不在希臘文七十子譯本和拉丁文譯本中。作品名稱多冠以希伯來先祖、名士的名稱(如以諾、巴錄等),故亦被稱為“偽經”。《外傳》內容包括啟示書、歷史故事、智慧書與詩歌等,大致可分為以希伯來文或阿拉米文寫的巴勒斯坦偽經和用希臘文寫的埃及亞歷山大偽經兩大類。
屬於歷史故事的書卷主要有:
《禧年書》(The
Book of Jubilees)也稱《小創世記》,它以法利賽派重視律法的觀點,重述創世的故事和以色列諸族長的事蹟,與《創世記》同樣是五十章。作者是個法利賽派文士,約寫於西元前150年瑪喀比起義以後的年代。
《亞裡斯提亞書信》(The
Letter of Aristeas)記述埃及托勒密二世(西元前285~247)的官員亞裡斯提亞給他兄弟的一封長信(長322節),詳細介紹希臘文七十子譯本的翻譯經過。作者是一位住在埃及亞歷山大的猶太人,他以自豪的筆調炫耀這部希臘文七十子譯本的權威。約寫於西元前130~70年之間,猶太史家約瑟福斯(西元37~95)曾引述此書信(《猶太古史》第12卷第2節)。
《亞當與夏娃傳》記述始祖亞當、夏娃犯罪被逐出伊甸樂園後的痛苦與悔悟經歷。本書暗示大希律建的聖殿還存在,因此這書寫作的時期為西元前20~西元70年之間。
《以賽亞殉難》(The
Martyrdom of Isaiah)記先知以賽亞在猶大希西家、瑪拿西時代的活動和殉難經過。先知被瑪拿西王用鋸鋸死。本書內容早年基督教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西元155~230)、奧利金(Origen西元185~254)、耶柔米(Jerome西元340~420)都引證過。新約《希伯來書》作者也可能見過本書(參《希伯來書》11:37)。
《瑪喀比三書》(Ⅲ
Maccabees)記載住在埃及的猶太人,在托勒密四世(西元前222~205)統治下一次奇跡般地倖免於一場滅族的災難。作者是住在埃及的猶太人,他強調猶太律法與聖殿的神聖不可侵犯。寫書時期與《亞裡斯提亞書信》同時代,均以埃及托勒密時代為背景。
《瑪喀比四書》(Ⅳ
Maccabees)引用次經《瑪喀比傳下卷》(即《瑪喀比二書》)關於安條克四世迫害猶太人的史實,鼓勵猶太人應忠於遵行律法,不畏敵人迫害,效法瑪喀比起義者的英勇鬥爭精神。因此本書被認為寫于羅馬皇帝加力果拉迫害猶太教徒的時期,即西元一世紀30~40年代。
《撒督殘篇》(The
Fragments of a Zadokite Work)是從撒都該派分裂出來的撒督黨人的文稿殘集。撒督黨反對撒都該派的世俗權勢與縱欲生活,反對多妻與休妻,相信彌賽亞來臨,寄望於瑪喀比王朝馬利亞米的後嗣掌權。本書寫於西元前63年至大希律死去(西元前4年)之間。
外傳的啟示書卷主要有:
《以諾一書》(I
Enoch)詳細追述始祖以諾遍遊天上、陰間所見的種種神奇異象。本書現只存埃塞俄比亞文譯本,故亦稱埃塞俄比亞以諾書。全書長達108章,是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時期內寫成的。其中包括有稱為《挪亞書》的較古材料。書中歷史的回顧起自亞當始祖、洪水滅世、出埃及、進迦南、建聖殿、分國滅亡、被擄歸回…一直到瑪喀比王朝為止,證明全書的集成是在西元前二世紀之間。
《以諾二書》記述以諾被天使提上七層天所見所聞的神秘經歷。現存斯拉夫文譯本,所以也稱斯拉夫以諾書。全書共68章。本書引自《以諾一書》、《使西拉智訓》、《所羅門智訓》,證明成書較晚。書中反映希律聖殿尚存,表明寫於西元70年之前。
《巴錄二書》記錄耶利米先知的書記巴錄在猶大亡國後,勸慰訓戒處於苦難中的猶太人的教誨言詞,作者以西元前586年聖殿被毀與西元70年的聖殿被毀互作引證,充滿哀傷情調。全書共87章,多屬西元70年以後的資料,在西元100年之後輯合成書。
《巴錄三書》記巴錄被帶上五層天的神奇經歷,現存希臘文本,亦稱希臘文巴錄啟示書(The
Greek Apocalypse of Baruch),共17章。書的內容與《以諾二書》很有類似之處,時期也約略相同。
《西比路巫語》(Sibylline
Oracles)西比路為希臘女巫神的名字。《西比路巫語》仿照希臘西比路巫語的文體、格調,寫出宣揚猶太教信仰和預言救世主彌賽亞來臨的猶太式的西比路巫語。本書原共15卷,多有散失,多半屬於西元前二世紀《但以理書》的時期。有些巫語提到羅馬皇帝哈德良,顯然屬於西元二世紀的材料。
《摩西升天記》(The
Assumption of Moses)記摩西臨死前的遺言。新約《猶大書》第9節,即引自本書。書中提到大希律王統治終結,並未有聖殿毀滅的暗示,書的時期為西元前4年大希律王死至西元70年聖殿被毀之間。
《所羅門詩篇》(The
Psalms of Solomon)為外傳中唯一的詩歌卷。本書共有詩篇18篇,歸屬所羅門王名下,詩的內容類別似舊約《詩篇》。有歡呼敵人敗亡的詩,似影射羅馬龐培在埃及的失敗身亡,第17篇是一篇稱頌彌賽亞來臨的讚歌。
《十二族長遺訓》(The
Testaments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與以下的《猶太教父訓言》和《亞希喀爾的故事》類屬智慧文學。本書記載雅各十二個兒子在他們年紀老邁,即將離世之前,分別對自己的兒女們口述的遺言。十二位族長回顧自己一生失足之處,勸戒兒子們切切引以為戒。舊約《創世記)第49章記載雅各在臨死之前,招聚他的十二個兒子到他床前,他按長幼次序預言各人的未來,作為他的臨終遺訓。本書採取這同一格式,不同的是有十二起如此的場面,十二個兒子都到了臨終時刻要對兒女們留下他們的遺訓。十二篇遺訓長短不一,各有特色,其共同點在於每一位族長都以摩西律法的標準衡量自己一生的得失,充滿高尚的倫理與德行,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誠摯精神。
《猶太教父訓言》(The
Sayings of the Jewish Fathers)包括了西元前300年~西元200年間六十五位猶太拉比所申述關於律法和道德倫理的訓言。《猶太教父訓言》是猶太《密西拿》經63卷中的一卷(參見本書第十章第二節)。本卷只6章,收集了不同年代的65位猶太拉比精闢的闡述律法與發揮出來的道德倫理教訓。
《亞希喀爾的故事》(The
Story of Ahikar)敘述亞述王西拿基立(西元前705~681)時亞希喀爾宰相和他一個忘恩負義兒子拿單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不少古老的倫理原則。希臘著名哲學家德謨克利塔斯(Democritus西元前460~370)曾引述過此故事,表明《亞希喀爾故事》在西元前五世紀已流傳於世。由於它的古老,一般不歸入舊約外傳書目之中,但查裡斯(R.
H. Charles)在其《舊約次經與外傳》(兩大卷本)中,也列入了《亞希喀爾的故事》在內。
附:天主教思高本聖經的《次經》目錄:
多俾亞傳(多比傳)
友弟德傳(猶滴傳)
艾斯德爾傳(以斯帖記和插入以斯帖補篇共六段)
瑪加伯上(瑪喀比傳上卷)
瑪加伯下(瑪喀比傳下卷)
智慧篇(所羅門智訓)
德訓篇(便西拉智訓)
巴路克(巴錄書和耶利米書信)
達尼爾(但以理書和三個附篇)
(1)三青年讚美上主歌(三童歌。達3:24~3:90)
(2)蘇撒納傳(蘇撒拿傳。達第13章)
(3)貝爾與大龍(彼勒與大龍。達第14章)
── 許鼎新《希伯來民族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