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四章  新敬虔的覺醒

 

第一節  新敬虔來臨之原因

    在中世紀初期,人們都滿意接受那當時教會既存的教理。多數人都認為基督教不是一種屬於個人的、屬神的、屬靈的、有新生命的宗教,而僅是一種外在的機構。

    在第十一,十二世紀當中,有些新興的國家對基督教有了新的瞭解。他們不懷疑教理。不過,他們急迫需要純真的宗教。他們意圖藉著這些教理要建立一種內在的,個人的敬虔。他們要體驗自己所信的。因此,他們便產生一種宗教上的主觀主義,並慎重的檢討罪與恩典,神和救恩的確實性等問題。這種新敬虔運動有三個特點,即:確認真實性,體驗和歸正。新敬虔的覺醒是從羅連與克呂尼等兩個修道院產生的。尤需注意的是平信徒比牧職者更加支持所宣導的新敬虔。從幾次十字軍遠征及建立許多新修道院的舉動上看來,我們便曉得他們對於新敬虔是何等的熱心。新敬虔的目的,就是要使修道院持有嚴格的紀律,並要教會管治國家,又要使今生的生活附屬于來生的生活。只有藉教會的統治,方能戰勝世界。神秘主義是從新敬虔之發展而來的。神秘主義加上修道主義的禁欲理想,便產生新敬虔。

 

第二節  新敬虔與蘇格圖約翰

    從起初,神秘主義就成為基督教哲學的一部分。東方神學與敬虔均十分強調神秘主義。這個時期最重要代表人物是蘇格圖約翰(John Scotus)。蘇格圖是一位博學的神學家。他深受奥古斯丁及貴鉤利等神學的影響。他也深受斐羅及新柏拉圖主義等哲學的薰陶。他的大作(寫於主後八四九年)是一部綜合新柏拉圖主義與中世紀那種推理的神秘主義之作品。按他看來,上帝曾造了一個理想的世界。從這理想的世界中,就發出真世界和一個人。這個人成為這個真世界的中心、並具有世上所有生物的各種特性。從這個人的身上罪毫無緣故的被發現出來。罪把這人分為陰陽兩性,並生出一大群人。在基督裡,人人都能恢復為原本的人,並能歸入原始的觀念世界,最後被吸入於神裡面。蘇格圖儘量避免攻擊教會的教理。因此他也很少受到外來的衝擊。他不被當代諸神學家所瞭解,但他亦不瞭解當代的諸問題及各種的需要。他的神學造詣、全然使那佩服他的人失望。他對預定論的看法,堅決認為預知與預定相同。他亦矢口否認罪之實質。關於聖餐,他強調餅與酒的象徵價值,而不支援實體論。他的諸種著作,顯示經院哲學研究的開端之情況。他逝世之後,其著作接二連三地被譴責。總而言之,他不是神秘主義者。他缺少宗教體驗。他對當代有兩件大貢獻:一為他所奠定的根基。二是他對未來神秘的思考,提供了鼓舞與刺激。

 

第三節  新敬虔運動的其他代表人物

    在伯爾拿以前,新敬虔運動還有其他的人物。其中有比較傑出兩位的、就是拉哲利斯(Ratherius)和笏哥(Hugo)。茲將兩位簡介於下;第一、拉哲利斯(逝世於主後九七四年)。他是一位注重推理的思想家。他宣導一種引人到敬虔的神秘主義。他有許多隨從者。他以主觀的方法處理教理與信心之事項。從這時以後,平信徒很喜歡默想。教會也興起有嚴格紀律的修道團。隨後,他們掀起組織十字軍的熱潮。新敬虔運動影響了十字軍,因此就有九千人三加十字軍。當時他們持有許多新的態度。其中最主要的態度之一,是他們要跟隨基督,效法基督受苦的精神。他們重新發現了這位為人的耶穌。跟隨耶穌、更像耶穌,是他們主要的目的。為要達到此目的,他們便實行一種消極的禁欲主義與自舍等。當時,神秘主義(特別強調擁抱基督)成為一股很強的主流。教會宣揚一位具有三方面的基督,即基督為超越的、聖禮的、史實的主。由於基督徒的敬虔,他們便能體會到一位謙遜的、聖潔的、犧牲的主,並能啟發他們,叫他們盡心盡力服事基督。第二、笏哥(沒于一一四一年)是一位靠近巴黎聖威克多修道院的教師。從他的教訓,我們知道他是頭一位新敬虔的傑出代表。他強調三步驟,藉此,人的靈魂便能獲得屬靈的知識。第一步驟、就是發揮感官知覺力。人雖墮落,但這種知覺力卻未受到大減損。第二步驟、追求事務背後之屬靈意義,即被察覺到的事物的屬靈意義。在此圈內,人已大大失去各種機能的效力。第三步驟、唯有藉上帝的靈,方能獲得事物本質之真異象。笏哥構成這種體系的動機有二:一為要親自體驗救恩。二為耍與基督聯合。笏哥說:「基督藉著謙卑與受苦來到我們這裡。我們唯有走基督來到我們這裡的路徑,方能走到基督那裡。」

 

第四節  克勒窩的伯爾拿(Bernard of Clairvavx

    伯爾拿(逝世於主後一一五三年)是他當代最能幹的人物,亦是最偉大的宗教天才。他根據宗教體驗,創立一種以基督為中心的救恩體系。該體系以神秘的神歡為終點。

    十字軍為西方世界重新發現這位為人的耶穌。伯爾拿對這位為人的耶穌頗感興趣,而對形而上學的,羅戈斯的、聖禮上的基督不感興趣。他根據雅歌寫了八十六篇講章。我們從他的這些講章,就能知道他那神秘的敬虔。路德稱呼伯爾拿為中世紀最偉大的聖徒之一。伯爾拿堅決將自已獻給基督耶穌。依伯氏看來,耶穌是偉大的君王,也是他心中的喜樂。伯爾拿勸他所有的讀者要耽于默想這位為人的耶穌。他說:「我們應默念基督之受苦,使他成為猶如一束沒藥放在我們的胸膛上一般。」因為,神要在這位為人的耶穌裡,親近我們。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當人深思耶穌的聖潔與純淨時,就會深感有罪,並感到神嚴厲的忿怒。不過,當人注目到耶穌的甘甜與憐憫時,便能從神手裡獲得赦罪的把握。這是要親近神的頭一個神秘方法,也是悔改的根基。依伯爾拿看來,痛悔好像吻耶穌的雙腳。悔改隨在痛悔之後,好像吻耶穌的雙手。若有人要仿效基督,其意志就要完全順服神的旨意。接著,人就可吻耶穌的嘴唇,這是神歡的絕頂。這也是最高的步驟。這是一種對神絕對的體驗,這不是藉著感官的媒介可以獲得的、而是從靈魂裡油然而生的舉動。我們虔誠默念這位為人的耶穌,就能使我們與他的神性有快樂的聯合。我們的救恩根據在這種神秘的經驗上。伯爾拿說:「若我默想這位為人的耶穌,以及他內心的柔和,謙卑、仁慈、節制、忠貞,憐憫和他一切神聖的言行時,我就會因他的榜樣得到復興,並因他的幫助得到剛強。」不過,神歡也不是伯爾拿最高的目的。他要從神秘的經驗取得一股強大的推動力,以顯明神之大能,並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因此,他說,積極的生活必須緊隨在默念生活之後。

    教會採納伯爾拿的基督教教義。伯氏的教義含有許多福音上的要義。他把各種各樣的事都歸功於恩典的工作。諸如,第一次的罪感、懼怕、愛、羡慕聖潔等這些事,都歸因於恩典的工作。在救恩上,他絕不承認有任何的功勞。他相信唯有藉著恩典,方能獲得赦罪與永生。他這種思想完全符合保羅的看法。他說,人唯一可有的功勞,就是盼望救主,並謙卑領受上帝所預備的恩典。人的義,出乎神的寬恕。

    伯爾拿持有很濃厚的主觀主義。他對教會與教會的教階制度也持有很濃厚的觀念。伯爾拿確信,唯有藉著教會與教會的聖禮,人才能親自接觸到基督慈祥的影響力。伯氏相信貴鉤利的原則,即教會的政治必須強迫全人類事奉上帝。如此,伯氏是他當代一位偉大的神秘者,亦是一位傑出的教會外交家。─ 蕭江祥《基督教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