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 初 期 教 會 時 代

 

3.1. 康士坦丁(Constantine)

    羅馬皇丟克理田認為羅馬的版圖太大,一人難於治理,於是把國家分成四個地區,由四人分治。他駕崩以後,有幾個皇帝起來奪位。其中有個叫康士坦丟(Constantius)王,才能很大;善於治理,把西方的英、法兩國治理完善。至306年他將死的時候,就把皇位傳給他的兒子康士坦丁。康士坦丁的母親名叫赫裡拿(Helena),是個熱心信主的人。

    康斯坦丁的本領更高,不只把國家治理得好,也設立律法公平地管理國家。他又出昭示保護宗教和信仰自由,並且對基督教有好感。他在位不久,與同時代另一一位相爭的王在羅馬城外打了一仗,大獲全勝。有歷史家說,沒有開戰以前,康氏夢見一個光明的十字架,擱在天空之中,十字架上寫著 「靠此得勝」四字。又有人說,過了兩天,康氏夢見耶穌向他顯現,吩咐他把十字架作為國旗的符號。究竟真像如何,很難考究。我們僅知道,他把十字架作為軍旗。戰勝後,他不但應許教會存在,還支持基督教的發展。

    321年他又打敗了最後的敵人,做了羅馬全國的皇帝。330年建造新京城,取名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這城位居全國正中,所以繁榮很快,聲名洋溢四方,以致信徒都仰望這城的主教為一個領袖。康氏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大;教會的勢力也一日比一日增長。他雖幫助教會消除亞流的異端學說,保存教會的合一,卻又做了羅馬多神教的大祭司,要百姓拜他如過去的皇帝一樣。最不幸的是家庭發生悲劇,他先後將他的妻和長子殺了。康氏臨死之前,才領受基督教的洗禮,也把基督教看為國教。他死了後,基督教繼續興盛。

 

3.2. 亞流(Arius)與亞他那修(Athanasius)

 

    亞歷山大城是個研究哲學的著名地點,而這地的神學也興盛,尤其是俄利根的學說。在康士坦丁的時代,因討論「耶穌是神」的問題,在這地方起了紛爭。這事是由亞流的學說引起。亞流是個有學問的牧師,生活極嚴克。有一回他與本地主教辯論,就說耶穌乃上帝所造的,不過 是在萬物被造之前被創造,所以耶穌曾經是無有的,並且萬物是藉著他所造的。又說耶穌因無罪而死,才得以復活,升天, 然後才變為神。

    那時極力反對這學說的有亞他那修。亞氏幼年的事蹟不詳,有人說,他年輕時,和小孩子們遊戲,假扮主教,為小孩子們施洗。起初亞他那修在亞歷山大教會負責讀經,後來當任執事。他曾對亞流說耶穌與上帝同一性質,倘若不同,就不能作我們的救主。又道自從起初只有一神,若是耶穌與上帝性質不同,便有二神了。因此這樣,就和亞流起衝突。康士坦丁不悅,他怕這衝突發生內亂,想協助排解。325年教會便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Nicaea)召集大公會議。赴會的有三百十四人,會中東方教會人數占多數,羅馬教會也有派代表出席會議。開會之時,皇帝作主席, 他主張和平解決。會議之後,決定懲罰亞流,規定一個「信經」,這「信經」論到基督說

    我們信一位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之先為父所生,光之光,真神之真神,被生而非受造,與父本體相同(homoousious);萬物都藉 而受造。

    在這「信經」以前,有古羅馬的信經,現在寫在下面

    我信全能的父(上帝),又信基督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我們的主,藉著聖靈從童女馬利亞所生, 在本丟彼拉多的時候,被釘在十字架上,葬了,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後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來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又信聖靈,一聖基督教會,罪得赦免,肉身復活。

    當時皇帝強逼大眾承認在尼西亞所規定的「信經」。因為亞流不服,便把他放逐到沙漠去,然而這爭論,還是不息。不久皇帝忽然改變方針,恢復亞流的說法,放逐亞他那修去沙漠。這時亞他那修作亞歷山大的主教。因這個衝突的緣故,他五次被放逐。幸而他所講的道純全,最後占了優勝。今日,尼西亞信經仍然是基督教會所堅守的信仰。

    亞他那修以前的教會,對於新約正典始終沒有一定的規範和定案,有的承認多些,有的承認少些。亞他那修提議「新約」正典只包含二十七卷,由教會作最後的定案。

 

3.3. 尼斯多留(Nestorius)

     

    討論基督為真神的爭論停止了,但是討論基督有神人二性的衝突又發生起來, 尼斯多留派是由此而起。

    尼氏當敘利亞的牧師和修道士。428年皇帝見他有口才,便派他為康士坦丁堡的主教。他本來恨惡各樣的邪道;作了主教,仍是一樣。他接任那天,就向皇帝說「皇帝啊!求你賜給我一個無邪道的地方,我就給你天堂之賞賜。求你幫助我剪除邪道,我就幫助你消滅波斯人!(那時波斯是羅馬的大仇敵)。不久,尼斯多留手下一位牧師,想撲滅那邪道,說不可稱馬利亞為神之母。尼斯多留很贊成這說法,並說可稱馬利亞為基督之母。他的意思,以基督有神人二性,雖有分別但不混亂。亞歷山大主教極力反對這樣的說法,說我們可以稱馬利亞為神之母。羅馬的主教也反對,在西方召開一個會議定尼氏之罪。到431年,皇帝在以弗所召開大公會議。亞歷山大的主教和其他主教五十人一同赴會,趁著尼氏的朋友還未到的時候開會,把他的道定為異端。尼氏和朋友一到,再次開會,贊成他的學說。羅馬主教來到了,反對尼氏;當時皇帝照他們的意思行,便逼尼氏退位,放逐他到埃及國。後來又召尼氏回國,但是在路上死了。這是451年的事。

    基督教初期在東敘利亞、米所波大米、波斯等國的信徒所用的文字不是希臘文,乃是主耶穌自己所常用的亞蘭文。他們所住的地方與各方教會距離很遠,所以不受當時亞流等派的影響。他們認為尼氏的說法不錯,就追隨尼氏另組教會,所以稱他們為尼斯多留派。

     尼斯多留教會的教義自然與羅馬教會有些不同。尼斯多留派不承認教皇的權柄,也贊成牧師可以娶妻。這派傳到了亞洲中部和中國北部,在中國稱為景教。

 

3.4. 基督教為國教

 

     提阿多修(Theodosius)379年至395年作羅馬國的皇帝,他性情粗暴,本領很高,提氏與教會很有關係。他曾於380年下令禁止多神教的敬拜,命令人民崇信基督教,所以當他在位時基督教被立為國教。不過因為當時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落,叫人信主極不容易。當時政治不平定,人民受官長和兵丁的虐待,貧民很多,有錢財的也放縱私欲。提氏死了以後,羅馬國完全分裂。不久,羅馬國的西方受了強盛的條頓族(Teutons)的攻打,最後西方落在他們手中。然而教會的權勢仍大。

    提氏因報復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人殺害他的幾個大官,就在那戲院裡殺了七千百姓。後來提氏到了米蘭(Milano);那地方的主教安波羅修(Ambrous)寫信責備他的罪,勸他悔改,然後才應許相見;最後提氏甘心認罪,又有悔改的心。

 

    基督教為國教的時候,教會享受到許多的利益,比方凡是在教會負責的人不必納稅,不必當兵,主教又有審判教會訟事的權柄。那時候,教會雖不受國家財政的補助,但是收受遺贈財產許多,信徒也樂意捐輸。信徒的捐款分作四項用途

    . 主教使用;

    . 牧師使用;

    .  濟貧窮;

    . 修理禮拜堂。

 

    從此以後,教會中有職務的人不得參與外面的事業,專心在教會中工作。

    教會的會制多以國制為標準,這會制在400年成立了。一省的主教稱為大主教, 大主教之中有五個稱為「議長」,就是由羅馬、康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安提阿五城的主教擔任。這時羅馬的主教,雖想做全國教會的領袖,但時不能成就志願,因為信徒還是以大公會議為教會最高機關。然而大公會議屢為皇帝利用,為要保存國家的統一。這時候,教會雖然講道德,但是當中也有許多腐敗的地方,因為有許多人加入教會以後,其中有假冒為善的。因此不義的行為,屢見迭出。比方敬拜聖人 - 實在是多神教的迷信 - 也暗暗進入教會了。

    當時有人說聖人的遺跡,寶物,很有靈力,能夠醫病,又能夠保護身體,帶在身上,可免危險。又有人說魔鬼躲避殉道士(烈士)埋葬的地方,彷佛躲避烈火和難受的苦刑一樣。當時人人最敬拜的聖人就是馬利亞。幾乎把她當著神一般敬拜。又說馬利亞一生守童身,所以稱耶穌的兄弟為表兄弟。基督教為國教有其益處,就是藉此可以感化萬民,教導他們學習基督教的道理。當時,教會中有告解禮(Sacrament of Penance)這認罪工具,就是人犯罪後可以藉著告解禮受教會的審罰。不過這些審罰並不太嚴厲,或是認罪,或是捐輸,最多也不過是暫時不可領聖餐。

 

3.5. 安多紐(Antonius)

 

    教會越受世俗的攻擊,就越多信徒逃避世俗做修道士。基督教未立為國教以前,安氏在埃及作修道士。原來他家庭富有,他父親常勉勵他發奮求學。父親死後,安多紐有一天聽人講馬可福音十章1722節「富人的故事」大受感動;於是變賣他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到深山曠野去修道。他所住的地方離紅海不遠。他在那裡獨自居住,與野獸為伴。曾受許多試探,但一一勝過。不久他的名聲傳開,有許多修道士接踵而來,請他做他們的領袖。因此安氏變成了修道派的發起人。這派越傳越廣;有人說,安氏雖然沒有兒子,卻是許多人的父親。

    303年,教會受到大逼迫(丟克理田皇帝之時),安氏想做個殉道士,親自到亞歷山大自認基督徒,不過他的志願沒有達成,仍舊歸回原處。後來又到這城抵擋亞流的異端。他去世時有一百多歲,死時是355年,亞他那修後來為他寫傳。

 

3.6. 耶柔米 (Jerome)

 

    「修道主義」原起於羅馬國的東方;不久傳到了西方。竭力在西方傳揚這主義的是耶柔米。他也是初期教會一個著名的神學家。耶氏父母是誠實的基督徒,所以他能得機會在羅馬城求高深的學問。

 

    在羅馬城他同別的青年人一樣,受情欲的絆;然而他仍有追求聖潔的信心, 在二十歲的時候領了洗,後來遊歷各地求學。他時常讀聖經,常覺得其文字有古哲學的趣味。後來到敘利亞的安提阿和猶太地。有一天在異象中,見上帝審判台前有聲音發出問他說「你是誰?」 他回答說「我是一個基督徒。」又有聲音說「你說謊,你只是一個古文學家,不是一個基督徒,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後來,耶柔米立定主意,要脫離古文學和俗世哲學的知識,到曠野裡去修道。他住在那裡的時候,有各樣的試探在他心裡出現,他以苦工和學希伯來文, 以平息他心裡的暴氣。他住在曠野的時候寫信給西方的朋友說

    「我的弟兄啊! 你與世界有何關係? 你豈不是比世界更重要? 世界上房屋的遮蔭,能保住你到幾時呢? 發煙的城市好似監牢一般,要囚困你到幾時呢? 你相信我!這裡的光比別處更明亮。我們在這裡能夠放下肉體的負擔,逍遙在光明的青天中。你怕貧窮麽? 但是基督說貧窮的人有福了! 你怕勞苦麽? 但那比賽的人非出汗不能得冠冕。你為食物憂慮麽? 信心不怕饑餓。你怕因禁食而瘦弱的肢體睡在赤地麽? 主和你同住。」(耶柔米第十四封信)

    耶柔米雖然這樣讚美修道主義,最後還是回到了西方世界。他到了羅馬的時候,受教皇之邀請,把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為將來天主教所公用。現在稱為「武加大譯本」(Vulgata),因為是羅馬天主教普遍所承認的。過了三年,他回猶太去,在那裡修道。有幾年他住在伯利恒,教訓門徒,著書修道。至主後四百多年,他又反對伯拉糾(Pelagius)的學說,所以有仇敵焚燒他的修道院,使他晚年很苦。他死於402年。

 

3.7. 教皇的始原

     羅馬主教地位很高,而稱為「教皇」的原因也有幾個

   . 他位在京城,是全國發號施令的地方,人民常從這地方接受政府命令;

   . 相傳他是西方獨一無二的使徒所立的教會的主教;

   . 邪道盛行的時候,他作真理的保護者,去信指責。他寫的書信通常都被多人閱讀,因此效力大,就如尼西亞大公會議就以他的書信作討論的根據;

   . 教會的組織大,羅馬也是當時有最多最大的教會,因有這幾個原因他的勢力就大起來。教皇的稱呼從此而起。

 

    利歐第一(Leo)是一個很有智慧和才幹的教皇,他常說,教皇是教會的根基。他取馬太十六章1719節作證明。又說這節聖經是耶穌應許彼得作教會的根基,也有權柄啟開天國之門,繼續彼得承受這職的,就是羅馬主教,因為彼得是羅馬城的第一任主教。大概彼得到了羅馬,死在那裡是真的,但是歷史並沒有記載說彼得做那地方的主教。耶穌在馬太十六章1719節所說的話,不是單單對彼得說的,(見太十八:18)。並且彼得職位田羅馬主教繼承,在聖經上是毫無根據的。雖然這樣,當時卻是沒有人反對利歐的話。

    利歐的才能表現在言論、書信上,固然不少,並且在外交手腕上的表現更大。這時北方的匈奴(Huns)是西方最大的仇敵。在羅馬國境內到處搶劫,一味破壞。主後451有匈奴的領袖到羅馬城,利歐便出城迎接,求匈奴不要攻打羅馬。匈奴領袖大受感動,便舍之而去。人民都歸功於利歐的能力。

 

3.8.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年奥古斯丁生於非洲北部。他的母親名叫摩尼加(Monica),是個熱心的信徒。他的父親是做官的,後得妻子感化,作為信徒。奥古斯丁年幼的時候,患了重病,雖然有心領洗,但後來病癒,未曾實行。他很有才能,求學的機會亦佳。不過他年青的時候,好矜誇,說謊話,又沉迷於色欲。 為此,常受他母親的勸諭。他雖覺不安,但是無力聽從母親的教導。他父親死的那一年,他在非洲的加大基(Carthage)求學,放蕩如常。他屢次覺悟罪惡的苦楚,求上帝使他脫離這種重擔,卻不想痛改前非, 所以他每次禱告的時候,常說主現在不幫助我,要等他日! 在這期間,他想求那真實的智慧,可以幫助他脫離罪惡之苦。初信瑪尼教;此教像諾斯底派一樣,說罪惡是屬物體的,後來又研究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但是仍舊不能脫離罪惡的捆綁。他母親見他不信主,時常為他禱告。有一天他母親會晤老主教,求他幫助他的兒子,這老主教勸慰她說「你為兒子這樣流淚,兒子不能不得救。」奥古斯丁起初在本城當教員,後來到義大利,再去求學。後來做了米蘭大學的教授。這時安波羅修作米蘭城的主教。奥古斯丁想學他的口才,時常去聽他講道,但是奥古斯丁聽道以後,雖信基督教有真理,還是信心不堅定,不願悔改;正如那半醒的人一樣。後來他提起當時所處的情形,說「上帝創造我們,為的是要我們屬於 ;因此,當我們的靈魂未安息在 裡頭時,必惴惴不寧。」 有一天有一個牧師會見他, 把安多紐的故事告訴他。奥古斯丁聽了安多紐如何脫離世俗各樣的捆綁,想起自己罪惡滿盈,心裡更不平安,便到花園靜息一下。這時他在一棵無花樹下,淚如雨下。他在<<懺悔錄>>(Confessions)上說

    「我還能說多少次明天,明天呢? 怎樣不說現在? 我的羞恥怎樣現在還不能洗盡? 當我這樣為了我心中的苦楚一面哭一面講的時候,從屋外的地方有聲音傳進來,有小孩的聲音說『拿來讀啊! 拿起來讀啊!』我的容貌忽然改變了...。我立刻收住我的眼淚,站起來,覺得這話必是上帝的命令,要我讀聖經,我把聖經信手打開一看,只見裡面說『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欲!(見羅馬書十三章1314)當時我不想再多讀了,因為我一讀了這段聖經,有平安彷佛明亮的光射進了我的心坎,我所有疑惑的黑暗一時間消失了。」

    他覺得這是上帝直接向他說的話,從此以後,他實在的悔改了。奥古斯丁這次悔改之後,等復活節一到,就和他的兒子一同到安波羅修的教會領洗。他的母親先到了米蘭,見奥古斯丁悔改了,就歡喜的說「我一生人的目的達到了!」。第二年奥古斯丁從義大利歸回非洲;後來著了<<懺悔錄>>一書,述說自己生平及他母親的事。奥古斯丁一變而成為最誠實的信徒,他,願意克己,一生追求更多認識上帝。他未悔改以先的那世俗心和色心都消失了,恐怕再犯,所以極力躲避罪惡。

    奥古斯丁在非洲作希坡(Hippo)城的主教,晝夜工作,除佈道以外,還研究神學。又召集本會的牧師在他房子同居住,不要他們娶妻或擁有私人的財產,一切都是公用的。除讀聖經,講道以外,他們也做手工度日,後來許多人學習他們這樣的奉獻精神。

    奥古斯丁後來著作許多,這些書對於中世紀的教會和政治有極大的影響。430年奥古斯丁死在希坡,那時正當是敵人條頓族包圍攻城的時候。

 

3.9. 奥古斯丁與伯拉糾

 

    奥古斯丁信主以後,覺得得救的恩賜完全是從上帝來的,自己毫無能力,因此 常說上帝的恩典是無限量的。又說只有上帝能救人,但 所行的也是 預知的,所以人得救不得救,也是上帝在太初已預定了的。這學說後來被英國教會的伯拉糾(Pelagius)反對。

    伯拉糾是英國的修道士,常說有毅力的人可作大事。後來去到羅馬看見許多信徒犯罪,就說犯罪是免不了的,因為這是由起初就發生的。伯拉糾說人沒有原罪,善惡是由人自取。人可以努力或靠自己願意的力量去追求從基督而來的救恩。

    413年伯拉糾和奧氏大為這教義大起衝突;後來伯拉糾雖經加大基的會議斥責, 但奧氏亦未得到完全的勝利,因為東方教會的人多不明白奧氏的道理,而西方的教會也不多歡喜他那「人得救不得救為上帝早已預定了」的說法,教會雖不承認伯拉糾的道理,但是他的道理仍受多人接受;例如教會中有人主張,得救雖多半靠上帝的恩典,但也須稍有自己的功勞。這顯明白伯拉糾的道理的勢力還在他們中間。

    今天的教會接受奥古斯丁的「得救完全是上帝的恩典」的教義多過接受伯拉糾「也必須靠人的努力得救」的教義。

 

3.10. 條頓族(Teutonis)

 

    467年西北方的條頓族攻取了西羅馬的一些地區,建立新的國家。此時古希臘和羅馬文化也開始衰微了。接下來的時代也被稱為「中世紀」,是從第500年起,至到1500年為止,這一千年正是中國梁武帝到明武之時代。條頓族的人有屬亞流派的, 也有不屬羅馬天主教的。不過都是信主的。

    當時的教會算是最大的組織,雖政府常常改組,教會卻不為所動。凡屬羅馬民族的信徒不能保護自己的,就有主教保護;主教自己不能保護的,就有教皇的護庇,所以這時候,教會的權勢更形強大。── 世界華文聖經學院《教會歷史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