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舊約歷史
一.舊約的世界
舊約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Old Testament)(注一)並不是孤寂的,舊約中所記述的歷史似乎是那麽人煙稀少,但是在真實的古近東地區卻是有許多不同的民族居住和活動,只不過舊約只關注亞伯拉罕及摩西這些希伯來民族的生命和活動。
談論舊約的世界,就是要講述記載在舊約中的地理環境及列邦人民∶有的只在聖經中提到,並未作詳盡的解釋;有的卻可從經文中瞭解一二,幫助讀經。分述如下∶
1.1.
地理環境
舊約地理環境通常以彎月形肥沃地帶(Fertile Crescent)來描述。這彎月形地帶是從東北的伊朗與亞美裡亞的高原算起至西南小亞細亞與地中海的埃及為止。再由東邊的米所波大米(Mesopotamia)算至西部敘利亞及巴勒斯坦,形成一個像新月的地帶。這地帶是一個肥沃的地帶,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早在西元前三千年就有歷史,許多民族在此活動,創造了世界的文明。
一. 伊朗與亞美裡亞∶在月灣之東北,就是伊朗平原,這片地古時是瑪代與波斯的國土,向東延伸至喜馬拉雅山與亞美裡亞,即聖經所記的阿拉臘山(創8∶4),它高4900公尺,為底格裡斯河(聖經名為希底結河)與幼發拉底河(聖經名為伯拉大河)之發源地。這兩條大河也是世界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在亞美裡亞之西為小亞細亞(新約聖經的以弗所、加拉太一帶),是地中海的東北角,向上為裡海,有族長時代的赫人之地。向西為希臘,在新約這些地區比較重要。
由巴勒斯坦通往西乃山與埃及,可經非利士之地(出13∶17),由迦南地之濱江地帶沿非利士平原可以到達。另外的走法是經書珥(創16∶7)到西乃半島。從阿卡巴灣(Gulf
of Aquaba),經摩押、以東,由約但河東到大馬色,再上米所波大米,古有“大道”之稱(或“王道”,民20∶17)。這是從埃及經巴勒斯坦到東邊的路,囊括了整個月灣。由埃及向東南,到亞拉伯曠野,地區極為廣大。
二. 米所波大米∶埃及只有尼羅河,而米所波大米(今日的伊郎北部、阿富汗一帶)可有兩河之地,因為有希底結河與伯拉大河。兩河之流域南部在巴比倫(今日的伊拉克、科威特),北部為亞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也成為古中東最顯著的地形,讓當時的人民容易走動,有許多經商的大路。
亞伯拉罕原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即為巴比倫的西南部。以後他出來,曾留居哈蘭,是在米所波大米的上端。雅各也曾在此寄居(創11,24,28章等)。以色列北國敗亡後,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安置在吹散的哈博河邊(王下17∶6),也就在那裡附近。
-------------
注一∶資料多參考余也魯編,"啟導本聖經"。(香港:海天書樓,1989),頁16-24。
三. 敘利亞巴勒斯坦∶巴勒斯坦與埃及,米所波大米不同,沒有大河,都是一些小河小溪,唯一的主流是約但河,由加利利海(約在海拔下210公尺),流入死海(海拔下400公尺),可見約但河山谷是一個低窪的山谷。北部有利巴嫩高山,向南便是約但河流域,地形一直向下傾斜,《申命記》8∶7 的描寫∶“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正是此景的寫照。約但河的發源為利巴嫩山脈的黑門山∶利巴嫩山谷(書11∶17)或稱為亞文平原(摩1∶5)。
西部高原山上終年積雪,中部高原是加利利地區,向南有米吉多平原,向西通往大海(地中海),向東也是平原,稱為(約旦)河東之地。由中部至南地,是猶大的山區,到南地的最南端為別是巴。中部山區重要地點為迦密山,向東是以法蓮山區,環抱著基利心山與以巴路山,向南有猶大山區。耶路撒冷為重鎮,高度比基利心山低,為海拔770公尺。猶大山地再向南,為極荒蕪的原野。
濱海平原向北為腓尼基,經沙侖平原向南就是非利士地。非利士地的山區與北部不同,北邊的海岸線比較直,沒有非利士地區那麽曲折。在舊約時代,腓尼基是貿易地區,到新約時代,約帕才成為重要的商埠。
東部地區,即河東地,自北部黑門山區向南,有大馬色平原、巴珊平原,草原豐富,適合畜牧。再向南,有基列的盆地,地勢甚;高有四條河流縱橫該地,這就是加利利海、雅穆河(Yarmuk,聖經中並未提及)、雅博河(創32章)、亞嫩河(民21∶13)。亞嫩河是以色列與摩押邊界,流入死海。
巴勒斯坦因地勢而乾旱,自五月至九月無雨。靠春雨與秋雨滋潤地土,產生穀物果類。
1.2.
列邦人民
舊約所記載的種族複雜,邦國眾多,文化迥異。種族可分為閃含、印歐及其他。《創世記》10章記有列國的根源,除以色列民以外,若干鄰邦也有涉及。
一. 挪亞的三個兒子,閃族為主要的種族,包括亞述與巴比倫(合稱為亞甲)。迦南人與腓尼基人為含系。希伯來人、亞摩利人、亞蘭人、摩押人、亞們人、以東人與亞拉伯人為閃系。雅弗人即為印歐系(Indo-Europeans),包括瑪代波斯、西古提人,以後還有希臘、羅馬人。其他甚難歸類的有赫人、亞攔人、何利人(創14∶6)、古實人。還有蘇美裡亞人,在聖經中並未提及。這些是否為米所波大米文化的始祖,尚待考據。
二. 巴比倫與亞述必與蘇美裡亞有淵源,這兩國統稱之為亞甲。巴比倫王朝的第六代有漢慕拉比王,制定法律。但巴比倫先為赫人征服,以後又為古實人所侵佔,時在主前十六世紀,共有四百年,可稱之為黑暗時期。主前十二世紀再為亞述征服。亞述稱霸約有五百年。亞述最後被巴比倫擊敗,開始新巴比倫時代。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5年登基。主前538年,巴比倫王國又被波斯吞滅。波斯王古列稱為世界的霸王,記載在《但以理書》5章。
三. 埃及王國的歷史,通常分為古時,中期與近期。近期王國為新王國,是從異族喜克索(Hyksos)掙脫得自由之,當時在主前十四世紀。相信埃及在十七至十四世紀是被異族喜克索人統治。喜克索人為外來之人,本身不是埃及人。相信約瑟是在異族喜克索統治中的政府任宰相,也只有異族政府才讓約瑟這樣的"外邦人"任宰相。埃及的古代可追溯至主前三千年,那時已有象形文字。中期有著名的智慧文學,可供舊約《箴言》書的參考。金字及石墓的文獻為考古學的重要發現。
四. 其他種族如赫人,可能早在主前2000年已經有了,但王朝開始的時間,大約在主前十七世紀。路德人(創10∶22),可能是以後的呂底亞人,在新約中屢被提及。何利人有國家,在主前十六世紀;哈蘭可能為該國的中心地區。希未人可能就指何利人,列為迦南居民。他們最早是在以東。拔示巴的丈夫,赫人烏利亞,其名字的涵義為“主”,是希未人語言的字義。
五. 以攔與瑪代可能是同義字,因為以攔出現在耶利米的預言中(耶49∶34起),其首都在書珊。波斯也屬以攔,所以瑪代與波斯常相提並論。古列王發令,准以色列人歸回本土。其他波斯的王,曾在《以斯帖記》與《但以理書》提及,如大利烏王、亞哈隨魯王等。
六. 亞摩利人在以色列人進迦南前,已經在該地久居了。聖經中特別提及巴珊王噩以及西宏王。亞蘭人即敘利亞人,是舊約裡重要的種族,甚至《申命記》26∶5說∶“我祖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將亡”應作“漂泊”)。敘利亞僅在地理環境中極為重要,而且在文化傳統中也有其地位。亞蘭文在舊約之中,與希伯來文並列,是以巴勒斯坦的通用語。主耶穌與 同時代的人很可能用亞蘭語言。
七. 非利士人在聖經歷史中時常提及,尤其在以色列早期的歷史中。迦南人可統稱為巴勒斯坦的居民,又以腓尼基人為主。迦南人常包括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共七國的民(申7∶1),參雜地居住在以色列平原和山地一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也和這些迦南一起居住在以色列地,時常被這些迦南人的異族信仰和文化影響,追隨他們敬拜偶像而被以色列的先知指責。
八. 希伯來人是指亞伯拉罕一族,因為他的兒子以實瑪利成為日後的亞拉伯人,他孫子以掃成為以東人,這兩者可屬同族。但神給他應許之子以撒,生次子雅各才有十二支派,成為以色列民族。據《創世記》10∶22,閃是希伯子孫之祖,希伯應為希伯來人的祖先。
二. 以色列選民歷史
一. 族長時期∶族長一般是指亞伯拉罕至約瑟為止。以色列人是耶和華的選民,他們的歷史必須從族長的生平追溯,(創12-50章)。在他們的歷史之前,有創世的記載。創11章有這些史前的記載。最初的人類社會,可自亞當起算至亞伯拉罕。有關族長的事蹟,由於近年考古學的評鑒,已無法否認這些事蹟的歷史真實性。四位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與約瑟,都成為當持社會的領導人物。他們的信仰尤其成為當代與後世的見證。耶和華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從亞伯拉罕起,此族以畜牧為生,到處移居,算是遊牧民族。雖然歷經艱辛,仍靠神的恩惠得以繁衍,足見信心的力量。他們的道德行為尤其為眾人的表率。約瑟因神的安排而移居埃及,貴為宰相,因此救了全家性命,不致被饑荒所害。但全家因此留居埃及,日後被壓迫,成為奴工,等候耶和華的拯救。
二. 出離埃及∶埃及從異族統治之下(主前十四世紀的喜克族人)獲取自由後,強調民族自尊,排除異邦人,所以新王對以色列人倍加迫害。神呼召摩西,領導以色列人出離埃及。摩西幼年得蒙保守,幼嬰時被父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棄於尼羅河畔,為法老公主收留。但幼年時仍有家人的照顧,並得著宗教的教育,所以長大後寧可忍受淩辱,不願做法老女兒之子,放棄王儲的地位,甚至亡命他地。他蒙神呼召,向埃及王交涉,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到曠野敬拜。神以奇事促以色列人離去,經過紅海,得以自由。三個月後,在西乃曠野的山下,得著耶和華的啟示,獲得聖約的應許,承受律法的命令,建立以色列國。神揀選他們為聖約的子民。
三. 定居迦南∶摩西死後,他的助手約書亞繼承未完成的使命,帶領以色列人過約但河進迦南地,乃是神為以色列人所準備的「流奶與密之地」。他事前受摩西差派至迦南地探察,與迦勒二人堅持進駐迦南,。甚餘十個探子因懼怕而不主張以色列人前往。所以日後摩西授命約書亞進軍迦南,承受耶和華的地業,他在迦南先北伐,再南征,共十四年,以後在示羅地為以色列各支派主持分地的事宜;引退前在示劍與以色列人面前重申聖約,作最後的叮嚀(書24章)。以色列人定居迦南,是神賜的福分,但也不無困難。由於地區擴大,甚難統一,又受迦南高度文化之誘惑,隨從異教的影響,逐漸遠離耶和華。
當時以色列支派各自為政,難達成合一,外患頻仍,需要軍事的與法律的責任,得著神的靈賜能力,是恩賜的領袖,雖為君王的前身,卻無世襲的系統。以色列人蒙神差遣的士師拯救,國中太平,但是人民常犯罪。神只得管教他們,容讓異族來侵略壓迫,可是以色列人再重複錯誤,歷史似乎重演。最後非利士人的侵略成為最大的威脅。以色列為情勢所迫,有建立王朝的必要。
四. 王朝建立∶為求國力增強,民族的統一是刻不容緩的事。以色列向撒母耳求王的事本身並非錯誤,但是錯在他們信仰的基本態度,因為他們離棄耶和華。王朝建立了,安定尚須時日。
5.1. 掃羅為第一任君王,仍是士師形像,有軍事才幹,但無政治的才智。政府既無組織,也無首都。他的戰果確立了他作君王的地位,卻缺乏信仰的深度,甚至一再違命,使先知撒母耳在督導方面深深失望,須另選賢能,掃羅又生性嫉妒,不僅不將大衛視作民族的領導人,反視為勁敵,非除去不可;終於釀成他個人與家庭的悲劇。他與兒子約拿單在抵抗非利士軍時陣亡沙場。
5.2. 大衛為掃羅的女婿,繼位是有合法權益的。但到他作王後,王權才真正成為世襲,且有神的聖約為依據(撒下7章)。他先在希伯侖作王七年,然後成為以色列全國之君。他的戰略不先攻擊非利士,而是攻耶布斯,取得保障。奪城後,在該地建都,定名為耶路撒冷。這是以色列歷史的黃金時代。大衛在軍事成功之餘,鞏固內政,迎接約櫃,加強敬拜耶和華的信仰。他是猶大族的人,重點在南方,在位時已引起北方的不滿,種下日後南北分裂之因素。他的事蹟記載在(撒母耳記下9-12章)及(列王紀上1-2章)。
5.3. 所羅門獲大衛准許被立為王,是由先知拿單與母親拔示巴促成。他以智慧著稱,享有才子的盛名。他大興土木,達成父王大衛的願望,建成聖殿。按月課稅,不照支派的界限,按地區的經濟狀況,引起北方的憎恨,在信仰方面,他晚年失節,妃嬪太多,且來自異邦,都為政治名交之聯姻,使他陷於異教迷信之罪惡。
五. 南北分裂∶所羅門之子羅波安即位後,仍一本父王之政策,使北方在耶羅波安策動之下發生叛變。十個支派脫離出來,自成以色列北國,在但與伯特利兩地設立聖所。本以牛犢為裝飾,以後被人們奉為膜拜的偶像。聖所設立,原為防止人民再去南方耶路撒冷城,但現在弄巧成拙,無可收拾。北國之王朝既非大衛家,沒有神的應許與福分,篡位的事更司空見慣,政 失去平衡與安定,如果沒有若干偉大的先知如以利亞、以利沙、阿摩司等,北方必早已敗亡。雖然如此,北國也只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在主前722年被亞述消滅。
南北分國之後,猶大尚為安定。北國革命頻仍,耶羅波安的兒子拿答即位不久,為將軍巴沙所殺,巴沙將國都由示劍遷至得撒。他的兒子以拉也被暗殺,心利的王位反為暗利所奪,建立王朝,成為以後亞哈家的強權,那時,猶大國的王羅波安之子亞比央,孫亞撒,不住與以色列北國爭戰。兩國之爭奪不停,至暗利戰勝猶大以後,大事興革,遷都至撒瑪利亞。異族如摩押,推羅等也都受制於他。推羅的公主耶洗別嫁給暗利王的兒子亞哈,帶進巴力的敬拜,將北國陷於拜偶像罪惡之中,以後就引起耶戶的革命。
耶戶的革命,為除去巴力的迷信,有先知以利沙的鼓勵。他殺害耶洗別及亞哈的眾子,並巴力祭司,這番宗教改革可謂透徹。但國力元氣大傷,南國唯一篡位的是母后亞他利雅。她為亞哈之女兒,是亞哈謝的王后。她殺害王嗣,在位六年,終被殺死。約阿施幼年被祭司藏起,合法繼承王位時年僅七歲,北國耶戶與南國約阿施都不敬拜耶和華,兩國的國勢力衰。
北國的政治既不安定,災患又多。敘利亞已漸失去強權的地位。由於列強的爭奪,巴勒斯坦得以偷安片時。北國在耶羅波安第二,南國在烏西雅王的時期,貿易興盛,經濟日隆。其實這正是以色列民族的危機。過了這個時期,敗亡的喪鐘已經敲響。亞述強權採取行動,指向巴勒斯坦。敘利亞與北國聯盟,想對抗亞述,促猶大參加。猶大王亞哈斯不敢加盟,遭敘利亞、以色列戰爭之害。但亞述迅速奪取敘利亞的大馬色,當時在主前732年。十年後,撒瑪利亞城被攻破,北國敗亡,淪為亞述帝國的一省,十個支派從此失落了。
南國雖倖免一時之災,但禍患無窮,一直受制於亞述強權,朝中和戰政策也常在亞述與埃及兩大強權之中舉棋不定,最後在巴比倫的侵略下敗亡。巴比倫擊敗埃及是在主前605年,亞述的尼尼微城早在主前612年被巴比倫征服。巴比倫的目標只在巴勒斯坦。南國雖屢次尋求政治獨立、宗教改革,如希西家王與約西亞王,但迷信積習太久,罪惡已深,改革的事雖有短暫的果效,但無長期的效果。耶和華公義的審判已判已經發動,耶路撒冷城在主前587年,為巴比倫攻陷。南國敗亡,比北國多維持一百三十五年。
六. 被擄歸回∶猶大曾被擄三次,首次在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王擄走宮廷重要人物。第二次在主前597年,約雅敬王及國中的精英被擄。第三次在主前587年京都淪陷時。若不計主前605年的事而以597年為第一次,第三次當為主前583年猶大省長基大利被謀殺後,被擄的人群分散在巴比倫各處,有相當的自由,從商的尤其富有,會堂也在那時期內創立。若干宗教人員從事抄錄聖經及著作的活動,這對後來的猶太教和舊約聖經的保守甚有建樹。
巴比倫為波斯征服之後,古列元年(主前538年)頒佈命令,容許被擄者歸回。有的以色列人在外地已經安定樂業,有的早已逃至埃及定居,也無意歸回。但不少忠信者有抱負,要回故土重建家園,從事復興的大業。他們回去之後,百廢待興,千頭萬緒,無從做起。祭壇雖在聖殿的廢墟中建立,但聖殿的重建,卻一再延期。經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大聲疾呼,在主前520年才動工重建,五年後建成,統稱為所羅巴伯的聖殿。那時政治首領為省長所羅巴伯,是大衛家的後裔,證明神的應許仍未廢除。在撒迦利亞書4章,他與大祭司約書亞被比喻為兩棵橄欖樹,是彌賽亞的代表。他們領導著以色列的餘民,成為以色列民族復興的核心。
七. 重建更新∶在主前五世紀,猶大的複國為以斯拉與尼希米合力從事的目標。以斯拉為波斯宮廷中的文士,也從事抄錄經文的工作。尼希在米在是波斯王面前任安全官(酒政),以後被委為省長,回來重修耶路撒冷的城牆。築牆的阻力甚大,但尼希米策動群力,在神的恩惠下完成。以斯拉再以文士祭司的身份,發動讀經大會,民間有極大的復興。他鼓勵人們遵守律法,保持純正的宗教,因而被稱為猶太教之父。以西結也有同樣的稱謂,但以西結的貢獻在思想方面,而以斯拉則在實踐方面。猶太教是希伯來宗教後期的發展,必須保持純粹的血統,純正的信仰,純全的宗教生活。“猶太人”在那時起才成為固定的名稱,只指猶大與便雅憫支派的人民。失落的北國十個支派人民已經混雜,撒瑪利亞人已不是純粹的以色列人。
猶太人在埃及的情形可從許多蒲草紙抄本的文獻中窺見一二。他們是巴比倫擄掠時逃難至此。在埃及有猶太人的新區,從事軍政與宗教的團體工作,保持若干宗教的制度,守安息日及節期,但也有些是變質的。
被擄後,猶大仍是波斯帝國的省分,由大祭司治理,聖殿可以向人民課稅,又可自行鑄造錢幣。那時的通用語言為亞蘭文,書寫的是希伯來古體,以後逐漸以亞蘭文的字母取代,成為現在用的希伯來文。
──
林牧《舊約歷史與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