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十九章  見證的火炬

 

我們看見的這些教會屬靈運動的歷史,僅是聖靈在曆世歷代中所做的新約見證的一小部分。只有在永世裏,我們才有可能完全看見神在信徒身上所成就的一切。因為這些見證對於世俗化的教會屬靈的無能是一個明顯的控告,所以組織化的教會就想盡方法對這些見證進行抹黑甚至扼殺。那麼聖靈在以往的歲月裏所有的這些作為對主在今日二十世紀的子民主態度和服事上,有什麼關聯呢?

教會是一個複雜異常的題目,當代對教會一詞各種的詮釋更是令人迷惘。幸好聖經並不迷糊,有關教會的一些令人不知所措的地方,並不是因為人們不能明白聖經,乃是在於不知如何把神所說的應用到一般基督教的圈子裏。如果我們將基督教世界所有那些異常發展的現象撇在一邊不看,單單以神的話語來開始,並且定意遵循,那麼今天許多的教會問題是否就不一樣了呢?“當然會不同”,這可能是我們的回答。“但是我們卻不能這樣做。我們不能把目前所有的一切都放在一邊,我們只能接受現狀,並從這裏開始。”這豈不是整個問題的中心嗎?縱然我們不能忽視組織化的基督教一片混亂的事實,但是當我們尋找基督心意時,我們豈能以墮落的人那扭曲受限的真理為起點呢?如果說教會的歷史可以教導我們任何事的話,那就是,無論是個人或是聚會的見證,如果能夠榮耀神,那個見證就必須是建立在他的話語上。所有屬靈的祝福都是由此開始並且往前,絕非嘗試把某一些聖經的教訓來適應一套現存的宗教系統,並需毫無條件、心甘情願地尊重神的話語。

這亦是許多基督徒心思失敗的真正原因。今日大部分基督教的服事,完全接受組織化的教會就是教會這一觀點,人們普通認為,教會就是一個傳講福音的地方,並且時常需要從新注入活力。對於是否按著神的話語來建立教會,則很少人會關注,大部分的人只對復興感興趣,所以傳講救贖就成了終極的目的,然而全部福音的信息,不僅包括個人的得救,也包括信徒與教會的關係以及神的旨意,遺憾的是,這點卻被忽略了。我們切不可因為在我們四周都是一些掛著基督徒招牌而在屬靈上軟弱失敗的人,而就認為傳講個人救贖已無必要。我們同樣亦不可以因為在屬靈上有許多軟弱失敗的基督教組織的存在,而認為沒有傳講教會真理的必要。我們持這種看法的理由是,既然已經有了教會,所以福音中關於教會的部份就不再需要了,然而事實往往可能就是,這些教會只是名存實亡的組織。我們如果注意到保羅是傳講全備福音的,注意到他說他是傳講福音和教會(西1:23-25),那麼我們就會知道他絕對不會貶低個人蒙救成為神旨意的基礎這方面的重要性,他知道神旨意的成全乃是在教會。如果忘記了教會,我們就只傳了一半福音。如果說教會這個名詞時常被誤用的話,那麼復興也是一個常常被濫用的名稱。在舊約聖經中,復興僅指當人對主的委身熱心漸漸冷淡以後的恢復。而今日的復興一般是指多人接受福音,從死亡之中得到屬靈的生命。在新約聖經中並沒有現代復興的觀念。聖靈在五旬節所做奇妙的工作,那是完全不同的性質,使徒行傳中的經歷相當於舊約時代聖靈的澆灌。如果把在會堂制度中的猶太人與外邦人他們特殊的屬靈經歷及後來世代人們得救的經歷中間劃上一個等號,那是不合宜的。我們在一開始時就說過,那些虔誠的人,他們全心全意依靠並且委身於神,靜靜地等候彌賽亞的來臨,並且歡歡喜喜地接受那一位被盼望的成全者基督,這種信心的經歷全然不同于一個曾與神為仇敵的人,現在卻與神和好的經歷。加略山的歷史事件發生之前後,十字架的功效也一直沒有改變。希伯來書的作者提醒我們,信心使得十字架的工作在我們身上成為真實,因而我們得以稱義。而五旬節的復興乃是教會的建立。在新約聖經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已經存在的教會中有那種復興。我們並不是要貶低神在屬靈上使人覺醒的重要性。為著每一次真實的觸摸復興,我們感謝神,我們祈禱能有更多這樣的復興。可是在聖經中,我們似乎看見這些是次要的,神主要的目的乃是呼召人,期望他們在教會復興中也許能對神旨意的執行有一些重要的貢獻,但是復興本身並不能成全神的設計。

我們所討論的問題與舊約時代希西家和約西亞所帶來的復興有關。為甚麼先知以賽亞和耶利米在這兩段時期的服事之時,對這樣偉大的復興仿佛是視若無睹?豈不是因為先知心中所關注的乃是神的旨意能繼續藉著餘民為彌賽亞的啟示而預備嗎?神的計畫清清楚楚地擺在這裏。復興雖然是件榮耀無比的事情,但是它好像只是一個括弧。在神聖的計畫中,能否對神永遠的旨意有所貢獻,這仍然是其最終價值的衡量尺度。

從教會屬靈的運動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所提及的重點,現代的宣教問題也再一次使我們確知,儘管在世界各地有許多的教會被興建起來,然而這些教會卻均沒有生育能力,藉著傳講福音或是大復興運動所產生,卻是一個不能得人的機構。救贖若不與教會結合,屬靈的果子就永遠不能結出。

我們看到,衛斯理和懷特腓時代的大復興,主要是為十九世紀基督徒團契和聚會能恢復到聖經的立場上而預備的。神藉著這兩位僕人進行有價值的服事。但是沒有一個人的服事能在他們自己之間得以完全,所有不同的服事其實都是掌握在神手中。只有藉著別人的服事來互相效力,這種服事纔能得以在教會中得到完全的表現。人們總是比較容易接納傳講福音的恩賜,但是對於做教師的恩賜就較難以接受。在一個基督徒重生得救這一點上,很少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可是當我們教導神的話語之時,就難免會摸到人們心中深處的偏見以及人們對著傳統(基督以外的遺傳)的忠貞,所以我們寧可專注傳揚福音的工作,卻忽視了教會的建造,然而這樣就會使教會無法得以彰顯。我們有多少人學會在基督裏不受冒犯呢?

傳揚福音或是復興都必須在教會中纔能得以完全,教會必須建立在活的話語、即基督之上,所以我們絕對不可允許以組織化的教會來取代聖經中清楚的教導。

既然我們不能接受或是忽視這些現象,那麼我們對此應持何種態度呢?沒有甚麼情況是神的話語中所沒有的。使徒保羅在為其信仰殉道之前,就已經看到基督徒衰退的光景。在他的最後一封書信中,保羅就針對這些問題給一位年輕的神的僕人提出過一些建議。提摩太對於他那個時代的情形所產生的迷惘與我們今日神的許多子民的情形一樣,因此保羅所寫的提摩太后書對於現今的世代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總而言之,保羅的全部信息包括在提摩太后書第二章十九至二十二節,首先他說“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19)。衰退和迷惑處處皆是,但是主知道祂自己的子民,主自己的子民也認識祂。主的子民認識主的特徵就是他們願意順服主,過一個遠離不義的生活。這就是神與每一個屬神的人之間的個人關係,也是每一個個人對祂所要負的責任。

保羅轉到面對所謂的基督教結構這些令人迷惘的景象。他是以一個大戶人家有貴重的器皿,也有無價值的器皿(20)來形容這種情景的,這種混雜的光景就是教會的光景。保羅似乎暗示這樣的混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是否因此就認命了呢?接下去他說“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無論甚麼人來解釋“自潔”這節聖經,他都必須站在任何教會或組織之外來單獨面對神。只有這樣,他纔能回到他屬靈重生的地位,單單知道自己是在基督裏活著,而重新尋回自己在神聖的大家庭中的關係。當他獨自站立成了自由的人之時,也就是一個有用的人之日。

在這樣的光景之下,他最終的責任是甚麼呢?“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使徒這樣地告訴我們,我們要從每一個個人與基督的關係中進入到教會的立場,在那裏只要有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集,主就在他們中間。在如何來辨認神的子民這點上,這裏沒有作出詳細的說明。保羅只是說“清心禱告主的人”,因此辨別其他的信徒是否真誠的任務就只能留給信徒自己了。保羅另一處提到“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8:16),我們很難跟一個沒有重生的人解釋清楚神的兒女怎樣能夠認出其他的信徒,但是聖靈的印證是可靠的引導。人有時會對見證模糊不清,或是犯判斷錯誤,但是只要依靠聖靈印證的引導,信徒與任何人的相交就不再是一個難題。只有當我們想用一些問題來滿足我們的大腦之時,我們才會感到困難重重。教會有四個特點,他們均與大腦無關,而是和心靈有關,那就是公義、信德、仁愛、和平。這四方面都一直有增長的空間。增長帶出知識,一個人必須先在心靈裏與基督建立關係,然後再用他的大腦來追求屬靈的成熟,這點十分重要。公義乃是一個人重生以後第一個結果,有了基督的本性,自然就會有基督的品格。信德乃是完全地依靠神順服基督,這樣聖靈方能工作。愛就是聖靈的生命從我們內心流露出來。和平(平安)乃是我們知道主在我們中間而獲得的滿足。

這些就是教會的基本元素,只有具備了這些,神的子民和神的旨意纔可由此發展。這是生命的元素,生命是能夠產生生命的,自由則是使之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使教會失去生育能力的罪魁禍首就是基督教的組織。只有當聖靈的能力突破了宗派組織的轄制時,教會纔能再一次重顯原有的能力和權柄。

教會的見證不應只是消極的反應,而應該是積極的工作。毫無疑問,見證是具有反應的一面,好像基督的公義對敬虔的世界是會有反應一樣。但是從提摩太后書第二章22節我們可以看到,分別為聖的教會主要是為真理做見證,而不是為反對錯誤做見證。它乃是為凡由聖靈而生進入基督家庭之中合而為一的信徒,又以主居其中為元首,眾人一同成長,並為這種教會相交的真理而見證。教會就在這樣一個積極的立場上聚會,不能加添甚麼,也不能減少甚麼。但是這包括了犧牲,即必須背起一個被人誤會、蒙羞辱、被稱為分離主義等等的十架。每一個屬靈的運動都是由犧牲而開始,這是歷史上另一個教訓。

真正的教會一直是在持續的屬靈掙紮中尋求生存。保羅勸勉提摩太“要聽從那純正話語的規模”(提後1:13)。我們若不持守教會相交,聖靈就必定會從我們指縫中滑脫。這是最受猛烈攻擊的一件事,我們常常因此問題容易與組織化的基督教進行妥協。這也是很容易落到組織中期盼能自保所曾得著的,也很有可能因為只強調真理的一部分而限制了成長,從而自成派系。在剛才所提及的任何一項試探上讓步,就會導致衰退,進而限制了發展,以致喪失屬靈的能力。歷史就是這樣清晰地將這樣一幅圖畫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先是具有屬靈的能力,後來則漸漸衰退,但是在衰退期間,神不斷地呼召一批一批的餘民出來。今日的宗派大多是昨日的教會,他們都曾經高舉過見證的火炬,然而後來卻停留在自滿自足裏而裹步不前。於是,見證的火炬就會被其他人所秉持並且會一直燃燒到主自己回來的時候。因此教會並不是組織上的延續,她的延續乃是,每當主的子民在主的名下聚集之時,屬靈的生命就顯示出來了。

跟當時新約時代一樣,神的命定在今日仍是要祂的子民堅守與祂的關係這個簡單的立場而聚集。我們如果盼望能持守著見證的火炬,我們就需要對各樣的試探有更進一步的探討。在我們所看過神的工作中,時常是有一兩個人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是神工作的秩序,神總是根據祂所賜的恩賜,用人來為主做工。但是每一個運動都大過任何一個人的工作。事後再回過頭來觀看這一切就十分容易明白的,但在現實中並不是如此簡單,正像很多人口裏聲稱自己是因信而活,其實卻是依照眼見為實而行一樣。圍繞在一個人的身邊遠比圍繞在主的身旁要容易得多。當神在教會中找到一個合乎主用的器皿時,正是教會面對試探之日。世界和組織的宗教對此亦會落井下石,他們稱呼這個是跟隨百基拉(Phscillian)的,那個是跟隨威克裏夫的,或是跟隨海頓(Haldane)的,就是不說是跟隨基督的。保羅寫哥林多前書之時,教會就是正在因分門別派而爭吵得幾成癱瘓。

當一個聚會要站立在聖經立場之時,另一個潛在的危機就是,儘管聚會自己不願意被列為派別或宗派,可是卻容許被推入其中。“獨佔主義(關閉主義)”在神真正的兒女眼中是一個貶義詞。一個聚會從屬世宗教組織裏分離出來並不是為了閉關自守,獨立門戶,乃是為了包容所有在宗教系統以外那些重生的人,使他們能保有他們自己的宗教背景。還有甚麼組織比組織化的基督教更獨佔,更排他或關閉的呢?看看普世基督教大聯合在所謂的統一上狂熱的情形和各類宗派內部為著一些簡單不合規章的問題所遇到的重重困難吧,這些就是最好的例證。換而言之,宗派就是基本上關閉排它的,因為宗派是建立在一些限制之上,或是只接納神聖真理的某一方面,或是接納某一種規矩或形式,甚至是接納某一個人對聖經的解釋。當一個聚會允許自己接納這些限制之時,就是宗派形成之日。

歷代以來,神的子民都願意圍繞在基督身邊,他們都是苦苦地追求默默無聞。他們都只願意被稱為基督徒,或是弟兄們,或是其他合乎聖經的名稱,可是這好像是一場註定要失敗的戰爭,一切皆徒勞無益。當一群信徒接受了一個名稱之時,同時也好像就接受了一些限制。在教會歷史上,追求默默無聞是教會爭取存在的重要掙紮之一。

這裏我們可以來多談論一下教義和形式。教會屬靈運動的歷史其實就是屬靈生命的歷史。教會相交的基礎必須是建立在屬靈生命之上。既然如此,那麼教義和形式又有甚麼重要性呢?十九世紀末期,各地掀起了強烈反對教義和教條的浪潮,因此許多的大型宗派就接納那些予人最大自由的信條。這樣的自由使得這些信條可以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意思,這就是為甚麼今日在同一個宗派裏的領袖們,他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會南轅北轍,甚至與基督的信仰完全背道而馳。所以有人以為這是因為缺乏明確清楚的教義宣言,並且缺乏嚴格的解釋,所以才造成了今日如此混亂的場面。情況果真如此?其實混亂和無能的存在,並非是因為教義無關緊要,而是因為沒有甚麼事是真正重要的。教義是重要的,但是若要明白基督的事,則必須從基督的生命裏流露出來的一切中去尋求。使徒之所以會提出聖經中恩惠的偉大教義,乃是因著他們對主熱愛的委身。無論是擁有最正統的教義或是沒有任何教義,假若離開了重生而來的委身,兩者的下場都是一樣,這就是死亡。

屬靈的生命是教會相交的唯一基礎,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輕視教義;相反,我們是非常地重視教義,而且是一直關注教義。只不過不是從一本教科書上來學習教義,乃是憑著對聖經的真理一直不斷的學習以求進入豐滿之中。聖經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從一個簡單的經歷開始,然後逐漸步入對之全面的瞭解,因著與基督聯合的經歷就定規了我們對主的態度。有哪一個真正重生的人會相信主基督耶穌只是一個墮落的人呢?所有神家中的兒女自然會發展出一套敬重基督的教義來。歷史告訴我們,教條本身後來已無法保護教會的屬靈生命,屬靈生命纔是正確教義最好的保護者。

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一樣,教會並不在乎在組織上以持續的形態來跟隨,這並非新約時代聚會的特色。這並不是說形態不重要,可是教會並不是單單根據聖經中的形式來設立,也不是簡單地應用一些正確的技巧而已。

新約聖經並沒有提出像舊約聖經有關建造會幕的那樣的指示,在這裏我們無法找到一套條文和規則來治理教會。我們從使徒行傳或是從書信中所能提出來的、有關教會形態的一些細節,也都不過是屬靈生命的彰顯和流露。聖經所注重的是生命,哪里生命得以發展,哪里就有正確的形態。這並不是說眾教會的形式會完全不一。各地的形態或許稍有差異,正如使徒時代的眾教會也不完全相同一樣,但是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教會,儘管各自的發展完全獨立,可是聚會的形式卻具頗多相似之處。正如屬靈生命決定教義一樣,同樣,也是屬靈生命來決定形態。比方說,在神的家中,相交的原則乃是每一個信徒都是祭司,所以這立刻就排除了教會中神職人員和平信徒的區別,更不能接受一套牧師傳道管理的系統。只要人們願意遵守聖經中屬靈的原則,他們就會發現聚會的規矩沒有多少餘地是留給人來決定的,或是讓一個冰冷冷的機械形式來控制的。我們今日所熟悉的高度組織化的基督教宗派乃是在其屬靈生命已經離開它以後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教會”的體系,這體系的保留使教會的真義消失了。

屬靈的生命與聖經的規矩不可分割。規矩是生命的表現,並且是真實的。生命也依靠規矩,所有的信徒都是祭司,也都是見證人,聚會對於在主裏有相交的人是不可能停止的,聚會於是就成了基督徒服事和責任的焦點。教會的規矩需要鼓勵屬靈生命不斷的流露,否則這些規矩就將遭毀滅。教會也不可能吸引那些未獲重生的人,教會的生命和工作不可能長期地吸引那些未信主的人,因為交通、敬拜、代禱這些事情對於屬世的人的生命來講是那麼地難以接受。

當今在一些國家,有不少的基督徒團體非常希望教會遍受歡迎,他們想方法來吸引世界,然而這些團體卻對世界沒有甚麼吸引力,因為真正的教會是這世界所不能明白的,人們乃是被教會中主的子民的見證帶進教會的。當教會中基督的生命有規律地彰顯出來之時,信徒就有屬靈果效的見證,別人就會因此重生,並且加入教會。這些屬世的人並不是被教會吸引,而是被神改變,並且這種改變使得他們能夠進入生命的更高層次。教會的使命並非適應世界,而是使人改變,這纔是人們能適應教會的真正原因。

新約時代的教會不是理論。二十世紀的今天和第一世紀一樣,教會都是一個事實。兩千年來的歷史證明,神永不改變的話語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環境都是大有果效的。教會的權柄、聖潔、見證以及不可被征服的特性一直延續至今,而且還會持續下去。它不是一些外在的表演和誇耀,而是每當主能找到一批願意順服的子民的表現。這是一個永存的教會,它是藉著聖靈而結合在一起的。縱然,在所謂的教會歷史上它遭受過苦毒的衝擊,經歷過辛酸的悲劇,然而,屬靈生命的運動在每一個世紀中依然湧流不息。屬靈族類美妙的合一,屬天的生命代代相傳永遠不會斷絕,他們都是客旅和異鄉人,依然住在地上,常常背負與基督一同出到營外的羞辱,儘管如此,他們卻仍為著神在基督耶穌裏的呼召而奔向標杆。他們圍繞著他們的元首基督,以祂的話語為指標,一直高舉著見證的火炬。── 約翰甘乃迪《見證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