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

 

讀經:約翰福音第四章126

 聖經中有一個很奇妙的故事,說到我們的主耶穌向一個婦人要水喝。這個婦人是一個撒瑪利亞婦人,她曾有過五個丈夫。為什麼這個故事這麼奇妙?因為它不僅說到一個撒瑪利亞婦人有多少丈夫的問題,它乃是說到神和人之間該有的健康關係。

 神願意得著人,神願意成為人的滿足,神願意成為人的享受,但是人總是想盡辦法來逃避神。人沒有得著神,他裡面是乾渴的,是不滿足的,是空虛的;而神若沒有得著人,祂也是孤單的,乾渴的,不滿足的。所以神要到人所在的地方,神必須來遇見神,神必須滿足人裡面的乾渴,滿足人一切的需要,好叫祂的乾渴得以滿足。

人是三部分的

 認真說,這個撒瑪利亞婦人不是別人,她就是你,她也就是我。她有三方面的需要,說出我們這個人有三方面的需要,而這三面的需要就說出我們是一個三部分的人。

人和動植物的不同

 人和狗有什麼不同?人和一棵樹又有什麼不一樣?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問,「樹和狗有什麼不同?」樹有它的生命,樹也有它的軀幹,但是樹沒有活魂。

 狗和樹不一樣。狗不僅有一個身體,狗還有一個活魂。狗有愛,狗也有恨;狗有牠喜歡的,狗也有牠不喜歡的;狗有牠要揀選的,狗也有牠所不要揀選的;狗認識牠的主人,狗知道誰是牠的主人,誰不是牠的主人。因此我們可以說,樹只有一個部分,就是它的軀體;而狗不只有牠的身體,還有牠的活魂,牠是有兩部分的。

 那麼人和狗又有什麼不一樣?狗吃東西,人也吃東西;狗有愛,人也有愛;狗也有恨,人也有恨;狗懂得逃避艱難,人也懂得逃避艱難;狗懂得尋求食物,人也懂得尋求食物;狗懂得怎麼求生存,人也懂得怎麼求生存。既然如此?人和狗又有什麼不一樣?狗有身體,狗也有活魂,但是人不僅有身體,人也不僅有活魂,人裡面還有一個最要的部分,就是人的靈。聖經說,當神造人的時候,神是用地止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一個有靈的活人,或活的魂。(創世記二章七節)

體聯於生存,魂聯於生活,靈聯於真實

 樹只有一部分,就是體;狗有兩部分,就是魂和體;而人卻是有三部份,人有靈、有魂、也有體。樹是存在於一個範圍裡,狗是生活在另外一個範圍裡,而人的存在、人的生活是在一個更高的範圍裡。狗也許可以對樹說,「樹啊,我比你好太多了,因為我有魂,而你卻沒有。我會愛,我也會恨;我有喜歡的,我也有不喜歡;我知道怎麼尋求,我也知道怎麼得滿足。但是樹啊,這些你都不知道。」但是人更可以告訴狗,「狗啊,雖然你比樹好得多,但是我卻比你好得太多了。讓我告訴你,我不僅有一個身體,我不僅有一個活魂,我還有一個靈。我的身體是我的彰顯,它是聯於我的生存;我的魂是我的人位,它是聯於我的生活;而我的靈則是我裡面最深處的部分,它是我裡面的人,它也是我全人最真實的部分。」

人最高的價值

 人最高的價值並不在於他的體,也不在於他的魂,乃是在於他的靈。我已經超過退休的年齡,現在人看到我,都會叫我老先生。但是我願意告訴你,就外面的身體來說,它是一天天的朽壞;就裡面的靈來說,它卻是常新不舊,日日在更新。我真正的價值,我最高的價值,並不是我的體,也不是我的魂,乃是我的靈。所以中國的古聖曾說,「人是萬物之靈。」人和萬物不一樣,因為在人裡面有一個靈,這個靈就叫人得著他存在的真實價值。

人的三大需要

 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有三部分,人也有三個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是指著人的體;生活的需要,是指著人的魂;以及存在的需要,是指著人的靈。一個人活在世上,他永遠有三方面的需要,永遠有這三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第一,是他生存的問題,第二,是他生活的問題,第三,是他存在的問題。生存的問題是聯於他的體,生活的問題是聯於他的魂,存在的問題是聯於他的靈。

 人首先需要面對的,人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他的生存問題。人需要吃,需要喝,需要穿,需要住處,這些都是必需的,也都是健康的。然而,人活著卻不是為著這些。這就是為什麼,儘管一個人的生存問題解決了,他仍是不滿足。

 人所面對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生活的問題。當人生存的問題得著解決以後,他就盼望提高生活的品質、層次。這就是為什麼世上有這麼多的娛樂、這麼多的宗教、這麼多的文化、這麼多的學說。一個人若是生存出了問題,他就不會考慮生活的問題;但即使一個人生活的問題也解決了,他裡面仍是覺得不滿足。也就是說,人可以生存的很好,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好,但是人還是會想,「到底我存在是為著什麼?到底我人生的價值在那裡?」人即使解決了生存的問題、生活的問題,人還得面對一個問題,就是他存在的問題。

主必需經過一個過程

 約翰福音四章三至五節說,「主耶穌就離開猶太,又往加利利去,必須經過撒瑪利亞。於是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主耶穌遇見撒瑪利亞婦人以前,祂需要經過一個過程,也就是祂「必須」經過撒瑪利亞。人的一生有許多的「必須」,神在祂的工作裡也有很多的「必須」。神「必須」經過一個過程,祂才能遇見我們。

 譬如說,你為什麼來到加拿大?我怕很多人都不敢說,「我必須來。」事實上,我們從前的生活本來是很安寧的,但是當我們看見周圍的同學、同事一個一個的出國、工作、定居,我們也開始萌生出國的念頭。於是,我們就懷著複雜的心情,告別家鄉,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度。為什麼要來?因為大家都來了,所以我也來了。別人都去加拿大,所以我也去加拿大;別人都出國,所以我也出國。很多人胸懷大志的來到加拿大,但很少有人能很有把握的說,「我必須來加拿大。」但是聖經很奇妙,它說主耶穌「必須」經過撒瑪利亞。

「敘加」就是「能力」

 主耶穌來到撒瑪利亞的一個城,名叫敘加,有人認為敘加就是示劍(創三十三18-19)的別名,示劍的意思是「有能力」。也就是說,主耶穌是到了一個有能力的地方。

井是為著人的滿足

 第六節說,「在那裡有雅各井。耶穌因行路疲累,就這樣坐在井旁,那時約是午後六時(直譯,第六時,即正午)。」井的功用是湧出水來解人的乾渴。在這裏有人存在的力量,就是敘加;有神所呼召的人,名叫雅各;還有一個滿足人的井。

「打水」是滿足人生存的需要

 第七節說,「有一個撒瑪利亞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給我水喝。原來耶穌的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打水就是滿足人生存的需要。人活著不能沒有水,人活著第一個需要就是他的生存。這裏很特別,根據猶太人的習俗,打水應該是在早晨或是在黃昏,因為那時太陽不大,並不是太熱。但這個婦人不願意早晨打水,也不願意晚上打水,她倒要在大太陽下打水。為什麼,因為她不願意遇見人。因著別人都不在正午這個時候打水,她就不會在這個時候遇見人了。

去打水,卻不願讓人知道

 我認識一個人,有一天他回到家裡,挨聲嘆氣的,他妻子就問他,「你今天為什麼不高興呢?」「唉,不談了。」「為什麼不談了呢?」「我很忙。」「忙什麼?」「唉,還是不談了。」這個人忙了一天,卻不想告訴人他忙了什麼,恐怕這是我們許多人的光景。就像撒瑪利亞婦人一樣,明明是出去打水,卻又不願意讓別人知道她是去打水。打水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但是在她的感覺裡,她並沒有榮耀的感覺。

 當人在那裡為著生存而忙碌(亦即這裡所說的打水)時,也許他生存的問題是解決了,但在他裡面常常感覺,有一種說不出的窩囊。你若問他,「有沒有房子?」「有!」你再問他,「有沒有地?」「有!」「有沒有存款?」「有!」「有沒有妻子?」「有!」「有沒有兒子?」「好幾個!」「有沒有女兒?」「有!」你再問他,「你這一生倒底怎麼樣?」他要說,「窩囊!」你說他活不好,他活得也不錯;你說他活得好,他卻沒有滿足,總覺得少些什麼。事實上,人都喜歡打水,人也必須去打水,但是他所打的水卻不能叫他滿足。

神尋找人

 當撒瑪利亞婦人來打水的時候,主耶穌對她說,「請給我水喝。」你知不知道,你以為是你在尋找神,事實上是神在尋找你;你以為是你在求神,事實上是神來求你;你以為你向主要水喝,但事實上是主向你要水喝。主不僅曾經向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祂如今也對我們說,「請給我水喝!」

神人互為滿足

 人是照著神的形像和樣式被造的。(創一26)人之所以不滿足,是因為他沒有神;人之所以覺得若有所缺,是因為他沒有神。不僅這樣,若沒有得著人,神也同樣不滿足,神也同樣若有所缺。所以神會說,「人啊,你之所以沒有滿足,是因為你缺少了我;我之所以沒有滿足,是因為我還沒有得著你。我要先成為你的滿足,然後我才能因著你得滿足。」

人存在的價值是聯於神

 第九節說,「撒瑪利亞婦人對祂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為什麼不來往呢?因為撒瑪利亞人不是純種的猶太人,是混血的猶太人。

 第十節說,「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請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給了你活水。」人活著不僅僅是為著生存的需要,人活著更是為著生存的價值。人生存的價值是聯於神的,人生存的價值是必須有神的,人生存的價值是要得著活水的。

神的恩賜就是活水

 十一節說,「婦人說,先生,你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從那裏得活水?」人一信了耶穌,馬上就想到,「既然我信了耶穌,那麼我就有車子可以開了。」但是你知不知道,你向神要求的是一件事,神所要作的卻是另一件事;你盼望的是一件事,神所要祝福你卻是另一件事。

 主耶穌卻對婦人說,「你若是知道神的恩賜……」。也就是說,神樂意把恩賜賜給我們。這恩賜不是車子,也不是房子。這恩賜不是別的,就是祂所賜給我們的活水。

 這個婦人只聽見「水」,沒有聽見「活」。所以她馬上就講一篇道給主耶穌聽。她在十二節裡說,「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給了我們,他自己和的子孫並牲畜,也都喝了這井裡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麼?」主耶穌就回答她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面成泉源,直湧入永遠的生命。」(約四13-14

不斷地喝,不斷地渴

 我這一生追求過很多東西,也得著了很多東西,但每次得著以後,總是覺得渴。沒有進大學以前,我渴望進大學。進了大學以後,我發覺更渴。讀大學的時候,我渴望畢業,但畢業以後,我裡面更渴。畢業以後渴望出國,但出國以後裡面更渴。出國以後渴望得著學位,得了學位以後裡面更渴。得了學位以後渴望作事,作事以後才發覺裡面更渴。作事以後渴望升遷,升遷以後裡面還是渴。

 在還沒有得著的時候,人總是想,有一天我要是這樣就好了。但人不知道,人喝這水還要再渴。我作事的時候,第一年是名譽講師,第二年是助理教授,第三年是副教授。然後主呼召我,我就服事主了。有時我也會告訴主,「主阿,你若再晚一年呼召我,我後來不就是正教授了?」也有人問我,「你為什麼不繼續作下去?」我裡面就會說,「因為渴。」當老闆告訴我,「恭喜你,現在是助理教授了!」我聽了以後,覺得渴。當老闆告訴我,「恭喜你,現在是副教授了!」我聽了以後,還是覺得渴。我不斷地喝,但我也不斷地渴。

 有一個弟兄接到一封信,「我們現在請你作國防部的特別助理。」他拿到這封信以後,就考慮,「難道我這一輩子就是這樣麼?」他好像一下子就醒過來了,「我就這麼渴下去麼?」他讀完信以後,竟然全時間服事主了,什麼都不要了。

人喝了主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

 誰不渴呢?信主的人就不渴。人一信主,主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面成為泉源,要像一個井,不斷地有水冒出來,一直湧入永遠的生命。我在一九五三年一月一日信了耶穌,到現在已經四十九年了。我從十幾歲就信耶穌,到了六十多歲,還是信耶穌。那時我才高中一年級,我就信了耶穌,一直到現在,我可以作見證,在我裡面有一個井,不斷湧出活水來,把人帶到永遠的生命裡,叫人永遠不渴。

所嫁的丈夫並不是真丈夫

 十六至十八節說,「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裡打水。耶穌說,你去叫你的丈夫,然後到這裡來。婦人回答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因為你有過五個丈夫,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所說的是真的。」嫁了五個丈夫以後,撒瑪利亞婦人才知道,原來她已過的丈夫並不是她的丈夫。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尋求完美,到了年老的時候就會接受現實。人在年青的時候說,「我要這樣,我要那樣,我要成為專家,我要有成就,我要完美,我要完全。」結果,他這一生嫁了一個「丈夫」,再嫁一個「丈夫」,一個接一個,到末了,他才發覺,「人生也不過如此,我所嫁的「丈夫」並不是我的真丈夫。」

在靈和真實裡敬拜神

 十九、二十節說,「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申言者。我們祖宗在這山上敬拜,你們倒說,敬拜的地方必須在耶路撒冷。」撒瑪利亞婦人似乎是說,「現在已經不再是我生存的需要了,也不再是我生活的需要了。我懂了,我得有一個宗教來滿足我。」

 因此,婦人就問主一個問題,「到底該在哪裡敬拜神?我們祖宗在這山上敬拜,你們卻要在耶路撒冷敬拜。」耶穌就回答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那時你們敬拜父,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二十一節)敬拜父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城裡,也不是在聖殿裡,乃是在人的靈裡。

 二十二至二十四節說,「你們敬拜你們所不知道的,我們敬拜我們所知道的,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在靈和真實裡拜祂,因為父尋找這樣敬拜祂的人。神是靈,敬拜祂的,必需在靈和真實裡敬拜。」真正敬拜神的,是要用他的靈和真實來敬拜神,因為神是靈。

只有神是真實的

 神是真實的,神以外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沒有神的人是活在虛假裡的,他是在虛假裡成長,在虛假裡生活,在虛假裡墮落,在虛假裡奮鬥,在虛假裡掙扎,在虛假裡尋找自己的前途,在虛假裡成功,在虛假裡失敗,在虛假裡得著,也在虛假裡失望。

救恩是藉著耶穌基督而來

 但是有一天,主耶穌來了。宇宙中只有一位神,而這位神就是靈。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救恩是從主耶穌而來的。你只要接受主耶穌、相信主耶穌、得著主耶穌,你就能在你的靈和真實裡來敬拜神,你這個人就會有一個奇妙的大改變。

 二十五至二十六節說:「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祂來了,必將一切事都告訴我們。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祂。」彌賽亞也可以繙成「救主」,這位和婦人說話的主耶穌就是彌賽亞,也就是救主。

 你若要接受主耶穌,你就要把你的心向主打開,用你最深處的靈,真實的來告訴主,「主耶穌啊,我願意接受你作我的救主。」當你這樣向主禱告,主耶穌就要進到你的裡面,成為你的拯救,滿足你真正的需要,成為你人生的價值。

 盼望我們都告訴主,「主耶穌啊,我曾經在世界上流蕩,我曾經追求世界上一切的享樂,但是我始終覺得裡面乾渴、虛空、黑暗、愁煩。主,謝謝你,我遇見了你,是你來尋找我,將福音告訴了我。我多年所尋求的,在這一刻讓我尋見了。主耶穌啊,我願意接受你作我的救主,我願意以靈和真實來敬拜你。求你進到我裡面,作我的救主,給我真正的平安、安息、享受。」求主憐憫我們。── 朱韜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