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聖經總論

 

聖 經 研 究

歸納性研經:創世紀至啟示錄

 

巴斯德原著   吳主光 譯   中文版主編: 楊 牧 谷

國際種籽出版社有限公司

 

   

 

原序

編序

導言

總論

卷 一

創世記                                            一課至四課

出埃及記                                          五課至八課

利未記                                          九課至十二課

民數記                                        十二課至十六課

申命記                                        十七課至十九課

約書亞記                                    二十課至二十三課

士師記                                    二十四課至二十五課

路得記                                    二十六課至二十七課

撒母耳記上                                二十八課至二十九課

撒母耳記下                                  三十課至三十一課

列王紀上                                  三十二課至三十四課

列王紀下                                  三十五課至三十九課

歷代志上、下                                四十課至四十一課

以斯拉記                                  四十二課至四十四課

尼希米記                                  四十五課至四十七課

以斯帖記                                    四十八課至五十課

 

 

詩歌書總論                                         五十一課

約伯記                                   五十二課至五十六課

詩篇                                     五十七課至六十一課

箴言                                               六十二課

傳道書                                   六十三課至六十五課

雅歌                                     六十六課至六十八課

先知書                                             六十九課

先知書與先知                                         七十課

以賽亞書                                 七十一課至七十四課

耶利米書                                 七十五課至七十六課

耶利米哀歌                                         七十七課

以西結書                                 七十八課至八十一課

但以理書                                 八十二課至八十五課

何西阿書  約珥書  阿摩司書                 八十六課至九十課

俄巴底亞書  約拿書  彌迦書               九十一課至九十六課

那鴻書  哈巴谷書  西番雅書               九十七課至九十九課

哈該書  撒迦利亞書  瑪拉基書             一百課至一百零三課

                                             ——舊約部分完

 

 

兩約中間時代                        一百零四課至一百零七課

新約與舊約                                      一百零八課

新約總論                                        一百零九課

四福音總論                                      一百一十課

馬太福音                        一百一十一課至一百一十四課

馬可福音                        一百一十五課至一百一十七課

路加福音                          一百一十八課至一百二十課

約翰福音                        一百二十一課至一百二十三課

使徒行傳                        一百二十四課至一百二十六課

教會書信總論                                  一百二十七課

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

加拉太書                        一百二十八課至一百三十四課

以弗所書  腓立比書  歌羅西書    一百三十五課至一百三十七課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一百三十八課至一百三十九課

教牧書信                          一百四十課至一百四十一課

希伯來書                                      一百四十二課

雅各書                                        一百四十三課

彼得前後書猶大書                一百四十四課至一百四十五課

約翰壹、貳、三書                              一百四十六課

     啟示錄                                        一百四十七課

 

 

 

    本書之初稿,原為我在愛丁堡的查諾弟教堂(Charlotte  ChapelEdinburgh)星期四晚的查經班用;預備的時候,本來沒有意思要付梓出版,因此無論形式上,結構上,都相當口語化,不著重文章的形式,或詞藻的考究。只為便利當時講臺上使用,後來成書付梓,我仍保留著它原有的樣式,相信這樣會對讀者有特別的幫助和好處。唯望具文學修養及要求嚴格的讀者能寬宥包容。

    本書之原式既為講臺所用,我亦在不少部分能適意地享有一個講員引用別的作品的自由,而不必像作者那樣的受限制。希望我純因欽佩而引用的材料,不致使我越過抄襲的界限。即或如此,我所引用的,均是已在天上與基督同在的先聖先賢而已。

    我對於親愛的老(不少人看來是古老吧)傑多約翰、優加克約翰、皮雅遜、安德遜羅拔爵士,摩根金寶先生等(John KittoJohn Urquh-art A.T. Piersonsir Robert Andersonand Campbell Morgan),以及其他持守純正信仰的人士,是滿懷感激的,尤其是那套無與侖比的《講臺注釋書》(Pulpit  Commentary),匡助我的地方很大,在此我要一併致最深的謝忱。

    無論怎樣,本書均是我多年獨自研經的成果,對書內各部分言論亦欣然負責,深信自始至終,均能持守「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原則。唯願神能使用它,叫一切為他的兒子、我們的救主而活而事奉的人,深得益助。

 

                                                     ──巴斯德

 

 

 

    宇宙眾生的創造者既是深愛被造的每一個人,我們就有權利要求他在自然界的啟迪之外,藉著可流傳的文字記錄給予清楚明確的啟示,可使我們知道他喜歡什麼,痛恨什麼──這就是啟示聖經。

    天地萬物的承繼者既欲崇拜他的創造主,他就有權利要求我們在自然的認識及衝動之外,藉著他已經啟示的聖經去明白他喜歡什麼,痛恨什麼──這就是讀聖經。

    哀哉!這一代何竟不明白?我們何竟不知道?

    站講臺的人可以滔滔不絕,而「言不及經」。

    在下面的人亦可以「喜歡到禮拜堂坐坐」,而每當主席要讀小先知書卷,便要報告在舊約第幾頁纔可以翻得到!

    無怪乎我們這一代有餅吃,卻仍饑餓,有水飲,卻仍乾渴。

    阿摩司先知說:「人饑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1

 

(一)

    在舊約歷史最痛苦黑暗的時代,神興起了從表面看沒多大成就,從歷史看則絕對是中流砥柱的人物:他們引導國人離棄偶像,認識真神,抗拒社會之腐臭,而作整個民族之守夜者,他們何止盡了「鹽」之防腐作用,也實在履行「光」之照明職份──他們就是先知。

    在新約時代,啟示未完,教會待興,而耶穌基督已經離開了地上,他拆毀了「兩造之間的牆」,用自己的身體鋪成一道橋,叫人可以進到神的面前,但沒有多少人知道橋之所在,也沒有多少人明白橋之真理。神便興起了一些當時看來不受歡迎,甚至遭受殺身之禍,而今日看來是歷史上絕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建立了新約教會,亦完成了新約聖經——他們就是使徒。

    先知時代過去了──留下舊約聖經。

    使徒時代過去了──留下新約聖經。

    到了我們這一代,就有「新舊約全書」。

    神在舊約之危機時代興起了先知,

    神在新約之建設時代興起了使徒,

    神在這一代要興起什麼樣的人呢?

    是不是「組織人材」?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必然是與他的話語有關的人——如先知,如使徒——是透過了痛下功夫研究聖經,又忠心地按時用神的話語去餵養他小羊的人。

    如歷史上真正的偉人一樣,他們生前多是藉藉無聞卻是腳踏實地而工作的人。

    如聖經上先知和使徒一樣,他們生前多是不受尊重卻是鞠躬盡瘁地效忠的人。

    一個甘於寂寞,勇於寂寞,又肯痛下苦工,按時分糧的人,纔是這一代最需要的人——他們是神在今日要留心尋找,又給予呼召訓練的人,好承繼先知使徒未完之工。

 

(二)

    我們是基於以上的信念而把約翰·史諾·巴斯德的「聖經研究」放在中國教會面前。

    無容置辯,學術性的研經十分重要,它使我們不曲解神的啟示,但研經而只有學術,最多亦只會使我們成為二十世紀的文士,卻不會使我們的生命更豐盛,對基督教會更盡忠,對神更敬愛。我們需要正確卻是有力的信息,這纔是先知和使徒們的信息,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上巴斯德的「聖經研究」——它不是單為學者而寫的,它是為每一個有生命的人而寫的,因此我們不相信一個按著這課程的指示來研究的人,生命會完全沒有改變。

 

(三)

    有幾項編輯上的問題,值得在此簡述一下:

   1)原著有頗多詩,中文版只保留翻譯後仍能保持其深意者。

   2)原書多用文章方式,一段段的,中文版為方便研究,凡可進一步研究者,均以筆記方式,分條排列。

   3)專有之地名、人名,除已熟習之外(如:李文斯頓),多以三字或兩字譯出,易於記憶也。

   4)如上述,本書是特為中國教會而編譯者,故在材料之增減,均以中國教會之效用為大前提,尤以舊約中最後三卷之歷史書及先知書為然。

   5)每課前均有「題示」一項,務請先按指示讀完有關經文,才開始閱讀課文,不然事倍功半也。

   6)編輯與出版社同人為求書之完美,已盡所能,但智慮所限,錯謬在所難免,望同道不吝指正,俾再版時得以改正,榮神益人。

 

                                                      ──楊牧谷

 

 

蘊藏在這本奇妙書卷內的是奧秘的奧秘;

                  那些展開了

                  而閱讀,而敬畏,而盼望,而禱告的,

                  他就托起了門閂,找到了出路,

                  福哉斯人!

                  神正要施恩與他。

                  但那為懷疑和諷罵而閱讀的。

                  卻有禍了,

                  他們不生在世上倒好。

                                      ——司各特爵士

 

 

 

 

    不認識聖經的人,他的教育不算完全;

    不詳細研究聖經的傳道人,不配事奉基督的教會;

    不立志瞭解聖經的聖工人員,他的工作不會有價值;

    不充份領會聖經真理的基督徒,他也不能過基督徒得勝的生活。

 

我們的目的

 

     本書是以查經課程的結構而寫成,目的是叫我們有機會來熟習聖經;因此,開宗明義,讓我們坦誠又清楚地說個明白,雖然我們已經竭盡所能地保持每部分都詳細地研究的標準,但真要立志明白聖經的人,卻不能單閱讀本書,而置聖經於次要的地位,這樣不單本末倒置,也把本書的大前題完全誤解了。我們強調地指出,閱讀本書之前,一定要先閱讀聖經本身,一段一段的讀,並且要反覆地精讀,而本課程只是一種輔助性質的材料。無論我們怎樣仔細地研讀本課程,若不與聖經並排而讀,他就會錯過研讀聖經的寶貴助益。我們冀望的,是那些從沒有仔細地研究過聖經的人,每星期能用他們寶貴的時間照著本課程的提示,從創世記開始,慢慢地把整部聖經讀完。

    今天大多基督徒讀聖經,為的就是東抓一把,西抓一把的來找材料,或是穿鑿附會的製造一些所謂亮光,來幫助他的基督徒生活,結果把神的話語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這太糟糕了;這樣子讀聖經,他的靈性和理性不流於浮淺單薄者,幾稀也!聖經並非急就章,它也不容許人在匆匆忙忙下,像翻電話簿那樣看它。我們需要整體地來研讀,來瞭解它,只有抱這種態度來讀聖經的人,他的事奉才有深度、豐富,和踏實,使他的屬靈生命和經歷堅固。再者,我特別要提醒傳道人一件事,最偉大的講章,都不是為了講道而讀聖經讀出來的,乃是基於平日為要研究神的真理而讀聖經讀出來的。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不全是為了幫助預備講章的——雖然我們若恒久地按著本書的提示來研究聖經,這目的仍會達到——它為的是幫助我們能夠實實在在地瞭解聖經整體的真理。很多時候,一些聽起來很受感動的講章,過不了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半點不留,但另外一面,那些最能改變我們生命的,通常聽的時候不見得是怎樣轟轟烈烈的。我們應該重新修正一下我們對聖經的態度,不再為著一時的興趣,或是處於危機時才尋求它的引導,乃是立定心志,要好好下功夫在神的話語上,務要對聖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樣我們整生的屬靈生命和事奉才算得是堅固牢靠;這是唯一的法門,沒有捷徑,每一個傳道人或是任何形式的聖工人員,都應該是精通聖經的。

 

我們的方法

 

    至於我們使用本書的方法,也應該在這裏交代一下,聖經是一本豐富無邊的書,研究的方法實在是多得數不勝數。這好比有人問一個水手船要開到什麼地方去,他說:「先生,我只是在海洋上航行呀!」當我們打開聖經,要著手研究,情形就差不多是這樣,聖經就像一個無邊無際的海洋,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奇妙而滿有恩典的真理,只是我們不想漫無目的地啟綻,不然我們什麼地方都去不到。我們需要一張航海圖,也需要一個羅盤,才不會在這個榮耀的海洋上轉得頭昏腦漲,費時失事,結果半點都得不著。一個正確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正如上面所說,研究聖經的方法很多,就如:靈修法、歷史法、表像法、分題法、預言法、時代論法、分析法、傳記法、批判法等等,我們可以按著自己的需要來使用。但本書所採用的,則是「解釋法」(Interpretative),我們要一卷卷書來解釋,換句話說,我們先要找出每卷書的中心思想,解釋那一卷書中最特出的意義和信息,然後再看它跟別一卷書的關係。這種研究法的重要性是明顯不過的,倘若我們連最顯著的信息都抓不著,那卷書的最終目的就算達不到了。事實上,這種漸進式的解釋法是一切研經法的基礎,沒有正確的解釋,任何方法都容易陷入歧途。

    隨著這方法的是,我們會按著各卷書不同的特性,藉著三方面來剖視每一卷書的基本信息:

   1) 分析它的結構;

   2) 從它相同的地方看全書的主流;

   3) 提供意見來作更深研究它特別的地方。

    我們讓每卷書來親自教導我們認識它的奧秘,瞭解它的意義,所以我們堅定地反對任何人為的、牽強的解釋,來加諸聖經中任何一卷書。為了顯示人的聰明而犧牲準確性,是我們對神的啟示的傲慢。今天有些傳道人常會高抬某種特別的「架構」,無論那種說法是多漂亮高明,其分析若是錯誤了,就足以使整卷書的重要信息顯得迷糊不清。當我們按著本課程的提示,按卷研究下去,就會瞭解只要分析正確,神的話語就會顯得非常有力和美麗,所以詩人說:「你的話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

    開始的時候,你或許會奇怪有卷書會討論得特別詳細,而另一卷書又好像是只就其概要來討論。我要在這裏指出,這種安排是為要叫我們的目的更明朗。無論怎樣,我們不能以一卷書所占的篇幅來衡量該書的價值的,好比一顆鑽石的價值,一定會超過一大塊玻璃板,又或者是一個劃時代的行動的重要性,會抵得上幾十年的瑣事一樣。聖經也是如此,萬事都有它的位置,有的較為明顯,有的不,就如掃羅高過以色列的眾子一樣,每一部分都重要,只不過有些部分較特出而已。

    我們在這卷書所鋪陳的,也是按著這個道理,我們會就每卷書不同的信息,以及這個信息與別卷書的關係來討論,因而討論的簡詳也有所不同,我們相信透過這樣的安排,是最能拱托出聖經整體的真理。這是為什麼我們會用較多的篇幅來討論摩西經卷(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因為它們是整個真理的基礎;而五經中的申命記,我們又會特別詳細,因為該書的文字、表記、預表,以及觀念,一直貫穿整部聖經,直到啟示錄。而對歷代志上、下的討論則較為簡單,因為該二書的內容是屬於歷史性的,研讀的方法——特別以本書的篇幅而言——則是正確的組合,勝於逐字逐句的分析了。

讓我們謹記,我們的目的有別於一般的聖經注釋,在注釋中,我們可以按著每本書的一章、一段、一節,甚至一個字,來詳加注釋,但本書的目的,是叫我們有機會來瞭解聖經整體的意義,它的結構、主流,以及鮮明特出的思想。

 

我們的立場

 

    沒有比堅持正確的立場來研究聖經更重要的了,今天有人企圖要把聖經普羅化,只把聖經看作一種文學作品之類,我們很慎重地宣告,這種作法是害多益少的。只要我們留心研讀,就會發現表面看來是分歧的真理中,實在蘊藏著無比奇妙的統一性;由六十六卷書構成的聖經並不是一種集體性創作的彙編,而是整體性極其明顯的一本書──一本漸漸把整個真理啟示得透徹的書,一本在結構上彼此輝映而又各自獨立和諧的書,一本在彼此宣告屬靈真理上顯得極其一致的書;聖經之被稱為神的話語,真是名至實歸;無論內容的性質,或是它在歷史上的影響,都可以見證這一點。因此,這本書既是神的啟示,人就不能單以文學作品視之,同樣的,我們也要避免以人意強解、企圖規避,或是不誠實等的態度,因為這樣子讀聖經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我們研究本書的立腳點,乃是絕對持守聖經——每字每句——都是神的啟示,是神的話語,我們都願服在聖靈的光照下,去學習神的法則、真理,以及他的旨意。

    我們讀聖經的時候也要小心一件事,就是不要太迷醉於讀聖經的本身,以致把讀聖經的目的弄糊塗了。如上所說,這些課程為的是幫助我們清楚地瞭解全書重要而特出的真義,除非這個信息得著我們,讀聖經的目的仍沒有達到。耶穌基督告訴我們,他自己纔是整部聖經的中心信息;因此,在每一卷書裏我們都要找出字裏行間的真義——基督。他纔是那永活的道,我們要認識他,以致使我們更愛他,更信他。曹埃特博士(Dr.Jowett)說過,有一個觀光客到外地旅行,一天到晚只看那本精美的旅遊指南;反而忽略了沿途美麗的風光,那實在是大煞風景的一回事,讀聖經的人也會犯這個毛病的。我們至終的目標是想要認識真神,使我們更像基督,更為聖靈所得著,真正讀聖經的人都應該常常校正這方位,只有基督才會使每一頁的聖經都生氣勃勃,滿有感動,又曆久常新。

    因此,讓我們以滿懷敬畏之情來打開聖經,相信每一句說話都有聖靈的印記,亦只有他——聖靈——「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纔能「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真知道他!」(弗一18),讓我們像詩人一樣禱告:「求你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詩一一九18)亦讓我們讀聖經的動機,如保羅對歌羅西人的勸勉一樣:「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的多知道神。」(西一10

 


偉哉此書!

不與群倫地矗立於天地之間;

上帝是它的作者,

聖靈是它的真道,

啟示是它的來源;

雖然假人手使它得寫成。

 

真理的活石,

蔑視一切攻擊強襲,

經歷了時代的風暴,

依然屹立在至尊的榮光;

它長遠活著亦永不傾亡!

 

十架的書卷啊!

救贖真理堅定不移;

大道至純,歷史至誠,

福音古老,彌久常青;

直到永遠的永遠!


 

 

 

聖經概論

 

    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清楚又明確地鉤劃出研究的方法和動機了,現在我們就要按著上述的界說和限制,來開始研究這本書中之書。但在我們正式閱讀創世記第一章之前,對聖經的整體有一個概念,實在是大有幫助的。

    我們的聖經是由六十六卷不同的書所組成,其中又分開兩大部分,就是新約和舊約,亦即是一般所稱的新約聖經和舊約聖經;舊約聖經有三十九卷,新約聖經有二十七卷(記的方法很簡單,三九二十七就是了)。書雖然是這樣劃分,只要留心閱讀,就會發現它們彼此的組合不單是同性質的,而且組與組之間,有一種極堅強的聯繫——它們強調的,都是同一的主題,這就是神奇妙安排的明證。

 

舊約聖經

首十七卷

 

      我們先看舊約聖經,前五卷是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它們都是屬於同一類性質的,也是源于同一的作者——摩西,一般就稱之為摩西五經。這裏,我們要留意它們的數目和性質了!按其數目是五,按其性質則是歷史。

    跟著五經的,就是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撒母耳記上、撒母耳記下、列王紀上、列王紀下、歷代志上、歷代志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以斯帖記是第二組書的最後一本,跟著的約伯記,顯然屬於另外一種文體。由約書亞記到以斯帖記,共有十二本,是屬於舊約中第二組的書;讓我們再注意它們的數目和性質,按其數目是十二,按其性質,則仍是歷史。

    換句話說,舊約聖經中的第一大類,一共有十七卷歷史書,其中又分為前面五卷和後面十二卷,後面十二卷中,可分為前面九卷和後面三卷兩組,由約書亞記到歷代志下是以色列人佔領迦南地的記錄;而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則是記錄他們被擄歸回的史實。因此十七卷歷史書中,又可分為五卷迦南前期,九卷迦南時期,和三卷被擄歸回等三大部分。

 

中間五卷

 

接著,我們翻到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來到雅歌,我們自然就會停住了,因為接下去的,就是以賽亞書,那又是另一組書的第一卷,亦即是先知書類。毫無疑問,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合起來就組成了舊約聖經第三組書;正如前面所說,那十七卷書的性質都是歷史的,但這五卷則不是歷史了,它們是獨立的,也是屬於經驗性的。前面十七卷都是屬於國家的,而這五卷則不是,它們是屬於個人性的,討論的都是個人內心的問題;前面十七卷是散文體,而後五卷則是詩歌體。我們再留意它們的數目與性質,按其數目是五,按其性質則是屬於經驗的。

 

後十七卷

 

    然後,我們來到了舊約聖經中最後的十七卷;這些都是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以西結書、但以理書、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按其組織這十七卷書就如前面十七卷歷史書一樣,十七卷歷史書中,可分前面五卷(摩西五經),和後面十二卷(約書亞記到以斯帖記),這十七卷先知書也是一樣分開前五卷,稱為「大先知」書,和後十二卷,稱為「小先知書」;在猶太人的舊約正典中,我們的十二卷小先知書是被合成一卷的(參徒七42)。

    稍為留意聖經的結構,就知道我們這樣分法絕不是勉強的,也不是出於人意的。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中,我們可以發現舊約預言的基本倫理原則,和整個彌賽亞預言的綱要。在以賽亞書中,我們可以看見要來的彌賽亞,就是那位要受苦的救贖主,和要統管萬國的得勝王;耶利米書給我們看見耶和華對以色列人的責備,基督就是大衛的「公義的苗裔」,要從新招聚那被審判,被分散的子民;以西結書看得更遠,在暫時的審判之外,基督是王,又是那位大牧者,他必親自牧養,在他統治之下,我們可以看見將來聖殿的規模;但以理書則把將來要發生的事件、次序,都極清楚地說明,我們看見彌賽亞突然被剪除,又沒有王位,也失去王國;但不久,列國傾頹了,就在這廢墟之上,基督建立他的王國,他便作了全地的王。

    至於十二卷小先知書,它們每一卷都有不同的著重點,是整個彌賽亞預言的骨幹,跟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所說的沒有分別;好比說前面五卷大先知書,是整個彌賽亞預言的鳥瞰,而後面十二卷小先知書,則是就不同的部分,作較精細的描述。

    我們不要以為耶利米哀歌只是一種詩歌體的挽歌,是耶利米書的附錄,耶利米哀歌不單本身有其獨立性,其地位之獨特也是不容忽視的;它是大先知書的「中樞點」,亦即是說,它把以賽亞書和耶利米書歸在一邊,又把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歸在另外一邊,原來前兩卷記載的是以色列人被擄前的事情,而後兩卷則是被擄後的。耶利米哀歌不單在位置上是這樣把它們分開了,在歷史上也的確如此:分隔被擄前和被擄後的先知。所以耶路撒冷城之被毀,大衛王朝的坍亡,以及神之子民的流散,由那個時候開始,足有二千五百年之久,他們不能再聚集成國,雖然神保守了他們,不被異族同化,卻始終是流亡的,十足應驗了他們離棄神而變成曠野「獨行的驢」,在「萬國中拋來拋去」。

    正如十二卷歷史書可分成兩組,九卷一組,而另三卷又自成一組;前面九卷是記載被擄前的史實,後三卷(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則是被擄後的歷史。十二卷小先知也是這樣劃分:前面九卷是被擄前的,後面三卷是被擄後的(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與前面之歷史書互相輝映,應該彼此參照來讀。

    因此,三十九卷舊約書卷,是可以這樣劃分:十七卷是論國家的歷史書,中間五卷是論個人內心經驗的智慧書,後面十七卷是先知書,前後各十七卷書均可分成五卷一組,九卷一組,和三卷一組,而中間五卷討論個人內心經歷的詩歌書剛放在中間,處於舊約聖經的心臟地帶。

    這是巧合嗎?還是出於一種特別設計?想想看:舊約聖經的作者超過三十多位,成書時間亦超過二千多年,在不同的地方寫成,針對不同的物件,亦為不同的目的而寫,舊約聖經作者寫書的時候,從沒有想到他們的作品要被收入「聖經」之內,但一代一代的過去,它們終於構成了這本紛紜卻是極其統一的舊約聖經,只要我們肯冷靜而又不存偏見地思想這些因素,就不能不承認在聖經作者的後面,一定有一個超然的安排在內,而這安排一直(二千多年來)管制著這些作品的心思和筆桿。

 

新約聖經

 

四福音與使徒行傳

 

    現在我們要翻到新約聖經了,在這部分,相同的次序與安排又再出現,也是同樣叫我們不能抹煞神的安排的證據。四福音和使徒行傳,就是新約裏唯一的歷史書,它們也是一切書信的根基,所以同屬一組裏面。請留意它們的數目與性質:按其數目是五卷,按其性質則是歷史性的。

 

教會書信

 

另一組書信是教會書信,它們與整本聖經的聯繫都是顯然易見的。這組書信的對象,全是基督的教會:羅馬書、哥林多前書、哥林多後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書、帖撒羅尼迦後書。注意它們的數目並性質!按其數目是九卷,按其性質則是教義性的。

 

教牧書信

 

    另外一小組只有四本,那就是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后書、提多書、腓利門書。這四卷書不是寫給一般教會的,乃是寫給個人的,內容是關於牧養教會。

 

希伯來基督徒書信

 

    最後一組,也是有九卷,它們就是: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書、彼得後書、約翰一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猶大書,和啟示錄(此書其實是耶穌基督的信,看它頭一節就知道);這九卷書,不像前面的九卷,它們不是寫給基督教會的,事實上它們的內容跟教會書信的性質大不相同,它們是寫給希伯來民族的,希伯來書尤其明顯不過,再看雅各書,是寫給「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彼得書信呢?是寫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寄居的」(亦即是被分散的猶太人);我們也不需要再引其他的書信了。從希伯來書到啟示錄,信內的立場與氣氛,都說明這是寫給希伯來基督徒的信。

 

奇妙的拱門

 

    從此可見,我們的新約聖經是由五卷歷史書作根基,是我們信仰的穩妥根基,從這根基上豎立兩條柱子,九封教會書信是一條,後面九封寫給希伯來信徒的書信構成另外一柱,把這兩條華美柱子聯起的,則是四封教牧書信,整個二十七卷書信,則形成了引往基督教會的真理之門,基督教一切超卓的真理盡在裏面了:「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裏。」不錯,從其結構,我們可以看出,聖經就是引往得救之路,永遠蒙福的拱門。

    單把前後各九卷書信並排參照來讀就已經得著不少。兩組書都是以最重要的教義作開始──羅馬書和希伯來書:而兩組又都是以預言的啟示作結尾——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和啟示錄。在第一組的首卷書——羅馬書,告訴我們基督是我們唯一可以得救的道路,而第二組的首卷書——希伯來書,則告訴我們基督是我們「更好」的得救門路。第一組的尾卷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告訴我們基督的再來與教會的關係,而第二組的尾卷書——啟示錄,則告訴我們基督再來與以色列人和列國的關係。在新約部分(本書第三冊),我們還要詳細討論這一點。

    這個計畫與安排,並不單存在於書與書的關係,就是在同一卷書內,其同類的  置都是很容易發現的。我們愈仔細閱讀它,就愈發現出其奇妙,亦愈發叫我們相信它們是真神給人類的永遠之路。

 

舊 約 聖 經

 

         (17)

 經驗(5)

          (17)

五經律法(5)

被擄前歷史(9)

被擄後歷史(3)

內心生活(5)

基要預言(5)

被擄前先知(9)

被擄後先知(3)

摩西

     

    中樞

大先知

十二小先知

 

新 約 聖 經

 

                              

      (9)

        (4)

       (9)

     

     

希伯來基督徒書信

 

         

                        

                    (5)

                           

馬 太

 

 

 

 

── 巴斯德《聖經研究──歸納性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