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撒種的比喻
(可四1-20)
很多年以前,我讀到一本見證集,書中題到一位有名的蘇格蘭人,在母親臨終之時,站在床邊,母親握他的手對他說:「兒阿,希望你從今以後為主多作見證!」最近,想起這篇見證,令我憶起一九九○年,母親去世的時候,身為獨子的我不在她身邊,最遺憾就是沒有機會聽到她生命中最後的一句話。各位,今日神依舊在我們中間,耶穌基督和聖靈常在我們心裏不斷說話:「你們聽阿……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可四3-9)。在我們當中,每日都有機會聽上帝對我們說話;自信耶穌的一刻,聖靈與我們的心一同證明我們是屬乎神的。聖經的四福音書中記載了不少耶穌基督的言行,保羅的書信亦將耶穌的教訓和從神領受得來的,不斷寫作,分析和傳講。我們總不能說:「聽不到」或是「聽不清」。
整個撒種的比喻提示我們聽的重要,在今天的一段經文裏,「聽阿」一詞共出現了十三次之多;整段經文十分重我們怎樣去聽。每個人都有聽的權利,我們總不能向主推說:我沒有聽過!主耶穌到世上來,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從祂進入我們人類歷史的一剎那起,天國已經進入世間,透過耶穌的事奉與工作,天國的種子不斷播散開去,所以主耶穌出來工作的第一句話,就是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信福音。」然而,他所講的道,並非人人都能虛心接受;祂所傳的道乃是遭人反對,攻擊和殺害的。我們或許會問:為何一位全能上帝之子,苦口婆心地將天國的真理帶到人間,人竟然像水過鴨背,一點聽不進去呢?
四福音書記載:耶穌屢行神蹟,叫死人復活,叫長大痲瘋的得潔淨,甚至在祂不知不覺間,有力量從祂身上出去,醫治那患血漏病多年的婦人。基督可以多行神蹟異能,但他從不藉神蹟奇事叫人信祂。我們好稀奇;耶穌既有如此大能,祂為何不呼喊一聲,就使全人類都歸服了祂?耶穌從不如此行,祂只呼召摩西……等人去傳福音,卻沒有差遣天使。只選召人去散播道種,叫人聽而後接受,反應好壞卻要視乎道種在人心裏生發怎樣的果效?
有人認為:撒種的比喻不如稱為四種土壤之比喻。因為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道是恆久不變的,泥土卻不時在改變。撒種之人所撒的種子是固定的,但接納種子的泥土卻時而不同。整個撒種的比喻重我們怎樣去聽,怎樣去領受,若是這樣,我們得仔細思想以下幾件事。
首先,我們見經文記載:「你們聽阿!有一個撒種的……有一百倍的。」(3-8)。看完了這段經文,一幅映進我們眼簾的圖畫,就是這個出去撒種的人是否亂來的;有撒在路旁的,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在荊棘裏的和在好土裏的。一位曾在巴勒斯坦生活的學者給我們這樣的詮釋:原來巴勒斯坦的農人是先撒種,後翻土的,這做法與中國人的耕種完全不一樣,故此難怪翻土之時,有丟在路旁的,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在荊棘裏的和在好土裏的。姑勿論怎樣的情況,我們知道這也是關乎天國的比喻,耶穌講述比喻的時候,聽眾就意會到祂是那撒種的人,祂就是那將天國帶到人間的上帝之子。除祂以外,祂所召的門徒都是宣揚天國福音的,跟在他們以後的還有保羅、提摩太……等,他們都是跟隨主腳蹤,出去撒種的。他們沒有埋怨工作辛苦,薪酬不高,自始至終,他們沒有半點怨言;只是忠心耿耿地出去,將種子到處播散。
在比喻中我們看到耶穌,祂的門徒和我們的傳道人;他們辛勤地與眾多的弟兄姊妹,同心合意地宣揚福音。原來播種人的心態乃不問成效的忠心將種子散發開去,而在撒發過程中要完全仰賴上帝讓種子落在好土裏茁壯成長。並且祈求上帝把劣土範圍銷減,使好土範圍擴張,至於種子成長、開花結實與否。全在乎於上帝。撒種人只存忠心,忍耐,不問收穫的心態來為主作工便已足夠。
在現今的世界裏,撒種的不能單靠傳道人,每個信徒都應當出去撒種。假如基督的大使命是交付所有信基督福音的人,願意每一個相信耶穌基督、領受上帝福音的人都忠實地出去播種。此外,我們又發現撒種的比喻用了很長的篇幅去描繪那些不大結果的土壤,而那結好果子的土壤只用這麼短的二節經文去形容;「又有落在好土裏的……一百倍。」(8-9)。每逢用很多的經節去解釋的事理,我們都要留心,究竟主耶穌假借這些不結實的土壤,要對我們講些甚麼呢?
那撒在路旁的種子,有飛鳥來把它吃盡了,意思是人聽了道,撒但馬上來把他心中的道奪過去;那道對人完全起不了甚麼作用,也可說他愈聽愈排斥,完全聽不進去。法利賽人之所以一見耶穌就恨祂,想要殺祂,可能他們聽耶穌講道,也有類似上述的情況出現。耶穌行神蹟,他們又說祂是靠鬼王趕鬼(三22)。別人簇擁前來要聽耶穌講道,要看祂行神跡。可是,法利賽人卻批評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三6),並要設計陷害他。法利賽人與一般人聽到同樣的道,看到一樣的神跡,但他們似乎一點反應都沒有,原因乃是道種落在他們心裏猶如撒在路旁,撒但馬上來把道種從他們心間奪去,聽了猶似沒有聽過一般,他們愈聽道,愈看神蹟,心裏愈是剛硬。
各位,你有否遇見類似上述的人呢?其實,我們好多時候向人傳福音,他們不是不明,而是不信。我們雖有此經驗,但不要灰心,因為主耶穌也曾經歷過這些滋味。我們似乎不能用文字來解釋人對福音的抗拒,但實際上,我們每一個在未信主以前,也曾經遇到上述那種抗拒真理的階段。還記得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每週五學校都有查經團契,通常在週三或週四晚就會用電話去邀請同系或不同系別的同學來參加團契;但往往得到的反應就是很厭煩這些邀請,並且表白就算去聽也不會信。種子掉在他們心裏就如丟在石板上,愈聽道,心也愈剛硬。然而,我們卻不可放棄。
第二類種子落在土淺石頭地上,耶穌基督的解釋是:「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他心裏沒有根……立刻就跌倒了。」(四16-17)。有些人初聞道就像種子下在一層淺土裏,根既不深,一旦被陽光照射,很快就會死去。若要從福音書裏找出一個這類型的代表人物,我立刻想起彼得。彼得豈不聽過許多耶穌的道,在客西馬尼園內,他的表現豈不也是最英勇的麼?就在猶大與基督親嘴,要出賣耶穌的時候,彼得拔出刀來,要懲戒捉拿耶穌的人。但再過不多時,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十四50)。他們不都是跟從主多年,為何撇下主人,四散奔逃呢?耶穌問門徒:「人說我人子是誰?」門徒答:「有人說,是施浸的約翰;有人說,是先知裏的一位。」彼得卻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彼得回答完了,耶穌就教導他一個真理;他所承認永生神的兒子將來必要受苦、被殺,於是彼得就拉他、勸他(可八32-33)。原來耶穌基督明言他自己是神兒子,但必須釘十字架,彼得對此全不理解:他認為跟隨主者必有美滿收成,心靈喜樂,充滿把握。只要它心跟隨主,便能得人如得魚一樣。倘若主一死,這些應許不就落空了麼?
馬可福音十四66-72,記載彼得在大祭司院子裏不認主,並發誓不是和他一夥的。我們也許都會稀奇:彼得跟了耶穌這麼多年,聽過祂的道,見過祂所行的神蹟,為何當主耶穌到了生命的終結,最需要他的時候,他竟離棄主。曾答應過「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的彼得,在耶穌基督面對十字架,這生命中最大的重擔,最艱巨的工作時,竟不見蹤影!耶穌基督所曾講過與彼得所曾領受的道,似乎就是土淺石頭地上的寫照。然而,曾幾何時,當我們反觀自己的屬靈生命,許多時候不過是五分鐘熱度;我們很熱切推行一些新興的屬靈操練,可是過不多時,這盛行一時的又銷聲匿跡了。到底上帝的道進入我們生命裏,有否找到生長的地方?有時我們心裏讚嘆;這道奧妙無比!但是一碰到困難,其美無比的道竟無法生長下去!記得自己讀中學之時,曾立志早起勤讀聖經,豈料翌晨的靈修,半因捨不得離開溫暖的被窩而告吹了。冬天的季節,母親往往為我們蓋一張重甸甸的棉被,其上還綴上一層美麗的被面,但不知是何緣故,縫被的縫針竟留在棉被上!一天,當我掙扎不願靈修時,這縫針正巧插進我的腳腕,把我曾經立下的宏願都喚回來。
第三類,種子落在荊棘當中又作何解釋?(參可四18-19)。好多時候,我們太過專注於手上所作的工,甚至把上帝的話置諸一旁,毫不理會。有時候,我在家埋頭苦幹,連別人按門鈴的聲音也聽不到。若我們太專注於工作,抑或金錢的積存,就很可能忽略了上帝的話和祂對我們的要求。馬可福音十17-22所載那個少年的官,其實可說是一幅肥美的土地,他跪在主前問祂說:「良善的夫子,我當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若今天有人跪在你面前如此求問,我們豈不趕快拿出「四律」、「三福」或「福音橋」等與他分享嗎?稍後耶穌馬上向那少年的官講十誡,少年人立刻表示那些誡律他從小就遵守了。耶穌看他,就愛他,但卻指出他還沒有撇下一切來跟從耶穌,此言一出,少年人就憂憂愁愁的走了。他躊躇滿志,態度謙恭的來找耶穌,竟滿懷落寞,憂傷而去。原因就是他的產業很多──他太過專注於金錢的賺取,致心中並無空間滋長神的話,令道種白白浪費。
最後一類,種子撒在好土裏,就是人聽了道有好的反應,又能扎根成長,有根有基的;正如聰明人聽道以後,把房屋建在磐石上一樣。馬可福音五1-20,記述耶穌治好了一個被鬼附的人,眾人都目睹並驚訝有這樣的事,那料他們竟央求耶穌離境(17)!然而被鬼附的人卻懇求和耶穌同在(18-20),這是一幅何等肥沃的土壤;耶穌不許他跟,叫他回去向親屬們作見證,他就在低加波利一帶作見證,成了一幅結實纍纍的好土。睚魯的女兒病得快要死了,耶穌前往醫治他女兒的時候,一個患多年血漏的婦人中途求醫,耽誤了耶穌的行程,致抵達家門,睚魯女兒經已死了。耶穌馬上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睚魯於是默然隨主進入內屋,這可說是另一幅沃土,他的信心大到相信神可叫人從死裏復活。
當耶穌講述撒種的比喻時,叫我們知道一個人出去撒種,種子落在不同的土地上,叫我們知道一個人出去撒種,種子落在不同的土地上,就是說:要求聽眾在每一種不同情況裏作抉擇。我們今日對主耶穌話語的領受程度到哪裏呢?我們內心到底是否一塊石板地,毫無反應的呢?抑或是土淺石頭地;初時歡喜領受,轉瞬又銷聲匿跡呢?又或許我們太過重手邊的工作,生命中專注於可以捉摸且又具安全感的東西,卻漠視了上帝對我們的要求和挑戰。又抑或我們就像那好土,有空間讓道種成長,且在生命裏有極大的表現?到底我們的心是塊怎樣的田?怎樣對待神的呼召?每一個聽比喻的人都必須作一個最終的抉擇!── 褚永華《耶穌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