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撒迦利亞書第十四章

 

3.   以色列被毀與被救(十四1-15

(第二次描述)

        本段的描寫與十二1-14的略同,皆指以色列被圍時的情形。可是前段著重在神拯救的保證方面,而本段出則顯出神如何具體地拯救他們。上文看不到選民國的危急,本段則活生生地啟露出來。

        學者們對本段及下段(十四16-21)采不同的解釋:

        (1)    因本段缺乏任何歷史的證據及發生的可能性,於是將全章靈解,指作是神的子民或教會,在歷代曆世備受反對者逼迫,但至終勝利,這是大部份無千禧年末世論者的立場(讀者若有興趣,可參T. Laetsch的靈解天才,(注44)可配稱裴羅(Philo)再世,蔚為奇觀!其他學者在此處追隨靈解之路者不乏其人,如Keil, Wright, Hengstenberg, Pusey, Leupold, Henderson等)。

        (2)    本段如靈解者所言,在過毫無史證,但這是預言,不需在史實上找應驗,況且神是神跡的神,一切預言皆可按字意應驗,這是有千禧年末世論者的解釋。

a、   彌賽亞再臨前的情形:耶京被毀(十四1-2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你的財物,必被搶掠,在你中間分散。因為我必聚集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搶奪,婦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據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

 

        本段接續上文(十三9)的情形。這時耶京被攻陷,一切與戰爭有關的罪惡顯露無遺。本節也顯出以色列的仇敵早有殲滅他們的存心。

        一些學者將本段指作巴比倫滅猶大(主前596年)或羅馬毀耶城(主後70年)的事蹟,可是尼布甲尼撒王與提多將軍,兩者皆非萬國的首領,而兩次城毀均沒留下一半居民。B.W. Newton稱,「萬國」非指世上所有國家的軍隊同到來之意,而是指他們政府的參與或是代表的兵團。(注45

b、   彌賽亞再臨時的情形:耶京被救(十四2-15

 

        那時,耶和華必出去與那些國爭戰,好像從前爭戰一樣。那日,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這山必從中間分裂,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穀,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你們要從我山的穀中逃跑,因為山谷必延到亞薩,你們逃跑,必如猶大王烏西亞年間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樣,耶和華我的神必降臨,有一切聖者同來。那日,必沒有光,三光必退縮。那日,必是耶和華所知道的,不是白晝,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那日,必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住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耶和華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華必為獨一無二的,他的名也是獨一無二的。全地,從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臨門,要變為亞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從便雅憫門到第一門之處,又到角門,並從哈楠業樓直到王的酒榨,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詛,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耶和華用災殃攻擊那與耶路撒冷爭戰的列國人,必是這樣,他們兩腳站立的時候,肉必消沒,眼在眶中乾癟,舌在囗中潰爛。那日,耶和華必使他們大大擾亂,他們各人彼此揪住,舉手攻擊。猶大也必在耶路撒冷爭戰,那時四圍各國的財物,就是許多金銀衣服,必被收聚。那臨到馬匹、騾子、駱駝、驢、和營中一切牲畜的災殃是與那災殃一般。

 

        (1)    彌賽亞救主的降臨(十四3-11

        (i)     降臨之情形(十四3-8)━━在這選民國命危在旦夕的關頭,又因他們全國性的懇求神恩(參十二10-14),神遂「定意滅絕來攻擊耶路撒冷各國的民」(參十二9)。於是他親自出去與各國爭戰。神是戰爭的神(參出十五3),在為選民爭戰上,神經驗豐富(十四3)。他從天而降(應驗以賽亞的呼求,參賽六十四1-2),腳踏橄欖山(這山名在舊約此處首現,應驗徒一11),叫這山四方分裂(十四4),形成一極大的山谷,延至亞薩,叫逃命的人有路可逃(十四5a)(耶路撒冷與橄欖山之間是一個約四百尺的深谷,若非地理形勢有神跡性的變移,否則逃命是不可能的)。(注47

        「延至亞薩」一語亦引起學者們表達不同的意見:

        (a)將「亞薩」(Azal)改為「極近」,「延至亞薩」遂變成「直達很近的地方」,即容讓逃難者易覓躲藏地(如Jerome, Synmachus, Wright, Dods)。

        (b)「亞薩」即彌一11的「伯以薛」(Beth-Azel)(如Pusey, Keil, Leupold, Laetsch)。

        (c)「亞薩」指一當時極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現今遺址不明(如Feinberg之主張)。

        當神降臨時,「一切聖者」與他同行(十四5b),這一切聖者是誰?

        (a)有說他們是天使(Leupold, Henderson, TOTC, Wright, Keil, Von Orelli, Chambers等)。

        (b)其他說他們是天使與聖徒(參太廿五31,帖後一10)(如Feinberg, Unger)。此說較為準確。

        聖經雖沒有說明神的降臨是否帶給選民國勝利,但結果是那樣明顯,故作者不用贅述,因爭戰對神來說是「小兒科」了。

        神降臨後(預寫法)的世界是前所未見的,先知在此處提出兩個特點(其他的特徵參大小先知書各卷的記載):

        (a)    三光退縮(十四6-7)━━當「世界之光」在地上時,光的供應源源不絕,故天上的光不需存在,三類光體也必退縮(參賽十三10;珥三15;摩五18;太廿四29)。「退縮」(yiqqaphea)意「溶化」(Keil)或「暗淡」(Hengstenberg, Baron)或「縮短」(Kimchi)或「衰微」(BDB)。此字在出十五8,伯十10皆譯作「凝結」,故是較准的意義。這時世界的三大光體凝結起來,好像披了一層厚厚的物質如牛奶面層的奶油(參伯十10),叫光不能透出,像收縮在內般。「這時候」(中譯「那日」會產生誤解,原文是「一日」ehad Yom,即是三光退縮之日,可譯作「那一日」或「這時」)的光不像白晝的光,亦非黑夜時星月之光,而是像到了「傍晚」(ereb,中譯「晚上」)才有的光,即暮色之光,非耀非暗,介乎日夜間之光,亦是介乎神的本體與世界慣見的那種光(參賽六十19),但這光究竟如何,只有神才知道。十四7的譯句需加數字進去才免誤解;「白晝的光,黑夜的光,而是到了傍晚才有的光」,字下有點是補字)。

        (b)    活水長流(十四8)━━在彌賽亞降臨後,從耶路撒冷(即神的寶座,參結四十七1-2;珥三18;啟廿二1-2)有活水不絕地流出,滋潤選民國土,注入東海(死海)及西海(地中海)去,長年如是,暢流無阻,絕不枯竭,不受季節的影響,也不受雨水的支配,其供應源源,不需儲藏。

        (ii)降臨之目的(十四9-11)━━彌賽亞神降臨是要作以色列的王,亦作全地之神。他是獨一無二的(只他作王),他的名字也是獨一無二的(只他是神)(參申四3539,六4;賽五十四5,四十五5等的應驗)(十四9)(應驗主禱文之「願你的國降臨」)。

        當神作全地之王時,其掌管萬國的樞紐地(即應許地,「全地」具有約束性的涵意,指選民地,如Feinberg, Leupold, Chambers。亦有學者將之解作全世界,如Unger, Cashdan。因下文論述的地理似乎特指神的產業地經歷改容,故第一解釋較合),多處產生極大的變動:

        (1)    選民地從迦巴至臨門會變成「亞拉巴」(「亞拉巴」是猶大地最大的平原,由黑門山貫穿加利利海直至紅海,號稱全地最大的深谷地。(注48)要知加利利海是海拔下652尺;而死海則是1300尺,(注49)其陷度之深另人咋舌)字意「平原」,此處是一個相關語,即由迦巴(耶路撒冷東北六哩)至臨門(耶路撒冷西南三十五哩),橫貫耶京約四十哩之地均變成平原。迦巴乃猶大支派所分之地,是最北的一城鎮(參王下廿三8),而臨門則是最南方之城,故「由迦巴至臨門」可作「由南至北」之意(如Leupold);現今由南至北之地理形勢皆有變動,叫耶京更突出(十四10a)。

        (2)    耶路撒冷本身仍居首(參賽二1-3;彌四1-5),此城本是一座山城,海拔2593尺(Westminister Historial Atlas),現今附近夷為平原,更顯其「高人(山)一等」,其城圍由北門便雅憫(參耶卅七13,卅八7;耶卅九3稱之為「中門」,亦即王下十四3之「以法蓮門」)至第一門處東北(即古門,參尼三6)至西北邊的角門(參耶卅一38;王下十四13)至南的哈楠業樓(有說是東北,如Unger, Laetsch)至東南邊王的酒酢等處皆擁高地勢,有「高處不勝寒」之感(十四10b),可是人在其中卻安居樂業。神當初因人犯罪而加上的咒詛(創3)現今也拿掉了(參羅八20-23)。此「咒詛」(harem)亦涉及無人能居方面(約六1718),亦指不再遭毀滅之意,此時可充滿樂居之聖民。(注50

        (iii)以色列仇敵的被殲(十四12-15)本段在時間次序上接連十四3該節,這是因為「一枝禿筆不能寫兩件事」之故。按以色列被圍攻事,十四1-2是處在戰役之首期,而本段則是後期。(注51

        (a)仇敵的災殃(十四12)━━神解救選民的危難透過三個方法,他先用「災殃」(maggaphah,意「瘟疫」,如出九14;民十四37)攻擊仇敵,叫他們肉體「消沒」(hameg,意「腐化」,是指「活著的死」,這是一件神跡性審判以色列的仇敵。

        (b)仇敵的內哄(十四13)━━神又使用內哄之法叫仇敵自相殘殺,這亦是一件神跡性的審判,是神主動的(參結卅八21)。

        (c)仇敵的敗亡(十四14-15)━━神最後以猶大作為滅敵的途徑,以收聚勝利品表徵完全的勝利,又以牲畜受災殃形容仇敵徹底的敗亡。

 

B.  彌賽亞國建立的情形

(十四16-21

        在全書最後一段落中,先知以全地都來敬拜大君王為結束,表示國度已建立,神的權柄「從這海到那海,從大河到地極」(參九10)。這是一幅祥和平安的圖畫。

 

1.    萬民來朝拜(十四16-19

 

        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列國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並守住棚節。地上萬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的,必無雨降在他們的地上。埃及族若不上來,雨也不降在他們的地上。凡不上來守住棚節的列國人,耶和華也必用這災攻擊他們。這就是埃及的刑罰,和那不上來守住棚節之列國的刑罰。

 

        以色列的仇敵中仍有敬畏神的人,他們稱為「剩下的人」(參賽廿五6),在此時亦來年年參加敬拜大君王,並守住棚節(十四16;參賽六十六23)。此時提出這節日是極富意義的。

        有些學者認為這時要全地人上來耶京朝拜彌賽亞王是匪夷所思的,故主張此處不能按字面直解,可是此處按字直解亦不算難,因上殿朝拜者只是各國的代表人,因以前以色列人本身也不是全體去守節的(參申十六13-17;利廿三33-44)。(注52

        住棚節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回顧性(retrospective),紀念選民在飄流時期蒙神保守,是時他們住在帳棚內,隨地遷移,每處蒙神恩顧。另一是前瞻性(prospective),遙窯將來他們在自己地方(應許地)享受不需遷居搬移的安息。在以色列七節期中(利廿三),此節期亦表徵彌賽亞國建立之時。(注53

        在大君王統治全地時,若不順服而上耶京敬奉他(守節代表順服,亦代表對神的感恩),可謂膽大包天,神也不會輕看此事,以無雨賜下他們地土代表懲罰(無雨降下是審判工具之一,參申十一16-17;王上十七16)。在古時各國皆以農業為主,雨水是不可缺少的,旱災的滋味與痛苦他們早已飽嘗,再者,如Laetsch言,雨代表神的祝福,(注54)故此警誡對當時的背景頗具威力(十四17)。

        埃及是以色列最早及最大的仇敵,國家每年雨量勝越其他,(注55)他們有此靠山便可能不照大君王的吩咐而前來朝拜,在此時給先知特別抽樣加以警告,順便也警示其他國家(十四18-19)。

 

2.    選民重為聖(十四20-21

 

        當那日,馬的鈴鐺上必有歸耶和華為聖的這句話,耶和華殿內的鍋,必如祭壇前的碗一樣。凡耶路撒冷和猶大的鍋,都必歸萬軍之耶和華為聖。凡獻祭的,都必來取這鍋,煮肉在其中。當那日,在萬軍之耶和華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在國度建立時、各處均有朝拜君王的活動(十四20a)。聖殿內的物體(鍋代表俗物,碗代表聖物)不再有聖俗之區別了(十四20b)。

        此時各方面的生活表現皆顯為聖:民眾的(馬的鈴鐺)、宗教的(殿的器皿、家庭的十四21a)(連家庭的器皿也可作獻祭煮肉的用途,這可能因朝聖者太多之故!!)。

        從消極角度看,此時在神的殿中不再有「迦南人」(代表一切拜偶像及不道德的人,參申七2,九4;利十八24)的存在。Leupold稱他們為不配入神國之神的子民。(注56)如在新約時,被稱為「哥林多人」就是指世俗化及不道德之意。

        「迦南人」(kenaeni意「商貿之人」;參箴卅一24;伯四十30),原指在沿海一帶在貿易上與選民接觸的迦南人, 後來此語用作形容那些以狡詭欺騙之法在朝聖者身上發財的人(參耶穌潔淨聖殿之事),故這是一個多隱喻的字彙,亦可暗指在此時的崇拜是最純樸的人。可見這時在彌賽亞之國度內,一切都是分別為聖的。全國百姓都是祭司,完成神選立以色列國的目的(參出十九6)。

        本書最後一章開始是黑暗、絕望、以色列危在旦夕;結束時卻是光明、聖潔、以色列再度分別為聖,皆因其彌賽亞為王之故。甚願地上的人都「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詩七十二1117)。

 

第四章   書注

 

1.     H. G. Mitchell, "Zechariah,"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T Clark, 1912(C), 1971, p.218(以後簡稱此書為ICC)。

2.     M. F. Unger, "Zechariah," The Glory of The Messiah,

Zondervan, 1963(C), 1970, p.151.

3.     M. F. Unger, Israel and The Armeans of Damascus, Baker,

1957(C), 1980, p.166.

4.     關於此方面的細論可參H. W. Armstrong, The Proof of the

Bible, Ambassador College, 1958, pp.6-20

5.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 Press, 1965(C),

1979, p.123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Kregal, 1918(C), 1972, p.294.

6.     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169.

7.     關於這次事件的詳情,參Josephus, Antiquities, IX, 8, 3-

5.

8.     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91.

9.     D. Bron, p.323.

10.   H. C. Leupold, pp.178, 182-183.

11.  J. A. Thompson, "Nuzi,"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iblical Archaeology, ed. E. M. Blaiklock, R. K. Harrison, Zondervan, 1983, p.342.

12.   TOTC, p.171.

13.  R. K. Harrison, "Zechariah," Zondervon's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V, ed. M. C. Tenney, Zondervan, 1976, p.1046. 有學者將這三名字解作瑪喀比家族的三勇士,即馬提亞的三兒子,見舊約釋義全書,第17頁。

14.   H. C. Leupold, p.195.

15.  D. Baron, p.299(但此人在第355頁內卻說這樣的解釋是違

反希伯來文法的);T. Laetsch, Bible Commentary: The Minor Pophets, Concordia, 1956(C), 1970, p.463.

16.  D. Baron, pp.366, 369,估計歷代猶太人歸回聖地的人囗及

地土的擴張。

17.   C. L. Feinberg, P.1530.

18.  C. L. Feinberg, The Minor Prophets, Moody, p.325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58表同感。

19.   如唐佑之著,復興的前景,證道出版社一九八0年版第81頁。

20.   M. F. Unger, p.194.

21.  D. Baron, p.393-399ICC, .p.303-308引列各派學者的釋

法。

22.   D. Baron, p.402.

23.  Thomas J. Finley, "The Sheep merchants of Zechariah 11,"

Grace Theology Journal, Vol. 3, No 1, Spring, 1982, pp.51-65.

24.  M. F. Unger, p.199表同感.詳研此問題,參M. F. Unger,

pp.199-200

25.   H. C. Leupold, p.220.

26.   D. Baron, p.414.

27.   C. L. Feinberg, p.165.

28.   唐佑之著上引書第90頁。

29.  Baron, p.425C. L. Feinberg, p.171Hengstenberg,

p.55, H. C. Leupold, Keil

30.  T. Laetsch 上引書第479-481頁提出甚多超人意料的靈解舉

例。

31.   M. F. Unger, p.216T. Laetsch, p.483.

32.   C. L. Feinberg, p.179.

33.   ICC, p.331

34.   TOTC, .193

35.   同上,第194頁。

36.   ICC, p.337. 舊約釋義全書則謂「假」字是誤加上去的,見第19  

頁。

37.   M. F. Unger, p.225.

38.   C. L. Feinberg, p.189.

39.   Keil, p.139; Baron, p.476表同感。

40.  唐佑之在上引書第101頁一面將「反手」解作「撫慰」,一面解

說餘民受害。

41.  C. L. Feinberg, "Zechariah,"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ed.

C. Pfiffer, E. Harrison, Moody Press, p.910.

42.  G. C. Luck 稱在主後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毀時,約有一百五十萬

猶太人死在刀下、饑荒或瘟疫。見氏著上引書第114頁。

43.  如蘇佐揚著小先知精華,天人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第94頁,及

M. F. Unger上引書第236頁。

44.   T. Laetsch, pp.494-506.

45.  引自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194, 1983年黎巴嫩

貝魯特事件的「各國」參與,那只是數百兵士代表。

46.   T. Laetsch, p.493.

47.   N. Glueck, The River Jordon, Philadelpheia, 1936, p.3.

48.  Denis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 NY, 1956,

pp.210-216.

49.   D. Baron, p.514TOTC, p.204.

50.   C. L. Feinberg, Minor Prophets, p.343.

51.   Ibid; M. F. Unger, p.265D. Baron, p.520.

52.  有關此節期在猶太人中重要的地位,參D. Baron著上引書第

521-528頁。此段的介紹異常具有價值。

53.   T. Laetsch, p.503.

54.  J. H. Breasted, A History of Egypt, NY:Scribner, 1969,

pp.7-8.

55.   H. C. Leupold, p.277. M. F. Unger, p.270表同感。

── 馬有藻《撒迦利亞書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