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第八章
C. 第三篇信息:復原━━耶京必復興(八1-17)
1.
神的保證(八1-8)
萬軍之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為錫安心裏極其火熱;我為他火熱,向他的仇敵發烈怒。耶和華如此說,我現在回到錫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稱為誠實的城;萬軍之耶和華的山必稱為聖山。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為年紀老邁就手拿拐杖。城中街上必滿有男孩女孩玩耍。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到那日,這事在餘剩的民眼中看為希奇,在我眼中也看為希奇麼;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從東方、從西方,救回我的民;我要領他們來,使他們住在耶路撒冷中;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上帝,都憑誠實和公義。
先知後二篇信息產生極大的安慰,叫當時的選民甚得鼓舞、喜樂,因為神向他們保證施恩,這是以色列復原與振興的保證。
按格式言,撒八章共記有十句「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八2、4、6、7、9、11、14、19、20、23),故令學者們呼之為「撒書的十誡」(注5)或「十個神喻」(注6)。可是從「臨到」這詞的用法(七1、8,八1、18),撒八章亦可分為兩篇信息。兩篇內容皆充滿安慰之言及保證復原的應許。
第三篇信息的保證與第一異象(一12-17)有甚多共同之處,可分七方面:
a、 神必為錫安極其火熱(八
b、 並向仇敵發怒(八2b)━━神的火熱與震怒常並列一起(如結五13,十六38、42;賽五十九17-18;鴻一2),如今向以色列的仇敵表達出來(中譯的補字可能由一15之意而來)。
c、 重回耶京(八3)━━神保證重回錫安,並住其內(聖殿必要建畢纔能成就,參一16),這樣耶路撒冷必稱為「誠實的城」(如賽一26,因神是真實的神),其上之山亦稱為「聖山」(因神揀選了它為聖殿之地點)。此方面的保證申證先前在一16,二10的話。
d、 耶京必平安喜樂(八4-5)━━耶路撒冷有神同住時必國泰民安、豐盛發達(參一17)。神以一幅年老及年幼安閒逸樂的圖畫,預告將來的情形(次經瑪喀比前書十四4、9、11亦同樣描述此時的情形)。(注8)
e、 神是無所不能的神(八6)━━神續向選民保證,「到那日」時,以上所言的必成就。「這事」(尤指上文的國泰民安)在歸回者(餘剩的民)眼中看為「希奇」(yippale,意「困難」,如創十八14,耶卅二17、23),但在神眼中也看為難麼?這是神的反問,答案固然不用宣告,因太明顯了。這是作者文學技巧上的一種表現。
f、 神必從各處救回他的選民(八7)━━這「救回」包括招聚、保守、眷顧他們,使他們平安返抵「神的聖地」(二12),神的城邑(一17),神的聖山(八3)。神招聚分散的子民歸回,是舊約末世論中的一個要題,亦是神的選民將來蒙恩的一個保證(如詩五十1,一一三3;賽四十三5-6;瑪一11)。
g、 神必作選民的神(八8)━━這是舊約福中之福(參出十九5,廿九45;利廿六12;耶卅一33;何二19-20;及羅十一25-27),亦是神選召以色列至終之目的。此時,以色列憑誠實和公義作神的子民(八8後半句是指選民,非指神)。(注9)
一些學者主張本處的預言在教會時期便應驗了(如Wright, Keil,
Pusey, Laetsch, Leupold),但本段的重點必須在彌賽亞掌王權時纔能完全應驗。猶太人在主前536年歸回本土,那只是象徵性及部份性的應驗。至於此處預言的各細節必要待將來才滿驗,支持此解說的有數個基本理由:(注10)
(1) 536年的歸回是部份與單方面的(非四面八方)。
(2) 本書中仍有多處等待將來應驗的預言(如一18-21,二11,六13,八20-23)。
(3) 只有在主後70年耶城被毀後,猶太人才正式分散在外邦列國中。
(4) 以色列人的歸回是極大規模的,是普世性的。
(5) 撒書本處的預言與其他大小先知書中同類預言所等待的時期是一致的(如賽十一11-12,四十三5-6)。
2. 神的勸勉(八9-13)
神保證式的預言發出來,隨即「打鐵趁熱」勸勉他們當努力建殿,在此處神以過往及現今兩情況作對比,藉此喚醒他們愛神殿的熱忱。
a、 以前的情況:解釋困苦之因(八9-10)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當建造萬軍之耶和華的殿,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所說的話,現在你們聽見,應當手裏強壯。那日以先人得不著雇價,牲畜也是如此。且因敵人的緣故,出入之人不得平安;乃因我使眾人互相攻擊。
首點之對比指出立根基之日,先知(哈該及撒迦利亞)(「立基之日」是攏統說法,因此時不是主前535年立根基之時,而是518年恢復重建的時候)的話他們聽見了,故應當手壯繼續作成該作之工。
那時(「那日以先」指聖殿怠工之時,即主前535-520年時),他們忽略續建聖殿,導致神不降福於他們的生活,致他們生活困苦(參該一2-6,9-11,二15-19),仇敵窺何,伺機攻擊,平安失落,困苦流離。
b、 現今的保證:保證日後蒙福(八11-13)
但如今我待這餘剩的民,必不像從前;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因為他們必平安撒種;葡萄樹必結果子,地土必有出產,天也必降甘露;我要使這餘剩的民,享受這一切的福。猶大家和以色列家阿,你們從前在列國中怎樣成為可咒詛的,照樣,我要拯救你們,使人稱你們為有福的(或作使你們叫人得福);你們不要懼怕,手要強壯。
因為他們恢復建殿,神於是向他們發出三大「另眼看待」的保證(八11)。
(1) 「平安撒種」(八
c、 即時的行善:蒙福的途徑(八14-17)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列祖惹我發怒的時候,我怎樣定意降禍,並不後悔;現在我照樣定意施恩與耶路撒冷,和猶大家,你們不要懼怕。你們所當行的是這樣:各人與鄰舍說話誠實,在城門囗按至理判斷,使人和睦;誰都不可心裏謀害鄰舍,也不可喜愛起假誓;因為這些事都為我所恨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神再以一個對比繼續勸勉他們:以前他雖曾向列祖發怒(指國亡與被擄),現今定意施恩,可是蒙恩的途徑亦有四點;兩點積極性,兩點禁戒性(1)對人要誠實(八
D. 第四篇信息:改觀:憂傷變歡樂(八18-23)
嚴格說來,最後的信息纔是回答伯特利代表團的問題。
1.
回答問題(八18-19)
萬軍之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必變為猶大家歡喜快樂的日子,和歡樂的節期;所以你們要喜愛誠實與和平。
此段說明所有悲哀的節日都會變為歡欣的節期(如摩八10;耶卅一10-14),因為神會回到錫安,住在其中,作選民的神,然而他們必要喜愛「真理」(代表「律法」,即對神之信仰方面,中譯「誠實」)與「和平」(代表「和睦」,即與人相處的生活方面)。
2.
重申應許(八20-23)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列國的人,和多城的居民來到;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說,我們要快去懇求耶和華的恩,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我也要去。必有列邦的人,和強國的民,來到耶路撒冷,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懇求耶和華的恩。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在那些日子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族中出來(族原文作方言),拉住一個猶大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上帝與你們同在了。
在上文二11那裏,先知已預告將來外邦列國必會前來投靠以色列的神,現
今在此處神再申述這主題(也是眾先知多處的主題,如賽二2-4,六十六18-21;彌四1-5)構成本書第一大部份的結語。(注11)這預言結語可分二點:
a、 列國到耶城懇求神恩(八20-22)━將來(下文是神與選民同在之時,即以色列國在彌賽亞掌王權時,非象徵天國福音傳遍的時代,如Pusey, Henptenburg, Wright, Jerome等主張)世界各國皆前來耶路撒冷,尋求神恩(這是罕有之舉,在歷史中,各國大部份都與以色列為敵),即是說此時他們皆順服神的權能,而以僕人的態度到神的居所中敬拜他。
b、 耶和華必與選民同在(八23)━━那時外邦列國必多人前往耶京敬奉神。「十個人」代表「全部」或「無數」之意(如創十20、31,卅一7;利廿六2;得四2;民十四22;撒上一8;耶四十一8);此處不能按字面解釋,因十個人如何拉住一個猶太人的衣襟呢?況且「拉住衣襟」亦是一個象徵性的動作(注12)(「拉住衣襟」指「要求庇佑」或「分享恩惠」之意,如撒上十五29;賽四1;六十六18)(注13),因在這時候神與其選民永遠同在了,也是以馬內利具體與永恆地實現(參結四十八35)。
第三章 書注
1.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
Press, 1965 (C),
1979, p.89.
2. M. F. Unger, "Zechariah," The
Glory of The Messiah,
Zondervan, 1963(C), 1970, p.123表同感。
3. C. L. Feinberg, p.94;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Kregal, 1918(C), 1972.
4. D.
Baron, p.224.
5. 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141;E.Cashdan, p.297.
6. 舊約全書釋義,三一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七八年版第12頁。
7. Joyce E. Baldwin, "Zechariah,"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antary, IVP, 1972(C), 1974, pp.102, 149(以後此書簡稱TOTC)。
8. 引自C. L. Feinberg, p.103;Eli Cashdan, "Zechariah," The
Twelve Prophets, ed. A. Cohen, Soncino Press, 1948,
p.298.
9. TOTC,
p.150.
10. M.
F. Unger, p.138.
11. TOTC,
p.156.
12. 猶太傳統所謂這個被拉衣襟的猶太人就是彌賽亞,如Peshitta
譯本,Rabbathi, 引自D. Baron, p.255。
13. C.
L. Feinberg, p.114.
── 馬有藻《撒迦利亞書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