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
11:1-17 群羊鄙棄善牧而被惡牧苦待
百姓厭棄神的牧養,因而遭罰。
1-3
預言審判臨到巴勒斯坦地
1
「利巴嫩」:位於以色列與腓尼基之間,這裡的香柏樹為巴勒斯坦地最高的樹木,大概象徵首領。
「火」:象徵審判的來到。
2
「巴珊」:加利利海以東肥沃的地帶。當高冠群木的香柏樹倒下時,較矮小的松樹、橡樹亦難逃厄運,象徵神的審判遍臨整個巴勒斯坦地。
3 「約但河旁的叢林」:是獅子的住處(參耶49:19;
50:44);叢林被燒毀,獅子便失去棲身之所。
4-17
藉行動傳達信息
先知手拿二杖充任真牧人,代表神牧養百姓(4-7),但因遭百姓厭棄,不久終止牧人職分,比喻神與選民的關係破裂(8-14);然後先知充任愚昧牧人,比喻選民因抗拒神而遭罰,要受險惡的領袖管轄(15-17)。
4
「這將宰的群羊」:這些羊最後將被賣、屠宰、供食用,象徵百姓因厭煩神而不蒙憐恤,將遭遇毀滅。
5
這裡的買者、賣者均指外邦;百姓被欺壓是罪有應得的,所以苦待他們的可算無罪。
「牧養他們的」:指百姓的領袖。
6
「交給各人的鄰舍」:指百姓自相殘殺,但「鄰舍」原文或可譯作「牧人」,與下文之「王」同義。
「他們王」:指轄管他們的外邦領袖。
7
「群中最困苦的羊」:可能指民中信靠神的人(參11)。本節下根據古譯本或作「於是我替販賣群羊的人牧養將宰的群羊」。
「杖」:牧羊人用以保護群羊。
「榮美」:原文或解作「恩惠」。
這「兩根杖」象徵神愛護及恩待百姓,並使他們聯合(「聯索」)。
8
「除滅」:即廢除。有些學者認為這被廢的三個牧人象徵先知、祭司、君王三個職位;日後主耶穌這真牧人負起了三個職位的功能。
「一月」:意思不詳。或許指一段短的時期。
「厭煩他們」:「他們」是指神的百姓。
10 「萬民」:通常代表外邦;與萬民立的「約」是指神禁止外邦加害祂的選民,這約被廢表示神將選民交與外邦。另一方面,「萬民」在此可能指分佈列國中的選民。
11 「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根據古譯本或作「那些販賣群羊的人,就是那些觀看我的」。
12 販羊者本應酬報替他們看羊的牧人,但先知因為是自己放棄牧人職分,所以無權要求最後一次的工資。
「給了三十塊錢」:應作「稱了三十舍客勒銀子」:顯示當時並未流行價值固定的錢幣。這筆數目在摩西律法中相等於一個奴僕的身價(出21:32)。
13 「𨦼戶」:連於聖殿,以製作新器皿供獻祭之用;「丟給𨦼戶」可能是鄙夷的說法。另一方面。
「𨦼戶」有古譯本作「銀庫」(於原文這二字非常相似)。聖殿的銀庫不但貯藏百姓獻上的什一奉獻與貴重器皿(尼7:70;
書6:24; 拉2:69),亦可作私人儲蓄的地方。把這三十塊錢放進銀庫即歸給神,因祂是百姓的真牧者。
14 本節指出,不和與內鬨是百姓拒絕神(真牧人)的後果。
17 預言惡牧遭報應。膀臂枯乾和右眼失明,可能意味他不能再作牧人。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