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上帝必定憐憫
經文:彌迦書七:1—20
在第六章我們有談到先知彌迦提到以色列人民的問題,特別是上帝親自審判以色列人民,上帝就像一位檢察官,在法庭中對以色列人民提出控訴。控告以色列人民犯罪的內容,包括他們忘記上帝就是曾帶領他們祖先從奴役之地的埃及出來;控告他們想用繁文縟節的宗教禮儀,和豐盛的祭品來掩飾他們犯罪的事實;控告他們用欺騙的商業行為奪取貧窮人的財物等等。先知彌迦嚴厲警告以色列人民,除非他們敬畏上帝,以公義的行為實踐上帝的愛,以謙卑的心學習上帝的教訓(參考六:8),否則上帝的懲罰將會降臨到他們的身上,這種懲罰乃是戰爭(十四節)。
戰爭,這是先知耶利米一再提起的警語(參考耶利米書廿一:、9、廿四:10、廿七:8、13、廿八:8、廿九:17、18)。主要在說明上帝會用戰爭的方法,將人從不法所得到的一切都收回去,讓人計畫累積起來的財富和所有的一切,都歸於零。
古時候的戰爭和現代的戰爭方式固然相差很大,且使用的武器是完全不同,但戰爭的結果則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對生命的踐踏、摧殘,使人對生命不再尊重,也不會珍惜。今天的世界經常傳出戰爭的聲音,例如在中東地區的「以巴」間的衝突持續不斷,隨時會有巴勒斯坦人用「汽車炸彈」來攻擊以色列城市的居民,而以色列軍方則不問青紅皂白,只要有這種事件發生,馬上就採取「報復」手段,有時更令人恐怖的行為,就是派出四人一組,共乘一輛吉普車,進入巴勒斯坦人家裡亂抓人出來拷問,要逼他們必須供出參加「汽車炸彈」的人是誰,如果拒絕提供名單資料,就有被當場槍斃的危險。我們也看到在非洲有些國家戰亂不停,而這些戰爭往往不是來自外國的侵略,而是自己國內不同政治派系的鬥爭,也因為長久不停地戰爭,導致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極為艱困之中。在那樣的地方,根本就談不上所謂累積財富,或是所謂的積蓄,因為連想要找到維持生命的食物都有困難。就像我在前一講所提過的,在南斯拉夫內戰期間發生的塞爾維亞軍隊進入波斯尼亞強暴阿爾巴尼亞婦女一樣,殘暴的行為總是在戰爭中發生,談生命尊嚴和維護財產的問題,都會被看成是一種極為奢侈的念頭。如果我們仔細看阿富汗這一年多來的情況,就是這種鏡頭下最好的寫照。
先知彌迦在提起主前第八世紀的以色列領導者,就是因為沒有好好的以上帝教訓中的公義準則帶領人民,也沒有依照摩西法律中所規定的,要善待那些貧窮的人民,相反的,這些領導者反而是用更殘酷的手段欺負那些孤苦無助的人民,因此,引起上帝極大的忿怒,決定採取嚴厲的懲罰手段對付這些貴族、領袖。第七章一至七節就是繼續在描述上帝要怎樣對付這些惡劣的官員和領導者。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內容:
第一至七節:
這是多麼慘的景況!我像一個飢餓的人,從無花果樹上找不到剩下的果子,在葡萄園找不到留下的葡萄。所有的葡萄和無花果都被摘光了。2在這塊土地上,所有誠實正直的人都死了,對上帝忠心的人連一個都沒有。人人等著機會謀殺;人人在陷害自己的同胞。3他們都是作惡的專家;官吏和法官都接受賄賂。有權勢的人跟他們成群結黨,狼狽為奸。4在他們當中,就是最良善最誠實的,也跟雜草一樣毫無用處。
上帝審判他子民的日子已經到了。這是他從前藉著守望者先知向他子民警告過的。現在他們開始驚惶失措。5你們不要相信鄰居,也不要信任朋友,甚至對自己的妻子說話都要小心。6兒子藐視父親;女兒反對母親;媳婦跟婆婆爭吵;你們的敵人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7至於我,我要仰望上主;我要等候上帝—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會垂聽我的祈禱。
第一至二節可對照第四章四節的詩歌,先知彌迦曾說出一個以上帝為生命之主的社會中,必定會是一個心靈安寧、生活豐碩的社會,因為「人人都要在自己的葡萄園中,在無花果樹下,享受太平。」(四:4)可是,現在卻是一個食物匱乏到飢餓的慘狀,因為連要找剩餘的果實充飢也找不到。
在第一節這裡提到「在葡萄園找不到留下的葡萄。所有的葡萄和無花果都被摘光了」,這句話的背景必須參考利未記第廿三章廿二節,摩西的法律中有這樣的規定:
「收割的時候,你們不可割田邊的穀物,也不可回頭撿掉落的穗子;要把這些留給窮人和外僑。上主是你們的上帝。」
然後再比較一下申命記第廿三章廿四節:
「你們經過別人的葡萄園,可以隨便吃園中的葡萄,但是不可把葡萄裝在籃子裡帶走。」
這就很清楚一件事:留在田邊角落或是掉落在地上的麥穗,和葡萄園中的葡萄,都必須留下來一些供給貧窮或是過路的人吃,摩西的法律這樣規定,是因為以色列人民曾經在埃及當過奴隸,知道缺乏食物的痛苦,也知道外出者經常會遇到沒有足夠的錢買食物的困境。但是,如果連該留下來給貧窮人充飢用的食物都沒有了,就可以想像得到那是一個怎樣的狀況了。這也就是為甚麼第一節就說「這是多麼慘的景況」,形容連最貧窮的人才在吃的「剩下」之食物,也找不到了,就可明白在戰爭之下,食物匱乏的嚴重性。就好像今天如果說要在垃圾堆中撿拾丟棄的食物都找不著時,就可以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慘狀了。
第二至四節可說是在描述一個墮落到極點的社會景象,除了是大家計謀怎樣殘殺他人外,根本就找不到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意思就是人的心裡已經沒有上帝。就像詩篇第十四篇一至三節詩人所吟的詩歌所說的:
「狂傲人自言自語:
沒有上帝。
他們都腐敗,做了可厭惡的事;
連一個行善的人也沒有。
上主從天上察看世上的人,
要看看有明智的沒有,
有沒有尋求他的人。
可是人人偏離正路;
個個同樣的腐敗。
沒有行善的人,
連一個也沒有。」
先知以賽亞在描述他那時代的社會景況是這樣說的:
「好人死了,沒有人放在心上;虔誠的人去世,也沒有人留意。他們死了,可以避免將來的禍患。行為正直的人因死而得安息。」(以賽亞書五十七:1—2)
這樣敗壞的社會,不瓦解也難啊!特別是第三節所說的「官吏和法官都接受賄賂」時,這樣的社會是不會有公義、正直可言的。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公正的司法乃是維繫一個社會最基本的條件。」要有公正的司法,最基本的要件就是法官必須清廉,而會接受賄賂的法官,就無法維持司法的公正性。而沒有公正的司法,就不會有公義的社會可言,這也是為甚麼摩西法律會一再禁止法官或官員接受賄賂的原因,因為接受賄賂「會使明理的人盲目,使公正的人顛倒是非」(參考申命記十六:19—20,出埃及記廿三:1—8),上帝最厭惡這樣的人。
第五至六節,這裡說出一個社會、家庭破裂的主要因素,就是失去了彼此信任的心,更嚴重的乃是連自己的妻子也不可靠。為甚麼會這樣?這就是破碎家庭才會發生的景況,因為丈夫已經再也無法信任自己的妻子了。
第六節讀起來,很快就會讓我們想起耶穌基督對他那時代的人所傳講的信息,在馬太福音第十章三十四至三十六節這樣記載耶穌基督的話,說:
「不要以為我是帶和平到世上來的;我並沒有帶來和平,而是帶來刀劍。我來是要使兒子反對他的父親,女兒反對她的母親,媳婦反對她的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這段話是編排在耶穌基督差遣他的門徒出去傳福音的時候,主要是讓他的門徒知道,與他們接觸的人們,將會因為他們所傳出的上帝國信息,而開始有了生命重大抉擇,而這種抉擇將會帶來家庭親人之間的衝突。
同樣的,在先知的信息裡,人如果要認真聽且遵從上帝僕人的教導,就會發生類似這種親情間抉擇的問題來。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裡,大家尋求的是「自保」,只要能自保,就算是最親密的家人也會彼此懷疑猜忌,甚至是互相出賣。這種景況並不是只出現在先知彌迦的時代,或是耶穌基督預言那末世來臨的時候才有,在近代的中國,也就是一九六○年代至七○年代,紅衛兵猖行的時代,許多青少年在鬥爭自己的親人一樣,不但是亂了家庭人倫,也亂了整個社會秩序。最近報章媒體都會看到一則不堪入目的新聞,就是有六個已經出嫁的女兒到法院告自己的母親,主要是這個母親將一千兩百萬的財產登記給兩個兒子。這六個女兒不僅在法庭中與母親彼此對罵,且在走出法庭後,還繼續在電視機鏡頭的面前互相對罵著,其中一位女兒且出手推母親,導致這位母親摔倒在地上。想想看,我們的時代與兩千七百年前以色列人民的時代,又有甚麼差別?當先知彌迦在說「女兒反對母親」時,這樣的鏡頭豈不就是很好的寫照?
第七節先知彌迦用比較性的呼籲詞句,就像約書亞在臨終之前對以色列人民所呼籲的:「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要事奉上主。」(約書亞記廿四:15b)先知彌迦的這句話,也是在作信仰告白,他要讓他那時代的以色列人民知道:當大家都這樣壞事做盡時,他還是要遵行上帝的教訓,絕對不違背。「仰望」與「等候」都是表明有信心的態度。不會因為看不到立即性的懲罰來到,就以為不會發生,也不會因為眼前所遇到的災難,而對上帝失去了信心。
第八至十三節:
8我們的敵人不必幸災樂禍。雖然我們跌倒了,我們還要站起來。現在我們在黑暗中,但上主要賜光明給我們。9我們曾經得罪了上主,所以,我們現在必須忍受他的烈怒。但是最後,他會替我們辯護,為我們伸冤。他會帶我們進入光明;我們將親自看到他的拯救。10那時,我們的敵人看見了,一定會覺得羞恥。他們曾經問我們:「上主—你們的上帝在哪裡呢?」我們要親眼看見他們被擊敗,像街道上的泥土被踐踏。
11耶路撒冷人哪,重建城牆的時候到了!那時,你們要擴張領土。12你們的同胞要從各地各方歸回耶路撒冷。他們從東方的亞述、南方的埃及、幼發拉底河流域、大海的那邊、山嶺的那面趕回來。13但是,那些地方要變成荒野,因為那裡的居民都是邪惡的。
這一段與前一段是完全不一樣的內容;除了從第八節到二十節都是以詩歌的文體出現外,在這一段經文中再次看到先知彌迦對以色列人民鼓勵的信息,他希望以色列人民會知道悔改認罪,知道目前所遇到的災難乃是來自上帝的懲罰,那些譏笑他們的仇敵,必定會被上帝所消滅。這段經文也帶給以色列人民新的希望,就是重建被消滅、毀壞的家園。
我們可以將這段長達十三節的詩歌分成四個段落來看,其一是第八至十節,二是第十一至十三節,三是第十四至十七節,四是第十八至二十節。
第一段詩歌中,先知彌迦提醒讀者注意,北國以色列已經被亞述消滅了,而猶大正陷入危險中。先知不是要祈求上帝免除災難,而是帶領以色列人民承認會有今天被敵人攻擊帶來的苦難,乃是因為過去的日子背叛上帝的旨意,引起上帝的怒氣,因此,如今承受災難是理所當然的。先知彌迦要讓大家知道一件重要的信息:受苦,乃是因為得罪上帝所帶來的結果,並非上帝沒有能力拯救他們。因為以色列人民的仇敵都以嘲笑的口氣在質疑他們的上帝在哪裡?若是有,為甚麼不趕緊來打敗敵人、拯救他們?先知彌迦在提醒他們,不要懷疑上帝的救恩,那些譏諷他們的仇敵,上帝一定會懲罰他們。
在苦難中,人難免會懷疑上帝,而仇敵會利用這機會不停地在我們苦難中對著我們嘲笑,甚至是笑我們的上帝沒有能力拯救我們,才使我們受到苦難纏身。類似這樣的經文在詩篇中很多,例如:
「我日夜哀哭,以眼淚為飲食;\仇敵不斷地問我:\你的上帝在哪裡?」(詩篇四十二:3)
「他們的凌辱把我壓碎了;\他們不斷地問我:你的上帝在哪裡?」(詩篇四十二:10)
「我們四周的鄰國愚弄我們;\他們嘲笑我們,諷刺我們。」(詩篇七十九:4)
「為甚麼列國發問:\你們的上帝在哪裡呢?\求你讓我們看見你懲罰列國,\因為他們殺戮你的僕人。」(詩篇七十九:10)
「為甚麼列國要問我們:\你們的上帝在哪裡?」(詩篇一一五:2)
類似這樣的詩歌在詩篇中相當多。如果我們看列王紀的作者在描述主前七○一年,當亞述帝國的皇帝西拿基立率兵攻打耶路撒冷城時,那種非常囂張的態度對以色列人民所說的話,就很清楚地讓我們看到亞述皇帝是以諷刺的語句對以色列人民說:「有誰救過撒馬利亞脫離我的手?有哪些神明曾經從我們的皇帝手下救過他們的國家?你們憑甚麼相信你們的上主會拯救耶路撒冷呢?」(列王紀下十八:34b—35)
第二段詩歌很清楚地說到一個新的希望,那就是回歸重建家園的未來願景,這也是先知文獻的特色之一—希望的信息。這段經文如果比較第四章一至二節,就會明白先知彌迦是將耶路撒冷作為敬拜上帝的中心,這也是申命記作者最典型的觀念,就是敬拜上帝的地點只有一個地方,當然是指耶路撒冷聖殿(參考申命記十二:5、11、14、18、21、26、十四:25、十五:20、十六:2、5、11、15、16)。
請注意第十一節所說的「城牆」這個詞,並非指耶路撒冷城牆,而是指一般的城牆,也就是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家園之意,當然也包括了葡萄園或是羊槽在內的圍牆、籬笆。
第十三節是與第十一至十二節相對的;第十一至十二節提到以色列人民的家園將重整,且耶路撒冷將再回復以前繁榮的樣子,相對的,那些曾經踐踏過以色列人民的國家,包括亞述、埃及和鄰近國家、族群,都將因為上帝復興以色列人民的城鎮,使他們居住的地方變成荒涼起來。原因是他們曾諷刺過以色列人民的上帝。
第十四至二十節:
14上主啊,求你牧養你自己所選的子民!他們孤獨地居留在周圍都是肥沃土地的曠野。求你讓他們到巴珊和基列去;求你像從前一樣,在豐饒的草原上牧養他們。
15上主啊,求你為我們顯神蹟,像從前你帶我們出埃及的時候一樣。16雖然列國有強大的力量,但是他們看到你的大能力就驚嚇蒙羞,掩耳摀口。17他們會像蛇在地上爬;他們會驚慌地跑出城堡,在上主—我們的上帝面前心驚膽戰。
18上主啊,沒有其他的神能跟你相比;你赦免了劫後餘生的子民。你不長久懷怒,卻以不變的愛待我們。19你要再一次以仁慈待我們。你要把我們的罪放在腳下踩碎,拋入海底。20正如你古時候應許過我們的祖先,你要對亞伯拉罕和雅各的後代顯示信實不變的愛。
這段詩歌是以祈禱的內容為主體,也是以色列人民喜愛吟唱的詩歌。在詩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類的詩歌甚多。
第十四節讓我們看到聖經的作者最喜歡比喻的方式,就是以上帝作祂揀選的子民的牧者,選民就是上帝的羊群,牧羊人和他的羊群之間的關係是無法分開的。以色列人民就是用這種方式在比喻他們與上帝之間那種親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這節經文中,先知彌迦特別提到以色列人民是「孤獨」地居住在曠野中,因為所有肥沃的土地都被強敵所佔據,他們只能在曠野中求生。
巴珊和基列,這兩個地方都是當時最出名的牧場。
巴珊,是位於約旦河東的地區。先知阿摩司在形容以色列那些富貴婦女時,就是用「胖得像巴珊的母牛」(阿摩司書四:1)這句話來罵她們。先知以西結也用「巴珊的肥牛」來說明富裕的樣式(以西結書三十九:18)。我們可以瞭解到巴珊乃是個肥沃的地區,畜牧業很發達,才會有用「肥牛」來形容富貴人家的比喻。
基列,是個聞名的藥草生產區,從藥草提煉出來的香料更是遠近聞名,這些香料有乳香和沒藥(參考創世記三十七:25,耶利米書八:22、四十六:11)。這裡也是非常好的牧場,雅歌的作者形容在這裡可以看到羊群跳躍(雅歌四:1),先知耶利米則是用基列來表示美麗宜人的景觀(耶利米書廿二:6),也是盛產農作五穀的肥沃土地(耶利米書五十:19)。
第十五至十七節再次提到出埃及的歷史經歷,這也是我在前一講已經提過的,出埃及的歷史經歷對以色列人民來說,是看為最重要的學習功課。他們的小孩在八歲以前就必須把出埃及記先熟讀過,甚至必須會背誦,且在十歲以前必須會默寫。今天的以色列軍人新兵入伍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溫習出埃及的歷史。因為有出埃及的事實,才有以色列民族存在的今天。在他們的認知中,忘記出埃及的經歷,等於是否定自己作為以色列人的尊榮一樣的羞恥。
這段經文也是在回應第十節所提到的,因為敵人一再羞辱他們,問他們「你們的上帝在哪裡」,先知彌迦祈求上帝再次如同從前帶領以色列人民祖先出埃及一樣,為的是要讓以色列的敵人看到那種令敵人膽戰心驚的場面,就像當年埃及和鄰近族群聽到上帝親自帶領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時,都有聞之色變且喪膽的記錄,就像摩西的詩歌中所說的:
「萬國聽到了,戰慄驚惶;
非利士人為恐懼所籠罩。
以東的領袖害怕;
摩押的英雄顫抖;
迦南的居民喪膽。
恐怖和驚嚇臨到他們。
上主啊,他們看見你的大能;
他們怕得一籌莫展,
直等到你從奴役中拯救出來的子民
走過他們的面前。」(出埃及記十五:14—16)
在約書亞記第五章一節有這樣的記載說:
「約旦河西岸亞摩利諸王和地中海沿岸的迦南諸王聽說上主使約旦河乾涸,讓以色列人民走過去,就都心驚膽戰,嚇得魂不附體。」
可見出埃及入迦南的神蹟,確實震撼了迦南當地的族群,雖然有些族群聯合起來想要抵抗以色列人民,但都失敗了(參考約書亞記第九章),因為這是上帝親自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迦南,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抗上帝的作為。
第十七節說這些抵抗上帝的人將會「像蛇在地上爬」,這是引用創世記第三章十四節,上帝懲罰蛇的故事背景來比喻,抵抗上帝的人,會像蛇慘遭用「肚子爬行,終生吃塵土」這樣嚴厲的懲罰。
第十八至二十節可說是彌迦書的結論。短短的三節,其實在表達的就是這本書作者先知彌迦的名字之意:有誰像上帝?
先知彌迦在這短短的三節詩歌中,就是要告訴以色列人民兩件基本的信仰認知:一是沒有任何一個神明可以和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上帝相比;這位上帝不僅是大有能力的上帝,更重要的,也是第二件所要認知的,這位上帝乃是一位滿有慈悲憐憫的上帝,有豐盛的慈愛,會寬恕祂的子民的罪,因為祂是一位信實且是守約的上帝。
所謂「信實」,意思是從來不會疏忽或忘記,祂一定會依照所說的話去實行。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我們的上帝是信實的上帝,祂信守所立的「約」,會永遠以慈愛對待與祂立約的子民。
先知彌迦告訴我們,這位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上帝,乃是「不長久懷怒,卻以不變的愛待我們」,並且將我們所犯的罪放在祂的腳下「踩碎,拋入海底」,上帝之所以會這樣對待我們,乃因為祂是一位信實的上帝。祂不只過去對待我們信仰的祖先這樣子,對我們這一代的信徒也會這樣,甚至對我們下代的子孫也會繼續以愛對待他們。
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先知彌迦這樣說是有一個基本的要件,就是有「約」的基礎。因為「約」所表示的意義是和上帝永不分離的關係。因此,和上帝有生命的「約」,這樣才能看到、聽到、經歷到信實的上帝的愛永遠在我們的生命裡。
和上帝立「約」,這是需要用全部生命的態度作基礎,而不是一時性的,或是臨時想到的,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創世記第十七章七至十四節記載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生命之「約」—割禮。而在出埃及記第十二章廿一至廿八節則是記載以色列人民在摩西的帶領下,用「逾越節」的方式來表明和上帝有「約」,而我們知道在逾越節的背後,是上帝用大能的手在表明和以色列人民之間生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然後,我們在約書亞記第五章二至十二節記載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在吉甲又一次行割禮,表示他們重新再次與上帝立「約」。為甚麼會這樣做?因為這群能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民,都是在曠野出生的新生代,他們都沒有受過割禮(約書亞記五:4—6)。因此,需要再次用割禮來表示他們和上帝之間有永遠不分離的生命之「約」的關係。
今天,我們的教會用洗禮來表示和上帝立「約」,這是基督教在表明每個信徒和上帝之間有生命的「約」。另一方面,也用聖餐在表明我們和上帝之間,藉著耶穌基督永遠緊密的結連在一起,和上帝的愛永不分離。這就是今天基督教會傳承了從以色列人民延續下來的「割禮」與「逾越節晚餐」,成為今天基督教會遵行的「洗禮」與「聖餐」。上帝是信實的上帝,祂信守所立的「約」,永遠不會忘記與祂立「約」的子民,因為這「約」是用耶穌基督的生命建立的。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的:
「因為我確信,甚麼都不能夠使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靈界的掌權者;是現在,是將來;是高天,是深淵;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們的愛隔絕起來。」(羅馬書八:38—39)
我們從這裡可以瞭解到,與上帝之間立「約」的基礎是生命,這代價是無法用任何其它東西、物品換取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用嚴肅的生命態度看與上帝所立的「約」,不要隨便、輕視。
二、謙卑讓我們看到上帝的憐憫和慈愛,驕傲讓我們看到上帝公義的審判。
我們看到先知彌迦告訴以色列人民,他們受到懲罰是出自上帝的計畫,並非這些統治他們的外族人有甚麼能耐或是偉大之處。因此,先知彌迦警告這些大國大族不要驕傲,也不要幸災樂禍。另一方面,他也提醒以色列人民要知道悔改認罪,這樣才是得到上帝寬恕和拯救的唯一之道。
如果我們仔細讀舊約先知的文獻,就會發現有一個特點,就是呼籲以色列人民必須悔改認罪,回到上帝的面前。這些先知都會提醒以色列人民,他們受到的苦難是和他們背叛上帝的教訓有密切關係。因此,上帝才會藉著外族人的力量來懲罰自己的子民。當先知在呼籲以色列人民要悔改認罪的同時,他們也同時在警告這些被上帝用來懲罰以色列人民的大國大族,不要驕傲,也不要諷刺正在受懲罰而在苦難中的以色列人民,因為並不是這些大國大族有甚麼偉大的力量,或是有甚麼特別之處,而是上帝要用他們當僕人。先知耶利米就曾清楚指出巴比倫帝國乃是上帝的「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四十三:10)。
因此,我們從這裡學習到一件非常重要的功課:當我們在各項事務上都順利的時候,請不要忘記,一定要記得謙卑下來,因為那是上帝的賞賜,不是我們自己有甚麼能耐。是上帝要用我們成為祂的僕人來幫助別人醒悟過來,或是用來拯救那些在苦難中的人的需要。千萬不要驕傲,因為驕傲是撒但用來誘惑我們離棄上帝最快的手段。摩西曾嚴厲的警告過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之後,必須要記住的事就是這樣說的:
「要小心,不可驕傲而忘記了上主—你們的上帝。他曾經救你們脫離被奴 役之地埃及,領你們經過遼闊、荒涼、毒蛇和蠍子橫行的曠野。在那乾旱無水之地,他使堅硬的磐石流出泉水,給你們解渴。在曠野,他把嗎哪,是你們跟祖先沒有吃過的食物,賜給你們。他先以艱難考驗你們,使你們謙卑,然後以美好的東西賜給你們。所以,不要以為你們是靠自己的雙手和力量致富的。你們要記住,那是上主—你們的上帝賜給你們力量,使你們致富的。他這樣厚待你們,因為到今天他仍然信守他與你們祖先所立的約。」(申命記八:14—18)
摩西的這段話也是對我們今天所有的基督徒說的,也是先知彌迦用來對他那時代的大國大族說的內容一樣,不要以為自己有甚麼成就或能耐,是上帝有美好的計畫和拯救的愛,祂揀選我們,為的是要使萬民因著我們而得到福氣(參考創世記十二:2—3)。
從這裡我們學習到:當我們的教會開始強壯、有力的時候,請不要忘記,不是我們的傳道者有甚麼偉大的才能,也不是我們的教會有甚麼特別,而是上帝要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僕人,為的是要使更多人因著我們得到上帝的救恩。因此,當我們的教會越來越有成長時,我們就必須更謙卑,也需要更多的付出,用來幫助更需要的人,這才是上帝所喜歡我們做的。──
盧俊義《彌迦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