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迦書第七章
(四)失望與悲觀(七1-7)
先知為猶大城邑的罪惡失望與哀慟。他看見不義的事充斥,刑罰的事已無可逃避了。為民族的前途充滿悲觀。這是以哀歌的形式,甚像詩篇中的許多哀歌(詩篇至少有三分之一應屬於這種文體)。哀歌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個人哀歌,另一種為團體哀歌。本段經文是算為團體性的,用於禮拜的儀式,猶如詩篇第五、十三、廿二、卅一、五十五及七十一篇。先知顯然有極重的負擔,為國家作守望者。他要作耶和華與以色列之間的中保代求者,為民族向神祈禱,求神再施憐憫。他也代表神,向以色列呼籲,希望他們能從罪惡中轉回,或者可以逃脫刑罰。所以他很可能是在耶路撒冷聖殿傳遞這信息。
本段哀歌是從默想開始,為社會道德低落及頹勢表示悲哀(1-4節上)。先知在神面前失望的情懷,認為這樣的情勢不能改變(4節下)。然後他轉向聽眾,表示悲觀的想法(5、6節)。哀歌的結東,是向神有個人的信心,作肯定的決意。這首歌既向神,又向人(如詩卅一19-24),重複表露哀慟(詩卅五7、11-16、20起,一○二3-11、23起),再表達信心(詩卅一3-5、14起)。詩篇第五十五篇可謂最典型的例證。
本段落共十三行,約略可分為兩部分,每部都以悲哀的描述,以信心的肯定作結(1-4、5-7節)。
「哀哉,我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盡,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沒有一挂可喫的,我心羡慕初熟的無花果。」(1節)
「哀哉」是個人苦楚的呻吟。這裏描寫人切想水果,但到果園時已經太遲了,樹上已光禿得很,根本沒有果子可摘。他只有在失望中走開,既無葡萄,也沒有無花果。這也使人聯想以賽亞書第五章七節葡萄園之歌,神指望有好葡萄,卻只有野葡萄。「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可見彌迦在此處,似為耶和華發言。阿摩司(六12)與保羅(腓一11)都稱為「公義的果子」。主耶穌論葡萄樹的比喻(約十五1-8),以及保羅所論聖靈的果子(加五22起)。神一直期望祂的子民有道德的行為,與信心配合。主耶穌從伯大尼到耶路撒冷,在那最後一週的行程中,從無花果樹上找不到果子,可能使祂聯想本處的經文。彌迦當時也受凓眾人的拒絕與反對。這是主耶穌受人棄絕時的感受,也是有悲嘆的口氣。
悲嘆的是先知,也代表神。這裏可說是錫安。錫安現在成為光禿的果樹,荒涼的果園,再無佳美的果子了。
無花果是在初夏,最初熟的應該是在四月,而葡萄成熟卻在九月。現在連葡萄都收不到,又怎可盼待無花果呢?豈不等到明年嗎?這裏十足反映失望的心情。
「地上虔誠人滅盡,世間沒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殺人流血,都用網羅獵取弟兄。」(2節)
上一節以比喻的方式,本節則以細節說明。在以色列這棵樹上沒有果子,是指他們沒有虔誠,而失去道德與社會的關懷。這種重複第六章八節的涵義,尤其是「憐憫」一詞,原可譯為「虔誠」或「忠信」,這是對神與對人的責任,是個人雙重的本分。所以這裏虔誠人也指信心與行為並重的人,可惜這樣的人已經滅盡,找不凓了。何西阿書第四章一、二節說:「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也是指這些人。
正直人也沒有。正直是指對待鄰舍的態度,要有道德的標準,公正的行為,但是這樣的人找不凓,看詩篇第十篇八節:「他在隱密處殺害無辜的人,他的眼睛窺探無倚無靠的人……他拉網,就把困苦人擄去。」這正如彌迦書所描述的,貪圖田地,佔擄或霸佔(二2),屈枉正直,賄賂虛假(三9-11),充滿凓紛爭與仇恨,根本沒有友善可言,但這裏甚至是對待「弟兄」。弟兄原是聖約團體的分子,大家在聖約的範圍內,應彼此看顧幫助,是互相的責任。但是沒有正直與良善。
「他們雙手作惡,君王徇情面,審判官要賄賂,位分大的吐出惡言,都彼此結聯行惡。」(3節)
那些官長領袖行惡是雙手的,表明他不遺餘力,是竭盡所能。「雙手」也可能指他們在惡事是訓練有素,當然雙手原是訓練過的,有技能,但他們誤用技術與才幹來行惡,犯罪的方法巧妙與徹底。
君王原為行政首長,主持公正法治與維護社會秩序。但是他們只要錢財,屈枉正直。以賽亞有類似的責備:「你的官長居心悖逆,與盜賊作伴,各都喜受賄賂,追求贓私」(一23)。這些司法行政官長循私收賄,以權力作為個人獲利的工具。所謂位分大的,地位更高的人更任意歪曲事實,控制時間,地點,人物,來達成他權力所及的,為保凓財利,滿足一己的享受。
他們彼此結聯行惡,「結聯」可有兩個不同的解釋。一種是他們好似網一樣編織起來,有一種好像連絡網,大家狼狽為奸,前呼後應,官官相護,一同犯罪,盡欺騙欺壓的能事。另一種解釋為「歪曲」,大家聯合起來,一同歪曲事實,可任意定罪,不顧公正。
「他們最好的,不過是蒺藜,最正直的,不過是荊棘籬笆。」(4節上)
最好的是指良善的,他們應該樂於助人,建立仁愛。正直的,原指中正不阿,爽直坦率,光明磊落,對待人也是至誠懇切,但是最好的,也不過是蒺藜。蒺藜只是帶刺的雜草,兩面都有鋒利的尖刺,只會傷害,不受人歡迎,只有丟棄,或扔在火中焚燒(參閱賽九18,十17)。
最正直的,也不過是荊棘籬笆。「荊棘」與「蒺藜」可謂同義字,但「荊棘」是在原文中沒有的,籬笆的作用是保護,現在只成為一種障礙。箴言十五章十九節說:「懶惰人的道,像荊棘的籬笆。」
蒺藜與荊棘,是焚燒很快的燃料。惡人也應速速地滅亡,不可存留。惡人若不滅絕,良善在地上就沒法存在。所以詩篇第五十五篇廿三節說:「神阿,你必使惡人下入滅亡的坑……。」(參閱詩廿二11,廿五20起,一四二5)
「你守望者說,降罰的日子已經來到,他們必擾亂不安。」(4節下)
先知是守望者,在悲哀中,顯出希望的心聲,肯定主降罰的日子要來到。「已經」是完成的時式,可謂「豫言完成式」(Prophetic Perfect),豫言的事是那麼確定,雖已成就,必將應驗。降罰的日子是耶和華的日子。先知是守望者,必須宣告危險的來到。但是誰都不喜歡聽見警告的聲音。眾先知不住發出危險的信號(摩二12;何九7、8)。人們實在太愚蠢了,「他們對先見說,不要望見不吉利的事。對先知說,不要向我們講正直的話……。」(賽三十10)
當耶和華的日子來臨的時候,必有擾亂與不安。「主萬軍之耶和華使異象各有潰亂、踐踏、煩擾的日子,城被攻破,哀聲達到山間。」(賽廿二5)
「不要倚賴鄰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懷中的妻提說。」(5節)
在社會關係中,從疏至密,依次說明。鄰舍是眾人,凡在以色列社會之中,他們都是同族人,神的選民,在聖約的範圍內,都是鄰舍,都是朋友。密友是親密的朋友,可謂知己,可以十分接近,聽取意見,傾吐麻煩憂慮的事。比密友更親近的,當為懷中的妻子。朋友由疏及親,也由親至疏。有愛弟兄的人,才會愛眾人,再由親及疏,可有完全的程序。
這些都是關心與同情的人,照說在他們身上應有希望可以寄托,有安全感,信得過他們,可從他們得凓安慰與鼓勵。但是看來現在並不可靠,親密的未必可以信託,因為人心太險惡了,可能洩露不應宣揚的,也可能出賣與加害。不但朋友,連家人也是一樣。
「因為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6節)
以色列社會的基礎,在於家庭,家庭也足可維持社會安甯與安定的秩序。為求家庭的團結,第五條誡命:孝敬父母是首要的。所以為兒女的,無論幼子或成年,都對父母有恭敬的心。甚至女兒雖出嫁,應隨夫家,對公婆也必須尊敬。這種倫常也許不為西方社會重視,但華夏文化既崇尚家庭制度,重視倫常,必可充分明白希伯來的心態。本節所說的,卻是完全失常的現象。人的仇敵竟然是自己家裏的人。
家庭的和美既建築在良好的倫常關係上,家庭的解體必因其中有叛逆與不和(參閱出廿一15、17;申廿一18起;利二十9;箴二十20)。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章卅五節起,提起社會家庭反常的現象,可能是引用本節經文,論末世的情況(參閱可十三12及路十二53)。
「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7節)
這節自悲觀的口吻改變為樂觀的語氣。這也是哀歌常有的形式。例如詩篇第卅一篇十四節,詩人從敵人的脅迫下,發出信心的吶喊:「耶和華阿,我仍舊倚靠你。我說,你是我的神。」詩篇第五十五篇十六節也有類似的話:「至於我,我要求告神,耶和華必拯救我」(可參考詩五、十、十三、十七及廿八篇等),都有相同的信心。
仰望與等候,實際上是信心的涵義。詩篇第卅八篇十五節:有「仰望」的樣(參閱詩四十三5)。這裏彌迦是論先知的信心,就是等候並且盼待豫言的應驗。以賽亞書第八章十七節也以等候與仰望作為「相信」的同義字。先知的信心期望神的拯救,也在哈巴谷書第三章十八節可以見到。詩篇第廿五篇五節及廿七篇九節都曾提及。耶和華是救我的神,神必應允我。
「我的神」確是敬拜者所倚靠的,神與他有特殊的關係(賽七13,不可使神厭煩。何九19,我的神必棄絕惡人,這也是敬拜者所深切體會的。)敬拜者必須與神保持完好的關係。先知在黑暗的日子裏,始終要高舉神,成為有力的見證。
(五)信心的凱旋(七8-20)
這是先知對救恩前途的展望,作為本書的結語,確是最適當的途徑,以信心的確據,將信息帶至屬靈的高處。這是以詩篇的形式,只有一個聲音。所以必作禮拜的儀式之用。1
全詩共有四部分。第一部是信心之詩,為錫安所發出(8-10節;可參閱詩廿七1-6與六十二90)。第二部是救恩之言,有錫安的盼望,求神的印證。神對他的選民之地土,必有神的目的(11-13節;也可參閱詩十二、五十、七十五、八十一、八十二及九十五篇)。第三部是祈禱之聲(14-17節),似為引述詩篇第四十四、七十七及八十篇,求神應驗祂的應許。最後仍以信心之詩作結(18-20節),先有讚美,再有哀歌的形式(可參閱詩九十篇)。在這全詩的形式中,有特殊的哀歌,專為團體或會眾的哀歌。
全詩分為幾個要點:(1)仇敵的敗亡(七8-10);(2)聖城的復興(11-13節);(3)信心的祈禱(14-20節)。
(1)仇敵的敗亡(8-10節)
首先,向仇敵挑戰,不容他們誇耀。耶和華的管教必將來臨,仇敵必跌倒,一蹶不振。以色列終得自由,仇敵必永受羞辱。
「我的仇敵阿,不要向我誇耀。我雖跌倒,卻要起來,我雖坐在黑暗裏,耶和華卻作我的光。」(8節)
先知再以錫安的立場說話,以敬拜的團體向仇敵挑戰。仇敵是誰?這裏是集體名詞,必指以色列一切的仇敵(參閱俄12起;詩廿五2,卅五19)。
「我雖跌倒,卻要起來。」信心一直在困難之下,但最後必然得勝,後期先知常有這樣的信息(結卅七-卅九章及亞十四章)。
黑暗與亮光,常指苦難與安樂(可參閱摩五18;賽六十二1起,九1起,五十八10,五十九9;伯三十26)。
這裏還是受苦者的心聲,他們仍無法起來,仍在黑暗裏,敵人仍猖狂地肆虐,但他們有信心,深信耶和華必賜力量,使他重新振奮。耶和華必作他們的光。使他們可以從患難的黑暗轉回。
這浛受苦的人們,必須興起,不可為失望與軟弱所困,不可氣餒灰心,因為神會幫助他們,只是目前的苦難,是神給予的管教,管教過去,必結出平安的果子,因此,目前的忍耐是需要的。
「我要忍受耶和華的惱怒,因我得罪了他,直等他為我辦屈,為我伸冤。他必領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見他的公義。」(9節)
以色列人深感有罪,在耶和華的惱怒之下。自約西亞王在戰場上陣亡以後,他過早離世,引起以色列人自覺有罪(參閱王下廿三26起,廿四20;賽四十二24起)。耶和華公義的怒氣,是由於以色列人的罪惡。他們也切實承認:「我得罪了他!」但是外邦人不會有這認識。他們是神擊打選民的杖,他們不過是工具,卻以為他們可以勝過神的子民,勝過以色列的神。這就是他們基本的錯誤,所以神要為以色列人辯屈與伸冤。這樣說來,神的怒氣不過是短暫的(詩一○三9),當祂的管教目的達成以後,耶和華必轉向以色列的仇敵。那時以色列是義者,神算他們為義,必不再有毀壞的威脅。神惱怒的,不是他們,而是外邦人(參閱亞一15起)。
耶和華將領他們到光明中。耶和華是亮光,是拯救(詩廿七1),雖然目前他們仍坐在黑暗死蔭之地(詩卅五6,一四三3;哀三2、6)。但那只在短暫之間。
「那時我的仇敵,就是曾對我說耶和華你神在那裏的,他一看見這事,就被羞愧遮蓋,我必親眼見他遭報。他必被踐踏,如同街上的泥土。」(10節)
仇敵對以色列人污辱,是宗教方面,他們居然任意褻瀆神,「耶和華你的神在那裏?」是外邦人當作笑談的問語,明知以色列人不僅無法回答,而且感到十分羞愧。羞愧以色列的,必受羞愧,因為耶和華必定報應。
神公義的顯現是十分具體,是可以眼見的。錫安得神拯救,是仇敵能夠看見的,現在他們看見了,還怎敢提出這樣的疑問:你的神在那裏?(珥二17;詩四十二3、10,七十九10)
現在耶和華的榮光必須顯現,這是有關他選民的命運(詩一一五2)。那時仇敵必遭報。
我必親眼見仇敵遭報,那是帶凓憎恨的目光(參閱俄12、13;結廿八17;詩廿二18)。仇敵遭報,表明他們戰敗。勝利者將腳踏在仇敵身上,強調制勝敵人的威風。他們就成為街上的泥士,毫無功能與用處,只被踐踏,卑賤而羞辱。
神的公義好似磨坊一般,慢慢轉動,磨輾下去,將最小的也磨碎了。以色列的仇敵也必如此。
(2)聖城的復興(11-13節)
這首短詩敘述得十分生動,似有許多動作,聖城的牆垣重修,飄泊在外的人歸回,外邦人的敗落荒涼,敬拜者卻如潮汛一般進入耶路撒冷,聖城一片好氣象。
「以色列阿,日子必到,你的牆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開展。」(11節)
對以色列宣講,實際是向耶路撒冷城,因為城牆必須重修,那用詞「牆垣」,原來只是指葡萄園的圍牆,為保護之用,也表明只為私人,不能公開,也不是為供眾人享用的。從傳統來說,專供耶和華使用,以色列與耶和華有完善健全的關係(參閱詩八十13,八十九40;賽五5)。重修耶路撒冷城牆,是受外邦人破壞之後必作的事。這是神的怒氣之後的恩典,使以色列的命運有徹底的轉變(參閱拉九9;詩五十一18)。彌迦當時有這豫言,但真正實現是日久以後,在第五世紀才有的,那時有尼希米修造城牆(約在445B.C.),距彌迦的豫言幾近三百年。
境界的開展,也是神的應許。在以賽亞書第廿六章十五節,神應許增添國民並擴張四境。這必然會實現。這裏提到這應許,是否指以色列屬靈的地界開展,使外邦人也可前來敬拜,不再局限於以色列人。但是此處可能指以色列地理的環境,或者兩者的涵義都存在,下節足以說明。
「當那日,人必從亞述,從埃及的城邑,從埃及到大河,從這海到那海,從這山到那山,都歸到你這裏。」(12節)
從亞述的邊界,就是大河那邊,在東北地區,到埃及邊界,就是在西南。從東北到西南,東西兩端在先知的觀念是整個的世界。
從這海到那海,那該是地中海到波斯灣。從這山到那山,是從北方的利巴嫩山,到南方的西乃山,從北至南也是極大的距離。這是包括全地(參閱亞九10;詩七十二8,一○七2)。以色列地理環境可能有那麼遼闊,因為神的祝福臨到他們,是新以色列的領土。
論境界的開展,仍可聯想世界遍地都來敬拜,那些地方就成了以色列的境界,因為萬民都要流歸錫安山(賽二2起,六十3;亞十四16)。如果豫言將來被擄歸回,以色列人必從東西南北歸來,再雲集聖城,好似境界都已開展,因為到處都有人歸回(可參考結卅四13;亞十8起;賽廿七12;詩一○七2起)。
這樣境界的開展,必能伸展至廣而遠。但是上節的「境界」也可作「日子」解。如果是「日子」,則與上句重復,「日子必到,你的年日必延長。」這或可指遙遠的將來。「境界」也可作「典章」解。那時律法必恢復,秩序重新建立。如果這樣解釋,本節的涵義就指外邦人都來歸順。這樣以色列的影響可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遍及全地。2
「然而這地因居民的緣故,又因他們行事的結果,必然荒涼。」(13節)
這地不會是迦南地,而是外邦人之地,是以色列仇敵的地方(參閱耶四十九13、17,五十23;番二13、15;珥三19)。
這些居民是外邦中作惡之輩,他們行事罪惡的結果,必受審判(撒下廿一1起;賽廿四5;利十八25)。他們的地土必然荒涼(參閱賽三10;耶十七10,廿一14,卅二19)。
外邦人之地必然荒涼,是耶和華顯現的結果(參閱鴻一5)。在本處第十三節更接近以賽亞書所描述的(廿四1、3),都因他們叛逆神的結果(賽廿四5)。
耶路撒冷的復興,在於外邦的衰落,當侵略者敗退時,聖城與聖地必蒙神眷佑而有新的氣象。
(3)救恩的讚歌(14-20節)
這是敬拜的會眾向神的祈求,好似大却的祈禱:「求你堅定直到永遠,照你所說的而行」(撒下七25)。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王,祂是牧者,引導他們行經歷史的進程,實現祂的救恩,這是救恩歷史的信念(14-17節)。本書最後幾節(18-20節),好像最後的讚美詩,大合唱,歌頌神。
(甲)祈禱(14-17節)
「求耶和華在迦密山的樹林中,用你的杖牧放你獨居的民,就是你產業的羊浛。求你容他們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時一樣。」(14節)
耶和華是牧者,為舊約中熟悉的表象(創四十九24;詩廿三,廿八9及八十2)。本書連本節也有三處提及(另兩處為二12及四6)。
以色列是神產業的羊浛(也出現在賽六十三17;耶十16;詩七十四2,九十五7,一○○3)。以色列是耶和華的產業,常在申命記提及(四20,九26、29,卅二9)。以色列憑藉這樣的信念祈求,深信耶和華必會供應他們的需要,向他們施恩。
他們是在迦密山的樹林中,原文中有「迦密」的字樣,並非指迦密山,卻是豐沃之地。當然迦密地區以豐盛的牧草著名,確為羊浛最好的住處。「迦密」在以賽亞書第廿九章十七節譯為「肥田」(因為利巴嫩不能成為迦密山),第卅二章十五節也作同樣的譯詞。但是迦密山雖沒有聖所,在山脊卻有敬拜耶和華的地方。所以譯為迦密山,也有依據。3研究巴勒斯坦地理環境,多以耶路撒冷北端之狹長地帶為牧羊的區域,全長有二十五哩,是叢林的高處。4
但是他們是獨居的民,他們在樹林中,似指他們被隔絕受忽略,指他們在歷史的困境裏(參考本書三12;何二14;賽廿一13,廿九17以及卅二15)。
他們求神容他們在巴珊和基列。那兩處是在約但河之東,牧草十分豐饒。在大却所羅門的時代,是歸以色列的版圖,曾經被亞蘭人所侵佔。耶羅波安王又收復這失地。以後又被亞述所侵。所以這裏的祈禱求神再使他們收復,可得豐富的食物,像古時一樣。這正如第四章八節所說的,是「從前的權柄」,可以恢復。
這是以信心祈求救贖的恩典,正如耶利米書第五十章十九節以及撤迦利亞書第十章十節所說的。
「耶和華說,我要把奇事顯給他們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時候一樣。」(15節)
先知又在期望耶和華的能力,在歷史裏動工。回顧過去的威榮,就是出埃及的經驗。那時耶和華和以色列人出離埃及(參閱撤下五24;詩六十10),使那些被壓迫的人民得凓自由,進入應許之美地。神過去這樣作了奇事,現在仍必再顯神蹟,從艱難的環境中出來。這樣懇求神顯出拯救的大能,像古時一樣,也是詩篇中哀歌特有的形式與內容(參閱詩四十四1起,七十四2、12-15,七十七5、11、14-20,八十8-11)。
有三個代名詞在本節內是值得注意的。「我」是指耶和華,祂是行奇事的神,祂在歷史中的啟示,是有關救贖的恩典,所以這是救恩的歷史。「他們」原為「他」,指列國的整體(下一節說明出來)。好像「你」出埃及(中譯詞沒有把「你」譯出)。這裏「你」必指以色列(出十三3,廿三15;申十一10;詩一一四1)。以色列人出埃及,是神所行的奇事,是神與他們一起出來,制勝仇敵(士五4;賽廿六21,四十二13;詩六十八7)。這是耶和華的顯現(參閱彌一3)。
「列國看見這事,就必為自己的勢力慚愧。他們必用手摀口,掩耳不聽。」(16節)
列國的敗亡與羞愧,是在第十及第十三節已經描述了。現在再重述,必有特別的重點。外邦一向迷信武力,甚至可以制勝耶和華的百姓。現在看見耶和華在祂百姓所施展的大能,必大感羞愧。以前如果不是耶和華許可外邦對以色列的侵略,他們又有甚麼勢力?但是當神真正顯現祂的威榮,外邦怎能不震驚呢(參閱出十五14-16)?耶和華的救恩必然顯明,外邦必敗亡而衰落(賽四十五16起、24,四十九22起以及六十四2)。在耶和華得勝的時候,祂的王權必定施展(詩八十三9-18)。
他們必用手摀口,在驚奇與懼怕中不敢說話(參閱士十八19;伯廿一5,廿九9,四十4;箴三十32;賽五十二15)。
「他們也必掩耳不聽。」他們不敢說話,也不敢聽聞,因為深感神的能力浩大,如雷聲震耳(伯廿六14)。
「他們必餂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戰戰兢兢的出他們的營寨。他們必戰懼投降耶和華,也必因我們的神而懼伯。」(17節)
敵人在失敗之後,必卑微地乞憐。古時的習俗是由敗落的仇敵俯伏在地,來吻勝利者的腳,表示投誠降服(參閱詩七十二9)。這種動作好似餂土一般。蛇的爬行,是降卑的原因(參閱創三14;賽四十九23)。
他們戰兢地出營寨投降,也是攝於得勝者的威榮。他們在營寨中原以為可以躲藏,但最後仍是不敢不出來乞求。神使他們失敗,不僅為祂的百姓以色列伸冤,也為顯明祂是耶和華唯一的真神。詩篇第八十三篇十七、八節說:「願他們永遠羞愧驚惶,願他們慚愧滅亡,使他們知道唯獨你名為耶和華的,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
他們因我們的神懼怕。這也是大却在慶祝制勝仇敵之後的描述:「外邦人要衰殘,戰戰兢兢的出他們的營寨。」又在詩篇第一○二篇十五節起這樣說:「列國要敬畏耶和華的名,世上諸王都敬畏你的榮耀,因為耶和華建造了錫安,在他榮耀裏顯現。」
那些外邦人曾輕忽神,壓迫祂的百姓,現在他們不得不驚懼(參閱詩卅三8,六十七8,一○二16)。耶和華要復興祂的百姓,先赦免他們的罪過,再為他們制勝仇敵,得著完全的自由。
(乙)歌頌(18-20節)
這是最後的讚美詩,歌頌耶和華的慈愛,為全會眾同心䡝唱,以第一人稱多數「我們」,向凓「𣿫」耶和華神,歷數神的恩惠。其中內容有兩大要點。第一是神恩慈的性格(18節),第二是神恩慈的作為(19節)。最後是重申信念,支取神信實的應許。
「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怒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18節)
「有何神像你」這種語氣好似詩篇中的頌詞(詩七十一19,七十七14,八十六8,八十九7、9,九十六4,九十七9;參閱出十五11的詩歌)。
會眾是神產業的餘民,他們是耶和華的產業,但是他們是在劫後餘生的人,是審判後的餘數,他們有責任來從事復興的工作,他們是以色列復興的餘數。
神饒恕他們罪惡,因為祂的性格是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這也是詩篇中常有的語句(廿五10,三十6,卅二10,卅三5,卅四9,五十七4、11)。施恩(原意為憐憫或信實),是神揀選的恩惠,祂的恩惠不僅赦免,也行拯救(詩六4,八十五7,八十六5,一○三4起)。耶和華神對以色列人以往的恩典,足可保證將來的福分。
「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19節)
罪孽在此處好似戰敗的敵人,被踏在腳下,使他完全失去力量,無法作崇。這是在舊約中特有的表象,描繪得十分活潑。
但是更生動的描寫是在下半節,祂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罪好似法老軍隊在紅海邊的追逐,以後都淹沒在紅海的怒濤中,「他們如同石頭墮到探處」(出十五5)。罪被投人深海,可以完全被忘卻。「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詩一○三12)。
神赦免的恩典就是這樣,赦免與忘記(forgive and forget)是相連的。神都不再紀念或記得以色列過去的罪惡與錯失,他們就有機會重新作起。新的恩典使他們更新,更生,使他們得力,得勝。民族的復興是耶和華的能力,也必須是以色列餘民努力的目標,奮葢的動機。蒙福的條件是他們要有充足的信心,仰望神歷代向以色列族長的應許,神的應許是信實的。
「你必按古時起誓應許我們列祖的話,向雅各發誠實,向亞伯拉罕施慈愛。」(20節)
這是神聖約的慈愛,是有恆久的信實。西乃的聖約可以賡續(出卅四6),就是這信實的愛。回顧歷史的往事,神對族長的應許何等真實與恩慈。神對他們的應許有三端:應許之地,豐饒與佳美。子孫繁多,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地上的塵土。又有充足的福分(參閱創十二2起,十五5起,廿二16-18,廿八13起)。神對亞伯拉罕應許,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從個人至家族,由家庭至國家,由國家至萬民,神要將全人類連結在一起,先從以色列作起。以色列是雅各,神向他們施恩典,揀選他們為屬神的子民。但是那原是對雅各個人的,在古時的伯特利。祂的誠實就是信實──聖約的愛,祂的信實何等廣大!
從古時起誓應許列祖的話(創廿二16起,廿八13),是永遠有功效的。這就成為彌迦書信息的高㝃。先知的話語帶有信心的確據,引領人有屬靈的卓見,看見神真理的亮光,照亮在聖約之民,經過時代的考驗,也照亮歷代的聖徒,這真理之光芒四射萬方,永不熄滅,更加煇煌。
1 B. Stade, "Micha, 7, 7-20, ein
Psalm,"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23 (1903), 164-171; H. Gunkel, What
Remains of the Old Testament and Other Essays, 1928, 115-149.
2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 and Nahum, 149-150.
3 O. Eissfeldt, "Ein
Psalm aus Novd
4 W.F. Albright, "A
Brief History of
參考書目
彌迦書
Allen, Leslie C. The
Books of Joel,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Alt, A. "Micha 2:2-5,
Ges anadasmos in Juda," Interpretationes ad VT pertinentes Sigmundo
Mowinckel septuagenario missae, 1955, 13-23.
Beyerlin, W. Die
Kulttraditionen lsraels in der Verkundignung des Propheten Micha (Forschungen
zur Religion und Literatur des 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s, 72), 1959.
Bewer, Julius A.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Vol. l. Amos, Hosea, and Micah. (Harper~s Annotated Bible).
Budde, K. "Das Ratsel
von Micha 1,"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37 (1917/18), 77-108.
---. "Micha 2 und
3,"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38 (1919/20), 2-22.
Cathcart, K.J. "Notes
on Micah 5.4-5," Biblica 49 (1968), 511-14.
Cheyne, T.K. The Book of
Micah (
Collin, M. "Recherches
sur l~histoire textuelle du prophe&te Miche*e," Vetus Testamentum, 21 (1971),
281-297.
Copass, B.A. And E.L.
Carlson. A Study of the Prophet Micah, 1950.
Cross, Frank Moore. Canaanite
Myth and Hebrew Epic.
Deissler, A. "Micha
vi. 1-8: Der Rechtsstreit Jahwes mit
---. and M. Delcor. Les
petits prophetes. 2 Miche*e-Malachie.
Duhm, B. "Anmerkungen
zu den Zwo/lf Propheten:iii. Buch
Micha,"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31 (1911), 81-93.
Eissfeldt, O. "Ein
Psalm aus Nord
Ehrlich, Arnold B. Randglossen
zur hebra/ischen Bilbel V. Leipzig: Hinrichs, 1912.
Elliger, Karl. "Die
Heimat des Propheten Micha,"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 57 (1934), 81-152.
Fohrer, G. "Micha
1," Das ferne und nahe Wort. (Beiherfte zu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05), 1967, 65-80.
Gailey, J.H. Micah to
Malachi (Laymen's Bible Commentaries). 1963.
George, A. Miche*e, Sophonie, Nahum.
Graetz, H. Emendationes
in plerosque Sacrae Scripturae Veteris Testamenti Libros, ed. W. Bacher.
Gunekl, H. "The Close
of Micah: A Prophetical Liturgy," What Remains of the OT and Other
Essays, 1928, 115-149.
Hammerschaimb, E.
"Some Leading Ideas in the Book of Micah,"Some Aspects of OT
Prophecy from Isaiah and to Malachi, 1966, 22-34.
Haupt, P. "Micah~s Capucinade,"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9 (1910), 85-112.
---. "Critical Notes
On Micah,"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26
(1910), 201-252.
---. "The Book of
Micah",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27
(1911), 1-63.
Hyatt, J.P. "On the
Meaning and Origin of Micah 6:8," Anglican Theological Review, 34 (1952),
232-39.
Hillers, Delbert R. Treaty-Curses
and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Biblica Orientalia 16).
---.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the Prophet Micah (Hermeneia).
Hitzing, Ferdinand.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ed. Heinrich Steiner
(Kurzgefasstes exegetisches Handbuch).
Horgan, Maurya P. Pesharim
Qumran Interpretations of Biblical Books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Monograph Series, 8).
Jepsen, A. "Kleine
Beitrage zum Zwo/lfprophetenbuch 2,"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
Wissenschaft 56 (1938), 96ff.
Jeremiah, Jo/rg, "Die Deutung der Gerichtsworte Michas in der
Exilszeit,"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83 (1971), 330 ff.
---. Theolhacie: Die
Geschichte einer alttestamentlichen Gattung (Wissenschaftliche Monographien
zum Alten und Neuen Testament, 10).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1965.
Kapelrud, A.S.
"Eschatology in the Book of Micah," Vetus Testamentum 11
(1961), 392-405.
Lescow, T. Micha 6, 6-8,
Studien zu Sprache, Form und Auslegung. 1966.
---. "Das Geburtsmotiv
in den messianischen Wissagungen bei Jesaja und Micha,"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79 (1967), 172-207.
Leslie, E.A. "Micah
the Prophet,"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ible, vol. 3 1962,
369-372.
Lindblom, J. Micha
literarisch untersucht (Acts Academiae Aboensis, Humaniora VI. 2).
Helshingfors:A>bo Akademi, 1929.
Morgolis, M.L. Micah,
Marsh, J. Amos and Micah
(Torch Bible) 1959.
Marti, Karl. Das
Dodekapropheten (Kurzer Hand-Commenter uber das Alte Testament 13). Tu/bingen: J.C.B. Mohr, 1904.
Mays, James Luther.
Micah: A Commentary.
Mckeating, Henry. The
Book of Amos, Hosea and Micah (
Milik, J.T. "Fragments
d~un Midrash de Michee das les manuscrits
de Qumran," Revue Biblique 59 (1952), 412-418.
Nielsen, E. Oral
Tradition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11). 1962.
Nowack, W. Die kleinen
Propheten (Hand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III, Abteilung 4).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22.
Proksch, Otto. Die
kleinen prophetischen Schriften vor dem Exil (Erlauterungen zum Alten
Testament, 3 Teil). Calw & Stuttgart: Vereisbuchhandlung, 1910.
Reicke, B. "Liturgical
Traditions in Micah 7,"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60 (1967),
349-367.
Renuaud, B. La formation
du livre de Miche*e (E!tudes Bibliques).
Robinson, Theodore H.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14).
Rudolph, Wilhelm. Micha-Nahum-Habakuk-Zephanja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13/3). Gu/ttersloh: Gu/ttersloher Verlagshaus Gerd Mohn, 1975.
Ryssel, Viktor. Untersuchungen u/ber die Textgestalt und die Echtheit
des Buches Micha.
Schwantes, S.J.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Text of Micah,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 "A Note on Micah
5,1 (Hebrew 4.14),"
---. "Critical Notes
on Micah 1, 10-16," Vetus Testamentum 14 (1964), 454-461.
Schmidt, Hans. Micha (Die
Schriften des Alten Testaments, Abeilung 2, Band 2, Die grossen Propheten).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23.
Sebok, Mark. Die
syrische Uebersetzung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Sellin, Ernest. Das Zwo/lfprophetenbuch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12/1).
Scoggin, B. Elmo.
"Micah" in Braodman Bible Commentary, vol. 7, 183-229.
Smith, -G.A.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Expositor~s Bible).
Smith, J.M.P., Willaim
Hayes and Julius 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Micah,
Zephaniah, Nahum, Habakkuk, Obadiah and Joel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Edinburgh: T&T. Clark, 1911.
Smith, L.P. "The Book
of Micah," Interpretation 6 (1952), 210-227.
Snaith, N.H. Amos, Hosea
and Micah. (Epworth Preachers' Commentaries). 1956.
Taylor, J. The
Massoretic Text and the Ancient Versions of the Book of Micah, 1890.
Thomas, D.W.
"Micah," Peake~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1962), 630-34.
Van de Woude, A.S.
"Micha 2,
---. "Micah in Dispute
with the Pseudo-prophets," Vetus Testamentum 19 (1969) 244-260.
---. Micah Nijkerk:
Callenback, 1976.
Von Rad, G. Old
Testament Theology, 2 vols,
Von Ungern-Sternberg, R. Der
Rechtsstreit Gottes mit seiner Gemeinde Der Prophet Micha. 1958.
Vuileumier, R. and C. -A.
Keller. Miche&e,
Nahoum,
Habacuc, Sophonie (Commentaire de l' AT, xi. b.) 1971.
Wildberger, H. "Die
Volkerwallfahrt zum
Willi-Plein, l. Vorformen
der Schriftexegese innerhalb des AT. Unter-suchungen zum Literarischen Werden
der auf Amos, Hosea, und Micha zuru/ckgehenden Bu/cher im hebraischen Zwo/lfprophetenbuch (Beihefte zum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23). 1971.
Willis, J.T. The
Structure, Setting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 Pericopes in the Book of
Micah,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 "On the Text of
Micah 2,
---.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icah 1.2," Vetus Testamentum 18 (1968),
372-379.
---. "Micah 4.14-5.5-A
Unit," Vetus Testamentum 18 (1968), 529-547.
---. "The Structure of
Micah 3-5 and the Function of Micah 5.9
---. "The Authenticity
and Meaning of Micah 5.9-14,"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81 (1969), 353-368.
---.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of Micah," Svensk Exegetisk A>rsbok 34 (1969), 5-42.
---. "Fundamental
Issues in Contemporary Micah Studies," Restoration Quarterly, 13
(1970), 77-90.
Wolff, Hans Walter. Micah
the Prophet, tr. Ralph D. Gehrke.
---.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the Prophet Hosea. tr. Gary Stansell (Hermeneia).
Wolfe, R.E. "The Book
of Micah: Exegesis," Interpreter~s Bible, vol. 6 (1956), 895-949.
Ziegler, Joseph. "Beitra/ge zum griechischen
Dodekapropheton," Nachrichten von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Go/ttingen.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43, 345-412.
---.Sylloge: Gesammelte
Aufsatze zur Septunginta ( Mitteilungen des Septunginta-Unternehmens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Go/ttingen, x).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71.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