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慈悲的上帝
經文:何西阿書十四:1—9
如果有人問說:先知文獻的特色,除了提醒以色列人民知道,上帝的日子來臨時,也就是審判的時候到了。公義的上帝必定會依照他們所行的一切施行審判,而上帝的審判往往是嚴厲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上帝乃是個慈悲的上帝,祂雖然用嚴厲的手法懲罰背叛祂旨意的子民,也會以慈悲、憐憫的愛對待請求寬恕的子民。這慈悲、憐憫的愛,就是讓祂的子民看到拯救的盼望來臨。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上帝的懲罰是興起以色列人民的敵人來攻擊他們,例如允許亞述、埃及、巴比倫等帝國侵犯北國以色列,或是攻擊南國的猶大,甚至俘虜他們、販賣他們當奴隸。但當他們悔改歸向上帝時,上帝決定施恩給以色列人民,就是將他們從當奴隸之地拯救回來,帶他們返回故鄉。從犯罪受罰,到悔改得到寬恕、憐憫,這樣的信息構成先知文獻清楚的輪廓。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整本聖經給我們一個明顯的方向:上帝所期盼我們的,是悔改歸向祂。所謂「歸向祂」,意思是指以誠實之心遵行祂的旨意。上帝最不喜歡的事,就是以虛偽的外表,掩飾離棄祂旨意,進而去拜偶像的行為。這種掩飾的外表,包括許多宗教禮儀,例如獻祭(參考阿摩司書五:21—23,彌迦書六:6—7)、禁食(參考以賽亞書五十八:3—5)等,這些不但沒有消除上帝的憤怒,相反的,卻是上帝最生氣的事,因為宗教禮儀原本是要表明對上帝的忠心、感恩,但懷著掩飾虛偽的心,等於在否認上帝明鑑的能力一樣,以為上帝只看外表,不知道人內心的意念。再者,當一個人想要用外表的宗教禮儀來掩飾內心的虛偽時,往往是因為有犯惡劣的行徑,否則就不必用這些虛偽的宗教禮儀來裝飾(參考阿摩司書五:10—15、24,彌迦書六:8)。這就是先知何西阿所傳遞出來上帝的話說:「我要求的是堅定的愛,不是牲祭;我要我的子民認識我,不要燒化祭。」(何西阿書六:6)
我們現在所讀的何西阿書最後一章,可說是一篇以「懺悔詩歌」為主軸編輯而成的經文。這種「懺悔詩歌」通常都有個特色,就是呼籲人民悔改認罪,上帝有「疼痛的愛」會回應。我們從這章經文也可看到先知何西阿對以色列人民的期盼,他在告訴他的同胞,上帝就像一位有堅定之愛的丈夫,一直在期盼背逆的妻子回家團聚。祂會赦免她的罪,寬恕她所有的罪過。上帝不會去追究祂的子民過去所犯的罪,只要他們悔改歸向祂。如果將這樣的信息比較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廿四節所記載的:那位慈愛父親和那位遠離父親到外面浪蕩耗盡一切家產後,悔改回來認罪的兒子的比喻,就會明白上帝的愛就是像這樣子顯明在我們的面前。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以色列人哪,你們的罪使你們跌倒了;你們要歸向上主—你們的上帝。2你們要回到上主這裡,向他祈禱說:「求你赦免我們一切的罪過,垂聽我們的禱告,使我們能夠照所承諾的頌讚你。3亞述人不能救我們;戰馬也不能保護我們。我們再也不向偶像說:『你是我們的上帝。』上主啊,我們知道,你向孤兒施仁慈。」
第一至二節的「歸向」、「回到」,在何西阿書中一再提起,例如第二章七節、第三章五節、第六章一節、第七章十節、第十二章六節等,它不僅是何西阿書的中心信息,更是先知文獻的中心題旨。它表明的意思是:誠心實意的悔改。是徹底的醒悟,知道自己所犯的過錯,且不會因為害怕懲罰,就以許多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犯罪的無奈。真正悔改的人,知道自己所做惡劣的事是錯的,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應得的審判。就像路加福音所描述的,那位醒悟過來的浪蕩孩子,他不是為自己編織理由,而是知道自己的錯誤,因此,他要回去面對他的父親,祈求他的父親赦免祂的錯。他沒有祈求父親給他原有的地位,而是願意接受懲罰成為最卑微的工人。他對他父親說:「我再也不配作你的兒子;請把我當作你的雇工吧!」(路加福音十五:19)這才是聖經所說的「歸向」的意思。
請注意第二節的「祈禱」、「禱告」。當一個人在表明心中有上帝時,他就會禱告,因為祈禱(或禱告)是在表明自己的軟弱、有限,需要上帝的扶持和祝福。拒絕禱告,或是藐視禱告的人,都在表明那人的心中已經沒有上帝。祈禱(禱告)並不是口中唸唸有詞的外表形式,而是將內心的意念坦蕩蕩地呈現在上帝面前。沒有隱瞞,也沒有二念的態度。這樣的祈禱才是上帝所接受的。因為祈禱就是與上帝對話,並不是考慮到別人的喜歡與否。耶穌基督曾教導跟隨他的人祈禱應該有的態度,說: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偽善的人,喜歡在會堂裡或十字路口站著禱告,故意讓別人看見。我告訴你們,他們這樣做已經得了所能得到的報償。你禱告的時候,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在隱密中的天父禱告。那位看得見你在隱密中做事的天父一定會獎賞你。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異教徒,用許多重複、沒有意義的話。他們以為只要長篇大論,上帝就會垂聽。不可像他們那樣。在你們祈求以前,你們的天父已經知道你們所需要的。」(馬太福音六:5—8)
除了要有虔誠的態度外,先知何西阿在這裡提到要以色列同胞向上帝祈禱的主要內容是:祈求上帝垂聽,並且能赦免他們一切的罪過。這可說是祈禱主要的內容之一。我們知道祈禱最重要可分成兩個部份,其一是承認上帝乃是我們生命的主,因此,祈禱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歌頌上帝的愛和創造的偉大。其二是承認自己所犯的過錯。這樣,祈禱的時候才能祈求上帝赦免。一個人如果沒有先承認自己所犯的過錯,就無法祈求上帝的赦免和寬恕。耶穌基督在他教導門徒的祈禱文中就有這樣的話:「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馬太福音六:12)耶穌基督也曾說到一個祈禱的比喻,提到有兩種人在聖殿祈禱,其中一個是法利賽人,另一個是稅吏。結果是法利賽人在祈禱中一再述說自己所做美好的事,但那位稅吏則一再懇求上帝的憐憫。耶穌基督說結果上帝接納了那位稅吏的祈禱(路加福音十八:9—14)。先知何西阿就是這樣教導他的以色列同胞,要他們向上帝祈禱,祈求上帝垂聽他們的禱告,赦免他們所犯的罪。
第三節前半句可說是他們承認犯罪的內容—向亞述求救,向埃及求援(參考七:11、十二:1b),也向偶像祭拜。在希伯來文,這一節是連續用了三個「不」字。這一節在和合本和台語譯文上比較接近原文的意思:「我們不向亞述求救,不騎埃及的馬;也不再對我們手所造的說:『你是我們的神』,因為孤兒在你耶和華那裡得蒙憐憫。」表示他們過去所犯的,是一而再,再而三,才會引起上帝極大的生氣。先知阿摩司曾用過這樣的語句,形容為甚麼上帝會對一些國家、民族採取懲罰的行動,就是因為那些國家和人民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罪(參考阿摩司書一:3、6、9、11、13、二:1、4、6)。
第三節的後半句的「我們知道,你向孤兒施仁慈」,可看出先知何西阿帶領以色列人民用「孤兒」來表示自己的軟弱和無助,向上帝祈求憐憫和恩典。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因為在聖經中一再提起上帝對孤苦無助的人非常關心、在意,祂一定會照顧這些被一般人所疏忽的對象。而孤兒寡婦在聖經中,特別是摩西法律中就一再提醒以色列人民要幫助這樣的人(參考出埃及記廿二:22,申命記十:18,廿四:17)。
另一方面,從這句子也可看出以色列人民已經走到窮途末路了,發現已經沒有任何可幫助他們的力量,除了上帝以外,他們不知道還有甚麼地方可幫助他們。這時才知道上帝是他們唯一可以倚靠的力量。因此,他們祈求上帝以仁慈對待他們。因為他們已經是孤獨無助,就像一個孤兒沒有人照顧一般。
第四節:上主說:
我要醫治我子民的創傷,
專心一意地愛他們;
我不再向他們發怒。
從第四節起到第八節,都是上帝對先知何西阿帶領以色列人民懺悔的具體回應。
第四節說上帝要「醫治」以色列人民的「創傷」。「醫治」,這是指「復合」的意思。原本以色列人民因為背棄上帝的旨意,導致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有了極大的鴻溝。就像在第一章九節記載的,上帝要先知何西阿將第三個兒子取名為「羅•阿米」,意思就是上帝將不再是以色列人民的上帝,以色列人民也不再是上帝的子民一樣。這是關係已經破裂了,這「破裂」的關係,就是一種「創傷」,是痛苦的記號。
另一方面,「創傷」也是來自上帝的懲罰,是嚴厲的懲罰。現在上帝說要「醫治」這些懲罰所帶來的「傷」,意思就是指上帝要拯救他們,並且與他們重新建立和好的關係。上帝醫治的方式:一是專心一意地愛他們;二是不再向他們發怒。
所謂「專心一意地愛他們」,在第十一章一節提到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愛,就是將他們當作自己的兒子。原本是不再承認他們,現在則是要承認他們,把他們當作自己親生的兒子看待。這也是第二章一節所提到的,以色列人民是「上帝的子民」,是「上帝所寵愛的」對象。這種「專心一意地愛他們」,也是像第二章十四節所提到的,上帝要「帶她到曠野,安慰她,贏回她的心」一樣,像情侶般的恩愛,又像夫妻間緊密關係。在第二章十九節則說上帝要「以慈悲不變的愛」對待以色列人民,使他們永遠歸屬於上帝。
這一節說上帝「不再向他們發怒」,在第十一章三至四節先知何西阿曾提過上帝要用「雙臂把他們抱在懷中」,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上帝要「抱」起以色列人民「像抱嬰孩偎貼在面頰上」,不但如此,還要親自「俯下身子,餵養他們」。這讓我們看到如同父子般不可分的關係,就是不再有發怒出現。
為甚麼上帝會這樣?這就是聖經所告訴我們的:上帝乃是個不長久生氣的上帝。詩人說上帝「不長久責備;他不永懷忿怒」(詩篇一○三:9)。
第五至七節:
5我是以色列乾旱之地的甘霖。
他們要像百合花開放,
像黎巴嫩的大樹深深扎根。
6他們要長出新芽,
像橄欖樹一樣美麗;
他們要發出芬芳,
像黎巴嫩的香柏樹。
7他們要再次得到我的保護。
他們要像花木繁茂的花園,
像多產的葡萄園。
他們要像黎巴嫩的美酒。
這段詩歌是以田園的景象來描述上帝怎樣恩待以色列人民。讀這段詩歌很快就會想到雅歌詩中所描述的,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間親密的關係。說出有上帝的愛滋潤著以色列人民的生命,就如同在野地裡的百合花一樣,有甘露不停地滴落在它上面,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不但潔白,且是美麗芬芳。這裡也用「黎巴嫩的香柏樹」來形容上帝恩待以色列人民,將使他們成長得如同香柏樹一樣高壯。香柏樹是當時最珍貴的建築材料。所羅門王建造耶路撒冷聖殿和王宮時,就是特地從黎巴嫩進口香柏樹為主要建材。聖經用「香柏樹」代表著「力量」很大(參考詩篇三十七:35),也象徵著華貴、美麗(參考列王紀上七:2—7)。
第七節說出有上帝的眷顧、保護,生命就可以得到滋生眾多,如同花木繁茂一樣,也像多產的葡萄結出許多果粒一樣。相對的,如果沒有上帝的眷顧、保護,就等於沒有上帝的祝福,其結果就是枯萎、死亡。因為沒有天上的甘露,即使有地上的肥土也是枉然(參考創世記廿七:39)。
第八節:
以色列人要跟偶像絕緣;
我要垂聽他們的禱告,照顧他們。
我要像長青樹蔭庇他們;
我是他們一切福氣的源頭。
所謂「絕緣」就是斷絕了關係,不再互相來往。當他們與偶像斷絕關係時,才能與上帝有相通的管道,因此第二句說上帝要「垂聽他們的禱告」。上帝不會聽背棄祂的人的祈禱,上帝也不會聽不信的人的祈禱,上帝更「不聽罪人的祈求;他只垂聽那敬拜他、並實行他旨意的人」的祈禱之聲(約翰福音九:31)。除非罪人是先祈求上帝憐憫,否則上帝根本就不理會。但在這裡,先知何西阿說上帝要垂聽以色列人民的祈禱,這表示他們已經承認自己的罪,悔改歸向上帝。
第九節:願聰明智慧的人都明白這本書的記載;願他們銘記在心。上主的道路是正直的;義人遵循這道路,罪人卻因輕視這道路而跌倒。
這節可說是這本何西阿書的附錄。也可說是這本經書的一個總摘要結論。內容和形式很像智慧文學的表達方式,有如箴言的句型。「義人」與「罪人」,是相對的存在。對上帝的旨意也是採取相對的態度。
這一節的中心思想在「上主的道路是正直的」這句話。就是要勸導以色列人民遵行上帝的道路去走。我們可以這樣瞭解:就是作者看到主前七二一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消滅後,趕緊寫此經書,主要目的是提醒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希望他們能夠明白北國以色列之所以會滅亡,就是因為離棄上帝的旨意。作者希望南國的以色列人民能夠從北國滅亡的事件得到教訓,就是所謂聰明又有智慧的人,知道怎樣從別人的失敗得到經驗。
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只有真實悔改的人,才會得到上帝慈悲憐憫的愛。上帝會垂聽這樣的人的祈禱。
先知何西阿從一開始就呼籲以色列人民要悔改歸向上帝,他告訴以色列人民,上帝是個慈悲的上帝,只要真心悔改認罪,祂必定會赦免他們的罪。先知何西阿提出上帝是以「垂聽」以色列人民的祈禱,來表示祂對以色列人民的愛憐。我們知道:當上帝會「垂聽」一個人的祈禱時,就表示上帝的拯救、恩典即將來臨。出埃及記的作者說上帝就是因為「垂聽」以色列人民在埃及被奴役生活中發出的痛苦呻吟聲音,決定親自「下來要從埃及手中把他們拯救出來」(參考出埃及記三:7—
確實是這樣,沒有悔改的心,人就無法面對上帝。這種悔改的心,也就是耶穌基督在教導他的門徒所說的:「為罪惡悲傷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安慰他們!」(馬太福音五:4)當人誠心實意悔改時,上帝採取的行動就是要成為這悔改者的上帝。祂會垂聽確實悔改者祈禱的聲音,並且會以憐憫、寬恕和拯救的愛回應他們的祈禱。
二、拜偶像,是迷信的行為,這是上帝最厭惡的事。
以色列人民之所以到最後會整個國家都淪亡,在所有的先知文獻中都共同提到的一點是:離棄上帝,去拜巴力神明。如果將先知文獻打開來看,幾乎每一本都提到這個問題。先知們一再嚴厲譴責以色列人民忘記了上帝給予他們拯救的愛,他們忘記了上帝曾用大能的手,將以色列整個民族從埃及帶出來。先知何西阿就在他的文獻中一再提起出埃及的事件(十一:1、十二:9、12—13、十三:4),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醒他的同胞,千萬不要忘記上帝拯救的恩典。可惜的是,先知何西阿這樣的用心並沒有得到以色列人民正面的回應,他們照樣背逆上帝,去拜巴力偶像,甚至更嚴重的是,認為他們所擁有的一切財富都是來自巴力神明的賞賜(參考二:5、8)。
巴力神明,這是迦南人所供奉的神明,他們認為供奉巴力神明,可以幫助他們得到財富。但是以色列人民忘了:他們有過出埃及入曠野的經驗,但他們忘了在那曠野之地,上帝從堅硬的磐石上出泉水,在那寸草不生的曠野沙漠地帶,上帝從天上降下嗎哪餵養他們長達四十年。他們卻在進入迦南地後,馬上就將上帝擺在一旁,甚至忘了上帝在他們當中,竟然去拜巴力神明。所謂巴力神明,就是生產的神,說是可以幫助他們豐收的神。他們所看到的就是五穀豐收,使他們財富越積越多,卻沒有想到是肥沃土地來自上帝的賞賜,天上的甘露是來自上帝特別的恩典。只看到呈現在他們面前的穀粒、水果,卻忘了在這些豐收的背後,除了需要有天上的甘霖、肥沃的土地之外,大地也需要日光的照射、一切植物都需要涼風吹動等等。若是沒有上帝賞賜這些奇妙的創造,即使是在今天科技相當發達的時代,有誰能造出水來足夠讓人類止渴?有誰能造出雨水澆灌地上所有的樹木花草和果菜植物?我們有足夠的知識造出陽光?或是我們有能力可以造出涼風吹動地上所有果菜、植物的花粉?人類最大的罪,就是有了財富,卻忘記上帝;只看到眼前可數的財物,卻忘記在這些可觸摸、可計算得上的東西之背後,有上帝奇妙恩典,這才是真正的危險啊!
一九八六至八七年,我在嘉義西門教會辦了三梯次老人營活動。每當要用午餐的時候,我都會帶領這些參加的老人這樣祈禱說:「感謝天,出太陽,日光照耀大地,溫暖了我們的土地;也感謝天,降下雨水,使我們所播種的五穀菜蔬才能生長;感謝天,吹涼風,使我們播種的菜蔬水果樹木的花粉才能交配;感謝天,使我們還有能力購買食物,也感謝天,使我們的嘴巴還能咬。」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這些來參加的非基督徒,每次我祈禱後要吃飯時,都會互相看對方,然後會笑著說:「實在不錯,我們的嘴巴還能動、咬。若不能動,那就完了!」有的就說:「確實,如果沒有陽光、雨水,人類怎樣變通都沒有用!」
我們的社會最危險的事就在這裡,大家都忙著在追求財富,卻忘記在所有看得到的這些財富之背後是甚麼意義?對人的生命說出甚麼信息?從最近幾年來頻頻發生在宗教界的「大家樂」、「六合彩」、「妙天事件」等事件,就可看得到台灣的宗教界是相當墮落的,且是嚴重到只要有錢賺,任何迷信的事都可以大辣辣地做出來。
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乃是:
想想看,這樣的事竟然會發生在我們社會,且是由政府帶頭做起,豈不是在迷惑全國人民?想想看:如果這樣的事可當真,那指南宮的主神「呂洞賓」應該告訴人民哪一支柱子有偷工減料,或是哪一位官員貪污才對。要不然就是指南宮的眾神明與官員勾結吧。不然怎麼可以這樣呢?但我們的司法人員沒有主動調查這樣的事,也沒有聽到有更多知識份子對此事件的反省和評論。只看到
宗教信仰是一個社會穩定力量的根基,欠缺反省的宗教信仰,只會加速人心迷信的惡化程度而已,對人心靈的淨化一點幫助都沒有。越有反省能力的信仰,才會去雜留純,使信仰達成淨化人內心的功能。因為真實的信仰所面對的是真神,是活活的神,神是看人的內心,不看外表。只有虛偽的神明才需要用外表來裝飾,因為這樣的假神需要隱藏。這也就是先知何西阿對北國以色列人民所說的,上帝不要外表的宗教禮儀,上帝所需要的就是人民真正認識祂,並且將對上帝所認識的愛,實踐在社會生活中(參考六:6)。
我們對上帝認識多少?這是我們需要好好反省的信仰功課。沒有反省的能力,就很容易陷入迷信中而不自知,那將是非常可悲的事,因為那是上帝最厭惡的事,祂一定會懲罰。──
盧俊義《何西阿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