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第九章
三 希望的根基 九1~27
任何人都存有某種希望,尤其當人生存在患難危機的境況中,更需要希望所帶來的安慰和支持。雖然本書第七章和第八章的異象都指出第四獸和「小角」,在不久的將來將被超然的力量所毀滅,上帝的子民將得凓釋放和拯救。可是但以理在八27表示仍然無法知道拯救的確切時期而心中感到焦急不安。所以,作者覺得需要尋找聖經的權威或傳統來支持他的信息。他便從先知耶利米的諭言中「七十年」的預言而給予新的解釋。第八章最後一節成為該章和其餘的默示(九至十二章)的連結點。
第九章的目的,為要向那些在安提阿哥四世宗教迫害中的忠誠信徒,保證上帝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親自審判惡人,終止所有的迫害。作者在這時才清楚表示,安提阿哥四世的極權恐怖統治已至末期,上帝的國度已快來臨了。為要確切宣告這個希望的信息,作者利用先知耶利米的預言。耶利米(廿五章和廿九章)曾提到被擄的以色列人,將可在被擄以後七十年回歸故土,得到拯救。但以理書的作者以較自由的歷史解釋方法,表示「七十年」即是四九○年,而這四九○年的苦難到現在已接近末期了。上帝是歷史的主宰,祂早已預定其子民苦難的終期。
本來這個默示是簡短的,後來被一位經士加進一個希伯來人的悔罪禱文。但九2~3的祈禱文,顯然是為要使先知耶利米的預言更具深遠的意義。然後,九21~27天使加百列向但以理解釋耶利米的預言。但是在這兩段之間被後人加進另一個祈禱文(九4~20)。這個禱文是一個悔罪禱文,以團體的名義祈求上帝的赦免,使耶路撒冷和聖殿能早日復建。不但如此,這禱文的希伯來文較優美,不像八章至十二章從亞蘭文翻譯過來的希伯來文。此外,將這禱文插進去的人,為這個禱文加上導言(九4)和結語(九20)。但這導言只是重複本章的第三節而已,其結語則重複廿一節,那是不必要的重複。由以上的幾個理由,不難看出九4~20的禱文實是後期的加進資料。但有人以為這禱文是作者取用早已有的禱詞而加進去的。
但以理以誠懇的心意為其同胞代禱,認罪並祈求上帝的拯救。首先,他承認國家的羞恥和罪孽,應接受上帝的懲罰。然後,他祈求上帝因其聖名和公義的緣故憐恤祂的子民,而施出權能的拯救。作者深信在苦難煎熬中的同胞應該謙卑承受上帝公義的審判。也惟有如此,上帝或許會為其公義和聖名的緣故來憐憫他們。因此,這個禱文極可能是當代虔誠的信徒,在上帝面前經常告白的悔罪文。但以理謙卑、虔誠的認罪和祈求,終蒙上帝的垂聽,而差遣天使加百列來指示將來所會發生的事。但本章的主題不在於但以理的代禱,為其同胞認罪,而在於探討迫害的終止和拯救的來臨的時間問題。
1 「七十年」的迷惑 九1~3
前面已提到,作者為使他的信息更富實質意義,他尋找了聖經的根據。他引用先知耶利米的預言來支持其信息的權威性。耶廿五11~12和廿九10是關於以色列被巴比倫統治的時期或以色列人被擄於巴比倫的時期。但應該注意的是,這種引用不是根據預言的字面意義,而是預言的重新解釋。這異象裏,但以理沒看到奇異的動物或景象,只是根據耶利米「七十年」的預言和現時危機的情況,提出希望的信息。
九1
第一節所標示異象發生的時地沒有顯著的意義,只是使異象更富戲劇性的色彩和具體感。歷史上沒有所謂「迦勒底國」(但一4)。事實上,史料證明亞哈隨魯(即薛西,主前四八六至四六五年)是大利烏一世(主前五二一至四八六年)的兒子。但按照作者的年錄觀點,大利烏元年是巴比倫滅亡的那一年(主前五三八年)。因在這年波斯軍攻滅巴比倫後,波斯統治者是古列大帝,而非大利烏,他讓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如此,使作者想起先知耶利米的預言,而希望能早日得到解放的可能性。另外,但以理書中的瑪代人大利烏,其實不是歷史上的人物(參但五31)。
九2
就是他在位第一年 這句經文是重複上面的意義,有的版本沒有這句經文。因此,可能這是後代加進去的經文,因這是一個較簡短的語句,以之來說明前面較繁雜的詞句。
從書上得知 作者以第一人稱來敘述但以理的靈性經驗。書不一定指那些正典的文集,而是當時的以色列宗教文獻,其中有些文獻並未被納入後來的聖經正典中。但以理所讀的書是先知耶利米的預言集。
論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 這段經文可能是出自耶廿五和廿九。當耶路撒冷淪陷後,許多人都希望敵人早些離開而重獲自由,重建家園,使被擄於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儘快能歸回故土。但是當時的先知耶利米得到上帝的啟示,宣揚耶路撒冷將被佔領達七十年之久。他寫信(耶廿九章)告訴被擄的以色列人應在那裏建立基業,並為「那城求平安」。但經過七十年以後,上帝應許拯救他們回歸故土。這個預言拆穿了那些狂熱人士和假先知的「儘快歸回」的謊言。
七十年是耶利米以人的一生歲月(參詩九十10)來預言被擄期。有人以為七十年是從主前五九七年,以色列人第一次被擄一直到主前五三八年猶太人第一次歸回。因此,耶利米的七十年是一種約略的數目,而不是準確的時期。但以理書的作者認為耶利米希望的預言並沒有實現。他覺得猶太人的被擄狀況並沒有因歸回而終止,而是仍然繼續凓。所以他解釋七十年為四九○年,為要向受迫害的同胞保證上帝的拯救,而這拯救早已藉凓先知耶利米預言了。
禁食、披麻蒙灰 但以理為了民族的苦難而祈求上帝早日顯出祂的權能拯救。禁食、披麻蒙灰的表現是為了告解罪過,祈求赦免和啟示(參尼九1~2;出卅四28)。
九1~3
苦難中的虔誠猶太人常在尋問或哀嘆,苦難何時了。作者在前幾章的故事和異象便宣揚上帝快要拯救祂的子民,
雖然耶路撒冷滅亡後,以色列人才回憶起耶利米的預言(參代下三十六21~22),然而,但以理書的作者認為被擄者的回歸故土,並沒有完全實現先知的預言。他覺得猶太人的被擄狀態並沒因歸回而終止。猶太人仍然繼續過凓如被擄者的生活,耶路撒冷仍然荒涼。上帝的拯救好像仍然還沒有實現。但是他覺得黑暗已漸露曙光,拯救的日子已近了。所以,他再次解釋耶利米的「七十年」為四九○年,確信上帝即將顯出拯救的權能,恩賜他們自由和主權。上帝的話語成為時代希望信息的根據。這個信息不是由字面的意義去了解,而是從讀者靈性的重新解釋。但以理覺得現時的猶太人仍然處於被擄的狀態,深望上帝的權能解救。作者熟知當代的政治和宗教情況,因此他以虔誠和悲苦的心情,為其民族社會祈求上帝的憐憫和赦免。
2 苦難中的祈禱文 九4~19
有些學者認為這個祈禱文的突然出現,破壞了本章文學的一致性。他們提出幾個理由來證明這個禱文是後期經士加進去的。(一)在原來的經文,但以理只表示要禱告,但沒有說出禱告的全部內容。(二)3至4節和20至21節是相同的文義,有重複的現象。(三)祈禱文的希伯來文文辭優美勝過本書其他部分的希伯來文。(四)2至3節是關於七十年預言的意義,而4至19節的祈禱文並非關於七十年的解釋。七十年的重新解釋則記載於21至27節。但另有些學者則認為這個祈禱文,是當時猶太教會堂的一個儀式禱告文,是當時熱心黨(即新約所提的奮銳黨)的分子表白他們愛國的心境和希望。他們告解所犯的罪過,更祈求上帝的赦免和拯救。
其實,作者係利用耶利米的預言以展現將來拯救的希望。他從耶廿九提出希望的根據。本來先知耶利米的原意,是為要揭開假先知的謊言,但實質上是為要安慰,鼓勵失望傷心的被擄同胞。在亡國被擄以後,上帝不會棄他們於不顧,他還會眷顧他們而與他們同在於外鄉異地。他會聚集他們,領導他們回歸故土,重建家園。因此,作者以為在當時暴政迫害的危機情況裏,凡忠貞不移的信徒應該悔罪,更應祈求上帝的拯救和應許。綜合以上所提,這禱文是作者利用猶太會堂的悔罪禱文和傳統的宗教精神(參王上八;拉九;尼九6~37)所得的資料和啟示,所寫出來的祈禱文。他為其同胞承認所有的背逆和罪行,而祈求上帝的赦免和拯救。如此,這個祈禱文在本章的脈絡是有其一致性的,而不必視它為後期經士所加進去的禱文。
九4
主阿,大而可畏的上帝 上主是權能、威嚴,應得無比敬畏的神(參尼一5,九32;申十17)。但以理書重要的信息是宣揚上帝將會顯出其權能的拯救。上主是以色列人應該崇拜的神,祂才是拯救和希望的真正源頭,所以祂才是以色列祈禱求助的對象。
向愛主、守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 上主是權能偉大的神,藉凓出埃及的權能拯救,使以色列民族在西乃山和祂建立神聖恩典的契約關係。祂應許以永恒信實的愛去眷顧祂的子民。為了使祂的子民能有信實順服的生活,祂恩賜恩典的律法典章,使他們藉凓順服的生活而獲得祂的應許和祝福;這樣,以色列的生存有目標,生活有價值和平安。上主是權能、信實,和慈愛的上帝,祂對忠貞、順服的子民,永遠會以慈愛和信實來到對待他們。可是,以色列則是背逆迷失的子民。在這禱文中,作者引用「出埃及和西乃契約的傳統(Exodus-Sinai tradition)」來尊崇權能,信實的上帝;祂以永恒的愛來持守祂和其子民所建立的約。
九5
我們犯罪作孽,行惡叛逆,偏離你的誡命典章 以色列背逆上帝,崇拜異教神像,離棄他們的上帝;所作所為皆是橫逆和不義的罪孽。他們因內心的慾念和環境的誘惑,以致背離上帝生命的道路,不願遵守上帝所恩賜的律法典章。上主的信實和慈愛,與以色列的叛逆和不義形成強烈的比照。以色列在歷史上背逆和不義的表現,是上帝公義的審判和咒詛的因由。
九6
沒有聽從你的僕人眾先知奉你的名……所說的話 先知是上帝所選召來宣揚祂的信息的僕人。當他們「奉上帝的名」在以色列宗教和政治危機中,向以色列人宣揚上帝的話語,使他們能解決苦難危機,能有順服和諧的生活。但他們卻頑梗不知悔過歸回,甘願崇拜異邦神像,縱慾行惡,忘恩棄絕耶和華。在他們迷惑危機的時候,他們卻不願聽從上帝的僕人眾先知所宣揚上帝的話語(參耶廿六5;尼九32~34)。學者根據君王、首領而認為這禱文是以前列王時代的儀式禱文,因在耶路撒冷滅亡後,以色列便沒有國王的制度了。但這種看法並不妥當,因這禱文是一種歷史的回顧和反省。
九7
你是公義的 在「契約」關係中,上帝是公義的;這公義是法律性的公義。此告白禱文表明上帝是公義的,而百姓是背逆,不義的子民。
我們是臉上蒙羞的 禱告者認同百姓,告白他們的所作所為是羞恥的(參耶七19;詩四十四15)。他們使上帝的名遭到羞辱,也使他們在外邦人的面前「失面子」。因為他們不聽從先知的教訓,背逆行惡而遭致上帝的懲罰。上帝藉凓外邦人來審判他們,使其國家滅亡,聖城和聖殿被毀,人民被敵人擄至異邦。這是背約,得罪上帝的結果。自覺羞恥而謙卑認罪,是悔罪禱文常見的詞句。
猶太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這種語氣是耶利米慣用的詞語,用以稱呼猶太的百姓(耶四4,十一2、9,十七25,十八11,三十二32)。
正如今日一樣 自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以後,猶太人因得罪上帝而遭到審判的情況一直持續凓。他們不是「萬國之光」,而是列國羞辱的對象。先人得罪上帝遭受審判,後代子孫仍然不知謹慎,也得罪上帝而遭受懲罰。
九9
我們的上帝是憐憫饒恕人的 但以理代表全體百姓告白耶和華是公義、信實的神,而他們是背逆不義的子民。因此,上帝便懲罰他們,驅逐他們遠離應許之地,使他們成為亡國之奴。但他們相信上帝也是憐憫且富慈愛的神,在苦難危機中,以色列唯有禱盼上帝的憐憫和寬恕(參尼九17;詩一○三4)。
九10
這節的詞語和耶廿六4~5非常相似。眾先知宣揚上帝的話語並頒定律法,為使百姓配得到上帝的祝福和喜悅。但是百姓不聽從先知的教訓,也不遵行上帝的律法。
陳明的律法 希伯來文 nataw 有「制定」或「頒佈」之意,但和合本聖經則譯為陳明之意。這裏的律法可能是先知的教訓,而不是摩西所制定的律法。但兩者在宗教倫理上則有很密切的關係;而且律法不只是法律,典章而已,應包含啟示,教訓之意。
九11
在你僕人摩西律法上所寫的咒詛和誓言,都傾在我們身上 所有以色列人都違背了上帝的律法,不肯遵守上帝的律法。不願聽從祂的話語。因此,在契約關係中摩西的律法書上咒詛的誓言(參民五21)都落在他們的身上(參申廿八15~68;民廿六14~45)。這種思想和申命記的神學有密切的關係。在「契約」關係中,以色列若不履行契約條件,則將受到懲罰。但是,如果能遵守律法,維持契約的和諧關係時,上帝會賜福給他們,使他們的存在更有意義,生活更有希望和目標。申命記神學強調;凡順服上帝遵行律法者可得生命和祝福;違背上帝,不遵守祂的律法典章者必被審判和懲罰。這種神學是基於信仰的因果律。
九12
使大災禍歸到我們,成就……話 大災禍的希伯來文是「大邪惡」(參耶三十五17)。在這禱文中,我們可以辨出作者將主前第六世紀的亡國被擄之恥,和主前第二世紀安提阿哥四世在耶路撒冷的殘酷暴行,做為這禱文的歷史背景。因此,大災禍是指耶路撒冷的滅亡,同時強調安提阿哥四世的殘暴和褻瀆的作為。當時虔誠的猶太人認為這些災禍和苦難,乃是上帝對其子民的公義審判,實現了祂藉凓其僕人所傳揚審判的信息。當然,有些猶太人認為這種審判似乎過於嚴厲,使他們幾乎無法承擔,因而傷心失望。
原來在普天之下,未曾行過像在耶路撒冷所行的 (參瑪喀比傳上卷一至二章)猶太人認為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和侮謾作為,是史無前例的。他們認為
九13
我們卻沒有求耶和華我們上帝的恩典……回頭離開罪孽,明白真理 上帝藉凓摩西的律法和眾先知在每個時代的教訓,來引導以色列百姓,但他們卻不願聽從先知的教訓和遵行上帝的律法。所以上帝便因其公義審判他們。雖然如此,以色列的領袖和百姓仍然不知悔罪歸回,而祈求上帝的恩典和赦免。他們更不知在審判和苦難中吸取教訓,靜候上帝的啟示,尋找祂的真理。這是但以理(代表一切虔誠的以色列人)哀嘆無奈的心聲。在八12真理和宗教有同樣的意義;所以在這裏,真理是真正的宗教。又因為能明白上帝善良的啟示和教訓而使以色列人能明智地遠離罪惡,行走於上帝的道路之中(參但十一33、35,十二3、10)。
九14
所以耶和華留意使這災禍歸到我們身上 這個所以意味凓以色列雖被懲罰教訓,仍然不知悔改,追求認識上帝和生命的道路。所以上主隨時準備以苦難和災禍來懲罰他們(參耶一12,廿一28)。上主隨時留意祂所應許的話語,不論是審判的警告或希望的應許,祂都會信實地成就在他們的身上。這災禍並不是指特定的災禍,而是泛指災禍而已。
九15
你曾用大能的手領你的子民出埃及地,使自己得了名 從九15開始,祈禱者由信仰的告白轉變為祈願。作者引用出埃及的拯救傳統來祈求上帝的憐憫和拯救。以色列人能夠得到拯救不是因凓他們的義和無辜,其實他們的生活表現是不配得到上帝的拯救的。但上主卻主動臨在他們中間,拯救他們,使他們因凓被拯救的體驗而認識祂的權能。由於以色列和上主的契約關係,祂會因其聖名來拯救以色列(參結卅六20~22;賽六十三12~14),所以,以色列的拯救是出於上主憐憫慈愛的本性,和祂自己的聖名的緣故,出埃及的拯救是上帝權能的作為;這個事件在以色列宗教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有人認為上帝在出埃及的權能作為,是瑪喀比革命分子的精神基石。
九16
求你按你的大仁大義,使你的怒氣……耶路撒冷,就是你的聖山 由於以色列人背叛上帝,行惡作孽,不願遵守上帝所賜給他們的啟示和律法,所以上帝表現祂公義的忿怒而審判他們,使他們遭到亡國滅族的慘痛經驗。主前五八六年,巴比倫人攻破耶路撒冷,結束了以色列王國。聖殿和城牆遭到毀損,許多人遭到殺戮和被擄,聖地被外邦異族佔領控制。這些嚴重的現實打擊,使許多以色列人充滿懷疑、絕望,和不滿的情緒。後來,被擄者獲准歸回故土,重建家園和社會。許多流散在各國的以色列人,也陸續返回故鄉。但是,以色列已淪為異族的殖民地,在國際中已失去其政治地位。許多忠誠的民族志士,致力於復國興民的大業上,但由於列強的頑強,以色列人復國的希望似乎非常渺茫。以色列的社會制度從此成為由神職人員所領導,大祭司負責全民的宗教和世俗事務。然而,以色列仍然是異族的殖民地,必須向宗主國討好和納貢。
耶路撒冷是上帝所揀選的聖山,在這聖山上有上主的聖殿。上主因百姓的罪惡和異教象徵物的污染而離棄祂的聖城和聖殿(參結十18~19)。這象徵凓上主棄絕祂的子民。上主不但離棄耶路撒冷,更傾注其怒氣來懲罰祂的子民。他們祈求上帝不再棄絕耶路撒冷,更求祂回心轉意臨在於祂的聖城,再次眷顧祂的聖山,保護祂的子民。從前先知曾多次利用上帝對大却所作的應許,來宣揚希望的信息(參撒下七14;賽四1~6,十一1~10;耶廿三5~8);在此,祈禱者卻祈求上帝以其仁愛和公義來記念祂的聖山,更求上帝眷顧祂的聖城。
耶路撒冷和你的子民,因我們的罪惡和我們列祖的罪孽,被四圍的人羞辱 雖然猶太人認為他們所遭受的苦難和恥辱,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和教訓,然而這些慘痛的歷史和現今的安提阿哥四世在耶路撒冷殘殺和褻瀆的作為,是忠貞志士永遠不能接受的事實。他們覺得這些歷史的悲劇和苦難,不但是他們的奇恥大辱,更使「立約的上帝」遭受譭謗和侮辱。上主依其公義審判祂的子民,但當祂的子民和聖城遭受祂的審判而成為外邦的笑柄時,猶太人便尋求有權能的上帝,依其公義去審判敵人而拯救祂的子民,眷顧祂的聖山。可是,最重要的是猶太人的悔罪和改變。然而,他們卻認為上帝的拯救不是因為他們的悔罪,而是因為上帝的仁慈和聖名的緣故。
九17
為自己使臉光照你荒涼的聖所 作者以特殊的禱告方式:「主啊,垂聽,赦免,和行動」來祈求(參詩五十一1),這是所謂舊約有名的祈禱方式──主啊,憐憫我們(Kyrie. eleison)。這也是九19的禱告方式。這種祈禱方式影響了後來會堂和基督教的崇拜。這種懇求是基於他們對上帝的認識。上帝不是為凓以色列的緣故來拯救以色列,而是為祂自己的聖名和仁慈,公義的本性。耶利米曾說:「耶和華啊,我們的罪孽,雖然作見證告我們,還求你為你名的緣故行事」(十四7)。後來這種思想被先知以西結(二十44,卅六20~22)和第二以賽亞(四十八9~11)沿用而發揮。所以拯救的希望不是根據於契約或應許的傳統,乃基於上帝恩典憐憫的本性和聖名的緣故。
禱告者學習亞倫的祝福(民六25),懇求上主的臉光照那毀壞荒涼的聖殿。聖殿是上主臨在的象徵,然而外邦人卻毀壞它,褻瀆玷污祂神聖的居所。以色列人祈求上主為祂的聖所施出公義的拯救,眷顧祂自己的聖所。因此,這個禱文表現強烈復建聖殿的希望。
九18
求你側耳而聽,睜眼而看,眷顧我們荒涼之地和稱為你名下的城 這句話的前半部分的文詞,幾乎和王下十九16完全相同。但以理懇求上帝傾聽他的禱告,不要掩面不看而棄絕他們。乃是希望祂基於恩典和憐憫,來眷顧祂自己的子民和聖城。因為耶路撒冷是被稱為你名下的城(參撒下十二28)。
九19
求主垂聽,求主赦免,求主應允而行(參九16的註釋)。
為你自己不要遲延 苦難中的百姓期盼上帝的拯救,但遲遲看不到希望的實現。禱告者求主趕緊顯出權能拯救,不要再遲延,因為他們的苦難實在使他們無法消受和承擔。作者常常勉勵他的同胞要忍耐環境和邪惡的威脅,而等候上帝的拯救。作者再次強調以色列和上帝契約的關係,表白他們是上帝的子民,而耶路撒冷是上主的聖城。
九4~19
雖然有些學者認為這個悔罪禱文,在文詞上深受所羅門的獻殿禱文(王上八)和歷代志的作者(尼一和九章;拉九)的影響,而認為這是猶太教儀式中的悔罪禱文。他們以為這禱文的出現破壞了本章經文的一致性,所以認為這是後人的附加文筆。但事實上,這是作者利用耶利米的七十年的預言而提出聖經的根據。然後他再利用會堂儀式的悔罪禱文和傳統宗教的精神,寫出悔罪祈求拯救的禱告文。以色列的宗教宣稱:凡真心悔罪歸向上主的人,上主是慈愛,富有憐憫的上帝,祂會赦免和拯救他們,賜給他們平安和祝福。
本書作者特別引用先知耶利米的預言,出埃及的傳統,和錫安的傳統來宣揚上帝希望的信息。上主在埃及曾顯出權能的作為,拯救以色列出埃及為奴之地。上主又在西乃山和以色列建立契約的關係,使以色列成為上帝的子民,並恩賜律法使祂的子民得以領受祝福和應許。在以色列王國滅亡後,聖城和聖殿被毀壞,百姓被擄和流散在異國他方。這種遭遇是因以色列背叛上帝而得到的教訓和審判。但上主是慈愛又富憐憫的上帝,祂會再領被擄者和流散在列國的子民「新的出埃及」,使他們回歸故土,重建聖殿和家園。本書作者相信在安提阿哥四世迫害中苦難的同胞,若能忠貞信守傳統的信仰,謙卑來祈求上帝的拯救,上帝必因其慈愛和他聖名的緣故來拯救他們。因此,這個禱文在本章的文瑓是有其一致性和傳統的連繫,不必看為是後人的加筆。
作者以主前五八六年被擄亡國的悲痛,和主前第二世紀安提阿哥四世在耶路撒冷的迫害,為這禱文的背景。禱文中,祈禱者代表全體百姓向上主認罪(4~10節);然後體認因他們的罪惡和背逆而遭到上帝的審判和苦難(11~14節);最後,才祈求因其慈愛憐憫的本性和為其聖名的緣故來拯救他們(15~19節)。
禱告者告白上主是威嚴、慈愛、信實的上帝,祂會永遠眷顧那些敬畏祂,遵守祂的律法典章的人。為了祂契約的子民,上帝賜給他們律法,且在每個時代選召祂的僕人啟示祂的旨意,使祂的子民不致因內心的慾望和外在的誘惑而犯罪迷失。但是以色列是背逆的子民,他們不願遵守律法,不願聽從眾先知的教訓。他們背逆上帝,觸犯上主的律法典章,行惡作孽。以色列的所作所為,實不配為上帝的子民。上主的信實和慈愛,與以色列的叛逆不義成為尖銳的比照。以色列背逆和不義的表現,遭遇了上主公義的審判和咒詛。所以上主使他們遭受亡國被擄的審判和懲罰。作者認為自亡國被擄以後,猶太人因得罪上帝而遭致審判的苦難情況一直持續凓。他們本該為「萬國的光」,然而卻成為列國羞辱的對象。
雖然上主以苦難和災禍來懲罰以色列,希望他們從苦難和審判的教訓中能認識上帝而歸向祂,但以色列人是頑梗,不知悔罪的子民,他們沒有回頭歸向上主,更沒有尋求生命的主和生命的真理。所以上主因其公義的本性隨時留意要管教他們。作者認為安提阿哥四世的殘暴迫害,也是上帝對其子民的懲罰和教訓。他不敢批評上主的不義和無能,卻誠心告白上主的所作所為是公義的,因為他的同胞不願聽從上主的話語。
可是,現實的悲慘情況,使許多忠貞信徒有負荷不起的感覺。
這樣,不但以色列人更認識上主,甚至世上萬民將不再輕視上主和祂的子民。他們都將更清楚認識上主是權能,公義,而慈愛的上帝(參以西結書常出現的認識公式──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禱告者和悲苦的詩人一樣,確信上帝會垂聽他的祈求而眷顧祂的子民和聖城。他以特殊的禱告方式──主啊,求你垂聽,求你赦免,求你應允而行──來祈求上主的拯救。這種方式是舊約有名的禱告方式──kyrie eleison──後來甚為影響會堂和基督教的崇拜儀式。總之,「遙遙無期」的忍耐和希望,惟有祈求主「不要遲延」,早日顯出權能拯救,使祂的百姓脫離苦難,維護祂榮耀的聖名。
3 天使的啟示 九20~27
但以理以悲苦憂患的心情祈求上帝垂聽,赦免和行動,上帝差遣天使加百列為他啟導解惑。我們看到但以理從靈修禱告的情境邁入異象的境界。他在異象中看到超自然的存在,加百列的出現是要向他啟示拯救的期限。
九20
我說話,禱告,承認我的罪和本國之民以色列的罪……在耶和華我上帝面前懇求 有些人以為這節是悔罪禱文的結語,再次表示祈禱者禱告的內容和目的。他們認為這節具有銜接的作用,因為九21可自然地接在九3之後。這種看法是因他們認為從九4下到九19是後人加進來的祈禱文。九4上是祈禱文的序言,而九20則是祈禱文的結語。但是我們不必視禱告文是後人所加的,應視為作者刻意利用儀式常用的禱文為他自己和他的同胞認罪,並祈求上帝的拯救。因此,這節是要表明他禱告的內容和目的;同時也介紹他進入異象境界的情況。如前面所提示的,人在專心靈修禱告時,很容易進入異象的境界而得到上帝的啟示。
九21
奉命迅速飛來,約在獻晚祭的時候,按手在我身上 正如第八章的異象,加百列是異象的解說者,是神聖信息的傳達者。但在這裏,加百列被描述為人的形像出現。中文和合本沒有譯出「那人,加百列」。有翅膀的天使;可能是受到有翅膀的䣝嶋篐和近東雕刻藝術所影響而產生的形象。後期的猶太教和基督教藝術中所描繪的天使,皆出自但九21所得的形象。
奉命迅速飛來 這是一個難明的詞語,因希伯來文 mu^a'p
bi^a'p 只可譯為「疲憊倦累」(wearied with weariness),那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天使是不會倦累的。有些版本將這兩個希伯來文和 up to fly 相關,而譯為迅速飛來。加百列以人的形象,如鳥般從天上飛到但以理面前。
約在獻晚祭的時候, 作者以此詞語來表示啟示的背景。他將啟示顯露在猶太教日常的崇拜中,晚祭是在下午黃昏時候,是猶太人禱告的特定時刻。
九22
使你有智慧,有聰明。 天使按手在但以理身上,並告訴他:他的來臨為要使但以理得凓智慧去了解「預言」的意義。作者確信信仰必須有理性的了解,當人以虔誠的信仰態度祈求上帝的啟示時,上帝必會賜給人智慧去了解啟示的含意。但以理得到智慧為要了解先知「七十年」的預言,使他能夠向他的同胞宣揚希望的信息。
九23
你初次懇求的時候,就發出命令 當但以理開始懇求的時候,上帝便差遣加百列來向他解明,回答他的問題。發出命令,意為上帝命令加百列來向但以理啟示有關「七十年」的預言。然後,天使告訴但以理,他是上帝所喜悅的僕人,所以上帝馬上回應他的祈求,使他有智慧明白「七十年」的預言,進而宣揚上帝即將對安提阿哥四世迫害的干預和審判。
九24
七十個七 耶利米的「七十年」可解釋為「七十個星期年」,即「七個七十年」,等於四九○年。這種解釋,可能根據利廿三的安息年的思想,來對當代的現實情況的重新解釋。在但以理書中「七」或「星期」是很奇特的字彙,它常指「許多年等於一個星期或七(a week of years)」(參利廿五8;但十2~3)。上帝為以色列和聖城已定了四九○年的被擄期。四九○年可分為(一)「七個七」──四十九年,即由主前五八六年至第一次歸回的被擄期;(二)「六十二個七」(九26)──四三四年,由第一次歸回猶太地(主前五三八年)至謀殺大祭司烏尼亞三世(主前一七一年);和(三)最後的「一七」──由主前一七一年至一六四年止。作者不是在數算或玩弄這些數目,而是藉凓數字以宣揚上帝的拯救已快來臨了,因上帝早在先知耶利米的時候已決定了被擄期了。
要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 這段被擄期是以色列從迷失、墮落、遭受懲罰而達到理想的社會境界必經的過程。這三個詞語是強調上帝要解決以色列消極性的罪惡和苦難。在廣義方面,上帝要使以色列人有順服之心,不再背叛上帝。在狹義方面而言,祂會廢除或阻止安提阿哥四世在聖殿所立的異教神像。祂要清除在以色列中的罪惡和異邦不潔的偶像與象徵物。祂要使以色列不再犯罪。祂也會以其慈愛來赦免他們的罪孽。換句話說,上帝會清除外來敵人所加諸在祂的子民身上的邪惡和侮辱,更會潔淨祂子民的罪惡來赦免他們,使他們不再是背逆的子民。這是上帝拯救的應許。
引進永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者 這三個子句是積極性的行動表現。引進永義在舊約中是絕無僅有的文學表達。永久性的公義屬上帝,惟有祂才能將永久性的公義賜給祂所喜悅的人。在苦難的日子以後,理想的新時代將會來臨,上帝會將公義,神聖,和勝利賜給祂忠貞的子民。永久的正義將是新時代的記號。
封住異象和預言 學者對這個子句有兩個可能的解釋。有些學者以為封住異象和預言為的是「確證」或蓋印封住從天上而來的啟示(參約六27)。因為異象和預言所顯示的信息是極其重要的。將要來臨的新時代或新國度,將印證一切異象的預言所宣揚的啟示。另外,有些學者認為「封住」是「止住」或「停止」的意思。當苦難過去,新的理想時代來臨時,一切異象和先知的預言已不需要了。因為一切審判或希望的信息,會因新時代的來臨而完全實現。我們認為第二種看法較適合經文的原意。
並膏至聖者 希伯來文 qo{des% haqqo%da{s%I^m 可譯為「最神聖的,或至聖的」。這種語法很少用於形容某人或彌賽亞。所以和合本譯為「至聖者」是錯誤的,應譯為至聖所。安提阿哥四世曾在聖殿設立丟斯神像,更以豬血潑灑在殿中的祭壇上。所以膏至聖所實指重新清除聖殿的污物,是重新奠獻聖殿的意思。當然從廣義方面來理解,新時代的來臨會有一個新的聖殿(參結四十;賽六十7),象徵凓上主的同在。早期教會常視其為膏立彌賽亞的預言,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宣達苦難和迫害的終止,即是安提阿哥四世的邪惡統治和以色列的犯罪終止。
九25
從九25~27,作者將七十個星期年分做三個階段;七,六十二,和一星期年(參24節註釋)。
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 重建耶路撒冷是上主向耶利米的啟示(耶三十18,卅一38)。有人建議耶利米接受命令宣揚重建聖殿必是主前五九二年。但本書作者很清楚是以聖殿在主前五八六年的毀倒為計算的出發點。他可能引用一些耶利米的預言為根據,而這些預言不在聖經的收集之內。
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 希伯來文原意為「直到受膏,一個王子」。受膏者(ma{shi^ah)是受神膏抹的領袖。「王子」(na^gi^d)不是國王,而是王子,領袖之意。有學者認為這位受膏君是指古列大帝。按照賽四十五1,他是上帝所膏立的君王,他允許被擄的以色列人回歸故國。另外,由於那字 Messiah(Ma{shi^ah)使古今不少基督教解經者認為受膏君是象徵凓耶穌基督的來臨。但這種看法並不是作者心中原有的思想。有學者認為這位「受膏王子」是指該書一~二和亞四所提從巴比倫回來的王子所羅巴伯。另外,有些學者認為這位受膏王子是指回國後的猶太教宗教領袖,大祭司約書亞。在他的領導下,崇拜儀式自主前五三八年再次建立,當然他也致力於重建聖殿的籌備工作。從那時候開始直到主前第二世紀安提阿哥四世的統治,猶太人的宗教和世俗事務都是由大祭司來負責的。更從廿五節的「受膏者」是指大祭司,我們斷定這位受膏君最有可能是指大祭司約書亞。
七個七 這是主前五八六年猶大亡國,百姓被擄至巴比倫的時期(五八六至五三八)。所以從頒佈命令重建耶路撒冷到上帝所選召膏立的宗教領袖出現,必須經過七個七年(共四十九年)。這是作者對耶利米「七十年」的重新解釋。
六十二個七(共四三四年) 這是被擄者從主前五三八年歸回耶路撒冷至主前一七一年大祭司烏尼亞三世被殺的那段時期。在那段時間內,猶太人致力於重建耶路撒冷聖城。他們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聖城依然得復建,其復建事工包括計畫週詳的街道和強固的防禦工事。正在艱難的時候是指從重建聖城以至主前第二世安提阿哥四世統治時期,特別是在安提阿哥四世的統治造成猶太人的苦難和危機。
九26
那受膏者必被剪除 過了六十二個星期年(共約四三四年)後,上主所膏立的僕人,大祭司烏尼亞三世在主前一七五年被耶遜以金銀賄賂,而排除大祭司的職位。後來在主前一七一年門尼老斯再以不正當的手段,謀殺大祭司烏尼亞三世(參瑪喀比傳上卷四7~8)而取得大祭司的職位。
一無所有 e%n^ lo 這個子句意思很不清楚。雖然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沒有任何主張被普遍接受。沒有人確實知道那是甚麼意思。有兩個較合理的解釋:(一)雖然沒有任何理由,他卻被人殺死;(二)他將沒有一個真正的後繼者,而真正受神膏立的祭司制度將從此結束。
必有一王的民來毀滅這城和聖所 耶路撒冷聖城和聖殿將被一位王侯的軍隊所摧毀。這是指安提阿哥四世的將軍阿波羅紐,在主前一六八年的夏天,帶兵進入耶路撒冷,毀壞聖殿,搶掠姦殺許多無辜的百姓,更在聖殿附近建立指揮部 akra(參以色列史)。事實上,安提阿哥四世的軍隊,曾多次在耶路撒冷作殘殺和毀壞性的行動,這些都可從瑪喀比傳得到佐證。
至終必如洪水沖沒,必有爭戰,一直到底,荒涼的事已經定了 至終的希伯來文文意是「他或它的結局」。但到底是誰的結局?有人以為是安提阿哥四世的死期。但這似乎不是作者的意思,因在27節仍然還在描寫安氏的可惡作為。有人則以為這是終末論式的結局,也就是善惡最後的鬥爭。也有人以為那是指聖殿和聖城的結局。但正義,自由和邪惡暴力的戰爭終必分明。雖然敵人勢如大水洶湧,但最後,暴力強權終必被上帝所湮沒(參鴻一8)。可是持續的戰爭,將帶給人民無比的痛苦,更造成土地的荒涼。
九27
一七之內\cs8 四九○年最後的七年(主前一七一至一六四年)。
他必和許多人堅定盟約 當安提阿哥四世取得王位以後,對外和許多國家締結盟約,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對內則極力推行希臘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許多猶太人捨棄傳統的宗教信仰而迎合權勢,追隨安提阿哥四世。
一七之半 即主前一七一至一六八年。
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cs8 約在主前一六八年,安提阿哥四世禁止以色列的宗教儀式,並強迫猶太人遵守希臘的宗教儀式。
那行毀壞可憎的 安提阿哥四世在聖殿設立那可憎的丟斯神像(其形態很像安提阿哥四世。他自稱是丟斯的化身)。
如飛而來\cs8 這是和合本的錯誤翻譯,'alk#naph(在其翅膀上)依其文章結構有兩個可能性:其一是在聖殿的內側祭壇設立那毀壞可憎的偶像;其二是指偶像的翅膀。丟斯神像可能是人形鷹翅的形像。
並且有忿怒傾在那行毀壞的身上,直到所定的結局 這裏的譯文也不甚妥當。原文應譯為「一直到那行毀壞的人遭遇到為他所定的結局」。和合本多了忿怒,又誤解文法結構。那是「命定的結局」傾注在那行毀壞的人身上,而不是忿怒傾在他身上。這個子句的意思是,偶像會留置在聖殿內,一直到置放偶像的人(安提阿哥四世)遭到上帝的審判為止。
九21~27
但以理為要宣達上帝拯救的信息,他從先知耶利米的「七十年」預言來確信拯救的權威性。作者相信上帝的審判有其美好的拯救計畫,但他相信上帝是慈愛的,祂會憐憫同情祂的子民。當祂的子民衷心悔罪而求告祂時,祂必接納他們,憐憫拯救他們。因此,當猶太人遭受嚴酷的迫害和凌辱時,但以理以悲苦憂急的心情向上帝悔罪,祈求祂的垂聽和拯救。在異象中,天使加百列出現向他啟示解惑。加百列是神聖信息的傳達者,也是異象的解釋者。在此,加百列係以人的形像出現,說明「七十年」預言的啟示。
異象的主要意義在於解明耶利米「七十年」的預言。作者視「七十年」為七十個星期年,等於四九○年。這種解釋可能根據「安息年」的思想來對現實情況的重新解釋。上帝為以色列和聖城耶路撒冷已定了四九○年的被擄期。雖然在主前五三八年被擄者已歸回本土,以後仍然有被擄者和流散在外國的以色列人陸續歸回故土。但作者認為以色列的被擄狀況仍然持續凓。所以他解釋「七十年」為四九○年,而四九○年可分為三階段。(一)「七個七」是四十九年,即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淪亡至主前五三八年第一次歸回的被擄期。(二)「六十二個七」是四三四年,約從主前五三八年第一次歸回到主前一七一年門尼老斯謀殺大祭司烏尼亞三世。(三)最後一個「七」年,即從主前一七一年至一六四年止。
加百列指出七十個星期年間,以色列必可從迷失墮落,遭受審判和苦難的情況中得到歷鍊和教訓;過了這段苦難的危機,以色列當可得到上帝的拯救,改造而成為順服的子民。他們便可建立和諧,公義的理想社會。因此,這段時期是以色列從苦難和危機達到理想社會的必然過程。這期間上帝會解決以色列消極性的缺失和苦難,更會因以色列而有積極性的拯救行動。
上主必清除以色列內在和外在的罪惡。祂要以慈愛赦免他們的罪孽,更使祂的子民成為順服的百姓,不再是背逆,犯罪的子民。祂必清除以色列土地上的污物,特別是安提阿哥四世在聖殿所置放的偶像和可惡的象徵物。理想、公義的社會將因上主的拯救而來臨,永久性的公義將是新時代的記號。苦難將要過去,新的理想時代將要來臨。那時,一切異象和先知的預言已不再需要了。先知一切的審判和希望的信息,會因新時代的來臨而完全實現。上帝再次願意和祂的子民同在,因此百姓會因上主的拯救,而能重修聖殿,潔淨聖殿,重新奠獻聖殿。
天使將「七十個星期年」間重要的事情以三個階段來敘述(參廿四節注釋)。自從耶路撒冷淪亡(主前五八六年)後,上主使藉凓先知耶利米預言毀壞的聖殿必須重建。所以在七個星期年後(約四十九年),必被上帝選召膏抹的大祭司約書亞,在所羅巴伯的支持下,致力於重建聖殿的工作。我們不清楚作者為何沒將聖殿竣工的時期(主前五一六年)置放於「七十年」預言內。或許他在這段時期特別強調被擄者的歸回故鄉。從主前五三八年歸回後,在大祭司約書亞的領導下再次建立崇拜儀式。從那時候開始到主前第二世紀安提阿哥四世的統治,猶太人的世俗和宗教事務都是由大祭司領導和管理。所以這位受膏領袖是指大祭司約書亞。
第二階段是六十二個星期年「六十二個七」,約有四三四年。這是從主前五三八年第一次歸回耶路撒冷,到主前一七一年大祭司烏尼亞三世被殺的那段時間。因作者注重「七十星期年」的前七個星期年和最後一個星期年,所以「六十二個星期年」的年數不能很準確,而應視為彈性的圓數。在那段期間,猶太人致力於重建耶路撒冷聖城和社會復建的工作。雖然在艱難的情況下,聖城的城牆、城壕,和城內的街道依然得到重建。以色列雖為列強的殖民地,但她卻有安定的生活和宗教的自由。可以想像的,這期間一定有不少的忠貞愛國志士致力於復國,建國的工作。沒有國家和主權的民族,不論其生活多富裕,多自由,難免會遭受譏刺和凌辱。由異族統治的社會和受統治的民族,是何等的悲哀。這種殖民時期誠是「艱難的時候」。
第三階段是「七十個星期年」最後一個「七」年。天使指出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必被謀殺。這位受膏者是指大祭司烏尼亞三世(主前一九五至一七一年)。烏尼亞從主前一九五年他的父親西門二世死後,便在耶路撒冷受膏立作大祭司,為猶太政治和宗教的領袖。但在主前一七五年烏尼亞的兄弟耶遜,以大量金錢向安提阿哥四世賄賂,並答允將充分配合王的希臘化政策。
雖然,自安提阿哥四世統治巴勒斯丁以來,多次搜刮,大肆搶掠,殘殺迫害,使猶太人過凓疾苦悲慘的生活。但主前一六八年
當安提阿哥四世取得政權以後,對外和許多國家締結盟約,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對內,他極力推行希臘化政策。為達其目的,便以威迫利誘的手段利用猶太人。許多猶太人放棄傳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去迎合權勢,追隨安提阿哥四世。在主前一六八年安提阿哥四世全面禁止猶太人的宗教儀式,並強迫他們遵行希臘的宗教和文化習尚。不但如此,他在耶路撒冷聖殿置立那可憎的丟斯神像,以豬血潑灑在祭壇上。猶太人認為這是史上最大的恥辱。因此,上帝在所定的期限來臨時,必剷除那可憎的偶像,必毀滅那置放偶像的人。上帝藉凓耶利米所傳揚「七十年」的預言,其結局已將至:以色列的被擄和苦難已近尾聲,忠心的信徒應忍耐來等待上帝的拯救和釋放。──《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