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埃及
讀經:耶40:1-43:13
「(他們)入埃及地,到了答比匿,這是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在答比匿耶和華的話到耶利米說……」(耶43:7-8)
就這樣,經過九百年之後,亞伯拉罕的後裔又回到了埃及。我們本章所讀的經文,記錄的就是這段歷史。這件事不免讓人回想到,過去那一個經常被記念的晚上。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個晚上,神伸出了祂大能的手,把他們從法老的軛下救拔出來。那個晚上,漆黑,奧祕,神彰顯了祂奇妙的大能。次晨,他們所迎接的是自由的日子。那時,他們高高興興的對耶和華高唱凱歌:
「在埃及黑色大海上,高聲擊鼓!
耶和華已得勝,衪的百姓已得自由。
歡唱,因
他的戰車和馬兵,雖然勇猛無比,
他誇口的一切都已成空,只因神已發言,
戰車和馬兵就都葬身海底。
要高聲擊鼓,在埃及黑色的大海上!
耶和華已得勝,祂的百姓已得自由。」
現在,經過了九百年以後,這一群被擄後剩下來的人,又回到了埃及。他們心中驚懼,但還是帶著悖逆的態度。其實他們逃到埃及的這件事,本身就是違背了神最近透過祂的先知所傳給他們的信息。
背景
耶利米書40-45章,所記載的就是城陷落以後發生的那些事件,以及耶利米在這段期間所傳的豫言。巴比倫已經立基大利作猶大諸城的省長。耶利米也到他那裏去,住在民中。在一段短期間內,一切似乎都很順利。但是,很快的問題就來了。基大利被以實瑪利所謀殺,以實瑪利又接連行了幾件殘忍的事。最後他帶著所剩下的人,就是王的眾公主和住在那裏的百姓,逃離了米斯巴,顯然耶利米也是其中之一。約哈難把分散了的軍隊聚集起來,追擊這一群逃離的人,並且在「基遍的水旁」,追上了他們。
把那些被擄的人救回來以後,因為怕迦勒底人,約哈難並沒有回米斯巴去。他們在靠近伯利恆的金罕寓住下,豫備要下埃及去。在這裏,他們請耶利米為他們求問神的旨意。他們答應,不論耶和華怎麼說,他們都要照著去行。過了大約十天,先知對他們宣告說,神的旨意要他們留在這地,並且慎重的警告他們,不可下埃及去。他們忘了早先所作的應許,亞撒利雅、約哈難、和那些與他們在一起的人,拒絕聽從耶利米。他們帶著猶大一切剩下的人,男人、婦女、孩童、和眾公主,還有耶利米和巴錄,一起下埃及去。他們「入埃及地,到了答比匿,這是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在答比匿,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
這段故事滿有教訓,讓人看到那個可能危害一個國家,或個人的危機。這個民族從原來被欺壓、受苦、眨低的情況中,被救拔出來。他們得到了釋放,有自由,成為尊貴。可是,如今他們又回到了同樣的地方。這地方的光景,和當初他們被拯救時的光景相比之下,更沒有盼望。這就是歷史上那些大帝國、大國家興衰的故事。埃及如此,亞述如此,巴比倫如此,希臘如此,羅馬也是如此。當這些國家追求良善的事時,國家就興盛,當他們開始墮落後,國家就衰亡。對於那些得到更多光照、被提升到最高地位的國家而言,他們的墮落毀滅就更徹底。
所以,現在我們要考慮,這段記述他們回到埃及的經文,對我們有甚麼教訓,他們回到埃及的原因,以及神的話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臨到。
回到埃及──為奴之地
以回到埃及這件事而言,這裏所記錄的事實已經相當清楚。他們回到了那些曾經奴役他們、欺壓他們的人那裏去。這是人類生活中,也是人類歷史裏,經常都有的一個奇怪的傾向,特別是在他們墮落、忽略了歷史的教訓、不聽歷史的教訓時,他們往往都會想回到以前奴役他們、欺壓他們的地方去。他們又回到了埃及。從他們的先祖亞伯拉罕起,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有一個奇怪的傾向,常常想下埃及去。甚至亞伯拉罕自己,他算是一個敢冒險的英雄好漢,為了尋求神所建立的城,他敢離開迦勒底的吾珥。但是,當饑荒臨到這一塊新的地方時,他卻下埃及去了。這事召來了一個很可怕的後果。他的兒子以撒重演了他的錯誤。耶羅波安,在他們這個國家的歷史遭遇到重大的轉捩時刻,也是求助於埃及。希西家算是坐大衛寶座諸王中,比較好的一個王。可是,有一段時間他也是和他的那些政客,忙於籌劃和埃及結盟,以取得國家的安全。這件事引起以賽亞厲聲的斥責。這一切,在說明一個同樣的原則;一個偉大的民族,擁有許多恩典和光照,可是還要回到地們所出自之處。然而這樣的事本身就是一個災難,就是毀滅,就是邪惡的。列國都有同樣的奇怪傾向,在經過一段時間,以正當的方法,以理性的方法,以人生崇高的理想,以心智的力量和屬靈的力量,為國家的強大以及國家的安全打下根基以後,接著就想回到原來的野蠻階段,試圖以身體的力量取得自身的安全。以國家生活而言,也有一個傾向,就是離開那崇高的道德和屬靈的理想,回復到放縱情慾的情況。試以今天一般人的態度來說吧!提到嚴謹自律、德行高超的生活,大家都會譏為「清教徒」式的生活。人們所喜歡的是無拘無束的生活,可以放縱自己。他們都想回到埃及。
他們回到埃及的動機是甚麼?
這些人是要避難,他們想找一個安全的地方。不錯,他們已經經歷了一段熬煉的時間。長久以來,迦勒底的軍隊就在威脅著他們。他們把耶路撒冷困住,最後,他們攻破了耶路撒冷的城牆,把這座城夷為平地,神的殿也被燒成灰燼。他們的親友中,有很多人被擄去,剩下的人就分散在他們列祖的土地上。他們怕加勒底人,他們怕新的危機臨到。為了求取自身的安全,他們下到埃及去。這樣的決定,本身就已證明他們的墮落。也許他們沒有公開表明出來,他們的行動正表達了他們內心的感覺:他們沒有力量。他們知道,但他們不會承認。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力量可以抗拒迦勒底人的壓迫。為了避免危險,他們甯可屈身,把自己的頸項放在埃及人的軛下。
今天社會上處處可見的輕浮放縱,乃是人類心靈深處的恐懼所造成之後果。為了逃避這種恐懼,人們纔必須去尋找那些刺激。
人離棄宗教上屬靈的祟高思想,轉而專注意於外表的繁文縟節,這只不過是一種迷信,表達他們內心的害怕而已。他們想用一切可以叫他們的良知得到安慰,叫他們的感覺不再那麼靈敏的東西,來阻隔人與神之間那種直接的、坦誠的、生命的關係。
他們回到埃及去。今天我們讀這段歷史,會有一種憐憫這些古人的心情。可是,我們自己呢?我們不也正在向著埃及地走去?
這種回到埃及的方法,乃是「策略性」的方法。這裏我講的「策略」不是指其正面的意義,而是指其最卑賤的意味:就是想靠自己的力量來操縱事件,而不照神的帶領;不用心代禱,反靠謀術;結果所產生的不是勇氣,而是懦弱。這一切乃是人的墮落、人的失敗的明證。
他們回到埃及的原因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回到埃及的原因。為甚麼原來他們希望離開的那種環境,如今他們又轉回去就它?我已經說過,當時那些人回到埃及的原因,是依照他們的政策,想在那裏求取安全。但是,回顧一下九百年前他們離開埃及時的情況,我們不明白,他們何以還會採取這樣的行動。他們擁有一個歷史背景,這個歷史的事實是:當他們自己毫無力量時,他們可以在神裏面找到力量。那時神拯救了他們,又使他們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可是,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這一群人,只不過是剩下的、分散的人。他們心中恐懼,就回到了當初他們逃離的那個環境,想在那裏找到安全。他們實際上的問題何在?答案就在本章我們所引用的經文裏:「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這就是不信,結果就給他們帶來墮落的願望,最後乃是他們良知的崩潰。這就是他們回到埃及這件事實的背後理由。讓我再重複一次,同時請你注意,我是按照先後次序來說的:不信,產生墮落的願望,最後產生良知的崩潰。也就是說,最後這些人失去了那敏銳、機警、敏感、柔和的良知。不但當時的那些人,同樣的事今天也可能發生在一個國家或一個個人之上。
從這方面我們談到了不信,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信心不只是理智上的認同。「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在新約聖經中論到信心的那卷書信上,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有時候用這種方法來說明信心,有的時侯用另一種方法。信心是聽從。相信還不算信心,除非這個相信啟發了實際的行動。按著我們的理智,我們可能相信某件事是真實的。可是,這樣的相信除非在那個人的心裏產生一個願望,並以實際行動來回應他所信的,還不能叫作信心。我們說,這些人的不信表現在他們回到神把他們救出來的那個老地方去。這正說明,他們不順服他們所領受的光照。信心和恐懼是互相排斥的。真正有信心就沒有恐懼。任何形式的驚惶、害怕,都是人不敢肯定信神的外在表現。人不敢肯定信神,通常是他們在某些方面不肯順服神的律法。我說「在某些方面」,並沒有說錯。因為有時人在某些微小的細節上,沒有完全順服神的律法,在當時看來似乎是無關緊要的。不順服的細節雖然小,但是已經偏離了神的律法所定的嚴格道路。不論一個國家,或個人,如果稍稍偏離神律法的道路,結果對神的異象就會模糊。對神不肯定,會逐步漸進,到了最後對神一無把握,心裏就充滿了恐懼,於是人就回到埃及,回到當初他們逃離之地,那時,他們靠著神的大能大力,得以在埃及人面前成為得勝者。可是,此刻他們卻肴望借助於埃及勢力的保護。
不信產生墮落的願望
在第42章,耶利米把這些人心中所想的,明白的說出來。他藉著假想中的那些領袖的口,說出了他們的決定,耶利米說得一點都不錯:「我們……要進入埃及地,在那裏看不見爭戰,聽不見角聲,也不至無食飢餓。我們必住在那裏。」這段話正中要害。這些人的願望是甚麼?他們所渴望的是安逸和食物。如果一個國家所求的只是安逸和美食,那麼這樣的墮落願望會導致這個國家在各方面的分崩離析。這些人要的是甚麼?他們要的是不計代價的和平;只要沒有戰爭,只要有食物可喫,他們就滿足了。他們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不用出力流血,以抗拒敵人。只要他們可以不再聽到角聲,不再看見爭戰,只要他們有充足的食物,那就夠了。他們所要的只有這些。我想讀者中可能已經有人心中在嘀咕了,你是不是主張暴力的戰爭?我以為,今天這世界需要有道德上的戰爭。我主張的不是暴力的戰爭。我所呼籲的是,我們在內心和生活上,應該有一個英雄氣概,為伸張正義,甚至必須一戰也在所不惜。我們不要有一個懦弱、膽怯、畏縮的態度,為了避免戰爭,甚至可以閉眼不看罪孽。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說,為了捍衛和平,我們必須隨時準備應戰。這樣的哲學是從地獄生出來的。對我們這些見過神,相信神的人,我們只有一個態度,就是不管狂風從那一個方向吹來,我們都要在正義、真理、和愛心的基礎上站穩。這樣,當戰爭來到時,我們就可以豫期,神不會站在勢力比較大的那一邊,而是站在正義、公平、和真理的這一邊。有一次有人問一個出名的政治家(Robcrt William Dale)說,「你相信人類應該不計任何代價追求和平嗎?」他回答說,「我當然相信,所以有的時候為了追求和平,我們必須付出戰爭的代價。」這句話裏面含有很深奧的哲理,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一個國家若落入一個觀念中,經常恐懼戰爭的臨到,那麼這個國家就會想盡辦法,避免戰爭。這樣的態度往往會帶來比戰爭更可怕的災難,要付出比戰爭更高的代價。這樣的態度也證明了,這個國家已經失去對神的信心,已經有了墮落的願望。
良知的崩潰
最後我們要來看那一件最沒有希望的事:良知的崩潰。良知原有的敏銳感覺已經失去。國家的前景與思想,已經失去以前的崇高理想。用聖經中那可怕的詞句說,他們的良心已經堅硬了,恐懼的事不會叫他的臉色變白,可恥的事不會叫他的臉色泛紅。憤世嫉俗取代了信心的地位.悲觀主義取代了盼望的地位,功利主義取代了愛心的地位。
也許有人要問我:那麼你是反對功利主義了。這就要看人怎麼定義「功利主義」而定了。這個詞原來是出自一個蘇格蘭牧師的口。這位牧師勸導他的會友,不可離棄福音,成為功利主義者。後來有位學者(John
Stuart Mill)極力反對這種說法。按照他的看法,功利主義者認為,多數人的最大益處,乃是制定政策的依歸。功利主義者也認為,道德應按它所造成的結果來判斷;又認為任何行為,只要能叫人快樂,那就是正確的。這樣的看法,有可能是最深奧的真理之啟示,但也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為害人性的最可悲的異端。很可惜,這樣的思想慢慢成為異端,結果,真理的標準不再是人類行為的標準。愛心就成為逸出軌道的東西。很普遍的,大家都以為,在商場不必講愛心。那麼,這樣的人何不乾脆放棄基督教,回到他們原來所出自的地方──異教裏去?大家又以為,法律之前不能兼顧人情。真的嗎?假如執法卻不帶有憐憫之心,那麼這個國家就快衰落、滅亡了,並且可能要滅亡得比古時的羅馬帝國更甚。一個敗壞的良知,沒有信心,只有憤世嫉俗;沒有盼望,只有悲觀;沒有愛心,只有冷酷的功利主義。所有的偉大都成為過去,那些促使人能昂然屹立的因素,也一一消失。我們怕迦勒底人,所以我們要下埃及去。我們不要怕甚麼,我們不要運用權謀,和甚麼人結盟。要知道,這世上智慧人所輕看的,有的時候是最偉大的基督徒。
神話語的堅持性
「在答比匿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我要請各位注意的第一件事實是,耶和華的話依然臨到。本書開始時,我就提到,這個事實乃是我們這本書的主調。以前,在黑暗的日子裏,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現在,日子更加黑暗。經過了四十年之後,他起初所豫言的,都已應驗。那座城已成廢墟,神的殿已被燒毀,百姓已經被擄去,剩下的人好像驚弓之鳥,逃到了埃及。最後,他們到達了答比匿──這一塊禁地的邊界堡壘。在這個地方,神的話語也臨到他們。
神總是為自己留下一些見證人。祂總是興起人揚聲反對戰爭、反對虛浮、反對迷信。這些人受到逼迫,甚至被殺,但是,他們的信息還是繼續傳下去。也許他們的聲音被壓抑了,但是神的話語依然臨到。在新約裏面,我們可以看到有關這個真理的最佳實例。希律殺了約翰的頭,耶穌就進入他所管轄的地區去。我不嘵得你有沒有注意到,按頭三本福音書所記,耶穌在加利利的公開服事,每次祂進入加利利,都是約翰被下監的時候。我怕我們讀經讀到:耶穌聽說約翰被下到監裏,就往加利利去,會以為耶穌是到那裏去暫避風頭。一點都不對,耶穌是昂首進入那個危險的地區。約翰是在加利利下監的,加利利的分封王正是希律。祂一聽說約翰被拿下監,就到加利利去。約翰已經揚聲呼喊: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曾經有一度,希律樂於聽他的信息。在這位偉大的希伯來人的事奉工作下,他曾經接近神國的邊緣。可是為了壓制約翰的聲音,希律最後還是把他殺了。哦!希律阿,希律,你可以止息約翰的聲音,卻不能止息神的話語。「在答比匿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
耶和華話語的肯定和權威
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以及那些到達答比匿的人,如此說,「我必召我的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在所藏的石頭上,我要安置他的寶座。」他們為了逃避巴比倫人,纔到埃及來。而巴比倫的大軍則正朝著埃及前進,要來征服這地。這是古代的記錄。後來事情怎麼演變呢?歷史告訴我們,正如耶利米所豫言的,埃及地被征服了,巴比倫王真的在那裏設立了他的寶座。
耶和華的話一向是宣告事實,又促使那個事實發生。人們所寄託,想求取安全感的那些虛假的事物,是註定要滅亡的。當人違背了耶和華的聲音,回到他們原來所逃避的地方去,希望那以前逼迫他們的,現在可以幫助他們時,他們所寄託的這些東西也是命定要被毀滅的。
除了神的寶座以外,個人的心靈找不到避難所,國家的前途也沒有安全的寄託。當人失去了對神寶座的認識,失去了與神寶座之間的關係,轉而去躲在山裏、巖石中時,山要被裂為兩半,磐石要被磨成粉末,而人的心靈要被赤裸裸的顯露出來,國家的光景也一樣。他們將發現,在永世的寶座面前,他們不能隱藏甚麼,一切都是赤露敞開的。
神的話語堅持不斷的臨到,是帶有一個恩惠的目的。過去這樣,現在還是不變。神的話語臨到,總是給人創造一個機會,讓人可以悔改、可以歸回、可以更新。神的聲音像最可怕的雷轟臨到,乃是要人回到祂面前,可以聽祂溫柔的愛語。審判臨到一個國家──不管是戰爭,是饑荒,是天災人禍,或是那看不見但更可怕的敵人──蟲蛀、生鏽,雖然無聲無息,但具有非常可怕的破壞力。這一切的目的是要叫人把臉轉向神,因為祂的愛是無限的,又是不變的。只要我們肯把臉轉向祂,祂就必接納我們。
我們要用聖經的話,來結束本章。請聽以賽亞的話:「禍哉,那些下埃及求幫助的,是因仗賴馬匹,倚靠甚多的車輛,並倚靠強壯的馬兵,卻不仰望以色列的聖者,也不求問耶和華。」
古時以賽亞所講的這一段話,今天也許在字面上必須稍加修正,不過他所教導的與他所列舉的原則沒有改變。如果用在今天,馬匹車輛可能要改成坦克飛機。但是那基本原則還是:禍哉,那些回到當初他們所逃避之事的國家。他們想以此求得安全,卻忘掉了耶和華。
稍後,這位先知又說了一段在我看來意義最深奧的話。這段話非常重要。他宣告說:「埃及人不過是人,並不是神,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並不是靈。耶和華一伸手,那幫助人的必絆跌,那受幫助的也必跌倒,都一同滅亡。」
我們不看以賽亞,翻開詩篇,思想一下這位詩人的話: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
但我們要題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
這句話今天這個時刻仍在試驗著我們。這話是真的嗎?我們敢不敢這樣說?我們敢不敢這樣信?或是這句話太古老,有點缺乏知識,我們不能再採用這話的原則?假如是這樣,那麼這正道出我們衰敗的原因。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
但我們要題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
我們敢這麼信嗎?讓我們再看這位詩人接著怎麼說:
「他們(靠車、靠馬的人)都屈身仆倒;
但我們(題到耶和華我們的神的名的人)卻起來,立得正直。」
一切信靠物質的,最後終必成為廢墟荒場。信靠神仍然是獲得永存和力量的必備條件。――《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