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新約裏的耶利米

 

前面我們所思想的,是耶利米對神的這一群特別百姓所傳最後的信息。耶利米書其餘的部分還有:巴錄的補註(第45章),耶利米所論有關四圍列國的信息集(第46-51章),和歷史的附註(第52章)。這些論到列國的信息,很可能是在他漫長職事中,許多不同的時候所傳講的,後來被搜集在一起。有趣的是,在七十七譯本中,這些信息排在25:13以後,並且信息的次序也不一樣。不過,我們不去思想這些信息。前面我們已經就耶利米書的一些重點,加以分析、默想。這一章我們要轉到另一個有趣的題目,作為本書默想的結束。

讀聖經的人都知道,聖經中的新舊約,其實是交織在一起的。這是從整體、一般性來看的。事實上,除非我們對舊約有認識,可以從舊約得引證,否則我們就沒辦法充分的研讀新約。新約的作者從頭至尾,都一致認定,舊約的歷史是正確的,舊約的教訓是有權威的。我們找不到他們當中,有那一位對這觀念有任何的偏離。我們主之所以把摩西的吩咐擺到一邊去,乃是因為摩西的吩咐,已經在另一個更高的律法中得到了實現。希伯來書的作者能夠說,古代的一些儀式已經成為過去,乃是因為這些儀式所代表的道德和屬靈上的價值,已經充分而完全地在基督徒的世代裏得到了應驗。可是,這並不只是一般性而已。新舊約之間,還藉著新約直接引用舊約的經文,使用舊約的觀念,而密切的交織在一起。最後,新舊約在超自然,在以基督為中心的事上,也是一致的。同時,我也應該指出,新約作者,包括我們主自己,所擁有的聖經乃是舊約。路加也許是惟一的例外,因為他是一個希利尼人,不過他所受的基督徒訓練,也是來自希伯來人基督徒,特別是保羅,所以從他的著作中,還可以看出他對舊約是相當熟悉的。

現在我們要看看,先知耶利米的這本書在新約中佔著一個甚麼樣的地位。首先,我們要從一般性的來看,然後我們要簡單的思想新約引用的一些耶利米書的經文。

從一般性的事實來看,耶利米在新約中出現了兩次,都是在馬太福音(太2:17;16:14)。在我們現在用的聖經版本中,另外還出現了一次(太27:9)。但是,很明顯的,第三次出現的這個地方,是早期抄寫的文士誤加的。關於這一點,加爾文說,「我必須承認,耶利米的名字為甚麼被加進去,我不知道。我沒有興趣去追究這個問題。我只知道,這話是撒迦利亞講的,他們誤寫了耶利米。」而耶利米出現的這兩次,第一次是直接引用耶利米的經文,我們等一下就要來研究;第二次是記錄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我們主詢問祂的門徒,人認為祂是誰時,門徒對祂的回答中,提到了耶利米的名字。除了直接提到他名字的這兩次以外,新約中直接或間接引用耶利米的豫言,達四十一次之多。有趣的是,這四十一次中,有二十六次出現在啟示錄。顯然,約翰對舊約中的這位大先知相當熟悉。

直接引用耶利米經文的,共有七次,依序:

1.太2:17{\LinkToBook:TopicID=34,Name=2:17-18}
2.太
21:13{\LinkToBook:TopicID=35,Name=21:13}(另見相關經文,可11:17;19:46);
3.徒
15:16{\LinkToBook:TopicID=36,Name=15:16}
4.羅
9:20{\LinkToBook:TopicID=37,Name=9:20-21}
5.林前
1:31{\LinkToBook:TopicID=38,Name=林前1:31; 林後10:17}(林後10:17又重述一遍);
6.來
8:8-12{\LinkToBook:TopicID=39,Name=8:8-12; 10:16-17}(來10:16;17又重複出現);
7.啟
18:2{\LinkToBook:TopicID=40,Name=18:2}

下面我們所要作的,只是看看這些直接引用的經文,在新約和在耶利米書中,各佔甚麼樣的地位。我所要講的很簡單,可以說只是一種介紹性的資料,我希望有人能就這些題目作更深入、更完整的研究。

馬太福音2:17-18

引自耶利米書31:15-16{\LinkToBook:TopicID=25,Name=屬靈的新約(耶31章)}

在耶利米的豫言中,這段經文出現在「盼望的信息」中。那時先知被囚在護衛兵的院子裏。這段信息論到神出於祂自己的那永恆的愛,所發出的舉動。首先,他承認全國性的哀傷,但是緊接的是耶和華的憐憫──「你禁止聲音,不要哀哭,禁止眼目,不要流淚。」馬太引用這段經文,論到希律殘殺無辜孩童的事。對他而言,婦人為她孩童被殺的哀號,乃是象徵這個國家的罪所帶來的後果,也是人性的失落之表記。他們的哀哭,乃是邪惡的行動所帶來的直接後果,這後果直接牽涉到那些無辜的人。馬太所引用的耶利米的經文,只提到哀傷的事。可是,他自己的記錄,接著告訴讀者,神介入這件事,保全了「聖嬰孩」的生命。我們可以回到耶利米的豫言,補全馬太引用的經文未完的部分。因為這位「聖嬰孩」臨到人類歷史時,四圍盡是一些憂傷的事。然而,祂的臨到實際上就是要結束這些憂傷,要擦去人眼中的一切淚水。耶利米的豫言中,也是以此作結束。雖然當時四圍漆黑,但透過這層黑暗,他看到了一線亮光。耶穌是在人類歷史中黑暗最濃的時刻臨到。然而,祂的臨到,就使那豫言中的一線亮光,變成了應驗的榮耀光輝:「祂搭帳棚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人類哀哭的小調,如今轉換成完全喜樂的大調。

馬太福音21:13

引自耶利米書7:11{\LinkToBook:TopicID=15,Name=被扭曲的真宗教(耶7:1-8:3}

這段話是這位先知在一個戲劇性的、矛盾的時刻裏說的。那時在約西亞的影響下,聖殿已經修復,全國浸潤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百姓蜂湧到聖殿的院中,他們情不自禁的喊叫:「這些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他們這樣欣喜若狂,還有一個原因:他們深信,聖殿修復了,他們國家的安全就有了保障。他們又說,「我們可以自由了!」就在這個舉國歡騰的日子裏,這位年輕的祭司兼先知,從亞拿突來,站在人們如潮水一般湧入的聖殿門口,斥責那些百姓,說他們所作的是虛假的,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一方面這樣慶祝,另一方面卻繼續不斷犯罪──偷盜、殺人、不潔、說謊、拜偶像。他們的宗教和他們的道德生活分離了,所以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沒有價值。因此,聖殿反而變成「賊窩」。這個詞含有深遠的意味,同時他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聖潔的地方,也可能成為那些殺人、犯罪的人藏身之處。時間像水一樣流逝。第一個聖殿不久就被火燒毀了。過不多久,所羅巴伯又重建聖殿。可是,又不多久,這聖殿又被擄掠,變成荒場。最後希律又重建聖殿,這個殿遠超過以前的舊殿。從物質宏偉來論,它比以前的舊殿勝過許多。這次的重建費時甚長。耶穌開始公開服事時,這殿的工桯已進行了四十六年(約2:20),整個工程一直到主後六十四年纔完成。六年以後,這殿又被羅馬軍隊所毀。耶穌腳底所走的,就是這個聖殿的院子,祂常常在這殿裏教訓人。在開始公開服事之初,祂曾潔淨一次聖殿。在祂快結束祂的事工時,又潔淨了一次。祂就是在後面這次潔淨聖殿時,引用了耶利米的豫言,宣告他們把聖殿變作了「賊窩」。耶穌引用這經文時,稍加改變,這個改變有深遠的意義。耶利米是用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問他們:「這稱為我名下的殿,在你們眼中,豈可看為賊窩麼?」耶穌引用的時候,改為:「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祂所看到的就是這樣,聖殿裏的那些屬靈的領袖,道德的教師,其實就是剝削百姓的人,他們行了各樣惡事。按照馬太所記,祂當場就潔淨聖殿,使它恢復原來應有的功用,接著就有孩童在那裏歡唱和散那!所以,耶利米斥責他們污穢了聖潔的地方,耶穌也斥責。不同的是,耶穌除了斥責之外,祂還有能力潔淨那被污染的殿,使之恢復原來應有的功用。

使徒行傳15:16

引自耶利米書12:15{\LinkToBook:TopicID=18,Name=先知的力量(耶11:18-13章)}

約西亞死後,耶利米的職事面臨了一段更艱鉅的日子。在這位富有改革心願的王執政期間,他大致上還受到了保護。現在,隨著王的過世,他的輕鬆日子已經不再。在這情況下,他來到神面前,從神那裏得到剛強,能面對前面的一切事工。在神面前,耶利米得到祂的保證,不錯,祂棄絕了猶大家,但是最後祂還是要讓他們歸回、復興。耶和華的保證是以「我必轉過來」一詞開始的,接著就述說了將來所要成就的那些應許。

雅各在耶路撒冷會議中,對有關外邦人信徒的事作出決定時,他說,他引用的是眾先知的話。他所引的這些話,比較多是取自阿摩司(參摩9:11-12);不過其中最具關鍵性的應許乃是:「我要回來!」這思想正與耶利米豫言中所記錄的一致。這也許就是他說「眾先知」而不是說「先知」的原因。神回轉過來的結果,在這兩段經文所記的都一樣,就是要實現神最終的旨意。比較具有重大意義的乃是,在新約中強調一個事實:外邦人也包括在神旨意最終的實現上。因此,在基督裏,那在中間隔斷的牆已經被拆毀,神的各樣旨意,最終要通過一個新的個體──就是教會──得以實現。

羅馬書9:20-21

引自耶利米書18:6{\LinkToBook:TopicID=20,Name=神的主權(耶18-20章)}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裏,四週的環境好像暗淡無光,一點希望都沒有。但耶利米得到了一個異象,看到一個穩固的根基,一切事物都不會動搖。那就是神的寶座。他這樣說,「一個從太初就設立,在高處的榮耀寶座,那就是我們的避難所」(耶17:12;另譯)。他在神絕對的主權裏,找到了祂的旨意必將成就的確據。在他的書中,接下去那一章就記錄了,神吩咐他下到窯匠的家裏,以及他在窯匠家中所看到、所聽到的事。這一章經文乃是對神的主權所作最偉大、最帶有愛心的詮釋。在窯匠家裏,他看到神是擁有絕對主權者,祂的手正在作工。在那裏,他看到神的主權是以恩惠來工作,他說,「窯匠用泥作的器皿,在他手中作壞了,他又用這泥另作別的器皿。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保羅在這裏的用法,並不是直接引用耶利米書的話,而是引用耶利米在這章經文中所傳達的主要信息──神的主權。請我們注意看,這裏他所引用的經文,牽涉到的真理和雅各在耶路撒冷會議時,所提的眾先知,完全一致,就是外邦人透過基督,可以有分於神的計劃。因為早先他已經清清楚楚地說過:「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6-7)。現在他所辯論的主題,也是神有祂的主權,選擇自己的方法,以實現祂的旨意。他引用窯匠的比方,目的就在此。這裏我們又看到,器皿在窯匠手中作壞的實例。神因此就重新作了一個器皿。這個新的器皿,不單單是猶太人而已,外邦人也包括在內。

哥林多前書1:31;哥林多後書10:17

引自耶利米書9:24{\LinkToBook:TopicID=16,Name=國家的強弱興衰(耶8:4-9章)}

這裏所引耶利米的話,是在那段罕見的富有亮光和優美的經文中出現的。那時這位先知正斥責這個國家的罪,他特別指出,那些政治家誤把他們國家的安全,交託在一些虛偽的倚靠上。他們所追求的倚靠是人的智慧、身體的力量、和物質的財富。他呼叫他們,回到那些真正可以叫國家強盛、保持國家安全的事上。這些事也是神在這世上所行的:慈愛、公平、和公義。簡單的說,他叫他們不要單單倚靠人,應當把自己的未來建立在認識神、明白神的事上。保羅在他所寫的哥林多前書和後書中,都引用了這段經文。第一次引用時,他是拿人的智慧和十字架的道理作對照。「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所以神就把基督賜給他們,這基督不但是「神的智慧」,也是神的能力。這乃是人得力量、得安全的惟一方法,也是實現人性潛能的惟一方法。所以,我們不要倚靠那些虛假的事,單單倚靠祂──「神使衪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和救贖」──「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在哥林多後書中,他處理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那就是在教會中有些人看不起他。他請求他們,不要看個人的性格,包括他個人的性格以及其他人的性格,而是要以他所傳給他們、以及傳給別人的福音,來試試他的權柄,因為那福音全然是屬基督的。所以,「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因此,耶利米在那時提出的大原則,不單可以應用在當時的國家事務上,現在保羅也可以引用它,應用於教會上,這教會乃是神旨意的實現。保羅應用這個大原則,不但在教會生活上──智慧和能力,也在教會對世界的服事上。

希伯來書8:8-12;10:16-17

引自耶利米書31:31-34{\LinkToBook:TopicID=25,Name=屬靈的新約(耶31章)}

這裏所引用的經文,又是出於耶利米書中那段「盼望」的信息。那段經文提到,這位先知在被囚中,睡了一覺後醒過來,精神清爽,就寫了一首歌,這歌分為三段,每段都以「日子將到」開始。透過黑暗的四週環境,耶利米看到了神旨意最後的成就。論到那最後的成就,他用的是「以色列家」「猶大家」。在第二段,他宣告耶和華說:「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他又更進一步宣告說,這個新約和以前耶和華帶領他們出埃及地時,與他們列祖所立的約不同。這個新約是建立在他們對神的直接認識上,藉著這樣的認識,他們就可以完全瞭解神的律法和旨意。結果就會帶來道德的潔淨。希伯來書的作者兩次提到這段經文。

第一次提到這段經文時,也在討論利未祭司制度的失敗,以及耶穌的祭司職分之完全。這就應驗了耶利米的話,耶和華要與「以色列家」「猶大家」所立的新約,已經藉著基督的祭司職事而成就了。因此,那個舊的約就要退去。我們主設立最後晚餐時,心中就有這樣的思想。祂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第二次也是從同一處經文引來的,那時希伯來書說,「因為衪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這裏的「得以成聖的人」指的是那些相信基督的人,包括猶太人,也包括外邦人。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成就神的旨意。而這裏所談的,是神的計劃最終的成就。

啟示錄18:2

引自耶利米書51:8

關於列國的豫言,最後論到的就是巴比倫。在整本聖經的歷史中,從創世記11章起,巴比倫總是敵對以色列。巴比倫總是背叛、不順服的化身。在耶利米服事的期間,這樣的態度在國中到處存在。耶利米看到神要管治那些高傲的,因著這樣的態度,祂要懲罰自己的民。巴比倫總是敵擋信心,總是作為神的仇敵。耶利米在豫言中宣告,雖然巴比倫長久以來都是得勝的,但她命定要被滅亡。因為他們想醫治巴比倫,她卻沒有被治好。因此,這位先知透過那錯綜複雜的時間,宣告說,「巴比倫忽然傾覆毀壞。」聖經歷史中一切的夢,都集中、並結束於啟示錄。在啟示錄19章,我們會看到神最終得勝的凱歌,藉此建立了神最後的統治,以及建立神的聖城。前面這一章約翰看到的是最終成就前的異象。這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耶利米所看到的,巴比倫的傾覆毀壞。在啟示錄中,那位大使宣告時所用的詞句,差不多和耶利米豫言的話一樣:「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因此,這位英雄式的先知,在猶大敗壞的日子裏,他所看到的不止是神的旨意在新約祂的百姓裏,並通過祂的百姓實現了。同時他也看到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那一切敵擋神的事,最終郤將完全被傾覆,被毀滅。這是耶利米所說的重要的話。這一段豫言的話,通過我們主耶穌基督,對我們更加肯定。這位基督已經從父神接受了尊貴、榮耀,又有聲音宣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就是耶利米在新約中出現的情形。找們所討論到的,只是片斷的,不完全的,不過這已經足以讓我們看到聖經的完整性。不但這樣,這也讓我們看到神計劃的一致性和繼續性。從許多方面看,耶利米這本書充滿了可怕的暗淡色彩。這本書的歷史背景,乃是人類的失敗,因為人類不斷的自高,背叛神的寶座。可是,從另一方面,我們若站在這位神的先知身邊,向前看,我們就不會覺得絕望。這裏我們看到,神不斷向那些屬祂自己的人「留意」,就是祂一切的旨意,必朝著最終的榮耀成就前進。新約也具有同樣的性質,我們看到神向前進,直到祂一切慈愛的旨意最後實現為止。行走在祂啟示的光中,就絕無絕望的可能。雖然必須經歷災難、禍害,我們還是可以勇往直前,口唱得勝凱歌,眼中充滿來自神聖城的光輝。――《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