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第卅四章
拾 預示耶路撒冷不祥景象的人(卅四至卅九章)
卅四至卅九章告訴我們一連串有關耶利米的事情,彷彿要我們確信在卅至卅三章中那些迴避耶路撒冷殘酷事實的盼望字句是一種不容易的選擇。其中兩件,在卅五和卅六章,發生於約雅敬在位時;其他的事情,在卅四章和卅七至卅九章,來自西底家在位最後兩年,至卅九章描述之耶路撒冷的毀滅而達至頂點。在這一切之中我們發現耶利米處於京都的政治和宗教生活的暴風雨中心,一個愈來愈給人視為『頭號公敵』之人……要忍受懲罰。
不是為安慰你──會晤西底家(卅四1-7)
耶利米在會晤猶大最後一位王,他以強硬的態度提出的一些普通問題,在廿一章一至十節的注解中已論及(參如意算盤被粉碎)。這次會晤發生於主前五八八年將盡的時候,那時巴比倫的軍隊,連同許多附庸國家的分遣部隊已逼近耶路撒冷。情況愈來愈危急。猶大其餘的城邑,只有耶路撒冷西南有軍隊鎮守的拉吉和亞西加尚未被奪取(7節)。從這時起,拉吉存留許多用希伯來文寫的有趣書信。其中一封給拉吉軍區總督的告急信是發自他的一個戰地軍官:『我主準知道,我們時刻留意拉吉發的訊號,依照我主所給的一切指示,因為我們不能望見亞西加』。這封信可能是在二至五節的會晤之後不久寫的,那時亞西加同樣已落入巴比倫人手中。
耶利米說話並不吞吞吐吐。這城的命運注定要覆亡。西底家本人必定會被解往巴比倫,他的霸主必定會向這個背叛的附庸國強行證明他的做法確實是罪有應得的。但西底家個人卻有一線希望,『你必不被刀劍殺死,你必平安(shalom)而死』,而且以君王應有的尊榮下葬。與約雅敬相比,耶利米似乎對西底家多幾分好意(參廿二18-19)。『平安(shalom)而死』是否適合用來描述西底家則是另一個問題。根據卅九章四至七節和五十二章七至十一節,巴比倫人在他眼前殺了他的眾子,然後剜了他的眼睛。他在巴比倫的獄中度過了他的餘生。在另一次會晤中,耶利米並未向西底家作這種無條件的應許,他只把他時常挑戰百姓的選擇擺在他面前──你若向巴比倫人投降,你的命就必存活,你若不……(參卅八17)。
在十六世紀的蘇格蘭,麥爾維(Andrew Melville)站在詹姆斯六世(James VI)面前,為蘇格蘭教會的自由辯護:『在蘇格蘭有兩個王和兩個國度。有君王基督耶穌和祂的國度,就是蘇格蘭教會,詹姆斯王六世是祂的臣民,而祂的國度,沒有王、沒有貴族、沒有首領,只有肢體。』這是承認教會與國家不同之處的典型說法。但一個像耶利米一樣的先知卻更進一步。他並不區別教會與國家。在他看來並沒有兩個國度,只有一個──上帝的國度。所以,國中不可能只有政治上的決定。我們只有順服上帝抑或背逆祂。雖然西底家無疑不乏從他的軍事和政治官員口中,得到他們依據實際情況而作的意見,但他從耶利米只得到耶和華毫不妥協的話。
野蠻無恥的行動(卅四8-22)
在主前五八八年初巴比倫人暫時撤離圍攻耶路撒冷的軍隊,去與威脅其後路的埃及軍隊周旋(21節)。耶路撒冷在這種背景中發生了一件冷酷無恥而又自私自利的事情。
較早以前,由西底家王率領這個浛體在聖殿中跟上帝『立約』(8節),嚴肅宣誓同意解放他們所有作奴僕的同胞。他們這種行動的動機,無疑像平常一樣,是糊塗不清的。在一個被圍攻的城中有些人視奴僕為一種債務,是額外要餵飽的人:最好讓他們自謀生計。但還有其他的理由。奴僕依照出埃及記廿一章一節及以下各節和申命記十五章一節與十二節的律法上規定,說賣身為奴的人在『第七年』得到自由。(規定奴僕獲釋之類似律法見於古代近東的其他法典;例如,罕摩拉比法典規定第三年終了要釋放賣身為奴者之妻子兒女。)這些法規,像許多其他法規一樣,在耶利米時代的猶大國中已被明目張膽地忽視了。釋放這樣的奴僕之『約』也許是說服上帝為這城之前途行奇事的最後努力。若然真的如此,正如一向所言,那是『死到臨頭才悔改,逐漸地歸正』。當巴比倫人一開始從耶路撒冷撤離,奇蹟似乎正在發生之際,百姓便想到他們釋放奴僕的行動過於匆忙,於是他們違背了自己嚴肅的諾言。假如生活將要回復正常的話,他們是需要奴僕的。
耶利米的反應是迅速而又可預料得到的。他無疑深知耶和華會對這種情況發言。他使百姓想到耶和華救他們脫離埃及的奴役時與他們立的『約』。那約包含了百姓釋放他們奴僕的義務。他們野蠻無恥的行動公然侮辱上帝(16節)。他們佯裝給別人自由,結果他們自己卻得到自由──在刀劍、瘟疫,和饑荒中受害的自由。
在十八節讓我們瞥見包含在立約儀式中饒有趣味的一幕。一頭牛犢被劈為兩半,把兩半分開擺在地上,有分立約的人便從其中經過(參創十五7及以下)。他們這樣行,是自招咒詛,因為這是意味凓我們若違背這約的條款,就願這牲畜的命運成為我們的命運。類似的儀式,包含宰殺牲畜,都是我們從古代世界其他地方得知的。耶利米說,可恥地違背這約之百姓的命運就是──死亡,他們的首領們會被交在快要回來的巴比倫人手中(22節),巴比倫人會劫掠耶路撒冷和全國所有其他的城邑。
坐下來論斷西底家和百姓是容易的。我們也許最好是思考一下耶穌說的話:『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太七1)曾幾何時,尤其處於困境中,我們向別人並向上帝許下諾言,但當事過境遷後便很容易而且隨便地忘掉了它們。――《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