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耶利米書第卅一章

 

不改變的愛(卅一1-14

我們在這裏發現有三個段落:(一)二至六節,(二)七至九節,(三)十至十四節,每一段都有它本身的引言,指明它是耶和華的話,這些話原初都是要將希望的信息帶給北國以色列中殘存下來的人。第一節是作為組合這些段落(以及其後15-22節那段經文)的標題。

(一)第一段經文一開始就使百姓想起他們的過去,過去清楚見證上帝的恩典和永遠常存的愛。這裏的上帝曾帶祂的百姓脫離埃及的奴役,保護他們不致被埃及的追兵殺害,祂在曠野照顧他們,祂『古時』(『古時』是比標準修訂本在第3節譯的『從遠方』更好一些)在西乃山向他們顯現。這是一位不改變的上帝,祂是全然可靠的,祂持守祂的信實hesed)和堅定的愛。所以將來必定有希望,希望會再有一個活潑、充滿喜樂,以農業維生的體出現在北國首府撒瑪利亞及周圍。北國和南國會在信仰上重新聯合在一起,在錫安山向耶和華敬拜,重新開始有從北部上耶路撒冷的朝聖隊伍。

何西阿的影響在這幾節中是強烈的。何西阿是從他自己一團糟之家庭生活背景論到上帝對祂百姓的愛:

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
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何十一1

那描寫百姓的信實(hesed)『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甘露』(何六4)的就是何西阿,然後論到上帝,說祂就不像他們,祂不能抑止對自己百姓的憐憫。這裏的希望是惟獨基於上帝廣為人知的本性上,在尼安德(Joachim Neander)之偉大讚美詩開頭幾句充分表達的一種希望:

我的希望全建基於上帝;
祂如今仍更新我的信靠;
祂領我經歷契機與改變,
惟全屬美好且屬真實的。

(二)第二段經文(7-9節)描述分散至地極之民喜樂地返回故土。但這回歸之民與從前傲慢而且自恃之北國居民大不相同。阿摩司先知曾諷刺地攻擊撒馬利亞那自滿的貴族,他們自認為『列國之首』(摩六1):『這裏是屬於我們,誰像我們啊!』是他們的態度。現在他們得以回來在『國中為首』(7節);但這是新一類型的尊榮。這種尊榮屬於『以色列的餘民』,他們是少數得以經歷國難和被擄生活而殘存下來、現在蒙上帝搭救並再返回故土的人。他們新的尊榮在於上帝為他們作的事,而不在於別的。他們現在回來,非如一支勝利的軍隊可炫耀其能力,而是『一大幫人』,帶那些需要照顧和保護的瞎子、瘸子、孕婦、和產婦(8節)與他們一同回來。他們不是傲慢或自恃地回來,而是在『哭泣』和『祈求』中(在第9節毋須如標準修訂本解作『慰藉』)。上帝照顧他們的需要並使他們前面的路變為坦途,他們簡直不能相信臨到他們身上的事。

這裏有極多的言辭與以賽亞『第二』的言辭甚為類似,他視被擄回歸是一次新的出埃及,是一次經過曠野的新旅程(例如賽四十二14-16,四十三5-6)。但在末了,我們又回到何西阿書描繪的父與子的圖畫。以法蓮(以色列)是上帝的『長』子,強調上帝與祂的子民之間密切和特別的關係。家中的長子在傳統上是屬於上帝而且要被贖出來的(參出十三1-211-16);他在家庭中也有特別的地位,而且是家產的繼承人。但這種特別的關係不是以色列的權利;它是上帝的恩賜。

(三)第三段經文(10-14節)非常強烈地使我們聯想到以賽亞『第二』。這裏對『沿海地區』(譯按:和合本作『海島』)和『列國』發出呼籲(賽四十一1,四十九1);描寫耶和華為牧養祂羊的牧人(賽四十11);而且用『救贖』一詞描述上帝為祂的子民所作的事(賽四十一14,四十三14)。這一切結合起來是要指明一個復蘇了的體在經驗並承認『耶和華的恩惠』(12節直譯);這種恩惠反映於田地和羊中,反映於一種人民中,他們生活中的一切悲哀愁煩都被驅散(13節),而且在他們中間,對上帝真心的敬拜會再次盛行(14節)。貫穿這段經文的是對以色列整個歷史的信念──過去、現在和未來──全都掌握在上帝的手中。現在看守祂羊的牧人,是那曾趕散以色列的同一個牧人(10節)。臨到以色列的,沒有一樣不是出於祂的。

十一節中有兩個字在聖經中時常用來描寫上帝為祂的百姓所作的事,現在讓我們更仔細研究一下:『贖回』(padah)和『救贖』(ga-al)(譯按:和合本將二者均譯作:『救贖』)。這兩個字,像許多其他重要的神學字眼一樣,都是源自百姓日常生活中平凡不過的事情。『贖回』是法律詞語;它描寫你付出金錢或別的東西以買回或得回已經為別人擁有的東西(出十三13;民十八15及以下)。『救贖』則與家族的生命緊緊相連。『救贖者』(go-el)是最近的親屬,除了其他事情,他主要的責任是救贖因債而淪為奴隸的家庭成員,或力保家族的一塊土地不賣給家族以外的人(參卅二章),或娶已死兄弟無子的遺孀為妻,為死者生子立嗣(參路得記)。兩個字都用來描述耶和華為祂的百姓所作的事,領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地出來時,二者都指向在神學上光明的前途(申九26padah;出六6ga-al;標準修訂本在兩處均譯作『救贖』。譯按:和合本同)。在這裏兩個字都言及另一次出埃及,即上帝的子民重獲自由,使他們能返回故土。兩個字都注入了更加深層之屬靈意義,與新約用它們描述上帝在基督裏為我們所作的事含意完全一樣。

以法蓮──和猶大,不再哀哭(卅一15-26

舊約的拉結被視為組成以色列北部各支派的女祖先;根據創世記卅五章廿四節,她是約瑟和便雅憫的母親。在這裏描述她在耶路撒冷之北約五哩的拉瑪悲哀地痛哭,拉瑪就是現代的伊勒拉姆(el-Ram)。根據一個舊約的傳統,拉結的墳墓在拉瑪附近。她痛哭,因為她喪失了她的兒女。她在哭泣時上帝對她說話,要她擦乾她的眼淚。她的兒女不會一去不返,他們會重歸故土的。

但是,不能只一味談及過去,因此藉以法蓮的口道出了(18-19節)一篇概述真悔改要素的祈禱文。禱文中承認上帝過去管教那稱為『不慣負軛的牛犢』(請比較何四16以以色列為『倔強的母牛』的那幅圖畫)之民是正確的;那裏亦有呼籲新的開始,因為上帝接納悔罪並痛苦懊悔的人。正如耶利米在別處作的一樣,這幾節(參三1及以下的注解──重圓可能麼?{\LinkToBook:TopicID=122,Name=重圓可能麼?(三1-5})巧妙地使用希伯來文shuv一字,意思為『回頭或返回、轉去、回轉』。它不同的形式見於十八節譯的『使我回轉』,和『恢復』(譯按:和合本作『回轉』),十九節譯的『轉去』(譯按:和合本仍作『回轉』),而且稍後也在廿一節,在『回轉,回轉』的呼籲中,以及在廿二節以以色列為『背道的』的描述中。

這篇祈禱文的結尾是一句動人的句子(20節)──上帝會繼續關心那仍然是祂『親愛的兒子』;不管他作過甚麼事,祂決不能抹掉對他的記念;他是祂的心(腸)(按字義是『臟腑』;參關於四19的注解──先知的極大痛苦{\LinkToBook:TopicID=129,Name=先知的極大痛苦(四19-28})所戀慕的。這是耶穌在那個慈父的故事中,對上帝生動的描述,他決不忘記自己的忤逆兒子,並歡迎他回到家中(路十五11-32)。

這幅圖畫對以色列的描述突然從在二十節的『兒子』轉變為在廿一、二節的『處女』或『女子』。她被吩咐要小心標誌那條路,好按原路回家。但文中彷彿要強調新生活不能且不可只是那舊生活的翻版,這裏遂提醒以色列,指她是『扭曲背逆』(新英文譯本的譯法)或『三心兩意』(布銳特〔John Bright〕在安加聖經注釋本〔Anchor Bible〕的譯法)──標準修訂本作『猶豫不決』──而且是任性叛逆的女兒(譯按:和合本作『反來覆去的』)。

在廿二節的下半說『耶和華……造了』這一件新事,『女子護男子』,我們要作怎樣的解釋呢?新英文譯本把它譯作『女子變成男子』,這提供不了甚麼幫助。這句子令人大惑不解,無人能十分肯定其意義。當然女子護男子在古代的以色列會是男女角色一個令人驚異之對調。這也許是一句當日流行的話,表明一些完全未可預料和令人驚奇的事,頗像我們說的『這麼久也未試過嗎?』(never in a month of Sundays?)現代英文譯本把它譯作『我創造了一些嶄新而且不尋常的事物,其不尋常的程度就如女子護男子』,這似乎就是朝這些路線思想。但耶和華創造的這既嶄新又不尋常的事是甚麼呢?它是以色列的復興嗎?或者是過去『背道的女子』改變為一負責任之體?或者二者皆是嗎?以賽亞書四十三章十九節論到一件新事是上帝將要作的,而且意味上帝將要以令人驚奇的方法行事,把自由和新生命帶給祂那些在被擄中之百姓。假如『女子護男子』一語是要表達某些令人十分震驚的事情,那麼這是另外一處類似的地方,我們為了要使人明白這意思,可能有需要把聖經這地方重寫,因為今日社會中男女的角色與他們當日在以色列的角色已大不相同了。

我們從這些對以色列發出的希望的話,現在轉過來看看(23節及以下各節)文中對猶大所講類似的鼓勵說話;它的城市會重建,它的農夫和牧人會重新開始他們日常的工作,而且所有窮困的人之需要都會得到滿足。這是一個毫不誇大的遠象,沒有妙想天開的幻想,無疑許多曾經歷耶路撒冷被毀和鄉間遭蹂躪的人,可能會多一點要求。在這信息的中心有一個祝福,類似我們在某些詩篇中所看到有關耶路撒冷的祝福(例如一二八5):

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
願你一生一世看見耶路撒冷的好處!

這首詩篇祈求耶和華賜福耶路撒冷和被描寫為『公義的居所』之聖殿,那就是說是上帝合適之居所,和『聖山』錫安山,就是為上帝分別出來的山嶺。舊約的作者沒有一個會忘記在上帝子民生活的中心必須有敬拜,敬拜那獨一的真神,祂在他們中間能豐富他們的生活並給予指示。不管耶利米有時抨擊那些有關聖殿的錯誤概念時是何等的嚴苛,我們也決無理由相信他心目中一個更新的體是不以敬拜作為它的核心的。

假如廿二節是令人困惑的,我們又要怎樣理解廿六節『我醒了,覺睡得香甜』這話呢?如果我們把這些話看作與上一節以及其對新體之遠象有密切關聯的話,那麼這句話也許是某人對它的評語,即他在讀了這些論希望的話語之後,突然轉過來注視到他周圍世界甚為冷酷的現實時就想到:『噢,真是不可思議的夢,但是……』。而且這正是我們讀到聖經中某些偉大之應許和遠象時所會說的。但那些遠象,若不是擴大我們的視域,是為了甚麼呢?要令我們對自己和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不滿,又或是要鼓勵我們相信在上帝統治下,將來還會有一個更美的世界嗎?注意聖經上所有這樣的遠象,到最後你在啟示錄就會見到那輝煌的『新天新地』的遠象,並且見到位於中心的『新耶路撒冷』(啟廿一)。

個人的責任(卅一27-34

廿七至三十節構成那三段經文中的第一段,它的引子是宣布將來希望之典型預言短句:『耶和華說,看哪,日子將到……』(參3138節)。它在重建的應許中把『以色列家和猶大家』連結在一起,運用了一章十節耶利米蒙召經驗的言辭,並對耶利米拆毀和建立的工作的雙重注解。拆毀現正進行,重建的道路已敞開了。但首先要面對一個難題。耶利米在這裏不同意一句俗語所說的,如同先知以西結作的一樣(十八2):

父親喫了酸葡萄,
兒子的牙酸倒了。

這看起來到最後似乎是對的,在耶路撒冷有人力言,如果悲劇打擊這個國家,那並不是他們的錯。他們不過是承受他們父親犯罪後的刑罰。跨越不同世代的集體罪惡概念在以色列的思想界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出埃及記二十章五節,以色列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這顯然是有道理在其中。上一代所作的決定,所實施的政策,下一代的人會嘗其惡果──例如,南非目下社會和政治上的不安可資證明。照樣,我們傳給下一代的遺產會塑造他們的生活;就如模糊的道德價值、西方工業化國家大量失業、世界上日益貧富懸殊、『有的』與『沒有的』國家之間愈來愈大之分歧,都是上一代的遺產。沒有一個國家、一個世代、一個家庭、一個個體的生活,是不受過去的歲月影響的,不管是好是歹。

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能推卸責任,將一切事情歸咎於『他們』或『那制度』;又或自己哄騙自己,以為我們所作的決定是無關重要的。我們可以選擇,不管是好是壞;但我們必須為所作的決定負起個人的責任。推諉責任的把戲,早已發生在伊甸園(記得麼?亞當歸咎夏娃,夏娃歸咎蛇)。在上帝計畫的未來中,這把戲不再有效。那時人人都要佩戴一個『責無旁貸』的徽章。

這一處經文給下一段更著名而且更有安慰作用之經文提供了適合的引言,是這兩處經文一同編列在這一段開頭的原因。

新約(卅一31-34)(續)

然而諷刺的是,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唯一一段他們所熟悉的耶利米書經文,唯一的原因是它被新約引述並被指向耶穌,及藉祂得以應驗的經文(參路廿二20;林前十一25;來八8及以下)。若正如所聲稱的,它是『舊約中的高之一』的話,除非我們從它較低的山坡攀登,並從耶利米書的全貌去看它,否則我們不會了解這段經文。

為甚麼說到一個新的約呢?『約』(參十一章的注解──背約及可怕後果{\LinkToBook:TopicID=151,Name=背約及可怕後果(十一1-17})是舊約用以描述耶和華與祂百姓的關係其中一個字眼。這種關係的基礎在於上帝的主動,以及祂為祂子民所作的事,但祂期望得到子民的回應。這種關係的意義由『你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的上帝』這句話總結起來。耶利米不斷指控百姓忽略了這個約的責任。他們快樂地沐浴於一切上帝賜給他們的東西中,但祂渴望的順服,他們卻做不到。耶利米的悲痛經驗是:不論如何真誠,沒有一種改革能改善這種情況。在人類徹底乖僻的本性上,一切都崩潰了。在上帝的要求和百姓所能達致的地步之間,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耶利米早就知道必須面對這事實,否則一切有關未來的討論,同樣都會在摧毀過去的背逆的陰影下結束。這一段有關新的約的經文指出,那無法跨越的鴻溝可被跨越,但方法是在於上帝所作的工。

在耶利米看來這新的約,是未具體說明的未來;這段經文把它和在西乃山立的約,就是耶和華拯救百姓脫離埃及的束縛之後賜給他們的約作比較和對比。它按甚麼意義來說是新的呢?它是新的:

(一)因為它代替了寫在石版上作為上帝對百姓之要求的律法或教訓(希伯來文為妥拉〔Torah〕)或任何別種文獻,那教訓會寫在他們的心版上。換句話說,順服不再是回應外在誡命的問題,順服乃成為百姓後天形成的本性。內在的回應會代替外在的要求。

(二)因為毋須再將上帝的要求教導人。張三、李四、劉五,人人都會知道上帝的要求,毋須任何提示。

(三)因為在這新的關係中,前人在過去不斷失敗的經歷所產生的悲慘後果,將得到處理。赦免之恩使過去的帳一筆勾銷。

在其他方面,這新的約只是西乃之約的重演:像西乃之約一樣,它是以上帝的主動為基礎;像西乃之約一樣,它的目的是在世界上要有『上帝的子民』(33節)。若以這新的約為舊約的轉捩點,即宗教的焦點由體轉到個人身上,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它並不是這樣。它是新的一種體。它是耶利米把他在同胞與上帝之間關係上所見的一切難題,和一切繼續不斷之錯誤付諸未來的解決方法。他說,一切事情的基礎,在於他確信只有上帝才能提供出路。

我們一旦越過了那核心的信念,在這段經文中有若干事情應會在我們的思想中引起一些疑惑的。例如,沒有基督徒,甚至沒有一位用最響亮聲音斷言自己屬於『新的約』的人,曾聲稱不再需要藉不斷之教導來獲取信仰上的指引。這樣的基督徒誠然通常是最堅持人需要接受健全的教導。然而這段經文似乎聲言在新的約之下這樣的教導將不需要了(34節)。而且還有更深一層的問題。我們能看見何以新約(the New Testament──『約』(Testament)只是『Covenant(約)』的拉丁文翻譯──聲稱耶利米的這個希望已經在耶穌身上應驗了。在祂身上我們看見那不能跨越的事情得到跨越了。在祂身上我們看見一個生命,在他一切的榮美與真實的人性中顯示出順服,那是以色列決不能顯示的。但當我們留意基督徒,留意上帝新的子民,留意教會,我們可說些甚麼呢?若是耶利米今日在我們中間,他豈不仍然向前展望一個新的約,因為昔日耶利米豈不正是為了同樣的理由而提出要有一個新的約麼?有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我們今天的教會比耶利米或他當日的百姓更順服上帝呢?也許當我們以基督徒身分侃侃而談新約的事,正如我們有時會作的,我們倒不如嚴格地端詳自己……並感到驚訝。

牢不可破的結連(卅一35-40

我們知道耶路撒冷被巴比倫人毀滅,造成了許多人信心的危機。他們認為這事顯示了結局。上帝若不是忘記了他們,便是沒有能力作任何事去幫助他們(參賽四十27)。這一段出現了兩幅圖畫,肯定無論發生甚麼事,最終都不能切斷聯繫上帝與百姓那牢不可破的連結,而且保證他們會有前途。

第一幅圖畫在卅五至卅六節,取材自創世記一章中的創世故事,和那些稱頌上帝創造權能的讚美詩(參摩五8,九6)。受造的世界按照上帝所定的『定例』運作。在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位置及時候。若以色列不再成國,這定例才會廢掉。

第二幅圖畫在卅七節,指向一個廣大而且神秘的宇宙,人無法測度。除非宇宙的奧秘得以解開,以色列才會沒有前途。信心的危機往往基於我們心目中的上帝,即對祂作為『萬軍之耶和華』的上帝之威嚴、奧秘,和偉大缺乏了解所致;一切創造與塑造人類生命的力量,都在祂的指掌和支配中。你的上帝若是太小的話,你的信心便不可能是大的。

這一章的末段,即卅八至四十節,在展望耶路撒冷的重建,而且帶我們遊覽這座城市,所到之處包括地勢上幾處顯著的地點,從東北角的哈楠業樓(參尼三1)至城西的「角門」(參代下廿六9)。根據建築師的計畫(準繩),這城會伸展,遠至迦立山和歌亞山,有關這兩處地方的其他資料我們一無所知,但大概在這城的南邊。那『全谷』大概指欣嫩子谷,這地方令人產生可怕的聯想,包括獻孩童作祭物(參七29的注解──致命的痼疾{\LinkToBook:TopicID=141,Name=致命的痼疾(七29-3})。那些可怖的聯想是由於在往時,這谷是為耶和華分別出來的(歸耶和華為聖)。遊歷止於汲淪溪和馬門,兩處地方都在城的東邊。

在三十和卅一章我們不斷看到偉大之神學確信和這些確信在耶利米當日環境中的實際應用有獨特之結合。對我們今日的挑戰是:怎樣抓住這些確信,並整理出它們對我們今日之實際含意。――《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