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耶利米書第十三章

 

變壞的麻布帶(十三1-14

在一至十一節所敘述的事件被認為是這卷書中耶利米之『象徵行動』的第一個。

這樣的行動不只是圖解或視覺上的輔助而已。它們是信息,是用行動表達的言辭。先知聽從上帝所審慎地作的不但是一種傳達信息強有力之方式,而且是一種戲劇性的方式指明上帝之目的,不管那些目的是不吉或帶來希望的,正要實現。百姓可能發現難以牢記先知以賽亞之教訓較細微的詳情,但他們會記得他露身赤腳,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行走(賽二十),記得他給他的兒子們起的怪名施亞雅述(意為餘民必歸回,七3)和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意為擄掠速臨,搶奪快到,八1)。百姓可能誤解或不聽耶利米所說的或使他閉口無言,但他做的那些古怪的事情使他們思想,且不說他在這裏對好的麻布帶所作的了。

關於這件事有些事情是不完全清楚的。甚至是哪一種麻布帶都無法確定。在舊約其他經文中譯作『布帶』的那個字似乎是指一條皮帶或一條腰帶。在這裏它大概是指長外衣底下的貼身短裙──內褲,隨你怎樣稱呼。按這事件之象徵意義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原是新的,直接從製造商買的,剛從玻璃紙包中拆開來的。這條新的而且至今未被注意到的布條,耶利米現在奉命將它拿去藏在『磐石穴中』(第4節)。結果正如把你最好的襯衣或套裙埋在你的後園中一樣!但他把它藏在哪裏呢?傳統的英譯本說,是藏在伯拉河邊。這樣就會使耶利米作一次來回七百哩的旅程,而且因長時間離開家園,便極可能使百姓要問,『你最近到哪裏去了?』然而,譯作伯拉河的那個希伯來文字,同樣極可能指別拉特(Perat),即現代的恩法拉(Ain Farah),亞拿突東北數哩的一個小村。這便是新英文譯本的譯法,而且這種譯法似乎更加可能的。

不論在細節上是如何不確定,這事件的意義是非常清楚而且在第九節已表明了。那條新的麻布帶,藏在磐石穴中『多日』,現在由耶利米找回來,便很自然地發現已經變壞了。耶和華說,『我必照樣敗壞猶大的驕傲,和耶路撒冷的大驕傲』。然後,第十和十一節便繼續解釋所以要這樣敗壞他們的理由,把已變成頑梗、不忠的百姓,與他們原要成為與上帝有密切連結並為在世上與祂的關係歡呼的悲慘對比顯示出來。以傲慢自大,就是以假稱有特權為基礎的傲慢自大代替那為與上帝有真正關係之記號的謙卑順服,結果只有毀滅。

先知在設法使他的同胞面對來臨的災禍時,每一樣事物都是供他利用的工具。在十二至十四節,他抓緊一句名言或受人歡迎的諺語:『各沜都要盛滿了酒』。對這話的明顯反駁是:給我們講點新的東西吧,那豈不就是那些酒沜的用處嗎?酒有美好的供應便保證有美好的宴會。然而,酒沜是陶製的,而且在酗酒的宴會過程中容易破裂,正如平底大玻璃杯和酒杯在今日容易被人搗碎一樣。因此在這段經文中有兩個主題:

(一)酩酊大醉。在耶利米書──而且在其他先知書──中有些章節論到上帝把祂忿怒的酒杯交給以色列或其他國家,使他們可以喝,直到酒醉不省人事(耶廿五15-17;賽五十一17)──講到上帝審判之真實性的一種生動說法。這可能是在這裏的意義,或者這段經文只是說整個浛體都酩酊大醉,不能照上帝所要求的方式行事為人。

(二)摔碎酒沜。這自然引致這個浛體不能挽回地被上帝摔碎的主題。所以,這主題與那糜爛腰帶的主題類似,這兩段經文在耶利米書中並列在一起便不足為奇了。我們在後來另一事件中將要聽見耶利米故意打碎瓦瓶以加強類似信息的事(請參第十九章)。

最後的警告(十三15-27

關於這段經文有嚴厲的定局。

(一)在第一段,就是十五至十七節,先知似乎在懇求百姓要改變,要他們消除驕傲對抗上帝的行動。然而沒有暗示他存任何希望他們會這樣行。他們可能仍然天真地期望在隧道的盡頭會看見光明,但事實上他們已進入漆黑的幽暗中。十六節譯作『幽暗』的那個字(譯按:和合本作『死蔭』)(gloom),就是詩篇廿三篇四節傳統上譯作『死蔭』(the shadow of death)的那個字,但新英文譯本更正確地譯作『如死的黑暗』(dark as death),現代英文譯本則譯作『最漆黑的幽暗』(deepest darkness)。百姓假如要抱怨他們現在的惡劣情況,那他們就得明白,現在的困難與將來那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比較不過是『黃昏』。阿摩司在設法破除他當日宗教上流行的自得的泡影時便用了類似的措辭(摩五18-20)。在這黑暗中我們再次聽見耶利米的痛哭流淚,流淚是因為百姓本身多麼頑梗,流淚是因為那悲慘命運正等待凓他們。這是真正的憐憫和同情。這兩件事往往是分開的;對那敗壞百姓生活之惡事加上惋惜,也有哀傷地預期他們遭報的幸災樂禍之心情。

(二)十八至十九節包含對『君王和太后』說的悲悼語。這位君王是約雅斤,他在主前五九七年他父王約雅敬背叛巴比倫霸王死後坐了短短三個月的王位。約雅斤的王位被巴比倫王任命的人所取代,並且被放逐至巴比倫,他在那裏消磨了漫長而且在末了頗適意的歲月(五十二31-34)。他再也沒有返回故土。要了解這樣的與故土分離對一個敏感的猶太人有甚麼意思,請讀詩篇第一百三十七篇。這個太后在耶路撒冷政治方面似乎曾擔任重要角色。列王紀下廿四章八節說她名叫尼護施他。雖然嚴格的說尼革(Negeb)(譯按:和合本譯作『南地』,下同)是荒瘠、半曠野的地區,是劃分猶大和埃及之間的南方疆界,十九節所說『尼革的(諸)城』大概是指所有猶大南部被巴比倫入侵軍隊圍困之城市。放逐的威脅籠罩全國。

(三)這經文之希臘文之譯法已正確地看出,二十節及以下各節是對耶路撒冷講的,耶路撒冷曾向巴比倫人賣弄風情以保護她自己的政治前途(第21節),現在卻發現這同一的『朋友』把她分割了。但不可能有別的情形麼?耶利米說,不可能,在這個國家生活中的邪惡習染已這樣根深蒂固,現在已洗雪不掉了。你大可以問問古實人是否能改換他黝黑的膚色或是問問豹能否除掉牠那些斑點(第23節)。

在這裏響起了極其悲觀的語調。舊約不知有原罪的教義。伊甸園的故事從未在舊約裏面或被後來的猶太學者這樣解釋過。耶利米不過對他當日之耶路撒冷作出實際之評估。這裏的浛體不會,而且顯然不能改變。以邪惡取悅自己的日期已滿,現在由邪惡接管了。結果只能給國家帶來全面的災禍。用來描述將臨之災禍的措辭中有勸善懲惡的成分。正如豐饒敬拜儀式中之有吸引力的性已破壞了百姓向耶和華的忠貞(第27節),因此他們的命運便用強姦和性之恥辱的意義來描述。我們兩次聽見『揭起你的衣襟』的話語(第2226節),而且在第廿二節是繼之以一個片語,這片語能直譯作『你的腳跟遭受暴虐』,關於『腳跟』這個詞大概是性器官的一種委婉的說法。在第廿六節緊接那句話後面的片語是『你的羞恥〔就是你的陰部〕會被人看見(譯按:和合本作『顯出你的醜陋』)』。

這段經文以一個問題作結,是上帝問百姓的一個問題。希伯來文經文的意義不清晰,而且引致各種不同的解釋。它的意思是『這樣繼續下去會有多久呢?』或『在你悔改以前這種情形還會持續多久呢?』不論從哪一方面看,這都是一個只有百姓才能回答的問題。他們被迫面對那事實,即難題的出現不在於他們的明星們,也不在於上帝,而在於他們本身。我們太容易為那些令我們煩惱或我們不了解的事情怪責上帝。我們想把祂置於證人台上。這是規避上帝要我們繼續面對那些令人困窘的問題的一種方法。你若注意約伯記,你會發現約伯問上帝許多非常困難的問題並要求答覆。這樣做並沒有錯;有些問題是我們應當問的。但那卷書的高潮是約伯在證人台上,面對從上帝而來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他面對生命的整個態度提出質詢。耶穌也是如此;祂似乎不給百姓留下許多關於上帝的問題,但祂確實給他們留下許多關於他們自己省察己心的問題。――《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