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緒論
作者簡介
耶利米書注釋的作者羅伯特.戴却遜在聖安德烈大學接受教育,曾在亞伯丁、聖安德烈及愛丁堡大學任教,之後任職格拉斯哥大學聖經研究教授。
耶利米書緒論
耶利米書及著作原因
一口氣讀完或了解舊約一卷篇幅多的先知書是不容易的。『耶利米書』自然使我們聯想到它是一卷由一個名叫耶利米的人撰寫的書。但是任何人坐下來,認真嘗試把這卷書從頭到尾讀一遍,不久就必定會懷疑這一點。這卷書如果是由一個神志清楚、且頭腦有條不紊的人寫的話,他就委實做到了極盡混亂我們的能事。這卷書是不連貫的,由許多不大容易互相銜接的片斷和篇章連結起來的。它的編排糟透了。例如,廿一章講述猶大最後一位王西底家在位時的一件事,而廿六章則描述了二十多年前他的前任之一登基時,耶利米所傳講的一篇講章。這卷書第一節一開頭(譯按:指原文)就說是『耶利米的話』。由於希伯來文davar(『話』)這個字,可以指所說的事、一個詞或所作的事,一種行為或事件,這個片語可以譯作『耶利米的故事,或傳記』。但它是一卷奇異的傳記;我們現在得任由一個心思顯然雜亂無章的傳記作者擺佈了。他的稿件要是在今日刊印,準會給現代任何出版商退稿的。
要了解這卷書,我們就得牢記一件事。舊約的先知們,大多數本來都不是作家;他們是傳道人,傳講而不是撰寫上帝賜給他們的道。說也奇怪,這種情形的最佳例證之一竟可見於卅六章,那一章論到一卷書或一個卷軸。那時是主前六○四年。由先知口授卷軸給他的秘書巴錄,那卷軸包含耶利米遵上帝命直到那時所說的一切話。
關於這卷軸有兩件事是饒有趣味的:
(一)耶利米若是(似乎極可能)於主前六二七年開始他作先知的工作,在他覺得必須把他對自己同胞所講的寫下來以前,他已經作了二十多年先知了。在那些年間他傳講並且教導,正如許多其他先知作的,也如耶穌作的,用口講。我們決不可忘記,在大多數先知書成文的道後面包含了口講的道。我們透過成文的道感受到這口講的道正傳給我們。這樣的傳講有其特徵,就是它再三地回到相同的題目,而且還往往在不同的講章中用相同的例證。這是今日任何受人歡迎的傳道人或佈道家都可證明的。而且,我們怎樣講解成文的道,往往有賴於我們怎樣揣摩所講的那些話語,聲音的腔調、所暗示的問題,諷刺的暗示。這種情形的一個很好的例證是六章十四節不同的譯法,耶利米在那裏攻擊先知和祭司,照標準修訂本的譯法,說:
……「平安了,平安了,」
其實沒有平安。
但新英文譯本譯作:
……「一切都好。」
都好?根本無好可言!
『平安了』和『一切都好』都是希伯來文shalom合理的譯法,但要注意,當我們來到第二個shalom時,新英文譯本的譯法也許是對的,當中包含了語氣的改變,變成一個問題了。
(二)但耶利米在這特殊的時候為甚麼覺得必須把他的教訓寫下來呢?大概因為他是宗教和政治當局不受歡迎的人(persona non grata)之故。這是他那篇非常不受歡迎在聖殿門前講的講章所引致的結果(見第七和廿六章),他的性命受到威脅,當事人被人禁止在聖殿範圍內講道。在這種情況中,也許愈來愈使他確信傳審判信息之急迫,他便向巴錄口授卷軸。巴錄可以把卷軸中的話向百姓宣讀:即使先知自己被禁止宣講,真道必須繼續讓人聽見,在王沒收了那書卷,用刀將書卷割破,扔入火中燒掉後,耶利米再把他的話口授巴錄寫在另一卷軸上,並且還另外加添了一些評論,使之更完備。
它各種不同的內容
假如第卅六章的那書卷是我們現在的耶利米書起始的源頭的話,在這卷書以它現在的形式傳給我們以前,已有許多其他的支流工作進行。現在讓我們簡略地看一看這卷書中一些種類繁多的資料。
(一)有些章節主要是與上帝臨到先知的話有關。它們通常都頗為簡短,形式是詩體的。我們稱它們為先知的神諭。它們是由『耶和華如此說』(六6,9,16,22)或『你們當聽耶和華的話』(二4,十1)這樣的片語引進的。有時它們用標準修訂本譯的『耶和華說的』這片語作結。現在翻到第二章的開端,你就會發現在二章二至三節中這種簡短之先知神諭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耶和華如此說,
你幼年的恩愛,
婚姻的愛情,
你怎樣在曠野,
在未曾耕種之地跟隨我,
我都記得。
那時以色列歸耶和華為聖;
作為土產初熟的果子;
凡吞喫他的必算為有罪;
災禍必臨到他們,
這是耶和華說的。
注意希伯來文的詩用平衡或平行的片語之方式發揮它的效果。在第二節,『你幼年的恩愛』由『婚姻的愛情』隨聲附和;『在曠野』則由『未曾耕種之地』響應。在這樣的神諭中先知站在我們面前有如神的報信者到祂子民面前。在古時,你若想給人傳達一個信息,你不能把它放入信封投入最近的郵筒中。你得差一個帶信的人,他熟記你要他轉達的信息,然後便前去,並奉你的名字且用你的話,把信息講出來,以『我的主人這樣說』作引言。你會在創世記卅二章三至五節找到這種情形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先知正是這樣的信差,上帝的報信者。
(二)除了這些簡短的詩體之神諭以外,還有篇幅較長的散文章節,往往用講章形式的體裁,所用的措辭與申命記上所見的非常類似,例如七章一節至八章三節,十一章一至十七節。在學者之中對這些講章的討論甚多,以它們現有之形式是否出自耶利米本人,還是為後來之傳道人的作品,取用耶利米的概念,並把它們修改,使配合當日大多數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的情況?這些講章,以它們現在的形式來說,如果不是來自耶利米的話,那大概並不減損它們的價值:那確實只有利於加強他的信息之持續力。那信息絕非只為了他自己那個時代,還可以把它重加整理,應用在其他情況──從那時起就已經一直是這樣作了。
(三)耶利米書包含非常可觀數量的傳記資料,以所記一篇戲劇性講章開始,是先知於主前六○九年秋天或六○九/六○八年冬天在耶路撒冷傳講的(見第七章和廿六章)。並且繼續下去而且包括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落入巴比倫人手中的史實。在最後一瞥中,我們見他在埃及那場大災禍受難的猶太擄民中(第四十四章)。這種資料就其意義而論,決非為一卷完全的傳記。倒不如說是一系列回憶錄,主要是與先知牽涉在其衝突中之情況有關的。這些回憶錄,有些可能出諸耶利米之朋友兼秘書巴錄之手。這種資料大都見於現今這卷書的廿六至四十五章之中。
(四)在這卷書不同的地方有極其屬乎個人自傳的章節,把這些章節連結起來便構成所謂耶利米的『懺悔錄』或『個人靈修日記』。這種章節──包括十一章十八節至十二章六節,十五章十至廿一節,十七章五至十節,十四至十八節,十八章十八至廿三節,二十章七至十八節──在舊約其他的先知書中沒有相似的章節。它們似乎以某些詩篇,例如詩篇第七十三篇──它們可能確實曾經有影響──為模式。在這些章節中,那阻礙我們的視線,使我們看不見先知內心生活的帕子於瞬間便給揭開了。我們不但聽見耶利米公開的宣講,還能聽到他在禱告中角力,並且在大苦痛中的掙扎聲。我們不但會佩服他面對敵對勢力時所表現的勇氣,我們也瞥見他內裏的一些不穩定的狀況,就是在這種勇氣後面絕望和悲痛的暗淡心情。最要者,我們看見一個在向上帝披露心意,在上了鎖的密室中與上帝爭持的人;一個對他來說那條信心道路委實是不容易的人,一個能控告上帝欺騙他的人。這是一位非常有人性的先知,他觸及我們的軟弱,心裏縈繞凓那種折磨凓我們的疑惑。
這一切只是耶利米書這幅豐富綴錦上的一個樣品。許多人都曾經有分參與它的編織。我們在這卷書中能看見某些清晰圖案,審慎的嘗試把那些相關的題目之材料編列在一起。因此廿三章九至四十節便以『論到那些先知』為其標題,然而廿七至廿九章則詳述那些涉及耶利米與其他先知衝突的事情。三十至卅三章往往稱為『安慰之篇章』,把一系列具顯著主題為對將來之希望的章節編列在一起;然而四十六至五十一章則包含了一卷攻擊其他國家之神諭集。這卷書在五十二章用選自列王紀下廿四、廿五章之摘錄作結。
它的兩種形式
這不但不是由耶利米一個人寫的一卷書,它還以兩種方式經歷世世代代而流傳給我們。一種方式是我們現在閱讀的各種(英譯)版本(包括標準修訂本。譯按:本書作者為英人),其原文可追溯至基督教時代開始時那已成為標準之希伯來文經文。另一種方式見於舊約之希臘文譯本,就是初期教會的聖經,而且在它後面還包含了不同的希伯來文經文。它的篇幅比較簡短,而且其中的資料在某些地方有不同的次序。例如:攻擊其他國家的神諭集,在標準修訂本出現於四十六至五十一章,在希臘文譯本則在廿五章十三節,在『記在這書上的一切話,就是耶利米向這些國民說的預言』這句話之後(譯按:指希臘原文),而且這神諭集中個別的神諭,出現的次序也不同。我們不可能認定說哪一種形式的經文最接近原來的耶利米書(假如曾經有這樣的一卷書的話)。
偉大的先知
於此可見,關於耶利米書及其成書過程,存在凓許多難題。但在這本注釋中,那些太理論的問題不是我們所關注的工作。然而這卷書成為現在的形式,我們確信一件事。即透過它所有的篇章,有一位偉大先知的信息和作為傳給我們,這位先知既勇敢又易受攻擊,既敏感而又熱情,是一個幾乎被他同時代之人釘十字架的人,卻被後來的世代封為聖徒。在這裏有極多的事物令我們羞愧,有極多的事物令我們鼓舞,也有極多的事物我們能以學習。――《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