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廿四章
3.耶和華日子的異象(24章-27章)
我們看過,這位先知的第二部分事工,是私底下對那群餘民作的。這裏他以「看哪!」這個醒目的詞句,結束了這一部分事工中有關列國的默示,轉向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裏,他因看見了整個世界是在神寶座管理之下的異象,而有了一個較寬闊的眼界。這裏的主題是有關耶和華的日子的異象。他的論述可分成兩部分:
A.荒涼的異象(24:1-20)
B.復興的異象(24:21-27:13)
A.荒涼的異象(24:1-20)
有關將臨到的荒涼之預言,有兩個過程:
1.首先宣告神的話,祂決心使審判臨到這世界;
2.第二個過程在描述耶和華將如何實踐祂的話。
神的話:命定的浩劫(24:1-3)
首先描述一般的情景,宣告耶和華將使地空虛,變成荒涼混亂,結果地上的居民便四處分散。
然後,先知特別謹慎地指出,這審判將影響社會各階層。大地一旦停止出產時,人們不分貴賤,都會變得同樣貧窮、困苦。
以賽亞重複宣告大地將全然空虛、荒涼,他特別強調一點:這事必然成就,因為這話是耶和華說的。
神話語的作為:浩劫的描述(24:4-20)
這位先知接著立刻描述這埸浩劫。首先,他詳盡地論到大地。從土地及居民的毀滅,居高位的人或百姓的官長遭到敗落,可以看出神的咒詛。
然後他清楚宣告導致這一切的原因,乃是由於百姓的罪;他又小心地指出這罪乃是犯了律法、廢了律例、背了永約。百姓在道德上的弊病,也影響了大地,以致地被人污染了。這清楚說明一件事實:人是管理受造之物的,當人有了污穢時,他使以下的整個受造之物,也都因著他道德上的失敗而受到污染;結果在審判時,這被污染的世界要反過來毀滅他。
最後,以賽亞描寫那絕望的後果。所有宴樂、歡喜的歌聲都要止息;那些人們用來追尋虛假的歡樂之工具,現在卻帶給人悲哀和痛苦。
地上毀滅的焦點集中在這城的毀滅;以賽亞形容這城無人居住,充滿絕望,被棄絕以致於荒廢了。
當先知放眼看這可怕的景象時,他也見到了一線光芒,並聽見從地極傳過來的歌聲。
他發現即使在這樣猛烈的毀滅中,仍有餘民存留下來。在有關大馬色的默示裏,他宣告說,當審判的那日,「其間所剩下的不多,好像人打橄欖樹,在儘上的枝梢上,只剩兩三個果子,在多果樹的旁枝上,只剩四五個果子。」現在他心中又浮起相同的景觀,他宣告說,「在地上的萬民中,必像打過的橄欖樹,又像已摘的葡萄所剩無幾。」這少數的百姓就是餘民,他們將要見證耶和華的威嚴,並呼籲人們要榮耀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名。先知聽見了分散到地極的餘民,所發出的歌唱。
這個希望的語調很快因著一個絕望的宣告而消失,因為以賽亞看見了那審判將迅速臨到,而且極其可畏。他憂傷的原因,第一是他深深體會到導致審判的那罪;第二是他對那審判本身的認識,他生動描寫了那審判將吞滅地上的居民。最後幾句話再次說明那審判必要成就。
B.復興的異象(24:21-27:13)
在這荒涼的黑暗背景襯托之下,這個預言復興的異象顯得格外突出。前面荒涼的異象中,最後提到的信息是審判。而論到復興的這一段經文,頭一句話就指出兩者之間的關係,「到那日……」,也就是指神審判的那日。從下面緊接著記述的那些事,可以看出審判的那日,究竟不是滅亡的日子,它最後的目的是要帶來復興。
這一段經文包含了七個信息,每一個信息都以「到那日」開頭;七個信息總括起來,就是在啟示一些有關復興的事實,就是復興的原因、特色和完成。
這七個信息井然有序地向前推進,分別啟示復興的原因乃是因耶和華的統轄,以及祂百姓對這事實的認識;啟示復興的特色,包括猶大地的歌唱,對邪惡勢力的審判之描寫,和葡萄園恢復舊觀的景象;至於復興的完成,乃是簡短的說到以色列人的聚集,和重新恢復敬拜。
原因(24:21-25:12)
耶和華的統轄(24:21-25:8)
第一個信息宣佈了一個至深的真理,以確定最終復興的肯定性。那真理就是神的統轄。這個信息的中心是,「萬軍之耶和華必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作王,在敬畏祂的長老面前,心有榮耀。」圍繞著這個真理,先知列舉了神統轄的結果所產生的幾項事實。
第一個事實是,耶和華勝過了那些壓迫者。在祂審判的那日,祂要懲罰他們,將他們聚集,好像囚犯被聚在牢獄中,最後並要宣判他們的罪行。祂完全得勝了,祂的管轄充滿了榮耀,即使世上那些明亮如月亮、日頭的君王貴冑,也要在祂面前蒙羞慚愧。──《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