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以賽亞書第一章

 

第一部 審判的預言(1-35章)

審判的預言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1-7章){\LinkToBook:TopicID=14}

包含了烏西雅、約坦、亞哈斯統治時期,這位先知在公開的事工中所傳達的信息。

第二部分(8-27章){\LinkToBook:TopicID=36}

包含了這位先知與亞哈斯決裂後,在私下事工中的教導。

第三部分(28-35章){\LinkToBook:TopicID=75}

是亞述國威脅入侵期間,這位先知在公開事工中釋放的信息。

第一部分的信息,大多數與猶大和耶路撒冷有關。第二部分則是論到諸國和這世界。第三部分則與神的選民以及這世界有關。

一.公開的事工(1-7章)

這段時期的公開事工,又可用先知有關烏西雅駕崩的異象為分界,將之區分為兩部分:

1.1-5{\LinkToBook:TopicID=15}

我們看到他在烏西雅執政期間所釋放的信息;

2.6-7{\LinkToBook:TopicID=27}

是他與亞哈斯分手之前的信息,從此以後他就開始專注於對餘民的教導。

1.烏西雅在位期間(1-5章)

這段時期的預言又可分之為三:

最先是對這個國家的嚴肅指摘(1章)\LinkToBook:TopicID=16}
其次是呼籲的話(2-4章){\LinkToBook:TopicID=19}
最後是嚴厲的譴責(5章){\LinkToBook:TopicID=23}

A.指摘(1章)

第一個信息的性質,是對這個國家發出的指摘。這裏面揭示了耶和華和祂選民之間爭論的原因,並且斷言必然會有審判臨到。

宣告爭論(1:2-20

天地都被召來聽耶和華對祂子民的抱怨,這個抱怨是祂以父親的語氣發出的。祂餵養、撫育大了孩子,他們卻悖逆祂,這就是他們的罪了。神用無知的牲畜和愚昧的以色列人作比較,說明他們的罪是何等乖違常理。

緊接著這個抱怨的,是先知的呼籲。在這兒他描述了百姓的道德光景。這個國家充滿罪惡,它承襲了惡行,又繼續犯罪。百姓背棄耶和華,因為他們藐視這位以色列的聖者,以致他們與神疏遠。

接著他說明他們遭受責打的原因。他用問話的形式,指出他們的受苦乃是自取其咎。因著他們自己的悖逆,遭致耶和華的責打。

然後他用比喻描述他們受的責難,好像一個人遍體鱗傷,傷口既沒有包紮,也沒有用藥敷裹。接著他形容他們的土地、城邑的光景,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這段陳述最後以一線希望的曙光作結束,因為他提到了僅存的餘民。

耶和華的信息再度響起。先知矯正當時一個普遍而有害的觀念:認為與耶和華的關係是建立在外表的敬拜上。其實獻祭和節期算不得甚麼,加果沒有敬虔的生命相隨,這些就會為神所憎惡。他以嘲弄性質的措辭稱呼他們,他喚他們為「所多瑪的官長」「蛾摩拉的百姓」。他們親近神的方式是虛假的。他們帶來毫無意義的祭品和供物。耶和華的話生動地道出了祂的感受,「我也不能容忍」「我……以為麻煩」「我必遮眼不看」。祂隨後指出,真正親近祂的方法是道德的潔淨,而不是外表的儀式;是公義的行為,而不是條文禮儀。

先知所宣告的爭論,最後一部分是耶和華對祂子民的呼召。這呼召本身是用下列字句表達的,「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如果他們順頂服了這個呼召,其結果是毫無疑問的。願意與神辯論,必然會產生的結果,就是從污穢中得潔淨。不過,這要看他們的態度。順服的將得著祝福,悖逆的將要滅亡。

宣佈審判(1:21-31

由於城巿的腐敗極其可怖,就必須有審判。先知用鮮明有力的言辭道出那種腐敗的情形。這城巿由原先的忠信,墮落到現今妓女般的光景;由公平公義的行為,墮落到舉止如兇手。這種不忠實是由摻雜、作假所造成的。銀子變成渣子,酒裏也摻了水。問題在於他們的官長居心悖逆,與盜賊為伍,行政上貪污腐敗,以致人民有冤無處申,寡婦無人照顧。

接著他描述了兩種審判的方法。第一種是為了復興。報仇的擊打,目的在帶來潔淨和復興。有關這過程的描寫,和前面先知所責問的過犯息息相關。由於他們的罪是因摻雜引起的,所以審判的目的在使他們由渣滓和雜物中得潔淨;並且恢復他們的審判官,最後恢復這城巿原先的地位,重新有公義和忠信。

審判同時也是在指責那些堅持犯罪的悖逆之人。報仇的擊打必導致異端迷信的崩潰,並使那些拜假神的人歸於滅亡。

因此,在這段爭論裏,清楚載明了耶和華和祂子民之間的狀況。祂所申明的是祂對他們的照顧;以及祂以愛心供應他們一切的需要。祂所抱怨的是他們沒有回應祂的愛,因此要有審判,以恢復喪失的秩序。雖然這先知的信息中指出神的憤怒之火足以使人滅亡,但也充分證明審判之猛烈,乃是出之於愛,最終的目標是要讓人與神和好。──《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