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傳道書第三課

 

第六十五課  傳道書之三


   題示:仔細閱讀第一、二章和十一、十二章,比較二者之別,尤其是前者的懊悔及後者的勸告。

     尚未蒙允?你衷心禱告祈求,
     憂傷痛苦,充滿多年心頭:
     信心是否倒退,
     盼望又粉碎,
     多少眼淚是否盡付東流?
     天父並非不垂聽你祈求
     到了時候所望必得成就。
  

          ——查蒂曼

  除了上述各點外,本書還有很多重要的信息是不應忽略的。它能幫助我們更深認識人生及啟示的真理。

   信心的挑戰

  在一切日光之下的事,作者向我們的信心提出挑戰。透過各種的幻滅、疑惑或謎團,作者提出了神信實的、公義的、智慧的,與至善的一面。假如作者以有限之啟示仍能叫人從失望之人生經驗冒出頭來,我們今天這些享有全部啟示的基督徒豈不更應堅定地相信神?無論我們落到什麼地步,千萬別對神的信實失去信心。我們的歷史不是記有伯利恒的馬槽,加略山的十架,與及第一個復活節的空墳墓嗎?這些事實還不足以說明神對人那堅定不變的愛?不錯,我們人生路途上仍是佈滿了難解的、令人痛心的謎團,就是這些加起來,仍是輕過神兒子的道成肉身、釘身十架與及死而復活的事實啊!一個清教徒說得好:「千萬別讓我們的不知來破壞我們已知的。」儘管我們對好多事情之發生是不明白,但這些都不該把我們確知的摧毀。在人生一切苦難、困難與疑惑當中,不變的是基督。他是真確的,他必定再來,叫今日一切的問題都得到解答,不平的得扯直。誠然彼得所說:「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的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彼前四19)

   合理的服從

  傳道者勸我們對這宇宙之運作要有個合理的服從,這是聰明的。宇宙運作之律千百年前已是如此,千百年後也是一樣,你強自掙扎和抗議等等有什麼用。這無疑是硬把自己的頭撞向磐石一樣堅固的事實,就算你脾氣更暴烈,就可以把它改變過來嗎?西方對自然界有一種童話式的信念,就是要征服它。時至今日,他們真正征服了嗎?向天狂叫除了使你對外界懷有更濃的敵意外,還增加了什麼呢?我們若冷靜地看宇宙人生,你不難看見神的手確是暗暗地掌管著,百物運作的邏輯,彼此奧妙的配搭,你能不頓然開朗,對神產生深深的敬意?儘管大地鬧烘烘的一片混亂,但耶和華仍然坐著為王:儘管社會上各處充滿不安和混亂,但你能想像假如神完全退出這地球不管那種情況嗎?神仍然掌管著,這仍然是神的世界,他沒有對這地球說「任憑它吧」。我們所不知的謎團不能,也不應擊破我們對他已有的認識,這是傳道者給我們的榜樣。起先他看見日光之下盡都是「虛空」,叫人羞愧;跟著他看見這些「虛空」原意就是叫人羞愧。然後他就看見,這些「虛空」不單是叫人羞愧,也叫人因此而想起神,尋找神,他看這一切「也是出於神的手」(24)。跟著,他看見神之所以容讓這些事的發生,因為他已將「永生安置在人心裡」(11),叫人好尋找一個與物質世界正確的態度,一切的一切,你能不說是獨具卓見的智慧嗎?

   我們試從本書選出十項「虛空」之事,那些叫生命變得無意義的事,那些使人一切勞碌都成為「捉影捕風」的事。我們若肯思想它們,多少痛心的失望和幻滅可避免了。

   十種「虛空」

  二1516   智慧的虛空 智與愚均難逃一死。
  二1921   勞碌的虛空 勤勞與懶惰的命運沒有不同。
  二26     目標的虛空 謀事在人,成事在神。
  四4      競爭的虛空 成功只帶來更多的嫉妒。
  四78     貪婪的虛空 物欲無底深淵,填之不滿。
  四16     名譽的虛空 只像過眼雲煙,轉眼即逝。
  五10     金錢的虛空 財富增加,平安減少。
  六9      妄想的虛空 多賺不能多享,徒增煩惱。
  七6      無聊的虛空 只能帶來無可避免的悲慘結局。
  八1014   報償的虛空 行惡得獎,善惡沒有不同。

  我們要再強調,本書暗喻我們一個事實:人須要進一步的啟示來看人生,這點不能錯過。傳道者一生的掙扎也只能去到那地步,他不能再前了。他的掙扎就成了一個最好的「實物教材」,告訴我們自然宗教與人為的信仰是不足夠的,人的智慧是不足夠去解決人生各種問題。就算具有很高社會道德價值的摩西律法和十誡,也不足以叫人明白神、尋找神,別說傳道書了。且聽耶穌基督的說話:「人看見了我,就看見父」;他又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作者的特點

  我們說過了,本書的作者就是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這個意義非常重大,書內許多意思都因為是所羅門王是其作者而加強了。

  本書是不是所羅門王晚期的懺悔錄?很多人均如此看。他是不是就自己悲慘的經歷,愚昧的行徑來警告下一代?非常可能。四章十三到十六節說到一個「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是否就是指到自己而說?而那個「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是不是他具有先見之明而暗指將要起來取代他作十支派的王的耶羅波安?還有,在七章二十六至二十九節,所說到「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又說在一千女子中沒找到一個正直人,是否就是指到他後宮三千妃嬪而說?噢,這個比眾人都聰明的所羅門,行事卻是如此愚昧,由他來寫傳道書豈不是最適合?當他試過人一切的夢想而說「虛空的虛空」,不是比一個單憑耳聽目睹的人來說更感人肺腑?人離開了神還能作什麼?說到這裡就叫我們想起拜倫臨死前寫的一首詩。他一生均是全心全意追求物欲的享受、人間的快樂,但在想不到的年輕時期,死神就敲響他的門扉。他只能歎道:

  我的年日已暮,愛果情花亦棄我而去;
  只有蛆蟲、潰瘍,與悲愁隨伴著我。
  如火窺伺著我肚腹的是像孤島的寂寥:
  沒有火把燃起——除了火葬堆的烈焰。

  希望、恐懼,與嫉妒的關懷,
   
強烈的痛楚與及不能再有份的愛,
 
  我只有帶著的鐵鍊。

   悲觀主義的起因與診治

  我們已說過,本書的結論並不是悲觀的,但在闡述的當兒,本書確有不少地方予人這種感覺。尤其是作者完全浸淫在自私的罪行和物欲的享受,他的眼光就更狹窄了。到他醒覺自私自利和物欲不能給他滿足時,他就稍為看得遠一點。到底傳道者怎樣解釋悲觀主義的起因和診治呢?

  悲觀主義的形成是有三方面的;第一、自私自利的人生觀。這種人活著只是要獲得,而不是給予。結果他所發現的,就跟別人的完全沒有分別,那就是:人愈為自己活,地上的物質就愈難滿足他。他腦子充滿的都是怎樣可以得著更多,結果他得著的就愈少。這真是人生的一個大矛盾,人捨棄的愈多,得著的也愈多:愈肯為別人設想的,別人也愈肯為他設想。從外表看,傳道者真是一個十分投入社會的人,但內心他卻是一個十足的孤立主義者。他被自己的私心重重圍困著,不能自拔;別人在他眼中只是一達到他私心和私欲的工具。不管我們在社會上有什麼地位,這樣子生活只會愈來愈孤立,愈來愈荒涼。結果他就會好像比康斐爾爵士(Lord Beaconsfield)所說的:「年輕時是個錯誤,中年時是一種掙扎,老年時是個後悔。」

  第二、傳道者的一生是活在神之外,而不是讓神來管理。全書中只有很少部分是提到神,就算是說及神,也只是輕輕帶過。一切都似乎是操縱在人的手裡(13)。人之所以愈來愈悲觀。原因就是我們這一世紀的工業革命和科技突進把神遠遠的摒諸門外。進化論的口號:「物種起源」、「適者生存」,和「自然律的統治」等等,似乎說人不再需要神了,還有,「神跡之不可能」、「先驗的對超自然之拒絕」等,也似乎說人就是萬物之主宰。這樣的文化能不落在悲觀主義裡,幾稀也。

  第三、傳道者生命的終點就是墳墓,而不知墳墓只是永生的起點,也是叫人喪氣的。人與獸同一命運,均不能逃一死,他覺得這真是生命的一大死結:「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都歸於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1920)

  人生的掙扎還有什麼用處?有人曾經這樣說過,事實上今天仍不少人是這樣看,就是:人人都應作出一點貢獻,然後死去,人類正一步步邁向完全,那就是叫我們滿意的了。話是這樣說了,但我們果真知道人類是邁向完全的階段嗎?不單如此,科學家告訴我們?在人類還未進化到完全的地步之前,這地球已混亂得不能再居住了!太陽能不斷地消失,或因與地球愈來愈接近而使地球變得灼熱非凡。放眼將來,人不是因為地球太熱而滅亡,就是太冷而僵斃。無怪乎有些科學家說,拯救地球唯一之良方,就是太空中一顆不知名的智慧星突然與地球相撞,落個同歸於盡!

  回頭說傳道者的悲調,他看人與獸同不能逃過大限,而以此為一大死結;有人或會這樣問:「我們為什麼老要擔心死呢?今天活著就好好享受今天,那不是更上算?」野獸是可以這樣活著,但人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神已把「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11)。人之組織就是不能單滿足於今生的和物質的層面,他之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都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他有理性和靈性的功能,他又必會想到將來之種種,這一切均叫人不能只滿足於吃喝。傳道者看到人與獸均不免一死時他就歎息了。

  那又怎樣呢?事實上傳道者是錯了,人若單為自己而活,他又怎能看見生命真實的一面?當人把一切資料都好好去思想整理,他就發現生命不單在乎吃喝。傳道者並不再以為一種為己而活又離開神的生命是可能的。這就是他寫本書時候的態度了,也是為什麼他一直用過去式來寫的原因。

  傳道者的結論是對的,且是完全對的,但卻不是完全的。它之所以不完全,是我們不能以他尋求生命充實的態度作我們尋求的出發點。本書當然有許多地方可作我們的借鏡,但正如前面所說,若要追求與神更完滿的關係,就一定要翻到其他的聖經,好得一個更完全的啟示了。譬如說,先知書所啟示的真理就跟傳道書的完全不同,而新約論到神兒子的啟示,自然就更完備了。

  我們若從主耶穌一生去學習,觀點就完全不一樣了。他不認識什麼叫個人主義,他的一生都是舍己榜樣,周遊四方,為的就是替人解除疾苦。在每一圈子內他都不會為自己打算,為了別人,他幫忙得衣不解帶,食無定時,居無定所。他的一生也從沒有一刻不是把神放在首位,他知道父的手在每一處都在引領,因此他並不看萬事萬物都是虛空,也不以為墳墓就是生命的終點。這與傳道者所看的,真是多麼的不同。

  在耶穌的眼裡,他從今生看到來世,他不說「虛空的虛空」,因為他本身就是宇宙間最真實的真實。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他看見神的慈愛與計劃,他看見父的旨意;就是面對十字架,他也知道那只是引往寶座的必經之路,這是何等的勇敢,也是何等的積極!我們可以信神,愛神,因為我們的生命不是一套鬧劇。神是愛,我們每一步都在他裡面,他不單只是創造主、君王,與審判者,他也是我們的父!

  說到這裡,我們恐怕人誤會了,以為本書沒有什麼價值。錯了,我們一直說的,只是本書對人死後那部分的真理並不充分,要在聖經別處看才成。但這不是本書的中心,因此不足以構成本書不重要的理由。傳道書所寫的,就是人在今生的光景。因此說出來你或會希奇,我若要從舊約中揀一本書作為今時代的人的座右銘,我會揀傳道書。不單如此,就是對基督徒來說也是一樣,傳道書是我們最需要仔細閱讀,好好禱告的一本書。

  我們若真是聽到這個嘗盡人生各種享受而至終發現不過是虛空的所羅門的忠誥,我們還會一天到晚營營役役,而不知老之將致?我們若真聽從他的勸告,就不會「思念地上的事」,而真會追隨主的腳步了。

  在結束本書之前,讓我們都重新思想葛培理佈道團中一個音樂家的見證吧!

  我寧願有耶穌,勝於金錢,
  我寧願屬耶穌,勝過財富無邊,
  我寧願有耶穌,勝過地土;
  願主釘痕手,引導我前途。

  勝過做君王,
  雖統治萬方,
  卻受罪惡捆綁;

  我寧願有耶穌,
  勝於世上榮華、富貴、聲望。
  

        ——舒亞(Beverly Shea)

── 巴斯德《傳道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