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箴言緒論

 

作者簡介

箴言注釋的作者艾特坎,在亞伯丁和愛丁堡大學受過教育,曾在印度教過幾年舊約,現任亞伯丁大學希伯來文和閃族語文講師。對於研讀箴言的讀者,本書將提供得力的幫助。

 

箴言緒論

{\Section:TopicID=103}文學類別

所有傳統社會都有智慧人,他們的忠告是那些受教育較少、人生經驗較遜的人所尋求和尊重的。他們的箴言濃縮了歷代成熟的智慧之言。以色列也不例外。以色列歷史各時期中,智慧之言都由智慧人加以培養和精鍊,並形成了舊約的思想和文學中重要的要素。箴言這卷書,就是以色列最早貯藏的智慧之言。它有約伯記和傳道書為其姊妹篇,而且這幾卷書,連同詩篇中的幾篇詩篇(例如一;四十九;七十三)被學者們歸類為智慧文學。另外兩卷見於旁經:即傳道經和所羅門智慧書。

{\Section:TopicID=104}結構、作者及著作日期

一系列的標題把箴言這卷書分為八大段:

1)一章一節至九章十八節──『以色列王大却兒子所羅門的箴言』

2)十章一節至廿二章十六節──『所羅門的箴言』

3)廿二章十七節至廿四章廿二節──『智慧人的言語』

4)廿四章廿三至卅四節──『以下也是智慧人的箴言』

5)廿五章一節至廿九章廿七節──『以下也是所羅門的箴言,是猶大王希西家的人所謄錄的』

6)三十章一至卅三節──『瑪撒人雅基的兒子亞古珥的言語』

7)卅一章一至九節──『瑪撒王利慕伊勒的言語,是他母親教訓他的真言』

8)卅一章十至卅一節──一首論賢婦的詩(無標題)

我們通常都認為所羅門人是這卷書的作者。這當然是它在一章一節的標題給人留下的印象。然而其他標題清楚表明這卷書出自多人手筆,而且經過很長時間才成卷。這名稱來自最後那位編輯。這名稱是要指明這卷書為一整體,並非特殊指第一段,所以嚴格說,它是無名的。這整卷著作用所羅門的名義發表,縱令不免令人易生錯覺,倒是極其自然的;因為直接或間接地歸於他的那兩段(十1-廿二16;廿五1-廿九27)構成了它較多篇幅的部分。一般都承認這兩段包含了箴言中一些最古老的資料,但內容追溯至所羅門實際上到甚麼程度則是有爭論的。在這一卷箴言集的背後有所羅門參預,我們是無須懷疑的,不過最好不要作過分界定。所羅門,已被人視為最卓越的智慧人和以色列智慧的源頭。結果,起源很晚的智慧資料都變成與他的名字連結在一起(所羅門智慧書撰寫於主前一世紀!)。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這卷書中不同的段落是在不同的時候,依賴較早和較晚的資料編纂的,並在它們逐漸結合在一起形成我們今日所熟知的這卷書以前是各自獨立的。廿五章一節的標題,顯示在希西家的時候(約主前七○○年)尚未變成它最後的形式。大概直到從放逐回來之後過了相當時間,也許在主前第五或第四世紀時,尚未完成。

{\Section:TopicID=105}背景與一般特徵

以色列的智慧有許多不同的部分以及許多不同的發言人。例如,它同樣精通平民簡扼的箴言,父母關於道德與宗教的訓誨,長老睿智的忠告,以及王室顧問敏銳的政治判斷力。這許多組成部分和更多其他言論,都在箴言這卷書的資料中留痕偽。

但在以色列,更加重要的,智慧也是教育的一種訓練:是教師教導的研習課程,讓學生學習的。智慧教師似乎是這個王國建立之後首先興起的,為滿足能有良好訓練的民政工作之需。在這方面以色列宮廷師法埃及那連屬於法老宮廷的智慧學校。這種發展大概在所羅門治下開始,那時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關係良好,而且當時他的政府其他方面都以埃及模式為法式。這一點有助於解釋這卷書幾處引人注意的方面:

(甲)它與所羅門的形像和歷時三個多世紀的朝廷有密切關聯(一1;十1;廿五1);

(乙)它的教育目的(見關於一2-6的注釋──智慧有許多切面{\LinkToBook:TopicID=108,Name=智慧有許多切面(Ⅰ)(一1-6)(續)});

(丙)它的許多關於王及其朝臣的言論(見王的措施{\LinkToBook:TopicID=186,Name=王的措施(Ⅰ)},智慧的朝臣{\LinkToBook:TopicID=189,Name=智慧的朝臣}那些題目內文);

(丁)在箴言與埃及智慧文學之間,形式(見關於一8-19,學校功課{\LinkToBook:TopicID=111,Name=學校功課(一8-19}的注釋)內容兩方面均類似。最值得注意的,箴言第三段(二十二17-二十四22)實際上是根據一本埃及人的智慧課本,叫阿曼尼摩比之訓誨the Instuction of Amenemopet),屬於大約主前一○○○與六○○年之間的作品(見須側耳聽受智慧人的言語{\LinkToBook:TopicID=191,Name=須側耳聽受智慧人的言語(廿二17-21}這個題目內文)。

但智慧學校首要目的,雖然為訓練出身小康之家的個人在服務國家的事業上有成──但最基本的課程與在那些埃及學校中的大致相同──以色列智慧教師比他們的埃及對手承受並發展了更廣大的愛好,使他們的教導受到整個社會的注意。至少在耶利米的時代哲人獲得與祭司和先知並列的地位,為社會中所承認的領袖與教師(耶十八18);而且從放逐返回之後,這王國及其官僚政治已經是過去的事,哲人的學校繼續興旺,並影響百姓的生活和思想。在這種發展過程中,哲人教導的目標,與培訓良好並成功的事業的教育目的,相離愈來愈遠,而變成為培養善良及成功生活的教育了。

是藉凓那些教師之手和他們的學校,使箴言這卷書得以形成並成為現在的形式。它是特別為教育青年人而設計的教科書,教他們過美好與智慧生活之道(一2-7)。為了這個目的,哲人吸收過去世代累積的智慧、精煉成的箴規和箴言,把它們氿集在一起,然後為未來世代鑄成綜合教育大綱的模型。

我們無需在這卷書裏深入探掘哲人如何從祭司或先知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人生。最引人注意的,他並不怎樣關注眾人作為上帝子民的特權、信仰的豐富、或敬拜的完善。所以對舊約那些偉大而又特殊的題目,像揀選、救贖、和聖約,不置一詞,而這些在祭司和先知的教訓中是再三傳誦的。哲人反而關心和自己一起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一個個普通百姓,留意他們日常生活的態度與行為的智慧與愚昧。我們因此發現他有範圍很廣關於現世現實的事情要說,像養育兒女、散播閒話、多言多話、與壞人為伍、不道德經營手法、甚至席上良好舉止等等。進一步說,雖然先知和祭司為他們的教訓不含混的援引神聖的權柄,哲人則滿意於讓自己所說的去證明或讓他那些言論為它們自己辯護,援引已證明的人生經驗,老練的判斷力和常識。

根據這些原因,智慧人在箴言中的教訓都會有我們所謂俗世的性質。它本質上是以『這世界的』為其關係的框架,而且精明(譯按:精明一詞,中文本分別譯作『通達』、『聰明』,『賢慧』,『靈明』等詞。『精明』的譯法取自呂譯,但他有的地方也譯作『明達』或『賢慧』。英漢字典譯作『小心』,『慎重』,『謹慎』,『遠慮』,『智慮』,『明達』,『儉約』等等)往往視為智慧較重要的部分。但這並不是完整的圖畫。哲人並不懷疑良善而又成功的生活,是上帝為人的利益和福氣,命定使人在祂的世界中要過與萬事常態一致的生活。他也毫不懷疑成功的生活之鑰,是敬畏耶和華並且全心倚靠祂。在箴言中哲人製成了一幅豐盛而又珍貴的綴錦畫,把人生經驗裏實用、道德、宗教的層面都盡力編織在一起。他們藉此把那嚴重的問題擺在我們各人面前:你是智慧的,或是愚昧的呢?

參考讀物

邊京索(J. Blenkinsopp)著舊約中之智慧書與律法Wisdom and Law in the Old Testament)(牛津大學出版社印行,一九八三年出版)

克連召(J. L. Crenshaw)著舊約智慧書導論Old Testament Wisdom: An Introduction)(SCM出版社印行,一九八一年出版)

鍾斯(E. Jones)著箴言與傳道書注釋Proverbs and Ecelesiastes)(火炬〔Torch〕聖經注釋叢書,一九六一年出版)

基迪涅(D. Kidwer)著箴言注釋Proverbs)(丁道爾〔Tyndala〕舊約注釋叢書,一九六四年出版)

麥健(W. McKane)著箴言注釋Proverbs)(舊約文庫〔The Old Testament Library〕,一九七○年出版)

司各脫(R. B. Y. Scott)著箴言與傳道書注釋Proverbs and Ecelesiastes)(紐約雙日〔Doubleday〕出版社印行,一九六五年出版)

馮拉德(G. von Rad)著以色列的智慧書Wisdom in Israel)(SCM出版社印行,一九七二年出版)

懷布雷(R. N. Whybray)著箴言注釋Proverbs)(英文聖經新譯本劍橋注釋叢書,一九七二年出版)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