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記第二課
第四十三課 以斯拉記 之二
題示:把以斯拉記讀一遍。
當代最偉大的一個法國科學家加爾博士(Dr.
Alexis Carrel),最近在紐約之洛克菲勒研究院說:就近五十年之科學發展來說,對神跡抱著消極態度的人再也站不住腳。這個醫學界權威人士認為,藉著禱告治病——甚至如癌症——是絕對可能的,人類身體中一直就存著許多不尋常又費解的現象,只不過科學家直到近代才發現它們,並且加以記錄和證實吧了。今天科學界既然不斷地從事這一類的發現、記錄,和證實的工作,有識之士就不會因為聖經記有幾千年前發生過不尋常的事,而等閒視之,甚至拒絕接納它。今天我們有某些自認為新派的傳道人,最好就努力多看點書,叫自己的知識趕得上時代,以保其銜頭,不然的話,捧著老得發黴的舊理論來大放厥詞,那就要變成「古代新派」了。
——馬士頓爵士
在進入以斯拉記之屬靈教訓之先,我們有好幾個地方先要弄清楚,才不會以訛傳訛。特別是明白了書中的時代背境,書中的記載就活現起來。
時代背景
被擄時期
我們常會按耶利米書二十九章十節,和歷代志下三十六章二十一節而認為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是足足七十個年頭。我們若稍加思考,問題就來了,倘若他們是青年或中年時被擄異地,再過七十年豈不接近或超過一百歲?所羅巴伯怎可能帶領五萬個「人瑞」長途跋涉回國建殿!因為以斯拉記三章十二節說:「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即所羅門建的聖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足見回去的人曾目睹並參予過聖殿的活動。
若說這些老年人被擄時是十幾歲以下,因此七十年回去時約八十歲左右,問題仍存在,因為以一個幾歲大的小孩,對聖殿就是有印象,也必不會濃烈至一程度會「大聲哭號」,或「大聲歡呼」,有這等感情的人(是「許多」必曾積極參予聖殿之崇拜及活動,瞭解昔日之榮耀及有神同在之光景,比對之下,才有那種表現。
現在問題當然不是這些見過舊殿的人之感情表現問題,而是被擄之時間問題,原來我們中文聖經在耶利米書二十九章十節是譯作「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雖英譯修訂本之for
Babylon,比欽定本之at Babylon,更合實情;其意義不是說猶太人必要在巴比倫耽上七十年才能回國,乃是為巴比倫統治猶太人所定的時期七十年,在這期間,猶太人不能掙脫被擄之命運,但七十年剛滿了,他們就不再受制於巴比倫,這一點是極其準確地應驗了(參哈該書之注譯)。
到底他們被困異地有多久?那是五十一年!他們是在西元前五八七年被擄,到古列元年,即西元前五三六年,他們就在古列諭旨下,可以重回耶路撒冷,那不是剛五十一年嗎?因此後來見新殿立基而「大聲哭號」,或「大聲歡呼」的老年人,不必超過七十多或八十歲,而他們被擄時可能只是二十歲左右而已。
我們特別值得提出來的,就是這「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雖年屆七十高齡,為著耶和華的殿,仍然勇敢地投入這個漫長的旅程、自巴比倫到耶路撒冷,足有七百哩路,他們要走五個月才可以到達,這份熱心能不叫我們汗顏!
亞述、巴比倫、瑪代波期
在列王紀、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的歷史,很多都與當時三個相繼得勢的三大王朝有著密切的關係,那三大王朝就是亞述、巴比倫,和瑪代波斯。現在來到以斯拉記,就一定要好好瞭解一下這三大帝國的歷史了。為什麼?就以這部小小的以斯拉記說吧,裡面提到異邦王帝的名字,不下七個,分屬三個王朝,我們若清楚他們的來朧去脈,就不會張冠李戴了。舉例說,以斯拉記的大利烏王,跟但以理書的大利烏王就是兩個人,而以斯拉記第四章的亞達薛西,跟第七章的亞達薛西又是不同的人;由此看來,我們非要瞭解一下這三個王朝不可。
我們先看亞述帝國。它的興起是在很早很早的時候(主前二千年),約略可分為三個時間講述,第一期由支前一四三○年至一千年,撒縵以色一世(Shalmaneser
I)掙脫巴比倫的轄制而統治整個幼發拉底河流域。第二期自主前八八○年至七四五年,亞述崛起,其後衰微,到第三期與以色列人的關係就大了,這時期自主前七四五年起,提革拉昆列色三世興起,此人好戰而殘忍,未作王前小名是普勒(Pul),他於主前七三四年將以色列北部之民擄去:此後,亞述如日中天,成為世界超級強國,直到後來亞述京城尼尼微被巴比倫人攻陷才滅亡,下面我們試把亞述第三期之君王,在位年數,及與以色列人之關係,分列如下:
亞述拿西帕二世(Assur-nasipal II),主前八八五——八六○年,
其人好戰殘忍,使亞述成為武功最盛之國者就是他。
撒縵以色二世(Shalmaneser
II),主前八六○——八二五年,他是與以色列國爭戰的第一個國王,曾與亞哈作戰,耶戶亦要向他進貢。
善西亞達(Shansi-adad),主前八二五——八○八年。
亞達尼拉利(Adad-niari),主前八○八——七八三年。
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主前七八三——七七一年。
亞述達焉(Assur-dayan)主前七七一——七五三年。
亞述拉許(Assun-lush),主前七五三——七四七年,國勢衰落。
提革拉昆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煎七四五——七二七年(擄以色列民一役參王下十五19、29,十六7、10;代下五26)。
撒縵以色四世(Shalmaneser
IV),主前七二七——七二二年,他圍困撒瑪利亞城,不克而死亡(王下十七3,十八9)。
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主前七二二——七○五年。攻下撒瑪利亞城,把以色列國全擄去(王下十八11;賽廿,十12、28~34)。
西拿基立(Sennacherib),主前七○五——六八一年,為最著名之亞述王,在耶京外,為天使所擊敗,他亦焚燒了巴比倫。(王下十八~十九;代下卅二;賽卅六~卅七)。
以撒哈頓(Esar-haddon」,主前六八一——六六八重建巴比倫城,為亞述最偉大之君王之一(王下十九37;代下卅三11;拉四2)。
亞述班尼帕(Assur-bani-pal,主前六六八——六二六年。建圖書館,為人英勇而殘忍,有文才。(拉四10,此處之亞斯那巴
Asnapper可能即此王。)
亞述愛底衣拉尼,新散立司根(Assur-etil-ilani,Sinsar-iskun),主前六二六——六○七年,被西古提人(Scythians)瑪代與巴比倫所圍,殘暴之亞述國,終亡于此君王之手。
六二五年,巴比倫在拿布普拉撒(Nabopolassar尼布甲尼撒之父)之率領下,得到獨立。這時瑪代朝亦獨立了。後來瑪代與巴比倫聯盟,於六○六年攻陷尼尼微,亞述就永遠從地圖被抹掉了。(參第四卷拿鴻書之注譯)
現在我們看巴比倫王朝。
隨著尼尼微的倒塌,另一個更古老的王國——巴比倫代之而得勢,那時是主前六○六年,他們最偉大之君王尼布甲尼撒在位四十五年,使得巴比倫成為歷史罕見的偉大強國。其勢力之伸張,幾及當時認識之世界的每一角落,而他的京城巴比倫之華美,亦是超乎想像,成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只可惜他的王國只得七十年壽命,便於主前五三六年亡于伯沙撒手上。在她最後五十年中,就是猶太人被擄之期,而應驗了耶利米書二十九章十節之預言。自尼布甲尼撒起之五個王及其簡史如下:
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主前六○六——五六二年。
伊維麥羅達克(Evil-Merodach),主前五六二——五五九年(王下廿五27)。
尼立克立撒(Neriglissar),主前五五九——五五五年(耶卅九3、13)。
拉白書馬達克(Labashi-Marduk),主前五五五年,作王九月。
拿波尼度(Nabonidus),主前五五三——五三六年。
伯沙撒(Belshazzar),曾與其父拿波尼度同攝政,其城之陷落,
可參但以理書注譯。
現在又是瑪代波斯朝的天下了。
上面我們曾說過瑪代獨立後,曾與巴比倫聯盟而擊敗亞述;尼布甲尼撒作王后,聯盟成了泡影。二、三年後,瑪代與波斯合為一國,在波斯王古列領導之下。(按瑪代與波斯人在宗教與風俗上,均甚相似。在一次叛亂下,瑪代最後的一位王帝倒臺,古列奪得政權,二國就合併為一。)
古列是一位英明之領袖,他的功勳是相當特出的,我們引用一位學者的說話:「波斯地瘦人稀,卻在十二年內,相繼擊敗三大王國——瑪代、呂底亞,及巴比倫,征服之地東及印度,西至希臘,使其國勢曆二百年而不衰。」就是這個古列王下的諭旨,使猶太人得回耶路撒冷。他對待戰敗國之方法,與巴比倫遠遣原地居民至遠方的政策剛相反,他是要戰俘重回家園,單就此點,古列就比巴比倫諸王更仁慈了,他行的是王道,以德服人;而不是巴比倫之霸道,以威鎮壓。當然,儘管猶太人得回祖地,他們仍是波斯國之臣民。
波斯朝自古列元年(主前五三六年)一直到三三○年,終為亞歷山大所敗。自此,波斯淪亡而希臘崛起:世界霸權亦由亞洲轉至歐洲了。
波斯歷代君王如下:
古列(Cyrus),主前五三六——五二九年(拉一;賽四十五)。
岡比西斯(Cambyses),主前五二九——五二一年,曾令聖殿停工(拉四6)。
高默他(Gaumata)作王七個月(拉四7)。
舒斯他伯斯(Hystaspis),又名大利烏一世,主前五二一——四八六年,准許聖殿重建而至竣工,著名的貝欣斯碑文(Behistun),即為他的傑作(拉五、六)。
亞哈隨魯,主前四八五——四六四年。與希臘作戰而出名,其王后為以斯帖,宰相為末底改。
亞達薛西一世,主前四六五——四二四年善待猶太人,准尼希米回國建城牆(拉七1;尼二1,五14)。
亞哈隨魯二世,主前四二四年。
大利烏二世,主前四二四——四○四年(尼十二22?)。
亞達薛西二世,主前四○四——三五九年。
亞達薛西三世,主前三五九——三三八年。
大利烏三世,主前三三六——三三○年(尼十二22?)。
古列諭旨
讀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我們就禁不了驚奇,富
人類面臨各種困擾和危機之時,神原來一直都在控制著整個局面。
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以斯拉的一個頌禱:
「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起這心意,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拉七27)
這就是古列王下諭旨的背後原因!無論什麼君王、國度,或是小民,都是神的僕役,他們在地上不管是扮演什麼角色,神都會使用他們來成就他的計畫——當然,他們有很大的自由來作他們喜歡作的事,只是自由更大,都不會越過神的計畫。
不管是個人,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神常會介入,有時是明顯易見,但更多時是過後才發現的。在我們這個末世的時代,人心惶惑,災禍連年,這一真理最好緊記在心間:人的自由不能取代神的計畫,他是永不失敗的。
古列諭旨的文句,非常特出,值得我們深思:
「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拉一2~4)
古列是個波斯王帝,他怎麼會對耶和華有這一份敬虔與認識,留意他說「只有他是神」。一些新派的批評者為逃避這個問題,便顧左右而言他:「這完全是猶太人單方面亂加竄改的。」他們真是無能又無聊,用點心思想一想就不至如此幼稚。倘若說古列諭旨根本不是如此說的,是猶太人自我陶醉地加上去,那麼古列為何要如此恩待猶太人啊!這個歷史事實不是捏造的吧!他為什麼廣賜猶太人這許多禮物回去建殿,這不全是由於政治上的理由吧!他若對巴比倫人或其他戰敗國如此行,還有理由可說,為免他們造反,便以德服人,但猶太人全無勢力可言,不會危害到這個新興的帝國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厚待猶太人?
古列之所以會下那個諭旨,一方面故然是「他使王起這心意」,另一方面是猶太人的宗教思想已在古列的心中起了相當大的影響力,猶太歷史家約瑟弗告訴我們,當古列得勢後,有人把以賽亞書在二百年前已經預言到他的來臨,甚至連他的名字都說清楚了,並且明說他會下令猶太人回國,重建聖殿,古列心中就「興起了一個強烈的欲望,要使寫在書上的話得應驗。
約瑟弗在他的「猶太古史」上,還告訴我們許多關係于古列諭旨的事,我們當然不必都接受。但從一切可靠的資料顯示,聖經所載的是一字一句都信實可靠,這當然包括了古列(如約瑟弗所說)是真正認識耶和華的威嚴和權能。
好了,我們可以在這裡為猶太人被擄一事,作個粗略的評價:
(1)使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認罪悔改(見但以理書)。
(2)使波斯王得以認識神。
(3)醫治了猶太人拜偶像之頑疾,自此以後,以色列人再沒有拜過別神。
(4)使耶和華的知識廣披異邦,預備救主耶穌的來臨。
十支派那裡去了
我們仔細閱讀以斯拉記,就會發現所謂「失散的十支派即今日之英美人」一理論,是怪誕可笑的。就目前之篇幅而言,當然無可能分別討論「英屬以色列人」的問題;但以斯拉記倒有不少地方給我們證據,說明它是不可靠的。持那一理論的人說,在古列諭旨回猶太地的,只有猶大一支派,其他十支派(利未支派不算在內)就失散了。我們試看以斯拉如何提及「剩下的人」,而他們的成員又怎樣?
第一、一章三節提及之古列諭旨,是給所有的以色列人的。我們不要忘記了,昔日把十支派擄去的亞述,後來就成了巴比倫的屬國,而巴比倫後來又成了現今之波斯版圖之一部分,換句話說,古列國內就包括了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全部人口,因此回去的人除了猶大和便雅憫人外,「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第5節)
第二、二章二節記有回歸的人的領袖,與尼希米記七章七節比較,就知一共有十二個領袖,這還不明顯是十二支派的首領,若不然的話,為什麼是十二個呢?
第三、二章七十節,他們不單是回到耶路撒冷一城去,乃是「各歸本城」(二1),「並以色列眾人,各住在自己的城裡」,這又豈是指一支派的人呢?
第四、六章十七節,「又照以色列支派的數目,獻公山羊十二隻,為以色列眾人作贖罪祭」,為一些不存在的人獻?八章三十五節再說「為以色列眾人獻公牛十二隻」。
第五、八章二十九節,「並(在)以色列的各族長面前過了秤」,不是說明以色列十二族長都在猶太地嗎?我們相信這次回歸的人,是包括了十二支派的人在裡面,而便雅憫和猶大兩支派則占重要的地位,這一看法還有兩個強而有力的證據支持:
(1)在北國以色列被擄前,十支派中不少人南逃回猶大(代下十一13~17,十五9,卅四6~9)。
(2)「猶大」和「以色列」這兩個名稱,在被擄期已可以交替運用,沒有嚴格的分別,不然的話,以斯帖記說「猶太人」散居于波斯一百二十七省中(自印度至埃及),那就變得不可思議了,但十二支派散居一百二十七省中就是可能(參斯一1,三8、12、14)。以斯帖記對那兩個名詞常是不分的,主耶穌以及新約作者均如此,這個只表明他們在波斯國內,已混為一體,無從分別了。
回歸猶太地的猶大支派,人數不多,因五萬回歸者中,確是包括了其他十一支派在內的。再者,五百五十年後,雅各寫雅各書時,就是「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他們又豈能不存在?對這十二支派的人,他一律稱之為「猶太人」,這就表明猶太人中,實有以色列十支派在內的了。
回國復興年代表
參照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我們有如下一個復興年代表,當然全是主前之年代:
五三六年:五萬人第一次回國。
五三六年:返國七月,築壇獻祭。
五三五年:建殿工作開始,後停工。
五二○年:受哈該與撒迦利亞之鼓勵而復工。
五一六年:聖殿告成。
四七八年:以斯帖作波斯王后。
四五七年:以斯拉由巴比倫返耶路撒冷。
四四四年:尼希米回國建城牆。
四三二年:尼希米第二次回國。
以色列亡於亞述:七二一年。
猶大亡於巴比倫:六○六年。
誰是「尼提寧」?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起碼提過這名字有十七次之多,而別的地方卻只提過一次(代上九2也是指到被擄後期的),到底這個尼提寧是什麼人?希伯來文這個字是「賜予者」,以斯拉說:「大衛和眾首領,派尼提寧服事利未人」(拉八80),這是一個重要的線索。
我們知道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關係十分密切,聖經稱「所羅門的僕人」者,那可能表示他們為所羅門雇用之迦南人(代下二17),而他們的地位比尼提寧更低下。我們從他們其中一些名字看,尼提寧必不是以色列人,也許是外地擄來之戰俘,專作建造廟堂之類的工作。
他們的名字是在歸回期才多見,因為建殿的工作要他們幫助也。尼希米記十一章二十一節說他們組織成一護衡隊,保護自己的田地,又受自己的首領所指揮,其地位益見重要了。
附錄一
會堂大會
按猶太經典記載,自民回國後,他們每每隔一段時間,就相聚一起,組織和重建百姓之宗教生活,史密夫之聖經字典有如下一段說話:
「會堂大會共有一百二十個會員,稱為會堂大會會員,均為文士先知等人之後裔,他們負起教法師之職。以斯拉被推為會長,目的是重建以色列昔日之光榮。因此,他們搜集舊約各經卷,而彙集成今日之舊約聖經。他們又定節期、禮儀,等事。不過其可信程度是值得再思者。因這一切史實,在舊約聖經、次經、約瑟弗等著作中均沒有記載,而單出現於主後二世紀一卷叫Pirke Aboth的書中。故有學者認為全是拉比的虛構。」
近代學者的確不信這段史實,就如俄爾博士(Dr.
James Orr. )說:「如此重要及詳細的記錄,在別的歷史中竟會找不到,那真是不可能的。」
附錄二
猶太人之日期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三書提到之「月份」,不下三十五次,我們就不得不瞭解一下,下面一段乃采自海萊博士之聖經手冊者:
「猶太人有一個聖年和一個俗年,聖年始於春天,俗年始於秋天。第七個月就是第一個俗月。一年分為十二個太陰月:每十九年中有七個閏年,各閏年為十三個月。」
我們今天說一日,是從日出到日落的,一夜是日落到日出。希伯來人之一天是日落起計,到翌日日落為止。
他們計算時間是從早晨六點到晚上六點。晚上第一更是從六時至九時,第二更是九時至十二時:第三更是十二時至三時(雞叫),第四更是三時至六時。
其月份見下列表:
猶太人的月份
月 份 |
月 名 |
中國陰曆 |
西 曆 |
節 期 |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
亞筆或尼散 基烏或以珥 西彎 搭模斯 埃波 以祿 以他念 布勒 基斯流 提別 示巴特 亞達 |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
逾越節
五旬節
住棚節
修殿節
普珥節 |
── 巴斯德《以斯拉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