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列王紀下第廿三至廿五章

 

讓我們一同與神立約(二十三125

  約西亞的統治是一次宗教的大復興,社會因而享有多年的平靜與繁榮。25節與十八5關乎希西家的描述有極相似之處,這二王也實在是難得的好君王,因此而得美譽。

 .與民立約(13)。這約是要百姓竭盡所能地事奉神,順服遵行祂的律例典章。此約自以色列人出埃及起,即為神與他們的關係重要之基礎,也是他們多次復興所朝的方向。不錯,神的話要時常提起,也要不斷的更新,一旦將之變成刻板繩規,人就會變得麻木不仁,再沒絲毫感覺了。我們得救的經驗能否支持我們在信仰生活上能歷久如新呢?但願我們的生命能不斷的更新。

 .除滅偶像(420)。這次的潔淨工作將那些偶像敬拜一掃而空,特別是那些所羅門築成的邱壇。而改革的範圍更延至已滅亡的北國,如伯特利的祭壇亦難逃劫數,可見其徹底與廣泛。在生命更新的時候,除去一切偶像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這事對基督徒亦有重要的意義,革新行動中,你可曾除去一切的偶像?偶像的意義乃是指一切攔阻你親近神的事物。讓我們也檢查一下,究竟我心中是否仍存有偶像,又是否願意將之消滅?

 .守節記念神(2123)。逾越節是以色列人一個重要的節期,主要記念得以避過災難並脫離埃及的歷史。經文記載這次守節有與眾不同的意義(22b),是與從前有別的(參代下三十五1819)。神清楚人的心,若守節、記念神是出於習慣,神決不會欣賞;但來自人的誠心實意則神必喜悅。你每次到神面前都蒙神悅納嗎?

祈禱 主啊,我要更新我與𣿫所立的約,我要全心、全意地順服𣿫的一切話語,絕不偏離。

 

猶大的滅沒(上)(二十三26~二十四16

  北國滅亡轉瞬已百多年,那種國破家亡的情景,在猶大國民的心中可能已不復存;然而,他們要為自己的反叛、硬心,承擔從神而來的懲罰。

  根據歷史所載,亞述帝國於主前609年被巴比倫擊潰,其殘眾逃至哈蘭。繼而由埃及王發兵支援,於北部哈蘭與巴比倫軍相遇,結果大敗而回。約西亞原與巴比倫親近,後因攔阻埃及軍而喪命。「攻擊」(二十三29)一詞應譯作「幫助」(參現代中文譯本),因巴比倫興起過速,威脅埃及王的權力。世界強國此消彼長,匯聚成風雲變幻的時局,神也藉不同的邦國施行祂的計劃。

  約西亞崩,民眾立他的二子約哈斯為帝,他的擇惡使他瞬即被拉下王座,並客死他方(二十三34)。約西亞長子約雅敬繼位,他明示自己為親法老派,又索取百姓的金銀,進貢於法老。他的所作所為在神眼中盡看為惡,加速神對猶大國的刑罰。結果於主前605年,巴比倫人陷猶大,將約西亞之三子約雅斤擄至巴比倫,又擄走那些貴族、技術人員、戰士,使他們再無反抗之力(二十四1416)。神的殿亦受毀壞,一切寶物也被奪去。

  猶大末後的三王均選擇惡路,不事奉耶和華。約雅敬得先知耶利米援助不少,但執迷不悟,使自己與國家均受虧損。耶和華不再受尊崇,更被眾人所埋怨。倘若人不會從歷史中體驗神,又不曾常常反躬自問,他們若承受災難就不能發半點怨言了,因這正好將神的信實清楚地顯明出來。

思想 猶大國的滅亡,可否與社會的興衰作一比較呢?

 

猶大的滅沒(下)(二十四17~二十五30

  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擄掠財寶與百姓,又選立西底家作王,有關西底家的生平,耶利米書有較詳細的記載。初時他對國際形勢有很好的洞察力,既沒有附從那些反巴比倫的激烈分子,又接納耶利米先知的言論。但當在位的第九年,他誤以為可以聯同附近的國家攜手抵抗巴比倫王,結果遭受更深一層的毀滅。西底家亦遭受甚重的刑罰(二十五7)。

  聖城遭受全面性的毀壞,城牆被拆,聖殿遭焚毀,城中房屋也遭同一命運。所有剩餘之民均被擄,只留下一些最低微的人民(二十五12)。

  猶大國末後的一件事,乃是巴比倫王所立的省長被殺,此事耶利米先知有詳盡的記述(參耶四十至四十三章)。雖然耶利米多番勸止,也陳明神對留在猶大地百姓的心意,但他們卻選擇地上的倚靠──埃及,而不倚靠天上的神,這是神至不喜悅的惡行。相反,巴比倫王卻善待猶大的舊王約雅斤,這或許是指出猶太人在巴比倫得以平安與繁衍,而下埃及者戰禍頻仍,至終滅絕。神所用以保存猶大百姓的方法,使人嘖嘖稱奇。從歷史的記述中,以色列人經此一役,他們也就全心全意地事奉耶和華,並將一切的異邦偶像拋棄。懲罰常帶來生命的更新。

  整個以色列王國的歷史,反映出他們的心經常猶疑不定,全由領導者指揮決定一切。其中當然有貞忠之士,但隨波逐流之徒卻比比皆是。這段歷史給筆者最大的感受,乃是信仰何以會如此波動,常走極端?何以這麼鮮明真實的神,竟喚不起百姓至死不渝的敬奉?究竟我們怎樣才可以堅固自己的信心,永不變改呢?

默想 雖然猶太滅亡,但神仍有特殊恩典,保守祂的餘民。目前我們所遭遇的困苦,會否是神恩典的前奏呢?──《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