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四課
第三十八課 列王紀下 之四
題示:列王紀下餘下之八章(十八至二十五章)關係重大,它記載了神對猶大國最後之刑罰,被擄至巴比倫,我們應該仔細閱讀。
那些曾看過聖經批評家寫的舊約聖經注釋,一定會因著考古學的新發現而大感興奮,它們均證實聖經是絲毫不錯的。就如世界最早的宗教原是一神教,後來才發展至多神教。又或者希伯來(Habiru)是約書亞時期的希伯來人和以色列人。事實上,我們若有人編匯一套書,說明歷代批評家論及聖經這裡錯那裡錯,又把考古學所發掘出的文物證實聖經是準確無誤的放在一起,那套書一定非常之龐大。
——馬士頓爵士
猶大之後期及被擄
北國以色列不再存在了,城牆被毀,京城坍下,王宮被焚,連以色列人都被趕離那地,現正被亞述王派來的夷民佔據,北國歷史的最後一頁已完了。列王紀下最後一段(十八至二十五章)完全是記載猶大國後期之情形,直到他們被巴比倫人擄去。因此,這八章聖經所包括的年代,就由撒瑪利亞京城被陷(主前五八七年),一共經歷了一百三十年左右的時間。
北國以色列之敗亡,對南國猶大一定引起過極大的震驚及警惕。神曾藉他的先知警告過他們,現在一切有關滅亡的預言,都悲慘地應驗了,只是他們掩耳不聽,硬著頸項,結果就妻離子散,家破國亡。這一切對耶路撒冷的居民豈不如當頭棒喝!只可惜這個教訓對他們發生不了長久的影響力。自以色列亡國後,猶大王除了希西家和約西亞部分的時間外,他們仍然像以色列人一樣,離棄神,拜偶像,直到耶路撒冷償了她的債,耶利米唱出他的哀歌!人的心何其剛硬!
我們現在要看列王紀下餘下的八章。從國之分裂,羅波安作王起,到列王紀下第十八章止,猶大的寶座一共換了十二個王,耶路撒冷被陷前,還有八個王要登基,他們的名字及作王的時間如下:
希西家:二十九年
瑪拿西:五十五年
亞們:二年
約西亞:三十一年
約哈斯:三個月
約雅敬:十一年
約雅斤:三個月
西底家:十一年
這八個王中,有三個要特別提出來討論,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希西家。
希西家
希西家是一個好的王,也是一個傑出的改革家、戰士、政治家、建築師、詩人和聖徒——他是一身兼數任,而且都很有表現。在他作王的時間,國內之安定,直追大衛和所羅門的時代。他一登基,便推行如下的改革(見王下十八至二十章,代下二十九至三十二章):
(1)重修並重開聖殿;
(2)重組祭司及利未人之職任;
(3)自立榜樣,帶領以色列人敬拜唯一之真神;
(4)盡毀境內之邱壇及偶像;
(5)帶領百姓重守逾越節,聖經說:「在耶路撒冷大有喜樂,自從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的時候,在耶路撒冷沒有這樣的喜樂。」
(6)獻各種祭給耶和華;
(7)征服異族,拓展國界,「希西家在列邦人的眼中看為尊大。」(代下卅二23)
無怪乎聖經這樣說他:「希西家在猶大遍地這樣辦理,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善為正為忠的事;凡他所行的,無論是辦理神殿的事,是遵律法守誡命,是尋求他的神,都是盡心去行,無不亨通。」(代下三十一20~21)這是何等的祝福!當一個人或是一個國家持守神的律法,他就要蒙福,這種希望永不是教育、政治、經濟,或是法律所能及之萬一的。人若離開神,他就除了滅亡外什麼都沒有了。
希西家與聖經
希西家之影響力,不只在於他那一朝,事實上直到我們這一代仍受惠不淺,他真是歷史上鮮有之巨人,我們相信他的影響力要一直綿延下去,直到世界的末了。
原來希西家曾對我們現今之舊約聖經作過一番整理及保存的功夫——這對一個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的影響會有多大!下面經文是有關他從聖經上得的教訓,極堪注意:
對聖殿之熱心(代下廿九3~19)。
對真神之敬拜(20~36)。
對大衛之效法(25、27、30)。
無可否認,希西家之所以能夠這樣,完全是因為他從聖經得了亮光。
再者,歷代志下三十一章二十一節說他一切的工作,是「遵律法,守誡命」的。這還不止於此呢,他從事了十分重要的文字工作,箴言二十五章一節說「希西家的人」曾膳錄了箴言,亦即是說箴言之所以有今日的形式,當然要拜希西家所賜。他的文字工作,既非始於箴言,亦非終於該書,「以色列人在希西家治理之下,文字工作達到了它的黃金時期」,以賽亞、舍伯那,和約書亞等人均是當時掌管宮廷文書,類似中國漢武帝之中書(參王下十八18,十九2)。
希西家對聖經的另一大貢獻,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在希伯來原文中,很多卷書最後都有三個希伯來的字母,其意義早已不詳,但歷來抄寫聖經的人都不敢將之刪去,那三個字母分別是:H、Z、K,是「希西家」原文的頭三個字母(英文希西家是Hezekiah),霍圖(J W. Thirtle)認為當「希西家的人」抄好聖經後,均要呈上王上,由他審閱後而加上簽名,表明工作是完成了。到我們讀詩篇的時候,就會發覺詩篇之有今日之輪廓,希西家不單有其貢獻,他自己本人就是部分詩篇之作者。
後來希西家遘疾,他禱告神,神就給他加壽十五年(王下二十章;賽三十八章),是在這十五年中,他的文字工作才達到高峰,這件事實比它表面的意義來得深刻。我們都知道,猶大國之運數已定,在他們被巴比倫擄去之前,他們還有五個王,而五個之中,有四個是惡的,在他們被趕散之前,一定要有人把聖經編匯妥當,易於保存。誰能擔當這個重任?換句話說,誰會比希西家更勝任稱職?我們真有理由為著希西家來感謝神,他在延長的十五年壽命中,竟作了一件惠澤萬代的事:致力於編匯及保存神的話語。不錯,希西家這個人真是不同凡響!
瑪拿西
「虎父無犬子」這句話,對希西家和瑪拿西這兩父子來說,真是再尖銳的諷刺也沒有的了。我們也鮮有聽過兩父子會走進這麼一個強烈的極端的,一個最好的父親怎可能生個最壞的兒子!心理學家有個最好的研究課題了。我們不打算去解答這個難題,只是要從其中得個教訓而已。假如像撒母耳和希西家這樣的人也會生個像約珥、亞比亞,和瑪拿西這樣的不肖子,我們最好就不要責難一些敬虔的父母會有愛世界的兒女!
我們常常聽到教會裡面有人這樣說:「他啊!最好不要老傳什麼福音,要傳嘛,先在家傳吧,你看他的子女,教會什麼見證都要給他們敗壞了。」聽到這些說話,常會叫我們內心隱隱作痛,因為很多時候這些敬虔的父母都是不斷地流著淚為他們的兒女祈禱,這種情形我是屢見不鮮。我們只能歎息地說:多少基督徒的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雅三6)當我們恣意地批評神所寶貴的基督徒時,我們會叫主的心何等傷痛!求聖靈保守我們的舌頭,他們為著自己兒女的走迷,心中已夠難受,我們怎能再加增他們的苦楚!不太殘忍一點嗎?
現在看看瑪拿西這個人,他的壞處真是寫出來也會沾汙我們的筆,更奇怪的是,這樣一個人竟然是猶大國中作王最長的一個人——五十五年,比半個世紀還要多五年。我們不必詳究他怎樣拜偶像、崇巫術、獻人祭,使得耶路撒冷每一條街道,都染滿了無辜者的血(包括了以賽亞先知的殉道),我們只看下面一節聖經,便可想像他的言行:
「瑪拿西引誘他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王下廿一9)
這樣的一個王會給國家帶來什麼命運,真是不問而知。
瑪拿西生平有三件事,我們不可不知;為此,請翻到歷代志下三十三章,兩處聖經拼起來讀。
第一、聖經告訴我們,後來瑪拿西被擄至巴比倫。注意神的刑罰:
「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用鐃鉤鉤住瑪拿西,
用銅鏈鎖住他,帶到巴比倫去。」(代下卅三11)
這節聖經曾引起批評家不少騷動,他們按常理(多麼危險的一種態度)來忖度,那怎可能阿,一個巴比倫王若把俘擄瑪拿西帶回巴比倫,那就對了。而現在卻是一個亞述王——他們的首都是尼尼微,是幼發拉底河以南三百哩的一個城市——把俘擄帶到巴比倫?弄錯了吧!
隨著考古學的發現,這些信口雌黃的批評家又再一次啞口無言了,而聖經又再度被證為真實可靠。我們知道瑪拿西之父希西家作王的時候,亞述是西拿基立作王,西拿基立之後,是他兒子以撒哈頓作王(王下十八,十九37;代下卅二),而以撒哈頓曾經與瑪拿西同時間作亞述王。近代研究亞述人的專家從出土的文物發現,亞述列王中,只有以撒哈頓是把王宮建在巴比倫,且住在那裡的!聖經若說亞述把俘擄帶回亞述(如常理可推測),那就錯了,但聖經是說帶回巴比倫,多奇妙的一回事!
第二、瑪拿西被擄後悔改,神就寬恕了他。他成了神對罪人之愛的最好說明:一個最壞的人悔改,神仍會寬恕!參十二、十三節,瑪拿西的悔改是真的。
第三、瑪拿西重回耶路撒冷,且盡他一切所能來補償昔日的罪,參十四到二十節。他是一切罪人的鑒戒:我們若犯罪,神就按我們的罪行來審判,絕無倖免的。但他也是罪人的激勵:我們若真正自卑悔改,盡壞如瑪拿西,神仍樂意施恩,赦免罪孽。神是一個喜歡饒恕罪人中的罪魁的神。
約西亞
我們略過瑪拿西的兒子亞們,他作王二年後,便給自己的臣僕殺了(王下廿一19~26)。跟著便來到約西亞勵精圖治的王朝。這是猶大國最後一百年中光明的一頁,是處於希西家的駕崩(主前六九八年)和耶路撒冷淪陷(主後五八七年)的中間。只可惜「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榮耀離開猶大前最後的光芒;之後,大衛的寶座就被踐踏於塵土中了。
約西亞登基的時候,年僅八歲(約於主前六四一年),這時候自然是母后攝政了。到他十六歲那年,就已經有非凡的表現:「他作王第八年,尚且年幼,就尋求他祖大衛的神。」(代下卅四3)到了十二年,亦即是二十歲,他在耶路撒冷從事的宗教改革及復興的工作,已相當有成績,總括來說,有下列幾項值得注意:
(1)重修聖殿
(2)發現五經
(3)宣讀律法
(4)重提神約
(5)對付罪惡
(6)守逾越節
(7)破除偶像
這都是當時了不起的改革,自無異議,我們也不詳細討論了。在他一連串的改革中,只提出幾點來研究。
第一、約西亞的改革並未能遏阻國民之墮落。約西亞的工作表面看來是另一番氣象的,毛病就是整個猶大國已經積習難返,不容易一時間改過來。因此外在儘管有革新,內心卻依然故我。百姓尊重約西亞王各項運動,他們也跟隨,只是手動心不動,革面而不洗心。猶大國已經泥足深陷,雖然興起了約西亞,又興起了眾先知,只是這些百姓就是「不肯」,他們繼續硬著頸項,直到一天,他們不是「不肯」,而是「不能」了。現今拜偶像和行淫幾乎成了他們的風俗習慣,耶和華這名字反而陌生非常,他們對猶大國的寶座亦不存什麼希望,人人都忙於作惡。
人心剛硬之際,神就興起像以賽亞和耶利米這樣偉大的先知來,他們的勸戒與預言都成了他們日後的審判。耶利米的事奉,是由約西亞第十三年開始,一直到耶京被陷(耶一1~3),耶利米書開頭幾章,就是論到約西亞的統治情形的,我們看三章十節,就知道約西亞的改革不是徹底成功的了:
「雖有這一切的事,他奸詐的妹妹猶大,還不一心歸向我,
不過是假意歸我,這是耶和華說的。」
第二、約西亞之治,正處於猶大歷史中最悲慘的時代。這期間,驚心動魄的大事層出不窮。
(1)雄霸一方達數百年之久的亞述王國已倒塌。
(2)代之而興的是更強霸的巴比倫王國。他對列國的手段更專橫。
(3)瑪代王朝已崛起,這即是後期推翻巴比倫帝國的瑪代波斯朝,亦是以斯拉記提到下令重修耶路撒冷的王國(在亞達薛西王之時代)。
(4)約西亞駕崩後二十年(主前五八七年),猶大國即亡,耶京被毀,百姓被擄,自此之後,以色列人的王位永遠消失了,直到主耶穌再來,王位才得被建立。
到了主前五三六年,古列王推翻了巴比倫王朝,而建立波斯王國,昔日巴比倫的佔領地亦同時歸併于波斯之下。波斯王下令被擄的民可以回國,猶太人——即包括了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擄去的北國以色列民和後來被巴比倫擄去的猶大人——就在這命令下,重回耶路撒冷。這個恩諭一直維持著,自波斯、亞歷山大到羅馬王朝仍然有效。
古列王在主前五三六年頒下回國恩諭之後,約有五萬猶太人歸回。這些被分散至列國的猶太人雖然歷盡各種滄桑艱難,仍然保持其獨特性,沒有被同化,也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國,反而人數增加,歸心日切,這就不能不感謝神的保守和引導了。
直到主耶穌的時代,我們知道有過百萬的猶太人,散居在羅馬版圖的各地,因此雅各寫雅各書時,是「請散住十二支派之人的安」(一1);而彼得寫彼得書信時,他的物件也是「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寄居的。」(一1)
在上面幾課我們已經說過,猶大亡國後,他們永不能再建一個有王位的獨立王國。一九四七年五月,以色列重組國家,翌年首為美國承認,他們就成為一個沒有王位的獨立國家,直到萬王之王的耶穌基督再臨,他們的寶座才得以重建,因為按著新舊約聖經來說,只有耶穌基督才是真正的王。──
巴斯德《列王記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