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列王紀上第十八章

 

列王紀上 第十八章 注釋

  

18:1-19  以利亞奉命去見亞哈

 

旱荒持續了三年,神才吩咐以利亞去見亞哈,公然向巴力的敬拜發出挑戰。

  

1-2       這裡提到三年的旱災,但新約路4:25及雅5:17卻記載以利亞這時有三年零六個月沒有下雨。這是因為乾旱的情況需要約六個月的時間才明顯,初時仍會有溪水(見王上17:3-7),到後來才有饑荒。

 

3-6      當時亞哈與俄巴底正分頭找水源和青草,免得王室的牲口都死掉。

 

7-15     同時亞哈亦到處追尋以利亞的下落。以利亞在路上遇見俄巴底,便托他約亞哈相見。

 

16-19

 

結果以利亞邀亞哈和敬奉假神的先知們一同上迦密山。

  

17        亞哈把旱災歸咎於以利亞的身上,大概是因為他認為以利亞對耶和華的熱心觸怒了巴力,所以天不降雨。

 

19        「迦密山」:此山嶺位於以色列西北部,拉近腓利基,是當時敬拜巴力的中心。

  

18:20-40  迦密山上的考驗

 

亞哈照以利亞的提議,召集巴力的先知上迦密山,要在眾人面前作一試驗,看看耶和華是神還是巴力是神。試驗的準則是使壇上的柴和祭物著火燃燒。這是因為迦南人認為巴力是暴風雨的神,能降下雷暴、閃電和火。結果證實耶和華才是真神,於是以利亞按神的吩咐(參串31),把巴力的先知殺掉。

  

21        「心持兩意」,原文可作「在兩支柱上跛行」,意思是在兩個意向中猶疑不決。這話當然是指亞哈和以色列人同時拜耶和華與巴力,因此以利亞要他們選擇其一。但有學者認為此處是描寫向巴力跳舞時用單腳互相交替的動作(26之「踴跳」亦用同一字根)。

 

24        「顯應」:即「回應」。

  

25-29

             「踴跳」(26)、「用刀槍自割、自刺」(28)和「狂呼亂叫」(29):乃當時敬拜巴力的儀式。

  

27        根據迦南的神話,西頓的巴力喜愛哲學和遠行。以利亞在此譏諷巴力先知,說巴力可能正忙於沉思或旅行,所以不理會他們。

 

            「走到一邊」:原文作「轉身退後」。有學者認為此字應作「忙於內務」。

 

            「睡覺」:大概是指每年旱季時巴力進入靜止狀態,需要在雨季來臨時喚醒它,才會賜下雨水。

 

29        「獻晚祭的時候」:大約是下午三時。

 

32        「二細亞」:約十四公升。

 

36-37   以利亞的禱告,指出是次試驗的目的,是要使人知道耶和華是神(以利亞的名字即「我的神是耶和華」之意)。結果神應允他的禱告。

  

18:41-46  天降大雨

 

巴力的先知被殺後旱災便告結束。

  

43        以利亞上迦密山頂,是要禱告求神降雨(見雅5:18)。

 

46        「靈」:原文作「手」,即「力量」之意。

 

            「束上腰」:古人穿著長袍,在行動之前需要在腰間把衣服束起來,才方便行走。

 

            「耶斯列」:離迦密山約卅七公里(十七英里),是亞哈王室避寒的地方。

 

思想問題(第十八章)

 

1 試用幾個詞語形容俄巴底。你認為他對以利亞的答覆(9-12)表明他在屬靈的學習上仍缺乏操練,抑或顯出他的謹慎和智慧?

  他在那些方面可作你的榜樣?

 

2 你認為以利亞對百姓的挑戰(21)是否合理?

  今日你有否「心持兩意」呢?

 

3 基督徒的祈禱不一定都蒙垂聽,這和以利亞對巴力的嘲諷有何分別?

 

4 聖經教訓我們不要試探神(申6:16)。以利亞求神降火是否「試探神」?

  這和法利賽人求耶穌彰顯神跡(太16:1-4)有何分別?參36-37節。

 

5 以利亞的力量和得勝是來自何處呢?參18:41-45; 5:17-18

 

6 有學者認為以利亞求火焚燒祭物,是要表明所謂掌管天氣之巴力神的無能,而耶和華卻能使自然界的力量在祂手中任祂差遣。你是否也深信耶和華是「萬軍之耶和華」和「萬王之王」呢?

 

7 有人認為以利亞縱然是一位偉大的先知,但他在迦密山上所行的神跡並沒有帶來全國宗教生活的改革(參22:52)。你認為以利亞的神跡為何不能產生全面的效果呢?參路16:30-31。主耶穌認為有什麽事情比神跡更加重要?參約2:23-25; 4:46-54

 

8 以利亞對日後舊約先知有什麽影響呢?參瑪4:5-6

  在新約中以利亞這名字往往和什麽事情拉上關係呢?參可8:28; 9:1-13; 1:13-17; 11:1-13

 

9 本章如何顯出以利亞對歷史和民族的重視?參31, 36節。

  他目光之遠、胸襟之寬對你有何提示?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