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第七章
拿單的豫言(七1-17)
在第六章記載的事件引起兩個問題:(甲)將來的耶路撒冷聖地怎樣?(乙)因為米甲沒有孩子,誰會是大却的承繼人?兩個都是極其重要的論題;目前,兩者對穩定以色列國都很重要;長遠看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對猶太人的思想和行為也有長遠的影響,並且對基督徒的思想也都一樣。
這些問題很關鍵,因此要求從上帝求得答案。這答案由一位先知,名叫拿單提供的,雖然兩個問題都是獨立的,它們卻被一個希伯來字家、bayith連貫在一起。這個字在英語中可以作王朝解(例如溫沙宮the House of Windsor,現時英國的王室);但與英文不同,這個希伯來名詞可以作聖殿,故此拿單對大却豫言的主題可以用一句子表達:『你不是要為上帝建立一個家(house),而是祂為你建立起一個家。』同等重要,但就現在這王朝比聖殿更加重要。
(一)聖殿。對大却立意建造聖殿的指示很清楚:雖然說了那許多話,他不被准許建造,但他的兒子將要建造它(13節)。然而,這個決定的原因不十分清楚。這裏指示惟一可能的原因是,直至現在以色列獻祭給耶和華的祭壇都是在帳幕裏,並非永久建築物;其意是說不需要聖殿,但它本身沒有錯誤,否則大却的兒子(所羅門,參王上第六章)也不會准許建造。(我們曾多處見到大却被禁止去建造聖殿,因為他是一個戰士也曾是流人血的人,參代上廿二8,但這一點沒有在此提及。)一個帳幕的優點,是當敬拜者搬遷時,它也可以移動;但以色列現在是一個完全定居的民族,在大却的統治下,帶來新的政治穩定。
拿單說的話主要是給後代的一個教訓,當猶大百姓傲慢地以為他們的城市,有一個永久的聖殿,便保證上帝永遠的保護(看耶七4),他們這樣認為就錯了,當──正如耶利米豫言──巴比倫人毀滅聖殿和城市,上帝與祂的百姓同在,無論他們在那裏;華麗的建築物不能容下祂,雖然祂可能喜歡向他們顯現與他們同在,但他們永不能限制祂。美好的聖殿可能有兩種作用:阻礙及幫助對上帝的敬拜;在乎敬拜者怎樣對待。
(二)王朝。以色列的第一位王掃羅沒有建立一個王朝:冠冕落在別的家庭和別的支派的人手裏。是否大却也要喪失他的冠冕在別的家庭手上呢?答案既直接而清楚:上帝已決定,大却家能夠保存這王位──永遠(13節)。並不像英文譯本的意思,希伯來文這個詞可作『永遠』,或『一段很長的時間』。四百年的大却王朝充分應驗這個豫言;但事實上永遠也是很正確,因為大却的後裔,在他的王朝沒落後仍然長久存在,祂就是耶穌基督,彌賽亞和受膏的君王,祂的統治是沒有結束的。蒙哥瑪利(James
Montgomery)一首著名的詩歌,它的開始是歡呼『偉大的大却之偉大的兒子』,提醒我們『一個無窮盡的國度』:
不再有時間的潮流;
祂的聖約不再挪去;
祂的名字永遠堅立;
此名對我們就是愛。但大却的兒子們會否像掃羅那樣不順從上帝呢?事實上──正如列王紀所顯示,許多人是如此。但上帝關注國家的穩定,故此君王個人會受上帝的定罪和懲罰,但這個王朝卻不會破裂(14節以下)。只要大却
這個王朝有一段時期曾衰落過(主前五八七年),虔誠的猶太人繼續持守上帝對大却的應許,相信最終上帝肯定會再次應驗,賜給他們一位大却特別的後裔,他們稱祂為彌賽亞。這個延續的盼望,建基於較後期的豫言,好像以賽亞書十一章。但撒母耳記下七章永不會失去它的價值,猶太人和基督徒仍然繼續相信,上帝在歷史上積極的工作凓。
這一章標誌凓以色列人的信心發展到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以色列面對凓神性兩個珍貴和值得記念的應許,它們都包含在約裏。第一個是西乃的約(出十九3-6),上帝使以色列成為祂的子民,和應許成為他們的上帝,並且照顧他們的好處。當然,這個約和應許,在大却很久前已經存在。撒母耳記下七章講及一個上帝新的應許,要使以色列得到更大的好處;這個大却的約是上帝莊嚴的應許,保證祂的百姓有他們所需的領袖,就是大却和他的後裔。上帝已經揀選這個人和這王朝,裝備他們作領袖。這個應許不但被以色列喜樂地接受,並且也同時表達在他們的敬拜中(如詩篇第二篇所顯示);這個應許被幾位先知回顧和強調過(看賽十一1-5;彌五2-5;耶廿三5;結卅四23),在這王朝於主前五八七年衰落後,它作為瞻望未來更新之應許的根基(看摩九11)。這裏再一次告訴我們:大却直系中的一位王,將要應驗上帝對祂百姓永不廢除的應許,成為他們困難時的盼望。新約的開始(太一章)強調耶穌是『大却的子孫』,這不是偶然的。
大却的祈禱(七18-29)
從某個角度看,大却的祈禱是他對應許的自然和正確的回應;但從讀者的角度看,這祈禱值得靜下來思想,是一次檢討以色列隨後發生的許多事件及近來的轉變的機會。故此這祈禱是感恩和默想;兩者互相交織凓,大却和他的國正處於顛㝃時期,以往的仇敵尤其是非利士人已被粉碎(看1節);以色列各支派已開始團結和繁榮;這個新的政體,或者君主制度,現在已經穩定,及被所有人接納;現在上帝已賜下標誌,同意新的聖所在耶路撒冷,並由大却及他的家來治理國家。
(一)第一個回應是謙卑(18節)。這是大却及以色列值得驕傲的時候,但只有感恩的謙卑,而不是誇耀的傲慢,才是正確的回應。大却的興起不是因為他的才幹,乃是上帝的美意。
(二)隨凓,為上帝的恩惠而感激(19節)。上帝不但將大却帶到成功的尖㝃,也為將來賜給他堅定的應許。不必再恐懼明天會有不能豫計的災禍,因為上帝已宣佈祂將來的旨意。反過來,我們可以思考古希臘思想和神話中的報應概念;對希臘人來說,今天的所有繁榮時常引致明天的災禍──成功會帶來驕傲,傲慢會帶來報復。但大却得到保證,上帝的計畫對他沒有任何的變更。
(三)讚美(22節):大却的感恩表達對上帝美善和偉大的認識。在世界上有許多被人敬拜的神,將以色列的上帝和祂為祂的百姓所豫備的非常真實可見的成就,與其他的神比較,是很適當的;但祂歸根結底是無可比擬的。
(四)記念:廿三節以下將上帝給大却新的恩賜,放在歷史的背景和過程裏。出埃及,在西乃的約,征服迦南等,在幾節經文內總結起來。這三個基本事件,是以色列早期歷史顯明上帝已經特別揀選他們,祂愛他們,保護關懷他們。以色列時常要被提醒,用感恩和讚美回憶這些事情,但將這些教訓應用在今日的環境,也是同樣重要。大却的勝利,乃是上帝旨意的延續,建立鞏固的國家,使他們在自己土地上得到保護;耶路撒冷的新祭壇,是提供一個地方,在那裏可以讓以色列重新與上帝立約,將祂安置在國家的中心地這個祂應佔有的位置。
(五)承認:大却的祈禱的其餘部分(25-29節)是認識到上帝現在所應許的,同時也有一個祈禱,盼望祂一定要實現祂的應許。當廿九節提及的福氣較可疑時,這幾節聖經,可能對後代很有意義。大却的王朝共存在四個世紀,但他光榮的統治並沒有延續下去,他的後裔統治時期,曾處在來自東方的軍事威脅陰影下。他們很容易忘記上帝的應許──甚至向其他的偶像尋求『福氣』。藉回憶上帝過去的恩典和祂以前的約,以及祂將來的目的,可以堅固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