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第一課
第三十課 撒母耳記下 之一
題示:先把撒母耳記下全書讀一遍,再重讀一至六章。
聖經的文體是那樣充滿著啟導及倫理的因素,以至它所有關於人物及歷史的記載,都因著其道德的目的和用活生生的例子來教導的真理而顯得尊貴無比。因著這個原故,預言和歷史就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歷史成了另一種形式的預言,不單使我們可以讀史以明今,也可以叫我們預測到將來的結果會是怎樣。聖經成了一個畫廊,叫最愚拙的人都可以從其中得到教訓,終其生不能忘懷。畫廊中的畫,每一筆觸,每一特色,都深具意義的,我們要小心觀摩。
——皮爾遜博士
大衛王朝紀
很明顯的,撒母耳記下是一本大衛王朝紀。它是以大衛在猶大登基開始(緊跟著掃羅之死),而以大衛臨終前的一段日子作結束。因此,本書所包括的時間,大約是四十年左右——那是大衛統治期間。第五章四至五節說:「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在位四十年。在希伯侖作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因此,我們若記緊撒母耳記下是大衛四十年統治的記錄,也就很有幫助了。
著者
撒母耳記下到底是誰寫的呢?事實上聖經沒有明文可稽考,當然,比較穩妥的看法仍是這樣:撒母耳既寫了前二十四章的撒母耳記上,而到二十五章就記載撒母耳的離世,下面的就不可能是他寫的了;而從歷代志上二十九章二十九至三十節看,撒母耳記下可能就是拿單和迦得寫的。
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撒母耳上下二書,本來是一本的,現今之分法只是由七十士譯本才沿襲下來。儘管有人認為「把一書分為二,是完全沒有理由和不需要的」,但我們卻感到這個分法非常有益,它可以把大衛統治的四十年分開來獨立處理,叫讀者更留意它的重要教訓。
我們知道,大衛才是真正君主政體的創始者、宗教敬拜的復興者,曠代的英雄、統治者,及詩人。他在猶大的王朝一直延申到被擄期。彌賽亞既從大衛而出,以全書來記載他的事蹟就相當合理了。
悲慘的分割
撒母耳記下明顯是分為兩段的;它之所以明顯是因為大衛的罪,那是記在全書的中間——第十一章,亦是發生在他統治期的中葉——約在前二十年之末,這分割真是夠悲慘的。在那罪之前,大衛是所向披糜的,但之後,一切羞辱、家破、逃亡,接踵而至。在書之前半部,我們為大衛奏凱歌,但到後半部,我們禁不了要為他唱哀歌了。
我們要好好記著,撒母耳記下是分為兩部分的,各占十二章,而記載著大衛犯罪和悔改的十一、十二章應歸入前半部分,因為他的失敗都是因為前期的成功、版圖擴大、列國歸服,他就在太陽平西時起床。心既不儆醒,被引誘以至失敗就是必然的事了。在十二章之末記載了大衛攻取拉巴——亞捫人的京城,那是本書最後一次的勝利。
我們試用一表來把本書的大綱分別出來:
撒母耳記下: 大衛王朝紀
罪使凱旋變作煩惱
Ⅰ大衛的凱旋(一~十二)
一~六:在希伯侖作猶大王(內戰時間——七年)
七~十二: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王(征服列國——十三年)
Ⅱ大衛的煩惱(十三~二十四)
十三~十八:家內之煩惱(暗嫩的罪至押沙龍之亂)
十九~廿四:國內之煩惱(示巴之亂至瘟疫之災) |
屬靈的中心資訊
本書最重要的屬靈資訊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罪使凱旋變作煩惱。或是我們可以把本書的資訊分為兩部分;信心的勝利,和犯罪的煩惱。撒母耳記下強調一件事實:不管是君王或布衣,達官或小民,敬虔的或不敬虔的,罪惡必結出苦果,福杯必成苦杯。罪是一切恩典的毀滅者。一顆樹的樹幹若給蟲蛀通了,儘管外面還是枝葉繁茂,它的倒塌只是時間問題,不然的話,也會枝葉脫落,只餘枯椏了。沒有犯罪而不受苦的;我們真要逃避它像逃避吸血蝙蝠一樣。我們留意叫大衛跌倒的是什麼罪——眼目的情欲所引至的姦淫,然後進一步是謀殺,這是犯罪的晉級,且是必然的。讓我們像約伯一樣,跟我們的眼睛立約,要遠離那些引誘人的,我們本質上不要自以為堅強,若向引誘的讓第一步,那無疑是擁抱荊棘,搶奪苦杯!
重要的事實
我們不會一章一章的討論,但本書內幾個重要的事實,卻要詳加討論。
在希伯侖的大衛
大衛在希伯侖統治了七年零六個月,那時,其他支派還未接受他為掃羅的繼承人,因此他的統治亦只限於猶大。掃羅的元帥押尼珥擁立掃羅有病的兒子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以對抗大衛,很多支派就在押尼珥的威勢下,歸降于伊施波設。
押尼珥之對抗大衛,實在愚不可及,大錯特錯了。在希伯來人的王朝遞嬗中,父死子承的原則是沒有的,就算是可以,掃羅之嫡系繼承者應該是米非波設,而不是伊施波設。米非波設是約拿單的兒子,約拿單曾為大衛的緣故而放棄他自己和家中一切的權利。
押尼珥和以色列的罪還不只如此,他們明知大衛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是繼承掃羅的;我們姑且聽聽押尼珥和伊施波設的爭吵:「我若不照著耶和華起誓應許大衛的話行,廢去掃羅的位,建立大衛的位,使他治理以色列和猶大,從但直到別是巴,願神重重的降罰與我。伊施波設懼怕押尼珥,不敢回答一句。」(三9~10)
不久,押尼珥對各支派的長老說:「從前,你們願意大衛作王,治理你們,現在你們可以照心願而行,因為耶和華曾論到大衛說,我必藉我僕人大衛的手,救我民以色列脫離非利士人,和眾仇敵的手。」(三17~18)再不久,眾支派對大衛說:「從前掃羅作我們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五2)押尼珥和以色列自己說的話,就成為他們的控罪。
我們會問,早期押尼珥和以色列為什麼會拒絕跟從大衛?其中之一原因可能是押尼珥知道大衛身邊已經有許多出名的「大能的勇士」,他深恐自己崇高的地位會受到影響,於是就棄明投暗。
而以色列之所以拒絕大衛作王之其中一原因,可能是大衛在逃避掃羅的時候,曾經投向以色列人的死敵——非利士人,他們一時不明大衛的意向。
大衛處理這件事的態度,非常值得欽佩,他沒有以武力來強奪江山;他知道神已經立他作全國的王,他就不願越過神來行事,寧可等候神的時間(二1),從過往與神交往的經驗,他知道神必不會叫他落空,他就願去到希伯侖登基,那是亞伯拉罕的古城,是猶大的京都,跟著的歲月,「掃羅家和大衛爭戰許久,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家日見衰弱。」(三1)
這時百姓看見強弱的懸殊——優柔寡斷的伊施波設和如日中天的大衛。大衛的政府堅強而穩定,民生富足,他的工作節節勝利(二12~32),百姓自然就歸附大衛了。
第五章十分重要;大衛終於作了以色列人的王,他就遷都耶京。以色列眾首領擁立大衛為王的說話,感人彌深:「我們原是你的骨肉,從前掃羅作我們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五1~2)。由此,我們知道大衛作以色列王,起碼是出於三個原因:
(1)他的王權:「我們原是你的骨肉。」
(2)他的明證:「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
(3)神的保證:「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民以色列。」
這本身就是一資訊,告訴我們基督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王:
(1)他的王權:他是我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2)他的明證:他為我們得勝了死仇——撒但,釋放我們得自由。
(3)神的保證:「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都已經賜給我了。」
他要肩負我們,作我們的管理者,我們能否說,我生命的管理權都在他的肩膊上呢?
新的中央政府
儘管希伯侖是猶大的京城,但要作全以色列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就未免太偏南一點。現今大衛既統一全國,他就一定要遷都於耶路撒冷,那處地處中央而略偏南;大衛之所以選中該地,可能是他不欲離開最可靠的猶大支派太遠,他自己就是屬猶大支派的。
那時候,耶路撒冷還叫耶布斯(代上十一4)是個難攻易守的城,這優點大衛當然是深知其重要性的。它之所以稱為耶布斯,是因為那是耶布斯人的根據地,他們仍據守在高山上,即錫安山,而在山下,亦即是城中,是便雅憫人與耶布斯人混居的地方。
耶布斯人曾譏笑大衛,說他「決不能進這地方」(代上十一5)。這個天險十分難取勝,耶布斯人據守已久,他們認為這是牢不可破的山寨。無怪乎耶布斯人對大衛說:「你若趕不出瞎子,瘸子,必不能進這地方。」(五6)但他們心底卻想:「大衛決不能進去。」(五6)
大衛可以進去!他取得那城,他說:「誰攻打耶布斯人,當上水溝攻打我心裡所恨惡的瘸子,瞎子。」耶布斯人更放恣地說:「在那裡有瞎子,瘸子,他不能進屋去。」誰是這些大衛心中恨惡的瞎子,瘸子?他們不是盲的或跛的人,因為大衛並不恨這種人,大衛對他們只有同情和憐憫,看他對米非波設的例子就知道。再說,用瞎子和瘸子來守城,不太荒誕一點嗎?原來那是耶布斯人的神只。
他們的意思是,大衛若要攻取那城,就先得要把他們的神只挪去,大衛既永無可能挪移他們的偶像,大衛就永無可能取得那城。很可能耶布斯人把他們的偶像搬出來,嵌在石頭上——他們的偶像是銅鑄的——所以說:「他不能進屋去。」
後來約押上去了,他是第一個人攻取耶布斯的,整件事記在歷代志上十一章六節裡。由那時起,錫安山成了「大衛城」(代上十一7)。而耶路撒冷亦成了以色列的京城,耶京不單只是以色列人精神中心,也是歷史上的名城,世界上最美麗的古城之一。它日後的榮耀,必比以前的更大。──
巴斯德《撒母耳記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