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十四章
撒母耳記上
第十四章 注釋
1-46
約拿單突襲非利士人奏效
約拿單憑著信心,靜悄悄地與拿兵器的少年私自攀過山峰突襲非利士防營。因有神的同在,這次行動果告成功,掃羅乘機揮軍將非利士人趕回故地。
1-15
突襲非利士防營
1-5
約拿單大概認為父親掃羅必定不贊同他的做法,故秘密行事
1
「拿他兵器的少年」:即他的侍從。
2 「米磯侖」:在密抹以北;但按本段提及的地理,掃羅應在密抹以南,因此有學者認為原文可能是與「米磯侖」字根接近的另一個字;指「打禾場」。通常打禾場設在露天的小丘上,掃羅坐在那裡可俯瞰周圍,提防敵人突襲。
3 「以弗得」:祭司穿的無袖外袍,系於其上的胸牌附有烏陵、土明,祭司藉以求問神諭(參19)。
4 「播薛」:意即溜滑;「西尼」:意即荊棘眾多。這些名字顯示兩個山峰都難以攀登。
6-12
約拿單尋求神引領的預兆
藉著非利士防兵所說的話來看神有否允賜勝利。
11-12
「希伯來人 ...... 出來了 ...... 你們上
...... 指示你們」:非利士防兵譏諷的話。他們邀請約拿單爬上山,顯然認為這是難以辦到的事。
13-15
約拿單與侍從大概沿另一條路上山,或攀峭壁而上,使防兵看不到他們,未加防範,於是約拿單和侍從一下子殺了二十人。
14
「在一畝地 ...... 之內」:經文殘缺,意思不易確定,可能是描述約拿單殺死非利士人的地點。
15
防兵遇突襲而手足無措,跑回營地報訊,剛巧掠兵(13:17-18)回營,於是整個營地的軍兵戰兢起來,加上地震的影響,立時人心惶惶。
16-23
掃羅乘勝追擊
正當非利士人在營中惶恐亂竄之際,掃羅已聞風聲,並查出是約拿單突襲的緣故,於是急不及待上戰場去。由於敵軍中的希伯來人轉過來作內應,另有百姓加入增援勢力,以色列軍能把非利士人趕出密抹。
18
「約櫃」:當時仍放在基列耶琳
(7:2) , 至大衛作王時才將它搬進大城(撒下6:2) 。 七十士譯本則作「以弗得」。掃羅要將「約櫃」(也可能是「以弗得」。見3)運來, 大概是要藉此求問神他們應否出戰。
19
非利士營混亂的情況正是掃羅出擊的好時機,故他命令祭司停手不用求問神,認為應把握時間立刻上陣。
21
「希伯來人」:是外族人對以色列人的稱呼,在此指先前變節跟隨非利士人的以色列傭兵。
22
「以法蓮山地」:在便雅憫境。
23
「伯亞文」:按13:5,位於密抹的西邊。
24-46
掃羅鹵莽起誓
百姓在戰爭中極需食物加添體力,但掃羅為了討神喜悅,愚昧地強令他的百姓禁食直至晚上。約拿單因不知情誤違父親的誓言,當他知道後便批評父親的不是,而百姓因饑餓的緣故觸犯了宗教禁例,吃了帶血的肉(24-35)。約拿單因誤違父誓差點喪命,且連累以色列軍不能完全剿滅非利士人,讓他們得以歸回本地(36-46)。
24
掃羅大概看出神與百姓同在,使他們能夠勝過非利士人,所以要求百姓以禁食這苦行討神歡心,盼望神繼續使他們得勝。
「向敵人報完了仇」:原為「我向我的敵人報完了仇」。
27
疲憊的人眼目會昏花。約拿單因有蜂蜜的滋潤,體力恢復,眼睛明亮。
31
「亞雅侖」:扼守通往海濱平原的重鎮,顯示掃羅成功地將非利士人逐出以色列民居住的地方。
32
有學者認為掃羅吩咐禁食是為了防範未然,免得百姓從非利士人那裡掠奪財物後,未經分別為聖獻與神便擅自取用,觸怒耶和華,但百姓始終犯了律法上的禁例。
33-34
為免一錯再錯,掃羅立刻用「大石頭」作壇,把牛羊宰在壇前,又遵照律法的吩咐(參申12:16),把血倒盡。
43
「我就死嗎」:可譯作「我就死罷」,意即約拿單勇敢地承擔違背誓言的後果。
45
百姓的意思是:約拿單今日戰勝敵人是因神喜悅他的緣故,神又怎會要奪取他的性命呢?
47-52
掃羅作王期間的戰績與族譜
在掃羅未被罷黜(15:28)而下一任君王大衛又未出現之前,作者在此總結掃羅一生的功勳及其族譜。
47
除西面的非利士外,其餘外族均在約但河東:亞捫、摩押在東面,以東在南面,瑣巴(屬亞蘭)在北面。這顯示掃羅在位期間四處征討。
48
「亞瑪力」:掃羅與這族人的戰爭見下章。
49
「亦施韋」:大概是伊施波設的原名(參撒下2:8注)。掃羅另一個兒子亞比拿達(31:2)未見於本族譜。
50
押尼珥在掃羅死後扮演重要角色,擁護掃羅王朝,與大衛的王朝對抗(參撒下2-3章)。
思想問題(第13,
14章)
1 掃羅違命擅自獻祭,之後又為自己辯護,這對他的個性與屬靈情況有何提示?
你認為他對撒母耳所作的答辯(11-12)是否有理?
為什麽?
2 你認為神對掃羅的處分是否太嚴厲?
為什麽?參路12:47-48。
3 從13-14章看來,掃羅與約拿單這一對父子在個性、智勇與對神的態度上有何差異?
4 13章裡掃羅私自獻祭一事顯出他個性急躁,在14章他這弱點有否改善?
這引起什麽後果?
急躁雖然不是極大的毛病,卻能影響他人,敗壞自己。你有無終日不能勝過的「小毛病」,妨礙你與神、與人的關係?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