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第二十章
士師記
第二十章 注釋
1-11
除便雅憫支派外,眾支派齊集攻討基比亞。
1 但在以色列境最北,而別是巴在南端,因此「從但到別是巴」是聖經內的一個地理名詞,指以色列全地。
「米斯巴」:在基比亞以西五公里(三英里)。
10
「為民運糧」:眾支派知道這次征討不易取勝,於是明智地部署供應糧草的方法。
12-16
便雅憫人包庇基比亞匪徒,要與眾支派作戰。
16
「有揀選的七百精兵」:可能是指15節的基比亞精兵。
「機弦甩石」:是當時軍隊常用的戰具,亞述、埃及和巴比倫等國家都有使用。
17-28
兩次戰事中,眾支派的軍隊均敗於便雅憫人手中。
18
「到伯特利去求問神」:當時存放約櫃與祭司供職的地方是在伯特利(見28)。
以色列人進迦南後,會幕先後設於示劍(書8章; 24章)、示羅(書18:1;
22:12)、伯特利、示羅(撒上1章; 3章)。
猶大支派首先進攻,因為他們驍勇善戰(參士1:1-21)。
26
經過兩次的挫折,以軍更逼切地求問神。
「獻燔祭和平安祭」:是為要向神認罪,與 和好。
28
「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這人早在以色列人未進迦南之前已負盛名(民25:1-15;
31:6), 在十二支派定居之初更扮演重要角色(書22:9-34) 。 這次征討便雅憫人之役,他仍在場,可見整件事是在士師時代的早期發生(另參18注)。
29-48
以軍報捷
29-36上與36下-44是對該次戰爭的兩個描述,而以後者更為詳盡。
31
本節下半可重譯如下:「他們像以前一樣殺傷以色列人;約有三十人倒斃在城郊和大路上──一通伯特利,一通基比亞。」
33
「巴力他瑪」:地點不詳。
「馬利迦巴」:應作「基比亞之西」或「迦巴的空曠地」。迦巴在基比亞東北五公里(三英里)。
42
本節可重譯如下:「於是他們在以色列人面前轉身往曠野方面逃去;可是仍擺脫不了戰鬥。那從各城裡出來的把他們夾在中間殲滅。」
「曠野」:指東邊的山區。
43
「日出之地」:即東面。
45
「臨門磐」:為石灰地質之圓錐型山丘,位於伯特利以東六公里(四英里)。
「基頓」:地點不詳。
「追到基頓」:又可譯作「直到把他們斬除」。
46
「二萬五千人」:為約數(參35)。這數目顯然未包括前兩次與以軍交戰的死亡人數。
48
以色列人大概惱恨便雅憫人的惡行和頑抗,以致有滅城之舉。
「各城的人」:應作「男丁」。
思想問題(第20章)
1 以色列人處理基比亞人的暴行時持什麽態度?參19:30; 20:1, 8-9。
和士師時代通常各自為政的局面有什麽差異呢?
2 你認為以色列支派出兵攻打基比亞人是魯莽之舉嗎?參9-10, 18節。
當你處理重要事務時,會否因為環境急逼而無暇先求問神的心意呢?
3 你認為眾支派所提出的要求(13)是否合理呢?
為何便雅憫支派不肯把原凶交出?
是基於自義、面子還是不想受制於外在道德規範呢?
4 你會否因為「黨派觀念」而袒護別人,不肯認錯呢?
保羅對教會內分黨的現象提出了那些教訓呢?參林前1:10-17。
你是否重視在基督裡的合一,甘願放下你自己在事奉崗位、經驗及人際關係上所建立的「領導地位」呢?
5 以色列支派的軍隊連敗兩天,但是仍沒有灰心,反而緊緊求問神。你有沒有這種精神和信心呢?
6 以色列民在伯特利獻燔祭和平安祭,和戰爭的成敗有何關連呢?
7 以色列軍隊第一次敗陣除了不熟悉地勢之外,還有其他可能的因素嗎?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