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士師記第二課

 

第二十五課  士師記  之二

 

題示:再把士師記讀一遍,特別注意最重要的一部分(三章至十六章),六次被擄都是以「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作開始的。

 

    下面就是士師記的大綱:

 

    : 敘述以色列墮落的書

               妥協的失敗

               序:一至二章

             主體:三至十六章

   

      

        

58

1214

 

13

 

110

618

十三1

米所波大米王  八年

摩押王       十八年

 

迦南王       二十年

 

米甸人         七年

非利士人等    十八年

非利士人      四十年

俄陀聶(911)

以笏(1530)

   並珊迦(31)

底波拉(4~五31)

   和巴拉

基甸(11~八35)

耶弗他(十一1,十二7)

參孫(十三2,十六31)

          跋:十七至二十一章

 

編排

 

    本書的編排次序,上下一致,脈胳分明,這就足以證明是出自一人之手。真正關於士師的記載,是由第三章到十六章,這是本書的主體,前面一到二章是序,是解釋性的,後面十七到二十一章是跋,是說明性的。序是解釋構成黑暗時代的情況,跋則是以例說明那情況的本身;因此,本書的結構則是:

          序:      一到二章

        主體:      三到十六章

          跋:      十七到二十一章

    至於本書的主題(三到十六章),它的編排也是非常有條理;裡面一共提到十二位士師——俄陀聶,以笏,珊迦,底波拉(與巴拉同作士師),基甸,陀拉,睚珥,耶弗他,以比贊,以倫,押頓,參孫等。十二士師中,有六個占的地位最明顯——因為整本士師記就是環繞以色列六次之變節及被擄而發展,而那六個士師就是神特為拯救他們而興起的。那六個是:俄陀聶,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與及參孫。聖經記載六次的背叛,都是用「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而開始的,這句話士師記一共出現六次,每一次都帶來了審判及被擄。

    我們特別留意,以色列人六次被擄,聖經均明言是出自耶和華的:

   1)「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薩田的手中。」(三8

   2)「耶和華就使摩押王伊磯倫強盛,攻擊以色列人。」(三12

   3)「耶和華就把他們付與在夏瑣作王的迦南王耶賓手中。」(四2

   4)「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六1

   5)「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非利士人和亞們人手中。」(十7

   6)「耶和華將他們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四十年。」(十三1

    以色列人被擄不是隅然的,也不是意外的,甚至不是因為國勢比敵國弱,那是一種刑罰,出於耶和華的刑罰,我們真要用心思想一下。神會對某些個別的人或國家賜予特別的權利,他卻絕不容許我們耽溺在權利中,而把什麼都拋諸腦後。承受特別權利的人若以此來犯罪放縱,他要面對的責任和刑罰就更大了。神會賜我們某種特別的特權,卻沒有賜我們犯罪的特權。容我再強調,在恩典中的人要小心了,免得今日的恩典,成了明日的後悔,原來我們在恩典中,心就容易鬆懈下來。

    當我們讀士師記的時候,就會奇怪蒙受這樣高貴呼召的以色列人,怎可能活得那樣低賤,一點不錯——高貴的呼召與低賤的生活!一個培靈會的主席曾經說過:「我們可能很道德,卻不屬靈,更可能的是我們很屬靈,卻一點也不道德!」自相矛盾?絕不可能?難道我們沒有碰過有些人因為知道聖經中較深層和較高超的真理,他們可以滿口屬靈的說話,而過的生活就連一般非基督徒都感到嘔心麼?那太可能了,我們很容易像鸚鵡一樣,學得一口抄過來的屬靈話,而過著二十世紀法利賽式的生活。我們真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四重奏

 

    士師記描述以色列人由犯罪被擄至得救等的過程,一直強調著他們的四個步驟,那就是:

            犯罪

            受苦

            哀求

            蒙救

    我們若把那六次被擄的記述並列開來,就很容易看出了。

    我們值得花點功夫來研究,因為它對我們的意義實在巨大,從以色列國近來的發展看,我們可以說他們漫長受苦的時候應該接近尾聲了,預言中哀求與蒙救的日子就在眼前。

    我們之所以把那六次被擄與被救開列出來,就是希望讀者銘記它的教訓,一生不忘。在我們一生經歷中,有些事情總是相繼並來的,你犯罪,就必然受苦,同樣的,你哀求神,神也會施拯救。我們若真的悔改,離開惡行,神就會伸手拯救我們。

 

          六次被擄與蒙救

 

第一次

(711)

第二次

(1230)

第三次

(1~五31)

第四次

(1~八35)

第五次

(6~十二7)

第六次(十三1~十六31)

 

 

犯罪

「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忘記耶和華他們的神,去事奉諸巴力和亞舍拉。」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並亞蘭的神,西頓的神,摩押的神,亞門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離棄耶和華,不事奉他。」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受苦

「所以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薩田的手中,以色列人服事古珊利薩田八年。」

「耶和華就使摩押王伊磯倫強成盛,攻擊以色列人,伊磯倫招聚亞們人和亞瑪力人去攻打以色列人,佔據棕樹成,於是以色列人服事摩押王伊磯倫十八年。」

「耶和華就把他們付與在夏瑣作王的迦南王耶寶手中。他的將軍是西西拉,住在外邦人的夏羅設。」

「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

「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非利士人和亞門人的手中。」

「耶和華將他們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四十年。」

 

哀求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的時候……」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的時候……」

「耶寶王有戰車九百輛,他大大欺壓以色列人二十年,以色列人就呼求耶和華。」

「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極其窮乏,就呼求耶和華。」

「以色列人哀求耶和華,說:我們得罪了你,因為離棄了我們的神,去事奉諸巴力。……只求你今日拯救我們。」

這次沒有記錄他們哀求的說話,可能因為他們上一次說過:「只求你今日拯救我們。」等話語。參上一項。

 

 

蒙救

「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救他們,就是迦勒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

「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就是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以笏,他是左手便利的。」

「有一位女先知名叫底波拉,……當時作以色列的士師……她打發人從拿弗他利的基低斯將亞比挪庵的兒子巴拉召了來。」

「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酢那裡打麥子……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

「耶和華的靈降在耶弗他身上,他就經過基列和瑪拿西,來到基列的米斯巴,又從米斯巴來到亞門人那裡,……這樣亞門人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

「耶和華的使者向那婦人顯現,對她說:……他(參孫)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基甸——對我們這一代的意義

 

    士師記中有些人物甚值得仔細研究,我們特別挑基甸來作個例子,看他怎樣對我們這一代說話。

    基甸是第五位士師,也是以色列歷史中一位英雄,但他之所以成為英雄,倒不是他生來是如此,乃是經過了屬靈上的改變而成的,這一點對我們意義才大。

    我們第一次發現基甸的時候,他給人的印象就是沒有信心,膽小而又緊張的青年人,躲在酒酢裡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六1123)。當耶和華的使者突然向他顯現的時候,他的反應充份表現出不信來。使者對他說:「大能大力的耶和華與你同在」(譯者按:中英譯本在這裡均作「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巴斯德則認為原文的大能大力是指耶和華,而不是指基甸,故譯作「大能大力的耶和華與你同在」)。我們留意未被改變前的基甸的反應:「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麼?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六13

    基甸真是不客氣!「主啊……若……何至?……哪裡呢?……卻……」十四節繼續下去「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麼?」這些說話都是特別強調的,但基甸卻只能哀歎!「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耶和華繼續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耶和華在此保證之下,也只多換一個「若」來——「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給我一個證據」。下面的記載我們也耳熟能詳的了,總之就是不信的最典型例子。從耶和華的使者向他顯現開始,他一直表現的,就是懷疑,驚懼,不信,不安,詰問,埋怨,逃避,基甸給我們看見的,就是不信的心對人所引發的癱瘓症狀。

 

基甸的改變

 

    基甸遇見耶和華的使者後,他重生過來了。我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且留意二十四節,耶和華使者離開後,「基甸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祭壇的意義非比尋常,它是神人相見的地方,是人內在的靈魂有所改變,才有這外在的表明。基甸築了祭壇後,他不再敬拜偶像了,他命祭壇之名為「耶和華沙龍」,意思即是「耶和華是我的平安」,有生以來,這個希伯來的青年第一次嘗到平安的滋味——這真是重生的第一個果子。

    基甸並不單停在那裡,他進而把自己分別為聖歸給神,把自己的旨意降伏於神面前,讓神的旨意代替他自己的,我們且讀二十五到二十七節:

   「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你取你父親的牛來,就是那七歲的第二隻牛,並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在這磐石上,整整齊齊的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壇,將第二隻牛獻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基甸就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照著耶和華吩咐他的行了。」

    我們只要稍為思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就知道這命令對基甸是一個怎樣的挑戰。神要他「砍下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這就告訴我們基甸是活在一個宗教變質的時代,當時以色列的宗教領袖都是「新派人物」,把全國帶到犯罪的境地,砍掉巴力的祭壇無疑是直接跟當時潮流衝突的,他會因而招至殺身之禍,但基甸作了,那結果是多麼的出人意料之外!二十八到三十二節告訴我們,基甸的父親竟因而悔改歸正了。很可能那老人暗地裡一直緬懷昔日的好時光,盼望有一個勇敢的領袖站出來,把百姓帶回耶和華的面前;現在他兒子站出來了,約阿施(基甸之父)立刻與他聯為一陣線。

    我們可以把這件事引伸到自己身上來,我們之所以不能為基督作那美好的見證,十之八九都是因為我們不肯順服神的命令,把自己完全的歸給他,癱瘓我們的,是不信、是不肯順服!

    最後,基甸是完全為聖靈所管治了。留意第三十四節:「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亞比以謝族都聚集跟隨他」。他立刻成了民族的首領和救星。人民開始看出那改變他的能力,正在他裡面。因此當他們聽見號角聲,就走來跟從他了。聖經跟著是記述他怎樣把米甸人打敗,大獲全勝,而以色列人也就得以脫離仇敵的軛。

    基甸的改變是多麼大啊!他重生後,立刻把自己歸給神,又被聖靈所管治。第三十四節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可以把它這樣譯法:「耶和華的靈如衣披在基甸身上」,從此以後,基甸這個人就成了神與他百姓的橋樑。他的改變對我們這一代的意義實在非常重大,像亞伯一樣,雖然死了,仍然說話。他這種靈魂得重生,生命得改變,性格得超升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得到的——當然不是他那外在的事件(如以羊毛為驗),乃是內在的本質。我們可以是完全地悔改重生,完全地歸神為聖,完全的順服神旨,又完全地被聖靈管理。這樣,我們就可以像基甸一樣,完全的被神使用。我們一定要轉目不看環境,單一的相信神的說話:「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他必成就這事。」(帖前五24

 

          懷疑只見障礙,

            信心卻見出路;

          懷疑帶來漫漫寒夜,

            信心卻見煦煦朝陽;

          懷疑裡裹足匍伏,

            信心九宵翱翔;

          懷疑怯懦私語:「誰信呢?」

            信心回答:「我」。

── 巴斯德《士師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