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出埃及記第五章

 

沒有草的磚(五1-14

(一)

從五章十五節我們知道,法老雖然被視為神,接近他卻比一千年後波斯的王容易得多(斯四11)。因此摩西所享受的自由,可能因為被法老的女兒收養過。

他的請求措辭巧妙。瘟疫和刀兵,那就是戰爭,無可避免地會殃及埃及人。何況,埃及的工人慣於為履行宗教義務而得休憩。法老的答話卻不易明白,因為我們不太清楚如何解釋『這地的以色列人。』這可能是對外族奴工浛眾的輕蔑之意──希伯來人比以色列人含義較廣。或者新英文本依撒瑪利亞本,譯作『你的百姓已經比土著埃及人多了』更為正確。總之,似乎含有國家的需要,比萬神殿以外的神之需要為優先。如果當時已經發明了這類詞語的話,毫無疑問地,他會指責宗教為人民的鴉片。在個人或團體面對專制政權的情況下,我們經常會遇到法老似的態度。

(二)

今天我們覺得難以瞭解的,為甚麼法老會這樣堅決拒絕讓以色列人離開。儘管在一章九節顯示,以色列人並未構成埃及人口的主要部分,因此法老並未面對東德政府在他們建造柏林圍牆時要解決的問題。以色列人也同樣不可能代表傑出的知識分子或人才,所以他也沒有今天俄國人不許猶太人離開的藉口。

不過以色列人的受苦與奴役,卻可以追溯到較早一位法老無理的恐懼,他所實際作的,在某一意義上,乃是試圖使這一浛外族人,與埃及許許多多的無特權的人合作。如今以色列人被迫要做的工作,被降到埃及農民從第一位統治者,從統治整個尼羅河三角洲的法老米尼斯(譯者註:Menes係創立第一王朝的埃及王,約當主前三四○○年,另一拼法是Meni)以來,埃及大部分鄉下人所作的。這是那時的『制度』。

基督徒易於因某些困難而被人責備;而這些困難是產生於非基督教的制度,但是我們不管願意與否,都不得不生活在其中。

教會一向對非基督教的社會制度勉強順從。雖然我們對這事實漸漸習慣了,而且習慣到除了一小團體和邊緣小宗派之外,我們都不加理睬了,這在我們天天禱告,『願你的國降臨』的時候,便暗中承認這事實了。

法老當時是在保護那種『制度』。如果他釋放以色列人的話,便可能成為先例,以致使埃及社會根本動搖。同樣,在我們這為習俗所束縛的社會,實行真正的自由,希望獲得顯著的成果,必將引起強烈的反對。

(三)

『三天的路程』並不意指西乃山離埃及邊境不過是三天的行程。這是一個含糊的說法,而且因為曠野起自邊境哨崗,它便極其清楚地指埃及的勢力之外。我們不能說法老立即領悟這請求的完全意指,但毫無疑問,他對以色列百姓的任何合法的要求,都會根據埃及的基本利益而加以拒絕的。

(四)

古埃及的大石碑,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壯麗,這些大石碑除了王和神的鑄像,實際上還有廟宇與墳墓。普通的住處,連王宮在內,一般都是用曬乾的磚頭造成。不像米所波大米晚許久才有𨦼烘的磚。製磚不必一定要用切碎的草,但是經驗顯示出草會使磚更堅固而且易於處理。所用的泥直接就是建築地盤附近的泥;草則無疑是依法老的命令,在收獲之後所撿取的。以色列人難於覓草,因為他們缺乏幾世紀造磚的傳統,使他們不知道沒有草怎麼辦。百姓散在埃及遍地這話(12節)要按照希伯來語的慣常用法去瞭解,就是指他們所住的埃及那部分。

法老的命令,是有絕對權力的人,行動蠻不講理,且一意孤行的典型例子。那些自稱其權力得自上帝的人,應當在行為上有敬虔的寬容與慈愛。今天許多主婦在家中非常需要幫助而得不到它,都是因為先輩對僕人或其他工人濫用了它的權力的結果。

獨裁者通常都明白,執行他們意願最輕易的辦法,乃是任用小獨裁者在他們之下;這些小獨裁者為那一點的權力,便會樂於服務其權力的源頭了。我們不知道以色列督工們享有甚麼特權,但是他們正如其他在這種職位的人一樣,發現他們的特權只有用於滿足獨裁者,而不是求上帝滿足。──《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