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創世記第廿六章

 

靦鑂(廿六1-33

本章集合一些以以撒為主要角色的故事。這些故事關及他在飢荒時,到基拉耳去旅程及他與當地的王和百姓的關係。那王名叫亞比米勒,他的軍長名叫非各(26節)。這些名字與二十、廿一章出現的,說及亞伯拉罕也住在基拉耳附近時的名字相同。這不可能是對的。也許本章的亞比米勒是與亞伯拉罕交往的那人的兒子;而他父親的將軍的名字,從亞伯拉罕的故事,一不小心便轉到這裏來。只有與非各一起提及的那王的顧問亞戶撒,才合適於此處。

(一)

然而,當我們更嚴密地檢討一下這些故事時,會發現它們不只與廿、廿一章共用亞比米勒和非各的名字,就連它們所描述的也是這些章中的事件,或多或少有點像是複製品。以撒像以前的亞伯拉罕一樣,又是把他的妻子佯稱為妹子,結果使自己與那王發生麻煩。他的牧人像亞伯拉罕的牧人一樣,與亞比米勒的牧人為得水而爭執。而本章結束時以撒與亞比米勒訂立友好條約,好像廿一章所涉及的,希伯來語『井』字與『誓』字與別是巴城名字的關係。

也有不同之處。這位亞比米勒未把利百加帶進宮中,但當他從窗外看見以撒與她『戲玩』便明白真相。以撒未得到銀子的賞賜,也未獲許像亞伯拉罕那樣隨意定居,卻因為他的農業成功,而太富有了,太有權勢了,以致失卻亞比米勒的寵愛,被趕到基拉耳地的邊緣。兩方的牧人為兩口井爭執,而不是為一口井;後來這些井都得到合適的名字──埃色是『相爭』的意思,而西提拿則是『為敵』的意思。以撒的僕人也開了一口未發生衝突的井,後來取名利河伯,意思是『地方』,就是太太平平的建造帳棚之地。這些名字沒有一個曾在較早的故事中出現過。最後,這次與亞比米勒訂的約不是為了一口井,雖然在王離去時以撒的僕人發現一口井,並且立即來告訴他這事。

大多數學者推斷,這些差別並不很能消除兩組故事之間的相似之處,也不太妨礙這裏故意把以撒按他父親的形象重造的印象。我同意他們,並且在本章發現相當多的『添改』。事實上,本章稱基拉耳的居民為非利士人,在第廿一章就小心地稱『非利士人的地』,意思是那地方後來被他們佔據;這是一個形跡。我對本章前半,在創世記中,至少不是第三次提到『妻──妹』的場面,特別感到猜疑。

不過,本章後半卻比較真實。我們無須過於重視它所記載的命名儀文,但是事實上在族長時代,為井爭執是常事。對於亞伯拉罕和以撒兩人許多次經歷這事,沒有理由去懷疑它。所以很可能一場饑荒,迫使以撒從亞伯拉罕死後的居住地那裏的南地沙漠庇耳拉海萊,遷到基拉耳地區,而且當他們在那裏的時候,他的族人常常與土著為水的權利而爭執。王與他的顧問從基拉耳出來,與那外來人訂立一些暫定條約之類。

(二)

對我們來說,這些爭吵的顯凓意義,乃是每次以撒都離去,遷到別處去。這一部分的衝突,都是『主人翁』棄場而得解決。以撒的懦怯,理由不難猜到。他童年時代,他所愛的父親把他綁起,看凓他,揮凓手上的刀;記憶起那可怕的一刻,便必然使他常常感到靦鑂和害怕。那事以後,他還要在這樣一位『偉大父親』手下生活活很長的時期。

我們所得以撒其他零星印象,現在可以正確地瞭解在廿四章,一個成年人不顧任何代價離開迦南;同一章中描寫他以一個默想者出現在田間;廿五章說他是喜愛以掃的人,因為他是個行動者,是他所不能的。以後在廿七章中,年邁的以撒懷疑事有蹊蹺,終於還是向狡詐的雅各讓步。以撒乃是逃避困難的人。他未能強大到堪當一家之長。那麼少量關於他的真實故事在他的後裔中流傳下來,那些流傳下來的在他的後裔中加以修改,以求稍為給人深刻的印象,這是不足為奇了。

(三)

然而,正如本章也提醒我們的,上帝不只一次對這靦鑂的以撒顯現,對他重申祂對他父親所作關於地土和祝福的應許。『不要懼怕』祂說,『因為我與你同在』。這裏對於我們這些平凡有如以撒的人,在人生的試煉中每每懼怕;又像他那樣,根本不會立志作個亞伯拉罕那樣的大人物的人,是多麼大的安慰。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