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一章
第一章 約翰的引言
一1─8
現在我們看啟示錄第一章的前七節,基督是在七個金燈台之間,第三節是頭一次提到“有福”這個字眼,你有沒有查一查啟示錄中有幾次提到“有福”這個字?“念這書上豫言的是有福的。”這意思就是說,任何人打開聖經並且念這本書就是有福的,或許在最初的意思是比較狹窄的,在意義上說比較有限。你知道書籍的印刷是現代的奢侈品嗎?古時的書籍全部是用手抄的,而且價值相當昂貴,一般人手上不可能有太多書籍。第三節這裡所說的,或許是特別指著亞細亞七個城市中對教會會眾讀這本書的朗誦者。使徒約翰在這裡給我們提出啟示錄這本書傳到基督徒的程式︰第一這本書是從神來的,神將它給了耶穌基督,耶穌基督又把這個啟示給了他的僕人約翰;約翰將這個啟示筆之於書,然後送達羅馬亞細亞省份的七個基督教會;這些教會接到了書信之後,在公共崇拜中有一個人高聲朗誦,所以主說︰“念這書上豫言的人有福了,”大概是指著最初在教會中被派朗讀的人,可能就是教會的牧師,或其他被委派朗讀的人。
可是那七個亞細亞教會早已經過去了,朗讀的人也不在了,那麼對我們現今的人來說,念這書上豫言的有福了的應許,是指著每一個用信心接受並承認它是神的話語,從這裡求得屬靈益處的人說的。念這書上豫言的人有福了,下麵繼續又說︰“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念聖經而不遵守其中所記載的可以嗎?僅僅做一個讀聖經的人而不經歷或遵行聖經的教訓成嗎?雅各告訴我們不要單單聽道,也要行道,我們絕不可象有的牧師對他的會眾說︰“我所說的你們都要照著去做,你們不要看我所做的。”(Do as I say,not as you see me doing.)我們應當實行主的道,聖經如何教訓我們,我們就如何去行;否則的話,我們在主來的日子要受審判,所以不僅僅是讀聖經的人有福,那些聽的人,並且對神的話有適當反應的人,就是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要一同蒙福。聖經要求讀它的人要有道德與屬靈的反應,聖經有知識上的內容是毫無疑問的;可是神的話不僅僅為了滿足我們的求知欲或好奇心。事實上你不能夠念聖經而沒有道德的反應,即使你沒有積極的反應也會有消極的反應。當你進入一間教會聽真正福音傳講的時候,情形也的確如此;你出來的時候與你進去的時候絕不一樣,你不是更親近神,相反的你就是心裡越發剛硬,以後在對福音的反應上就越發困難。所以在啟示錄一開始,就提醒我們神的話要召喚我們在生活上有所反應,而不僅僅是在外部與形式上注意到聖經是怎麼說的。
第三節說︰“日期近了。”這一定不是暗示著世界的末了或基督再來已經臨近,或在約翰臨終之前,或啟示錄這本書最初的讀者的那個時候基督要來。無論如何,“日期近了”在約翰那個時候或現今都是真實的。啟示錄這本書總是及時的。歷史的確是在進行的,世界的終局終有一天要來到,世界歷史要達到它的最高峰;啟示錄這本書並非僅僅論到基督在審判大日駕著天上的雲再來,有許多論到有關各時代的各教會以及各基督徒的事。真理既然是從神來的,所以是萬古常新,對我們今天念啟示錄的人也正是適合的。所以在本書的開端就告訴我們日期近了;沒有人能說這部書對他們無用,認為它僅僅是論到未來的事;它的信息在各時代對每一個人都是適合的。
第一節中︰“必要快成的事”的意義是什麼?正如前面所說的,聖經有關基督再來的教訓是屬“反合性”(似非而是)的,世界終局的時間尚未顯明。終局可能在約翰以及早代基督徒時來到,也可能在我們現今來到。這裡說“將來必要快成的事”,這可能暗示啟示錄這本書中所記載的事,也可能在最初讀這本書的人那個時候發生。所謂這些事情的發生,只不過是在預備階段而已,並非是世界的終局或末了,只不過是世界末了的前奏,並非是本書所豫言的最後應驗。
第四節︰“約翰寫信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當然這不是亞細亞洲,只不過是亞洲的一隅而已;甚至也不是我們所說的小亞細亞,羅馬統治的亞細亞一省是相當小的領土,在今天來說,包括土耳其、地中海一帶海岸線和幾百裡的內地,實在並不算太大。這裡提到亞細亞羅馬省份的七個教會,從以弗所教會起到老底嘉教會止。為什麼約翰把亞細亞的羅馬省份中其他的一些教會給漏掉?當然羅馬在亞細亞諸省並不止這七個教會,最低限度在使徒約翰的時候還有二、三個教會,對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你必須等到有一天見到了使徒約翰,叫他親自回答你這個問題!或許有相當的理由存在,無疑聖靈引導約翰只揀選了這七個教會。或許是約翰特別要保守及強調這七的數字,因為這在啟示錄中是最顯著的;也許約翰提出這七個教會做為各種不同教會的代表,實在說來,這七個教會以及在各書信中所論有關這七個教會的事,正適應於你所想像到的任何基督徒的團體。
在第五節提到︰“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要注意這裡先提到恩惠而後提到平安,今日的世界是極度的渴慕和平(平安),但不要神的恩惠;事實上,人們沒有神的恩典不會有真正的和平。有一本荷蘭基督徒雜志說︰“真正的和平並非沒有戰爭,而是有神的靈同在。”叫世界沒有戰爭是可能的;但人的心裡仍然沒有平安,假如我們真有基督活在我們心中,就是我們面臨各種的苦難,我們的心中還是有平安。但是恩惠必須在先,恩惠當然是指神將他的恩典賜給那些不當得的人,不但不配得他的恩寵,反而應當受他的憤怒與咒詛,這是聖經的信息︰賴恩得救。與某些人所說的正相反,這也是舊約的真正信息。說舊約教導靠行為得救,新約是靠恩典得救的人,應當回頭再仔細研讀、考查舊約。
對有罪的人只有一個信息,那就是悔改相信,靠神的恩典得救,這個信息遭受到現代人的拒絕,然而他們卻想要和平,他們渴望國際和平,他們也要內心有平安,但我確實知道我們所住的世界已經喪失了它的和平!我並不是僅僅指著國與國之間的武裝沖突,當然這種可怕性是不言而喻;在這裡我是指人心中的平安說的。你去站在一條充滿了熙熙攘攘人群的街道上,你注視人們的面孔,有多少人能夠表現出他們的生活中有真實的喜樂和平安?就拿美國人來說吧,他們雖然擁有最多的財富,是世界上生活水準最高的人,他們仍然是不滿足不快樂,受許多問題的困擾,充滿了各樣的掛慮與恐懼。為了求得內心的寧靜,安眠藥的銷售量是驚人的高。人們不能安靜或松馳,人們怕自己獨自一個人靜下來。所以他們要藉著看電視或其他的事來消磨時間,因為面對自己的思想對他們是痛苦的,使他們坐臥不安。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在各方面實在是須要平安,聖經告訴我們真正的平安是從哪裡來的。聖經說到兩種平安︰第一是與神和好(Peace with God),第二是神的平安。在羅馬書五章一節說到與神和好,這是最基本的平安;如果你得不到這一種平安,你就得不到別的真正的平安。從前有一位科學家,他的名字是約翰•伯陸斯(John Burroughs),躺在病床上氣息奄奄,他的朋友問他︰“約翰,你與上帝和好了沒有?”伯氏回答說︰“我跟上帝從來沒有吵過嘴。”一個人對他自己道德的情況,竟然天真到如此的地步。耶穌也說到那些聲稱他們能看見,其實就是真正瞎眼的人。
我們怎樣纔能與神和好呢?是要藉著耶穌基督和他贖罪的工作。一個人與神和好以後,他的掛慮與恐懼就消失了,因為他得到了神的平安(腓四7)。這並不是說我們總是有完全的平安在我們心裡,只要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總是有起伏不定的時候。但是我們有應許,神的平安藉著耶穌基督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首先你必須與神和好,這暗示著神是聖潔的,我們是有罪的,並且在與神真正和好之前,根據神所悅納的條件來與他和好。
現今許多“宗教”是不要恩惠只求平安。在世界各國中有許多的道德思想及其傳播的媒介等等,也是不要恩惠而要求得平安,這是捨本逐末永遠不能成功的。真正平安的來源只有一個,是從恩惠來的,是從神來的。如果我們想要得福逃避審判,我們必須回到神那裡去。
或許現在我可以告訴你,在啟示錄中“有福的”出現共有七次,頭一次記載在一3︰“念這書上豫言的,……是有福的”等等。在第四節和第五節有三位一體道理的顯露︰“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我認為這是指著上帝聖父說的,“從他寶座前的七靈”這的確是指著聖靈說的。或許你要問聖靈是多數、是七個靈嗎?我想當然不是。“七”在聖經中是完全的數字,說明神的完全,應用在聖靈上,所以說到聖靈是完全的一位。
“並那誠實作見証的,從死裡首先複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第五節)。在這裡就看出來是三位一體的,這對基督教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今日有很多人,甚至有很多基督徒也反對三位一體,我們可以說基督教與三位一體的道理共存亡。當然我們不是相信三位神,我們只信一位神,但是這一位神有三個意識的中心(Three centers of consciousness)。“位”(persons)這個字不是太合適的,也不是希臘文hypostasis這一個詞的較好翻譯,其他別的英文字也不能適當地把這個字的意思表達出來。但是在這一位神內有些區分,這些區分部分地說明為何神是自足的,而且永遠是這樣的,縱然他未曾創造世界、天使和人。神愛並且也被愛,父愛子,子愛父等等,這就說明瞭在神的本質之內,這種互相行動的關系。
聖經說明瞭人得救這件事在上帝三位一體中的三個位格之間有彼此的協議,救恩為上帝聖父所計劃,為上帝聖子所買贖,並為上帝聖靈所應用;因此放棄三位一體,就是把基督教所以稱為基督教的每一個因素都放棄了;換句話說,基督教也就不是基督教了。棄絕三位一體教義的人,就是把自己放在基督教的範圍之外,甘願屬於那些否認三位一體的“神體一位論者”(Unitarians)、猶太人與回教徒。
第五節耶穌基督在這裡被稱為“那誠實作見証的,從死裡首先複活。”當然暗示他被釘十字架,三日後從死裡複活,他也被稱為“世上君王元首。”“元首”二字在現代新約聖經的新譯本中,正確的譯法應為統治者(ruler),讓我們來思索一下。基督在今天是世上君王的統治者嗎?或許是遙遠的未來?可是在希臘文這幾節經文是現在式,那就是說︰“耶穌基督不但將來是,而且現在是君王的統治者。”
世上君王的統治者。假如你觀察世上的情形,就叫我們看出來,基督不是世上君王的統治者;看一看每天的報紙與電視的新聞,就叫我們知道是不是基督在統治著世上的君王。但是轉動世界歷史的最終決定乃在於耶穌基督,惡人不承認這一點,惡人要按照他們的計劃進行。可是總有一天要來到,萬民屈膝,承認耶穌基督為主,榮耀父上帝。可是我們肉眼還沒有見到,但基督仍藉著他對今日世界列國的護理來統治一切,所以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有點沖突,但他的旨意終必達成。這是啟示錄的最初讀者必須要知道的,如果有什麼人想要說上帝是死的,他或許正是啟示錄這部書的最初讀者;當時基督徒被丟給獅子,被焚于火刑柱上,聖經被焚毀,羅馬皇帝自稱為神──他們滿可以受試探去想上帝是死了,把他們完全忘記了。但是他們在此時此地充滿了信念,深信耶穌基督是世上君王的統治者。我從前聽到一位很屬靈的牧師在解釋詩篇的時候說︰“投靠耶和華強似依賴王子。”這意思是指你要依靠上帝,不要依賴政府。這並不是說你不應當用政府所提供給你的各種好處,而是說最好要依賴神,不要依賴政府。
第五節︰“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這是論到基督代贖的教義,為新派教會領袖廣泛地拒絕,也有很多人拒絕基督代贖的道理,說那只不過是一種“理論”,正如其他別的“理論”一樣,解釋我們如何得救。已故的富士迪博士(Dr.Harry Emerson Fosdick)稱贖罪論為屠宰場的宗教,這就是他講到耶穌基督如何流血贖罪時說的。但基督的代贖在舊、新約聖經中是最基本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來九22)。當人們拒絕這項真理時,就是因為他們對罪惡的可怕性具有膚淺的觀念。他們以為罪不過是一種輕微的惡行,並且說這根本不須要兒子的代死來除掉它。我記得從前念到有關一個三、四歲女孩子的故事,她對舊約獻祭的記載感到恐懼;於是她就問她的母親說︰“媽媽,上帝為什麼要殺那些動物呢?”她母親覺得這個問題很難解釋,於是回答說︰“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今天人的價值觀念已經改變了。”沒想到媽媽的回答絲毫沒有滿足她的女兒。她說︰“媽媽,我現在知道到底是為什麼,那是上帝叫人悔改相信基督以前的事,是不是呢?”我確實知道不管關於聖經中流血獻祭的事怎麼說,你不能以上帝從前所做的和現在的不一樣來解釋聖經中的獻祭。上帝從來沒有改變。流血的祭物總是可怕的一件事,聽來令人寒心,其原因就是因為罪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流血的祭物就是要除掉這可怕的事。我們現今的世界既然棄絕流血贖罪的事,所以把聖經中有關罪的教訓也就給棄絕了。今天有人告訴我們說,罪並不如此罪大惡極,在人裡面有充分的善良可以去勝過罪惡,就是說人性本身是可以達到完全的地步。
以聖經為根據的基督教來說,罪是絕對的惡;使人永遠與神隔絕而下地獄的就是罪,除了基督的流血以外,沒有任何的救法。使徒約翰受聖靈的感動採取了此項立場。“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在這裡說明瞭耶穌基督是誰,並他作成了什麼工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虧負神的,我們所欠的債是永遠還不清的。除非耶穌基督為我們償還了這筆重債,我們只有受苦、受死而且永遠沉淪。這就是他用自己的血洗淨我們,使我們脫離罪惡,他把我們從罪惡中救出來歸向他。現代的世界棄絕寶血贖罪的全部思想,是因為不覺得有罪惡感。我的一位老師梅欽博士(Dr.J.Gresham Machen)說現今的教會失敗了,是因為企圖做不可能的事。企圖召義人悔改,當然不是真正的義人,而是自以為義,那些自認是義人的人。在基督徒經歷開始之前,必須感到自己是個罪人。只說“到耶穌這裡來”的這種傳福音工作,又想傳沒有律法作為引路的福音,是無的放矢,未中目標。這是我們現今世界大多數難題之所在。當以賽亞(六章)在聖殿裡看見主的異象時,他聽見撒拉弗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心中有所反應並回答說︰“禍載,我滅亡了。”他感到自己的不潔淨及滿了罪孽。沒有寶血贖罪,就沒有基督教,也沒有拯救。不感到有罪,就不感到需要贖罪;沒有神的律法,人就不感覺到有罪。
在第七節我們念到︰“看哪,他駕雲降臨。”這是在聖經中多處所發現有關神的顯現(Theophany)的一種說法。我相信這種雲並不是氣象局所說的那種雲。啟示錄這裡所說的雲是一種超自然的彰顯,或許我們要在聖經中查一查這個概念。雲首次出現是在出埃及記,在那裡我們看見雲柱和火柱,這說明瞭神的顯現,同時也遮掩了神的顯現。神在那裡顯現,為的是要幫助並保護他的百姓,可是由於雲彩的出現就遮蓋了人的眼目,阻止了人的好奇心,我以為把這種現象用自然界眼光來看是再愚昧不過的了。我們可以看見,雲在聖經中代表上帝的權能,神奇的或超自然的直接行動。當然,上帝是不可以解釋的。
其次,在出埃及記十九16那裡,在西乃山頂我們看到了超自然的雲彩,這與上帝對他百姓的啟示有關。在出埃及記三十三章9節提到有雲柱從天而降,當耶和華與摩西說話的時候,停在會幕門口,眾百姓看見了就敬拜上帝。在出埃及記三十四4─8,雲彩再度出現,那裡的雲特別與上帝啟示他的聖潔與道德以及救贖他的百姓有關。
及至所羅門時代(王上八10─11),在所羅門獻殿禮的時候,有雲彩充滿了耶和華的殿;由於雲彩充滿了神的殿,光芒四射,以致祭司不能進入殿內執行職務。在歷代志下五13─14,那裡說到耶和華的殿充滿了雲彩,所以祭司當時不能進入。
來到新約時代,以下的經節論到有關雲的事。路加福音九34─35,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前三天,他在山上變像。耶穌忽然在他屬天的榮耀中顯現,與往日在他謙虛的地位中被人看到的情形不同。摩西與以利亞從天上來與他說話。
有一朵雲彩來把他們遮蓋了,這是表明直接與神的臨在相接觸,然後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等到主的聲音過去,他又單獨和門徒在那裡。這是的確發生過的事,雖然今天有些人認為那是神話,但那的確是歷史上的一件事實。
在使徒行傳一9─11那裡記載耶穌的升天。當門徒舉目仰望耶穌升天的時候,“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見他了。”從這些聖經章節以及上面所引証的其他章節,我們可以看出雲彩就是上帝的特別顯現。我想雲彩出現就是彰顯神的臨在,凡目擊者不可能懷疑其真實性。另一方面,雲彩出現的目的也是在遮掩不信的、心存敵意的、批評的、好奇的、曲解事實真相的人,人的眼目不叫這些人看見上帝超自然的實在,他們所能看到的,也只不過是解釋氣候上的一種變化。但對於相信的人,雲彩的確是上帝臨在的顯現,一方面是遮掩同時又彰顯神。這就是不可見的神可見的彰顯,用神學名詞來說就是“神的顯現”。
現在我們看啟示錄一7這裡所說的雲。“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由於我們以上所看到聖經中有關雲彩的記載,我們知道啟示錄一7這裡所提的雲當然不是大氣層自然的雲彩;這一定是聖經以前所指神的顯現,在世界終局來遮掩基督第二次再來時的一種光榮的方法,神的顯現是多面性的,這不過是其中的一環。你首次看到是過紅海的時候,其次是在會幕的門口,再次是在西乃山並耶路撒冷聖殿,後來是在耶穌登山變像,以及他升天的時候──直到現在所預期的正與基督的再來有關。在此我們把所有的事件都連在一起,我想把這件事情再度的強調一點,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我的確聽過一個牧師說啟示錄一7︰“看哪!他駕雲降臨。”與基督再來絕對無關,或許你以為我捏造這一段記載,我的確是聽到了,明文的記載倒底是有意義呢,還是沒有意義呢?你能隨便要怎樣解釋聖經就怎麼樣解釋嗎?梅欽博士從前說過,有人說美國獨立宣言的簽署以及自由鐘的敲響是在舊金山發生的,假如你要問他們,你們不相信美國的歷史書告訴我們這些事是在費城發生的嗎?他們要回答說,當然相信歷史的記載,但是他們解釋說費城是舊金山。這是屬乎知識上的欺騙,有很多人解釋聖經就是採取這一種態度。“解釋”變成一種欺騙人的方法,認為他們所要說的意思就是聖經的意思。
多年前有一本新派的雜志名叫《基督教世紀》(The Christian
Century),這本雜志說基督隨時都在進步的國際關系中,進步的勞資關系中降臨等等,你相信聖經呢?還是相信《基督教世紀》這本雜志呢?你自己來決定吧!
聖經明顯的預告當基督再來時歷史將結束。現在的世界次序將要轉變或過渡到永遠的次序,與我們現今所知道的次序迥然不同。在前面所引証的《基督教世紀》的編者說,基督再來隨時都在發生,他這種見解只不過是根據現代的哲學歷史觀,就是從古代希臘所承襲來的;歷史是在周而複始,歷史是在前進移動的,但是沒有進展。一代過去一代又來,
黃金時代,銀的時代,泥土的時代,最後又回到黃金時代。從來也沒有一個開始,從來也沒有結束──是一個永遠的進程,有移動但沒有進步,無始無終;這種見解是主張物質宇宙的永久性,這不是基督徒所能接受的,因為聖經一開始就確定的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聖經又以新天新地結束。基督教的歷史觀在各方面都是以聖經為前題的;聖經的歷史觀就是直線的歷史觀,歷史在創造時有一個起點,歷史和物質的宇宙都不是從永遠就存在的,二者都有一個起點,為上帝所創造。歷史也有一個轉折點,在聖經中稱為“日期滿了”──基督被釘十字架,受死,複活,升天的時候,這是焦點,是歷史轉動的支柱,所以我們把歷史分為主前(B.C)、主後(A.D.),為的是承認這一項真理。歷史也有一個終局,因為歷史並不能從永遠到永遠,所以歷史就不能繼續,一直進入永世。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我們所看見的並參與的歷史與宇宙將要過去,這並不是說我們將要歸於虛無,或不存在,而是說要進入一種不同的、永遠的事物次序。
因此我們在想到神的時候,必須看神是超越歷史的時間以上,我們不再僅僅談到空間與時間──我們說到“空間時間的繼續”(The Space-time Continum),長度、深度與厚度是三個領域,再加上時間,就得到四個領域,這就構成了時空繼續。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稱之為物質宇宙界,其中包括物、力與心,彼此互相動作,按照我們所知道的這就是生命,時空的繼續並在其中所進行的。上帝創造了世界,他創造了力與物(本質)。力、物與人都有所行動,並且在世界中有所互動,但是神自己卻遠超過其上,不受限製。
北非最著名的一位主教奧古斯丁(死於主後四三○年),在他所寫“認罪文”《懺悔錄》(Confessions)一書中,就提到上帝與時間的關系掙紮。這是一本很難懂的書,講到他自己怎樣悔改認識神的這一部分倒是比較容易,當他論到哲學觀念的那一部分時就很難懂。奧古斯丁說他聽到有人問到這個問題︰“在創造世界以前上帝在做什麼?”我們假如評論奧古斯丁的缺點,是他缺乏幽默感,他對每一件事都很嚴肅。他按照以上的問題給予回答,接著說他並不贊成這個回答,只是一個報告而已。這個回答是什麼呢?他說創造世界以前,上帝在預備一個地方,那裡叫地獄,要把問太多問題的人放進去。奧古斯丁說這個回答沒有什麼價值,或許問這個問題是出於善意要給予嚴肅的答案,所以他試圖予以回答。以下奧古斯丁所記載的,是文辭生硬比較難懂的內容,最後的結論是這個問題不能回答,因為這個問題實在是沒有意義。當你說“在前”、“在後”你早已認為你所討論的這一位是空、時繼續的一個人,這一位是在物質的空間與歷史的時間組織內存在。但是論到神來說他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他是超越時、空之上,將來對他來說他就是現在,過去對他也是真的。當然這是真的,正確的回答。假如上帝不知道未來的事,假如將來在神的心目中也不是確定的,那麼就不能有聖經的豫言了。如果未來在上帝的心目中是不確定的,豫言就要減低成一種掩蓋性的猜測。只因聖經豫言是從神的心意來的,這位神知道未來的事,所以以賽亞纔能夠在七百年前豫言耶穌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這就是我們在啟示錄第一章所討論的歷史觀概念的背景──直線的歷史觀,並一位確定超越時空的神──這位神本身並不屬于歷史程式中的一部分。啟示錄在這裡所述說的,是關於終局的事,我們並不是討論一種統一性,我們是討論一個位格,就是耶穌基督,他與世界終局有關聯,所以他駕雲要來,眾目要看見他。啟示錄一7與使徒行傳一11,以及從福音書信所引証其他經節,都著重三件事︰一、基督再來是真實的。二、基督再來是親自的。三、基督再來是可見的。
人們想藉著以上所提的這三件事與各種歷史事件相連系,企圖曲解這些真理,但聖經說明有關基督再來是超奇的,就是說基督再來是令現在世界秩序終止,並開始一個完全不同的新秩序。基督再來不僅包括屬靈的事,也包括宇宙性的大變動,這種變動是有目共睹的,那活著還沒有死的人還在世上,當這些事發生的時候要看見基督再來。有人說地球是圓的,當基督再來的時候,如何使每一個人都看見基督呢?我聽見有一個人回答說,在電視上可以看到,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很合適的回答。你放心,不要懷疑上帝能夠叫所有的人看見基督再來,這事情是可能的,甚至包括那些釘在十字架上的人。那些死了的人要複活,他們要為基督再來做見証。不但得救的基督徒,就連那些死在罪中的惡人,必要從死裡複活並看見基督再來。
我認為我們必需強調聖經的實際,因為一般的傾向是要把這些事情解做屬靈的,並且把聖經所發生的事與歷史中屢次發生的事件相調和。筆者曾經讀過許多有關這一類的書,我認為人們任意從事這一種“靈然解”(Spiritualize),就是沒有認真的去查考聖經。當門徒觀看耶路撒冷聖殿的時候,耶穌對他們說,那日子要來到,聖殿中的石頭沒有一塊留在上面,都被拆毀了。這是豫言聖殿被毀而說的,這個豫言在四十年以後,即在主後六十八和七十年間,猶太、羅馬大戰中,耶路撒冷被毀而應驗了。門徒們很希奇,並且願意知道這事什麼時候發生,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太十六28)。我們應當知道基督在歷史各不同的事件中來臨──的確他在主後七十年耶穌路撒冷被毀時來臨,那是基督在審判中來臨,是審判的前奏。在五旬節的時候,他帶著基督聖靈的能力來了,他這一次來是帶著恩典。當然我們還能想起許多別的例証,在大複興的時候基督在恩典中降臨,在大患難的時候他帶著審判而來;這一些都可以說是基督的來臨。但是以上所說的這些來臨,不能夠與啟示錄一7與使徒行傳一11所提的放在同一範疇之內,因為這二處聖經都提到,他要駕雲而來,眾目都要看他。這並不是屢次提到歷史事件中之一,基督駕雲而來,眾目都要看他,這是在末世論要發生的事件;這事的發生是超奇的,是空前絕後的,這些事件的發生就註定了現在次序的終了。
我們應當注意基督的第二次再來,給基督徒帶來喜樂與安慰,對不信的世界帶來不幸與災禍。他駕雲而來,這對基督徒來說的確是安慰,對古代的基督徒和對我們現今的基督徒都是一樣。
地上的眾民要為他而哀哭,當他在榮耀中來審判世界的時候,一切偉大的,狡辯的不信者,和世上好譏誚的將要遇到對手。懷疑、批評、不信,撕毀神言,不敬虔的生活,這一些都要突然間遭受到報複。有一個真理的霎那與完全的實際要來到,到那個時候沒有人能逃避,不信的人必要面臨這個場合,對基督徒來說帶來安慰與喜樂,對世界來說卻帶來最後的定罪與災禍。在啟示錄後半部的一個異象中,剛才說的這件事,已經用啟示錄的幻象描繪︰向山和岩石說,“倒在我們身上吧!把我們藏起來,躲避坐寶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為他們忿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得住呢?”(啟六16─17)。這個世界沒有夠大的岩石可以把抵擋耶穌基督的人掩藏起來,當然這是一種隱喻的說法;意思是說人們突然間理解到,他們過去一生所抵擋的真理畢竟是千真萬確的,然而感到極度的恐慌,如今是太遲了。英國有一位很著名的牧師說過︰地獄是人發現最晚的真理。
根據英文聖經,舊約的最後一個字是“咒詛”(Curse)。瑪拉基書四6︰“免得我來咒詛遍地。”這並不是舊約的主題,但是按照舊約各卷的次序來說,咒詛是最後二個字。在先知瑪拉基寫這一卷書之後,在上帝那一方面來說他沉默了四百年,然後施洗約翰出現說︰“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瑪拉基這個名字的意義是“我的使者”。瑪拉基書三1─2︰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他如煉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鹼”瑪拉基書中所提到的使者就是施洗約翰,所尋求的主就是耶穌基督。他被稱為“立約的使者”──這裡所說的當然是恩典之約,在神面前將永遠的救恩賜給他的百姓。他必忽然進入他的殿,實際上這就是希律建的殿,代替了第二個聖殿,就是代替所羅門的聖殿;所羅門的聖殿取代了摩西的會幕。當耶穌生下四十天的時候(路一22),他頭一次進入聖殿,當他十二歲的時候(路二42),再次進入這個殿,你能想起在這個時候他對人說︰“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這句話在希臘原文的意思是︰“我應當在我父的家。”就是耶路撒冷的聖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所仰慕的。”這是說到一般的民眾都仰慕他。牧羊人,在聖殿裡那個西門,已達高齡的老婦人亞拿,還有許多象伯大尼的拉撒路,馬利亞和馬大──這些貧民都是從耶穌基督頭一次降臨得到最大的祝福與安慰的人。另一方面,象亞拿與該亞法,希律與彼拉多,不用提猶大以及許多別的人,都是恨耶穌的。耶穌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威脅,所以他們想盡千方百計要除滅他。在啟示錄第一章中我們就看見同樣的對抗。你所仰慕的立約使者,當他降臨的日子,誰能站立得住呢?基督再來,對那些在罪惡與不幸中的人,以及他所有的仇敵將是不可言喻的恐懼,當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站立得住呢?瑪拉基接著又說,他必坐下如煉淨銀子的,必潔淨利未人,這當然是指著基督頭一次來。舊約往往對基督二次降臨不做任何區分,因為從舊約的觀點來看,二者都在未來。再看瑪拉基書四1,2,6︰“那日臨近,勢如燒著的火爐。”我認為這是我們救主第二次再來的預告;“凡狂傲的和行惡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燒盡,根本枝條一無存留。”這是惡人的命運。“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你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裡的肥犢”(瑪四2)。在本章之末第五、六節,豫言先知以利亞來到。從新約聖經我們知道這件事在施洗約翰的傳道上得以應驗︰“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
瑪拉基書第四章可能是指著基督第一次來和第二次來說的──我們必須從新約得到亮光來詳細區分這二次降臨。現在我們要繼續看啟示錄一章,耶穌在第八節這裡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在這裡我們又看到基督教的歷史觀,有起點有終結──歷史的操縱者就是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主。上帝的永遠性明顯是在地球的運行與超越歷史的時間以上,與世界歷史永久計劃有關聯,這是上帝的計劃,這個計劃必要實現。同時也給我們極大的安慰,因為我們看到在今日世界中所進行的極端悲劇與破壞事件;戰事頻仍,殘暴獨裁專政,世界性的共產主義,以及其他各種的威脅、罪惡,世俗主義,急劇增加,在世界人口的比率上基督徒數目逐年的減低。(你必須要理解雖然在世界當中,今年的基督徒比去年的基督徒更多,可是基督徒在世界人口中的百分比,的確逐年在減低──因為基督徒的人數雖然增加了,但趕不上非基督教世界驚人的人口大爆炸。)如果你是精於數學的人,你就會算出來基督徒在世界人口中是為數最少的。我不相信現今的世代次序將要持續。但是耶穌說,陰間的門──最大可能性的惡勢力──不能勝過主的教會,因此我們確實知道教會是不能被毀滅的。在第九節約翰開始說︰“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注意到他是多麼的謙虛。他不說︰“我約翰就是牧師。”也不說︰“我約翰是主的十二使徒之一。”卻說︰“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基督的患難、國度、忍耐裡一同有分。”患難是指什麼呢?我曾聽過一位基督徒說︰“當主給患難的時候,是因他希望我遭難。”──這種說法常常只是對事物的悲嘆和抱怨的藉口罷了。也許當我們這些基督徒遭到痛苦和煩惱,神準許我們呻吟,但是不要失去對上帝的耐心和信心。在詩篇裡你可發現許多例子,屬神的子民哀哼而且嘆氣;耶穌自己也時常在靈裡嘆息。真的,我們進入永遠的安息之前,要經歷許多困苦和患難。但有一種傳福音的方式,告訴別人如果他們相信耶穌基督,一切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當一個人成為基督信徒之後,他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是不是從此開始皆是順境,往天堂去了呢?我認為不見得。保羅寫信給哥林多人說,經過許多艱難;我們纔能進入上帝的國。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這是上帝的聖徒都有的一般經歷,因耶穌基督曾以肉身活在世上。我們遭遇困難並要經驗之,主救我們脫離這一切(詩三十四19)。上帝沒有允許我們生活中不遭患難,但應許救我們脫離這一切。所以約翰在這裡說到歷代眾聖徒的話,也說到遭受患難的事,只要活在罪惡的世界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患難,但主一步步地拯救我們。有一個故事,說到神學院的教授正走在城市的街道上,經過救世軍的處所。一位救世軍小姐在發單張並邀大家進來聽福音,她問教授︰“你得救了嗎?”於是他引了三句希臘話回答她說︰“你的意思是,‘我已經得救了嗎?我現在得救了嗎?還是以後我將得救呢?”她回答說︰“只管進來,我們這裡接納一切的罪人!”教授當然是對的,但他不該對救世軍的工作者說這些。當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時,立刻從罪中得蒙拯救;基督完整的公義就歸與我們,而我們靠著宇宙至高的審判官,得以稱為義,這個協定是不可取消的,一次做成永遠成就了。這是稱義──象神看萬事,你被稱為一個義人,而後成聖,從汙穢當中、罪的權勢(罪的奴僕)下神拯救我們,這須要一生的時間。即使接近在世旅程的終點,我們仍活在罪惡的環境當中,不斷地受到罪惡的引誘。所以第三階段是得榮耀,這是我們死後與主同住。我從一本小書引些話給你,它不是聖經但確實是根據聖經的──韋斯敏斯德短篇要理問答︰“聖徒的靈魂在死後得以完全聖潔,並立刻進入榮耀裡。而他們的肉體先停在墳墓裡,等到複活時仍要與基督聯合。”此第三階段的得榮──本身分兩個階段︰在死後我們得以完全成聖,而進入榮耀;在複活時,我們人類的肉體與原來一樣,但有很大的改變來適合永恆的情況,並將要從死裡升天。記得使徒信經的話,那並非由使徒編的,而絕對是從古以來基督徒的信條︰“我信肉體複活,我信永生。”
在世上有什麼能使我們與完全的喜樂、和平與全然的安慰隔開,並阻止脫離患難,那就是罪。世上最聖潔,最成熟的基督徒也免不了犯些微小的罪,而且罪一直包圍著我們;這使得全然的安慰和喜樂變得不可能,我不知道我們死後在天國的感覺是如何,但我知道基督徒首先要清楚他是在耶穌基督的面前;其次,明白所有的壓力都解除了──避免罪將不再是件難事,而能實踐公義;緊張將會消失;我們不再與罪惡、試探爭戰;當我們到天堂後,做好事將會得到真正的喜樂。
第二章 人子的異象
一9─20
在第九節約翰告訴讀者們,為了上帝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証,他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拔摩島現在還在那個地方,你可以去尋訪一番,但看不到太多的東西。這島占地約有二十五平方公裡,到處都是岩石和不毛之地,稀稀疏疏的住了少數的居民。它的位置距離現今土耳其亞洲部分的海岸僅數英裡,就在土耳其和希臘之間的海上。在約翰那個時代,這個僻遠荒蕪的地方屬羅馬管轄,用作拘禁那些有叛亂嫌疑,或是違法之人的監獄,我們現在稱那種人叫政治犯。約翰告訴我們,他在那個地方有特定的原因,他是為了上帝的道並為給耶穌作見証,也就是因為他滿有信心的為耶穌作見証。
如果你願意附合目前得勢的黨派路線,與之妥協,或是接受這個世界的基準,你總是能免受迫害的。但是,一個真正忠於基督的人,將會遭到別人的反對。在我的神學院有位教授叫梅欽博士,他說︰“你若指出這人從沒遭到任何人的反對,我也就能指出他可能不忠於他的主了,”我們的救主也說過︰“當每個人都稱贊你的時候,你就有禍了。”“他們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們;若遵守了我的話,也要遵守你們的話。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不讓他那基督徒的見証消失,而保持緘默以致犯罪,所以他才遭受迫害。有個故事講到在德國有位敬虔的基督教牧師,他在希特勒的時代,被納粹政府逮捕入獄。假使他想獲得自由,就必須在紙上簽字,保証以後絕不再傳教。牧師拒絕這麼做。後來,納粹方面派了一位腐敗墮落、妥協的傳教士,來勸他簽署這份文件;這人進來,對他說︰“弟兄,為什麼你會被關在監牢裡呢?”那位受到迫害的牧師,輕蔑的看了他一眼,對他說︰“弟兄,告訴我!為什麼你不被關到這裡呢?”就這樣結束了這次的面談。
你若忠於基督,就將招來反對,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會受到怎麼樣的迫害;或許你不象約翰那樣,被囚禁在一個小島上,或真的被處死刑,但這也並非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然而,約翰卻在一個偏僻荒涼的拔摩島上;我們不知道他受到何種的待遇,但僅僅待在那種地方就是一個很大的困境。他又說︰“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有些作家認為此處“主日”的意義,指聖經中若干地方所稱“主的日子”。在舊約裡,這句話出現了許多次。新約有一資料是在帖前五1─2︰“主的日子來到,好象夜間的賊一樣。”毫無疑問,這是指基督第二次再來說的,他來的時候要象夜間的賊一樣,給邪惡之人一個大大的震驚,甚至也可能讓不冷不熱和再次墮落的基督徒們極其詫異。你能找到更多處記載“主的日子”的經文,是指世界歷史的終了,基督第二次再來,是與複活、審判等事情有關。有些人說啟示錄一10這裡的意義,認為那是指約翰及時被聖靈提到基督第二次再來的日子裡;那主後九十年或不管是哪一年都消失了,約翰被帶到數百年或數千年以後的未來。因為看見啟示錄後面見証的異象。這事發生在約翰身上的確是相當可能,但是說這就是啟示錄一10的意義,那就有疑問了。主日是每週第一天,我們慣稱之“基督徒安息日”。明顯可見,在每週的這天,開始將這啟示錄顯給了約翰。“被聖靈感動”的意義,由上下文記載有關的章、節顯示出︰絕對更甚於一般性的敬拜或禱告,約翰受聖靈感動、或說聖靈降在他身上,他才得到神的啟示。他被“聖靈感動”是說聖靈與他相聯系,便成為接受啟示的對象,而在這卷書其他部分裡的確記載了這些啟示。
整卷書是在受到啟示的心理狀態下寫成的──毫無疑問,那是相當有趣,但並不十分重要。有關從上帝來的特別啟示,重點不在傳達方式如何,而在來源問題──啟示是從誰而來的?近代對聖經裡的豫言所持的看法,認為那是眾先知心智或意識的產物。持這意見的是知識分子,就好比新聞分析家,或希臘哲學家一樣,他們嘗試去理解事物,並且很快的就提出答案。但聖經明明的表示,眾先知的確是從上帝那裡得到這些信息的。他們透過許多方式得到啟示──異夢、異象、聲音、天使等等。有時舊約裡的先知凝視將殘的火焰,或聆聽淙淙的河流,而集中他們的意識,忘掉散亂的思念和周遭的嘈雜,所以就出現清楚的途徑,能得到上帝那兒來的信息。這些技巧本身不能帶來什麼啟示,但可以消除上帝啟示方式的障礙。可能你有這樣的經驗,參加某個夏令營,和其他人或坐或站的圍繞著將熄的營火,注意聽某人講的信息或所做的見証。你對周圍環境失去了知覺,不尋常的是對正在進行的交通而開啟心門。這種情形並不能使你成為一位先知,但可以說明有時啟示如何臨到古代主的眾先知。
所以我們可以說主日是每週的第一天、基督徒的安息日、主複活的日子。約翰“被聖靈感動”,而且聽見在他後面有大聲音如同吹號。出埃及記十九16─19記載,在賜下十誡之前,有驚人大聲的號角聲,而且聲音越來越響(19節),然後有上帝清晰的聲音出現(19節末)。在啟示錄這裡,吹號的聲音不僅是抓住約翰注意力的方法──主早已吸引他的注意──但那象吹號的聲音是有力、大聲、不能逃避的,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可能約翰在親臨其事時,想寫也實在就寫了這卷書;另一種可能性,他經歷過這些令人驚異的事情之後,才坐下來寫完這卷書。但在書中到處都可找到証據,顯示異象進行時,他就記下來了。例如在十4,一再的命令他寫下這些事,比較一下,就可看出他所寫的,都是依照經歷過的異象和聲音。
約翰寫的這卷書,是要達與亞洲的七個教會。這當然不是指整個亞洲大陸,也不是指著小亞細亞的大半島說的,僅包括羅馬人統治下的亞洲省份,即安那托利亞(Anatoria)沿海地區,也稱小亞細亞。又列出七個教會的名字;我們現在也知道它們的位置了,有一、二個城市仍然有人居住,好些派別的教會也還存於其間。我想,約翰寫信去的那些教會在羅馬政府的迫害之下,雖然曾被毀掉過,但有新的教會後來又在原地重建起來。無論如何,在羅馬統治亞洲省的時候,這卷書曾達七個教會。
有些人認為這七所教會,以及達與教會的七封書信,是從約翰那時代起到主第二次再來為止,是教會歷史的整個過程的預演;所以約翰是活在以弗所的時代,今天我們正活在老底嘉的時期中,有悖逆、不信、不道德、反叛宗教的現象。顯而易見,我們這個時代存有若干老底嘉教會的特性,但是卻無法証明出我們的的確確就是在最後一段的時期內,而你也可以看見我們還在歷史的起步階段──歷史還不到結束的時候。惟有一位上帝,他真正能從起初就看見末後的事。我們怎能知道,接著這個時代之後沒有另一個更糟的時期臨到呢?而它更象上古的老底嘉教會呢?有些人在一千年以前就持有主要第二次再來的看法,這些少數人認為︰寫給七個教會的書信就是教會歷史全部過程的預演,持這種看法的當然不只限於他們而已。但大多數人都持另一種看法──我在此所提到的都是指相信聖經的人;我不考慮那些持反對態度的批評者,他們總是把全局扯遠了──有信心的學者們大致的看法是,第一︰這七個教會在約翰寫這卷書並發信給他們的時候,確確實實是存在於那些地方。第二︰這七個教會代表了每一時、地,各種型態教會的樣本。你可以指出所發現最好的機會,那裡總有一些事是和所說的老底嘉教會相關聯。有些教會完全切合七個教會中的某一個,而有些教會則更適合於另一個教會;但沒有一所教會能聲稱與七教會的傾向毫不相干,最低限度也自稱害怕陷到其中不好之景況中,所以七教會是一個橫斷面的抽樣,或是用來測驗每一間教會的,只要情況相同,就能適用。假使不合適,我們就該感謝主的恩典,也繼續保守其他的事。無論如何,我們為教會要求一張無瑕疵的健康保單以前,必須相當確定︰壞現象不合於我們和我們的教會。當其他教會越象老底嘉教會的時候,可能有些教會更象非拉鐵非教會,但在七封書信的適用性裡,沒有一封被限製在歷史上任何一時期,任何一所教會。既然這七封書信最初是達與特別指定當地的七所教會,我希望以後在研究這七封書信時,能看見它們與當時那些城市的地理與歷史有相當密切的關聯。蘇格蘭考古學家威廉•欒維廉(William Ramsay)爵士踏遍了整個地區,挖掘、探測那地,把所發現的東西給聖經這一部分帶來豐富的亮光,在我們讀到時就能看出了。
現在講到從上帝來的光。一根蠟燭除了發光以外,還有什麼其他的用途呢?若一根蠟燭不能點燃也不發光──假定它不是用蠟製成,只是一支塑膠製作的蠟燭,是用來做擺設的,它可有什麼用處呢?有許多基督徒就象塑膠蠟燭一樣──他們不發一點的光芒。在耶路撒冷的聖殿,還有聖殿以前所用的會幕裡,都有一座七個燈架的金燭台,而且我們也知道它的形狀。這是因為羅馬人在毀壞這地之前,從耶路撒冷聖殿裡把燭台先偷了出來,由提多總督帶著它凱旋回到羅馬,這可從紀念提多拱門上的雕刻看出來。但此金燭台的下落已不可考,但在羅馬、提多的拱門上的雕刻,已顯明其形狀──正中間有一支筆直站立的臺子,一邊有三支,另一邊有三支,每一支臺子都有一個燈或蠟燭可以發出光來。在聖經裡,七是代表完全的數字,所以七座金燈台表示完美的照耀,其間便是基督自己。耶穌基督曾說︰“我是世上的光。”這個黑暗的世界裡,非常需要基督的光。在另一處,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假如基督是世上的光,我們怎能是世上的光?我記起有一首押韻詩,說︰“基督無手但做我們的手”,我不敢確定它是否正確;但通常主藉他的子民來工作,這事是千真萬確的,並且藉著教會傳福音、見証、佈道工作,把福音的光輝帶到世界去。並不是教會照亮了世界的黑暗處,而是教會反射、傳遞基督的光芒。若說還有那麼一段時候需要基督的光,就是指在使徒約翰寫啟示錄的那個時候。英國詩人及評論家馬太•亞諾(Matthew Arnold;逝於一八八八年)並不完全是新教(福音派)基督徒,但他寫作的造詣很深,曾作了一首詩,描繪福音進到這個世界時的氣氛與平靜。蘇格蘭的布魯斯(F.F.Bruce)寫了一本早期基督教的歷史,書名是《擴散的火花》;第一章的題目是“光輝照在黑暗裡”,第二章的題目是“黑暗並未滅掉光”。那個世界就很象我們現今的世界,一般人的情緒感到幻滅、厭倦,一種受到挫折的感覺,並且缺乏認識生命的意義,而這一切導致了悲觀的思想和徹底的失望。人們已經失去了根,好象船沒有停泊處一樣,而樂觀主義的背景似乎也消失了。馬太•亞諾抓住這個時代的情緒︰這是段黑暗時期,自殺極為普遍。他描述一個羅馬貴族,看來他幾乎擁有一切的東西,財富、顯貴、社會地位、高樓大廈,並且有僕役侍候他那經常反複不定的脾氣。但這個人對生命卻感到憂愁、沮喪,他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去“打發時間”。亞諾這樣描述他︰
這個頑固異教徒的世界多令人心煩
他的隱密不情願地被透露出去。
並且陷在欲望裡、深深的厭倦
使人類的生活就象地獄一般。
在他陰森的大廳裡,有一隻枯槁的眼睛作伴
這位羅馬貴族躺下了;
帶著狂暴的舉止騎上馬出去了
馳騁在亞皮恩大道上。
他享用大餐,猛烈地沉醉於酒,
在他頭上加了鮮花之冠。
這些無用的時間,
無法更容易、更快的消逝時間。
假使你想用兩個字來概括全文,那就是黑暗,指靈魂的黑夜,從上帝來的亮光卻穿透了這黑暗──基督教所散發的光芒,給人們帶來安慰、自由,腳步穩妥邁向前去,並且帶給他們生命及永生的盼望。
燈臺上的七個金燈台意為從上帝來的光,世界的黑暗不能把它熄滅。的確,從過去到現在, 世界極需要這個光。請看第一章最後一節︰“論到你所看見,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個金燈台的奧秘︰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七燈台就是七個教會。”注意“奧秘”這個字──用在聖經裡的意義,和我們習慣的用法有幾分不一樣。它可以用在兩個不同的意義裡。第一︰是指天生難以理解的事。一個偵探故事被稱為神秘的故事,就是因為你還沒有看完這本書之前,你不知道結果如何。第二點︰聖經用“奧秘”這個字,意為上帝將心中所隱藏的事,在後來啟示給人。保羅在給以弗所的書信中,提到外邦人將和猶太人一同得救,同為後裔的想法被稱為奧秘;就是指,先前完全不知道這事(或作先前所知道的,不如後來顯示出來的事那樣完整)。
上面所說第二個意義,可能就是啟示錄第一章裡“奧秘”這個字的意思。那七個教會的使者有什麼意思呢?有人提出一種看法,說到每一個教會都有一個特別的守護天使,是眼看不見的,但以大權柄的靈來眷顧那個特定的教會,看著會眾行事正直,廣行善事,在靈性上滿有信心,但這種說法在聖經裡找不到確實的証據。而天使照字義上來說是有“使者”的意思。如果我們把這裡的“使者”視為真正的天使,馬上就面臨困難。你怎麼能給天使寫信,如何郵寄,如何傳遞呢?主告訴約翰要將這些書信達與七個教會的使者。我知道曾有一些小孩寫信,寄給聖誕老人;有一個小孩坐在一家百貨公司裡的聖誕老人的膝上,說︰“你真的沒有收到我寄給你的信嗎?”我們甚至不相信要對天使祈禱,那怎麼能把信寄給眾天使中的一位呢?
一般認為這些“使者”是指這些教會的傳教士或牧師們,或許也應該包括所謂的牧師及有治理權的長老;這兩種主事者現今比較起來,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差異。司可福聖經建議︰這七個教會曾經派了七位使者到拔摩島去和約翰商議,因此他們也在場,約翰就寫了這卷書,然後交給他們。也是有這可能,但是聽來太過於牽強──你不會“寄”信給一位當時就在你身邊的人,並且約翰受命要將信“寄”出去。所以我們可以說︰使者意指這些教會靈性上的領導者,他們負責使教會發出光來,並且他們為主也成就了組織系統和計劃的功能。
約翰在聽到聲音之後轉過身來,就看見七個金燈台,燈台中間有一位好象是人子。有關“人子”這個稱呼需要討論一下,這是耶穌在他早期傳道時所喜愛用的自稱;耶穌稱自己為“人子”,除了一、二次例外,就沒有其他人這麼稱呼他了。司提反在被人用石頭打死之前,他說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邊(徒七56)。另有一處記著某人引用耶穌的話,問道︰“這位人子是誰呢?”除了這二個例子外,耶穌自己才使用這個頭銜,其他人在講到他時,都不曾用這個頭銜。他們稱他為拉比、夫子、或主,而不稱“人子”。這是為什麼呢?我聽過許多次講道或演講,也看了不少這方面的書籍、小冊子,他們認為“人子”是指基督的人性,以別於他的神性。據說基督既是神子也為人子。這話聽起來好象蠻有理的,
但是不正確。在基督一位裡面有三種特質,如同聖經所教導,七個教條所証實的一樣,但特別把“人子”的稱呼和他的人性相關聯,那就不對了。可以肯定的說,這點絕不是真正的意義,還有比這推論更普遍的說法。耶穌並沒有發明這個稱呼,他是從舊約裡採取來的,舊約聖經多處使用此稱呼,而在但以理書七13─14特別記著︰“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象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等。”這裡說到超越性的、全宇宙的權勢和榮耀。在但以理書,這“人子”的尊稱是給那位永世的彌賽亞。請注意這也是他第二次再來的異象──注意與天雲聯合這點。不是強調他的人性,他肉身低微的身份,而是他第二次再來,在高舉的地位上有超越性的榮耀。因此提到的耶穌就是彌賽亞,沒有一點點強調他的人性,乃是說他是一個整體人。若你想與這點有一相對的比較,那就與保羅稱基督為“第二位亞當”(或“末後的亞當”)相似。
這又引起更進一步的問題︰耶穌為什麼採用這個特別的名稱來稱呼他自己呢?這名稱本是舊約用來稱呼彌賽亞的,但是一點都不普遍。在舊約通常對彌賽亞的稱呼是“大衛的子孫”,而耶穌在大多數場合用“人子”來取代“大衛的子孫”這個稱呼,可能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在那個時代,“大衛的子孫”這稱呼已被曲解為錯誤的政治理想和公會組織,他們認為大衛的子孫是要把羅馬人驅逐出去,能使猶太民族重獲自由和獨立的那一位,但是耶穌來並不是要做這件事。他來主要是背負我們眾人的罪、受苦、釘死並要複活。既然︰“大衛的子孫”這稱呼已被普遍的人誤解,如果耶穌在一般的場合還以這個名稱來稱呼他自己,那他每一次在講道的時候都得停下來,用十五分鐘的時間來解釋︰他用這個名稱和他們眾人心中所想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或許就是這個原因,耶穌通常用“人子”這個稱呼,這也是絕對合乎聖經的,當然也與彌賽亞的榮耀有關,而又能擺脫屬地上、屬世界的政治理想,就是耶穌時代的猶太人有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彌賽亞就是大衛的子孫。
耶穌約在三十三歲的時候被釘在十字架上,值得注意的是亞歷山大大帝死的時候也是這個年紀;這二位年輕人都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驚人而流傳久遠的深刻印象,但卻是兩樣不同種類的深刻印象!亞歷山大大帝在世的時候,用鮮血浸透了世界,來滿足他個人的欲望和野心;而耶穌流出他自己的寶血,成為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
可能在十二個門徒當中,有好幾位的年齡都比耶穌大。耶穌算是一個年輕人,但是在拔摩島上,約翰所看見的耶穌基督,乃是他在天上的榮耀裡的真像。這事之前,約翰和彼得、雅各在耶穌變像的山上,也曾看過一次(太十七1─9)。在啟示錄這裡,耶穌顯現的容貌好似超乎時間之外的。整段的描寫所傳遞給我們的印象︰穿著長袍子,腳好象白顏色的熱銅,聲音如同尼亞加拉瀑布,或是地中海的海浪擊打在拔摩島岸的聲音,眼目如同火焰──都是感動人、甚至令人驚嚇的,但是這一切都指明可畏的權柄和超時間的時代。大多數人看見被釘十字架之前的耶穌,和現在這位是多麼不相同啊!
約翰認識他。這位是耶穌,絕對沒問題,的的確確是耶穌。回想就在主複活之後,有二個門徒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行走,耶穌遇見他們,和他們談話,他們也感到有興趣,並且心裡火熱,然而卻不認識他,直等到擘餅的時候,才認出他來。我相信有些象他的樣子,有關他的問安,以及一些其他的習慣他們都猜測到而他們的眼睛明亮的時候,他就去了。還有馬利亞站在空墳墓旁,聽見有人對她說話,以為是一個園丁,等了一、二分鐘以後才認出他是耶穌。
只有當我們到天堂時,可以認識人們真正的面目,因為那時已除去今生罪惡的限製。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看得到耶穌真正是什麼樣子;我們現在看,仿佛隔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但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當然,耶穌在世生活並沒有罪或受罪的限製,但他的榮耀卻在他謙虛的境況中被遮蔽。而在天堂,將要公開顯示給他的子民看。約翰在拔摩島上看見耶穌的時候,並不是透過朦朧的玻璃來看,而是真真實實的看到。在地上曾受人蔑視、遭人反對的耶穌,在天上我們將看到他的真實和無上的榮耀。對約翰來說,能看到他是一件多麼值得安慰的事。看到榮耀的基督之後,至於誰是羅馬君王、君王的政策如何,都無關緊要了。當任何一個人看到真實的基督,羅馬的帝王就再也算不得什麼了,只有耶穌基督才包括一切。如果你在基督裡面,萬事都互相效力,叫你得著益處,就用不著理會象羅馬皇帝多米田那種邪惡的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了。──
魏司道《啟示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