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啟示錄第一章

 

I.      本書信的前言                1:1-20

 

        A.    本書信的主題與目的    1:1-2

 

使徒約翰寫這開頭的幾節是為了向讀者介紹本書的主題以及寫本心的目的。

 

1:1   “耶穌基督的啟示”是本書的主題。“啟示”意思是揭開面紗或使人知曉,是從希臘詞apokalypsis翻譯過來的,這個詞的音譯在英文中也經常用來做本卷書的標題 。耶穌基督是這個啟示的啟示者也是這個啟示的主題。(The genative in the Greek is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神要基督的僕人們得到這個對未來某個時候將突然發生的事的啟示,翻譯成“快”的希臘文的意思是這樣的,一旦所啟示的事情開始發生,那麼其它的事情就會隨後連續發生。

基督把這個啟示傳給一個天使(加百列?參但8:16; 9:21-22; 1:26-31),然後天使又把它傳給使徒約翰。(For discussion and defense of the apostolic authorship of Revelation see John F. Walvoord, The Revelation of Jesus Christ, pp. 11-14.)約翰使用了傳統的稱呼來描寫他與基督的關係。(參羅1:1; 1:1; 1:1; 1:1; 彼後1:1; 1)

 

1:2   在本書中約翰有四十四次說到“我看見”(1:12-13; $:1, 4; 5:1, 2 6,11; 6:1, 2, 4,5 8, 9, 12; 7:1, 2,9; 8:2, 13; 9:1, 17; 10:1; 13:1, 3, 11; 14:1, 6, 14; 15:1, 2, 5; 16:13; 17:3; 18:1; 19:11, 17, 19; 20:1, 4, 11, 12; 21:1, 2, 8)。他看見許多事情並把這啟示(所有他所看見的)傳講給教會,他把這啟示看成是神所啟示的話並且主要是有關耶穌基督的資訊,他是這啟示中的偉大的主題。

 

“聖經中沒有哪一卷書象這一卷書這樣有很強的證據表明它是神所啟示的”(J. b. Smith, A Revelation of Jesus Christ, p. 9)

 

        .B.           對本書的介紹                1:3-8

 

這幾切預備性的經文是使讀者對下在的啟示有所預備,並寶貴啟示中的內容。

 

祝福        1:3

 

凡是讀到,聽到,並遵守這個預言的人被應許從神那裡得到一個特殊的祝福,這是啟示錄中七個應許中的第一個(14:12; 16:15; 19:9; 20: 6; 22;7, 14)。翻譯成“日期”的希臘詞(kairos)描述的是一段時間,而不是時間中的一點。當約翰寫這卷書的時候,這些預言將要成就的時間已經很近了。翻譯成“近”的希臘詞意思是就在手頭、在神的時間表(神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中很近了。

 

問候        1:4-5a

 

約翰把這封信送給在本書中二章和三章中提到的七個教會,這七個教會位於小亞細亞中的羅馬帝國的行省亞細亞(在現今土耳其的西部)。本書主要是描寫未來事件的,因此約翰說到神(天父)是本書的作者,他是今在,昔在並要再來的,也就是強調了神與人類關係的持續性。七靈也許指的是聖靈(參賽11:2-3)這個片語在這裡給在本句中的三位一體的神提供某種解釋(3:1; 4:5; 5:6; Leon Morris 聖徒約翰的啟示p. 48)。也有可能指的是傳資訊的天使(20; 8:2; 15:1; 1:14; Smith, pp. 314-19)。耶穌基督被描寫成是忠心的“見證人”(他目前啟示未來之事的事工),是“從死裡首先復活”的(耶穌從死裡復活是他的事工的高潮),是“為世上君王元首的”(指的是他再來之後的事工;太2:6)

 

頌贊        1:5b-6

 

約翰把永恆的榮耀與主權歸於耶穌基督,也就是本啟示的啟示者與內容。約翰把他描述成是永遠愛我們的,是通過在十字架上的死把我們從我們罪的捆綁中釋放出來的(根據某些抄本,也可以說洗淨我們一切的污穢),是我們成了一個國度成了祭司的。雖然現在我們是這樣的,但在將來我們會與基督同掌王權(5:10),願些成就(阿們)!有趣的是,講愛的使徒約翰會在一開始的頌贊中強調神的愛,這愛是神至深的情感。

 

概要        1:7-8

 

第七節概括了後面啟示的主要特點,正因為這個原因,這是本書中最重要的一節經文,耶穌基督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再一次降臨(1:9-11)“眾目”指的是在他再來的時候那些還活著的人(24:30; 參民11:25; 104:3; 19:1)。“刺他的人”明顯指的是猶太人(12:10)(See Kenneth G. C. Andrews University Seminary Studies 25:3 [Autimn 1987]:249-56.)地上的萬族的人都要哀哭,因為在那時地上的人在抵擋他(參太24:30)。這萬族代表所有的人類而並不只是猶太人(See Smith, p. 44)

神用他的永恆與全能向人確保了所預言的事情的發生。阿拉法與俄梅戛是希臘字母中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表明神包容包括時間在內的萬物,在聖經中各處對此都有強調(4:8; 11:17; 13:8),他是所有萬物的創始成終者。神不僅僅是未來的主,他也有足夠的大能使所預言的發生;他是“大能者”。

在第八節中的說話者可能是天父神(4),但好象更有可能是耶穌基督。神把這個啟示給了基督讓眾人知曉(1:1),因此神在這裡直接說話似乎不大可能,而且既然1:4指的是天父上帝,在這裡似乎不是重複。所以這節經文似乎是對“這話是真實的,阿們”的回應(7)

整個介紹的重點在下面所啟示的主要事件,就是基督的和二次降臨。這也代表三位一體的真神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主,是信實的,並有能力使他所應許的成就。(神的能力與信實也是在創世記中所強調兩個神的特性。)

 

        C.    本書的計畫    1:9-20

 

約翰解釋了基督啟示給他的一個異象,為的是要展示出神在異象中啟示給他的本書的計畫,也是要榮耀這計畫的制定者,耶穌基督。

 

異象的背景    1:9-11

 

1:9   向他的讀者約翰說自己是他們在基督裡的弟兄,並與他們(1)在目前因信耶穌而遭愛的患難中一同有份,(2)在基督的國度裡一同有份,(3)在他們堅定的信仰中而有的忍耐中一同有份。他當時在拔摩海島上是因為給主作見證,而主要不是為從神裡接受這個啟示(6:9)

根據早期幾位元教父(Irenaeus, Clement of Alexandria, Eusebuis, and Victorinus)的作品,約翰是從以弗所作為囚犯被送往拔摩海島的,在西元95年在那裡傳道、他被派在那裡的採石場作工。拔摩海島座落在愛琴海中,在以弗所的正南方。約翰一直呆在那裡,直到多米田皇帝死後(西元96),多米田的繼任者Nerva允許約翰返回以弗所。

 

1:10-11     約翰似乎是在異象中被聖靈提起,並在靈裡把他放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4:2; 17:3; 21:10; 3:12, 14; 8:3; 11:1, 24; 43:5)。“主日”可能指的是星期天(Morris, p. 51),但也可能指的是在聖經的別處常提到的未來的某一個主的日子,而並非星期天(Smith, pp. 319-24)。在聖經其他的地方都沒有把星期天稱為主的日子。

 

“人們都說約翰是用希伯來語思想而用希臘語寫下來的,當他寫下‘主日’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他沒有用希伯來語的形式‘屬於主的日子’,因為只有在這種形式下希臘語才與希伯來語與相似都強調‘主’這個詞”(Smoth, p. 324)


前千禧年論者認為,主的日子是歷史上的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時間裡神將再一次在掌管王權,進行審判與祝福(就是大災難與千禧年)。然而Robert Gundry相信“主的日子包括從Parousia [Rapture 就是在他的看法中恰好是在基督再來之前]到千禧年的審判[是在千禧年的結束時; 20:11-15],整個這一段時間…”(Robert H. Gundry, The Church and the Tribulation, p. 170)(For a critique of Gundry’s views see Charles C. Ryrie, “The Church and the Tribulation: A Review, ”Bibliotheca Sacra 131:522 [April-June 1974]:173-79.)

有一個象號筒一樣的大聲音指示約翰把他所看見的寫下來並送給在小亞細亞的七個教會,這聲音是基督的聲音(12, 17-18)。這些教會所在的城市在地圖上形成一個契形。攜帶約翰的信的信使可能是在北部從以弗所始發到士每拿,再到別迦摩,然後向東南到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和老底嘉。我們所要注意的是,啟示錄整卷書是要給這些教會的,而不僅僅是在二章與三章中給各個教會各自的書信。

神為什麼選擇了在這些城市中的這些教會呢?明顯不是因為它們靈命高深,也不是說他們所做的受歡迎而成為標準,因為只有以弗所與老底嘉的教會才在聖經別的地方提到。這所以選擇這些教會,也許是因為它們是宇宙性教會的代表與典型。

 

基督被榮耀的異象                1:12-16

 

1:12-13     當約翰轉身看跟他講話的人時,他看到一個身穿白色長衣的威嚴而偉大的形象站在七個金燈檯中間(參太18:20)。這個人看起來好象“人子”,這個稱呼在但以理書7:13-14中是用來指彌賽亞的。他看起來象一個人,衣飾象祭司,胸間束著金帶。(Flavius Josephus, The Works of Flavius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bk. 3, ch. 7, par. 2.)基督目職份是祭司的職份(4:14)

 

“在啟示錄1:13,基督所穿的衣服是祭司與審判者的衣服;但是腰帶束在胸間而不是腰上,這表明基督在這裡所行使的是審判者的職權而不是祭司的職權。祭司的腰帶是束在腰上的,表明服事;帶子在肩或胸的位置上,表明一個法官的功用(參約13:2-5; 15:6)”(Arlen L. Chitwood, Judgment Seat of Christ, p. 15)

 

1:14-15     他的頭(甚至)與發是皆白的,就象在但以理書7:9中所提到的恒古常在者一樣(即天父神),白髮也許代表智慧與年齡上的尊嚴。他的眼睛如同火焰,這明顯指的是他尖銳的審判與察看一切的洞察力(2:18; 19:12; 10:6)。他的腳好象映出火光的閃光的銅,這也許指的是他在地上的那一段事工期間所證明的純潔,這使它成為有憐憫的大祭司(4:15; 2:18)。他的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有權威、能力、且不可阻擋(參結43:2)。也許在拔摩海島期間約翰一直都在聽到這有大能力的聲音。

 

1:16  他在他的右手(象徵榮耀與掌管的權力)拿著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20)。象羅馬人打仗所使用那樣的兩刃的利劍(2:12, 16; 6:8; 19:15, 21)從他的口裡出來,他的話將要審判他的敵人(11:4; 4:12; 19:13-15),這把劍是舌頭的形狀。(For an illustration of one see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James Hastings, s. v. “Sword,” by W. Emery Barnes, 4:634.)他的臉象無遮蔽的日頭一樣放光,這是一幅聖潔與公義的圖像(5:31; 17:2)

 

“…基督以這樣的形象出現,這使約翰對後面所要展現的異象各個方面有所準備”(Robert L. Thomas, “The Glorified Christ on Patmos,” Bibliotheca Sacra 122:487 [July-September, 1965]:246)

 

異象所產生的結果                1:17-20

 

1:17-18     在這個啟示中,基督在完全的大榮耀中顯現,這使得約翰僕倒象死了一樣,他在這樣一位面前無法站立。(保羅在徒9:4有過類似的經歷 [參伯42:5-6; 6:5; 1:28; 8:17].)。但基督把他那滿有安慰的大有能力的手按在約翰身上,鼓勵他不要害怕。他說自己是自有永有的,是復活的,並對死亡和陰間有權柄的那一位。約翰在這這裡看見了他可愛的加利利老師,他曾經把頭挨近他的懷裡,但這次的看見卻是與以往的看見(除了在登山變象那次以外 [17:2; 9:2; 參啟4:10; 10:6])完全不一樣的。

 

1:19  基督再一次指示他把他所看見的寫下來(11)。這節經文對啟示錄這卷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啟示性的大綱。到些為止,有一些約翰應要記錄下來的他已經見過了,就是人子站立在七個金燈檯中間,手裡拿著七星(1),有一些是要在以後向他啟示的(2-22)。所啟示的部分是從他的角度看目前的情況(1-3);但絕大部分是與未來有關的(4-22)(See Robert L. Thomas, “John’s Apocalyptic Outline,” Bibliotheca Sacra 123: 492 [October-December 1966]: 334-41.)

 

1:20  然後基督解釋了約翰所看見的一些東西的象徵意義,這些東西是奧秘(先前尚未啟示不為人所知的),直到基督啟示之後人才能明白。七星代表七個教會的使者,也許是保護他們的天使(Henry B. Swete, The Apocalypse of St. John, p. 22; Smith, pp. 57-58),但也有可能指的是他們中間的領袖(2:1解釋)。一些人認為它們是具有各個教會顯明而主要的屬靈特徵的表徵(Morris, p. 57)。但這是“使者”這個詞在啟示錄中一種特殊的用法。金燈檯在比喻上的意義來講是托起每一個教會的基督徒共同的見證在這個黑暗的世界中所發出的光(提前3:15)。許多在啟示錄中所用的象徵在聖經其它的地方有解釋。因此,正確解釋本書取決於對神先前所做其餘的啟示(這對聖經中的每一卷書都是一樣的)

── 無名氏《啟示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