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第十二題   給別迦摩教會的書信

 

  現在我們要來研究、默想七封書信中的第三封書信,也就是基督寫給別迦摩教會的書信。別迦摩教會是代表西元 313 年到 538 年期間的教會,也即從羅馬皇帝康士坦丁在西元 313 年頒佈信教自由的詔書時起,到西元 538 年羅馬教皇開始掌權時止期間的教會。這一時代的教會是屬於羅馬帝國國教時代的教會,也是在靈性、信仰上蛻化變質時代的教會。根據啟示錄二章十二到十七節的記述,本書信可分六點來思考:

  教會名稱的象徵意義

  第一點,教會名稱的象徵意義:別迦摩原文意義為高舉,也有結婚的意思。確實,康士坦丁皇帝在西元 313 年頒佈了宗教自由的諭旨,允諾了基督徒及其他人民有完全宗教信仰上的自由,他在各方面都是善待基督徒,使信徒在政府中居高位,豁免基督徒的丁稅,並免除他們的兵役,多方面的鼓勵並襄助他們建造禮拜堂,封基督教為他朝庭的宗教。在 325 年又頒佈了一大告示,諭令他所有的臣民都要歸依基督教。因為當時的貴族都是堅持的歸依外邦神教的緣故,君士坦丁就將他的京都遷到比散田( BYZANTIUM ),而將它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意即新羅馬。這就是新生基督教帝國的京都。(海萊博士著聖經手冊 956 頁)。

  這時教會從世界方面來看,確是被高舉了,和帝國結盟,和君王聯姻,好似享受了新婚的喜樂;但從靈性方面來看,卻由於政教的聯合,外來的強烈試探和引誘,及本身的軟弱和缺欠,而反倒蛻化、變質、墮落了,犯了靈性和信仰上的淫亂和拜偶像的罪。(雅 4 4 .林後 11 2 3 .弗 5 5 .西 3 5 .太 5 24 )。至終於本教會時代結束時,已完全蛻變成離道背教的羅馬教。

  教會所在地背景的象徵意義

  第二點,教會和所在地某些背景的象徵意義:別迦摩是在士每拿的東北方,乃是亞細亞(省)政治上的首都。它本是一個大而古的城,一個文化的中心,而且是希臘文化首席的學府。它也是因著圖書館而著名,而此圖書館僅僅次於亞歷山大。它也是皇帝崇拜的中心區域。曾有一個德國的遠征隊發掘了此地,發現了亞古士督廟的廢墟並朱庇德 JUPITER 神的大壇。此外,這裏更有一個名叫埃司若拉皮烏( ESCULAPIUS )的廟,也是非常著名的,這是一個醫病的(假)神。他被敬拜的樣式乃是一尾蛇,來自羅馬版圖各地的敬拜者絡繹不絕。因著這三個神廟,曾令到別迦摩自然而然的成為異教與邪教極顯著的中心。(聖經手冊 896 897 892 893 頁)。

  而以上所介紹的這些背景,都正好預表、象徵了別迦摩時代教會所處的環境——“有撒但座位之處,以及她所受到的特別的試探和引誘——例如當時巴蘭的教訓引誘人在信仰和靈性上屈從羅馬皇帝,與世俗為友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以及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訓迷惑人接受他們的謬道。

  此外,別迦摩城在宗教方面還有一個歷史背景,也很有象徵意義。當古列王攻克巴比倫國時,有迦勒底的神秘宗教領袖們,離開巴比倫,輾轉來到別迦摩城,在此復興了巴比倫的宗教制度。後來就以別迦摩的王為教長。到了主前 133 年,該國王阿達魯第三臨終留下遺命,把全國合併於羅馬。羅馬的元老院也已正式的接受了。在迦留該撒掌權時,他將這教長的名稱歸於自己,因為凡有這名稱的就可以受人民的敬拜,如同神一樣。及至後來羅馬教皇掌權時,竟也用了這個名稱,並且到如今還是沿用著。如此看來這別迦摩正是古代巴比倫與近代巴比倫中間過渡的一環。這在某種意義上也象徵了那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巴比倫宗教的羅馬帝國,通過了別迦摩教會時代的演變,而把它的異教信仰滲人到羅馬教會的統治中。

  主的自稱:有兩刃利劍的

  第三點,主在書信中的自稱:你要寫信給別迦摩教會的使者,說:那有兩刃利劍的說。(啟 2 12 )。

  這兩刃的利劍是指從主口中出來的利劍,如啟示錄 1 16 節中所提到的: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因此,這兩刃的利劍實際上也是指主口中的氣,和主口中所說的話,也是象徵著主口中所講述的上帝的道。經上說: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靈與魂,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 4 12 )。

  這象徵上帝之道的兩刃利劍,對一切願意接受它的人,它將要蘇醒他們的心,激動他們的靈,割除他們的罪,而使他們深切悔改,歸向基督;但對一切拒絕它的人,它將要定他們的罪,而在主複臨和審判大日擊殺、毀滅他們。正如主耶穌曾說:若有人聽見我的話不遵守,我不審判他,我來本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棄絕我不領受我話的人,有審判他的,就是我所講的道,在末日要審判他。(約 12 47 — 48 )。

  而且聖經中也提到,主耶穌複臨時,他口中的氣將如兩刃的利劍一樣,要擊殺一切沒有悔改的罪人。如使徒約翰在異象中看到,基督複臨時,有利劍從他口中出來,可以擊殺列國。(啟 19 15 21 )。先知以賽亞提到:以嘴裏的氣殺戮惡人。(賽 11 4 )。使徒保羅也提到: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滅絕罪人。(帖後 2 8 )。

  兩刃的利劍不但是指主的話和主的道,而也是指主的靈。因聖靈也象兩刃的利劍一樣,能刺透人心。主自己曾論到聖靈說: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 16 8 )。並且上帝的靈和上帝的道在感動人心的工作上總是要連合在一起的。因上帝的道若沒有聖靈的配合和使用,就毫無感動人心的功效。而反過來說,聖靈也總是要借著上帝的道而光照、感化人心。(參約 15 4 7 16 13 )。為此,上帝的道在聖經中也被稱為聖靈的寶劍。如經上所說: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上帝的道。(弗 6 17 )。

  當時別迦摩時代的教會由於政教大聯合,教會在靈性、信仰上日趨變質和墮落,真是何等需要主口中發出的兩刃的利劍”——也就是主的道和主的靈的斥責、定罪和警告啊!正如主在書信中所說的:所以你當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臨到你那裏,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啟 2 16 )。

  當時代的教會也是處於屬靈的饑荒日益嚴重的時期,正如在七印書卷的第三印書卷中所啟示的情況。當時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代表聖靈)和酒(代表真道)不可糟蹋。(啟 6 6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中,教會和世界又是何等需要主口中的兩刃的利劍——也就是主的道和主的靈的責備、警告和感動,挽救啊!

  主口中兩刃的利劍也特別是我們末後上帝的子民所需要的。我們末後老底嘉時代的教會不是嚴重的不冷不熱,自以為富足,實質上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麼?屬靈的黑暗豈不是籠罩著教會和大地麼?我們實在需要求主用兩刃的利劍在我們的心內作工,並進而通過我們上帝子民在世人中作工!我們要懇求主用兩刃的利劍潔淨和振興我們的心靈,並也要借著我們去潔爭和振興他的教會,以保衛真道,剷除罪惡、引人歸主,榮耀上帝。

  別迦摩時代教會的情況

  第四點,別迦摩時代教會的情況和主的稱讚與責備。正如主在書信中所指出: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處。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裏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你那裏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訓。(啟 2 13 15

  關於別迦摩教會所預表的羅馬帝國國教時代的教會情況,可以分五方面來介紹:

  教會內有了撒但的寶座

  第一方面,在信徒的居所——也就是在教會內,有了撒但的座位。正如主所指出的: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可譯為寶座)之處。

  聖經告訴我們,撒但的座位原是設立在罪惡的世界上。如經上說: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一 5 19 )。並且撒但也被稱為這世界的王。(約 14 30 .另參約一 2 15 17 )。此外,撒但的座位也是設立在一切未經重生的罪人的心裏。正如經上論到信徒在悔改信主以前的情況時說: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弗 2 2 )。

  但信徒既重生歸主後,就開始有主在他心裏掌權,撒但的座位就被剷除了。他此後的責任是要不斷住在主裏面,依靠主,效法主,使世界的王撒但在他裏面毫無活動或立足的餘地。正如主在受難前論到自己的心靈情況時所說的:這世界的王將到,他在我裏面是毫無所有。(約 14 30 )同樣,由主的寶血所救贖的信徒所組成的教會,也應當成為教會的元首基督設立寶座的所在,而不應讓撒但有任何活動或立足的餘地。

  然而書信中論到別迦摩教會的情況,卻怎麼說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處呢?這顯然是由於當時政教合一的羅馬帝國國教時代的教會,在靈性、信仰上已經日益蛻化、變質、墮落了。撒但已經借著康士坦丁等羅馬皇帝表面上悔改信教,實質上利用基督教為國教,而日益影響和控制著教會,並也在教會中設立了自己的寶座;同時撒但也借著許許多多沒有完全悔改的異教徒臣民受洗加入了教會,使得教會在靈性、品格和真道、信仰上都降低了標準,並攙入了許多異教的迷信禮儀和邪道。這又是撒但在教會內設立座位的另一方法。

  例如《聖經手冊》上提到:康士坦丁在西元 313 年頒佈宗教自由的諭旨後,他在各方面都是善待基督徒,使信徒在政府中居高位,豁免基督徒的丁稅,並免除他們的兵役,多方的鼓勵並襄助他們建造禮拜堂,封基督教為他朝庭的宗教。在(西元) 325 年又頒佈了一大告示,諭令他所有的臣民都要歸依基督教。 965 頁)。君士坦丁當時乃是以教會的元首自居。他曾在主後 325 年召開了尼西亞教會會議,他自己作主席,這就是教會破天荒第一次世界性的會議。 983 頁)。《基督教會史》一書上也提到:皇帝在教會事務上大權獨攬。(卷上 172 174 頁)。

  以上這些情況,到了啊多修( THEODOSIUS )作羅馬皇帝時,又有了更嚴重發展。如《聖經手冊》上提到:雖然君士坦丁有效力的使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但是以實際來說,還是提阿多修( 378 395 年)正式的立基督教為國教,因為他曾命令強迫所有的百姓都要作基督教的教友。這就是使教會潰敗腐化最可怕的橫禍大災。基督曾清楚的指定我們的得勝是要單借著純粹屬靈與道義的方法。在君士坦丁未奉教以前,所有的歸依得救乃是自願的,並且是一種內心生活真誠的變化。到了君士坦丁歸依基督之後,那強迫的奉教使教會中充滿了沒有重生的人,即羅馬帝國的軍人精神侵入了教會之中,於是教會就變了質而成為一個政治機構。 966 頁)。

  其實康士坦丁皇帝本人也沒有完全悔改歸主。歷史上評論他說,他對於基督教道理並未能完全相信,但深信自己進入教會後必能有利於對帝國的統治。因此他一心利用基督教為國教,借此為帝國的統治服務。他所行的教規,新舊攙雜。在所鑄造的錢幣上,刻十字架形,由一個異教的神拿著,由此可見它的不倫不類。他對待他的政敵、親戚和家人也很殘暴。例如他曾殺死他的岳父馬克西勉和他的內弟馬克森丟,以及他的姐夫理吉紐和理吉紐的十一歲的兒子。他還曾誤聽讒言而殺死了他的兒子克利斯普,最後又把說讒言的妻子弗斯塔予以處死。最後臨終前不久才由優西比烏主教為他施洗,正式成為教徒。(參《邁爾通史》上世卷三 103 105 頁,《宗教史》上卷 145 頁,初期基督教會簡史 155 頁)。

  懷愛倫在《善惡之爭》一書中提到:在第四世紀初葉時,君士坦丁皇帝在表面上的悔改信教,使教會大為興奮,同時屬世的精神就披上公義的外衣,步入教會之內。從此以後,腐化的影響便迅速蔓延了。異教雖在表面上銷聲匿跡,但實際上她卻勝利了。她的精神控制了教會。她的教義、儀文和迷信,都攙入了那些自稱為基督徒者的信仰與敬拜之中了。(第三章 36 37 頁)。

  由上述一切情況可見,撒但確是借著康士坦丁等等利用基督為國教的皇帝,並借著千千萬萬沒有完全悔改歸主的異教徒受洗加入教會,而在當時代教會中設立了自己的座位,從而使教會在靈性、信仰上日益蛻化、變質和墮落!

  巴蘭的教訓倡狂得勢

  別迦摩教會的第二方面情況是:巴蘭的教訓倡狂得勢。正如主所指出的: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裏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

  巴蘭是古時候一個貪愛名利錢財,而在靈性品格上墮落的先知。他曾被摩押王巴勒所收買,要去咒詛以色列人。但上帝不允許。原來圖謀的三次咒詛,卻變成了三次祝福。事後巴蘭向巴勒獻上陰謀詭計,教導他用美人計去引誘以色列人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結果以色列人中果然有多人犯罪墮落,而遭到上帝嚴厲的刑罰。

  想不到,到了別迦摩教會時代,古時以色列人中的這種可怕的經歷,又在屬靈的意義上重演。這時的巴勒顯然是代表那些一心利用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皇帝,這時的巴蘭是代表那些討好羅馬皇帝,和羅馬皇帝相勾結的教會的領袖和神職人員,如某些主教、監督、長老等等。他們為了迎合皇帝的旨意,使所有異教的臣民都受洗加入教會,竟不惜與世俗為友,和異教徒妥協,降低教會靈性、品德和信仰、真道的標準,讓千千萬萬沒有完全悔改的異教徒,帶著他們異教的習俗、禮儀和迷信的觀念,進入了教會。從而使教會走上了世俗化的背道的道路。並且為了使他們的主張能夠成功,他們還和皇帝勾結在一起,採用威脅、利誘的手段,去說服所有神職人員和擴大教友接受他們上述主張。這等於是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因在上帝看來,凡貪圖安逸、享樂,謀取名利、地位,以及貧愛世界的,就等於是犯了拜偶像的罪。(約一 2 15 17 )。經上也說:有貪心的,就與拜偶像的一樣。(弗 5 5 .西 3 5 )。而凡是與世俗為友,和異教徒妥協,降低靈性、信仰標準、對主和主的真道不忠心的思想言行,也都是犯了屬靈姦淫的罪。(雅 4 4 .林後 11 2 3

  巴蘭的教訓由於得到皇帝的支持,以致在教會中倡狂得勢。隨著大量異教徒進入教會,拜偶像的風氣也帶進了教會,例如教會中也開始敬拜耶穌的像,敬拜馬利亞和聖徒的像等等。同時羅馬異教敬拜太陽的日子(星期日),也開始被提倡為敬拜上帝的日子,而且還想要漸漸取代安息日的地位。

  懷愛倫在《善惡之爭》一書中提到:拜偶像者接受了基督信仰的一部分,而拒絕了其他主要的真理。他們口頭上承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並相信他的死和復活。可是他們並不自覺有罪,也不感到有悔改或心靈更新的必要。他們既然作了些讓步,他們就建議基督徒也應有所讓步,以便人人可以在信仰基督的大原則上團結起來。有一些基督徒堅定不移,宣稱他們決不能妥協。其他的人則贊成放棄或修改他們信仰的某些方面,與那些接受了基督教一部分信仰的人團結,並主張說,這樣作或許可能使他們徹底悔改。這是忠心的基督徒身心最痛苦的時期。”“敬拜偶像者雖然口稱悔改,並加入了教會,但他們並沒有放棄拜偶像的習慣,只不過把他們跪拜的對象改換為耶穌,甚至馬利亞或聖徒的像而已。拜偶像的邪惡影響進入教會之後,就繼續地發生其毒害的作用。錯誤的教義,迷信的禮節,拜偶像的儀式,與教會的信仰和崇拜混雜起來了。基督的門徒既與拜偶像者聯合,基督教就漸漸腐化了,而教會也就失去了她的純潔和力量。(第二章 28 29 頁)。

  懷愛倫在另一段又繼續提到:在第四世紀初期,君士坦丁皇帝下諭令將日耀日(即太陽日、星期日)定為全羅馬帝國的公共節期。(引者按:康士坦丁頒佈的法令原文是這樣說的:在可敬的太陽日,縣長與人民都應居留城中休息,一切商戶都應停業。惟鄉間的農民仍可自由合法繼續作農務,因為往往在另一日期撒種或作葡萄將感到極其不方便。),因那時他的異教臣民是敬奉太陽日的,而且一般基督徒也很尊重這一天,皇帝的政策是要解除異教與基督之間的利害衝突,教會的主教們也催促他實行這個政策。他們利令智昏,熱中權力,以為基督徒與異教徒若能同守一日,可以促使異教徒在名義上接受基督教義。如此則教會的權力與光榮便要大大增加了。(第三章 39 40 頁)當時和君士坦丁皇帝特別接近,並專門喜好奉承皇帝,討皇帝歡心的猶西比烏主教也承認說:凡是人應在安息日遵守的本分,我們已經移到主日(謬指星期日)上去了’”(善惡之爭 35 594 頁)。這些真是典型的巴蘭的教訓。

  這件事對我們今日的教會也有著極其嚴肅、重要的教訓。現在世界上不是有許多人在提倡信仰上的大聯合嗎,他們不但要把基督教各教派的信仰聯合起來,而且還要和羅馬天主教進行信仰上的大聯合。其實,真正的信仰大聯合,只能是各人在聖靈的帶領下,在聖經的基礎上,在真道上同歸於一的自然結果,而絕不是借助強權的,違背聖經真道原則的強制性的信仰大聯合。因強制性的信仰大聯合必然會使人在信仰問題上採取少數服從多數,或信徒服從政教領袖的作法,其結果必然會象別迦摩教會時代一樣,教會在靈性、信仰上日益變質和墮落。

  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訓更加盛行

  現在要繼續講到別迦摩教會的協力廠商面情況是: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訓更加盛行。正如主所指出的:你那裏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訓。關於尼哥拉党一黨人的行為和教訓,我們在前兩封書信中已經介紹過。在以弗所教會時代中,尼哥拉一党人的行為曾遭到使徒約翰和當時教會的恨惡。在士每拿教會時代中,作為使徒約翰門生波利卡普主教的學生愛仁紐主教,曾特別寫了一本書,反對知識派的異端,並在書中指出尼哥拉党就是當時知識派異端的一個分支。但那時知識派異端的危害影響,主要還限於亞歷山大城,並且它們曾遭受到當時以安提阿和亞細亞為首的正統基督教會的不斷申斥和反對。及至到了別迦摩教會時代,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訓,竟公然在教會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並且他們所主張、宣傳的異端、禮儀和日子,也竟然不知不覺地潛入了教會之中。如上面所提到的在巴蘭的教訓和精神影響下,所帶進教會的某些異端、禮儀和日子中,就有許多是和尼哥拉党(即知識派)異端的影響分不開的。

  如知識派是首先提倡守星期日而反對守安息日的。因他們是反對和曲解舊約聖經,並反對和不尊敬耶和華上帝的。而同時他們卻又接受異邦邪教影響,而主張拜太陽的。尼安德( NEANDER )說,他們在每週的星期日舉行慶祝敬拜。他們不是慶祝復活,因為在他們的幻影主義中,根本不相信這一回事。但他們卻把這一天奉獻給太陽,乙太陽為他們實際上的基督。’…”(星期日之沿革 46 48 頁)。

  他們也拜偶像,並將拜偶像之風帶進了教會。愛仁紐的著作說:他們把自己裝為知識派的樣子,他們也有偶像,有的是繪畫的,還有的是用別種材料鑄成的。同時他們也堅稱,當耶穌在世之時,彼拉多也曾給基督作一個像。他們給這些帶上冠冕,並把他們列在各哲學家的像之中。’…”(星期日的沿革 45 頁)。

  當時教會中某些崇拜聖母、聖徒和天使的風氣,也和它們的異端思想有關。因他們認為神明是至高的,遠離物質,遠離人世的,人要直接親近神似乎是很困難的,因此就需要依靠聖母、聖徒的靈魂,或依靠天使作為親近神的中間橋樑。

  他們對於基督的本性問題提出了種種異端邪道。有的只承認基督的神性,而否認他的人性,認為他降世為人,死而復活,以至升天,都是一種幻影。有的只承認他的人性,而否認他的神性。如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基督受浸時,神明的靈降入他的體內,被釘十字架時,神明的靈即離他而去。還有一種說法是:基督也是被上帝所創造的等等。這些異端邪道及其影響,在康士坦丁加人教會後所召開的各次宗教會議中,在有關三位一體和基督本性問題的各次重大爭論中都反映了出來。如阿利烏斯( ARIUS 25O 336 年)認為:基督雖是道而超越常人,然此道卻非與上帝同性,乃是上帝自無造成,而為上帝首先所創造之物。(教會史卷一 200 — 201 頁)。此種說法無疑否認了基督的神性。且此派之人在教會中占相當地位與影響,和阿他拿書( ATHANASIIUS 296 373 年)派爭論了半世紀以上。(同上 200 — 2O4 頁)。

  主忠心的見證人被殺殉道

  別迦摩教會的第四方面情況是:被稱為安提帕的一些忠心的見證人為主殉道。如主在書信中指出: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

  所謂安提帕按原文由安提兩個字根組成。安提原意為反對,原意為父親(多數),當時常用以指教會中有權柄的主教們及後來發展成的教皇等。因此所謂安提帕看來是指當時教會中那些主的忠心僕人們,他們因反對那些巴蘭式的教會領袖討好羅馬皇帝,離經背道,降低靈性、信仰標準,接納沒有完全悔改的異教徒加入教會,或是因反對皇帝主持下召開的全國宗教會議所通過的違背真理原則的決定,而結果在羅馬和康士坦丁等各處殉道。

  如威廉彌勒耳曾提到這樣的解釋說:據認為安提帕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班人,他們在那時反對主教或教皇的權力。這個名稱由兩個字所組成,即安提 ANTI ),反對之意,和帕斯 PAPAS ),即爸爸(父親)或教皇之意。(複數名詞)。並且那時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康士坦丁堡和羅馬殉道。對於我自己,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可以拒絕關於在這節經文中安提帕一字的這樣的解釋,因為那些時期的歷史完全沒有提到有象這樣命名的個人。(轉引自英文《但以理和啟示錄》一書 373 374 頁)

  關於當時教會中這種自相逼迫的情況,教會歷史上也都有提到:康士坦丁對於一切教會糾紛,定下了一種舉國一致的辦法,就是在帝國的監視之下,用國家公款召開會議,由教會自身解決糾紛問題。而當會議中解決不了問題時,他便用武力解決糾紛。以致教會中從此展開一幕基督徒自相逼迫的悲劇。(基督教會史卷上 168 169 頁)。例如康士坦丁在西元 325 年召開的尼西亞全國宗教會議中,曾主持通過尼西亞信經,並將反對這一信經的二個主教和阿利烏斯逐出境外。但後來在專門奉承、討好康士坦丁的尼哥美地亞主教優西比烏的影響下,康士坦丁下令,命亞他那修將亞力山太的職位,讓與亞流(即啊利烏斯),但亞他那修不肯照辦。而當是年( 335 年)之末,康士坦丁下令將亞他那修放逐于高盧。

  康士坦丁死後,他的兒子們也同樣繼承並發展了他的作法。例如後來康士坦斯(羅馬西部皇帝,定都于羅馬城)用武力蕩平多納徒之亂,雖未全部肅清,但大半已被驅散。又如康士坦丟(原為東羅馬皇帝,定都于康土坦丁堡),既一統天下,大權獨攬,於是決志掃蕩教會爭端。他和先前的皇帝相反,是支持阿利烏斯異端(認為基督是上帝所創造),而反對亞他那修派的。(參:基督教會史 178 181 頁)。

  一般主的僕人和子民的靈性情況

  別迦摩教會的第五方面情況是:教會中一般主的僕人和子民的情況,既有主的稱讚,也有主的責備之處。

  主對他們的稱讚是: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奔絕我的道。

  主對他們的責備是: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裏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你那裏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訓。

  正由於當時教會中大多數主的僕人和子民未敢象安提帕主的忠心僕人一樣,群起反對,盡力申斥,而卻容讓了巴蘭教訓和尼哥拉一党人教訓氾濫得勢,以致教會的靈性、信仰情況日益蛻化、變質,終於為中古時期羅馬教皇的興起預備了道路。

  主對別迦摩教會的勸導警告

  第五點,主對別迦摩教會的勸導和警告:所以你當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臨到你那裏,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啟 2 16 )。

  主口中的劍如前所解釋,是代表主口中的氣,口中的命令,口中的話和主所講述的上帝的道,也代表主的聖靈。聖經上也告訴我們:上帝的道聖靈的寶劍。主的靈正是要借著主的道刺透人心,感化人心,使人悔改,歸向上帝。(弗 6 17 ;來 9 12 )。但對一切拒不悔改的人,主的靈和主的道將要定他們的罪,並在主複臨和審判大日殺滅他們。(賽 11 4 .啟 19 15 21 20 11 — 15 )。

  主在此警告中,固然是說要用他口中的劍攻擊那些服從巴蘭或尼哥拉一党人教訓的人,但對一切沒有盡到看守弟兄、挽回弟兄、抵擋謬道、保衛真道的上帝僕人和子民來說,他們也絕不能逃避他們的責任。正如主在古時傳給先知以西結的警訓中所指出的。主說: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我何時指著惡人說,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勸戒他,使他離開惡行,拯救他的性命,這惡人必死在罪孽過犯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倘若你警戒惡人,他仍不轉離罪惡,也不離開惡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再者義人何時離義而犯罪,我將絆腳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沒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來所行的義不被紀念,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倘若你警戒義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脫離了罪。(結 3 17 21 )。

  可見上帝子民不但自己要守道,而且還有責任要傳道和衛道,甚至在必要時,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猶 3 節)。不是憑著血氣,而是在主愛的激勵,聖靈的感動之下;不是為好辯爭勝,而是為傳道救靈,感化對方悔改歸主。正如別迦摩教會時代中那些忠心的安提帕見證人所留給我們的榜樣。

  末了的勸告和對得勝者的應許

  第六點,末了的勸告和對得勝者的應許: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 2 17 )。

  隱藏的嗎哪

  隱藏的嗎哪代表主耶穌基督,(約 6 31 35 48 51 ),也同時代表主的話,是我們靈性的糧食,能使我們屬靈的生命得到餵養和生長。(太 4 4 )。但是主和主的話對一切不信主的人,以及對於當時和皇帝勾結,與世俗為友,在靈性、信仰上蛻化、變質、墮落的教會來說,卻是隱藏的,因此被稱為隱藏的嗎哪

  但主已賜下寶貴的應許,要將隱藏的嗎哪賜給得勝的聖徒。他們不但忠心守道、衛道和傳道,而且必要時不惜以自己的生命見證主的道。正如經上所說:弟兄勝過他(指撒但),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啟 12 11 )。正因此,主要賜他們隱藏的嗎哪,好使他們得著永遠、豐盛的生命。

  白石和新名

  主賜給別迦摩教會得勝聖徒的另一個應許是: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按當時那一帶風俗,白石有以下幾種用途,其中都有些屬靈的教訓值得我們思考:

  (一)在法庭上凡被判為有罪的,法官就給他一塊黑石,無罪的就給他一塊白石作為證據。照樣,主賜給得勝的聖徒一塊白石,是要宣告和證明他們的無罪,表明他們雖然處在當時教會靈性、信仰上蛻化、變質、墮落的情況中,卻蒙主保守,沒有玷污,無可指摘。

  (二)當時在運動會上得著優勝的,就賜他一塊白石,在上面寫著那人的別名,是絕對不能給第三者觀看的。照樣,上帝子民按聖經所說,也是在參加一場人生的屬靈的賽跑。凡得勝的,主也要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這新名正是代表著每個得勝者各自特殊的得勝經驗,和他們在天國中的榮耀獎賞,是其他人所不能充分體會的。

  例如亞伯拉罕年九十九歲,上帝和他立約,立他作多國的父,就將他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他後來勝過了獻上獨生子以撒的考驗,而攀登上信心的高峰,又被聖經稱為信心之父

  又如雅各因著不斷悔改、追求,靠主恩助,戰勝了自己種種人性軟弱,而和上帝角力得勝後,就蒙主賜給他一個新的名字以色列,以紀念他特殊得勝的經驗。

  又如約翰原來性情暴躁,吃了虧就想報復,被稱為雷子。但後來被主愛融化、改變了,成了滿有愛心、謙卑、柔和的使徒,以致在靈感的聖經中被稱為耶穌所愛的門徒

  又如彼得在三次否認主後,徹底痛悔改過,再也不敢驕傲誇口,依靠自己了,而卻全然謙卑依靠主,終於和其他使徒等被稱為教會的柱石(加 2 9 )。將來在從天而降的聖城新耶路撒冷城牆的根基上,也將寫上他和其他使徒的名字。(啟 21 14

  這一應許也鼓勵我們在遇到任何試探、考驗,或火煉、磨難的情況下,都要靠主得勝,信心堅定,毫不動搖。如果我們能信靠、敬愛主到底,堅守真理,遵行主旨,至死忠心,這一切都要成為我們特殊的得勝經驗,而變成我們白石上的新名,永遠被紀念。

  (三)當初出外經商的,因沒有近代的旅館,所以必須在必要的地方結識密友,以備寄居。在這兩位密友之間,就用一塊白石分成兩半,各拿半塊作為證據。以後他們家裏的人也可憑此兩半石塊,彼此來往。照樣凡在今生靠主得勝的,主也要賜他們一塊白石,以作為主在天上上帝和眾使者面前承認他們的證據。因為在別迦摩國教時代,雖然教會信徒人數,一日千里,大量增加,但許多人都是主所不能承認的,正如主在世時早就指出的: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 7 21 23 )。

  但對一切遵行主旨,堅持真理,靠主得勝的傳道人和信徒來說,他們將必聽到主對他們的親口嘉獎: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以上我們已查考了基督寫給別迦摩時代教會的書信。願我們今日主的僕人和信徒,也都要接受主在書信中的勸勉,並效法主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的榜樣,在試探引誘的包圍中不被玷污,在普世的背道潮流中作中流砥柱,在巴蘭和尼哥拉教訓的倡狂氾濫下,堅守、保衛、傳揚主的真道,保護主的羊群不受危害,挽回迷失真道的人轉回正路,使黑暗中將亡的生靈得見生命之光,甚至不惜為此獻出自己的生命。正如使徒約翰對我們的勉勵: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 3 16 )。 ── 無名氏《啟示錄靈修與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