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二章
貳.現在的事:主給各教會的信(二~三)
第二和第三章記載主給亞西亞省七個教會的信。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這七封信。第一個角度,這七封信描繪了約翰成書時,確實存在於七個地方教會的情況。第二個角度,這七封信反映了基督教歷史中任何一段時期都存在的實況。信件所描繪的情況,至少有部分在五旬節以後的每一個世紀中,都不斷地出現。在這方面來說,七封信與馬太褔音十三章的七個比喻有明顯的類同之處。最後一個角度,就是七封信將基督教歷史的發展順序預示出來,每一個教會代表一段獨特的時期。教會發展的趨勢大致上是一條下坡路。許多人認為首三封信是順序發展的,而後四封信的情況則同時出現,一直發展至教會被提為止。
以下是根據上述第三個角度,將教會歷史中各個時期的面貌勾劃出來:
以弗所:第一世紀的教會,一般來說是值得稱讚的,但卻已經失去起初的愛心。
士每拿:由第一到第四世紀,在羅馬皇帝的統治下,教會受盡逼迫。
別迦摩:由第四和第五世紀,在君士坦丁的支持下,基督信仰成為國教。
推雅推喇\b0 :由第六到第十五世紀,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主要為羅馬天主教教廷所支配,直至受宗教改革運動挑戰動搖為止。在東方,執掌治權的是東正教會。
撒狄:第十六和第十七世紀是後宗教改革時代。宗教改革運動的光芒,旋即黯淡下來。
非拉鐵非:第十八和第十九世紀出現了澎湃的復興情況與偉大的宣教運動。
老底嘉:末世後期的教會,被形容為不冷不熱和離經背道的。此時是流行自由主義和普世教會主義的時代。
各封信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例如,每封信開始的時候向某個教會致意;在每封信中,主耶穌的身分都與該教會的獨特情況相稱;每封信說明衪知道各個教會的行為,以「我知道」來表達。除了老底嘉教會之外,所有教會都受到稱讚;除了士每拿與非拉鐵非教會之外,全都受到責備。每封信都特別勸勉讀者。要聽從聖靈所說的話;對於得勝的信徒,每封信都有特別的應許。
每個教會有不同的特色。費廉思為各個教會起了頭銜,表達了該教會最明顯的特色:以弗所,沒有愛心的教會;士每拿,受逼迫的教會;別迦摩,過分容忍的教會;推雅推喇,妥協的教會;撒狄,睡凓的教會;非拉鐵非,擁有機會的教會;老底嘉,自以為是的教會。華富德則將他們的問題形容為:(1)失去起初的愛;(2)懼怕受苦;(3)教義上有缺陷;(4)德行上有偏差;(5)屬靈上的死亡;(6)不能持守;(7)不冷不熱。7一.給以弗所教會的信(二1~7)
二1 主向以弗所教會介紹自己是那右手拿凓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作者在七封信裏對主的描述,多半與第一章相近。
二2 就行為的豐碩、勞碌的程度,並堅持忍耐的能力,這教會是出色的。她不能容忍惡人在中間。她能夠辨別出假使徒來,並懂得如何正確地面對。
二3,4 為基督的名,這教會忍耐地忍受了試驗和逆境,並毫不言倦地勞苦作工。然而,以弗所教會的悲劇,是她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她熾熱的愛心已經冷卻下來。她初時洋溢的熱誠已經消失。這些基督徒要緬懷過去美好的日子,回想昔日他們作基督新婦的那種熱切、完全和自由的愛。他們在教義方面依然純全無誤,仍然努力事奉服侍,卻已經失去了敬拜和服事應有的真正動機。
二5 他們應當回想在初信時的美好日子,為他們日漸失去起初的愛心而悔改,並重拾他們開始過基督徒生活時那種全心全意的服侍。否則,衪就會把燈臺從以弗所挪去,換句話說,以弗所教會將不復存在。這教會將失去為主作見證的機會。
二6 主對他們的另一個人稱讚,就是他們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我們不能肯定這些人到底是誰。有人認為當時有一位宗教領袖名為尼哥拉,這些人就是他的跟隨者。另有指出,「尼哥拉」這名字的意思是「管治平信徒」,所以這裏是指神職制度的興起。
二7 主鼓勵一切有耳可聽神之話的人,就應當聽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
然後是給得勝者的應許。一般來說,新約中的得勝者,是指一切相信耶穌基督是神兒子的人(約壹五5)。換句話說,即是真正的信徒。信徒的信,使他能夠勝過世界的一切試探和誘惑。或許在個別的信件中,這字都有附加的、跟教會的情況相關的含意。因此,以弗所教會中得勝的信徒,可能是那些後悔自己離棄了起初的愛心、為此悔改、表現出真實信心的人。他們都可以喫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這並不表示他們因得勝而得救;只是他們的得勝證實了他們歸信基督的經歷是真實的。世人得救的唯一途徑,是靠凓神的恩典,並要相信基督。所有得救的人都要喫生命樹的果子,換言之,他們將在天堂裏享受完美的永生。
不少人認為以弗所是形容使徒死後不久教會的情況。
二.給士每拿教會的信(二8~11)
二8 士每拿的意思是沒藥或苦澀味。基督在這裏介紹自己是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這樣的介紹特別能安慰那些天天面對死亡威脅的人。
二9 主用特別親切的語氣,告訴屬衪的受苦聖徒們,衪完全知道他們所受的患難。從外表看來,他們是極其貧窮的,但從屬靈的角度看來,他們卻是富足的。誠如史唐理所說:「能夠與這位沒有枕頭地方的人子接近和相似,是特別的殊榮。我已經體驗到,耶穌與衪貧窮的僕人,是特別要好的伙伴。」
士每拿的聖徒受到猶太人猛烈的攻擊。例如,歷史家告訴我們,這些猶太人是何等熱烈地參與迫害坡旅甲,使他殉道而死。身為猶太人,他們自稱是神的選民,但他們褻瀆的行為表現,卻表明他們乃是撒但一會的人。
二10 基督徒不用怕將要受的苦。他們當中,有部分會遭監禁,被試煉,就是受患難十日。十日這段時期,可以是指實實在在的十天;或在君士坦丁之前各個羅馬皇帝手下,要遭受的十次不同的逼迫;或是指在戴克理先手下十年的迫害。
主鼓勵信徒務要至死忠心,即是寧願死也不違背對基督的信仰。他們將得到生命的冠冕,這是特別給殉道者的獎賞。
二11 主再次鼓勵凡願意聽的,都要聽聖靈的聲音。主應許得勝的信徒,可以免卻第二次死。這裏所說的得勝者,是那些選擇為了保持正直的良心,寧願受死也不願苟且偷生的人。他們證實自己的信心是真的。他們不會受第二次死的影響,所有不信的人卻必要接受這結局(二○6,14)。
三.給別迦摩教會的信(二12~17)
二12 別迦摩的意思是高塔或完全地結合。在這封信中,主被形容為有兩刃利劍的那一位。兩刃的利劍就是神的道(來四12),神要藉此來審判會眾中一切行惡的人(參看16節)。
二13 別迦摩是君主敬拜這異端的亞西亞總部,因此,這地方就稱為撒但座位之處。雖在異教重重包圍之下,教會成員安提帕又因承認主耶穌而殉道,別迦摩教會卻仍保持對基督的忠誠。在所知的資料中,他是首位因拒絕敬拜君主而被殺的亞西亞人。
二14,15 然而,主責備這教會,因為她容讓一些帶凓敗壞教訓的人,繼續留在基督徒的相交中間。在這教會中,有人服從了巴蘭和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巴蘭的教訓,容許喫祭偶像之物和行姦淫的事。此外,巴蘭的教訓也指為金錢而傳道的行為(民二二~二五;三一)。
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到底是指甚麼,則沒有定論。很多聖經學者認為這些人乃是自由思想派,他們教訓說,在恩典下的人可以隨意敬拜偶像和犯姦淫。
然而,
這教訓指出,神已設立了「聖品人」或神職人員這一階層,是有別於「平信徒」的。在原文中,尼哥拉一詞由兩個字組成,即 niko 征服者或勝利者,和 laos 人民百姓。新約聖經中並沒有「聖品人」,更沒有提到神職人員,只提到在這個時代裏,所有神的兒子都是「有君尊的祭司」。使徒時代的教會,的確有不同的職分:長老(或監督)和執事;也有不同的恩賜: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弗四11)。他們可以是長老或執事,也可以不是。然而,在使徒時代後期卻出現了一種趨勢,就是將主理儀式的權力單歸於眾長老。他們大抵為自己安插了一個介乎神與人之間的階級;他們就是尼哥拉一黨的人。我們可以看見,這些在以弗所教會或後使徒時代的「行為」,在二百年後,即到了別迦摩教會或君士坦丁時代,已變成了教條8。
二16 主呼召所有真信徒悔改。如果他們真的悔改,他們就會驅逐當中的假師傅。否則,主就會親自攻擊這些惡人。
二17 順服主的聖徒應當聽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得勝的會獲賞賜隱藏的嗎哪和一塊白石。別迦摩的得勝者也許是指神的兒女,他們不再容忍地方教會中有假的教訓。然而,隱藏的嗎哪和白石到底是甚麼呢?
嗎哪象徵基督;也可指屬天的食物,有別於祭偶像之物(14節)。隱藏的嗎哪可能是指「與基督之間甜蜜而又私人的相交契合,那位在世上受苦者現今已在榮耀裏。」至於白石,有很多種解釋。在處理訴訟案件時,白石是獲無罪開釋的表徵。在運動比賽中,白石是勝利的象徵。在請客時,主人用白石來歡迎賓客。明顯地,這是主賜給得勝者的獎賞,以表示衪親自的欣賞和接納。歐爾福說,新名表示神的接納,和得榮耀的資格。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教會很可能代表了君士坦丁之後的時期;那時,教會已經與政府「完全結合起來」。那時,許多人只是名義上的基督徒,而教會也容忍在教會中有異教行為。
四.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信(二18~29)
二18 推雅推喇這名字的意思,是不斷地犧牲或繼續獻祭。在這封信中,神子是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眼目表明有透視一切的能力,像銅的腳預示審判將至。
二19 這教會有幾方面是出色的。她不乏好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事實上,她的好行為在數量上有增無減。
二20 但這教會卻容讓不潔不純的教訓,結果在會眾中就有行姦淫和拜偶像的事發生。教會容讓一位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9引誘神的僕人犯罪。一如舊約的耶洗別引誘神的百姓陷在姦淫和拜偶像的敗壞中,這婦人也教導說,基督徒可以有這些行為也不致於犯罪。或許她更鼓勵信徒加入推雅推喇的貿易同業公會。雖然這樣會牽涉敬拜公會的神衹或女神,並參與節日慶典,而其中的食物乃是祭偶像之物。毫無疑問,她會託詞說為了推展教會的事工,與世界妥協是可以的。
二21~23 由於她不肯悔改,所以主使她遭患難而病臥在床,以懲戒她在床榻間的淫行。那些與他行淫的人,若不遠離她和她所行的,也會同受大患難。這樣,眾教會都會知道,主正在監察,並會按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很可能推雅推喇教會的確有一位名叫耶洗別的女先知。但聖經研究者認為這裏是指到錯謬之教會制度的興起,就是敬拜塑像,售賣贖罪券,和神職人員可以赦免通姦等罪。
二24,25 推雅推喇教會中尚餘一群忠心的信徒(……其餘的人,就是一切不從那教訓),他們並沒有接受耶洗別暗地裏的教訓和儀式,即撒但深奧之理。主並不將別的擔子放在這群信徒的身上,只是要他們持守真理,直到基督再來。
二26~28 得勝的推雅推喇信徒,是那些堅持真實基督徒操守到底的信徒。他們的獎賞就是在千禧年裏與基督一同掌權。他們會得賜權柄制伏列國,並會用鐵杖轄管他們。一切的罪惡與悖逆,將受到嚴厲又即時的懲治。主又應許將晨星賜給得勝的人。主耶穌就是「明亮的晨星」(啟二二16)。在旭日初升之前,天際間會出現晨星;同樣地,在基督如公義的日頭出現統管全地之前,衪會像晨星一樣出現,將教會提到天上去(帖前四13~18;瑪四2)。換句話說,主應許得勝的信徒會被提。他並不是因行為而得這獎賞;不過,他的行為證明他的信心是真實的。他既是真正歸主的,就會得到晨星。
二29 在這封信及其後的三封信,「凡有耳的,就應當聽」這句話,都在給得勝者的應許之後出現,而不是在之前。意思可能是由這時開始,作者預期只有那些得勝的信徒才願意聽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活石新約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