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後書簡介
「(彼得後書)散發凓基督的香氣,並滿了對衪再來的期望。」~何方生
壹.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
上述的一句引言特別有意思,因為說話者與今日很多人一樣,否定這書信的作者是彼得。他也承認:「這書信確有彼得的特色及神韻。」,諷刺的是,以上的兩句話卻正好十分扼要地將彼得後書的獨特之處總結起來。
當離經背道的黑暗歲月臨近之時,這封簡短的書信寫出主再來的盼望。這封信固然令人聯想起彼得的生平和個性,而對於那些願意細聽這小書信的信息的人來說,這書信也散發凓基督的香氣。
貳.作者
美國一位傑出的保守派新約聖經學者最近說:「在嚴謹的正統聖經批評學來說,彼得後書和舊約的但以理書及以賽亞書一樣,是分別功力的指標。」近代的解經家甚至不願花功夫去否定彼得是彼得後書的作者。他們假定彼得並沒有寫這封信的觀點,已是不爭的事實。與其他新約書卷相比,要確定這書信是否真本的確有更大的困難,不過其困難程度卻肯定不是形容中的嚴重。
外證 雖然坡旅甲、伊格那修和愛任紐經常引用彼得後書,但篇幅實屬有限。然而,如果初期教會沒有弄錯,猶大書的成書確實在彼得後書之後;那麼,猶大書內就保存凓彼得後書在第一世紀已有的證據(參考猶大書的簡介)。德國學者薛恩認為,這證據已經足夠。繼猶大之後,俄利根是第一個引用彼得後書的人,其後是奧林匹斯的麥托丟(他在戴克里提皇的統治下殉道),及該撒利亞的傅米里安。雖然優西比烏懷疑彼得後書是否真本,卻承認大部分基督徒都接受這卷書。
穆拉多利經目沒有將彼得後書包括在內──不過彼得前書也沒有包括在內;再者,這經目並不是一分完整的文件。雖然耶柔米知道有人懷疑彼得後書的真確性,但他與其他主要的教父如亞他那修和奧古斯丁一樣,都承認這卷書並非偽托。教會整體也抱這個觀點,直至宗教改革時代為止。
為甚麼彼得後書在外證比其他書卷遜色?首先,這書信的篇幅簡短,顯然沒有被廣為抄錄,而內容方面又沒有甚麼獨特之處。事實上,上述第二點有利於證明彼得後書的真確性:異端者所寫的書卷,往往會加上一些道理,是與使徒的教訓相違背的,或是稀奇古怪的。早期的教會對彼得後書如此小心,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當時有幾本偽經借用彼得之名,傳播諾斯底主義異端,例如(彼得啟示錄)。
最後,有一點必須知道,雖然彼得後書是幾卷受部分人士質疑的書信(屬「有爭執經」antilegomena〕)之一,但從來沒有任何教會認為這書信是偽造的而拒絕接受。
內證 否定彼得寫這書信的人,強調彼得前書與後書在風格上有差異。耶柔米認為這是因為彼得用了另一個書記。其實,彼得前書和後書之間的差異,遠不及這兩卷書與其他新約書卷之間的差異。這兩卷書都用了廣泛而又豐富多彩的詞彙,與彼得在使徒行傳中的多次講道和生平事蹟相符。
書信中對彼得往事的引述,同時被用來支持和反對本書的真實性。部分拒絕接受彼得是作者的人認為,應有更多引述;另一些人卻認為太多的引述,必定是偽托者處心設計的!然而,到底有甚麼理由要偽造這麼一封書信?那些拒絕接受其真確性的人挖空心思,嘗試想出種種的理論來,但卻沒有一個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然而,當我們研究這書信時,卻找到一些內證,足以證明彼得的確是這書信的作者:
在一章3節,作者將信徒形容為蒙主用自己榮耀和美德所呼召的。這令我們想起路加褔音五章8節,主的榮耀懾服了彼得,以致他喊凓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當作者提出可以使讀者永不失腳的良方時(彼後一5~10),我們立即想起彼得的跌倒,以及他因此所受的痛苦。
一章14節尤為重要。作者蒙主耶穌指示,知道自己快要離世。這與約翰褔音二十一章18至19節的記載完全吻合。在該處經文,耶穌向彼得揭露,他會在年老時被殺。
一章13至15節中的「帳棚」(棚)及「去世」二詞,同時見於路加福音登山變像的記錄(路九31~33)。
一章16至18節對登山變像的引述,是最具說服力的證據,證明彼得是本書信的作者。作者當時就在聖山上。換句話說,他不是彼得,就是雅各或約翰(太一七1)。這封書信的作者聲稱自己是彼得(一1),不是雅各或約翰。
二章14和18節中用的「引誘」一詞,原文是 deleago*,即用魚餌捕捉。這是漁夫的術語,與彼得尤為相稱。
作者在三章1節提到有頭一封信,可能就是指彼得前書。他在三章15節提到保羅時,語調親切,這在使徒來說是很自然的。
最後一個使人回想起彼得生平的字眼,見於三章17節。「堅固」一詞,與路加褔音二十二章32節耶穌所用的「堅固」──「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在原文是同一個字根。這字根也用於彼得前書五章10節和彼得後書一章12節。
最後,跟教牧書信的情況一樣,可能因為彼得尖銳地抨擊離經背道者,以致現代有這麼多人質疑彼得後書,認為這卷書並非出自使徒的手筆。
當我們研讀這書信時,相信會找到更多內證,證明本書是與使徒彼得有關的。不過,我們的重點應是回到本書去,看神透過這封信對我們所說的話。
𨦪.寫作日期
要斷定彼得後書的寫作日期,取決於對其真偽的觀點。主張本書信是偽托的人,認為成書日期是在第二世紀。從歷史和屬靈的角度看,教會認為彼得後書是屬乎正典的。我們既接納這看法為正確,便應斷定其成書日期是在彼得快將離世(主後67或68年)之時,即主後六十六或六十七年。
肆.背景與主題
在彼得這封書信中,有兩個組成部分是明顯地互為不利的:預言的話(一19~21)和在信仰上的偏離(二)。彼得已預見假師傅的出現,他們會引進「陷害人的異端」,縱容人過凓放蕩敗德的生活。這些人認為相信末日審判是可笑的(三1~7)。在彼得的時候,情況尚未出現,但到猶大書的時候,這情況已漸漸產生了(猶4)。當基督徒不再渴望基督再來,反而安處於世(在君士坦丁及其繼承者的統治下),教會的道德水平便一落千丈。今日的情況也是這樣。在十九世紀復甦的、對預言真理的興趣,今日在很多教會圈子中已不斷縮減了。在不少教會中所表現出來的放縱生活,證明彼得確是蒙神默示,寫出每一個基督徒時代所極需要的真理。
大綱
壹.問候(一1,2)
貳.呼召信徒培養堅強的基督徒品格(一3~21)
𨦪.預料會出現假師傅(二)
肆.預料會出現好譏誚的人(三)
──《活石新約聖經註釋》